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广东北部的山哈族是什么来历

admin

我国少数民族的资料

中国这个具有有就历史的大国,共有56个民族,当然汉族应该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了,那么大家知道中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其他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

什么叫山哈族,畲族,畲族起源的传说

畲族历史上是个频繁迁徙的民族。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他们现今的居住地较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人们对畲族的起源可谓是众说纷坛啊。下面给予来看看畲族文化的畲族起源之说。

畲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是高辛帝(即五帝之一的帝喾)时一只神奇的狗。“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因戎吴将军作乱,高辛答应谁能斩下叛军首领的首级,就把三公主嫁给他。

盘瓠咬下戎吴将军首级而归。后“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婚后,盘瓠带着公主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儿后来嫁给姓钟的男子,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现在畲族仍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这个传说虽然美丽,但完全是个荒诞的神话故事,不足为据。

广东北部的山哈族是什么来历-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迁居福建、江西、浙江。传说畲族始祖是盘瓠。盘瓠与高辛帝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生下第一个孩子跟父姓盘,叫盘自能;生下第二个孩子时,放在篮子里养,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子生下时,天上响雷,就姓雷,叫雷巨;第四个孩子生下时,是一个泼妮崽(女孩),下地时,刚响起“当当当”的钟声,就姓钟,招女婿叫钟志深。

广东北部的山哈族是什么来历

说到这个三哈族很多人也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挺有特色的一个名族,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广东的三哈族到底有什么来历呢?他们这个名族有什么历史渊源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山哈族就是畲族,畲族自称山哈,这是和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的意思就是山里的客人之意。所谓先为主、后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后来的畲民当做客人。

畲族是我国南方游耕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畲民经历艰难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迁徙别处。直到南宋末年的时候,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族称。

畲族的畲字,是刀耕火种之意。在古代畲族的别称和一部分自称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这些都是有瑶字,说明畲族是和瑶族有密不可分的称呼。

当然由于古代对畲族的族称记载有些不明确,所以称呼也不同,比如在清朝以降。因为有的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所以就以苗族、瑶族、苗民等称呼畲族。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关畲族的民族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之前说的瑶族说,同源于汉晋时期的长沙武陵蛮,和瑶族同源。还有就是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南蛮族的一支等一些起源说法。

当然正是因为这些说法不一的畲族族源,也正反映了畲族的曲折发展的历史和民族的形成过程。

其中盘瓠传说、盘王图腾和蓝、雷、钟三大姓和瑶族相同。这也是畲族和瑶族密不可分的原因之一。

在隋唐之际时,畲族就开始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居住了。到宋朝时,畲民又开始向闽中、闽北一代迁徙。到明清时代,又开始大量出现在闽东、浙南等地。

上文提到的盘瓠传说就是畲族中广为流传的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传说盘瓠因帮助君主平定外患有功,皇帝就把公主嫁给了他。他和公主成亲后迁到深山中,后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久了,就形成了畲族。

这虽然是传说,但是这个传说在家喻户晓的同时,还被绘成连环式画像。在节日里就会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而每个家族也有一根祖杖,祖杖雕作龙头,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

回族人说开西是什么意思

开斋节的来历(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

时间:2023年01月20日阅读:58次

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

在回族,开斋节是最大的节日。人们去当地的清真寺做礼拜。回族,有许多饮食禁忌,包括:进入清真寺时禁止吸烟。避免吃猪肉,有犬齿的捕猎其他动物的野生动物,自行死亡的动物,动物的血液。不喝酒。语言方面,禁止对食用畜禽说‘肥’而说‘壮’;避免说‘杀’,说‘杀’;避‘肉’,说‘菜’,比如‘牛肉菜’、‘羊菜’。没有什么忌讳互相比较。

少数民族介绍

1、满族

满族教主要分布在东三省,在,的55个少数民族中,辽宁省人数最多,仅次于壮族和回族,居第三位。满族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魔狐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来发展成为女真人。辛亥革命后,满洲改名为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传统体育活动如“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通常在节日期间举行。黄金节是1989年10月满族“举国欢庆”的日子,每年的12月3日被正式定为“黄金奖节”。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传说的民族,过着“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此被誉为“草原的骄傲”。在每年的七八月份牲畜育肥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化娱乐会议。“那达慕”大会上有惊心动魄的赛马、摔跤、令人钦佩的射箭、棋艺和引人入胜的歌舞,展现了草原独有的特色。蒙古族“9”被认为是吉数

3、回族

回族是回族的简称。13世纪,大批穆斯林人从西辽迁到黄河流域,并与当地的汉族,维族,蒙古族,等合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回族是通过异族通婚等因素逐渐形成的。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又称荤素节),又称大开斋节。每年,希吉从历的九月开始,成为斋月。在回族,所有12岁以上的男性和9岁以上的女性都应该禁食。解放后,国务院将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有着悠久的音乐和舞蹈历史,其工艺美术,如采花、刺绣、织锦、蜡染和珠宝制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活跃在中原的蚩尤部落。过去,苗族信仰万物有灵论,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有许多节日。除了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还有与吃有关的特殊节日。苗族,有许多节日,但不同地区的名称和习俗是不同的。苗族节日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最隆重的是藏藏节(13年一次)。

5、藏族

藏族是的称号,在和居住的人都叫“博”,自称“博巴”。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美丽而神奇,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是藏族教的主要聚居地,藏族占95%,是的古老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仰藏族,教或喇嘛教。过去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元宵节、浴佛节等。藏族最大的传统民间节日是每年的藏历正月初一。那年除夕,人们穿上华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了盛大隆重的“神之舞”。男孩子们狂舞着,大声唱着,说着要辞旧迎新,驱邪,带来祝福。在新年的早晨,妇女们会提着“吉祥水”,祝新年好运。

6.彝族人。

在唐代,彝族被称为“栗粟”。彝族最初居住在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江流域,后来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逐渐迁移到怒江,滇西,定居。1985年6月11日,维西,云南彝族自治县成立。节日:主要节日有广元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火把节、丰收节、中秋节、澡塘节、刀把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刀吧节”令人兴奋。据说设立刀吧节是为了让你和你的有“敢登刀山,敢侵火海”的精神。

7、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s的史籍就有记载,傣族在1949年后,根据傣族,的意愿将其命名为“傣族”。傣族自称“戴一”,“傣雅”等等。傣族普遍信奉小乘,教,许多节日都与活动有关。每年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傣族最大的节日,傣语称为桑干比迈。届时,我们会去拜佛,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和亲友,互相泼水祝贺。因为泼水是傣历新年节日的主要内容,所以这项活动深受各族的喜爱。

8、壮族

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岭南的土著族,有布庄、布图、布侬、布衣等20多个自称的名字。建国后统称为“仡佬族”,后改为“壮族”。与南京,云锦、成都壮锦,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四大织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有人信仰天主教和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会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4日的中元鬼节,8月15日的清明节,还有端午节,重阳节,尝新事物,冬至,牛鬼蛇神,煮饭灶等等。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和南部其他地区的壮族同胞在除夕夜和汉族一起庆祝春节,这被称为“压年饭”,在节日当天做一顿好饭。在一些地区,人们称它为“吃节”,壮语的意思是“老年生活”。明年预兆农业将有好收成。有的还包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粽子。在大年初一的清晨,人们在黎明前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鞭炮来迎接新年。女人们争先恐后地在河边或井边“取淡水”,开始新一年的沸腾生活。

9、土家族

土家族的大部分生活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土家族称自己为“Bizka”(意思是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说汉语,语,但只有少数居住区仍有土家语。土家族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社交日。那时候要吃应酬饭,端阳吃粽子,重阳节吃粑粑。以前土家族迷信鬼神,特别崇拜祖先,以祖先为正神,身为神明之首,每逢大年初一都要祭祖,农历初一、十五也要小规模祭祖。土家族是一个罕见的庆祝两个除夕的国家,也就是说,比汉族,俗称“赶新年”的除夕前一天多一个除夕。张家界人有这样一句谚语:

“三十六,跌跟头”;“人满三十六,喜的喜,愁的愁”。因为土家人认为,36岁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祸事的几率最大,故民间凡事总要回避“36”。10、高山族高山族是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胜利后,对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11、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12、布朗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13、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的传统,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会街原属宗教。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14、怒族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县一带怒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15、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16、鄂伦春族“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17、赫哲族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新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18、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林芝市、错那县等地。“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的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19、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市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自古以来,白族把“6”看得非常神圣。其原因主要有:一说白族是6诏(唐初居住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带乌蛮6个部落的总称)的后裔。6诏年年要给大唐帝国上贡,每诏一份,共6份。大唐也回赠礼品6份,各诏均得一份。所以,白族民间往来礼品必带“6”字;一说取汉语“有福有禄”(既有福气,又有钱财)一词之义。20、保安族保安族因信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西北甘肃省积石山县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21、布依族布依族是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22、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23、德昂族(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24、东乡族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教规定: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25、侗族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26、独龙族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27、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俄罗斯族人非常忌讳“13”和“星期五”,原因出自宗教。据《圣经》记载,教的创始人耶稣曾召13位门徒,传教于犹太各地。后来,由于犹大(第13者)的,耶稣被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逮捕,并于13日(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28、哈尼族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29、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塞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哈萨克族有罚“7”、崇“7”、尚“7”的习俗。罚“7”。哈萨克汗国时期的法典规定,侮辱胡大的人,若有7人作证,即可用石头砸死;杀死苏丹等贵族人士,必须罚普通人7倍的命价;遇到不公正的判决,可上诉7个汗。在哈族民间文学中,有许多关于“40”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常用“40”来形容某件事情。30、基诺族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31、京族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32、景颇族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33、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34、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35、黎族黎族聚居在海南岛五指山市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36、畲族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37、珞巴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38、朝鲜族19世纪中叶后开始逃荒进入,1910年已经有23万人,但是大部分没有国籍。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大批朝鲜人被强制迁徙至。39、毛南族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40、仫佬族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41、普米族普米族的族源属于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42、羌族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县等地,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43、撒拉族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县。44、水族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45、塔吉克族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和皮山等县。46、塔塔尔族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47、仡佬族仡佬族即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49、佤族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50、维族“维”是维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51、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52、锡伯族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53、瑶族瑶族是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成立后,统称为瑶族。54、裕固族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县,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乡。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55、彝族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当年雨水充足。56、穿青族县(市、区。此外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穿青人这一待定民族。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

少数民族一年中有哪些重大的节日

问题描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