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冉闵的杀胡令是怎样的真的吗

admin

冉闵为啥被吹嘘成神,应该如何评价他

就在桓温攻灭成汉之后的三年,北方的后赵帝国灭亡了。

后赵帝国之所以会灭亡,并不是因为治理无方导致义军四起,而是因为无休止的皇族内讧。

对于从小学习历史教科书的人而言,帝国灭亡无外乎三种原因:皇帝昏庸、皇帝残暴、皇帝荒淫。

冉闵的杀胡令是怎样的真的吗-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可如果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历史,就会发现历史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具体讨论后赵帝国的灭亡,很多人都说这与石虎的残暴荒淫有关,其实大错特错。后赵帝国与西晋帝国的灭亡原因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无休止的皇族内讧,耗尽了帝国的元气。

司马炎有健康正常的儿子,但他却选择了智商有问题的司马衷为接班人;石虎有健康正常的儿子,但他却选择了年幼的石世为接班人。

司马炎让外戚和皇族并存于中央政府,又让众多诸侯王各据一方;石虎也是如此。

司马炎去世之后,杨骏父女控制皇权。他们篡改遗诏,将坐镇中央政府的汝南王司马亮赶出了中央政府。

石虎去世之后,刘皇后和张豺控制皇权。张豺假传圣旨,杀死了坐镇中央政府的燕王石斌。

杨骏父女的结局是死无葬身之地,刘皇后和张豺的下场是全族被杀。

从这个角度来看:石虎在辅政措施上,完全照搬照抄司马炎。

《庄子·列御寇》里面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小伙子从深潭中捞出一枚价值千金的宝珠,正在沾沾自喜的时候,他父亲却劝他赶快砸烂这枚宝珠:这种宝物根本不是我们平民百姓所能拥有的,沉迷于此必然会为我们家招致大祸!

杨骏和张豺等人,就是那个侥幸捞出宝珠的小伙子,凭他们的实力和能力,绝对不足以真正拥有这枚宝珠。但他们却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最终招致杀身大祸。

皇权不仅是天下人梦寐以求的宝珠,更是天下利益的汇聚点。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如果不能使各方势力达成平衡,就千万不要对皇权存有任何幻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彭城王石遵杀死了刘皇后和张豺,成为帝国的新皇帝,但石遵同样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宝珠持有者。在当时的后赵帝国势力范围内,充斥着大大小小的众多实力派,石遵根本无力驾驭他们。

石遵的弟弟——沛王石冲在蓟城起兵造反,被石遵杀死;另一个弟弟——乐平王石苞在长安试图造反,被他派人劫持至都城(邺城)。但在另一个弟弟——义阳王石鉴的阴谋暗算下,石遵还是没能躲过第三次劫难,最终死于非命,共在位一百八十三天。

在临死之前,石遵终于得知真相:原来是义阳王石鉴在背后暗算自己,石遵很不屑地说:“我都无法驾驭的局面,他石鉴来了更是白搭。”

遵时方与妇人弹棋,问成等曰:“反者谁也?”成曰:“义阳王鉴当立。”遵曰:“我尚如是,汝等立鉴,复能几时?”——《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义阳王石鉴踩着彭城王石遵的尸体爬上了皇位,却遇到了和石遵同样的困扰。最终,石鉴倒在了武德王石闵脚下(就是大名鼎鼎的冉闵),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共在位一百零三天。

宦者以告闵、农,闵、农驰还,废鉴杀之,诛季龙孙三十八人,尽殪石氏。——《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武德王石闵杀死义阳王石鉴之后,与帝国的另一个实权派李农联手控制了都城(邺城)。但此时此刻,后赵帝国的分裂趋势早已无法挽回:羯族石祗据守襄国、氐族苻洪据守枋头、羌族姚弋仲据守滠头、汉族杜洪据守长安、鲜卑段龛据守广固。几大实力派各据一方,都拥有与石闵分庭抗礼的实力和资格。

看到这种群雄并立的场面,大家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这个场面,像极了西晋末年。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话石虎当然没有听过,但类似的意思石虎应该懂。

可石虎为什么不能吸取西晋灭亡的教训,反而继续照搬照抄司马炎的布局呢?再说远一点,两晋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各路枭雄基本都在照搬照抄司马炎的布局。

什么是历史的悲剧性?那就是:就算我们明知道鸩酒有毒,但为了不被渴死,依然只能选择饮下那壶鸩酒,这就叫“饮鸩止渴”。

整个南北朝,甚至还要加上隋唐两个朝代,执政者都在饮鸩止渴的道路上走来走去。

控制了邺城之后,石闵继位称帝,并将后赵改为大魏,史称冉魏。

石闵虽然称了帝,其实力终究有限。当时的石闵只是控制了河北的部分地区,其他部分由慕容儁和石祗控制,中原、西北和山东更是没有石闵的份。

从这个角度来看,石闵的所谓称帝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称帝的人也并不只有石闵一人,襄国的石祗也称帝了。

石祗闻鉴死,僭称尊号于襄国,诸六夷据州郡拥兵者皆应之。——《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石闵的统治期也很短,三年之后,石闵就带着他的冉魏帝国一起灰飞烟灭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石闵充其量只是后赵大乱时的一名普通军阀,南北朝大乱战中的一位普通过客。

但就是这样一位本应是普通过客的石闵,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巨大的名声,主要原因就是《杀胡令》。

《杀胡令》的原文是什么?没人能够回答。现在网上流传的所谓《杀胡令》基本可以断定是伪作,因为根本没有被任何史书收录过,但石闵颁布《杀胡令》的始末缘由却是可以说清楚的。

后赵还没有灭亡的时候,皇帝是义阳王石鉴。龙骧将军孙伏都和刘铢等人暗中联手,集结了三千羯兵,埋伏在胡人居住的区域,想找机会杀死石闵。

石闵镇压了这次叛乱之后,就有了废掉义阳王石鉴自己当皇帝的想法,于是发布了一道命令:“愿意跟官府同心协力的留下,不愿意的可以离开。”

这道命令下达之后,邺城内的胡人(主要是羯人)争相离开,把城门都堵满了。

石闵看到这种局面当时就火了,这只能证明一件事:羯人根本不愿意为石闵效力,他们心里还想着义阳王石鉴。而且这些羯人极有可能会投靠石闵的竞争对手(石祗、姚弋仲、苻洪、慕容儁等),这对于石闵而言绝对是极大的威胁。

于是石闵下了另外一道命令:“砍一颗胡人脑袋送到凤阳门,官员升官,平民发奖金。”这道命令一下,整个邺城都为之疯狂,一天之内,有数万人被杀。当大屠杀停止的时候,已有二十多万人死于这场动乱。

被杀的不止是胡人,还有很多长相和胡人相似的汉人也受到连累,这就是颁布《杀胡令》的始末缘由。

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馀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后世很多读者因为《杀胡令》,无法自拔地爱上了石闵,但这种爱却是盲目的。他们只知道石闵杀了不少胡人,却不知道石闵杀胡人的原因是什么。

石闵之所以要颁布《杀胡令》,完全是因为城内的羯人不愿意与他合作,所以石闵决定杀光不合作者。而对于愿意合作的羯人,石闵依然任用。

比如说麻秋,他就是羯人,但他愿意跟石闵合作,奉命杀死了几千胡人。石闵委任自己的儿子冉胤为大单于,同时还为他配备了一支胡人军队,说好的杀胡呢?这支胡人军队是咋回事?

在此,我解释一下石闵和冉胤的称呼问题。

石闵的父亲冉良被石虎收为养子,改名为石瞻;石瞻的儿子就是石闵,石闵的儿子应该叫石胤。根据“三辈还祖”的规矩,只有石胤的儿子才能重归冉姓。

但《晋书》称呼冉胤而非石胤,我在文中所说的石闵和冉胤全部延用自《晋书》。

《杀胡令》对于石闵而言,不仅不像是一面正义的大旗,反而更像是一道催命符。

在当时,主要矛盾并非异族和汉族的矛盾,而在于豪门士族极度压缩了寒门子弟的上升空间,又在事实上造成了中国的分裂。

当时的北方地区,多民族溶合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并不是某个人所能改变的。如果石闵真想统一北方,他就必须正视民族共存的事实。

张宾是汉人,但他不仅是石勒的谋主,更是后赵的决策者之一;王猛是汉人,但他不仅是苻坚的谋主,更是前秦的决策者之一。

在胡人统治的帝国中,汉人只是丧失了主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受到了大规模的排斥和歧视。而普通胡人没有家族背景,没有较高的官职,依然只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与同等地位的汉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前天(周三)我写了一篇文章,指出史书的漏洞,客观评价石虎,却招致一片骂声。他们都在说石虎如何残暴,如何变态,好像我客观评价几句就是为石虎洗地,就是新时代汉奸。好像石虎这样的人就不配有优点,否则就是三观不正。

石虎的确有残暴变态的一面,但石虎更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石虎活着的时候,就一直在试图构建一个多民族共治的后赵帝国。

在石虎的统治下,各民族的代表人物都能进入后赵帝国的权力中心:氐族代表苻洪、羌族代表姚弋仲和汉族代表李农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当时,民族融合已成大趋势,任何有眼光的政治家都能够看得出来。石虎尽管残暴变态,但他绝不是傻子,所以石虎顺应历史潮流,在后赵帝国搞多民族共治。

在我看来:石虎虽然残暴,但绝对是一个聪明的人。异族人数稀少,如果他们一味敌视汉族,不要说统一天下了,就是想占据北方的部分地区,也是难而又难的。石虎之所以总想拉拢豪门士族,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可到了石闵这里,他居然扛着民族主义的大旗来打天下,这怎么可能成功呢?所以石闵打来打去,始终都只能在邺城的一亩三分地转悠。

石闵之所以会扛着民族主义的大旗来打天下,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不愿意配合的羯人被石闵杀个精光,石闵只能将错就错地高举民族主义大旗。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羯人大量被杀,使得邺城附近的汉人势力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石闵被眼前的景象蒙蔽,认为杀光胡人就能统一北方。

石闵之所以会被后世称为汉族的民族英雄,就是建立在这一系列的偶然因素之上,绝不是因为他的实力有多强。

事实上,史书对于石闵的评价相当低。因为在当时,“忠孝仁义”才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基本准则。五胡虽属异族,但他们都是长城一线的内迁异族,早已汉化多时,自然也认同这样的基本准则。

石闵身为石虎养孙,却屠杀石虎后人,窃取后赵基业。谢采伯说他“无复人理”,蔡东藩说他“设心何毒”,如此种种,数不胜数。再看看张宾和王猛的身后评价,几乎全都是褒扬。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仔细看看西晋末年的诸王之乱,再仔细看看张宾和王猛的事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汉族统治者实在没几个好东西,胡人统治者也并非都是不可救药的反面形象。

如果平民百姓都用这样的逻辑思考问题,你说石闵的民族主义大旗又有什么用呢?不仅没能吸引汉人前来,反而把大多数胡人推向了对立面。

争夺天下,必须尽最大努力去争取人心,石闵反其道而行之,焉能不败?

很多人并不清楚石闵颁布《杀胡令》的始末缘由,也不清楚后赵时期的历史趋势,即使你解释千遍,他也只是把两耳一堵“不听不听我不听。”然后继续吹捧石闵(他们更喜欢称其为冉闵或武悼天王)。

对此我非常理解,因为很多人只是在借助历史,发泄着现世的情绪,真相是什么,他们并不关注。

但我作为一个历史作者,只是单纯地希望:让历史回归历史。

希望会有那么一天。

《杀胡令》是谁颁布的他为什么颁布《杀胡令》

《杀胡令》是冉闵颁布的。

原因:

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于中国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大举侵入中华大地,大肆的对汉人进行着屠杀和奴役。出于报复,汉人领袖冉闵以扫清中原为号召,扬言要六胡退出中国,否则将把汉人以外的少数民族统统杀绝,这就是有名的《杀胡令》。

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杀的白奴(匈奴分化为白奴和黄奴,黄奴自称华夏后裔,白奴则被冉闵和各路山西义军杀绝)多达六十万之多,其中四十万被冉闵正规军杀绝。

《杀胡令》共分三道。

第一道《杀胡令》是冉闵在邺城幽禁后赵皇帝石鉴后颁布的,号称“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也就是说: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杀。

第二道《杀胡令》:“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这道令看似简单,其实绝难理解,如何才是与官同心,如何又不同心?官方不做正式说明,谁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正确执行,只好听凭自己所想。

第三道《杀胡令》:所有汉人,凡是斩一个胡人,凭人头加官晋爵。

《杀胡令》是冉闵最为著名的政令,它的原文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传下来的大致如下: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闵不才,受命于天,特以此昭告天下。

扩展资料:

虽然后来闵冉不幸被鲜卑慕容氏所灭,但经历了汉人血腥报复的诸胡却再也不敢残暴对待汉人,而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拉拢汉人士族、主动融合进汉人等手段。

百年之后,仅占北方汉人人口百分之十不到的以鲜卑为主的胡族彻底溶入北方汉族。于是,汉人子孙最凭借着强大的文化力和生存力同化了入侵的五胡,为后来杨坚恢复中华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汉族在历史上最为危险的时候,闵冉站了出来力挽狂澜于既倒。闵冉死后,鲜卑人敬其勇,为其谥号“武悼天王”以祭之!

闵冉的行为拯救了汉民族,但是他由于其不合理的杀戮遭到了后世的遮掩,以至于被世人所遗忘。

但历史上对于闵冉的评价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他是民族英雄,也有的学者认为他是穷兵黩武的武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冉闵

冉闵的杀胡令是怎样的真的吗

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屠戮胡狗为天下汉人义之所在。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

讨胡檄文

稽古天地初开,立华夏于中央,万里神州,风华物茂,八荒六合,威加四海,华夏大地,举德齐天。蛮地胡夷无不向往,食吾汉食,习吾汉字,从吾汉俗,此后胡夷方可定居,远离茹毛饮血,不再兽人。然今,环顾胡夷者,无不以怨报德,抢吾汉地,杀吾汉民。中原秀丽河山,本为炎黄之圣地,华夏之乐土,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前晋八王乱起,华夏大伤,胡夷乘乱而作,扰乱中原,屠城掠地。永兴元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太兴元年,帝受辱,崩于匈奴。凡此种种,罄绣难书!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

不才闵,一介莽夫,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青天于上,顺昌逆亡,闵奉天举师,屠胡戮夷。誓必屠尽天下之胡,戮尽世上之夷,复吾汉民之地,雪吾华夏之仇。闵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难扭乾坤。华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

《杀胡令》是谁颁布的,有什么效果呢

《杀胡令》的颁布者当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汉族人冉闵。

西晋末年,皇族争权的“八王之乱”使西晋大伤元气,民生凋敝,导致长期觊觎繁华中原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胡人武装入侵,史称“五胡乱华”,逼得西晋王室“衣冠南渡”至建康建立东晋。

胡人相继在中原建国后,“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数十万被羯族掳掠蔑称为“双脚羊”的汉族少女,夜为性奴,昼被烹食(被冉闵解救出的汉族女子就有二十万人)。西晋鼎盛时期汉族人口二千万,冉闵灭羯时仅余4百万,汉族已经面临生死灭绝的危险。

为“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冉闵在建立冉魏政权前颁布《杀胡令》,号召天下汉人“杀尽天下诸胡”。此令一出,中原汉族军民云集响应,杀死数百万胡人平民和军人,几乎灭绝了作恶最多的羯族,最终将胡族全部逐出中原。之后,冉闵建冉魏称帝。

《杀胡令》吹响了以恶制恶、屠杀胡人的冲锋号,虽然后世学者对此颇有腹诽,但若无此令,汉族亡矣!故冉闵及此令对汉族血脉的传承功不可没!

五胡十六国时期,石闵(即冉闵)确实发布过杀胡人(当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的命令。但于网上传言有所不同的是,他发布此命令的动机并不单纯。

一、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

公元348年,羯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后赵迎来了动荡:以残暴闻名的皇帝石虎病逝,皇后刘氏勾结大臣,违背石虎遗愿(他希望石遵继承大统),太子石世继位。

石遵在姚戈仲、蒲洪以及石虎的干孙子石闵的支持下,赶回京师邺城,夺得皇位,并杀死了刘氏以及弟弟石世。

在杀回邺城前夕,石遵为了争取石闵的全力协助,亲口向其承诺,自己若夺得皇位,将立石闵为太子。

信以为真的石闵尽心尽力协助石遵夺回了大权,但石遵并未遵守诺言,并且出于对石闵军事能力的忌惮,计划除之而后快。

但石闵先下手为强,杀掉皇帝石遵、太后、太子以及部分大臣,然后立石鉴为帝,自己则成为后赵政权的大将军。

然而并没有结束,为了争夺权力,石闵一派(几乎都是后赵的汉族军人)与石鉴、石成、石启、石晖等石氏子弟间陆续爆发冲突。由于军事能力卓越,每一次石闵都是胜利者。

二、杀胡令的发布详情:

同年年底,软禁了皇帝石鉴、掌控大权的石闵,为了摸清民心,在邺城发布命令:“前些日子我们只是诛杀谋反者,良民一概不受影响。从今天开始,愿意跟政府同心的留下,不愿意的可以离开,各城门守卫一律放行。”

结果,方圆百里之内的汉族人悉数涌进城中,城里的匈奴、羯族等族则纷纷外逃,城门被堵的水泄不通。

石闵明白胡人终究不能被自己所用,并且还会成为自己的敌人,他正式发布了一道命令:“赵人(汉人)每斩杀一个胡人,把首级送到凤阳门的,文官进阶三级、武官封门牙将!”

重赏带来的战斗力相当可怕:当天就有几万胡人被杀,其后石闵更是亲自上阵,带军民全国屠杀胡人,无论男女老少、高低贵贱一律灭口,共有20多万人被杀。他还写信给赵国各地边镇,命令当地的汉族军官执行这一命令。

但是,当时北方汉人与胡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我们想象的严重,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汉人官员都占优势。石闵发布上述命令并不是单纯为了保护汉人,更多的是为了掌控权力。

公元350年,石闵屠杀石氏全族,恢复自己的汉姓,改名冉闵,改国号魏,史称冉魏。但是原后赵的各大势力对他并不买账,双方开始了持续不断的血腥搏杀;北方的慕容氏也开始趁机南下,中原再度混乱不堪。

对五胡乱华时期的《杀汉令》和《杀胡令》有何见解

胡人颁布《杀汉令》,是因为他们知道汉人很难被同化,总有一天会反抗,为了使自己政权稳定,就想灭掉汉人。冉闵颁布《杀胡令》,是因为北方汉人经过胡人多年的屠杀,只剩下大概五六百万人口了,有灭种的危险,他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汉族,也是为了报复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