宝佳网

宝佳网

地球最强生物

admin

地球最强生物

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流星撞击了地球,导致了百分之七十的陆地动物灭绝。

这个灾难**件为已经延续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王朝敲响了丧钟。地球上曾经最强大、最凶猛的动物——恐龙灭绝了。那么,在恐龙灭绝之后,是谁接替了它的统治?

地球最强生物-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在灾难中存活下来的哺乳动物呈现出了可怕的外形,开始以强悍的力量来统治地球。它们成为了地球的新主人。

这一时期地球的主角有凶猛的巨猪、鬣齿兽、剑齿虎、猛犸象等几十种远古动物。

这些远古生物充满了神秘色彩,曾经凶猛的野兽最后变成了今天的马、猪、狗和猫。

看看身边那些温驯的宠物,谁能想到它们曾经拥有一个嗜血凶残的祖先呢?

【水下伏击杀手——走鲸】

名称:走鲸

别名:陆行鲸、游走鲸

体长:3米

体重:300公斤

食物:肉食性

生存年代:四千九百万——五千万年前

生存地点:巴基斯坦

物种种类:哺乳类

【解析】

这种鲸的脚很大,尾巴强而有力,显示其游泳能力很高,同时他的脚骨结实,肘腕关节活动灵活,证明它依然能在陆上活动。

其外表类似披了毛发的鳄鱼。同时,因估计其水底活动能力不算太突出,而陆上活动能力更可以以笨拙来形容,故怀疑其猎食方式也和现在的鳄鱼差不多。

巴基斯坦发现一个相当完整的化石,以及一些残缺的骨骸。尽管走鲸看起来像是覆有皮毛的鳄鱼,但它实际上是早期的鲸类。它游泳的样子有点像水獭,而陆上的行动笨拙有如海狮。它具有强有力的双颚,以便牢牢咬住水底的猎物,直到猎物溺毙。

走鲸的名字泄露了它早期的祖先,这个字意指“步行的鲸鱼”。走鲸的化石在巴基斯坦附近发现,这个地带在始新世期间是欧洲大森林的边缘。它的身体很像水獭或鳄鱼,而且水陆两地都能活动。但是,它可能不像水獭那样灵活敏捷,而且古生物学家认为,它猎食的方式更像是鳄鱼—伏击,然后利用它巨大有力的牙齿把挣扎的猎物压制在水中,直到它们溺毙。

【远古猛禽——恐鸟】

名称:冠恐鸟

体长:75厘米高

食物:肉食性

生存年代:五千六百万到四千一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巴基斯坦

【解析】

如果你看到冠恐鸟这种搜捕猎物的巨鸟,你可能会说恐龙仍在统治世界。

德国一处名为盖塞特的地点保有了几件骨骸,而事实上,同类的鸟也居住在北美各地,所以有很多证据可以帮助我们重建它的面貌。唯一的争议是,冠恐鸟是使用它巨大的鸟喙来敲碎坚果,还是骨头。

这种鸟喙的形状对掠食者来说很不寻常,而比较像是草食动物。但如果只是为了敲碎坚果,这样的大型鸟喙似乎太过有力,所以看来它很可能是把鸟喙用在较为邪恶的用途。就它的体型看来,冠恐鸟必定是**的森林中悄悄埋伏的掠食者。

远古的冠恐鸟虽然留下了后代,但可惜的是,曾经辉煌的恐鸟家族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研究表明,恐鸟曾有过它们的黄金时代。那时恐鸟家族人丁兴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1000至6000年前这段时间里,新西兰曾生活着300万~1200万只恐鸟。但当人类于1000年前到达新西兰时,恐鸟的数量已经大减,大约不足16万只了。可见那时恐鸟盛世已过,正在走向衰败。

【食肉昆虫——巨蚁】

名称:巨蚁

体长:工蚁1—3厘米长,蚁后长5.5厘米,翼幅达13厘米。

食物:肉食性

生存年代:四千四百万——四千九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德国

物种种类:无脊椎动物

【解析】

昆虫是非常古老的族群,可以远远回溯到恐龙时代之前。巨蚁有着比蜂鸟还大的蚁后。这些蚂蚁很可能是肉食性,这对与其共享森林的动物来说,相当可怕。

巨蚁是根据德国梅塞尔油页岩与附近艾克菲德马尔的惊人发现而来。这些蚂蚁是庞然大物,是已知最巨大的蚂蚁。目前只有体型大的有翼雄蚁与蚁后保存下来,这可能是因为体型较小的工蚁可以行走表面,所以不会溺毙。最大的蚁后翼幅达十三厘米,比部分蜂鸟还大。

完好的保存状况让科学家足以详加了解该类蚂蚁的行为。

【剑齿虎】

体长:2.7米

生存年代:更新世晚期

生存地点:南美彭巴斯大草原

物种种类:哺乳类

【解析】剑齿虎

一般剑齿虎是美洲地区在更新世时期的一种特有的肉食性猫科动物。

它具有剑状齿的发达上犬齿,犬齿周缘为细微的锯状构造,所以容易切割猎物,下犬齿则相对地变短。

推测剑齿虎主要以具有厚皮的动物为食,例如剑乳齿象。

其捕食的方式是用像剑一般锋利的犬齿将猎物切出伤口,使之大量的出血死亡后再啖食享用。【图片】【图片】

【陆地最强食肉巨无霸——蒙古中爪兽】

名称:蒙古中爪兽

体长:约83厘米的头颅,高约1.8米,长5米。

体重:一吨

食物:肉食性

生存年代:六千万到三千两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蒙古、美国

物种种类:哺乳类

【解析】

蒙古中爪兽是一种奇怪的肉食有蹄动物,目前对它所知不多。

尽管拥有小型蹄趾,而非爪子,但这种动物却发展出样子极长的有力双颚,并配有强劲的牙齿。

讽刺的是,它们会猎食与其相近的草食有蹄动物,后者当时也非常繁盛。

【地球史上体型最大的陆上哺乳动物——长颈犀形兽】

名称:长颈犀形兽

体长:雄性肩高4.5米

体重:重15公吨,雌性约12公吨

食物:草食性

生存年代:三千万到两千五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蒙古

物种种类:哺乳类

长颈副巨犀(学名:Paraceratherium)这种巨大的长颈犀形兽是地球有史以来体型仅次于天山副巨犀(天山准噶尔巨犀)的陆上哺乳动物。

他们的生存年代大致在三千万到两千五百万年前,栖息地主要在蒙古地区,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他们是食草性的哺乳类─奇蹄类动物。

渐新世这种巨大的长颈犀形兽是地球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陆上哺乳动物。它们要比哥伦比亚长毛象还大,比恐象家族所有成员都大。

化石显示雄性比雌性略大,同时具有较为圆顶与有力的头颅,显然雄性的打斗方式很像现代的长颈鹿。虽然它们属于犀牛科,却有如现代的长颈鹿一样,适应改变成游食树梢的嫩叶。它们整个身躯都往上伸展,拥有非常长的腿与颈子,以便如此进食。

【海洋霸主——械齿鲸】

名称:械齿鲸

体长:雌性约15米,雄性约18米

食物:肉食性

生存年代:四千万到三千六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埃及、美国

物种种类:哺乳类

【解析】

械齿鲸是人们已知的原始鲸类之一,它是由陆地动物进化而来的,随后它又进一步进化为两种现代的鲸类。虽然属于鲸鱼的一种,但是械齿鲸的外貌特征却和巨大的海蛇相似,当它首次被发现时,古生物学家还曾经把它当成是爬行动物。

械齿鲸属于食肉类动物,它短而锋利的牙齿是用来捕获鲨鱼和其它猎物的。

械齿鲸的身长能达到惊人的18米,是大白鲨的4倍,体重可以超过60吨。械齿鲸每年都会到古地中海北岸交配。械齿鲸的身上仍然保有两只短小的后腿,这是进化未完全的表现,对游水毫无用处。

【平原上的恐怖主宰——巨豺齿兽】

名称:巨豺齿兽

体长:肩高从30厘米至1.4米

食物:肉食性

生存年代:四千一百万到两千五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蒙古

物种种类:哺乳类

【解析】

巨豺齿兽的化石在蒙古的先达哥岩层很常见,此外,在北美也有所发现。

巨豺齿兽是古肉齿类动物中非常成功的掠食者。它们的头颅显示它们拥有非常敏锐的嗅觉。体型较小的种类会采取集体狩猎的方式,往往是在夜间出击,利用它们强有力的双颚咬碎骨头;而大如小犀牛的种类则可能是采取单独狩猎。

雄性的牙齿显示有磨咬的痕迹,很像利用磨牙切齿的声音来摆出威胁姿态的现代动物。

【恐怖的巨猪——完齿兽】

名称:完齿兽

体长:最大的肩高约2.1米

食物:杂食性

生存年代:四千五百万到两千五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蒙古、北美

物种种类:哺乳类

完齿兽(学名Entelodon,异名Elotherium),又名全齿兽、巨豨或完齿猪,是完齿兽科(Entelodontidae)下的一个属。它们生存于始新世早期至渐新世(约3720-2840万年前)的欧洲、欧亚大陆及亚洲。

完齿兽是现今的猪与其它有蹄动物的表亲。它们的骨骸许多有着严重

完齿兽(HeinrichHarder作品)

的损伤,有些眼睛之间的骨头有着深达两厘米的伤痕,这唯一的可能是在冲突中,被其它完齿兽所伤。事实上,对它们来说,用嘴巴完全咬住另一只同类的头,似乎是相当稀松平常的事!它们的脸部布满骨疣,就跟现今的疣猪一样,而且分布得恰到好处,以便在这样的战斗中,保护细致部位。这些骨疣似乎非常管用,因为即使是伤痕累累的完齿兽,其受到保护的眼鼻部位仍不见损伤。它们巨大的头颅非常强而有力,可用来撞碎骨头。发现完齿兽的化石岩层,找到许多带有残骨痕迹的牙齿。它们很明显是吃腐肉的动物,而且很可能是碰到什么就吃。它们具有厚厚的琅质的牙齿经常断裂,另外还有一些痕迹显示,它们会嚼食蔓藤植物与外露的树根,以在旱季取得水份。

完齿兽科(Entelodontidae)可能跟随史前的哺乳动物群,吃腐尸及周

恐颌猪属(Daeodon)争斗模拟图

边的植物。它们亦可能会吃身边生病、年老、跛足或受伤的大型动物。有些指完齿兽超科会捕猎猎物,但是它们气味及噪音相信很难捕猎平原上快速的动物。它们亦会吃细小及缓慢的动物,如蛇及雏鸟、蛋、龟等。捕猎完齿兽超科的有鬣齿兽、恐齿猫等。

【中文学名:魔鬼蛙】

界:动物界

属:古生物

分布区域:南非

外文名:Beelzebufo

生存时代: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

体重:4.5公斤

体长:40.6厘米

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克劳斯等人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一种巨蛙化石,这种巨蛙重约4.5公斤,40.6厘米长。

科学家给这种奇特的远古巨蛙起名“魔鬼蛙”。他们推断这种巨蛙生活在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和恐龙同时代。

马达加斯加岛发现魔鬼蛙

科学家认为它甚至能吞食刚孵出来的小恐龙。世界现存最大蛙类是西非“巨蛙”,约3公斤重。

笠头螈(Diplocaulus)是生活在二叠纪中一种形状古怪的两栖动物。它的身体细扁,长约60厘米。头部象三角箭头向左右枝出,比身体还要宽,因此形状十分奇怪。它双眼在身体上侧,口在下面。它有长尾便于游水。笠头螈比引螈或者双椎螈更善于游泳。它四肢软弱,各有五趾,经常在泥岸上瞌睡。

【中文学名笠头螈】

拉丁学名Diplocaulus

界动物界

纲两栖纲

亚纲壳椎亚纲

【解析】

笠头螈是生活在二叠纪中一种形状古怪的两栖动物,大约生活于2.7亿年前,栖息地是如今的美国德克萨斯州。

它们长约1米,看起来很像大蜥蜴。它们最奇特之处在于头部,头骨好像是一个飞镖头,前部长有两颗小眼睛,两侧还长有尖状凸起物。

它的身体细扁,长约60厘米。头部象三角箭头向左右枝出,比身体还要宽,形状显得十分奇怪,有一条长尾。科学家们认为,这种身体结构可能是为了便于游泳,也可能是为对付敌人。

1米长的两栖动物,大约生活在2.7亿年前。长得像大蜥蜴,但有一个飞镖头,两个小眼睛在前端,两边有翅膀。古生物学家还不确定这种奇异造型的功能,可能是在水里游泳比较方便,或者是让猎食者觉得不好下口。

【中文学名远古蜈蚣虫】

拉丁学名Arthropleuraarmata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多足亚门

纲唇足纲

目蜈蚣目

种远古蜈蚣虫

分布区域生活在石炭纪时期,距今3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灭绝。

远古蜈蚣虫主要依靠吞噬植物及小型动物等生物为食。

远古蜈蚣虫(Arthropleura

armata)外形与现代蜈蚣类似,是陆地上出现的首批无脊椎动物之一。体长8.5英尺(约合2.59米),横宽(从左脚到同排右脚)就有8.5英尺(约合2.6米),有许多对足,外形十分恐怖,据美国《连线》杂志2008年2月2日报道,该杂志刊登了远古十大灭绝物种,其中包括:翼展达到75厘米的巨脉蜻蜓(Meganeura

monyi),9英尺高半吨重的“金刚”巨猿(Gigantopithecusblacki)。远古蜈蚣虫(Arthropleura

armata)也入选其中。

远古蜈蚣虫身长可达到8.5英尺(约合2.59米),是所有房屋业主最可怕的噩梦。它们的外形与现代蜈蚣类似,是陆地上出现的首批无脊椎动物之一,几乎没有任何动物将它们当成盘中餐。庆幸的是,这种动物生活在3亿多年前,现在已永远不会突然现身任何人的走廊。

【中文学名:旋齿鲨】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解析】旋齿鲨(Helicoprion),Helico源自希腊语“螺旋状”,Prion则源自“锯”,组合起来意即“螺旋锯”。这用来指它的牙齿,这些牙齿从大到小,内卷成环状螺旋形齿,犹如铣刀般,极富切削感,看上去令人不寒而栗。而问题也就出在这些牙齿上,打自发现那年起,旋齿到底于鲨鱼的哪个位置的争论便持续迄今。因为无论是现生的鲨鱼,还是其它脊椎动物,都没有任何一个种类发现长有这种旋齿。在形形色色的古生物世界里,有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动物,它的名字叫旋齿鲨。多年来,人们所能见到的只是它奇妙的、螺旋排列的牙齿(古生物学称之为“螺旋齿”),真正完整的骨架当前还没有发现,因此,它的“神秘”引起了很多古生物专家及古生物爱好者的关注。

国内

1962年,旋齿鲨化石在中国首次发现于浙江长兴县,我国古鱼类学家将其命名为长兴中国旋齿鲨,是新属新种。1975年春,在海拔4600米的珠峰上又发现了一件珍贵的旋齿鲨化石,其螺旋齿是弧形的,位于三叠纪地层中,命名为中国旋齿鲨珠峰种。鲨鱼是软骨鱼类,他们的骨骼一般不能石化而形成化石,只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软骨出现钙化现象,才使得一些骨骼的形状和构造被保存下来。所以,想见到旋齿鲨的完整结构如同大海捞针一样艰难。幸运的是,珠峰的旋齿鲨标本保存了较好的脑颅眶前部分,因此,专家们推测出了它的大致图象:嘴巴很长,那个漂亮的弧形齿列就长在下

颌当中,齿列两旁还长着碾压型的侧齿。从这些侧齿的性质来看,它很可能是吃带硬壳的无脊椎动物为生的,下颌当中的齿列用来切断较大的食物。

【中文学名泰坦蟒(Titanicboaconstrictor)】

拉丁学名tianoboacerrejones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虫纲

亚纲:爬行纲

目:有鳞目

亚目:蛇亚目

蚺科

亚科

蚺亚科

种:亚种:泰坦蟒

分布区域:南美洲哥伦比亚北部地区

身长:15米

体重:1.135吨

泰坦蟒属于蟒(Boidae),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蛇类,它们就像是将现代蟒蛇放大后的产物。据说这样大的变温动物,至少要在最低从30℃到34℃的气温下生存,所以确定在古新世的新热带界因为有大量二氧化碳而高温的气候模型的假设一致。泰坦蟒平均体长可达到10米,体重超过1吨,这两个数字已经足以说明它们的可怕之处。它们的猎物包括咸水鳄等在内的巨型鳄鱼。泰坦蟒早在近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

科考人员表示,与其他蛇类一样,泰坦蟒可能总是在水边游弋,一旦crocodilyform鳄放松警惕.就出其不意缠住其身体,令这个“小家伙”窒息而亡,并将其吃掉。如果成功逃脱泰坦蟒的魔爪,crocodilyform鳄则可能以小蛇、青蛙、蜥蜴和大、中、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在体长达45英尺(约合13.7米)的Titanoboa

cerrejonesis巨蟒面前,体长仅7英尺(约合2.1米)的Cerrejonisuchus

improcerus鳄根本不堪一击。两者之间的战斗“呈一边倒的局面”。即便是最小的Titanoboa蟒,面对我们发现的最大的crocodilyform鳄,都不会给对手任何机会。

泰坦蟒由于属蛇类,是变温动物,这项发现也暗示了,当时的其生活的热带地区比研究人员原先估计的更温暖,平均气温为32℃,只有这样的气候才能让蛇长得这么大,而现代当地的年平均气温为26℃至28℃。

【中文学名:邓氏鱼】

别称:胴壳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盾皮鱼纲

分布区域

化石分布:摩洛哥、非洲、波兰、比利时、美国

生存年代:志留纪晚期—泥盆纪晚期

食物:鱼,鲨鱼,更小的同类等

邓氏鱼生活在较浅的海域,拥有异常旺盛的食欲,使它成为当时最强的食肉动物。主要食物为鲨鱼、硬骨鱼、真骨鱼、三叶虫、菊石、鹦鹉螺、盾皮鱼、未成年同类等。

古代鲨鱼、头足类(鹦鹉螺、菊石)、甚至自己的同类,都在它的食谱内。拥有如此旺盛食欲的邓氏鱼,却一直经受着消化不良的困扰,在发现的化石周围,经常能发现一些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鱼的残骸。同时,也能发现一些邓氏鱼从胃部反刍出来的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比如其他盾皮鱼类的头甲和软体动物的碳酸钙质的外壳等。

最后压轴大恐怖生物结尾

【无选择性恐怖进食者——贝爷】

中文名:贝尔·格里尔斯

英文名:BearGrylls

别名:贝爷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4年6月7日

国籍:英国

出生地:英国怀特岛本布里奇城

民族:日耳曼分支盎格鲁撒克逊人

毕业院校:伊顿公学、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

职业:

主要成就:

恐龙有多少种能数的清吗

>>>>>恐龙有多少种

恐龙在中生代是一支庞大的家庭,在当时的动物世界居统治地位。

在时间上,恐龙生存1.6亿年之久;在分布上,足迹遍及地球的七大洲。但是,大多数恐龙是在美国、蒙古、中国、加拿大、英格兰和阿根廷发现的。

在美国恐龙发现有64属,居世界之冠。蒙古发现40属,中国发现36属,加拿大发现31属,英国发现26属,阿根廷发现23属。(彼此相似的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同划归一个“属”,如猫、虎、狮、豹等均归猫属,但它们各自属于不同的种。)大多数恐龙属只有1个种,少数恐龙属有2个或3个种。据统计,目前发现的恐龙属有285个,各有336个。

我们相信这不是地球上曾生活过的恐龙的实际属种数量。还有大量恐龙遗骨深埋地下,尚未发现。也有不少恐龙可能白白在世上走了一趟,死后什么遗物也

没留下。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多德森教授,对如何估计在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的属数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估计,地球上曾有900-1200属的恐龙生存过。但其中仅有一部分为人们发现。而在发现后又被认真发掘和研究过的则寥寥无几。

按多德森的看法,我们已经发现的恐龙属数,大约为实际数量的1/3--1/4。这表明,摆在恐龙专家面前的任务还相当观巨,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恐龙研究工作的深入,新的恐龙属种将会不断地被发现。那许许多多现在榜上无名的恐龙们,只要遗骨尚存,它们就不会被没,总有扬名天下的出头之日

>>>>>中国的恐龙[侏罗纪-早期]

许氏禄丰龙

近蜥龙(兀龙)

云南龙

中和金沙江龙

武定昆明龙

中国双棘龙

禄丰滇中龙

奥氏大地龙

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类之一,与欧洲西部三叠纪晚期岩

层中所发掘的板龙极为神似。禄丰龙的第一件标本是杨锺健教授在1941年根据一

具完整的骨架描述命名的。到今天,总计有超过十具的禄丰龙复元骨架分别陈列

在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与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这

个属,体型中等,大约4.5到6公尺体长,具有小巧的头颅及相当长的颈子。前肢

为后肢的三分之二长度,强而有力的前肢推测它能够直立二足式的行走;同时前

肢虽然较后肢稍为纤细,但是推测有可能它可以用四足做近距离的短程移动。新

近发现到的足印化石证实了这项推论。禄丰龙壮硕的尾巴在平衡头部躯体上有重

要的功能。它们的牙齿短而密集排列,是典型的食植物性齿列。它的长颈得以觅

食树梢嫩叶为食,同时也可能捕捉一些小型的昆虫及其它动物做为餐点副食。

近蜥龙(兀龙)

兀龙,原来是在1911年Broom根据南非洲OrangeFree省,侏罗纪早期地层

中化石所命名的。这个恐龙属到1976年,经过Galton与Cluver重新描述,他们注

意到其实该化石与发掘自北美洲更早期命名的近蜥龙完全相似,因而被近蜥龙这

一属名取而代之。近蜥龙是一种极为敏捷、小型、二足奔跑的原蜥脚类恐龙。19

73年,贵州省108地质小队,自贵州北部大方盆地中挖掘到一具中国近蜥龙(兀龙

)的不完整骨架。但是具有近乎完全的头骨部份。经过研究估算,这种恐龙大约

1.7公尺长。

云南龙

云南龙是一种较轻型,具有相当硕长头骨的恐龙。下颔略呈圆筒状,具小型的

齿列,牙齿极为怪异。牙齿呈筒状,边缘扁平,好像是凿子一般模样。牙齿尖端

沿一定角度磨蚀形成尖锐的咀嚼面,很类似於蜥脚类恐龙的齿型。黄式云南龙的

标准化石材料是一具不完整骨架,但具有近乎完全的脑袋。这件标本在1939年所

发掘,是从禄丰盆地中下部禄丰组的紫红色砂岩中清理出来的。最近,从易门盆

地中陆续又发掘出好几具完整的云南龙骨架。这些精彩的标本正在复元装架,将

在玉溪恐龙博物馆中陈列展示。

中和金沙江龙

中和金沙江龙是发掘自云南省滇中盆地,侏罗纪早期,最大型的原蜥脚类恐

龙。赵资奎和其同事们在1970年所采集到的一件不完整骨架。估算体长大约12-1

3公尺。它的牙齿具有原始型蜥脚类的模式,含边缘锯齿状,像是较晚期的蜥脚类

——峨嵋龙,或圆顶龙。但是经详尽研究,金沙江龙应隶属原蜥脚类恐龙。它的

头骨还没有特化,具较窄的上下颔,中央部位较厚重,没有侧腔室,神经弓相当

低。它们或许应该归属到一群演化成较为大型而且完全四足行走的族群——黑山

龙科(Melanorosauridae)。

武定昆明龙

武定昆明龙是发掘於亚洲侏罗纪早期的一种原始型态的蜥脚类恐龙。它的头颅

和下颔非常高耸,具有匙状的牙齿;颈部与背部脊椎的侧腔室还没有发展,神经

弓和棘非常高突。而在神经棘与神经弓中明显的保存有后关节突和横关节突膜;

而骨由六个椎骨组成,其要带是为似蜥脚类特徵,而修饰成一块骨板的型式。而

另一方面,昆明龙也具有一些原蜥脚类的特徵,像是厚实的颈椎与背椎的构造。

这群恐龙体长约7.5公尺,颈子相当短,具有四肢极为壮硕以支撑庞重体躯。这具

标本是1954年由技师苏有林(?)在云南省武定采集,而经赵资奎在1985年描述。

董枝明於1991年将其归属到蜀龙科之中。

中国双棘龙

最近,在近昆明市的晋宁盆地,下部禄丰组地层中发掘了一具几近完美无缺的

兽脚类恐龙骨架。它的面貌与发掘於北美洲,亚里桑那州北方的双棘龙极为神似

。体长大约有5.6公尺,头颅保存良好具有顶部耸起的两个高棘,已经被正式命名

为一个新种——称为中国双棘龙。在禄丰龙动物群中,双棘龙属於一种掠食者动

物。在1987年,昆明博物馆考察队在晋宁县的西阳(?)发掘到二具引人入胜的恐

龙骨骼,显示了双棘龙和云南龙的骨骼纠缠在一起。显然的,两个家伙在争斗中

双双阵亡,同时被完整的埋藏保存在一起。双棘龙或许是一种食腐肉的掠食者,

在其上颚介於前颔骨和颔骨之间接合处有深深的沟槽。前颔骨或许具有窄的勾状

喙,用来咀嚼食物。它的觅食方式推测就像是喜马拉雅的秃鹰,而它适应於吃那

些大型原蜥脚类的死尸。这需要装备有一个窄而勾状的前喙,用来撕裂皮肤和胸

前的皮肤。而羽冠状的头棘,有时呈扇状,则可以撑开内脏胸前的皮肤,免於闭

合。

禄丰滇中龙

禄丰滇中龙是一种小型的鸟脚类恐龙,体长仅约1公尺,发掘自下部禄丰组地

层中红色砂岩,仅有一件不完整的头骨以及一对下颔骨。它形貌非常原始而小型

,头颅纤细,前颔骨上牙齿三到四颗具尖锐的齿冠,像门牙的样子,而第一颗牙

齿像是犬齿似的长牙。

奥氏大地龙

奥氏大地龙是根据一件左侧颔骨具有牙齿的残片而命名的,是一种极为有趣的

小型鸟脚类恐龙。根据Simmons在1965年指出,最初的描述特徵与甲龙科极为相近

。笔者经过详细研究大地龙的标本,指出大地龙的牙齿与剑龙类的华阳龙相仿。

现今,大地龙被认为是剑龙类的祖先原型,而推测剑龙族群或许最早起源自亚洲

的大地。

中国恐龙侏罗纪[中期]

李氏蜀龙

酋龙

峨眉龙

天府峨眉龙

汽龙

洛氏敏龙

太白华阳龙

华阳龙

苏氏巧龙

将军庙单脊龙

李氏蜀龙

李氏蜀龙为兽脚类,中型而且尚未特化的种属。牙齿具高而细的形状,像铲

子似的,总计有四颗前颔齿,17到19颗颔齿以及21颗臼齿(?)。颈椎很短,后凹

椎具有低平的神经弓与神经棘。后段的颈椎约为背脊椎的1.2倍长。背部的神经棘

很高耸;而骨有四块固结合的椎骨,与在印度中部发掘到的巨脚龙很相似。根据

趾的数目尚未减少推断为非常原始的型态,而在前三趾端都具有爪子构造。

酋龙

酋龙是一种大型而原始的蜥脚类,具有一个硕大厚重的脑袋,牙齿很大呈铲状

,颈椎硕长具有分叉的神经棘分布在其后段一直延续到背脊椎的前段。腰带是典

型的侏罗纪晚期蜥脚类的构造,具有四块接合的脊椎。背脊椎平凹型,而尾椎则

呈双平型。酋龙和发掘自澳洲大陆昆士兰地区侏罗纪中期的瑞特龙神似,而和峨

眉龙,马门溪龙相比较则较为原始型。

峨眉龙

峨眉龙是一种中型长颈的蜥脚类恐龙,总计发掘有四个不同的种,分别被命名

为:荣县峨眉龙,釜溪峨眉龙,天府峨眉龙与罗泉峨眉龙。其中较天府峨眉龙稍

为小型的荣县峨眉龙发掘自荣县Raxian,是四川盆地中最早发现的蜥脚类恐龙,

由杨锺健与Camp於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的。

天府峨眉龙

天府峨眉龙则是巨大型的蜥脚类,估计长度超过20公尺。它硕长的脖子具有1

7块颈椎。最长的颈椎骨较背脊椎长3.5倍。而颈椎的神经棘比蜀龙要低平,侧腔

则较宽广。天府峨眉龙在尾端有一个骨质的尾锤,用来抵御攻击用,其功能就如

同甲龙类膨大的尾锤一样。

汽龙

汽龙在侏罗纪中期的蜀龙动物群里是一种活跃敏捷的掠食者,它属於中等体型

的肉食性恐龙,大约3.5公尺长,高可达2公尺。根据发掘的头骨以及部份躯体保

存的骨架复元组装显示了它的牙齿尖锐边缘呈锯齿状,能撕裂生肉。强而有力的

前肢装备有强劲的爪子用来抓持小型猎物或者大型动物坚韧的外皮。这种恐龙的

特徵和侏罗纪其它地区发现的巨龙类非常相近。

洛氏敏龙

在大山铺遗址中两种小型的鸟脚类恐龙值得提出:大山铺晓龙与洛氏敏龙。其

中洛氏敏龙是一种小型的法布龙类,它的种名是根据美国地质学家Louderback而

命名的,以纪念他是第一位在四川盆地发掘到恐龙化石的功迹。敏龙化石是根据

几近完整的骨架包括完美头颅而复元的,而更多的残骸从幼体到成年的个体不一

而足。它是二足行走,食植物性,头骨很小具有小型叶状齿列。而He与Cai在198

3年命名的多齿盐都龙,事实上应归到这一种里。

太白华阳龙

太白华阳龙属於极为原始型的剑龙类,大约4.5公尺长,头骨非常厚重而狭长

,像楔子状。在头骨上,存在有二到三个眶上骨;同时在颚上有一个小型的眶前

开孔;在大颚上又发育良好的尺骨冠状突起,以及在上隅骨一个小型后方孔。颚

前排列有六到七颗叶片状小齿。最引人入胜的背脊骨板,从颈项到尾端对称排列

,形状稍异。而在肩部则有一对特大型的骨板。总计大山铺挖掘出12具华阳龙的

个体;完整的两具骨架经过复元装架,分别陈列在自贡恐龙博物馆以及重庆市立

博物馆中。

华阳龙

华阳龙显然是剑龙类中最早期的代表族群,也是侏罗纪中期剑龙家族中最完整

保存的一群。骨架明显的呈现了剑龙的典型特徵,包括短小的前肢,低垂的颈项

以及头颅几乎触地以觅食植物;两排窄而高耸,又极尖锐的骨板排列在背脊上。

苏氏巧龙

苏氏巧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考察队,在1982年於准噶尔盆地采

集到的。它是一种小型的蜥脚类恐龙,推定长度约4.8公尺,颈项短小,颈椎中央

大约是背脊椎的1.2倍长。颈椎与背椎的侧腔非常宽广,神经棘没有分支叉开。位

居克拉玛依地区的恐龙沟单一个遗址就发掘到十七具巧龙个体。显然的,在这片

充满血腥的原野上成群的巧龙争食猎物。而根据形态的进一步分析推断,这群巧

龙可能是未成年的幼体族群。巧龙生存并埋葬的地层是侏罗纪中期的五家湾组岩

石,主要出露在准噶尔盆地东北方的将军庙与克拉玛依地区。地层厚度达400公尺

,是由黄灰色及紫红色的泥岩,页岩与砂岩构成。在最底部含有黄绿到灰色的砾

石层,在顶部则盖上红色泥岩与黄绿色页岩、砂岩。在1987年夏季,中加恐龙考

察队重返五家湾组岩层,结果无功而返,仅仅发掘到少量的小型兽脚类恐龙残片

,两颗蜥脚类恐龙牙齿,以及许多意想不到的龟鳖类化石。这些化石与早先发掘

到的恐龙化石正由中加恐龙专家们进一步研究中。

将军庙单脊龙

将军庙单脊龙是一种异特龙类,头顶上具有发育良好高耸的脊冠。这具完整的

标本是1984年从五加湾组岩石中发掘的,位居将军庙地点出土。正由Currie与赵

资奎描述研究中。

>>>>另附:其它恐龙资料

http://www.moon-soft.com/program/doc/docelite80404.htm

鲨鱼说明文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别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恰当配合的一类文种。这类型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鲨鱼说明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鲨鱼说明文1

“又赢了,又赢了。”美国著名游泳健将菲尔普斯在退役前的游泳生涯上获得了最后一枚金牌。菲尔普斯勤奋刻苦的训练、自身身材比例的优势,以及身穿的高科技泳衣让菲尔普斯取得一个又一个好成绩。

菲尔普斯身穿的这款泳衣可以减少4%的水阻力,增加5%的氧气含量,提升2%的成绩。

原来科学家们从海洋生物中游泳最快的大块头鲨鱼身上找到了灵感。其实,鲨鱼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鲨鱼皮是很粗糙的,在电子显微镜下看时呈微沟槽状,这些微沟槽,在鲨鱼游泳时可以快速分导水流,减少它的阻力,使鲨鱼游得更快。只不过鲨鱼的鳞片可能很小很小,人的眼睛是观察不到的,只能用手才能感觉到鳞片的粗糙。科学家便以鲨鱼皮为参考,进行研究、分析。研发出了跟鲨鱼皮一样的仿生材料,制成了新型的泳衣。

科学家模仿鲨鱼皮的特点,发明出了新型泳衣,使各国的游泳名将们争先恐后的穿上它为国争光。

鲨鱼说明文2

许多人都在电视上看过鲸鱼,都说鲸鱼是海洋里最大的动物,其实,有比鲸鱼更大的动物,就是一种巨大的鲨鱼,名叫巨齿鲨。

大约四头鲸鱼那么重,长约31米,宽约4米,牙齿长约5~6厘米,咬合力约是普通鲨鱼的三倍,可以把一头三吨重的鲸鱼咬死。眼睛可以算是恐怖的深海巨兽,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的嘴巴里面站个人都绰绰有余。

最值得称赞是,巨齿鲨还可以睡觉。晚上睡9~11个小时,他可以吃一头重6吨的鲸鱼,这个数,是不是很令人惊讶呀?鲨鱼分别有大白鲨,柠檬鲨,虎鲨。如果有敌人来侵略,他们就发起猛力的攻击,在这一带,它可以算是海底霸主,他有一个外号叫霸王之主。世上最厉害的巨齿鲨,人能活几百年,可以算是百年海底之王。巨齿鲨生活在深海区,经常在深海区猎食。

虽然,它早在200多年前就灭绝了,并且它不是唯一的霸主。最厉害的霸主是奴氏鱼,但是我还是喜欢巨齿鲨,它在我心里是最厉害的。

鲨鱼说明文3

说到大白鲨,你们肯定会说他凶猛,其实还有一种鲨鱼跟他并列。柠檬鲨的外形奇特,是大西洋的常见种类,柠檬鲨体呈黄棕色,直至腹部都为黄色。柠檬鲨之所以叫柠檬鲨,是因为它的颜色非常像柠檬的颜色。柠檬鲨属中型鲨,牙齿十分尖锐,眼角小,略呈椭圆形,鼻孔宽大,斜列,口宽约为口长1.5倍,不暴露柠檬鲨的鼻子可以分辨方向,而且柠檬鲨的速度丝毫不输于猎豹。柠檬鲨主要吃硬骨鱼、虾蟹、海鸟等。它是先把东西吸进肚子里,然后排出海水。柠檬鲨几乎能吃下的,东西它都会去吃一下,就算吃不下的,它也会咬几口,突显自己的强大。

大多数鲨鱼被科学家称为海洋中的垃圾桶,是因为他们什么都吃。柠檬鲨幼年时生活在平坦的沙地及泻湖区的红树林一带。长大后,他们就会从以前生活的地方转移到400米左右的较深水域区。柠檬鲨主要栖息于美国、巴西、美洲、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大西洋其他区域的近海水域中。柠檬鲨跟别的鱼差不多,用鳃呼吸。柠檬鲨的捕捉方式,先找好目标,然后用它惊人的速度追上目标。如果你是群体它会打乱你的阵型,让你受到惊吓,然后逐一攻破。要是遇见了它千万不要成为它的猎物。

柠檬鲨有一个尾鳍,一个背鳍两个鱼鳍。柠檬鲨靠尾鳍滑动。两个鱼鳍帮助柠檬鲨滑得更快。柠檬鲨在凶猛的十大鲨鱼中排名第七,别小看柠檬鲨,它发起火来,也是很可怕的。

鲨鱼说明文4

在蔚蓝地海洋里,霸主是谁?毋庸置疑,当然是鲨鱼——这种令我们熟悉而陌生地动物。

鲨鱼地外形一看就是精心为杀戮准备地:三角形地带钩牙齿,张着血盆大口,一看就叫人魂飞魄散。

鲨鱼对各种美味从不挑剔,金枪鱼、乌贼,各种海兽它都吃,甚至攻击自己地同类,对任何鱼类都不放过,是所有鱼地噩梦。

令人惊奇地是,在这个凶猛动物地前面,常常有着“向导鱼”隆头鱼,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隆头鱼负责把鲨鱼带到鱼群密集地地方,让鲨鱼饱餐一顿,自己趁机捕几条鱼充饥。等鲨鱼饱餐之后,隆头鱼游到鲨鱼嘴里吃塞在牙缝里地残渣,所以,鲨鱼即使饿着肚子也不会把这个忠实地向导吃掉。

鲨鱼分为两种,一种以鲸鲨、姥鲨为代表,它俩也是第一、二大鲨鱼。这种鲨鱼进食时张开大嘴,吞食浮游生物。鲸鲨是牙齿最多地鲨鱼,但它地牙齿小而钝,根本不能嚼碎猎物、消化猎物。

另一种鲨鱼长着锋利、带钩地牙齿,最出名地是虎鲨,双鬓鲨,噬人鲨(又名大白鲨),它们单独捕猎,靠着快速地游动和锋利地牙齿撕碎猎物,是鲨鱼中最凶猛地一类。

鲨鱼虽然凶猛,但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把人类当做海豹,海象,而人却常常自不量力地伤害它们。鲨鱼浑身是宝,肝可制鱼肝油,皮可制革,肉可食,最名贵地还是那鱼翅,每年都有大量鲨鱼被猎杀,制成各种用品和奢侈品。现在,鲨鱼已成了重点保护动物。

鲨鱼是人类地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让它们自由自在地在大海里生存!

鲨鱼说明文5

在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我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鲨鱼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它为什么能游得那么快?

我上网查找了有关鲨鱼的资料,发现鲨鱼游得快是跟鲨鱼的皮肤有密切的关系。鲨鱼的皮肤表面粗糙的“v”皱褶可以大大地减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边的水更高校地流过,鲨鱼得以快速流动。

游泳要游得快,泳衣是一个要素。人们探索了许多年。发现泳者在水中遇到阻力,与水的密度等有重要联系,因此减少正面面积和摩擦系数是设计低阻力泳衣的关键。于是,人们模仿鲨鱼发明了四代鲨鱼皮泳衣。第四代鲨鱼皮泳衣是有极轻、低阻、防水和快干性面料组成的。运动员穿上后,游泳的速度会快多了。

原来凶猛的鲨鱼也能给人类那么多的启示。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我也要像科学家那样,留心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做个善于发现的人。

鲨鱼说明文6

我每次下水游泳时,都看到人们穿着游泳衣,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泳衣到底是怎么发明的呢?

为了解决埋在我心中的大问号,我问了问父母,又上网查了查资料。原来呀,生物学家发现,鲨鱼皮肤表面粗糙的v型皱纹可以大大减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鲨鱼得以快速流动。运动场上的游泳健将穿上,游泳衣就有超伸展纤维表面,便是完全仿造鲨鱼皮肤表面制成的。此外,泳衣还充分融合了仿生学原理:在接缝处模仿人类的肌腱,为人们向后划水时提供动力;在布料上模仿人类的皮肤,富有弹性。

虽然科学家发明了游泳衣,但毕竟也有些不足之处。当人们游泳时,一不小心溺水了,怎么办?

我们可以在游泳衣的手帕上加上一块可以分离水中氧气供溺水者呼吸的面料,让水在手帕前隔开。而手帕通过过滤,分离出水中的氧气供溺水者吸收。它还有一种引导溺水者上岸的功能,溺水者就可以根据指引找到陆地。

大自然可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呀!我们既要尊敬它也要爱护它。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鲨鱼说明文7

嘿!你听过鲨鱼有哪些特点吗?不如,让我来讲讲。

鲨鱼,其实早在4.2亿年前就出现在了海洋中,比恐龙还早2亿年呢!它们凭借什么统治了海洋上亿年呢?没有疑问,当然是它们冷酷的杀气!让我想想,当一条鲨鱼……

当一条鲨鱼,你需要有一排好牙。通常,在鲨鱼口中有好几排牙,每颗呈三角形,底部坚实,顶端锐利,边缘还有细密的小锯齿,让鲨鱼能轻松杀死猎物。

人的一生换两次牙,而鲨鱼就不一样了!它们的牙齿总是不停地生长、替换。外边的牙掉了,新牙就向外移动。

不光如此,鲨鱼的牙也非常大!大白鲨的牙齿一般可以长到五至八厘米,有些鲨鱼的牙齿可以长到二十厘米!比成年人手掌都要大些。

这么多牙,一张小嘴巴怎么能装下?肯定要有一张血盆大口!两百七十多颗牙齿,嘴巴的长和宽都要两米!天呐,一口一个成年人!

鲨鱼的咬合力有八吨,比霸王龙的五吨咬合力强多了!有了这力量,一辆双层公交车可以轻松咬破,更别提动物的骨头和肉了!

鲨鱼虽然凶猛,但也有柔和的一面。听过“鲸跃”吧?是在鲸即将死亡时,会跳出海面,再缓缓下沉。不过科学家也给鲨鱼快死亡时的动作取了一个名字叫“鲨凋”。鲨鱼死亡后,会与鲸一样,沉入海底,让小鱼啃食自己的身体,这也许是它们给大海最后的'礼物吧!

哦!这鲨鱼的能力不可小看,如果它们到陆地上来——还是不要多想了吧!

鲨鱼说明文8

大家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大名鼎鼎的海中霸王——鲨鱼,外号“海中狼”。

我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里,有500多种,主要以鱼类、乌贼为食,有的甚至吃鲸鱼。比如说我吧,我是大白鲨,有七米多长。一条六米的鲸鱼,我一下子就能吃完了。我可比其它种类的鲨鱼厉害多了。这一天,我和几个同伴刚吃个半饱,在海里闲逛。忽然看到前方有许多闪着银光的小鱼朝我们涌来,近些一看原来是一群沙丁鱼,这些沙丁鱼看上去十分肥美。于是,我朝同伴们使了个眼色,接着我们就一起游过去。我从正面进攻,两个同伴从左右进攻,很快把沙丁鱼给包围起来。沙丁鱼们刚想逃跑,我们就张开大口,一下子吞了许多沙丁鱼。我们越战越勇,冲上去准备把他们一锅端了,可是由于我们的粗心,居然有一些漏网之鱼。不过,这一次我们吃得饱饱的,便找了一个安全的地方休息。过了一会儿,体力恢复得差不多了,我们就继续往前游,发现了一个红红的东西。原来是我们的两个同类在攻击一条长须鲸,我们也冲过去和他们一起战斗。在我们的联合攻击下,那条长须鲸很快偃旗息鼓、任人宰割了。我们和那两个同类结为兄弟,一起分享了这条长须鲸,几个小时就吃光了。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觉得我很威风呢?

鲨鱼说明文9

泳衣是人类模仿鲨鱼的皮制造而来的。鲨鱼的皮有弹力,能弹开水中有毒的物质。鲨鱼的皮肤非常粗糙,布满了许多齿状突的物体,叫做盾鳞,是由一个髓腔上覆象牙质构成,外面还包着一层珐琅质,可以保护身体不被岩石擦伤。根据鲨鱼的皮肤的特点,发明了泳衣。

在夏天天气十分热的时候,很多人选择游泳降温,游泳池里人多了,常常会发生碰撞的情况。如果在泳衣上的两边加上一个微型警告器,当别人与自己的距离比近,有可能发生碰撞,警告器就会震动,提示双方。

当你游完泳上岸了以后,你会发现泳衣很吸水,要把水扭干了才能装进袋子里,如果在泳衣的外层加上一种“防水剂”,一上岸,泳衣上的水就会滑落下来,不会贴在身上,脱下来就轻松多了。

每个工具都会有缺点,只要你把它不断改良,就会变得更加好用。

鲨鱼说明文10

我本是海洋中地霸主,如今却要受到人类地伤害;我本是人见人怕地“血盆大口”,如今却成为人类口中地美食。没错,我就是一只鲨鱼,一只伤心地鲨鱼!

在辽阔地大海里,我和亲人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可是,好景不长,噩梦便降临了。一张大网袭来,我和亲人们一起被万恶地人类抓走了……“这次收获大,一定可以赚很多钱。回家咯!”

自从我被人类带进他们地高档餐厅后,我便没有一天合过眼,每一天都从噩梦中惊醒过来。突然,有一天,一个满身戴着人类所说地“金项链”地人大声喊着:“服务员,来一碗鱼翅!”“好地,先生,请稍等!”我明白了,我地亲人中将会有一只失去一只鱼鳍!“妈妈!!!”我地妈妈被人类带走了……

“咔嚓!”空气中弥漫着血液地气味。“先生,您地鱼翅好了!请付钱,一共680圆”那人走了,我看见了服务员拿着很多红色地纸在笑着。“嘿嘿,又赚了,还是鱼翅好!”看着还留着血地妈妈,我伤心地流下了绝望地泪水……

人类啊,请不要把我们当成发财地傀儡,因为我们也有生命,也有自己地生活……所以,请保护我们,请保护我们这快濒临灭绝地种族吧!

鲨鱼说明文11

听到“鲨鱼”,我想很多都会想到大白鲨吃人那血淋淋地场面,但上百种鲨鱼只有少数品种才吃人,其实比起人类害怕鲨鱼,鲨鱼更害怕人类。

鲨鱼是一种食肉动物,他比一般地生物多出了对生物电流地感应,并在1500米以内地一滴血就会激起鲨鱼嗜血地本性,从而吸引鲨鱼前来攻击。

鲨鱼全身都是宝。它地鳍、卵可以加工成名贵地鱼翅和鱼子酱,它地肝能制成鱼肝油,皮可以做革。正是因为这些,鲨鱼遭受了灭顶之灾,全球每年被捕杀掉数十万,从而使鲨鱼地数量一落千丈。

鲨鱼害怕橙色,所以救身衣被制成橙色,当鲨鱼看到橙色地物体时就会转身跑走。

鲨鱼中地虎鲨是仅次于大白鲨地第二危险鲨类。现在有些虎鲨经过驯养就成了一些富人争相购买地名贵宠物,以象征自己地身份。

鲨鱼既是凶猛异常地食肉动物,又是遭受人们捕杀极为严重地物种之一,所以极其需要保护这生存了百万年之久地物种。

鲨鱼说明文12

世界上的活化石有很多:水杉、鳄鱼等,鲨鱼也是其中的明星之一。

鲨鱼有像橄榄球一样的身体,腹部是白色的,背部是深色的,可以让它们和黝黑的海底几乎融为一体。它们的大嘴巴里,有着和匕首一样锋利的牙,大部分鲨鱼一生中要换掉约三万颗牙。

它们的祖先至今也不能确定,但是,巨齿鲨肯定是现代鲨鱼的亲戚,它的牙齿有18厘米长,相当于一个成人的手掌。

现存的鲨鱼有几百种,其中,大白鲨是最有名的,大白鲨,又称噬人鲨,身长可达6。5米,重3200公斤,尾巴如同一轮新月,牙长5-10厘米。除此之外,还有远洋白鳍鲨,大青鲨等。

它们的食物有很多,其中大的鱼类和动物有:海豹、海豚、鲸鱼的幼仔、大青鲨(鲨鱼有时也会吃同类),小型的鱼类和动物有:梭子鱼、岩鱼、海马、电鳐等。

大部分鲨鱼是胎生,孕期是8-9个月,其中白斑角鲨的孕期长达两年。

鲨鱼是活化石中的明星,也是人类眼中的“杀人狂魔”。其实,鲨鱼很少主动攻击人类,只有人类在靠近或威胁到它们时,它们才会做出攻击行为。鲨鱼一年伤人的次数在10次以下,而我们捕杀的鲨鱼却不计其数。有时,人们把它们的鳍割掉后,就把它们扔进海里等死。有些地区,鲨鱼的数量已经减少了40%-90%。所以,请大家一起保护海洋中庞然大物——鲨鱼!

鲨鱼说明文13

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生活着许多凶猛强悍的大型海洋生物,比如虎鲸,抹香鲸与大白鲨。可我今天要介绍的是一种生活在约2800万年前到200万年前的一种大型鲨鱼,它被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是目前发现世界上最强大的生物呢,对了,它就是巨齿鲨。

巨齿鲨,体长一般为14米,体重一般为40吨,相当于28只大白鲨的重量。齿长一般为17厘米,咬合力巨大,达到了28吨。如果它张开嘴巴,差不多有两个普通成年人那么高。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块巨齿鲨的牙齿,根据推测,这只巨齿鲨体长在19米左右,体重在70吨左右,咬合力达到了惊人的36吨。

巨齿鲨这个大家伙,即凶猛又贪吃。它们猎食任何海洋生物,比如海牛、海龟、巨乌贼和其他种类鲨鱼,但是它们还是最喜欢吃鲸鱼了。它们通过巨大的咬合力,一口两口就能把鲸鱼咬成两段,接着就是大口大口吃肉。

约2600万年过去了,巨齿鲨已经灭绝了,原因至今还不是特别清楚。有的科学家说,巨齿鲨是因为缺乏食物而灭绝的;有的科学家说,巨齿鲨是被冻死的;还有的科学家说,巨齿鲨是因为种族互相残杀而灭绝的。但我觉得,巨齿鲨灭绝的真正原因一定能被人类找到,因为人类只探索了海洋百分之五的部分,还有一大片海洋地区没有被探索。在未来,人类通过先进的技术,一定能找到巨齿鲨的活化石。

鲨鱼说明文14

听到“鲨鱼”,我想很多都会想到大白鲨吃人那血淋淋地场面,但上百种鲨鱼只有少数品种才吃人,其实比起人类害怕鲨鱼,鲨鱼更害怕人类。

鲨鱼是一种食肉动物,他比一般地生物多出了对生物电流地感应,并在1500米以内地一滴血就会激起鲨鱼嗜血地本性,从而吸引鲨鱼前来攻击。

鲨鱼全身都是宝。它地鳍、卵可以加工成名贵地鱼翅和鱼子酱,它地肝能制成鱼肝油,皮可以做革。正是因为这些,鲨鱼遭受了灭顶之灾,全球每年被捕杀掉数十万,从而使鲨鱼地数量一落千丈。

鲨鱼害怕橙色,所以救身衣被制成橙色,当鲨鱼看到橙色的物体时就会转身跑走。在鲨鱼中地虎鲨是仅次于大白鲨地第二种危险鲨类。现在有些虎鲨经过驯养就成了一些富人争相购买地名贵宠物,以象征自己地身份。

鲨鱼既是凶猛异常地食肉动物,又是遭受人们捕杀极为严重地物种之一,所以极其需要保护这生存了百万年之久地物种。

·最大的动物

种名:蓝鲸学名:Balaenopteramusculus(Linnaeus,1758)英文名:Bluewhale别名:剃刀鲸、白长须鲸濒危信息:CITES:附录IIUCN:濒危中国重点保护等级:二级是须鲸中最大的一种,最长者是1904到1920年间捕于南极海域的一头雌鲸,长33.58m,体重170吨。。雌大于雄,南蓝鲸大于北蓝鲸。上面观,吻宽而平。背鳍小,高约0.4m,位体后1/4处。鳍肢较小,其长占体长的15%。尾鳍宽为体长的1/3至1/4,后缘直线形。蜇沟55~88条,最长者达于脐。每侧须板270~395枚。体背深苍灰蓝,腹面稍谈,口部和须黑色。蓝鲸以浮游生物为食,主食磷虾。一头蓝鲸每天消耗2~4t食物。摄食时游速2~6km/h,洄游中5~33km,被迫逐时最大20~48km。一般进行10~20次小潜水后接一次深潜水,浅潜水间隔12~20秒,深潜水可持续10~30分种。喷出雾柱狭而直,高6~12m。蓝鲸大约10岁性成熟,北蓝鲸于秋末冬初产仔和交配,南半球是在南方的冬季交尾,7月是高峰期。繁殖期南北半球相差半年。孕期10~11个月,仔鲸长6~7m,重约6吨。哺乳期半年,断奶时长可达16m。对最高年龄的估计从30年到80~90年不等。世界性分布,以南极海域效量为最多,主要是水温5~20℃的温带和寒带冷水域,有少数鲸曾来游于黄海和台湾海域。蓝鲸是最重要经济种之一,脂肪量多。国际上规定用蓝鲸产油量作换算单位,即1蓝鲸=2长须鲸=2.5座头鲸=6大须鲸。从现代捕鲸开始的年代起,就对蓝鲸竞相滥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杀蓝鲸近3万头。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蓝鲸为禁捕的保护对象。未开发前蓝鲸至少有20多万头,现在估计最多有13000头。根据国际捕鲸委员会1989年发表的统计报告说,蓝鲸现在只有200~453头幸存者。这是根据在南半球经过8年的调查得出的,已经濒临灭绝。分为以下3个亚种:南蓝鲸(B.mintermediaBurmeister,1871)南蓝鲸分布于南半球;南蓝鲸雌性长23~24M,雄性22米性成熟,身体成熟的体长分别为26~27M和24~25m;北蓝鲸(B.mmusculusLinnaeus,1958)北蓝鲸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北蓝鲸雌性长21~23m,雄性20~21m性成熟,分别在25和24米长时身体成熟;小蓝鲸(B.mbrevicauktaIchihara,1966)小蓝鲸分布印度洋和东南大西洋的亚南极海域。小蓝鲸雌性长19m,雄性略小于19m性成熟,雌雄长分别为22和21m时身体成熟。蓝鲸不但是最大的鲸类,而且比地球上曾经生活的最大的恐龙还要大,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自古至今所有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般体长为2400-3400厘米,体重为150,000-200,000千克,也就是说,它的体重相当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个人的重量的总和。所幸的是,由于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陆生动物那样费力地支撑自己的体重,另外庞大的身躯还有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蓝鲸全身体表均呈淡蓝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细碎斑纹,胸部有白色的斑点,褶沟在20条以上,腹部也布满褶皱,长达脐部,并带有赭石色的黄斑。雌兽在生殖孔两侧有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头相对较小而扁平,有2个喷气孔,位于头的顶上,吻宽,口大,嘴里没有牙齿,上颌宽,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须板,每侧多达300-400枚,长90-110厘米,宽50-60厘米。在耳膜内每年都积存有很多蜡,根据蜡的厚度,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在它的上颌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胼胝,曾经是生长毛发的地方,后来,毛发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块疣状的赘生物,成了寄生虫的滋生地。由于这块胼胝在每个个体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着不同形状的“帽子”,所以可以据此区分不同的个体。背鳍特别短小,其长度不及体长的1.5%,鳍肢也不算太长,约为4米左右,具4趾,其后缘没有波浪状的缺刻,尾巴宽阔而平扁。整个身体呈流线形,看起来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称为“剃刀鲸”。蓝鲸的身躯是如此的巨大,以致于一条舌头就有2000千克,头骨有3000千克,肝脏有1000千克,心脏有500千克,血液循环量达8000千克,雄兽的睾丸也有45千克。如果把它的肠子拉直,足有200-300米,血管粗得足以装下一个小孩,脏壁厚达60多厘米,雄兽的阴茎长达3米。它的力量也大得惊人,所发出的功率约为1500-1700马力,堪称是动物世界中当之无愧的大力士。蓝鲸分布于从南极到北极之间的南北两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极附近的海洋中数量较多,但热带水域较为少见。在我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包括台湾南部及西南部水域。尽管体型巨大,平时行动缓慢,常常静止不动,却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灵活地摆动,既是前进的动力,也起着舵的作用,前进的时速高达28公里。蓝鲸栖息的海湾大多由陆地的河水中冲入了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使水质十分肥沃,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来了身体闪耀着钻蓝色光芒的大群磷虾。不可思意的是,蓝鲸这种超大型的动物竟然就是以鳞虾这种微小的动物为主要食料的。它的胃分成四个,第一胃为食道部分膨大而变成的,所以胃口极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虾200万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会有饥饿的感觉。磷虾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动物,广泛分布于南北极海区,正是由于如此丰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里没有支持体重的限制,所以蓝鲸才能发育得这样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时间张开大口游弋于稠密的浮游生物丛中,嘴巴上的两排板状的须像筛子一样,肚子里还有很多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的褶皱,能扩大又能缩小,这样它就可以将海水和磷虾一齐吞下,然后嘴巴一闭,使海水从须缝里排出,滤下小虾小鱼,吞而食之。蓝鲸的食物还有其他虾类、小鱼、水母、硅藻,以及各种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蓝鲸,体型比生活于南极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认为这与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时先将肺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从鼻孔逐出体外,然后再吸进新鲜氧气。每当它的头部露出水面呼吸时,先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逐出体外,这股强有力的灼热气流冲出鼻孔时,喷射的高度可达10米左右,并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蓝色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喷泉,同时还发出犹如火车的气笛一般响亮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喷潮”。人们可以根据蓝鲸喷气时发出的声音、喷潮的高度和形状,来确定它的位置。蓝鲸生活在各大洋中。我国海域极为少看到,黄海和南海曾有出现过蓝鲸的记录,一般不超过100米。但有的个体可潜至500米深,潜水时间可持续10~20分钟,随后是连续8~15次喷气,喷出的水柱可高达9.1米。一般鲸类在潜水之前是不会升起尾巴的,但蓝鲸在潜水之前总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时竟高高地跃出水面,然后迅速潜入30-40米的水中去寻觅食物。平时它也喜欢用尾鳍打水,这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和多种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许是为了摆脱皮肤上的寄生虫的骚扰。虽然有人曾见到50-60只蓝鲸成群活动,但一般很少结成群体,大多数是孤独的,或仅有2-3只在一起活动。双栖的蓝鲸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潜水、觅食和呼吸,宛如鸳鸯,形影不离,身后常常留下一条宽宽的水道。3只在一起的蓝鲸,大多为雌兽和一只幼仔鲸紧靠在一起,雄兽尾随其后,相距大约3米左右。蓝鲸在冬季繁殖,雌兽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0-12个月,每胎只产1仔。刚出生的幼仔体长就达6-8米,体重约为6000千克,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兽要将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以后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兽的一对乳头长在生殖孔的两侧,哺乳的时候游在海水的上层,幼仔则紧跟在雌兽后方的下面,因为幼仔没有能动的嘴唇,不能自己衔着乳头吮乳汁,雌兽就凭借肌肉的收缩,将乳汁直接喷射到幼仔的嘴里,这也是它对水中主活的一种很好的适应。蓝鲸乳汁中的营养十分丰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发育得很快,8个月以后,可增加到15米,体重增长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张嘴吃各种浮游生物了。到了2岁半至3岁时,体长即可超过20米。性成熟的年龄约为8一10岁,寿命一般都在50岁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岁。在所有动物中,蓝鲸发出的声音最大,.蓝鲸在与伙伴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经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蓝鲸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纲、鲸目、长须鲸科、长须鲸属。由于多年来世界各国在各大海洋中竞相猎捕,现在体长在25米以上的蓝鲸已经很少见了。另外,鳞虾的大量捕捞,也使蓝鲸的觅食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半个世纪以前,全世界的蓝鲸大约还有30万只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只,而现在仅剩有大约2000只了。尽管自1932年以来,国际上就已经对每年捕杀蓝鲸的数量作了限制,但是这种世界上最大动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

“恐龙”这个名称是什么时候起的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之中生代的爬虫类。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恐龙在某一时期突然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迷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云,但都没有一个一定的论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究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

一.陨石碰撞说:

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曾撞击地球,使得君临地球长达一亿数千万年的恐龙绝种。此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阿尔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学家所提出的。

这一颗巨大的陨石,直径大约十公里。因撞击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径达两百公里。因撞击而产生的能量,若换算成黄色炸药,则相当于一百万亿吨(megaton)。粉尘经由大气层扩散至成层圈。导致地球持续了数个月的黑暗状态。在这段期间中,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都因之而绝种。

二.彗星碰撞说:

「彗星碰撞说」是以古生物学者——戴维•劳普以及约翰•塞普柯斯基发表的「古生物的绝种是每两千六百万年发生一次」论点为开端而产生的。路易•阿尔巴勒兹将这个论点及自己的理论送给天体物理学者—查理•谬拉,后来谬拉就认为是由于太阳的半星复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缘故。

三.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后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四.气候变动说:

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五.火山喷火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六.海洋潮退说:

根据巴克的说法,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

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

七.温血动物说: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獭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

八.自相残杀说:

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们自相残杀的结果——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恐龙为食,肉食恐龙增加,草食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

九.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两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检讨。)

十.哺乳类犯人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

(本人意见:真的是如此吗?如果哺乳类战胜了恐龙,那么随着哺乳类化石的增加,恐龙的化石应逐渐减少才对,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种化石交替的现象。在其它书的记载,哺乳类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龙的时代终了之后。而且,恐龙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间消失。因此,恐龙被哺乳类消灭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十一.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龙,体长二十五公尺,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本人意见: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十二.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所生存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种说法之外,还有「传染病」、「来自宇宙的放射线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诺亚方舟」、「太阳系震动说」等较鲜为人知的说法,至于那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呀!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故事

曼特尔夫人发现恐龙的故事确实很浪漫,曼特尔先生又能够以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来探索恐龙的归属问题,确实是迈出了人类科学地研究恐龙、认识恐龙的第一步。

但是在历史上,人类早就发现过恐龙的化石,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不能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晋朝时代,四川省五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英国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近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事实: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很好的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即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早出145年。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应该是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恐龙”之名的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谁能肯定,这“龙骨”之名与恐龙化石的发现就没有联系吗?

最古老的爬虫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西法尼亚纪』(31000万年前—275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能始发育。爬虫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水分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虫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到22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虫类成了地球上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称爬虫类时代。大型爬虫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草食性的梁龙和雷龙,是最大的陆栖动物。霸王龙是肉食性恐龙。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

爬虫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5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小恐龙。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及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数种好食肉,数种好食草,体概巨大,可认为陆生动物中之最大者。其体格在下等之种类,有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在高等之种类略与鸟类相似。

研究恐龙,全凭化石。古生物学家以其化石,推论其形态及习性。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爬虫类都是如此)。

恐龙的分类以及各种类型恐龙的介绍:

(1)雷龙:

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就是一个例子。在侏罗纪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也活跃于现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龙的体重约在三十五公吨到五十公吨之间,它那粗壮的腿,有如树干一样;长长的脖子,直立起来有七层楼房那样高,可以说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虽然大得惊人,性情却很温和,平时以温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有时会走入沼泽里,由于水具有浮力,可以减轻它身体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能躲避像异特龙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2)三觭龙:

剑龙和角龙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动的防卫,而没办法做还击,到了觭龙出现,情势才逐渐改观。三觭龙是觭龙中体积最大的,头上长着两只长矛似的角,另外一只角突起于眼睛和鼻孔之间。这样尖锐的武器,连最可怕的肉食恐龙都要让它三分。

(3)剑龙:

出现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剑龙,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耸起的两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着尖棘。剑龙是草食性的恐龙,行动缓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龙最好的防卫了。

(4)甲龙:

剑龙身上有骨板保护,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击。当剑龙逐渐绝迹,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犰狳龙)便代之而起。甲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5)霸王龙:

霸王龙(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大也是最残暴的,霸王龙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最末期,距离现在大约八千万年前。霸王龙的身体高达十四公尺,体重大约十公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犀牛。

从霸王龙的化石发现,它的每一颗牙齿,都大如一个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头还大。虽然身体大部份都大得惊人,但是霸王龙的一对前肢却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于没有办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凶手龙也和霸王龙有相同的习性,是很凶猛的动物。

〔6〕鸭冠龙:

鸭冠龙与霸王龙一样,出现于恐龙时代的末期。鸭冠龙最特别的地方在头部,它那扁而长的颚骨,像鸭的嘴巴,所以有了鸭冠龙这样的名字。过去人们以为鸭冠龙的生活与鸭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并且以水中植物为生。后来科学家研究鸭冠龙化石的时候发现,它们并不是吃水草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树木为食物,鹅冠龙也有同样的习性。

(7)禽龙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数据。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它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曼特尔夫妇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8)鹦鹉嘴龙

但是,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时,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

随着这些令人恐怖而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9)马门溪龙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家族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爱的“小东西”。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边不远的中国古动物馆去看一看,从身长不足1米的鹦鹉嘴龙到身长达22米的马门溪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恐龙一定会使你对恐龙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10)双龙

双龙的身体较为粗壮,头骨高大,颚骨发达,嘴裂很大,满嘴的牙齿像锋利的小刀子一样,牙齿的前后边缘上还有小的锯齿,这些特征显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获到的猎物,然后将大块的肉吞进腹中。此外,双龙的头骨上在眼睛后面的部位都有孔,这些孔使为了更好地附着那些牵动颚骨的肌肉用的,因此双龙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强大。科学家推测,双龙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生态系统中最残暴、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双龙与古脚类恐龙埋藏在一起

双龙的后肢粗壮有力,脚上长有利爪,可以用来捕捉、撕裂猎物。2亿年前左右的那段时光里,双龙经常出没在河流湖泊间的高地上或丛林间,追捕着各种各样的素食动物。它们也可能喜欢孤独地生活,有时也可能会隐蔽在不易被发觉的地方等待时机偷袭猎物,甚至它们还可能像现代的鬣狗一样以由于各种原因死去的动物的尸体和腐肉为食。

我国在云南省晋宁县也发现过双龙的化石。

1987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博物馆恐龙发掘队在晋宁县夕阳乡发掘出了一具属于古脚类的云南龙的化石。不径而走的消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前来观看。这里的老百姓都是彝族同胞,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恐龙。但是当他们看到一块块化石的时候,一些人觉得这种骨头形状的石头似曾相识。有的人告诉发掘队说,在夕阳乡的木杆榔村的山坡上也见过这样的石头。

发掘队跟随着报信的人来到木杆榔村,那里果然有一串恐龙的脊椎骨出露在一个小冲沟里。他们决定在这里进行发掘。几天后,一个触目惊心的场景出现了。原来这里竟然有两条恐龙!而且,是两条完整的恐龙骨架扭在一起,其中一条是古脚类恐龙,而另一条却是食肉的双龙,后者的大嘴正好咬在前者的尾椎骨上。科学家根据化石的这种埋藏状况推测,这两条恐龙的死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它们在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中两败俱伤而双双死去;再一种可能就是古脚类恐龙已经死去多日,尸体上的肉已经腐败变质了,而饥肠辘辘的兽脚类只管填饱肚子,没想到却因吃了腐败变质的古脚类恐龙肉而中毒身死。从二者平静的姿势来看,后一种可能性甚至更大些。

中国双龙是侏罗纪早期最大的食肉恐龙,身长将近4米,嘴巴又尖又长。它的上颚的前部有一个裂凹,使得前上颚骨能够活动。科学家推测,它最喜欢吃的大概是其它动物的内脏,因为它的尖嘴可以伸进动物尸体的腹腔中,而头顶上那两块薄板状的冠状可以在头伸进尸体的腹腔时起到支撑腔壁的作用。

双龙也是环特提斯海动物群的成员之一,因此全世界发现的种类都大同小异。它们的化石在现代的南极洲也有发现,说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在当时可是一个温暖的恐龙天

大绝灭

恐龙化石被发现近年了,一个个新的种类被不断地发现,一批批科学家对它们的研究乐此不彼,一代代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长们对这些神秘的远古生物产生着强烈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我们还知道,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它们虽然都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在门类繁杂的爬行动物大家族中,恐龙与蜥蜴的亲缘关系相差得还相当远呢!

从灵巧的始盗龙到残暴的霸王龙

——食肉的兽脚类恐龙

侏罗纪早期的霸主——双龙

194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一种体形较大的兽脚类恐龙,因为其头顶上有一对薄薄的V字形骨质,科学家把它命名为双龙。

中生代末大绝灭

这是因为,许许多多的恐龙与我们人类相比实在是太大了,让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思考,它们为什么会长那么大呢?还因为,恐龙的种类如此繁多,样子那么千奇百怪,不由得使我们想知道,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到底有多少成员?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那么多曾经浩浩荡荡、生气勃勃地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龙为什么一个不留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没有留下它们的后代,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这个谜永远激发着我们去探索、去求知。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在这次灾难中绝灭的还有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至于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绝灭、大灾难。大绝灭的结果使得在距今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绝灭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绝灭的原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你来寻找。

以下,我们将陆续地介绍一些关于恐龙大绝灭原因的理论和学说,即向你介绍一些最基本的背景知识,也希望能够对你发现更好的解释提供一些启发。

小行星撞击理论

1980年在一个科学讨论会上,美国地质学家阿尔瓦雷茨等人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形象生动地宣讲了一段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烈日照耀下的热带灌木林中,许多不同种类和形态的恐龙平静地像往常一样或在湖边漫步,或在水中觅食;在森林的边缘,一只刚刚孵完卵的鸭嘴龙正在蛋巢边来回踱步;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一只霸王龙正准备扑向一只巨大的三角龙……

突然,一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巨响打破了这个宁静的世界。一个直径几公里大的流星猛烈地撞到地球上。这一撞可不得了,相当于几万个原子弹威力的爆炸在顷刻间发生。这是一颗不期而至的小行星,与地球碰撞后产生的撞击力可达1015吨TNT炸药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卷着尘埃的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迅速升起,直冲天空,而后弥散开来,最后把整个地球都笼罩在里面。很快,恐龙就彼此看不见了,因为黑云遮天蔽日,白天也没有了阳光。这种恐怖的状况持续了一两年。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断了,因而大量枯萎、死亡。吃植物的素食恐龙因此相继死去。以后,吃肉的恐龙也由于失去了食物而灭绝了。

这段故事是小行星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恐龙大绝灭学说的精华。后来不断地被许多科学家给予支持。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地球在这个时期不仅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行星撞击,而且还接连受到了许多次小一些、但是依然严重威胁生命的小行星撞击,其中可以证实的在加勒比海和美国的衣阿华州发现的行星撞击的痕迹。

这一假说的证据还来自于在世界各地发现的65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存在的一种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铱元素,大量地存在于某些天体里,在地球上却根本不应该存在。这层富含铱元素的地层在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许多地区都被先后发现,在我国西藏的冈巴地区几年前也发现了这层含铱层。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次爆炸使所有恐龙都灭绝了。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只有70%的恐龙在当时灭绝,其它的一些恐龙种类则勉强地躲过了劫难,可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又逐渐绝灭了。这后一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6500万年前的这次事件以后形成的地层里,仍有一些恐龙骨骼被发现。例如,美国新墨西哥洲6000万年前上下的地层中就曾经发现了恐龙的残骸。在阿拉斯加新生代的冻土带里,也发现过三角龙的化石。这些现象似乎说明,在这次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后,仍然有一些恐龙挣扎着生活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最后才因为不适应新的气候和新的环境而最终相继灭绝。

最新理论——大规模海底火山爆发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生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现在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