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关于美国黑奴制的问题

admin

关于美国黑奴制的问题

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对非洲黑人奴隶的贩卖和奴役构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内容。黑人奴隶制在北美殖民地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殖民地急需大批劳动力。从1686—1786年的100年间,约有25万非洲黑人被贩卖到英属北美殖民地。黑人奴隶在北美殖民地的地位极其悲惨,特别是那些在田间终日劳动的黑奴,被当作“耕畜”使用,每天被迫劳动18—19个小时。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后,制定了联邦宪法。但宪法保留了奴隶制,维护了奴隶贸易。到1860年,美国黑人奴隶已达到400万。

19世纪上半期,美国人民开展了广泛的反对奴隶制运动。30年代起,废奴主义在美国广为流行。废奴主义者加里森和纳普编辑出版《解放者》周刊,宣布“为我国的被奴役的人们的立即解放而斗争”。加里森创建了新英格兰反对奴隶制协会,并领导成立了全国性废奴主义组织——美国反对奴隶制协会。到40年代,废奴团体已达2000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虽然反动势力多方压制和迫害,但废奴主义者仍坚持开展多种活动。他们出版书籍、报刊并散发传单,到各地宣传演讲,控诉奴隶主的罪行,揭露和抨击奴隶制的罪恶。废奴主义者还组织“地下铁路”,通过隐蔽的方式,经由秘密的路线和食宿站,指引和协助大批黑人奴隶逃离南方。女奴出身的女英雄塔布曼冒着生命危险19次只身潜回南方,协助数百名奴隶逃出南方,获得自由。这种组织奴隶逃亡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奴隶制度的基础。

19世纪40年代,一些废奴主义者开始主张采取政治斗争。道格拉斯和塔潘兄弟等人组织成立了自由党,推行废奴主义。有人竭力主张开展武装斗争,但加里森等人坚持只用道德说教的方式,反对组织废奴政党和武装斗争。虽然在斗争手段上存在分歧,但整个废奴运动仍在不同道路上取得进展。

1852年,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书中对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作了动人的描述和揭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1859年,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率领21名白人和黑人起义,把废奴运动推向高潮。

关于美国黑奴制的问题-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发表《解放黑奴宣言》,宣布黑人奴隶获得自由,从而从根本上瓦解了南方叛乱各州的战斗力,扭转了战局。1865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3条修正案》,规定奴隶制或强迫奴役制,不得在合众国境内和管辖范围内存在。1865年12月18日,《宪法第13条修正案》正式生效,从此,奴隶制在美国被废除。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1、劳动力:由于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黑人可以自由地受雇佣,使得美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充足而廉价的劳动。

2、原料和市场:在内战前,南方的种植园奴隶主往往更愿将棉花、蓝靛、甘蔗等工业原料输往英国等欧洲国家,以换取高价,同时从欧洲国家购得廉价的工业品。这使得北方失去了南方的原料和工业品市场。——内战解决了这一问题。

3、资本:内战后,随着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的被废除,一些开明的原奴隶主开始将资本投向资本主义工商业,壮大了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

4、土地:内战之前争得沸沸扬扬的西部新开发土地是建立“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的问题,随着内战以北方资本主义的胜利而迎刃而解。资本主义经济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同时适逢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到来,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迅速崛起。

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1、制度方面:内战前南方的奴隶制度是一种极端落后野蛮的制度,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这本身就是民主制度的胜利。使美国的民主制度更加根深蒂固,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思想方面:内战中林肯总统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以及内战后黑人奴隶的最终解放,使得“民主、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美国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政党政治方面:内战后,随着西部新开发土地上“自由州”的建立,使得内战前“自由州”和“蓄奴州”力量均势的局面被打破,“自由州”完全占据压倒多数。——也就是说代表北方资本主义力量的“共和党”相对于代表原来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主力量的“民主党”而言,在国会的参众两院都占据了压倒性的绝对优势。

总而言之,美国内战对美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近代美国迅速崛起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美国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资本主义属性

为什么说“美国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湖北江明全老师在《历史学习》(2003年第12期)上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解释。我觉得还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是其鲜明的经济特征。17世纪,种植园主要向欧洲出售烟草、蓝靛。独立战争后,这些农产品利润降低,种植园经济一度衰落。18世纪,由于英国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和美国北部工业革命的兴起,国内外市场对棉花的需求激增。轧棉机的发明提高了清除棉籽的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加上种植棉花的技术简单,在种植园大规模使用奴隶种植棉花十分有利可图。奴隶制种植园迅速发展。南方各州奴隶人数,由独立时的60万激增到战前的400万。19世纪,种植园主要向欧洲供应棉花。可见,种植园经济一开始就依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其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原动力是追求剩余价值,增殖财富,是一种商品奴隶制。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突出特征——雇佣关系隐含其中。奴隶不能“自由”支配其劳动力。种植园主为了保证土地上的劳动力,借用了古代奴隶制手段。应该说这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常态,而是一种变态。正是这种交换范围的有限性使之与成熟的资本主义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确立。17世纪初期,由于地域相隔等缘故,英王给了殖民地很大的自主性,英王和殖民地之间形成分权关系。殖民地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例如,殖民地拥有自己的议会。政府不得随意征用人民的财产,征税必须要得到议会的批准。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了私有财产所有权不受侵犯。

在美国独立前,种植园经济为资本主义工业提供原料,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起到配合的作用,因而得以存在并发展。出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共同要求,种植园主和北方资产阶级走到一起,共同领导了独立战争。但是种植园经济排斥自由雇佣劳动制度,把奴隶视为私有财产,因此,双方的对立是不可避免的。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资产阶级必然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随着南北经济的发展和领土的扩张,双方在市场、原料、关税、劳动力等问题上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只能通过战争的手段解决。种植园经济作为一种野蛮落后的制度被历史否定。

我们的认识是:因为种植园经济具有资本主义的属性,因此,其存在具有合理性。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种植园经济阻碍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其灭亡同样符合历史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在谈到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时曾写道:“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再也不能在北美大陆上一起和平相处。它只能以其中的一个制度的胜利而结束。”那么美国南部的黑人奴隶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呢?这又是我们初二社会《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只有对它的正确剖析才能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性质和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本文侧重分析一下有关美国黑人奴隶制度的一些基本情况。

我们知道,1883年美国独立后到南北战争前这个历史时期的美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北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与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度——共存并共同发展的局面。但是,美国南方存在着的黑人奴隶制度是一种特殊性质的社会经济制度。我们来看南北战争前南方各州制定的一套《奴隶法典》。法典明确规定,黑人奴隶是种植园主的私人财产,是一种被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得称为“会说话的工具”,生杀大权完全操纵在他们的“主人”手中,他们一点也不享有白人必须尊重的任何权利。还规定黑人子女或黑白混血儿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们的母亲的地位,如果母亲是奴隶,则他们也应是奴隶。黑人奴隶还可当作财物被拍卖,其情景是悲惨的一幕“黑人像检查牲口一样被检查身体,买主掰开他们的嘴看他们的牙齿,掐掐他们的四肢看筋肉结实与否,叫他们走来走去看他们是否瘤退,让他们左右前后弯腰,以便确定是否有什么被掩盖的毛病,此外还向他们问有关技能的问题。”可见,就南方奴隶制度的残暴性来说,它同古代奴隶制.

【求助】想了解一些关于美国的发展历史。

第一批到达北美的欧洲人是公元1000年前后由莱夫.埃里克松率领的冰岛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在加拿大纽芬兰省留下了来访的踪迹,但他们未能建立永久性定居地、因而不久便与新大陆失去了联系。

五个世纪后,对亚洲香料、纺织品,和染料的需求,促使欧洲航海家们渴望找到连接东西方的快捷方式,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代表西班牙国王,从欧洲向西航行,后来在加勒比海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岛上登陆。40年内西班牙冒险家们在中南美洲建立了个庞大的帝国。

殖民时代

1607年英国人在弗古尼亚的詹姆斯敦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几年后英国的清教徒纷纷来到美洲躲避因他们反对英国教会而遭到的宗教迫害。1620年,清教徒们在后来成为马萨诸塞州的地方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它是北美第二个,新英格兰第一个永久性的英国人定居点。

在新英格兰,清教徒们希望建造一座“山丘之城”,即一个理想社会。从那时起,美国人将自己的国家视为一个伟大的试验,一个值得其它国家效仿的模式。清教徒们认为、政府应当遵守上帝的道德规范他们严厉惩罚离经叛道者、通奸者酗酒者和违反安息日规矩的人。尽管他们自己追求宗教自由,但他们实行的却是某种形式的排斥异己的教条。1636年,一位名叫罗杰.威廉斯的英国神职人员离开了马萨诸塞州,创建了罗得岛殖民地、他的思想基础是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原则,后来《美国宪法》制定者们接受了这两个理念。

殖民者从欧洲各国纷至沓来,但英国人在美国的地位要有利得多。到1733年英国人在大西洋沿岸从北方的新罕布什尔到南方的佐治亚,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在北美的其它地方,法国人控制了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包括广大的密西西比河流域。18世纪期间,法国和英国之间进行了几次战争,每次战争都将北美拖入了漩涡。1763年结束的七年战争使英国人控制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北美全部地区。

此后不久,英国与其殖民地发生了冲突。殖民地的母国征收新的税收,部分是为了支付七年战争的军费,还期望美国人能让英国士兵在自己的家中住宿。殖民者们对新的税收表示不满,并且拒绝让士兵们住宿家中。他们坚持认为,只有他们自己的殖民地议会才可以向他们征税,这些殖民者在"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下团结了起来。

除茶叶税外的其它所有税收都被取消,但在1773年,一批爱国者以筹划成立“波士顿茶党”来进行反击。他们装扮成印第安人,登上了英国商船,将342箱茶叶倾倒在波士顿港海中。这招致了英国议会的镇压,包括关闭波士顿港不许船只通行。1774年,殖民地的领导人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讨论殖民地反抗英国统治的问题。1775年4月19日,英国士兵与殖民地反叛者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发生遭遇战,战争爆发了。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

最初,美国人在“革命战争”中一败涂地。由于供给很少和缺乏训练,尽管美国军队总的说来还算勇敢善战,但在人数和火力上却被英国人压倒。战争的转折点出现于1777年,当时美国士兵在纽约的萨拉托加击败英军。法国一直秘密地帮助美国人,但却不愿公开地与其结盟,直到美国人在战斗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随着美国人在萨拉托加的胜利,法国和美国签署了同盟条约。法国向美国提供了军队和军舰。

美国革命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于1781年在弗吉尼亚的约克敦打响。美法联军包围了英国人,迫使他们投降。战斗在某些地区又持续了两年。1783年签署巴黎和约,以英国人承认美国独立正式结束了这场战争。

一个新国家

《美国宪法》的制定和美国的创立在第4章中有详尽阐述。《美国宪法》通过将政府分为三个部门—立法(国会)、行政(总统及联邦机构)和司法(联邦法院)—以及包括旨在保障个人自由,称为“权利法案”的10条修正案。基本上缓解了美国人对中央权力过于集中的担忧。但有人仍然对权力的增长感到不安,这体现在美国革命时期两位伟大人物的不同的政治理念中。乔治.华盛顿是独立战争中的军事英雄和首位美国总统,他领导的党主张有一位强有力的总统和一个中央政府。托马斯.杰斐逊是《独立宣言》的主要作者,他领导的党倾向于分给各州更多权力,因为从理论上讲,州政府要更多地向人民负责。

1801年,杰斐逊当选为第三任美国总统。尽管他倾向于限制总统的权力,但政治现实却显示出情况正好相反。除其它强有力的行动外,他于1803年从法国手中买下了广阔的路易斯安那地区,几乎使美国的面积扩大了一倍。“路易斯安那购置”使美国增加了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将美国的疆界向西一直扩展到科罗拉多的落基山脉。

奴隶制与美国内战

在19世纪头25年中拓展疆界向西移至密西西比河和更远的地方。1828年,安德鲁.杰克逊成为首位“外地的”当选总统,他来自边远的田纳西州,出身贫寒,也不在大西洋沿岸文化传统的圈子内。

从表面上看,杰克逊时代是美国一个乐观向上和充满活力的时期,但这个年轻的国家当时正陷在一个矛盾之中《独立宣言》的响亮口号“人人生而平等”。对150万奴隶来说毫无意义。

l820年,南方和北方的政客们就奴隶制在西部领土是否合法的问题展开了辩论。国会达成了某种妥协:在新建立的密苏里州和阿肯色州允许实行奴隶制,但在密苏里地区西部和北部的所有地方则禁止实行奴隶制。1846-1848年墨西哥战争的结果是,更多的领土落入了美国人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是否要推广奴隶制。1850年又达成了一项妥协,承认加利福尼亚成为自由州,允许犹他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居民作出决定,他们是否想在自己的疆界内实行奴隶制(他们不想实行)。

但是,这一问题继续引起怨恨。1860年,奴隶制的死敌亚伯拉罕.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11个州脱离联邦,宣布它们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美国南部邦联。这11个州是南卡罗来纳、密西西比、佛罗里达、亚拉巴马、佐治亚、路易斯安那、得克萨斯、弗吉尼亚、阿肯色、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美国的内战爆发了。南部邦联军队在战争初期打得相当出色,它的一些指挥官,特别是罗伯特.E.李将军,是位杰出的战术家,但是,联邦在人数上占有优势,并有充裕的资源可供利用。1863年夏季,李采取了一次冒险行动,率军向北进入宾夕法尼亚州。他在葛底斯堡与联邦军相遇,一场美国本土上规模空前的大战随即展开。经历三天的殊死拼搏,南部邦联军被击败了。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联邦军的尤利塞斯·S·格兰特将军夺取了维克斯堡城,使北方控制了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并将南部邦联切为两半。

两年后,在有李和格兰特所率部队参加的一个漫长战役后,南部邦联军队宣告投降。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最令人痛苦的一幕。但它解决了自1775年以来一直令美国人苦恼的两个问题。它使奴隶制寿终正寝,并确定了美国不是一些半独立州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国家。

19世纪晚期

1865年,亚伯拉罕·林肯遭人暗杀,使美国失去了一位就背景和气质而言非常适于医治内战遗留创伤的领袖。他的继任者安德鲁·约翰逊是南方人,在内战期间仍然效忠于联邦。约翰逊自己政党(共和党)中的南方党员因他据称对前南部邦联分子过于宽大,提出诉讼要将他赶下台。约翰逊被宣告无罪是分权原则的重大胜利:一位总统不应因国会不同意他的政策便被免职,除非他犯下了《美国宪法》指出的“叛国、贪污或其它重罪和轻罪”。

内战结束后的几年内,美国成了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精明的商人们发了大财。1869年,第一条跨大陆的铁路竣工;到1900年,美国的铁路英里数比全欧洲的铁路英里数还要长。美国的石油工业繁荣兴旺,标准石油公司的约翰·D·洛克菲勒成了美国巨富之一。安德鲁·卡内基从一个苏格兰劳苦移民白手起家,建造了一个庞大的钢铁帝国。在南方,纺织厂成倍地增加,在伊利诺州芝加哥市,肉类加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美国应用了一系列的发明:电话、电灯泡、照相、交流电发电机和变压器,以及电影,电力工业兴旺发达。在芝加哥,建筑师刘易斯·沙利文利用钢架建筑为这座现代化城市塑造了美国特有的形象:摩天楼。

但是,无限制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危险。为了限制竞争,各铁路公司相互合并、并制订了标准化的运费。托拉斯(庞大的公司联合体)想要对某些行业,最明显的是石油工业,实行垄断控制。这些巨大的企业可使商品的生存效率更高,销售价格更便宜,但是,它仍也可以固定价格和消灭竞争对手。为了反击托拉斯,联邦政府采取了行动功。1887年,州际商务委员会成立,以控制轶路运费。180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禁止“限制贸易”的托拉斯、兼并和商业协议。

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是劳工组织的兴起。“美国劳工联盟”成立于1885年,是一个技术工人工会的联合组织。19世纪晚期是一个大量移民涌入美国的时期,新行业中有许多任务人生于外国。但是,对美国的农场主来说,日子却很艰难。食品价格下降,农场主必须承担高额运费,昂贵的抵押借款,高税收,和高消费品关税。

自1848年以来,除了1867年从俄国人手中买下阿拉斯加外,美国的领土一直未变。1890年代,一种新的扩张精神深入人心。美国追随北欧各国的领导,宣称有责任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民“文明化”。在美国报纸刊出有关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境内发生的耸人听闻的暴行报导后,美国和西班牙之间于1808年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后、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一些战利品:古巴、菲律宾、波多黎各和关岛。在一次与之无关的行动中,美国还得到了夏威夷群岛。

但是,美国人自己已摆脱了帝国的枷锁,因而对管理一个帝国感到不自在。1902年,美军离开了古巴,但却要求这个新的共和国给美国一个海军基地。菲律宾于1907年获得有限的自治,并于1946年完全独立。波多黎各成为美国的一个自治政区,而夏威夷则于1959年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像阿拉斯加一样)。

进步运动

美国人一面在国外冒险,一面以新的视点看待国内的社会问题。尽管从表面上看繁荣兴旺,但全部产业工人中有一半以上仍生活在贫困中。纽约、波士顿、芝加哥和旧金山以它们的博物馆、大学和公共图书馆而自豪,但也为它们的贫民窟感到羞耻。占上风的经济理论一直是放任自流:让政府尽量少干预商业。1900年前后,“进步运动”兴起,旨在通过政府行动改变社会和个人。这一运动的支持者主要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技术人员和文职官员,他们寻求科学和有成本效益的方法来解决政治问题。

社会工作者深入贫民窟,去建立街坊文教馆,为穷人提供卫生服务和娱乐。禁酒主义者要求禁止酒的销售,部分原因是为了防止酗酒的丈夫们折磨其妻儿。在城市里,改革派政治家同腐败作斗争,为公共交通制订规章制度,建设归市政当局拥有的公共事业设施。各州纷纷通过法律限制童工和限定工作日时间,并要为受伤的工人提供赔偿。

一些美国人支持更为激进的思想。由尤金.V.德布斯领导的社会党主张以和平和民主的方式过渡到国家管理的经济制度。但是,社会主义在美国从未建立起坚实的基础—该党在总统竞选中的最好表现是1912年得到了6%的选票。

战争与和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敦促采取美国严守中立的政策。德国人宣布对所有驶往协约国港口的船只不加限制地用潜艇进行攻击,使这一立场无法坚持。1917年,美国国会对德宣战,当时美国陆军只有20万兵力。美国不得不征召和训练数百万男子,用船将他们送过有大量潜艇出没的大西洋。整整过了一年,美国陆军才做好大规模投入战斗的准备。

到1918年秋季,德国已陷入绝望。德军面对源源不断的美军节节败退。10月,德国人要求和平,11月11日遂告停战。1919年,威尔逊亲往凡尔赛,帮助拟定和约。在各协约国的首都,人们向他欢呼,但在美国国内,他的国际形象却黯然失色。他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被包括在凡尔赛条约中,但美国参议院未批准该条约,美国因而未加入国联。

大多数美国人对这项条约遭到否决并不遗憾,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国内,而美国也脱身于欧洲事务。与此同时,美国人开始敌视他们中的外国人。1919年,一系列恐怖主义的炸弹引起了“红色恐惧”。根据美国司法部长A.米切尔.帕尔默的授权,对政治集会进行了袭击,并驱逐了数百名出生于外国的政治激进分子,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无犯罪记录。1921年,两名生于意大利的无政府主义者尼古拉萨·科和巴托洛梅奥·万泽蒂被判犯有谋杀罪,但控罪证据并不可靠。一些知识分子提出抗议,但两人还是于1927年被送上电椅。国会于1921年颁布了移民限额法,并于1924和1929年进一步收紧了这些限额。这些限制对来自盎格鲁一萨克逊族和北欧各国的移民有所偏袒。

1920年代是一个不平凡和混乱的年代,享乐主义和清教徒式的保守思想并存。这是个禁酒的时期:1920年,一项宪法修正案规定酒精饮料的销售为非法。但是,酒徒们在成千上万家“无证售酒沙龙”(非法酒吧)中逃避法律,欢天喜地地过了酒瘾,帮派分子靠烈性酒大发横财。这也是兴旺的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壮观的默片电影、坐旗杆和吞金鱼等狂热行为的年代。内战后成立于南方的种族主义组织三K党,吸引了新的追随者,他们恐吓黑人、天主教徒、犹太人和移民。与此同时,一位天主教徒,纽约州州长艾尔弗雷德·E·史密斯,则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

对大企业来说,1920年代是个黄金时代。当时,美国已成为一个消费社会收音机、日用品、合成纺织品和塑料制品的市场繁荣兴旺。那个10年中,亨利.福特是最令人钦佩的人物之一,他将组装线引进了汽车工厂。福特通过大规模生产T型车,一种数百万人买得起的汽车,做到了可以在支付高工资的同时仍能获取钜额利润。有一段时间,美国人似乎拥有赚大钱的本事。

但是表面繁荣掩盖了严重的问题。由于利润猛增和利率很低,可用于投资的钱很多。不过,这些钱大多盲目地投机于股市。疯狂的出价使价格远远高于股票的实际价值,投资者凭“押金”购买股票,借款数额竟高达购买价的90%。1929年泡沫破灭了。股市崩溃了,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衰退。

大萧条

到1932年,数千家美国银行和10万多个企业破产。工业生产减少一半,工资下降60%,每四名工人中便有一人失业。这一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以为美国人民实施“新政”的纲领当选美国总统。

罗斯福以乐观向上的自信心激励了这个国家。他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害怕这种情绪。”他话音未落便采取了坚决的行动。三个月内(历史性的"百日")罗斯福敦促国会通过了大量法律以帮助经济复苏。诸如民间资源保护队和民用工程管理局等新机构通过筑路、桥梁、机场、公园和公共建筑的建设,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后来,《社会保险法》规定设立共同筹资退休金和遗属抚恤金。

罗斯福的“新政”计划并未使大萧条结束。尽管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全面复苏还有待于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防务准备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对1939年在欧洲爆发的战争的最初反应仍是保持中立。但是,1941年12月,日本人轰炸了夏威夷的珍珠港海军基地,使美国卷入了这场战争,美国先是对日本,随后又对其盟国德国和意大利作战。

美国、英国和苏联的战略家们商定,先集中力量打败德国。1942年,英国和美国的军队在北非登陆,并于1943年向西西里和意大利本土进军,1944年6月4日解放了罗马。两天后(“D”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8月24日巴黎获得解放,9月,美国各部队跨过了德国边境。德国人终于在1945年5月5日投降了。

1945年8月,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下令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市,对日作战很快便告结束。近20万平民被原子弹炸死。尽管这一问题仍然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支持投掷原子弹的论点认为,如果盟军被迫入侵日本,双方的伤亡可能会更大。

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新的国际性议会联合国应运而生,这一次美国加入了这个组织。不久,美国与其战时盟国苏联之间出现了紧张局势。尽管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保证支持所有被解放的欧洲国家的自由选举,但苏军却将共产主义独裁制度强加给东欧各国。德国成了一个分裂的国家,西部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的联合占领下,东部则被苏联占领。1948年春天,苏联人对西柏林实行封锁,试图以饥饿迫使这个孤立的城市屈服。西方各大国以大规模空运食品和燃料进行反击,直到苏联人于1949年5月解除了封锁。此前一个月,美国与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和英国结盟,组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苏联对东欧的控制、朝鲜战争和苏联在原子弹和氢弹方面的发展,使美国人深感恐惧。有些人认为,美国的新弱点是内奸们造成的。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于1950年代初宣称,国务院和美国陆军中遍布共产主义者。麦卡锡最终名誉扫地。但在此期间,人们的事业遭到破坏,美国人民险些丧失了美国基本的品德:对不同政见的容忍。

从1945到1970年,美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增长,其间只经历过几次轻微和短暂的衰退。破天荒第一次,大多数美国人过上了舒适的生活。1960年,美国全部家庭中,拥有洗衣机的占55%,拥有轿车的占77%,拥有电视机的占90%,几乎所有家庭都有冰箱。与此同时,美国缓慢地走向建立种族正义。

1960年,约翰·F·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肯尼迪朝气蓬勃、精力充沛,而且英俊潇洒,他保证要在年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军艾森豪威尔威尔执政八年后,“使这个国家再次前进”。1962年10月,肯尼迪遇到了堪称冷战时期最严重的危机,发现苏联人在古巴安装了核导弹,它们近在咫尺,可在几分钟内摧毁美国的城市。肯尼迪对这个岛国实行了海上封锁。苏联总理尼基塔赫鲁晓夫最终同意将这些导弹撤走,作为交换,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

1961年4月,苏联人首次将人送入地球轨道,从而在太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肯尼迪总统作出反应,保证美国人在60年代结束之前可在月球上行走。这一保证于1969年7月实现,当时,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航天器,登上了月球的表面。

肯尼迪没能活着亲眼目睹这一辉煌壮举。他在1963年被人暗杀。肯尼迪不是一个受到普遍欢迎的总统,但他的死使美国人民深感震惊。他的继任者林登B.詹逊设法使国会通过了一些制订社会计划的新法律。詹逊的"向贫困宣战"包括为贫困儿童提供学前教育、为辍学者提供职业培训和为贫民窟的年轻人提供社会服务。

詹逊执政的头六年一直为越战所困扰。到1968年,有50万美军在这个他们大多数人以前知之甚少的小国中作战。尽管政客们试图将这场战争作为在各条战线遏制共产主义的必要努力的一部分,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在越南发生的事不涉及重要的美国利益。大学校园中爆发了抗议美国卷入越南的示威行动,学生们与警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反战情绪的蔓延引发了广泛的反对非正义和歧视的抗议。

詹逊因自己越来越不得人心而感到痛苦,决定不参加下届总统竞选。1968年,理查德.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他执行了越南化政策,逐渐让越南人取代美国士兵。1973年,他与北越签署了和平协议,使美国士兵得以返回家乡。尼克松取得了另两个外交突破:重建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就第一次战略武器限制条约与苏联进行谈判。1972年,他轻而易举地赢得连任。

但是,在总统竞选活动期间,有五人因闯入美国首都华盛顿水门办公大楼中的民主党总部而遭逮捕,调查这一事件的记者们发现,闯入者受尼克松连选委员会雇用。白宫试图掩盖其与闯入者的关系,但这反而使事情变得更糟。尼克松总统本人所做的录音终于表明。他参与了掩盖真相的行动。到1974年夏天,形势已经十分明朗,国会准备对他进行弹劾和定罪。8月9日,理查德.尼克松成了唯一位辞去总统职务的美国总统。

变化的几十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总统一职由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轮流担任,但是.在大多数时间内,民主党人在国会(众参两院)中拥有多数。民主党人连续26年的控制于1980年被打破,当时,共和党人在参议院中获得了多数席位,与此同时,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总统:这一变化标志着从此以后,美国选举模式开始进入一个以变化无常为特点的时期。

无论大多数美国人对里根政策的态度如何,但他们认为,里根有能力使美国感到自豪,并对未来感到乐观。如果里根的国内政策有一个中心议题的话,那即是联邦政府太大,联邦税收太高。

1983年,尽管联邦预算赤字不断增长,但美国经济却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长的持续增长时期。里根政府在1986年中期选举中遭到失败。民主党人重新控制了参议院。当时最严重的问题是,揭露出美国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试图使扣押于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得自由,并资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力量、而美国国会当时禁止提供这种援助。尽管问题被揭露,里根在其第二届总统任职期间却一直深受欢迎。

1988年,里根的继任者共和党人乔治布什因里根的好人缘而受益,并继续执行许多里根的政策。1990年,伊拉克侵入了盛产石油的科威特,布什组成了多国联盟,于1991年初解放了科威特。

但是,到1992年,美国选民们又一次变得不稳定。选民们先是选举民主党人比尔·克林顿任总统,但仅过了两年便改变方向,使共和党人40年来首次在众参两院都拥有多数席位。与此同时,在鼓吹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的人和信奉分权的人之间,在鼓吹在公立学校内进行祈祷的人和捍卫政教分离的人之间,在那些强调对罪犯进行迅速而有效的惩罚的人和那些寻求解决犯罪主要原因的人之间,有几个长期的争论重又爆发。对金钱影响政治活动的抱怨,引发了一场限制被选官员任职年限的运动。对制度这样那样的不满导致了由得克萨斯商人H·罗斯·佩罗领导的几代人时间里最强大的第三党运动。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表现强劲,但有两种现象令许多美国人困扰。各公司越来越多地依靠一种被称为缩小规模的方法。即裁减工人人数以减少成本的方法,而不顾这种做法给工人带来的痛苦。在许多行业,公司行政主管与一般工人在年度补助金上的差距变得极其巨大。即使大多数生活舒适的美国人也担心会出现生活水平下降以及家庭、街区和文明的力量减弱。美国人可能仍是世界上最乐观的人,但随着新世纪日益临近,民意测验显示,乐观主义比以往见少。

美国宪法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满意加分!!!急!!!

美国宪法——人类有史以来最无耻的神话

一、从神话的编造者说起

围绕美国宪法的产生,历来就有一些“神话”般看法。而目前国内知识界那些对美国宪法推崇倍至的人士“继承”与着力编造的也仍是这些“神话”。

第一种“观点”,美国宪法史学家称之为“班克罗夫特派”,或者叫“神祗派”。这一派的人士只要一谈到美国宪法,立即从内心的思想到形诸的文字都充满了神圣的意味,以为美国宪法“是由于一个在上帝领导下的民族所具有的特殊的精神秉赋的产物”。用班克罗夫特的话讲,美国宪法的产生,可以看出“神力的活动,这种力量使得宇宙获得统一,使种种事件获得秩序与关联。”而且,从美国宪法的产生,还证明了一条“神祗”:“不管有多少人士力主在人类里面没有超越人类的力量,然而历史却证明了暴政与不义必归于灭亡,而自由与正义纵受猛烈的摧残,终是不可抗衡的……万国的救主是活着的。”

第二种观点,史学家称之为“条顿派”。这一派的观点认为,条顿民族从来秉有独特的政治才能。这个民族先是侵入英格兰并已摧毁了旧罗马和不列颠文化的最后残余,然后便在“自由”政治的发展上给世界树立了一个楷模;这个优秀民族的后嗣后来殖民美利坚,又重新利用他们的政治天才制订了美国宪法。当下美国人的傲慢以及美国宪法的国外崇拜者们的“心仪”与此观点有关。

在美国,构成宪法史虔诚的“神祗派”与“条顿派”的往往是一些利益集团的御用文人,他们的文字被美国国内的史学家嘲讽成“与其说他们在研究历史,勿宁说他们在教堂唱诗班写宗教赞美诗,而且你还无法与他们说明令他们很恼火的真相。”

当然还有一些政客,同样用赞美诗般语言状叙美国宪法。但他们自己也根本不信他们自己在公众场合所说的话。如美国首任大法官马歇尔,在关于宪法的演讲中充满了神圣的字眼,但在其名作《乔治.华盛顿生平》中,他间接地承认美国的宪法不过是肮脏下流的政治权力斗争的产物。

二、美国立国者笔下透露的秘密

那么,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去审视美国宪法的历史呢?其实,没有其他人比美国宪法制定者、前联邦总统麦迪逊更清楚美国宪法的本质。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论述美国宪法时说:“人类的财产能力为财产权利的源泉这种能力的悬殊实是人类趋向利益一致的一种不可超越的阻碍。保护这些能力是政府的首要目的。由于保护各种不平等的获得财产的能力,马上产生了程度不同和种类各别的财产所有;出于这些事情对于个别财产所有者的情感和认识的影响,社会遂分裂为不同的利益集团和党派……造成派别的最一般的经久的原因就是财产分配的差异与不均。拥有财产的人们与没有财产的人们总是形成了社会上对立的利益集团。调和这些不同的错综的利益成为现代立法的主要任务,并且渗透了参加必要的和寻常的政治活动的党派的精神。”

按麦迪逊的观点,必须用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视角来解释美国宪法的产生。美国著名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正是抓住了麦迪逊这一思路,写作了《美国宪法的经济观》。这本书致力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美国宪法产生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利益集团在进行斗争?斗争的结果究竟增长了哪些利益集团的利益?”

比尔德的研究成果如此之具有开拓性,以致于在美同宪法史研究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其观点的人,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比尔德的成果使得对美国宪法史的研究从诸多“神话”中解脱出来,而真正回到了现实主义的立场。

正如另外一位宪法史学家布鲁斯.阿克曼在《新联邦党人》一文中所言:“在美国宪法史研究中,查尔斯.比尔德与其他进步主义历史学家们投下了巨大的身影。因为比尔德告诉我们,‘谁要在历史上或者公共问题的讨论中,撇开经济的压力,谁就要陷入致命的危险,那就是以神秘的理性代替真实,搅乱问题而不是清理问题。’”

既然美国宪法是利益集团之间利益斗争的结果,因此,对财产权的规定自然是宪法的核心问题。而因为制宪者们均为当时的有产者,在一个“多数人终会变成无产者的国家里,有产者的财产权在本质上是脆弱的。”(麦迪逊语),“这种脆弱性成了制宪者们对多数人暴政威胁关注的焦点”,于是,“制宪者的基本任务就是设计一种基于共和原则但又确保少数人的财产安全的政府形式”。

因此,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护有产者财产,这一点是任何真正的宪法研究者所不能否认的。对此,比尔德说:“美国宪法其实是一部经济文献,核心问题就是对财产权的规定。”詹妮弗.内德尔斯基在《美国宪政与私有财产权的悖论》也说:“制宪者们对财产权的保护问题的专注,是他们的某些最深刻的见解的渊源,也是宪法的主要力量和最严重的弱点的渊源。”

三、美国宪法产生的历史真相——利益集团公然发动的反自由民主的政变

1、利益集团迫切需要一个高度集权的强大的中央政府

(最无耻的谎言:美国宪法的目的旨在于削弱政府的权力,扩大私人的自由)

在美国独立革命期间,政府通过向有产者发行债券来筹措一部分战争费用。据汉密尔顿的一份报告,至战争结束时,全部未偿还公债达7600多万美元之巨。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央政府根本就没有能力还债。因为根据当时的“宪法”即《邦联条款》,13州仅有一种很松散的联系,中央政府仅有一个一院制的立法机关,没有执行机关,也没有司法机关。中央政府无权对商务活动进行任何约束,也无权直接征税。正因为中央政府缺乏权力,根本就没有可能筹措款项,用来支付债券持有人的本息。

惟一的办法似乎只有中央政府能够直接征税以偿债。而在《邦联条款》下,这不仅于法无凭,而且与各州议会的利益相冲突。因为按照《邦联条款》,只有各州才有征税的权利。但各州显然又不愿意偿还国家公债即大陆债券,甚至对于应该由本州偿还的公债。因为州议会是由各州选举产生,因此,议员更关心的是选民的态度。如果因为偿还公债将负担转嫁给本州公民,使更多公民成为债务者,议员们将面临很严重的后果。

眼看着手中持有的巨额债券将化为乌有,债券持有者很快组织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麦迪逊称其为“债权人集团”。这个利益集团意识到,致使他们的私人财产无法得到保障的关键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而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就必须废除旧宪法即《邦联条款》。

为了达到改宪的目的,这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游说与串联活动。他们中的独立战争时期的高级军官们甚至发起了一个组织即“辛辛那提社”,这个组织进而威胁,如果不尽快改宪,他们将发动一次武力革命。

债权集团同时还联合新崛起的工商业集团。这样做对双方都有利。对于新崛起的工商业集团来说,在原来的《邦联条款》下,因为中央政府的弱势,无法收取关税,因而也无法对新崛起的工商业集团在与英国工商业竞争中提供有效的保护,甚至他们的商船在海上航行都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军队保护而屡受抢掠,因此,工商业集团本身也盼望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而对于债权集团来说,如果新宪法下的中央政府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关税势将成为中央政府的巨大财源之一,因而中央政府也更有能力偿还公债。

值得一提的还有土地所有者阶级。他们中不少人本身就是原来的公债持有人,将公债换成了土地。而土地也因为《邦联条款》下的中央政府弱势而贬值,所以,土地所有者也希望通过改变宪法而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

在经过一系列酝酿后,其中不乏阴谋活动(此一点见后面叙述),以债权人集团为主的精英们终于成功地于1787年2月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后又再度通过“曲折”的手法,使新宪法获得通过。而新宪法果然反映了债权人的利益,将国家必须对征用的私人财产进行足额补偿的原则作为保护私产的核心原则写进了宪法,从而为新联邦中央政府对债权人进行足够补偿提供了最高的法律上的依据。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宪法没有私产保护条款而只有充公补偿条款的由来。

为了更能说明新宪法不过是反映了公债持有者集团及相关集团的利益,我们不妨将参加制宪会议的54名代表——这些人如今被称为“美国的立国者”——的利益背景做一列举:

据比尔德考证,在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54名代表中,目前有据可查持有公债的超过40人。其中持有巨额公债或者亲属持有巨额公债(超过5000美元)的有25人,拥有巨额数量地产的超过14人,新兴工商业巨子超过35人。他们中不少人兼有三重身份。

制宪会议代表分布中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每州都有一个以上的代表拥有巨额公债。因此,比德尔说:“所以他们可以痛切陈词,主张在宪法上面规定十足的偿还公债”。

这里有必要提及美国宪法制订中另一关键人物麦迪逊。从已有的资料看,这个联邦政体的极力鼓吹者,是惟一尚未发现持有公债或拥有土地与其他动产的制宪者。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宪法通过后成立的新政府中,“政治家与投机家的巧取豪夺使麦迪逊对执政的党派表示痛恶,并最终把他赶到了反对派的立场上去”。在1791年7月致总统杰斐逊的一封信中,麦迪逊愤怒地写道:“这是非常明白的,国家公债所依赖的一班人物,也就是掌握国家的一流角色,而美国的人民也就是要受他们的统治的。极尽人间羞耻之事,就是那一班最积极推动这项计划的议员,却也公然攫取它的利润。”

制宪者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不仅仅如愿获得了新宪法下联邦政府对他们的公债券的足够补偿,而且因为他们利用对新宪法的预期进行公债券买卖而大发其财。据美国财政部一项统计,“由于宪法的通过与稳固的金融制度的建立,公债持有者最少赚到了4000万美元,这还不曾计及在政府成立后,尤其在1792年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后,由于操纵证券所获的厚利。”

这段历史还涉及到中国知识界某些人所制造的关于美国宪法的另外一个神话:即美国宪法的目的旨在于削弱政府的权力,扩大私人的自由。其实,恰相反,美国宪法的制订者之所以要制订这部宪法,目的就在于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2、一定要把利益集团的意志变成美国宪法

(1)、粗暴地剥夺广大人民的对宪法的发言权

中国知识界某位人士曾经这样充满激情地写道“美国宪法保证了联邦政府是一个人民的政府,其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它自然也就代表全体人,并且为人民所工作,也就是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与民享的政府”.

说美国宪法保证了自由民主,则大谬矣。恰恰相反,它从制订过程开始所保障的就是少数利益集团的权力,这与其主要是代表了当时政府公债持有者集团的利益是相对应的。

首先,联邦党人当时讨论宪法的投票问题时,为了将“大多数人民”排除在外,他们提出了种种理由。

麦迪逊曾警告宪法制订者们说:“单就利害上着眼,美国的有产者可说是共和国自由的第一安全的受托者。而大多数人民将不但没有土地的财产,而且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财产。他们将在共同情况的影响下,团结起来;在这样的场合下,财产权利与国民自由将不能在他们的手上保持无羔。或则他们将成为富人或野心家的工具,这是较有可能的;在这样的场合下,其危险正复相同。”

立宪运动的另一关键推动者、巨额公债持有人诺克斯将军给华盛顿的一封书信里在讨论谢司起义以及立宪的必要性问题时则写道,“人民从来没有付出什么,至多不过极少的赋税。但是他们看出了政府的懦弱;与富裕相形之下,他们直接感到自身的贫困和他们自身的力量,他们决定使用自身的力量借以挽救自身的贫困。他的信条是:‘合众国的财产是大家共同努力从英国人手中夺回的,因而它必须成为大家的共有财产。反对这个信条就是平等和正义的敌人,必须从地面上扫掉。’总之,他们决心取消公私的债务……这种人民可以组成绝望和肆无忌惮的团体……他们一旦发展到了这种程度,我们将不免要遭遇到一次反抗理性、反抗所有政治原则以至反抗自由名义的叛变。这种可怕的情形已威胁了新英格兰的每一个讲原则、有财产的人士,怎样才能避免无法之徒的强暴呢?我们的政府必须加强、改革或改变,这样才能保全我们的生命和财产。”

其次,为了在制宪过程中将“大多数人民”排除在外,立宪运动领袖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套以财产为标志的选举制度。

为了避免人民的参与,立宪会议的代表——他们绝大多数为公债持有人——先在各州议会活动,以使代表由各州议会指派,而不是由各州经选举产生。而为了更进一步限定公众的参与,在立宪运动领袖们推动下,各州于1787年实施了关于投票人和州议员的财产限制。这项限制对于投票人以及州议员的资格规定了最低的财产限度。比如,新罕布什尔州规定,参选择议员的资格必须是新教徒,并且拥有不动产价值在200镑者;马萨诸塞州规定,参选议员必须拥有不动产300镑以上,或者拥有动产价值600镑以上。其他各州对于参选议员资格的财产规定都类似。对于投票人资格,各州也有财产上规定。如马萨诸塞州规定,只有年收入达3镑以上、不动产价值60镑以上的男子才有投票权;康涅狄格州规定,投票人必须拥有不动产价值40先令或动产40镑。纽约州的规定最苛刻,规定只有不动产达100镑以上的男子才有投票资格。

除了财产上的限制外,投票资格人还有其他传统的资格限制。通过这些限制,有四个利益集团被排除在立宪运动之外:(一)根据州宪和法律规定的财产标准而无投票资格的多数男子;(二)契约仆役;(三)奴隶;(四)被剥夺公民权而遭受法律歧视的妇女。于是,“在立宪运动中,约有四分之三的成年男子没有对这一问题投票”,“参加投票的人可能不超过成年男子的六分之一。”

这样的立宪过程,怎么能保证宪法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呢?因此,比尔德说,充其量不过体现了少数有产者利益,但“他们成功地哄骗一般老百姓去接受一个旨在有利于少数显贵而设计的政体。”

(2)、粗暴地把各州议会排除在制宪过程之外

这里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立宪运动的领袖们除了要排除“大多数人民”外,还必须排除旧宪法即“邦联条款”的拥护者。最大的拥护者自然是“邦联条款”下被赋予最大权力的受益者各州议会。

根据当时的“邦联条款”,对宪法的任何修改都必须经过13州议会一致同意,召开立宪会议,并将结果交由13州议会表决一致同意才能进行。显然,在“邦联条款”下,立宪运动的领袖们不可能达到他们的目的。为了避开旧宪法的约束,立宪运动的领袖们进行了一系列“阴谋”活动。他们首先在弗吉尼亚州议会运作,让该议会邀请各州派代表出席安那波利斯会议,商讨合众国的贸易和商业制度。会后经汉密尔顿影响而向国会提出一项建议,要求召开另一次会议“借以商讨进一步的必要步骤,以此对联邦政府的宪法有所贡献,庶可克服邦联的危机”。根据这项十分温和的建议,国会于1787年2月邀请各州“为修改‘邦联条款’的惟一的和紧急的目的”,派遣代表出席费城会议。而由于“群众的疏忽、无知与漠视,也由于各州议会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批准权力行使最后的决定权”,使得各州议会中立宪运动的热心分子都变成了以上两次会议的代表。

使各州会议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费城会议于1787年9月17日结束后,新宪法制订者竟然剥夺了各州议会的最后决定权。根据代表们向国会的建议,宪法改由各州重新选举产生的州代表会议代表表决,而不由各州议会表决。同时,代表们进而建议,如有9个州批准新宪法,新宪法就算通过。而这整个程序背离了当时的美国宪法“邦联条款”。

(3)、为通过新宪法,不惜使用最肮脏下流、卑鄙无耻的罪恶手段

为了彻底排除大多数人民的反对,立宪运动的领袖们所做的其实还不只是对投票权的限制。立宪过程中还有另外一些更肮脏下流的做法。

第一,是否召开立宪会议这个问题,就没有交由投票表决。相反,立宪运动的领袖们通过弗吉尼亚州议会,召开各州代表参加的“商讨合众国的贸易和商业制度”的会议,即安那波利斯会议。然后由此次会议提出一个倡议,要求召开另外一次“借以商讨进一步的必要步骤,以此对联邦政府的宪法有所贡献,庶可克服邦联的危机”的会议,即费城立宪会议。

第二,宪法并未交由人民表决。当然也不是由反对宪法的州议会表决,而是由立宪运动领袖们提出的所谓“州代表会议”表决。即在州议会以外再由选民选举产生一个州代表会议代表,然后由代表再对宪法进行投票表决。

在不到成年男子六分之一投票选举产生的州代表会议对宪法批准表决时,反宪法派一开始在势力上仍超过立宪派。

为了达到使宪法通过的目的,立宪运动的领袖们使用了许多今天看来非常肮脏下流、卑鄙无耻之极的罪恶手段。

首先,在代表分配上,对于“立宪派”超过“反立宪派”的各地区,分配更多的代表人数;而对于“反立宪派”超过“立宪派”的各地区,分配较少的代表人数。比如,在纽约州,对于立宪派占上风的纽约市,人口仅3.3万人,但分配了9个代表名领而对于反立宪派占上风的哥伦比亚市,人口与纽约州几乎相等,仅分配了3个代表的名额。

其次,采用了贿选的手段。根据普选的票数计算,即便通过代表分配上有利于“立宪派”的情况下,反立宪派在纽约州选出的代表也超过立宪派。普选明确不利于立宪派。在此情势下,立宪派通过分配公债券的办法贿赂反立宪者。在纽约州,宪法最后是以30票对27票通过的,而反立宪派中的三个人物——约翰.德威特、约翰.史密斯与梅兰克顿.史密斯就是因为接受了立宪派的巨额公债券转而成了立宪派的。

此外,还必须考虑到这样的现实,“人才、财富与专业能力都属于立宪派一边”。且这些人集中在城市,能很好组织起来,在宣传与舆论上也可以造势。“他们完全知道新宪法的价值,仅从日后债券增殖而获得的巨额利益中划出一小部分,就足够支付宣传与贿选的开支”。而反立宪派“则遇到种种困难,他们也知道新宪法通过后会使他们的利益受损,但他们要对付立宪派的种种伎俩,同时他们没有金钱可以用于这项运动,他们贫苦无闻——最强大的队伍并不站在他们这边。然而奇怪的是,他们在投票数字方面仍然几乎击败了宪法。”

关于这点,在联邦政府成立后,曾经参与立宪运动全过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联邦政府大法官马歇尔在他的《乔治.华盛顿生平》中承认:“在某些州,两派是势均力敌的,因而甚至经过了相当时间的讨论后,宪法的命运尚未可知。在许多州,赞成的‘多数’也数量甚微,因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没有人的影响,宪法将无法获得通过。毫无疑问,在通过的各州中,多数人民也是反对宪法的。各州提出的许多修正说明了它们接受新政体是极不情愿的。”

四、美国历史学家的评说——一场由利益集团策划的反动政变的结果

史学家约翰.伯吉斯曾说,费城会议“代表们的所做所为之恶劣,如果换成是朱利叶斯或拿破仑这样做的话,代表们自已一定当场宣布这样做是彻头彻尾的政变!”

另一政治学者布鲁斯.阿克曼则说,“经过一个夏季的秘密会议,宪法的设计者们不仅宣布‘我们人民’想要废弃美国的第一部宪法,即《邦联条款》,而且提请以一种公然违法的方式批准他们以‘人民’的名义作出的新的宣告……制宪者们宣称,这种违宪的作法可能会使他们具有比现行政府更为优先的代表人民的权利,到底是什么证明这样做具有正当性呢?现在看来,《联邦党人文集》的第一大功劳就是,它不允许我们把这一权威宣言看成是一场阴谋发动的反动政变的结果。”

由此看来,美国宪法产生过程,不仅不民主,不能代表人民,而且也一点都不讲“宪政”,因为对于美国原来的宪法《邦联条款》,它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反自由民主的政变。

五、弥天大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美国宪法中并没有专门的“财产条款”,而只有所谓的“充公条款”和“补偿条款”。在美国宪法中并没有当下中国知识界某些人士鼓吹的所谓“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只是在其宪法第五条中规定:“在任何刑事案件中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有罪,未经正当法律手续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凡私有财产,非有相当补偿,不得占为公有。”因此,这一条款又被称为“补偿条款”。

那么,“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到底滥斛于何处呢?滥斛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发表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这一宣言将人权概括为“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权利”。《宣言》第17条还宣布:“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在中国知识界某些人士批评中国因为“师法俄而拒欧美”走了“之”字形路线,并声称“法国革命的遗产为二十世纪中一切罪恶的根源”时,他们在鼓吹私产保护入宪竟然继承的恰是法国革命的遗产。

而法国人对这笔“遗产”也有修正。1793年6月24日,法国制定了新的宪法,史称“法国1793年宪法”。这部宪法把将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改名为《人权宣言》,作为宪法总纲,成为“法国1793年宪法”的一部分。但却删去了“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句话,改为“宪法第十九条”,即“除非经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的最小部分在未得其同意以前不得受到剥夺。”颇有些类似于美国宪法中的“充公条款”。

还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条款的解释与应用也在不断变动之中。而这与条款本身有关。对此,詹妮弗.内德尔斯基有着深刻的洞见。她写道:“在美国宪法制度中,财产权划定了受保护的个人自由与政府权力的合法范围之界线。但这一界线已在实践中表现为变化不断的可渗透性。财产权这一概念——作为稳定和安全的象征——已然发生了近乎解体的变化。尽管财产权仍然保留了它作为美国人自由之基础的核心价值,但它已丧失了其传统的宪法地位。”而造成财产权这一概念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宪法本身存在悖论:按联邦党人麦迪逊的理论,应该平等地保护人们的三种权利:即财产权利、人身权利与政治权利。“而财产的不可避免的不平等分配意味着,如果所有的人都平等地拥有政治权利,那么财产权和人权就不会受到平等的保护”。也正因为对政治权利平等即“公正原则”的追求,“私有财产的神圣性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侵犯”。而且,美国历史上关于侵犯财产权的宪法审判时,往往是社会矛盾越突出时,对私人财产权的概念会“更多地包括进公正的价值”。

在美国,私产保护原则与社会公正原则之间也不断存在斗争中的妥协。

美国南北战争资料

美国南北战争

1861—1865年,美国北部诸州同南部发动叛乱的各奴隶制州之间的战争,是资本主义北部同奴隶制南部之间对抗性矛盾激化的结果。

1860年,奴隶制度的反对派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对受奴隶主影响很大的民主党来说,这意味着将要失去全国的政权。奴隶主对林肯当选的回答是:宣布南部各奴隶制州退出联邦,准备内战维护政权,1861年2月,“南部同盟”成立,美国34个州中有11个州参加。1861年4月,“南部同盟”军发动叛乱,占领南部许多要塞和储有大量武器、弹药的军械库。只有南卡罗来纳州的萨姆特堡要塞对叛军进行了两天的抵抗,但亦于4月14日投降。林肯总统3月4日就职,1861年4月15日正式宣布南部诸州为叛乱地区。美国南北内战告爆发。南部叛乱分子为维护奴隶制的社会制度而进行这场战争。北部资产阶级在战争初期就认为重建联邦和防止奴隶制向外扩展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北部各州的军事和经济远比南部各州优越。北部23个州的人口为2200万,南部11个州的人口仅900万,其中400万是黑奴。美国全部工矿企业的86%,军工生产的97%,国家银行资本的80%以上,均集中在北部。全长5万公里的铁路线,有3.5万公里在北部各州。战争期间,北部有270万人应征入伍,而南部为110万人。北军舰队的舰只由1861年的90艘增至1865年的700艘。双方军队的编制体制大致相同,步兵师辖3个旅,每旅2个团,每团10个连,每连80—100人。2—3个师合编一个军,几个军(通常2个军)合编一个集团军。

南部诸州对战争早有准备,因此在初期具有军事优势。1861年初,早在林肯就任总统之前,在前总统布坎南政府的赞助下,南部各州就建立了大量的武器储备。南军拥有经验丰富的指挥骨干,因为美国军队的指挥人员传统上多由南部各州的代表人物充任。美国正规军的许多军官,包括后来任南军总司令职务的李将军,战争初期就加入了“南部同盟”。南军的军事素质远远高于北军。但是,南部奴隶主的优势是暂时的。他们的战争计划是冒险性的,靠突然袭击和英法两国的援助取胜。他们企图迅速攻占密苏里、田纳西,弗吉尼亚3州,尔后直捣华盛顿,从而胜利结束战争。北军的计划具有消极防御的性质,在军队完成组建和做好进攻准备之前,只进行一些防御作战和局部突击。

战争第一阶段(1861—1862)。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林肯政府作战优柔寡断。这是北部资产阶级对南部奴隶主持摇摆态度的结果,表现了企图用妥协方法解决冲突而不用革命方式进行战争的倾向。1961年,主要战斗行动在华盛顿、里士满方向展开。7月中旬,麦克道尔将军率北军(3.5万人)进入弗吉尼亚州抵达布尔兰河。与此同时,博雷加德将军率南军(3.1万人)亦逼近该地。7月21日,南北两军在布尔兰河畔的马纳萨斯首次展开了大规模交战,北军战败,秩序混乱,向华盛顿溃退。但是,南军没有利用既得战果,停止了对麦克道尔军队的追击。马纳萨斯的失败迫使林肯政府采取下列紧急措施:扩编和巩固军队,动员北方经济资源,清洗在军队和政府机构暗藏的叛军同情分子,构筑防御工事;制定新的战略计划,使用陆、海军在南部诸州建立包围圈,然后逐渐紧缩直至彻底平息南部叛乱为止。该计划是以陈旧过时的警戒线战略为基础制定的,曾遭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尖锐批评。

1862年,北军在次要方向(西线与南线)取得了一些胜利。4月,在海军(海军上将法拉格特的分舰队)支援下,巴特勒将军的集团军在密西西比河口登陆,攻占新奥尔良。格兰特将军的集团军从北向南沿密西西比河顺利地展开进攻。北军海军封锁了“南部同盟”军控制的海岸线和一些大港口,切断了同盟与提供军援的英法的联系。但是,在主要方向东线的南军却连战皆捷。平庸无能的麦克莱伦将军亲率10万北军,企图全歼南军,攻占里士满,未能奏效。6月26日—7月2日,北军在奇卡霍米尼河(里士满东)畔同8万南军的一次交战中,北军战败,撤向华盛顿。1862年9月,南军李将军企图攻占华盛顿,但在取得初步胜利后,未能在安蒂特姆附近的战役(9月16—17日)中取胜,被迫撤到波托马克河对岸。12月11—13日,北军胡克将军的波托马克河集团军在弗雷德里克斯堡附近战败,因此,北军再次进攻里土满的试图亦未奏效。1862年6—11月,南军杰克逊和斯图尔特的骑兵几次从后方袭击敌人。亦末取得成功。前线的失利和华盛顿面临陷落的威胁使北部社会舆论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要求林肯宣布对奴隶主进行全民战争,无情地惩治卖国贼和叛徒。国会迫于人民的压力,于1862年通过了一系列措施,以便采用革命方式进行战争。颁布了没收叛乱分子财产的法案,清洗军队,委派拥护林肯的坚定分子到关键的指挥岗位任职。1862年5月20日通过的宅地法(宅地法案)规定每个美国公民有权获得一块土地,同时还确定了发展农业的资本主义道路,以及解放南部叛乱诸州黑奴的林肯宣言(1863年1月1日),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奴隶解放不付赎金,但也没有获得土地。

战争第二阶段(1863—1865)。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内政治生活和联邦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北部各州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高涨,军队得到新编部队的补充,约有19万黑人(其中72%来自南部各州)入伍,25万黑人在后方勤务部队中服役。政府已建并在战斗中使用了黑人部队。南部后方人民爆发多次起义,黑奴在起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北军中有许多侨居美国的欧洲革命者(魏德迈,克吕瑟雷、雅各比等人)和国际部队:意大利“加里波第近卫军”,“波兰军团”、爱尔兰“凤凰”团队,以及以图尔恰尼诺夫将军为首的俄罗斯志愿军参战。美国北部人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得到了欧洲劳动人民和所有进步人士的支持。英国工人阶级积极反对英法统治集团向“南部同盟”各州提供武装援助的计划。俄国的立场对实行上述计划也起了相当重要的阻挠作用。俄国关心当时的世界形势,为了保持国际舞台上各种势力的分布状况不容破坏,维护美国的统一,竭力反对外国干涉南北战争。1863年,俄国海军两支分舰队到达纽约和旧金山,受到当局和居民的热烈欢迎。这两支分舰队访问美国,提高了北部的国际地位。

1863年上半年,南军仍握有战争主动权。5月2—4日,南军在钱塞勒斯维尔(华盛顿西南80公里)附近的交战中击败北军。但不久形势发生了转折。南军1863年6月在弗吉尼亚州发动的攻势至7月1—3日以失败而告终,李将军指挥的7.5万人的军队在葛底斯堡附近与米德将军指挥的8.5万北军遭遇,南军大败(参见葛底斯堡战役)。这次战役可以说是美国内战之顶点。7月4日,格兰特将军指挥的北军攻占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维克斯堡要塞。北军控制了密西西比河整个河流,把“南部同盟”的领土分成东西两半。1864年4月,在新任北军总司令格兰特统一领导下,制定了新的战略计划。新计划规定实施3次主要突击:米德将军率领波托马克集团军(12.2万人)由北向南发起进攻,任务为击溃李将军集团军的主力,攻占里士满,谢尔曼将军指挥的集团军(10万人)的任务是由西向东发起进攻,从南方迂回阿勒格尼山,夺取南部乔治亚州的主要经济区,直抵大西洋海岸,尔后向北对约翰斯顿将军指挥的集团军主力实施突击;巴特勒将军指挥的集团军3.6万人则由东向西直接进攻里士满。

1864年5月上旬联邦军队发起进攻。谢尔曼集团军“向海洋进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举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62年提出的占领乔治亚并分割“南部同盟”的计划)是一致的。谢尔曼集团军挫败南军的抵抗,于9月2日攻占亚特兰大,12月21日占领萨凡纳,抵达大西洋海岸。尔后,谢尔曼挥师北上,攻占哥伦比亚(1865年2月18日),插入李集团军主力的后方,致李军于绝境。1865年春季,联邦军队在格兰特指挥下恢复了进攻,并于4月3日攻占里士满。南军向东南溃退,但被格兰特追上并遭合围。4月9日,李集团军在阿波马托克斯附近投降。至6月2日,南军其他军队停止抵抗。1865年4月14日,林肯总统遭奴隶主和北部反动集团奸细布斯(演员)行刺,身负致命重伤。持续4年之久的内战以奴隶主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求九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九年级上册历史科复习提纲

第1课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1、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进化而来(属“正在形成中的人”)。

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任何动物的根本区别。

3、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4、“完全形成的人”阶段的代表:

①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②晚期猿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印度爪哇人);③早期智人:中国丁村人、(德国尼安德特人);④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法国克罗马农人)。

5、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6、三大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

出现的原因: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

1、氏族社会的不同阶段: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男子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

2、国家的产生:父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设置了一系列机构和设施,如政府、军队、监狱和城墙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

1、国家的出现、统一及灭亡

①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35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③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

2、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

1、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

1、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印度的等级制度

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

②被统治阶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③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四、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答: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

二、雅典城邦的繁荣

1、经济: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2、政治: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全力,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利机构公民大会;3、文化教育: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三、斯巴达城邦的繁荣

1、经济:斯巴达地处内陆,以农业为主;2、政治:少数奴隶主贵族专制;3、文化:崇尚武力,注重军事训练。

四、罗马共和国的兴亡(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

1、布匿战争:

①时间: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②原因:争夺地中海霸权;③对战国家:罗马?迦太基

2、西罗马的灭亡和罗马帝国的建立

①背景:公元前1世纪,罗马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共和制再也无力统治,奴隶主企图建立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

②过程: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五、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①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②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西罗马帝国灭亡了,标志着西欧的奴隶社会历史随之终结。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日本

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大和不断征服扩张,于5世纪统一了日本。

二、大化改新(时间:7世纪中期)

1、背景: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2、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伊斯兰教的诞生(穆罕默德)

1、背景: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2、过程:

61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并在麦加传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教徒出走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欧洲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的兴起: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法兰克王国。

2、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级制度

内容: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3、特点:西欧封建社会虽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4、罗马教会的地位及影响: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地理位置: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

2、著名代表城市: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英国的曼彻斯特。

3、意义: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1、繁荣:拜占廷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2、衰落:①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入侵;③专制统治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3、灭亡: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土军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终于灭亡了。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

1、波斯帝国的形成与扩张: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和扩张,先后征服埃及等国家和地区。

2、希波战争

①过程: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

②结果: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军民赢得战争的胜利。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马其顿王国: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

2、路线:亚历山大大帝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3、影响:

①积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②消极:战争带来灾难,充满暴力。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扩张: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广阔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2、文化传播及其影响: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的广大地区。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印度人创立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16世纪时写法已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

二、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①翻译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②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③拉齐斯的《医学集成》、依本?西拿的《医典》被欧洲医学界长期奉为权威著作。

三、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经济的重要道路

四、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1、马可?波罗及《马可?波罗行纪》

1217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后口述了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

五、和平交往的意义

答:和平交往是主旋律,传播了世界先进文化与生产力。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古埃及;2、楔形文字—苏美尔人;

3、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罗马)

二、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地点: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2、基督教

创立时间:公元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创始人:耶稣

3、伊斯兰教

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地点:麦加;创始人:穆罕默德

▲共同特点:三大宗教均产生于亚洲,教义中均宣扬“忍耐顺从”。

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一、杰出的科学家

1、阿基米德

①品质:阿基米德从小善于思考,喜欢辩论;

②重大发现及发明:杠杆定律、浮力定律、螺旋式水车

2、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二、文学与戏剧

1、《荷马史诗》

①国家及作者:古希腊的荷马;

②价值: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2、《俄底浦斯王》

①国家及作者:古希腊的索福克勒斯;

②“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3、《天方夜谭》—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三、著名建筑

1、阿拉伯式建筑代表:麦加大清真寺(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

2、哥特式建筑代表:巴黎圣母院(始建于2世纪,历史一百八十多年建成)

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文艺复兴

1、时间及地点:14世纪前后,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2、根本原因: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经济基础)

3、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4、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5、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6、代表任务及其作品: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代表作:长诗《神曲》;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意义:文艺复兴摧毁了中世纪教会的精神独裁,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社会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根本原因及其他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商品经济活跃;

②其它原因:《马可?波罗行纪》、造船技术进步、地圆学说流行、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

2、过程:

①迪亚士—葡萄牙资助—1487--1488年—开辟从欧洲到达印度洋的航路,并发现好望角;

②哥伦布—西班牙资助—1492年—开辟通往美国的航路;

③达?伽马—葡萄牙资助?—1497--1488年—开辟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大陆的新航路;

④麦哲伦—西班牙资助—1519--1522年—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欧洲的环球旅行。

3、影响:①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②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为殖民掠夺开辟道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各洲带去灾难。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间:1640年—1688年)

1、根本原因:英国实行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3、开始的标志:议会重新召开(或议会同国王的斗争)

4、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新贵族;领导人物:【克伦威尔】

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1、查理二世复辟,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

2、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

3、颁布时间、目的及其意义

①时间:1689年;

②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

③意义:⑴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⑵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王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第12课美国的诞生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1、北美13个殖民地的居民: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英国及欧洲的移民、非洲黑人。

2、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压迫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独立战争(时间:1775年—1783年)

1、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2、开始: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

3、建军:1775年5月,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4、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5、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6、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7、和约:1783年,(英、美《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独立宣言》的发表及美国1787年宪法

1、独立宣言的发表(时间:1776年7月4日)

意义:①表达了资产阶级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自由的要求;②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2、1787年宪法的制定——联邦政府成立

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时间:1789年—1794年)

1、根本原因: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3、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

4、《人权宣言》的颁布

①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意义:体现了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

5、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和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1792年)

6、雅各宾派专政,罗伯斯庇尔于1794年7月被推上断头台。

7、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1、拿破仑政变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5年后,他加冕称帝,建立帝国——历史上称法兰西第一帝国。

2、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在位期间,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乘胜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一、英国工业革命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2、直接原因:18世纪,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进程:①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称为“珍妮机”的织布机;②1785年,瓦特改进蒸汽机。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用蒸汽作动力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轮船(当时人称“轮船”)。

2、1825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开始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背景: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等国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2、路线:【出程】欧洲(携带劣质商品)?【中程】非洲(用劣质货物换取黑人)?美洲【中程】(把黑人卖做奴隶,把得到的金银和原料运回欧洲)

3、影响:“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奴隶贩子却大发横财,利润高达百分之几百。很多人发财后,回到欧洲,把从黑奴身上赚来的血腥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形成过程:16世纪打败西班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

2、对印度的扩张和侵略(时间:17世纪)

①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②扩张的步骤:建立沿海据点?在内地扩张?掠夺财富

3、影响:英国人利用抢来的这些财富发展国内经济;这些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

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战争

一、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英国侵占

2、时间:1857年—1859年

3、1858年,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军队,应用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章西实现后,她率军转战外地,誓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4、影响: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二、“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独占巴西;西班牙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拉丁美洲。

2、概况:

①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②玻利瓦尔在1816年以后的10年时间,由北向南,横扫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

3、结果: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统治者为大势所迫,宣布独立。

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时间:1836-1848年)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待遇却很差

2、纲领:《人民宪章》

3、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产生条件:

①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政治基础;②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经验;③吸收前人的精华

2、《共产党宣言》

①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或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②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2、经过:①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②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③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巴黎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这就是著名的“五月流血周”

3、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展示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4、《国际歌》(作词:欧仁?鲍狄埃;作曲:狄盖特)

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一、战争的爆发(时间:1861年4月)

1、根本原因:南(种植园经济)北(资本主义工业)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矛盾的表现:①关税问题;②劳动力不足;③在西部新增的土地上是否实行奴隶制

3、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

4、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二、北方的胜利

1、战争经过:①1861年3月,南方十一个州脱离联邦,组成“南部联盟”;②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③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战争出现重大转折;④1865年,北方军队攻占“南部联盟”的“首都”里士满,取得战争的胜利

2、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林肯在剧院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身亡

3、美国内战的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1861年改革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2、过程: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废除奴隶制的改革

3、内容:法律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4、意义: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二、日本明治维新(时间:1868年)

1、背景:①内: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②外:以美国最先挑起的民族危机

2、倒幕运动(时间:1868年)

3、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4、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

2、标志: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3、新能源:电力和石油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1、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光明

2、爱迪生发明许多电气产品,正式注册的发明有一千三百多种,被誉为“发明大王”

3、1876年3月10日,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1、汽车

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

②影响: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飞机

①发明者:美国的莱尔兄弟

②标志及时间: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制成飞机,试飞成功

③影响:把人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飞机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