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史前猛兽有哪些

admin

史前猛兽有哪些

1.棘背龙:

意大利科学家近日确定一种有着类似鳄鱼大嘴的巨型恐龙顶替了暴龙,成为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最大食肉动物。

意大利米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蒂诺•戴尔•萨索和他的同事们检测了一个在摩洛哥发现的恐龙嘴化石,经过测量竟长达1米。另外,他们还分析了以前一块未经确认的恐龙头骨化石。研究人员推测,这个头骨至少有2米左右长。

新发现的恐龙遗骨表明,这种恐龙从鼻子到尾部长达19米,超过8吨重,它的竞争对手暴龙在它面前就像侏儒一样。这种超级巨兽生活在一亿年前的白垩纪,主要分布在撒哈拉附近的沼泽或者河流中。化石显示这种超级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物是各种鱼类。这种恐龙也是用后肢行走,在它的背部有两米多长的脊骨,支撑起它有力的前肢,使它能更有效地捕食猎物。

史前猛兽有哪些-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科学家们在对其头骨碎片的分析发现,即使《侏罗纪公园3》中的庞然大物——高达44尺的棘龙,比最大的霸王龙还要大也不及它的高大凶悍,怕是只有日本怪兽“哥斯拉”跟它有的一拼。

意大利米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恐龙研究员保罗•巴拉特博士说:“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这种新型恐龙可能比暴龙还要大,从而成为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肉食动物”。

2.恐鳄:

恐鳄(学名:Deinosuchus),是种已灭绝大型鳄,属于短吻鳄超科,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东部海岸地区。恐鳄的属名在希腊文意为“恐怖的巨鳄”,δεινός/deinos意为“恐怖”,σουχος/suchos意为“鳄鱼”。

恐鳄是史上出现过最大型的鳄类之一,可能会以恐龙为食。目前发现的恐鳄化石主要以头骨为主。根据近年研究,古生物学家对于恐鳄的身长估计值,较之前的估计值短。由于恐鳄的化石相当破碎,关于恐鳄的身长,目前有差异相当大的不同估计值。在1954年,内德·科尔伯特(EdwinHarrisColbert)与罗兰·伯德(RolandT.Bird)估计恐鳄的下颚长度为2米,并与其他大型鳄鱼相比较,提出恐鳄的身长为15米。在1999年,格里高利·艾利克森(GregoryM.Erickson)与ChristopherA.Brochu提出较短的版本,认为恐鳄的身长为8—10米。2002年,大卫·史威莫(DavidSchwimmer)提出:生存于北美洲东部的恐鳄,身长为8米,体重为2吨;生存于北美洲西部的恐鳄,身体较大,身长为12米,体重为8吨。

虽然恐鳄的身长有不同的估计值,但它们的体型明显地大于任何现存的鳄类。即使是其中最小的估计值,其体重仍大于任何现存鳄类。恐鳄被认为是史上最大型的鳄之一。其他的史前巨型鳄类包含:白垩纪早期非洲的帝鳄、中新世巴西的普鲁斯鳄、中新世与上新世印度的鸟嘴鳄。

3.普鲁斯鳄:

普鲁斯鳄(Purussaurus)

分类真鳄亚目

生存年代新生代早期

生存地点南美洲

据推测,普鲁斯鳄的行动比较缓慢,它主要靠埋伏袭击一些同样大型缓慢的龟类、沙加兽类、钝脚类、啮齿类(Phoberomyspatteroni)以及别的爬行类为生,这些动物在当时的南美非常普遍。

普鲁斯鳄的发现

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出产鳄鱼的地方,钝鳄和宽吻鳄仍然是那里的水中霸主。1986年,一位加拿大古生物学家在那里找到了近100年前就被人们命名了的可能是史上最大巨型鳄鱼——“普鲁斯鳄”的下颚化石和部分颅骨化石的碎块。这些化石拼出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鳄鱼头骨:长1.5米、牙齿就有6、7厘米长!

根据鳄鱼的头与身长比例,古生物学家们推测,这条普鲁斯鳄的身长可达15米,体宽2.7米,重达18吨,比凶猛的霸王龙还要重10吨。而且这条鳄鱼的牙齿丝毫没有老化的现象,估计它还应能继续生长,直到19至20米长!因为,爬行动物随着年龄的增加,体长几乎是可以无限地增加的。

普鲁斯鳄的灭亡

普鲁斯鳄性情狂暴,威力无穷,没有其它的掠食者堪与它匹敌,它们的对手是

自己的同类。佛瑞利认为,与同类的竞争是普鲁斯鳄不断长大的原因,他分析道,

从普鲁斯鳄的巨大身躯,可看出当时的竞争凶残无比。它们取舍相同食物、地盘与

筑巢地点,所有生存所需都一样,同一种属之间的竞争,庞大的身躯占尽好处。

■普鲁斯鳄的庞大体型只带来短暂成功,却导致了衰亡

在鳄鱼悠久的历史中,它不只称霸于一个世界,它们悠游在陆上和水中,随心

所欲捕食。

然而,普鲁斯鳄的最大敌手是同类族群,残酷的竞争促使它们越长越大,然而

庞大体型只带来短暂的成功,并导致它们的衰亡。普鲁斯鳄变得如此庞大,它们大

得过头了。大到极端的动物,生活也到了极限。

佛瑞利认为,巨大的体型是一种适应策略,然而再大的个体都会遭逢不测。演

化成特殊类型会面临一个问题,它们过于依赖环境,环境一旦被破坏,它们就会首

先灭绝。

普鲁斯鳄的世界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改变,气候开始变化,海水退却,冻结于

极地冰盖,广大的湖泊萎缩,产生了亚马逊河。这种特殊的鳄鱼种族,恐怕难以适

应新的世界。佛瑞利认为普鲁斯鳄之所以灭绝的原因主要来自环境的变化。

没有生物可以永生,恐怖的恐鳄与庞大的普鲁斯鳄也逃不过自然界的变迁而灭

亡。但是它们的同类却能生存到今天,这说明鳄类在身体结构上经得起环境的考验。

4.南方巨兽龙:

1993年阿根廷一个惊人发现,动摇了暴龙在考古学上「地球史上第二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的地位。1993年,考古学家rubend.carolini在1993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平原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原来在远古的阿根廷曾经存在过一种可怕的怪兽。这种可怕的怪兽是地球上有史以来第二大的两足生物,体重达到惊人的八公吨。这种恐龙於1995年被命名为南方巨兽龙,意思是南方巨大的蜥蜴。南方巨兽龙是侏罗纪最著名掠食恐龙异特龙(跃龙)的后裔,不过生活年代较后的南方巨兽龙体型却足足比前者大了差不多一半。

南方巨兽龙毫无疑问是地球史上最厉害的掠食者之一,不过它们要对付的猎物也绝非容易应付的小型食草恐龙。在差不多时期生活和同一地点(阿根廷)生活的有阿根廷龙——地球史上最庞大的食草恐龙。这个原因也可以解释南方巨兽龙演化到如此庞大的原因。同样地,南方巨兽龙的头骨长达1.8公尺,颚部长满8吋(20厘米)长的锋利牙齿。南方巨兽龙的体重达8公吨,所以它们发展出强大的骨骼及肌肉网络来支撑沈重的身躯,同时保证它们在捕食猎物的时候有可接受的速度。长长的尾巴则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起了平衡的作用和快速转向的能力。

由于古生物学界已普遍认同暴龙是一种不聪明的恐龙,所以有理论认为同是巨型肉食恐龙的南方巨兽龙应该也是智力比较低的恐龙,没有复杂的行为如社会结构等。不过古生物学家发现紧靠的南方巨兽龙提供了初步证据它们的行为可能比我们原先想像的要复杂。它们的智力可能足够让它们有较复杂的行为如群居的观念。现时甚至有推测认为这种强大的恐龙从群居中学会合作猎食的技能,以提高效率。有科学家利用工程学结合出土化石进行研究,他们以关节最大可承受的运动至静止状态力计算出这种恐龙结构上最大可承受每小时50公里的奔跑速度。

以目前我们掌握的资料,南方巨兽龙很有可能比更著名的暴龙更大。在身长方面,南方巨兽龙比12公尺长的暴龙长了足足2公尺;身高方面两者差不多;而体重方面巨兽龙也比暴龙重了一公吨。所以我们绝对有足够证据相信南方巨兽龙的确比暴龙大。不过两者在历史中并不可能相遇,因为两者年代相隔了3000万年。鲨齿龙是非洲以发现过的第二大的肉食恐龙。鲨齿龙长14米,比霸王龙长1.5米,鲨齿龙的股骨长1.45米,鲨齿龙的头骨有1.63米长。比霸王龙的头骨要长10厘米。仅次于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1.9米长的头骨。这三种恐龙被称为最大的四种兽脚类恐龙之一(另一种是棘龙)。鲨齿龙的头骨虽然大,但他的大脑只有霸王龙的大脑一半那么大。鲨齿龙和南方巨兽龙都被划为鲨齿龙类。

1944年4月24日,纳粹空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野蛮的炸掉了这具令它们莫名其妙的鲨齿龙头骨化石,战后,为了修复在被损坏的鲨齿龙头骨,美国古生物学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队深入非洲,终于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个鲨齿龙头骨,时间是1995年。

5.鲨齿龙:

目前,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生最新考古发现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食肉类恐龙,它是地球上真正的霸主,其身高有双层巴士那么高,锋利的牙齿有香蕉一般大小,这种新物种恐龙生活在0.95亿年前的撒哈拉平原。

据了解,在挖掘这具恐龙骨骼时,考古学家还在骨骼残骸旁近同时发生另外两个大型食肉恐龙骨骼,很可能这三只恐龙是在共同寻找食物或者互相厮杀。对于这三具巨型恐龙骨骼的发现,考古专家吃惊不已,他们称这就像是真实版的“侏罗纪公园”,并意识到需要对恐龙的行为习性进行重新认识。

目前,这种新物种恐龙被命名为“Carcharodontosaurusiguidensis”,是由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生史蒂夫?布鲁萨特发现的。恐龙的骨骼和牙齿是10年内在非洲尼日尔挖掘发现的,当时的挖掘者正是史蒂夫的老师世界著名的“恐龙猎手”——保罗?塞里诺博士,然而保罗未完全对这些骨骼进行深入研究,他将这些考古资料交给了自己的学生作为研究课题。

今年23岁的史蒂夫说,“当我证实这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食肉恐龙物种时激动不已,要知道考古界非常罕见地能够发现体型庞大的恐龙骨骼。”推测这具完整的恐龙骨骼从嘴部到尾部共长46英尺,足部到肩部的高度为14英尺,它共有70颗牙齿,头部有5英尺长。它生活在白垩纪中期,当时地球要比现今还要温暖,现今的撒哈拉沙漠那时还是一片充满湖泊和江河的区域。

史蒂夫指出,考古研究中共发现大约10颗牙齿,每颗都有8英寸长,还有颈部、头骨和颚骨的部分骨骼。这种新物种恐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性恐龙,它的身高可达到60英尺,体重可达到9吨。

这只恐龙很可能是与更强大的对手进行搏斗时死亡的,在同一挖掘地点,考古人员还发现另外两只恐龙骨骼残骸,这是24英尺长的皱褶龙,这是一种“面部皱褶”的恐龙物种,擅长角逐捕猎。史蒂夫说,“这与之前的恐龙考古挖掘完全不同,正常来说,像霸王龙这样的强大食肉恐龙应当是当时恐龙世界的真正霸主,然而看来恐龙世界中还存在着更强大凶猛的恐龙物种。很可能是这三只大型食肉恐龙在共同围捕小型猎物,之后它们之间又互相搏杀。”

Carcharodontosaurusiguidensis这种恐龙的确非常罕见,其中一具恐龙骨骼是于上世纪20年代在埃及挖掘发现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具保存在德国慕尼黑的恐龙化石在炮火中被毁掉,另一具此类恐龙的骨骼发现于10年前的摩洛哥。

6.霸王龙:

霸王龙又名暴龙,模式种与目前唯一的有效种是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rex),或称雷克斯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13米,体重约7公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暴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暴君蜥蜴」,种小名在拉丁文中意为国王。有些科学家认为亚洲的勇士特暴龙(Tarbosaurusbataar)是暴龙属的第二个有效种,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特暴龙是独立的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暴龙科的种已被提出,但它们多被认为是暴龙的异名,或被分类于其他属。

如同其他的暴龙科恐龙,暴龙是二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并藉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相对于它们大而强壮的后肢,暴龙的前肢非常小。长久以来,暴龙被认为只有两根手指,但在2007年发现的一个完整的暴龙化石,显示它们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龙可能是种顶级掠食者,以鸭嘴龙类与角龙下目恐龙为食,但有科学家认为暴龙是种食腐动物。虽然目前有其他兽脚亚目恐龙的体型与暴龙相当,或大于暴龙,暴龙仍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也是最著名的陆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过30个雷克斯暴龙的标本被确认,包含数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龙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学家们有足够的资料研究暴龙生理的各个层面,包括生长模式与生物力学,有些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软组织与蛋白质。但霸王龙的食性、生理机能以及移动速度,仍在争论当中。

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陆生性食肉类,体长15米,仅头部就有1.5米长,身高达6米。头骨笨重,高而侧扁,具有两个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椭圆形。牙齿极为发达。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痕迹,颈骨较短,有9~10个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肩带退化,肩胛骨细长,而肱骨短小,长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细弱,仅有二指,亦可能残存第三指。霸王龙腰带非常发育,结构极为紧凑,不仅肠骨与荐椎紧密愈合,坐骨与耻骨的远端也彼此贴合在一起;其耻骨远端扩粗呈足状突,而坐骨远端为棒状。这样粗壮的腰带结构,表明其后肢活动强烈。霸王龙主要生活在丘陵区,以植食性的爬行动物为主要的捕食对象。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霸王龙在晚白垩世最晚期时绝灭了。

霸王龙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机。霸王龙(tyrannosaurusrex)是一种非常致命的凶残恐龙,它在恐龙世界中的“暴君行径”是名不虚传的。其硕大颚骨和锋利牙齿能够将猎物撕裂成牙签大小。这种恐龙的体型很庞大,体长40英尺,身高20英尺,体重近1.6万磅。

霸王龙是两足行走,在0.65亿年前白垩纪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广阔地域。目前,科学家们仍置疑是否霸王龙是动作迟缓的食腐动物还是动作敏捷的掠食性动物,但无论它的食物是活着的还是死的,它口中的猎物一定很大,这种食肉性恐龙进食时一定非常血腥

7.帝鳄: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最近在尼日尔的泰内雷沙漠发掘到一具巨型鳄鱼的化石。这种鳄鱼的学名叫“sarcosuchus”,就是“鳄鱼之王”的意思。与此同时,这些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这只生存在水中的鳄鱼堪称为“庞然大物”。它长约12米,重达10吨,比现在人们所能见到的最大鳄鱼还要大10-15倍。而且,这只鳄鱼与恐龙同处一个时期——白垩纪,是当时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之一。更让研究人员吃惊的是,这样的鳄鱼在恐龙横行的远古时代,有时竟捕食恐龙为餐。那么,它是如何来捕食恐龙的呢?研究人员发现,与许多生活在浅海中的古代鳄鱼不同,这种爬行类鳄鱼以河流为家。当时,陆地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无数河流纵横交错,遍布其间。而这种鳄鱼就栖息在这些宽阔的河流中。每当恐龙感到饥渴,到河边饮水时,就是鳄鱼捕杀恐龙的最好时机。

这类鳄鱼之所以能捕食恐龙,主要因为它有着非常特殊的身体构造。它的鼻子末端长着一个巨大的、球根状的突起,突起里面有一个空腔。这使它的嗅觉异常灵敏,并能发出奇异的声音。而且,这种超级鳄鱼的牙齿也非同一般。与一般以鱼类为生的动物相比,它的下颌牙不仅与上颌牙互相交错,而且能精确无误的嵌入其中。在100多颗牙齿当中,一排门牙能咬碎骨头,撕裂像恐龙一样巨大的猎物。此外,它的眼睛也难以理解地向上翘起。

每当恐龙到河边喝水的时候,鳄鱼就把十几吨重的身体藏在水下,水面上只露一双眼睛。然后,它慢慢接近猎物,伺机发动突然袭击。用这种方法,许多恐龙转瞬之间就成为它的盘中美餐,有时,巨型恐龙也难以逃脱这样的厄运。

除此之外,鳄鱼的皮肤上还长有一层片状骨质“铠甲”。这些“铠甲”不仅像树的年轮一样标志着鳄鱼的年龄,而且能保护鳄鱼在捕食猎物时免受伤害。

事实上,早在1964年,法国科学家就曾在尼日尔挖掘到一块此类鳄鱼的头盖骨化石。之后,由保罗·塞雷诺率领的芝加哥大学的考古队也分别在1997年和2000年挖掘到一些类似的化石。但这些残缺的化石仅仅提示研究人员——这样的鳄鱼有可能存在。而最近的发现则表明,此类鳄鱼可能就是生物史上最大的鳄鱼。

正如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雷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当时,这种鳄鱼势力非常强大,很可能就是使恐龙做恶梦的那类东西。

8.玫瑰马普龙:

马普龙(属名:Mapusaurus)意为“大地蜥蜴”,是种巨型肉食龙下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阿根廷。马普龙与它们的近亲南方巨兽龙非常类似,它们的身长超过12.2米,重量超过3公吨马普龙的化石是在1997到2001年期间,由一群阿根廷与加拿大共同组成的团队,在一个包含至少7个不同个体的骨床中所挖掘出来;该地属于RioLimay群的乌因库尔组(HuinculFormation),地质年代为森诺曼阶。在2006年,罗多尔夫·科里亚(RodolfoCoria)与菲力·柯尔(PhilCurrie)推测这个骨床可能是许多尸体堆积而成,是某种掠食者陷阱,也许能提供马普龙行为的线索。目前已知的其他兽脚类骨床包括:犹他州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的异特龙骨床、亚伯达省的阿贝力龙骨床、以及蒙大拿州的惧龙骨床。

古生物学家罗多尔夫·科里亚否定他之前所提出的假说,他在一个会议上提出这个化石集合处,可能显示马普龙以群体猎食,共同围捕大型猎物,例如巨大的蜥脚下目阿根廷龙。如果这个假设属实,这骨床将是除了暴龙以外的大型兽脚类恐龙群体猎食的第一个大量证据;但仍不确定马普龙是以有组织的群体猎食(类似狼),还是以随机聚集的方式猎食。乌因库尔组的沉积环境被解释成淡水水道沉积层,有短暂或季节性河流的干旱或半干旱环境。在缺乏化石的乌因库尔组中,这个骨床的存在显得相当有趣。

体长40英尺,体重大约6吨,它是地球上最大的食肉恐龙物种。由于考古学家在遗址处同时发现几具玫瑰马普龙骨骼残骸,认为可能数只玫瑰马普龙围攻捕杀了一只体型最大的食草性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其体长100英尺,当玫瑰马普龙一起向阿根廷龙进攻时,庞大的阿根廷龙倒下还未断气时肢体就被这些残忍的掠食者撒碎。

玫瑰马普龙生活在1亿年前,它比霸王龙要大,甚至体型还超过了其较年长的同胞物种——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它们的牙齿窄而锋利像刀片一样,有利于撕咬猎物。其骨骼化石发现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玫瑰马普龙与人比较

9.异特龙:

(属名:Allosaurus)又称跃龙或异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龙,平均身长为8.5公尺,最长可达12到13公尺。它们生存於晚侏罗纪,于1亿5500万年前到1亿4500万年前。

异特龙具有大型的头颅骨,上有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眼睛上方拥有角冠。它们的头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进食时颌部可先下上张开,然后在左右撑开吞下食物;它们的下颚也可以前后滑动。颚部拥有数十颗大型、锐利、弯曲的牙齿。相较于大型、强壮的后肢,它们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公分。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异特龙的骨架和其它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中空特征。

异特龙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者,并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鸟脚下目、剑龙科、蜥脚下目恐龙。异特龙经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很少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颚来撞击猎物。

第一个可明确归类于异特龙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CharlesMarsh)所发现。异特龙具有复杂的分类历史,过去曾有许多种最初被归类于异特龙,但现在被分类于个别的属。最著名的种是模式种脆弱异特龙(A.fragilis)。异特龙在20世纪中长期被名为腔躯龙,直到在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发现大量的化石后,异特龙才成为常用的名称,并成为最广受研究的恐龙之一。

异特龙的化石主要来自于北美洲的莫里逊组,另外在葡萄牙、坦尚尼亚也发现了可能的化石。异特龙的化石是美国犹他州的州化石。由于异特龙是最早被发现的兽脚亚目恐龙之一,所以长期以来吸引了一般大众的注意,并出现在数个电影与电视节目中。

10.特暴龙:

亚洲发现的恐龙非常独特,特别是中国、蒙古的恐龙实在令人惊叹。要谈到特暴龙,就先要从几千公里外的北美洲讲起。1902年,一个跨世纪的大发现---一种当时最庞大,最凶猛的食肉恐龙,暴龙在北美洲出土。至今已经101年,不过,早期的古生物学家依照型,推断出暴龙乃侏罗纪时期的霸主异特龙直接进化而成。在二十世纪初、中期的古生物学界,暴龙乃异特龙直接进化而成的理论成了主流的观点。二十世纪末期,考古学家依骨骼构造,否定了暴龙乃异特龙直接进化而成的理论。不过,至今仍争持不下的是究竟暴龙的近亲是什么样的恐龙?古生物学家根据身体构造,指出暴龙最早源于三叠纪的空骨龙;不过,到了白垩纪末期,暴龙的类似品种则分支成2种。一种是亚洲蒙古的特暴龙tarbosaurus,另一种是北美洲本身的恶霸龙daspletosaurus。

特暴龙是截至目前为止在亚洲发现过最庞大的食肉恐龙,相信跟暴龙一样,是十分凶猛的巨型食肉恐龙,体型略瘦。典型的特暴龙身长较北美洲的暴龙稍为逊色,约10公尺长,最高可以去到12公尺。身高约4公尺,重6、7公吨,嗅觉灵敏,相信跟暴龙一样是靠嗅觉追踪猎物的位置。这个品种在7500万至6500万年前,在今天的蒙古相信很常见。美国最受欢迎的恐龙其实很可能源自亚洲,因为在晚白垩纪的时期,亚洲和北美洲在今天的白令海峡处有"陆桥"连接。所以,亚洲的恐龙能够徒步迁徙往北美洲在那个年代绝对不为奇。

在古生物分类学上两者属于同一个「族」,分别只有很少。我们相信特暴龙可能是迁徙到美洲后再进化成暴龙。

神奇宝贝历代神兽盘点,七代神兽,哪个是你最爱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到底有哪些宝可梦呢!

第一世代

三圣鸟(传说的鸟宝可梦)

传说的鸟宝可梦是指急冻鸟、闪电鸟和火焰鸟。它们栖息于关都地区,并分别代表一个季节(秋季除外)。

在游戏中,传说的鸟宝可梦除第二世代都可在关都地区收服。 急冻鸟占据着南方,居住在双子岛;闪电鸟占据着东方,居住在无人发电厂(在心金魂银版中则居住在无人发电厂旁边);火焰鸟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如冠军之路、白银山或灯火山,取决于所在世代。在白金版,他们还游走于神奥地区。

在动画中,传说的鸟宝可梦最早出现在幻之宝可梦洛奇亚爆诞,居住在亚西亚岛周围。如果他们感到不安,只有海之神洛奇亚可以阻止它们,但是除非出现优秀的控制者,世界的毁灭依然无法防止。

在特别篇漫画中,传说的鸟宝可梦曾经被火箭队使用特殊装置合为一体,后来被克服了鸟类恐惧症的小蓝收服。

超梦、梦幻

超梦有着与梦幻相似的遗传结构,而超梦的意思则是在克隆梦幻的基础上超越梦幻。被认为是最强大的宝可梦之一。

超梦的体形与梦幻相去甚远:其形象类似于双足猫科动物,通体银灰,尾巴和腹部呈现紫色,由背部中心伸出的体外神经束一直延伸到后脖颈。身高和人类相当。是非常凶暴的,据说是因为多次的基因重组造成的。

梦幻外表像一只粉红色小猫,尾长约为身高的两倍,尾尖为橄榄形。眼睛呈三角形。拥有所有宝可梦的基因,几乎所有宝可梦的招式它都会,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它就是宝可梦的始祖。

电影中梦幻的表现证明,梦幻富有智慧、好奇心、童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梦幻具有难以置信的适应力,能够在水中自由穿梭,在空中任意翱翔。梦幻没有固定的栖息地,终日都在世界各地游走,但一般人们都是见不到它的。

第二世代

三圣兽

三圣兽设计的原型派生于虎、狮、狼,涵盖了陆上食肉动物。传说很久以前,祭拜洛奇亚的钟之塔由于电光而着起了大火,在这场火灾中,有三只普通的宝可梦被火烧死了。此时,凤王现身,让它们重生,成为了凤王观察人类的使者。并赋予它们强大的力量。当主角在烧焦塔下将它们解放后,它们将游走于城都各地,有的还到了临近城都地区的关都地区去。就是三只传说神奇宝贝——水君、炎帝、雷公。

洛基亚、凤王(传说的大型鸟宝可梦)

传说中凤王与洛奇亚分别栖息于铃铛塔和钟之塔上受人朝拜,但自从钟之塔大火后,它们因为对人类的失望而离开了圆朱市。洛奇亚从此居住于漩涡列岛的深处,被当地人称为海神。在传说中漩涡列岛便是被洛奇亚用电光将其劈成4块的。凤王则不知去向,它派出传说的三圣兽来观察人类。传说直到一天人类重新得到它的信任时,它就会回到铃铛塔上。

时拉比(怎么记得是雪拉比)

时拉比是一种绿色,长相像妖精般的生物。长有圆形无趾的足和三根手指的手。其头部为圆形,并呈弧线状汇聚在一点。时拉比有淡蓝色的眼睛和浓浓的黑色眼圈,其上长有带蓝色尖端的绿色触角。

时拉比能够穿越时间,并给自身到达的地方带去生机。它能够复活死去的同伴,并有净化的能力。不好斗,遇见他人吵架或战斗会试图去化解,喜欢帮助他人,经常在时间中穿梭,凡是时拉比到过的地方,树木茂盛,繁花盛开。

第三世代

大地及海洋精灵(超古代宝可梦)

第三世代出现了直接代表天空,陆地和海洋的三只传说的宝可梦:烈空坐,固拉多和盖欧卡。固拉多和盖欧卡的原型从样貌来看,像是甲龙和虎鲸,分别代表陆地和海洋。烈空坐的原型是传说中的生物飞龙,代表天空,也代表调和。相传当陆地与海洋相互碰撞之时,碧绿色的光芒将从天而降,平息海洋与陆地的愤怒。愤怒被平息后,固拉多便会沉睡于火山之底,盖欧卡会沉睡于深海之渊,而烈空坐则歇息于天空之柱。

三神柱(永恒的宝可梦)

永恒的宝可梦是指雷吉洛克、雷吉艾斯和雷吉斯奇鲁。传说中它们由雷吉奇卡斯所分别用岩石、寒冰、钢铁模仿自己的样子而创造。三只宝可梦守候着雷吉奇卡斯的沉睡。它们的原型来自希伯来传说中的魔像,分别象征着史前三大时代的石器时代、冰河时期和铁器时代,身体上的不明的圆形点状图案或许是它们的眼睛,这可能与盲文有关。它们在电影版中最早登场于梦幻与波导的勇者路卡利欧中的世界初始之树。

在特别篇漫画中,它们曾经被大吾等人用来控制丰缘地区的危机,后来落入了神代手中。

红蓝水都(无限宝可梦)

指的是拉帝亚斯、拉帝欧斯

尽管至今为止没有什么关于无限宝可梦的传说出现。不过它们的出现率绝对不逊色于其它传说中宝可梦。

在游戏中,在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版中主角只能遇到其中一只,另一只则是需要通过官方活动赠送的无限船票前往南方孤岛才能相遇。而终极红宝石‧始源蓝宝石中主角在大吾的带领下来到南方孤岛可以让其中之一加入队伍,而另一只也需要通过官方活动赠送的无限船票前往南方孤岛才能相遇。并且主角可以通过无限之笛召唤他们飞上太空。

在水都的守护神拉帝亚斯和拉帝欧斯中,他们是水都奥多马雷的守护神。

在特别篇漫画中,拉帝亚斯和拉帝欧斯是米拉特等人的朋友,后来在Ω红宝石·α蓝宝石篇也有过重要出场。拉帝亚斯可以化身成为女孩子的形态。

第四世代:

湖中的传说宝可梦

湖中的传说宝可梦指的是由克希、艾姆利多、亚克诺姆。它们分别栖息在睿智湖、心齐湖和立志湖。根据传说,它们分别代表知识、情感和意志。

在精灵宝可梦钻石&珍珠中,它们分别选择了小刚,小光和小智,使他们分别在三个湖中看到了自己的灵魂。

在特别篇漫画中,它们则分别是普兰汀娜、戴亚蒙德和帕尔试图拯救的宝可梦。

神话的宝可梦是传说的宝可梦帝牙卢卡、帕路奇亚和骑拉帝纳的统称。传说中它们由阿尔宙斯所创造,从浑沌的蛋中诞生。帝牙卢卡据说是学会时间的宝可梦,被称作时间之神。当帝牙卢卡的心脏跳动时,时间就会流逝。帕路奇亚据说是学会空间的宝可梦,是操控空间的神。随着帕路奇亚的每一次呼吸,空间变得更加安定。骑拉帝纳据说是掌管反物质的宝可梦,它从毁坏的世界来到精灵宝可梦世界时,会从起源形态改变为别种形态。

帝牙卢卡和帕路奇亚居住于时空的裂缝之中,而骑拉帝纳则被驱逐于毁坏的世界之中,在那里静静地凝视着原来的世界。在电影版的神之战三部曲中登场。在决战时空之塔帝牙卢卡VS帕路奇亚VS达克莱伊中提到,传说时间与空间相遇时将会互相残杀,世界将会崩坏,唯有播放时空之歌奥拉席翁才能阻止它们。

神话的宝可梦也是特别篇钻石·珍珠篇、白金篇和心金·魂银篇故事中的主要宝可梦。

创世神阿尔宙斯

阿尔宙斯是一只白色,外形近似麒麟或半人马的宝可梦。其躯干、鬃、尾、面部的暗面都由灰色的垂直条纹勾勒而出。四只尖足以金色的蹄为尖端。鬃毛自头部高高翘起,面部呈灰色,有绿色的眼睛和红色的瞳仁,绿色的圆形花纹环绕眼周。在头部也有一条金色花纹,耳朵向上竖起。颈很长,两侧各有两个突起,颈部的暗面有鱼鳃状的和身体大部同色的特征物。有十字架状的轮状物,于其腹部连接着身体,与眼部和蹄同时随着阿尔宙斯的所持的石板不同造成的属性不同而变换颜色。轮状物上嵌有四颗宝玉。腹部的线条在腰部重现。其肢体暗面呈灰色,并在四腿的顶部稍有突出。尾部同其鬃的形状和着色相近。据传说,阿尔宙斯有1000只手。

古代的一些史实显示,阿尔宙斯一直在关照并保护宝可梦星球,并从流星雨一类的浩劫中拯救过人类。也会对向其示以尊敬和感激之情的人们表示同等的善意。

阿尔宙斯很讨厌被欺骗,并会在被背叛和欺骗时诉诸暴力。在为被其认为是朋友之人欺骗时,会埋藏怨恨。

第四世代还有以下几只神兽:

席多蓝恩

传说中帝牙卢卡与帕路奇亚曾有过一次大战,战斗时迸出的碎片落下来诞生了席多蓝恩。

在特别篇漫画中,席多蓝恩是冥王在第八章捕获的宝可梦之一。

美梦及噩梦神:克雷色利亚、达克莱伊

克雷色利亚是梦与月的宝可梦之一,代表新月与美梦。传说在达克莱伊出现之时,克雷色利亚就会出现并驱散它的恶梦。人们只要带着克雷色利亚的新月之羽就不会做噩梦。

在特别篇漫画中,克雷色利亚是桄榔同行的宝可梦。

圣神柱雷吉奇卡斯

据说雷吉奇卡斯是拖动了大陆的宝可梦,用特殊的冰山、岩石和熔岩制作出了永恒的宝可梦们。在特别篇漫画中,雷吉奇卡斯加入了戴亚蒙德的队伍,昵称为“阿奇”。

第五世代:

道之三龙(黑白双龙:捷克罗姆、雷希拉姆和最强之龙酋雷姆)

道之三龙是捷克罗姆、莱希拉姆和酋雷姆的统称。动画中,酋雷姆能自如运用捷克罗姆和莱希拉姆的能力,被称为史上最强的龙属性宝可梦。捷克罗姆将力量借给相信理想的人;莱希拉姆将力量借给相信真实的人。捷克罗姆在电影版精灵宝可梦电影中登场;莱希拉姆在电影版精灵宝可梦电影中登场;酋雷姆在电影版酋雷姆VS圣剑士凯路迪欧中登场。

在特别篇漫画中,布莱克和N借助莱希拉姆和捷克罗姆展开决战。酋雷姆在黑2·白2篇开始被人所知。

圣剑士

三羊开泰贺新春:勾帕路翁、代拉基翁、毕力吉翁

圣剑士是勾帕路翁、代拉基翁、毕力吉翁以及幻之宝可梦凯路迪欧的统称。勾帕路翁是圣剑士中的队长,据说心是用铁做的。它们在酋雷姆VS圣剑士凯路迪欧登场。

在特别篇漫画中,勾帕路翁、代拉基翁和毕力吉翁被黑暗三人组冰冻,并沉入海底。

传说的三云神是龙卷云、雷电云和土地云的统称。

在特别篇漫画中,传说的三云神成为了等离子队的秘密武器。

第六世代:

传说的气场宝可梦(xy神:哲尔尼亚斯、伊裴尔塔尔、z神小软基格尔德)

传说的气场宝可梦是哲尔尼亚斯、伊裴尔塔尔和基格尔德的统称。

哲尔尼亚斯是生命宝可梦,当头上的角闪着七色光时就会分享永恒的生命,所经之处将会生出花草。伊裴尔塔尔是破坏宝可梦,闪着红色光芒时就会吸取生物的生命,化为一个茧沉睡在隐秘的地方。它们在破坏之茧与蒂安希中登场。基格尔德在Z爆炸诞生!卡洛斯的潜伏者!!首次登场。它能随意转换为五种形态:细胞、核心、10%形态、50%形态以及完全体形态。其中核心分为两种:一种为红色核心;另一种为蓝色核心。它拥有特性气场破坏,能够破坏哲尔尼亚斯和伊裴尔塔尔产生的气场。

在特别篇漫画中,哲尔尼亚斯加入了华依的队伍,昵称为“哲哲”。闪焰队干部帕琦拉控制了伊裴尔塔尔。小茂来到卡洛斯地区调查基格尔德,后来基格尔德被艾丝普莉给捕获,随后被弗拉达利控制。

属性:空(注意是三个字名字)是为了要对抗究极异兽,在以太乐园的秘密实验室A以神话中流传下来的宝可梦之力量为目标而被创造出来的。创造之初的代号是B(Beast)K(Killer),它由人工设计的生物骨骼作为骨骼原型,全属性细胞作为遗传基因原型,并加载了由神奥地区水脉图书馆回收的资料开发出的AR系统,此时的暂定名为属性:满。但在进行3次原型测试后,3只个体都与AR系统发生排斥反应,开发者为其装上了用来缓和AR系统排斥反应的控制面罩,同时也使AR系统无法启动。开发者冻结所有个体,并将名字更改为属性:空。

当属性:空遇到值得信赖的同伴后,依靠自己的意志力破坏了束缚的面具,进化成为了银伴战兽,这个名字是由第一个让“属性:空”进化成这个样子的少年来取的。银伴战兽从沉重面具的束缚中得到解放,速度因此显著提升;它还可启动“AR系统”,通过存储碟来改变自己的属性。

守护神是指阿罗拉地区的四个岛屿中被称为守护神的四只宝可梦:卡璞・鸣鸣、卡璞・蝶蝶、卡璞・哞哞和卡璞・鳍鳍。被守护神选中的人,被称为岛屿之王或岛屿女王,负责管治阿罗拉地区的各个岛屿。

传说的宇宙宝可梦是从究极空间里到来的宝可梦科斯莫古、科斯莫姆、索尔迦雷欧、露奈雅拉和奈克洛兹玛的统称。科斯莫古在古代时被称为星之子,由古至今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它的存在,非常弱小。科斯莫姆是科斯莫古进化后的样子,在古代时被称为星之茧,阿罗拉的国王出于对它的崇拜而建造了祭坛。在祭坛上为科斯莫姆献上太阳之笛或月亮之笛所奏响的美乐,就会启动仪式让它进化为索尔迦雷欧或露奈雅拉。

传说中索尔迦雷欧和露奈雅拉从天空中的空洞里来到阿罗拉地区,赐予岛屿守护神Z力量,令守护神臣服于它们。索尔迦雷欧自远古时代起,作为太阳之使者备受崇拜,古人以敬畏的心称之为“吞噬太阳之兽”。露奈雅拉自远古时代起,作为月亮之使者备受崇拜,古人以敬畏的心称之为“邀引月亮之兽”。而奈克洛兹玛拥有可以控制光的能力,光是他的能量源,性格非常粗暴,只要有人接近就会用激光进行攻击。它曾经从天空上出现,夺走了索尔迦雷欧/露奈雅拉的光,致使世界被黑暗包围。

幻之宝可梦是指一类十分稀有的传说的宝可梦,在主系列游戏里,它们通常不能够在游玩时遇见,只有通过活动事件才能获得它们或者与它们相遇。

究极异兽是指居住于异次元究极空间的宝可梦,它们拥有强大的力量,会对这个精灵宝可梦世界的生灵构成威胁。究极异兽有时也会被认为属于传说的宝可梦。

还是觉得前几个神兽更萌啊,是因为它是童年吧,看到梦幻就被萌化了。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宝可梦的世界十分的有趣呢!我都等不及去抓一只雪拉比回家养养啦!

喜欢的小伙伴一定要点关注哦!

世界上最大的蟒蛇是什么品种

世界上最大的蟒蛇品种是亚马逊森蚺,简称森蚺(学名:Eunectesmurinus),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蛇,栖息于南美洲,最长可达10米以上,重达二百二十五公斤以上,粗如成年男子的躯干;但一般森蚺长度在5米左右。

蟒蛇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在其肛门两侧各有一小型爪状痕迹,为退化后肢的残余。属于树栖性或水栖性蛇类,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潮湿的森林中,为广食性蛇类。这种后肢虽然已经不能行走,但都还能自由活动。体色黑,有云状斑纹,背面有一条黄褐斑,两侧各有一条黄色条状纹,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蟒蛇还是世界上蛇类品种中最大的一种,长达5~11米,最大体重在50~160千克,属无毒蛇类。

蟒科Boidae,分为蟒亚科和蚺亚科。在世界大多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都有它们的存在。其中包括许多从小型到中型的蛇类,同时还有一些著名的巨型蛇类。为无毒蛇,有20属,60多种。

1、亚马逊森蚺

亚马逊森蚺简称森蚺(学名:Eunectesmurinus),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蛇,栖息于南美洲,最长可达10米以上,重达二百二十五公斤以上,粗如成年男子的躯干;但一般森蚺长度在5米左右。森蚺生性喜水,通常栖息在泥岸或者浅水中,捕食水鸟、龟、水豚、貘等,就连凶残成性的美洲豹也可能成为森蚺的腹中餐,有时甚至吞吃长达2.5米的凯门鳄。森蚺会把凯门鳄紧紧缠绕,直到它窒息死亡,然后整条吞下去,以后几个星期不用进食。

在亚马逊没有任何生物,能令人如此惧怕敬畏!有如大河之灵-森蚺,既便是有经验的老手,也难得一窥其真面目,它是世界上体型最大、最强而有力的蛇类;它是生命与死亡的象征。

森蚺自古即以无声杀手的恶名著称于南美洲的河流和森林地带,数以百计穿凿附会之说,将其超自然神力渲染无遗,其完全成长者,体型可长超过26英尺,体重超过二百五十公斤,其最强的武器,不是利牙毒液,而是无人能及的力气。它只要蜷曲身体,就可将猎物压个粉身碎骨,连体型巨大的猫科动物美洲豹,也不能幸免。就外形而言,在新大陆上难逢敌手。

它犹如神袛般令人崇拜,又如恶魔般让人敬畏!森蚺独占亚马逊掠食顶尖阶级鳌头。

2、网纹蟒

网纹蟒,号称世界上最长、绞杀力最强的蛇。野生网纹蟒性情粗暴,曾有过吃人的记录。最大体长为10.32公尺,是仅次于亚马逊森蚺的第二大蛇类。上唇鳞有凹陷的唇窝。头部有三条黑细纹,一条在头部正中,另两条由两眼延伸到嘴角,身体背部为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复杂的钻石型黑褐色及黄或浅灰色的网状斑纹花纹,故得其名。虽然身体细长,却是很强力的掠食者。有许多人类被杀且吞噬的纪录。无毒,性情较温和。

网纹蟒,缠绕力非常强大,体型细长,是世界最长的蛇,有记录最大的网纹蟒是印尼捕获的,体长14.85米,重447公斤。到目前为止,这条蟒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蟒蛇。

3、缅甸蟒

缅甸蟒的性情很温和,很适合作为宠物饲养,甚至新手饲养也很简单。这种蛇能长到很大,可以轻易的长到6米以上,粗细赶得上成年男人的腰围,是世界第三大蟒。体长生长到4米以上是十分平常的,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有可能长到7米以上。更有超过8米,重达186公斤的个体(金氏世界记录)。如果大量投喂并且保持温度的话,在出生之后的一年半内就可以生长到3米左右。雌性缅甸蟒的体型比雄性的大。如果过量投喂的话,体型会变得肥胖。

4、岩蟒

非洲岩蟒简称岩蟒,成年的非洲岩蟒体长可超过6米,(其它巨蛇亦是同属蟒属下的蛇类)目前为止,仅次于亚洲的网纹蟒和缅甸蟒,以及南美洲的亚马逊森蚺。有纪录最长的非洲岩蟒是于1932年于科特迪瓦所发现的,其体长达9.72米。

非洲岩蟒活跃于一般草原和热带草原,不过其活动区域并不会远离水源,有时候也会闯进森林边缘地带,但很少深入其中。非洲岩蟒颇依赖水源,当天气太热或太干燥的时候,它们会强行躲进其它动物所挖掘的洞穴里,并进入夏眠状态。不过非洲岩蟒性情较为凶恶,脾气不佳,若受骚扰,容易发动咬击,这一点与普遍较为温驯的缅甸蟒回然不同(二者外貌颇为相似)。

5、紫晶蟒

紫晶蟒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蛇类。这种大蛇是以捕杀袋鼠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而闻名的。它看上去像一头巨大的地毯蟒。全长约5.5公尺,最长为8.5米。栖息环境为热带雨林,灌木丛,裸露岩石的阴凉处。猎物为蝙蝠、负鼠、鼠类,澳洲小袋鼠,袋鼠、小型淡水鳄和一些鸟类.它的嘴上有向后延伸的曲线,并且长着锋利的牙齿。在捕猎时通过缠绕和压缩让猎物窒息而死。分布范围为北昆士兰,同样可以在TorresStrat、NewGuinea、easternIndonesia这几个岛上找到。紫晶蟒无毒,但是巨大的体型会对小孩造成威胁。

6、印度蟒

印度蟒,又叫黑尾蟒、亚洲岩蟒,该蟒蛇是缅甸蟒的近亲,体型虽不及缅甸蟒,但仍能长到4米以上。

印度蟒在亚洲的南部曾经常见,它的身体厚实,体长可达4米,体重150公斤,最大记录5.85米,有不确切记录称达到6.9米。它们是盛宴上很受欢迎的野味。由此可知,它们经常遭到人类的措杀,数量逐年递减,已处于濒危状态。

7、泰坦蟒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称,美国考古人员在哥伦比亚发现了一种新的史前鳄鱼,而这种远古爬行动物可能曾是已知地球上最大的蛇类的美餐。

据哈斯廷斯介绍,2004年至2007年间,他们在挖掘哥伦比亚东北部一座露天煤矿(此处也是一个“非同寻常”

化石遗址)时,在相邻的两个地方找到了Titanoboa蟒和crocodilyform鳄的化石。这两种爬行动物都分布于距今6000万年前的南美洲,那时,南美洲当地环境正处于转变为现代雨林的前夕。哈斯廷斯说,该化石遗址是“让我们对当前生态系统的开端有了初步了解的发现之一。”

研究人员指出,除了发现Titanoboa蟒和crocodilyform鳄比邻而居的证据外,如今的蛇与鳄后代的行为也进一步体现了这两种爬行动物之间的交锋。例如,亚马逊流域的现代水蟒(包括当前世界最大蛇类头衔保持者绿巨蟒)常常以鳄鱼家族的现存成员为食,如凯门鳄。

泰坦蟒早在近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形象地说,它们就像是将现代蟒蛇放大后的产物。

8、黄水蚺

成年的黄水蚺不及森蚺(Eunectesmurinus)般壮大,但仍长达约305至366厘米,更有超过5米的记录。

雌蛇一般比雄蛇巨型。它们的体色以黄色、浅金色或青黄色为基调,配合起伏有致的连串黑色圆纹及斑点。

8、红尾蚺

成年的红尾蚺体型大小差异颇大,各亚种的体型并不一致。分布于南美洲的红尾蚺身体较长,目前在苏里南有两条红尾蚺是至今为止体型最巨大的,分别是411厘米及427厘米长。然而这种体型毕竟较罕见,一般而言超过300厘米长的红尾蚺,就此种蛇类而言已算巨蛇。红尾蚺的尾巴相当有力,能抓紧东西。头部并无热能传感颊窝。体色方面,红尾蚺身体多以红色或棕色为基调,尾部则呈砖红色。背部以褐黄色的斑纹为主,尾部的斑纹较为浅色。

红尾蚺的捕猎对象甚众,包括许多种哺乳动物及鸟类,当中尤以鼠类为主。另外,红尾蚺亦可能会捕食大蜥蜴,甚至大如虎猫亦可能是它们的猎食对象之一。

红尾蚺擅长爬树,和亚洲的网纹蟒还有澳洲的紫晶蟒一样是半树栖的蟒蛇,性情温和,容易与人驯熟相处,容易驯化。他们温顺美丽,成为了很多国内外朋友的私人宠物。

9、地毯蟒

全长从120-250公分不等,最长记录4公尺。体色依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唯具有黄或淡褐的底色,且具有暗褐色大斑纹的类型。吻部以外的鳞片较小,热窝分别位于吻鳞,上唇鳞前方及下唇鳞后方。

10、血蟒

中小型蟒,一般不超过两公尺,因产地不一样,不同品种的血蟒身体上的花纹和颜色有部分差异,如婆罗洲产的底色以黑为主,马来半岛产的底色以红褐色为主.原产地的大部分血蟒是当作制作皮件的原料,另因宠物市场的开发部分特别的个体被选出当做宠物饲养。已经有少量特别的颜色和花纹的CB在爬虫收集者和市场上出现,但因为这些特别的CB(人工繁殖后代简称)比较稀有,价格也比较昂贵。

11、球蟒

球蟒(Pythonregius)生活于中非和西非,从塞内加尔到乌干达,从草原到树林,他们在树上与在地上同样感到舒适。他们喜欢微弱光线的环境,在黎明和黄昏,他们会变得活跃。在欧洲,他们被称呼为“皇蟒”,而在美国就用“球蟒”这一称呼,这是因为当他们感到紧张的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身体卷缩成一个很紧的球,并把头稳固的藏在中心。像很多其他蟒类一样,球蟒也是一种温和的蛇类。

12、黄金蟒

黄金蟒(Patteraless)BurmesePython是缅甸蟒蛇的白化突变种,是一种十分稀少的变异品种。黄金蟒的成体可以长到7米长。在野外的黄金蟒如果有机会与另一条黄金蟒交配,就会将它独特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但是这种几率十分小,因而黄金蟒十分难得。在它的原产地,通常被印度人作为“神灵”加以崇拜。

黄金蟒平常只喝水,吃一只老鼠可一星期不必再进食,最大的食量可一餐吞下八只老鼠。一般人看到黄金蟒体型大会害怕,其实黄金蟒很温驯,不会主动攻击人,也无毒性。

地球最强生物

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流星撞击了地球,导致了百分之七十的陆地动物灭绝。

这个灾难**件为已经延续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王朝敲响了丧钟。地球上曾经最强大、最凶猛的动物——恐龙灭绝了。那么,在恐龙灭绝之后,是谁接替了它的统治?

在灾难中存活下来的哺乳动物呈现出了可怕的外形,开始以强悍的力量来统治地球。它们成为了地球的新主人。

这一时期地球的主角有凶猛的巨猪、鬣齿兽、剑齿虎、猛犸象等几十种远古动物。

这些远古生物充满了神秘色彩,曾经凶猛的野兽最后变成了今天的马、猪、狗和猫。

看看身边那些温驯的宠物,谁能想到它们曾经拥有一个嗜血凶残的祖先呢?

【水下伏击杀手——走鲸】

名称:走鲸

别名:陆行鲸、游走鲸

体长:3米

体重:300公斤

食物:肉食性

生存年代:四千九百万——五千万年前

生存地点:巴基斯坦

物种种类:哺乳类

【解析】

这种鲸的脚很大,尾巴强而有力,显示其游泳能力很高,同时他的脚骨结实,肘腕关节活动灵活,证明它依然能在陆上活动。

其外表类似披了毛发的鳄鱼。同时,因估计其水底活动能力不算太突出,而陆上活动能力更可以以笨拙来形容,故怀疑其猎食方式也和现在的鳄鱼差不多。

巴基斯坦发现一个相当完整的化石,以及一些残缺的骨骸。尽管走鲸看起来像是覆有皮毛的鳄鱼,但它实际上是早期的鲸类。它游泳的样子有点像水獭,而陆上的行动笨拙有如海狮。它具有强有力的双颚,以便牢牢咬住水底的猎物,直到猎物溺毙。

走鲸的名字泄露了它早期的祖先,这个字意指“步行的鲸鱼”。走鲸的化石在巴基斯坦附近发现,这个地带在始新世期间是欧洲大森林的边缘。它的身体很像水獭或鳄鱼,而且水陆两地都能活动。但是,它可能不像水獭那样灵活敏捷,而且古生物学家认为,它猎食的方式更像是鳄鱼—伏击,然后利用它巨大有力的牙齿把挣扎的猎物压制在水中,直到它们溺毙。

【远古猛禽——恐鸟】

名称:冠恐鸟

体长:75厘米高

食物:肉食性

生存年代:五千六百万到四千一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巴基斯坦

【解析】

如果你看到冠恐鸟这种搜捕猎物的巨鸟,你可能会说恐龙仍在统治世界。

德国一处名为盖塞特的地点保有了几件骨骸,而事实上,同类的鸟也居住在北美各地,所以有很多证据可以帮助我们重建它的面貌。唯一的争议是,冠恐鸟是使用它巨大的鸟喙来敲碎坚果,还是骨头。

这种鸟喙的形状对掠食者来说很不寻常,而比较像是草食动物。但如果只是为了敲碎坚果,这样的大型鸟喙似乎太过有力,所以看来它很可能是把鸟喙用在较为邪恶的用途。就它的体型看来,冠恐鸟必定是**的森林中悄悄埋伏的掠食者。

远古的冠恐鸟虽然留下了后代,但可惜的是,曾经辉煌的恐鸟家族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研究表明,恐鸟曾有过它们的黄金时代。那时恐鸟家族人丁兴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1000至6000年前这段时间里,新西兰曾生活着300万~1200万只恐鸟。但当人类于1000年前到达新西兰时,恐鸟的数量已经大减,大约不足16万只了。可见那时恐鸟盛世已过,正在走向衰败。

【食肉昆虫——巨蚁】

名称:巨蚁

体长:工蚁1—3厘米长,蚁后长5.5厘米,翼幅达13厘米。

食物:肉食性

生存年代:四千四百万——四千九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德国

物种种类:无脊椎动物

【解析】

昆虫是非常古老的族群,可以远远回溯到恐龙时代之前。巨蚁有着比蜂鸟还大的蚁后。这些蚂蚁很可能是肉食性,这对与其共享森林的动物来说,相当可怕。

巨蚁是根据德国梅塞尔油页岩与附近艾克菲德马尔的惊人发现而来。这些蚂蚁是庞然大物,是已知最巨大的蚂蚁。目前只有体型大的有翼雄蚁与蚁后保存下来,这可能是因为体型较小的工蚁可以行走表面,所以不会溺毙。最大的蚁后翼幅达十三厘米,比部分蜂鸟还大。

完好的保存状况让科学家足以详加了解该类蚂蚁的行为。

【剑齿虎】

体长:2.7米

生存年代:更新世晚期

生存地点:南美彭巴斯大草原

物种种类:哺乳类

【解析】剑齿虎

一般剑齿虎是美洲地区在更新世时期的一种特有的肉食性猫科动物。

它具有剑状齿的发达上犬齿,犬齿周缘为细微的锯状构造,所以容易切割猎物,下犬齿则相对地变短。

推测剑齿虎主要以具有厚皮的动物为食,例如剑乳齿象。

其捕食的方式是用像剑一般锋利的犬齿将猎物切出伤口,使之大量的出血死亡后再啖食享用。【图片】【图片】

【陆地最强食肉巨无霸——蒙古中爪兽】

名称:蒙古中爪兽

体长:约83厘米的头颅,高约1.8米,长5米。

体重:一吨

食物:肉食性

生存年代:六千万到三千两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蒙古、美国

物种种类:哺乳类

【解析】

蒙古中爪兽是一种奇怪的肉食有蹄动物,目前对它所知不多。

尽管拥有小型蹄趾,而非爪子,但这种动物却发展出样子极长的有力双颚,并配有强劲的牙齿。

讽刺的是,它们会猎食与其相近的草食有蹄动物,后者当时也非常繁盛。

【地球史上体型最大的陆上哺乳动物——长颈犀形兽】

名称:长颈犀形兽

体长:雄性肩高4.5米

体重:重15公吨,雌性约12公吨

食物:草食性

生存年代:三千万到两千五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蒙古

物种种类:哺乳类

长颈副巨犀(学名:Paraceratherium)这种巨大的长颈犀形兽是地球有史以来体型仅次于天山副巨犀(天山准噶尔巨犀)的陆上哺乳动物。

他们的生存年代大致在三千万到两千五百万年前,栖息地主要在蒙古地区,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他们是食草性的哺乳类─奇蹄类动物。

渐新世这种巨大的长颈犀形兽是地球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陆上哺乳动物。它们要比哥伦比亚长毛象还大,比恐象家族所有成员都大。

化石显示雄性比雌性略大,同时具有较为圆顶与有力的头颅,显然雄性的打斗方式很像现代的长颈鹿。虽然它们属于犀牛科,却有如现代的长颈鹿一样,适应改变成游食树梢的嫩叶。它们整个身躯都往上伸展,拥有非常长的腿与颈子,以便如此进食。

【海洋霸主——械齿鲸】

名称:械齿鲸

体长:雌性约15米,雄性约18米

食物:肉食性

生存年代:四千万到三千六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埃及、美国

物种种类:哺乳类

【解析】

械齿鲸是人们已知的原始鲸类之一,它是由陆地动物进化而来的,随后它又进一步进化为两种现代的鲸类。虽然属于鲸鱼的一种,但是械齿鲸的外貌特征却和巨大的海蛇相似,当它首次被发现时,古生物学家还曾经把它当成是爬行动物。

械齿鲸属于食肉类动物,它短而锋利的牙齿是用来捕获鲨鱼和其它猎物的。

械齿鲸的身长能达到惊人的18米,是大白鲨的4倍,体重可以超过60吨。械齿鲸每年都会到古地中海北岸交配。械齿鲸的身上仍然保有两只短小的后腿,这是进化未完全的表现,对游水毫无用处。

【平原上的恐怖主宰——巨豺齿兽】

名称:巨豺齿兽

体长:肩高从30厘米至1.4米

食物:肉食性

生存年代:四千一百万到两千五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蒙古

物种种类:哺乳类

【解析】

巨豺齿兽的化石在蒙古的先达哥岩层很常见,此外,在北美也有所发现。

巨豺齿兽是古肉齿类动物中非常成功的掠食者。它们的头颅显示它们拥有非常敏锐的嗅觉。体型较小的种类会采取集体狩猎的方式,往往是在夜间出击,利用它们强有力的双颚咬碎骨头;而大如小犀牛的种类则可能是采取单独狩猎。

雄性的牙齿显示有磨咬的痕迹,很像利用磨牙切齿的声音来摆出威胁姿态的现代动物。

【恐怖的巨猪——完齿兽】

名称:完齿兽

体长:最大的肩高约2.1米

食物:杂食性

生存年代:四千五百万到两千五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蒙古、北美

物种种类:哺乳类

完齿兽(学名Entelodon,异名Elotherium),又名全齿兽、巨豨或完齿猪,是完齿兽科(Entelodontidae)下的一个属。它们生存于始新世早期至渐新世(约3720-2840万年前)的欧洲、欧亚大陆及亚洲。

完齿兽是现今的猪与其它有蹄动物的表亲。它们的骨骸许多有着严重

完齿兽(HeinrichHarder作品)

的损伤,有些眼睛之间的骨头有着深达两厘米的伤痕,这唯一的可能是在冲突中,被其它完齿兽所伤。事实上,对它们来说,用嘴巴完全咬住另一只同类的头,似乎是相当稀松平常的事!它们的脸部布满骨疣,就跟现今的疣猪一样,而且分布得恰到好处,以便在这样的战斗中,保护细致部位。这些骨疣似乎非常管用,因为即使是伤痕累累的完齿兽,其受到保护的眼鼻部位仍不见损伤。它们巨大的头颅非常强而有力,可用来撞碎骨头。发现完齿兽的化石岩层,找到许多带有残骨痕迹的牙齿。它们很明显是吃腐肉的动物,而且很可能是碰到什么就吃。它们具有厚厚的琅质的牙齿经常断裂,另外还有一些痕迹显示,它们会嚼食蔓藤植物与外露的树根,以在旱季取得水份。

完齿兽科(Entelodontidae)可能跟随史前的哺乳动物群,吃腐尸及周

恐颌猪属(Daeodon)争斗模拟图

边的植物。它们亦可能会吃身边生病、年老、跛足或受伤的大型动物。有些指完齿兽超科会捕猎猎物,但是它们气味及噪音相信很难捕猎平原上快速的动物。它们亦会吃细小及缓慢的动物,如蛇及雏鸟、蛋、龟等。捕猎完齿兽超科的有鬣齿兽、恐齿猫等。

【中文学名:魔鬼蛙】

界:动物界

属:古生物

分布区域:南非

外文名:Beelzebufo

生存时代: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

体重:4.5公斤

体长:40.6厘米

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克劳斯等人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一种巨蛙化石,这种巨蛙重约4.5公斤,40.6厘米长。

科学家给这种奇特的远古巨蛙起名“魔鬼蛙”。他们推断这种巨蛙生活在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和恐龙同时代。

马达加斯加岛发现魔鬼蛙

科学家认为它甚至能吞食刚孵出来的小恐龙。世界现存最大蛙类是西非“巨蛙”,约3公斤重。

笠头螈(Diplocaulus)是生活在二叠纪中一种形状古怪的两栖动物。它的身体细扁,长约60厘米。头部象三角箭头向左右枝出,比身体还要宽,因此形状十分奇怪。它双眼在身体上侧,口在下面。它有长尾便于游水。笠头螈比引螈或者双椎螈更善于游泳。它四肢软弱,各有五趾,经常在泥岸上瞌睡。

【中文学名笠头螈】

拉丁学名Diplocaulus

界动物界

纲两栖纲

亚纲壳椎亚纲

【解析】

笠头螈是生活在二叠纪中一种形状古怪的两栖动物,大约生活于2.7亿年前,栖息地是如今的美国德克萨斯州。

它们长约1米,看起来很像大蜥蜴。它们最奇特之处在于头部,头骨好像是一个飞镖头,前部长有两颗小眼睛,两侧还长有尖状凸起物。

它的身体细扁,长约60厘米。头部象三角箭头向左右枝出,比身体还要宽,形状显得十分奇怪,有一条长尾。科学家们认为,这种身体结构可能是为了便于游泳,也可能是为对付敌人。

1米长的两栖动物,大约生活在2.7亿年前。长得像大蜥蜴,但有一个飞镖头,两个小眼睛在前端,两边有翅膀。古生物学家还不确定这种奇异造型的功能,可能是在水里游泳比较方便,或者是让猎食者觉得不好下口。

【中文学名远古蜈蚣虫】

拉丁学名Arthropleuraarmata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多足亚门

纲唇足纲

目蜈蚣目

种远古蜈蚣虫

分布区域生活在石炭纪时期,距今3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灭绝。

远古蜈蚣虫主要依靠吞噬植物及小型动物等生物为食。

远古蜈蚣虫(Arthropleura

armata)外形与现代蜈蚣类似,是陆地上出现的首批无脊椎动物之一。体长8.5英尺(约合2.59米),横宽(从左脚到同排右脚)就有8.5英尺(约合2.6米),有许多对足,外形十分恐怖,据美国《连线》杂志2008年2月2日报道,该杂志刊登了远古十大灭绝物种,其中包括:翼展达到75厘米的巨脉蜻蜓(Meganeura

monyi),9英尺高半吨重的“金刚”巨猿(Gigantopithecusblacki)。远古蜈蚣虫(Arthropleura

armata)也入选其中。

远古蜈蚣虫身长可达到8.5英尺(约合2.59米),是所有房屋业主最可怕的噩梦。它们的外形与现代蜈蚣类似,是陆地上出现的首批无脊椎动物之一,几乎没有任何动物将它们当成盘中餐。庆幸的是,这种动物生活在3亿多年前,现在已永远不会突然现身任何人的走廊。

【中文学名:旋齿鲨】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解析】旋齿鲨(Helicoprion),Helico源自希腊语“螺旋状”,Prion则源自“锯”,组合起来意即“螺旋锯”。这用来指它的牙齿,这些牙齿从大到小,内卷成环状螺旋形齿,犹如铣刀般,极富切削感,看上去令人不寒而栗。而问题也就出在这些牙齿上,打自发现那年起,旋齿到底于鲨鱼的哪个位置的争论便持续迄今。因为无论是现生的鲨鱼,还是其它脊椎动物,都没有任何一个种类发现长有这种旋齿。在形形色色的古生物世界里,有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动物,它的名字叫旋齿鲨。多年来,人们所能见到的只是它奇妙的、螺旋排列的牙齿(古生物学称之为“螺旋齿”),真正完整的骨架当前还没有发现,因此,它的“神秘”引起了很多古生物专家及古生物爱好者的关注。

国内

1962年,旋齿鲨化石在中国首次发现于浙江长兴县,我国古鱼类学家将其命名为长兴中国旋齿鲨,是新属新种。1975年春,在海拔4600米的珠峰上又发现了一件珍贵的旋齿鲨化石,其螺旋齿是弧形的,位于三叠纪地层中,命名为中国旋齿鲨珠峰种。鲨鱼是软骨鱼类,他们的骨骼一般不能石化而形成化石,只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软骨出现钙化现象,才使得一些骨骼的形状和构造被保存下来。所以,想见到旋齿鲨的完整结构如同大海捞针一样艰难。幸运的是,珠峰的旋齿鲨标本保存了较好的脑颅眶前部分,因此,专家们推测出了它的大致图象:嘴巴很长,那个漂亮的弧形齿列就长在下

颌当中,齿列两旁还长着碾压型的侧齿。从这些侧齿的性质来看,它很可能是吃带硬壳的无脊椎动物为生的,下颌当中的齿列用来切断较大的食物。

【中文学名泰坦蟒(Titanicboaconstrictor)】

拉丁学名tianoboacerrejones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虫纲

亚纲:爬行纲

目:有鳞目

亚目:蛇亚目

蚺科

亚科

蚺亚科

种:亚种:泰坦蟒

分布区域:南美洲哥伦比亚北部地区

身长:15米

体重:1.135吨

泰坦蟒属于蟒(Boidae),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蛇类,它们就像是将现代蟒蛇放大后的产物。据说这样大的变温动物,至少要在最低从30℃到34℃的气温下生存,所以确定在古新世的新热带界因为有大量二氧化碳而高温的气候模型的假设一致。泰坦蟒平均体长可达到10米,体重超过1吨,这两个数字已经足以说明它们的可怕之处。它们的猎物包括咸水鳄等在内的巨型鳄鱼。泰坦蟒早在近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

科考人员表示,与其他蛇类一样,泰坦蟒可能总是在水边游弋,一旦crocodilyform鳄放松警惕.就出其不意缠住其身体,令这个“小家伙”窒息而亡,并将其吃掉。如果成功逃脱泰坦蟒的魔爪,crocodilyform鳄则可能以小蛇、青蛙、蜥蜴和大、中、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在体长达45英尺(约合13.7米)的Titanoboa

cerrejonesis巨蟒面前,体长仅7英尺(约合2.1米)的Cerrejonisuchus

improcerus鳄根本不堪一击。两者之间的战斗“呈一边倒的局面”。即便是最小的Titanoboa蟒,面对我们发现的最大的crocodilyform鳄,都不会给对手任何机会。

泰坦蟒由于属蛇类,是变温动物,这项发现也暗示了,当时的其生活的热带地区比研究人员原先估计的更温暖,平均气温为32℃,只有这样的气候才能让蛇长得这么大,而现代当地的年平均气温为26℃至28℃。

【中文学名:邓氏鱼】

别称:胴壳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盾皮鱼纲

分布区域

化石分布:摩洛哥、非洲、波兰、比利时、美国

生存年代:志留纪晚期—泥盆纪晚期

食物:鱼,鲨鱼,更小的同类等

邓氏鱼生活在较浅的海域,拥有异常旺盛的食欲,使它成为当时最强的食肉动物。主要食物为鲨鱼、硬骨鱼、真骨鱼、三叶虫、菊石、鹦鹉螺、盾皮鱼、未成年同类等。

古代鲨鱼、头足类(鹦鹉螺、菊石)、甚至自己的同类,都在它的食谱内。拥有如此旺盛食欲的邓氏鱼,却一直经受着消化不良的困扰,在发现的化石周围,经常能发现一些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鱼的残骸。同时,也能发现一些邓氏鱼从胃部反刍出来的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比如其他盾皮鱼类的头甲和软体动物的碳酸钙质的外壳等。

最后压轴大恐怖生物结尾

【无选择性恐怖进食者——贝爷】

中文名:贝尔·格里尔斯

英文名:BearGrylls

别名:贝爷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4年6月7日

国籍:英国

出生地:英国怀特岛本布里奇城

民族:日耳曼分支盎格鲁撒克逊人

毕业院校:伊顿公学、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

职业:

主要成就:

史前最大的猫科动物剑齿虎是怎么灭绝的

霸王龙我们都了解,它是几千万年前的霸主,在这个陆地上没有它不敢吃的生物,但是它还是灭绝了,这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有一颗陨石砸向了地球,导致他们灭绝,但是那一场灾难并没有把地球上的所有恐龙杀死,有些幸存了下来,慢慢的进化为了其他的生物,那么作为史前最大的猫科动物剑齿虎是怎么灭绝的?研究表明它们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进化为了不同的物种,也就是现在老虎狮子的祖先。

现代的狮子老虎和远古的剑齿虎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剑齿虎有锋利的爪牙和庞大的身躯,而如今的狮子老虎虽然没有那般庞大,但是我们可以从它们的身上看出它们也是有利爪和尖牙的,在平时捕猎的时候,这些尖牙和利爪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各项表明它们就是远古剑齿虎的后代。

我们人类几万年前还是猿人的时候也是居无定所的,但是现在我们可以住在漂亮的房间里面,这些都是我们进化之路上的智慧带来的。由于智慧,我们才能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而那些在几万年前和我们祖先一起进化的生物由于智力低下,它们很多都被我们的祖先在进化的路途上所降伏,比如说狗,牛,羊等生物都是远古的时候所驯化的。

几万年的进化路途远比我们人类的一生要长很多,而去我们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是猿猴所进化而来,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出猿猴等一类生物的智慧远远高于其他的生物,所以说进化的路途还是智慧更加重要,而远古剑齿虎由于智力低下只能够成为顶级的猎食者但是永远无法成为地球的霸主。所以我们要好好的搞好教育有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