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虹彩吸蜜鹦鹉怎么养

admin

虹彩吸蜜鹦鹉的保护级别是什么

虹彩吸蜜鹦鹉的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拓展:

虹彩吸蜜鹦鹉怎么养-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1、虹彩吸蜜鹦鹉(学名:Trichoglossushaematodus)共有21个亚种,体长25-30厘米,羽色鲜艳。体重120-130克。嘴为桔红色,脚为蓝灰色。头顶、下颌及脸颊部为深蓝色。枕部和颈上部有紫褐色和黄绿色的环带。背部、翅膀和尾羽为绿色。胸部为红色,并具有黑色的带状块斑,腹部、两胁为暗绿色,并有红色横斑,尾下覆羽为黄色。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常成群啁啾尖叫,叫声嘈杂。

虹彩吸蜜鹦鹉栖息在低地森林、开阔林地和公园中,以花粉和花蜜为食,也吃种子、果实和昆虫。成对或集群活动。活泼好动,从一个树丛飞到另一个树丛。飞行呈直线,速度快。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

2、生活习性

虹彩吸蜜鹦鹉不迁徙,多成对或集群活动,活泼好动,叫声嘈杂。飞行呈直线,速度快。主要食物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芽、花蜜等为食,特别是苹果、梨以及刚灌浆而未成熟的玉米、高粱等,偶尔也吃一些昆虫。与此相适应的是,它的肌胃也比较小,而且非肌肉质。到了开花季节,彩虹吸蜜鹦鹉便从这一个树丛飞到另一个树丛,从这一个地区飞到另一个地区,能够象生活在南美洲的蜂鸟那样传播花粉。它的舌尖部布满了刷子状的突起,完全适应吸食花粉、花蜜及柔软多汁的果实的生活。为了寻找食物,往往长途跋涉,有时也会光临人家附近的果树或花园中采取花蜜。

虹彩吸蜜鹦鹉的繁殖方式

虹彩吸蜜鹦鹉的繁殖方式:

虹彩吸蜜鹦鹉在野外将巢筑在高高的空心树干里,每年12月份开始发情、求偶。每窝产卵2-3枚。卵为纯白色,孵化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25天。

对于人工繁殖的彩虹吸蜜鹦鹉来说,一旦开始繁殖,即十分多产且稳定的持续繁殖,一般而言,雄鸟约在18-20月大时成熟,雌鸟则需两年它们是多产且全年皆可繁殖种类,当然也有可能很早即开始繁殖,但还是建议在完全性成熟后始给予繁殖机会比较理想,一窝约产2枚卵,孵化期23-26天,7-8个星期羽毛长成,不宜太晚将幼鸟移出,如果亲鸟又开始准备繁殖下一窝时幼鸟如尚未离巢可能会遭亲鸟攻击

虹彩吸蜜鹦鹉(学名:Trichoglossushaematodus)共有21个亚种,体长25-30厘米,羽色鲜艳。体重120-130克。嘴为桔红色,脚为蓝灰色。头顶、下颌及脸颊部为深蓝色。枕部和颈上部有紫褐色和黄绿色的环带。背部、翅膀和尾羽为绿色。胸部为红色,并具有黑色的带状块斑,腹部、两胁为暗绿色,并有红色横斑,尾下覆羽为黄色。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常成群啁啾尖叫,叫声嘈杂。

虹彩吸蜜鹦鹉栖息在低地森林、开阔林地和公园中,以花粉和花蜜为食,也吃种子、果实和昆虫。成对或集群活动。活泼好动,从一个树丛飞到另一个树丛。飞行呈直线,速度快。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

虹彩吸蜜鹦鹉怎么养

虹彩吸蜜鹦鹉养殖方法如下:

它们的嘴较为尖硬,喜欢啃咬,善于攀缘。饲养笼具应选用金属笼,笼具大小为长80厘米、宽40厘米、高50厘米。也可用金属栖架饲养,栖杠宜用硬木或金属杆制作,食水罐用瓷制品或金属制品为宜。要特别注意卫生,食罐、水罐每天要清洗,笼子的沙土每周更换1~2次,室内和笼具要经常消毒。

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低于16℃。夏季温度在30℃以上,应加强通风。食物可用玉米、稻子、花生、小麻籽、葵花籽、粉料以玉米面或混合面料蒸制窝头,并供给少量的水果和蔬菜。繁殖期和冬季应增加花生、小麻籽的比例。夏季多喂些水果。

可用大的树干掏一个直径14厘米的洞代替巢,巢的大小为长30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开口在巢洞的上部。在发情期,雄鸟追逐雌鸟,形影不离,依偎在栖杠上互相点头,交嘴漱食,雄鸟把吃进的食物吐出喂给雌鸟。在孵化期间,亲鸟表现很警觉,对有异常情况表现精神不安,来回跳动。因此,在繁殖期间,应有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防止惊扰,保证亲鸟顺利孵蛋。

虹彩吸蜜鹦鹉(学名:Trichoglossushaematodus)共有21个亚种,体长25-30厘米,羽色鲜艳。体重120-130克。嘴为桔红色,脚为蓝灰色。头顶、下颌及脸颊部为深蓝色。枕部和颈上部有紫褐色和黄绿色的环带。背部、翅膀和尾羽为绿色。胸部为红色,并具有黑色的带状块斑,腹部、两胁为暗绿色,并有红色横斑,尾下覆羽为黄色。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

虹彩吸蜜鹦鹉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有什么特点

虹彩吸蜜鹦鹉也叫小五彩鹦鹉、彩虹鹦鹉、五彩绯胸鹦鹉、红胸五彩鹦鹉、胸赤五色、青海鹦哥等。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鹦形目、鹦鹉科、虹彩吸蜜鹦鹉属。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帝汶和澳大利亚东部、北部等地。

形态:体长25~30厘米,体重120~130克。嘴为橘红色,脚为蓝灰色。头顶、下颌及脸颊部为深蓝色。枕部和颈上部有紫褐色和黄绿色的环带。背部、翅膀和尾羽为绿色。胸部为红色,并具有黑色的带状块斑,腹部、两胁为暗绿色,并有红色横斑,尾下覆羽为黄色。

生态:栖息于低地森林、公园和庭院等地。成对或集群活动。活泼好动,从一个树丛飞到另一个树丛。叫声嘈杂。飞行呈直线,速度快。以树木的花、果实、种子、嫩芽,以及昆虫等为食。每年12月份开始发情、求偶,巢筑在高高的空心树干里。每窝产卵2~3枚。卵为纯白色,孵化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25天。

饲养:较为困难。虹彩吸蜜鹦鹉嘴较为尖硬,喜欢啃咬,善于攀缘。饲养笼具应选用金属笼,笼具大小为长80厘米、宽40厘米、高50厘米。也可用金属栖架饲养,栖杠宜用硬木或金属杆制作,食罐、水罐用瓷制品或金属制品为宜。要特别注意卫生,食罐、水罐每天要清洗,笼子的沙土每周更换1~2次,室内和笼具要经常消毒。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低于16℃。夏季温度在30℃以上,应加强通风。食物可用玉米、稻子、花生、小麻籽、葵花籽,粉料以玉米面或混合面料蒸制窝头,并供给少量的水果和蔬菜。繁殖期和冬季应增加花生、小麻籽的比例。夏季多喂些水果。可用大的树干掏一个直径14厘米的洞代替巢,巢的大小为长30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开口在巢洞的上部。在发情期,雄鸟追逐雌鸟,形影不离,依偎在栖杠上互相点头,交嘴漱食,雄鸟把吃进的食物吐出喂给雌鸟。在孵化期间,亲鸟表现很警觉,对有异常情况表现精神不安,来回跳动。因此,在繁殖期间,应有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防止惊扰,保证亲鸟顺利孵卵。育雏期间应增喂鸡蛋黄、玉米面或混合面的窝头,并添加牡蛎粉或骨粉,以增加钙质和无机盐,使幼鸟能正常发育,以免幼鸟出现软骨病。初生雏鸟全身裸露,为粉红色,只有稀疏的金黄色的纤毛。几天后全身长出灰白色绒羽。40日龄时,绒羽脱落,全身羽色近似成鸟。幼鸟70天左右离巢,活动、觅食。此时亲鸟继续给幼鸟喂食。可根据幼鸟体质情况和亲鸟分笼饲养,以使亲鸟继续产卵,进行下一窝的孵卵工作,有利于提高亲鸟的繁殖率。冬季繁殖鸟的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45%~50%为宜,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虹彩吸蜜鹦鹉有什么特性

[地理分布]虹彩吸蜜鹦鹉TrichoglossushaematodLinne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从巴厘岛到佛罗勤斯海诸岛;往东穿过新几内亚及附近岛屿到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德斯、新卡勒多尼亚和忠龙干岛;还有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包括塔斯马尼亚。

[形态特征]虹彩吸蜜鹦鹉体长26厘米。成年鸟前额、前顶、眼先和颊呈蓝红紫色,头的其余部分棕黑色。项颈黄绿色。胸部红色,羽毛有很明显的蓝黑色边沿,看上去像一道道线。腹部深绿色。腿和尾下覆羽绿黄色,并带有不同形状的深绿色斑块。上体绿色,下覆羽橙色,飞羽反面有较宽的黄色带斑横过;尾羽正面绿色,反面暗橄榄黄。嘴从橙色变为深红色。虹膜呈橙红色。脚从绿灰色到深灰色。

[生物学特性]

1.一般习性在澳大利亚,虹彩吸蜜鹦鹉主要是一种低地鸟类。它们栖息在所有种类的林木地区,在城市花园和公园地区经常可以见到。在沿昆士兰海岸的近海岛屿上,它们常出没于椰子林。在新几内亚,它们栖息在草原林地、再生林、原始森林中伐去树木的空地和沿水域的树林中(Rand和Gilliard,1967)。

虹彩吸蜜鹦鹉通常成对或从几只到上百只一群出现,数量取决于开花的树是否充裕。它们十分爱吵闹,不停地在树顶上空盘旋和大声尖叫,或在树叶间跳来跳去。在吃食时,它们不易发觉入侵者的接近,但在其他时候却十分警觉。在它们吃食时,常伴有其他鹦鹉或食蜜的鸟类和食花的鸟类。在上空飞翔的鸟群听到在下面树上觅食的鸟的叫声时总是迅速作出反应,但冲下去落到树上之前,它们作一次盘旋和绕圈。

2.食物虹彩吸蜜鹦鹉的食物组成有花粉、花蜜、水果、浆果、籽种、叶芽、昆虫的幼虫。它们很喜欢栽培的水果,特别是苹果和梨,因而给果园造成一定的损害。它们还袭击玉米和高粱,吃粮食的嫩浆。

3.繁殖在澳大利亚,繁殖季节从8月到次年1月。巢穴是在空心的树干或树洞中,通常离地面有一定高度。一般产两枚卵,大小约26.9毫米×22.4毫米。繁殖期虽然雄鸟在巢洞里度过很多时间,特别是夜晚,但它们似乎不分担孵抱。孵化期大约25天,雌鸟和雄鸟共同哺育幼雏。幼鸟孵出大约7~8周后离巢。

4.性成熟和寿命虹彩吸蜜鹦鹉1年后便达到性成熟,其寿命可能在15年或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