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抗生素的注意事项

admin

抗生素的用药注意事项有哪些

抗生素这种药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的常见的,因为抗生素不仅有非常不错的治病功效了,更是有着很不错的保健效果哦,抗生素对于许多的毒素和菌类都有着非常独特的抑制作用了,但是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也是非常多的哦。

抗生素的注意事项-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抗生素用药的注意事项

过敏体质慎用抗生素,对过敏的药物禁用。肝功能不全慎用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和抗结核、真菌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长期的服用抗生素,那么一定要定期的做一些肝功能的检查,一旦出现问题就要立即停药哦。

头孢菌素类剂量较大时也可损坏肝功能。老、幼患者避免使用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肾毒性、耳毒性药物。磺胺类药抑制甲状腺功能,故甲状腺功能低下者禁用。

中药制剂双黄连口服液、穿心莲片、冬凌草片、金莲花冲剂,草药野菊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等这些药物更适合用于非化脓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哦,这样用药副作用是比较小的。

无明确感染征象,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防止产生耐药性(细菌对药物的适应与抗药)及双重感染(敏感茵被杀灭后,不敏感菌因失去拮抗而感染机体)。

抗生素还存在抗菌谱问题,即主要对哪一类、哪一种病原微生物起作用。例如青霉素对肺炎球菌、链球菌、脑膜双球菌、淋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及敏感的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而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几乎无效,这说明“一药难消百炎”。

上面我们了解了许多的服用抗生素这种药物的注意事项了,所以我们以后在生活中服用抗生素的时候一定要多加重视这些事项哦,不然是会给我们人体的健康带来一下不必要的麻烦的,另外,服用抗生素的量也是特别需要大家注意的。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使用原则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因为滥用抗生素而导致了悲剧了的新闻,让人心痛不已,那么究竟抗生素有什么不良反应呢?下面我为你解答。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等可使人产生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常见的为药疹、皮炎和药热等。

局部刺激

抗生素肌内注射,多数可引起局部疼痛,静脉注射也可能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由此可见,抗生素一定要合理使用,千万不可当作“万能药”随意乱用。

毒性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听觉神经损害、造血系统障碍、肾损害、肝损害及胃肠道反应。毒性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因药物种类及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二重感染

老年人、婴幼儿、体弱者、腹部手术者及滥用抗生素者较易发生。二重感染一般较难控制,且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耐药性

大多数细菌对抗生素可产生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抗生素滥用,致使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会因无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而产生严重后果。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有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四)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知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五)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

1.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5.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7.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奏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连续使用抗生素不宜超过一周。

猜你感兴趣:

1.合理用药的原则

2.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3.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4.关于使用抗生素的误区

5.滥用抗生素等相关知识

抗生素的注意事项

氯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先锋霉素、青霉素类、红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氯霉素和四环素,能改变肠道细菌种类和数量的平衡状态,使某些致病性细菌过度生长繁殖。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能产生两种毒素损伤有保护功能的大肠表面,导致肠腔表面轻度的发炎,引发轻度腹泻到血性腹泻、腹痛和发热。重者其肠壁炎症广泛而严重,还有溃疡形成,典型症状可出现致命性脱水、低血压、中毒性巨结肠和小肠穿孔。同时患者的粪便中有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或毒素。

应停用正在使用的抗生素,口服乳酸杆菌制剂或从肛门直肠给予类杆菌,使肠道正常菌群得以恢复,没有并发症的抗生素所致症状一般在停用抗生素后12左右天即可自行恢复。如果还有轻微的症状持续存在,可用消胆胺与毒素结合而减弱其毒性作用。对大多数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病例,灭滴灵是治疗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有效药物。病情急而危重,必须住院治疗,接受静脉输液,输入电解质和输血。偶尔作为挽救生命的措施,可作暂时性回肠造瘘术或大肠切除术。由于肝硬化病人肝功能减退,肝血流量降低,胆汁分泌紊乱及血浆白蛋白与抗生素结合功能改变等,可影响抗生索的代谢过程。

有些抗生素在肝内灭活。氯霉素主要在肝内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氯霉素的半衰期延长,代谢后的氯霉素在血中积聚,它对造血系统仍有影响,故可引起一道性骨髓抑制。尤其在腹水和黄疸病人中更易出现。磺胺类也在肝脏中代谢,因此,在肝功能明显减退时最好不用。

多数抗生素由尿中排泄,如青霉素族、氨基糖苷类及头抱菌素类。肾功能轻度减迟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半衰期明显延长,但该抗生素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在有腹水时,部分抗生素进入腹水降低血清浓度。不过,在肾功能明显减退时,仍应重视该类抗生素损伤肾脏的副作用。因此,肝硬化出现肾功能衰竭时,应用这类抗生素,必须减少剂量,延长间隔时间,避免与其他有肾脏损害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青霉素族中,其他各种青霉素以及头抱菌素族,在肾功能高度减退时,半衰期也明显延长,但这些抗生素对肝及肾脏毒性较轻微,无需减少剂量。四环素族在肾功能减退时,血清浓度升高,对肝脏毒性增强,因此对有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人,最好少用。

抗生素使用原则

1不擅自用药

抗生素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擅自决定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种类、剂量和疗程不能一定标准。不当使用会造成对身体的损害。

2针对性用药

抗生素只对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而其他原因引起的炎症都是无效的。此外不同抗生素针对不同细菌有抑制效果,因此选择抗生素时一定要明确是哪一类细菌引起的,才能选择对抗这种细菌的抗生素,这样才安全有效。

3避免联合用药

很多人为了确保治疗病症,选择好几种抗生素一起使用。因为每种抗生素抑制的细菌可能不一样,若没有选对针对抗生素,其他再多抗生素都无济于事,这些抗生素使用后还可能造成细菌耐药性。

4没病不能吃抗生素

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感染疾病效果好,有的家长在孩子健康的时候服用抗生素希望能预防相关病症。抗生素对病毒性炎症是没有效果的,即使吃了也不能预防病毒性感染等,反而会影响孩子体内的微生态,造成细菌耐药性。加强孩子身体锻炼和健康饮食才是预防疾病的正确方式。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什么

随着国内专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深入认知,多版诊疗方案相继产生。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诊疗,临床也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对于"抗菌药物治疗"明确指出: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但是,对于全身免疫力低下的新冠肺炎重症感染者,其他病原菌可能趁虚而入,应如何科学使用抗菌药物?

近日,重症医学科的一位临床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对于转入ICU的重症和危重症来说,也可以选择用一些抗菌药物进行预防,防止细菌感染,预防性用抗菌药物一般主张用比较简单、初级的,不需要太高级,以免出现耐药菌的情况。病人如果出现了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如黄脓痰、体温退下后又重新出现了高热、化验中性粒细胞和降钙素原明显升高、CT上提示肺部出现了细菌继发感染等情况时,就应该使用抗菌药物去控制细菌的感染。

对于如何恰当地使用抗菌药物,最新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实用手册》也明确,无明确细菌感染证据者不建议常规使用抗生素,应动态监测细菌感染的指标,包括降钙素原PCT,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

轻症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疫情爆发早期,发表在《柳叶刀》的《中国武汉市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显示:在2020年1月2日前最先确诊的41名患者中,多数患者入院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正常,在四名发生继发感染的ICU患者中,其中三名降钙素原水平高于0.5%。降钙素原(PCT)作为诊断标志物,对于单纯的病毒感染,滥用抗生素不但无效,而且短期会增加患者抗生素暴露,增加抗生素相关的毒副作用,长期则会导致多重耐药病原体的增加。

对于轻症患者,《2019年PCT指导抗生素应用国际专家共识》以及《2020年PCT指导抗生素应用亚太专家共识》明确提出:首先,应依据临床标准和细菌感染的概率将患者分层为感染不确定和高度怀疑细菌感染。在非重症且细菌感染可能性低的患者中,低PCT水平不推荐应用抗生素。

重症合并脓毒症,应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与轻症患者相比,重症患者治疗更加棘手。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截止2020年3月7日,中国目前(非累计)确诊病例数为22184例,其中重症5489例,目前重症患者比例达到24.7%。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情重,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明显高于轻症患者,需要临床重点关注和救治。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等临床表现。对于脓毒症治疗,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是患者诊治的关键环节。

由中国药学会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药学工作指导与防控策略专家共识第一版》中也提到了对于脓毒症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建议,即在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的大前提下,对于考虑脓毒症的患者,在初次评估1小时内给予经验性抗菌治疗。同时,一旦开始经验性抗菌治疗以后,临床需要一个可靠的指标来提示治疗是否有效,以及何时应该停用抗生素。

WHO提出,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可能一开始就需要使用较强的抗生素,给予较为广谱的抗菌药物,覆盖较多的病原菌。在病原学检测结果出来后,再决定是否给予降阶梯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

2019-2020年PCT指导抗生素应用国际及亚太专家共识,对于重症患者进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时,需在6-24后复查PCT,以重新评估抗生素治疗的必要性。当临床状况改善时,PCT水平显示出持续下降,建议尽早停用抗生素。

此外,201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临床应用PCT以辅助个性化治疗决策,减少了抗生素暴露,降低了抗生素相关的副作用,降低了治疗失败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死亡率。基于大量的临床证据,2017年,FDA全球首个批准了生物梅里埃VIDASBRAHMSPCT检测可应用于急性呼吸道疾病和脓毒症,以指导抗生素使用。VIDAS应用酶促化学发光体系,提供PCT定量检测结果,可以辅助临床判断发热的病原学及病因学,识别需要及时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并给予动态监测,指导停药及时机,辅助抗生素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