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一颗小红枣 脱贫大产业——“红枣书记”张亚平的为民情怀

admin
一颗小红枣 脱贫大产业——“红枣书记”张亚平的为民情怀一颗小红枣 脱贫大产业——“红枣书记”张亚平的为民情怀-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带领百姓挖穷根的“红枣书记”

1999年,若羌县财政收入仅为74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869元。2000年4月到若羌任县委书记的张亚平,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局面。

若羌曾被人预言将成为“第二个楼兰”,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劣可见一斑。作为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因塔里木河的断流,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加之春季沙尘暴多发、倒春寒袭扰,致使传统农业经常遭受沉重打击,农牧民增收困难,一直是新疆最边远艰苦的五类地区。

张亚平开始思考长久之计。

“这里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改善生态势在必行,由于水资源匮乏,如果只搞生态,农民们增收致富的目标就没办法实现。我在想,如果能找到适合若羌的作物,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就好了。”

他开始调研、走访、论证,在乡村的百果园里,能够自然躲开每年4月到5月的沙尘大风的红枣,让他眼前一亮。

枣树耐旱耐瘠薄、喜光喜热,萌芽晚、花期长,“它有一股韧劲,只要萌芽,花期长达五六十天,直到结够果实才罢休,这不就是为若羌而生的嘛。”

红枣易于管理,采摘容易,储藏、运输方便,对于偏远、交通不便的若羌来说也至关重要,而且当地早有零星种植枣树的习惯,虽然疏于照料,但是依旧开花结果、长势不衰。

2001年春节,若羌红枣发展纲要发布,红枣科技服务中心成立——若羌县红枣产业从此起步。风沙灾害严重的若羌,种植红枣符合生态治理原则,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支持。

起步伊始,张亚平就谋划长远布局,高屋建瓴地定下了“打造中国最优红枣基地”的目标,选定了优质灰枣作为主栽品种,并于当年组建了红枣销售加工龙头企业,打造楼兰红枣品牌。

优质灰枣树结果需要5年,在没有结果、没有收入之前,农民有着很重的抵触情绪——有不少农民借犁地、除草之机将间作在棉花、小麦地里的红枣苗子毁坏掉。

铁干里克乡布拉克村村民郭凯等一批敢于尝试的农民先种了红枣,2005年,他的4亩红枣亩均收入达到了15000元。

这个轰动效应是巨大的,在第一批枣农的带动下,红枣成了“香饽饽”,人们带着惊奇与羡慕纷纷开始购买枣苗,那一年县城举办的红枣节将这种热情推向高潮。全县的干部群众都动了起来,一大批“本职岗位能力强、支农服务技能强”的干部活跃在田间地头,为枣农们传授技术,甚至老干部、工青妇及爱国宗教人士等各界人士都在热情地宣传、帮助农民们种植红枣,各族群众的致富梦想被激发出来,学习红枣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拧成一股绳,咬定红枣不放松。

张亚平也没闲着,他和全县干部到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课,做技术示范,同时担任了8年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和防治枣树病虫害领导小组组长。

红枣产业结出了累累硕果:2019年,若羌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131元,是2000年的16倍。其中,红枣产值占若羌县农业产值的75%以上,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认可这个把自己从长久贫困的状态中带出来的县委书记,亲切地叫他“红枣书记”。

提质增效打造红枣品牌战略的推动者

若羌的红枣产业一炮打响,成为全疆红枣产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沙漠周边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榜样的力量”,南疆其他地区积极借鉴若羌经验,红枣种植成为南疆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的支柱产业,红枣产业为南疆农牧民开拓了脱贫攻坚的新途径、新领域。

2013年,由于红枣种植面积迅猛增长,加之部分枣农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的问题,市场销售情况出现下滑。

张亚平又提出,红枣产业最终要靠提质增效打造品牌,才能走得长远。

张亚平说:“只有实现红枣优质优价,才能长久地保证红枣品质,这件事,必须由龙头企业打造品牌才能做到。”

且末县委书记徐凯说,2016年之前,且末红枣产业存在基本管护不到位、红枣质量不高等问题,亩均半干枣产量仅为160公斤,种植效益很低。当年10月,他向张亚平提出给予技术支持的请求,张亚平非常干脆地答应了:“你们发展红枣是为了老百姓,我一定全力支持。”

一周后,张亚平和河南新郑市红枣研究所副所长孙文琦、若羌县科技局原局长王新河等三人组成了专家组来到了且末,张亚平被聘为且末县红枣产业总顾问。

当年,且末县提出打造“中国有机绿洲”的战略目标,有机红枣产业做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张亚平又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有机红枣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格局中去。

让徐凯非常欣慰的是,专家组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大量的枣园,从大处着眼,从关键处着手,提出了提质增效的实际措施,首先提出解决株距过密、行距过窄、定杆过低的问题。“他真是实打实地干,为了尽快让全县枣农掌握技术,他亲自来给干部讲课,然后让干部们再到田间地头给农民传授技术。他不但每到枣树的管护的关键节点都主动来指导技术,还抽时间到田间地头开现场培训会。”

徐凯说,张亚平作为退休老同志,不辞劳苦,为了且末县红枣产业的长远发展,还亲自起草组织制定了《且末县红枣提质增效简优化栽培改造关键技术流程》、《且末县有机枣园申报标准》、《且末红枣稀植简优化栽培技术规程》等,让枣农们有了可操作性非常强的技术标准。”

在张亚平的建议下,且末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全国唯一一个有机红枣生产标准,及时组建了有机红枣产业龙头企业——新疆且末小宛有机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天边小宛”商标。张亚平为了品牌塑造、包装设计一遍遍地提出建议。天边小宛成功地打造成区域有机品牌,是全国唯一专做有机红枣的企业,在市场上不仅以有机枣的品牌享有了美誉度,而且产品始终是供不应求。该公司解决县内贫困人口就业130名,2019年5月被评为“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

徐凯用“厥功甚伟”来评价张亚平对且末县红枣产业做出的贡献。徐凯用“厥功甚伟”来评价张亚平对且末县红枣产业作出的贡献:“目前,且末县有机红枣认证面积已超过5万亩,最高的亩产有机枣近500公斤,枣园普遍产量达到300公斤以上,完全扭转了几年前枣农信心不足的局面。2019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1.5万元,其中红枣收入占40%以上。”

牢记使命心系红枣产业的共产党员

2008年1月,担任了8年县委书记的张亚平因工作调动,离开了若羌县,然而,他的心,仍然系在红枣产业上,经常受邀去若羌为枣农传授“红枣经”。

作为曾经的自治区特色林果业科技支撑领导小组特聘的首席专家之一,他经常受到种植红枣的相关县市之邀去指导,他还制作了课件《塔里木特色林果业——农民致富的金山银山,生态改善的绿水青山》。

2016年3月退休后,只要有发展红枣产业的县市邀请,他都不顾自己的高龄,在各地的枣区、枣园奔波着,为这个他心中的“能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无怨无悔地忙碌着。

6月9日,记者见到张亚平时,这个68岁的老人精神矍铄。一说起红枣,仍然是思如泉涌。红枣,已经和他结下了一生的情缘。“我看到了红枣能给塔里木盆地的农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持续的改善,所以我对红枣是情有独钟。”

他坦言:“作为党培养教育多年的党员干部,我有着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做贡献的情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领当地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摆脱贫困、共同富裕是党赋予我的使命。而红枣产业就是我将这种情怀落到实处的一个具体实践,它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起到的推动作用是长远的。”

张亚平一生获得了很多荣誉,人们热议最多的是2006年度“地球奖”,他是此次评选出的10名“地球奖”中新疆惟一获得者——获奖理由是他带领若羌县人民走出了一条绿洲生态改善与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双赢之路。“地球奖”是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港澳办公室批准,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于1997年共同设立的民间环境保护奖项。(周海霞)(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