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呢

admin

幼儿心理行为特征知识

幼儿心理行为特征知识

了解幼儿心理行为特征是妈妈们育儿的首要知识。那么,幼儿心理行为特征有哪些呢?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呢-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幼儿心理行为特征知识

3~4岁的语言和游戏能力发展极为迅速。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地边说边玩,跟小朋友或大人在一起时,话就更多。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阳、月亮,地上的树木、小河或公园里的动物、秋千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谈的对象。

例如,他们会对飘走的云彩招手说:请再来玩会对被雨淋湿的童车同情地说:你在哭吗?我来帮你打伞好吗?这就是幼儿心理最突出的特点。到了4岁,幼儿的话题会更多,他们会交换看电视节目的感受,并会互相夸耀:我坐过碰碰车。他们之间可谈的话题越来越多。

游戏是3~4岁幼儿的主导活动。由于这个时期幼儿想象活动异常活跃,因而他们的游戏也非常有趣,他们可以给任何一样东西加上他们所想象的象征性意义。

例如,一片树叶在过家家时可以当作盘子,在买东西时可以当钱用;一块木片,一会儿当火车,一会儿当玩具枪,一会儿又当木头人。幼儿在一起游戏时,一块积木宝宝掉到地毯的大海里,马上会有一辆纸盒急救车开去救援。每一种游戏都有孩于自命的意义,任何一个游戏里都藏有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这个时期幼儿游戏的另一个特点是共同游戏,他们不再像1~2岁幼儿那样各玩各的。

3~4岁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们开始学习性别的区分。起初,孩子由于男女间身体上的差异和行为特点而对性的区别发生兴趣,随后幼儿便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开始习得同自己的性别相适应的态度和反应。在幼儿习得性别区分的过程中,父母及周围人给予的赏罚起着直接而巨大的强化作用。幼儿往往以同性家长为榜样,求得同样的行为和感受。女孩子们模仿母亲玩当妈妈的游戏,尽量地学着母亲的温柔、能力和女性的性别行为;男孩子们则模仿父亲的男子汉态度和行为,希望自己像父亲那样严厉、果断。

这个时期孩子在伙伴中体验到了完全不同于父母及其他成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知识、想象力和各种社会能力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这种在伙伴帮助下的自主活动能使幼儿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为幼儿创造同众多的伙伴相互接触的机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园是孩子们结识伙伴的好场所。

四岁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

一、体力

非常好动、嘈吵,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说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小肌肉活动发达,剪贴、系带、画图都很技巧地做到。

二、情绪

很玩固及会发脾气,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之起伏可能影响以至成年。

三、智慧

对自己开始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以前认为手是手,脚是脚,并非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觉得除了手脚以外体验到整个身体,甚至会有心的存在。例如:两三岁时不知道母亲的意向,不管母亲心里想什么,但现在会察言观色。4岁有惊人的想象力,有时根据他所编成的故事,使成人觉得他在说谎话,其实他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

四、社交

非常健谈,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达,对于生日会提出请谁不请谁的意见了。

五、行为上应注意之点

由于丰富的想象力,对事实与虚构分不清。因此别以为他是存心说谎的坏孩子,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之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到4岁半以后这种真实与虚构分不清的现象慢慢消失,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飞人、一只怪兽,电视上的真假动作亦慢慢学习把真实和虚构分开。

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着之心理现象。成人应有坚定的原则去照顾及引导,应耐心地满足其因为好奇所引起的发问,并多做户外活动,以发泄其旺盛的精力。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6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了。从4岁-5岁可以看出孩子有显着的进步;但是从5岁-6岁很多大人怀疑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在到7岁之前应该会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的新生活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与父母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生活都会经历各种困难。

人们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赶走;因此有很多母亲会生气地说:这个家就好像是小孩子个人的一样。

6岁儿对别人的态度也显得傲慢无礼,5岁时的温柔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亲不禁又摇头说: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但是孩子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并非一直都难以应付。另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纠纷会急剧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惧。而且6岁儿的感觉很敏感,一点芝麻小事就耿耿于怀或产生不安的倾向。常会在白天因恐惧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会因过于紧张和疲倦体重减轻很多,不论父母如何注意6岁儿,他还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变的天使

6岁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

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权威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存有改过之心。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大脑各叶的分化到6岁末也渐趋成熟。大脑结构生理的日趋成熟,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学龄前儿童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在不断增强,兴奋过程也比以前进一步增强。儿童每天醒着的时间,比以前相对增加。7岁儿童每天睡11个小时就足够了,这使儿童有更充足的时间参加游戏和学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进一步复杂化以及在与成人交际的范围日益扩大的基础上,语言能力也迅速发展起来。

学龄前是完整的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连贯性语言逐步发展的时期。3岁左右儿童掌握词汇约1000-1100个,4-5岁儿童的常用词约2000-3000个,5-6岁则可掌握3000-4000个词。3岁左右儿童语言的表达仅限于与其他儿童或成人对话`提问,而缺乏连贯性的叙述,不可能讲述完整的故事。如能给予正确的教育,则儿童语言的连贯性会逐步发展,到5-6岁,已能讲述完整的故事。语言连贯性的发展是儿童语言能力和逻辑性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此期儿童虽然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用语言表达各种印象,但其表达能力一般还是差的。

在学前期,儿童的情绪、情感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情感和情绪的受调节性差,成人有时不得不用转移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某种消极情绪。到学前晚期,随着儿童内抑制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才逐步增长起来,并能多少有意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甚至控制情感本身。

成人的不断教育和要求以及儿童所参加的集体活动,都有利于儿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冲动性。儿童情感的发展对儿童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从小培养儿童良好感情,如教育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共物等,同时也注意克服一些不良情绪,如虚荣心、嫉妒心等。

学前期儿童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提问题、易冲动、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模仿性强。故针对儿童以上的特点,应给予正确指导,使发展为勤奋好学、进取心强的良好性格,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榜样,使儿童在模仿中学习。

【拓展资料】

一、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

1.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2.幼儿注意分配能力差;

3.幼儿注意的范围比较小;

4.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容易分散,并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可持久10分钟左右,5-6岁能保持20分钟左右。

二、幼儿的感知观察能力

感知觉是幼儿认识活动的开端。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幼儿的思维、记忆、情绪和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

(一)幼儿的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中大班之间发展较快。

(二)幼儿颜色知觉发展特点:

1.幼儿先认识基本色,后认识中间色和近似色;

2.幼儿掌握颜色概念(名称)的顺序为:先会配对,后会指认,最后会命名。

(三)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四)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幼儿已能很好协调视觉,进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更精确的反映。

(五)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辨别左右方位的相对性仍感困难。

(六)幼儿距离知觉的特点

1.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陌生和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2.幼儿常常不懂得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楚,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

(七)幼儿掌握几何形状概念(名称)的顺序为:先会配对,后会指认,最后会命名。

(八)婴儿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作为时间的标尺来反映时间。幼儿期对时间的感知,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三、幼儿记忆发展特点

1.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

2.以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

3.以机械记忆为主,但是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四、幼儿想象的特点: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五、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1、幼儿3岁前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整个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2、幼儿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的、具体的概念;

3、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推理往往不合逻辑,或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或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

4、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常常是孤立地理解事物,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或往往是只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含义。

六、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

1.幼儿末期能掌握本民族本地方语言的全部语音;

2.词汇量增加,词类范围日益扩大,对词义的理解逐渐丰富和加深,内容变化大;

3.初步掌握语法;

4.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趋势为:先有对话言语和情境性言语,后有独白言语和连贯性言语。

七、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1、幼儿的情绪易冲动

2、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3、幼儿的情绪外露

4、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开始发展

八、幼儿的个性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主要特点

1.自我评价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3.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二)幼儿气质发展的特点:

1.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

2.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的表现形式

3.儿童的气质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相互影响

1)儿童的气质类型对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影响。

2)父母亲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家庭的环境氛围等会影响儿童的气质。

(三)幼儿性格特点

1.活泼好动;

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问;

4.模仿性强;

5.好冲动。

九、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儿童的依恋行为类型:

1、回避型依恋(又称无依恋)

2、安全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又称不安全型依恋)

依恋形成的标志是儿童的分离焦虑和认生现象。儿童的依恋最早出现在出生后6、7个月。

(二)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

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三)常见的亲子关系类型有三种: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

(四)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主要是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

(五)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存在个别差异。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

移情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

(六)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攻击,而不是言语攻击。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么心理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么心理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么心理,孩子的成长是所有家长们关心的问题,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就会发现一些孩子的不良行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好的,以下看看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么心理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么心理1

无处发泄,觉得懊恼,教他正确反抗,不然时间久了会自卑内向极端

孩子自己打自己这个考虑可能是心理上有压力或者是在生气,如果是这个症状就应该带孩子到医院找个心理医生咨询一下,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调理的方法,平时要经常鼓励孩子或者是表扬孩子,不要去责骂他。

孩子自己打自己的原因

小孩子自己打自己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有可能是脾气暴躁,性格缺陷引起来的,有一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敏感或者容易冲动,自我行为控制能力比较差,情绪波动大,容易出现自己打自己的问题。

第二、有可能是出现了挫折、压力大等社会心理因素造成了不良的防御方式,用自己打自己这一类的攻击行为缓解压力,甚至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消极的念头及行为。

第三、也有可能是心理疾病引起来的,比如焦虑症、抑郁症,这些心理疾病很容易让人脾气暴躁易激惹,因为琐事跟人争吵甚至自伤等等。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么心理2

为什么孩子一生气就打自己

心理学对“情绪饥饿”的解释很形象:人们对食物的饥饿很容易察觉,一旦饥饿难耐,只要进食就能改善这种状态。但人们对心灵空虚、百无聊赖、精神不振、生气焦虑等的不健康状态却很难摆脱,这种状态就被称为“情绪饥饿”。

相对成人而言孩子更容易产生“情绪饥饿”,是因为孩子在家庭关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家长控制。优米这样大的孩子,甚至比优米再大一些的孩子(5、6岁),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孩子们独立人格开始萌芽,他们开始主动在行为和心理上探索自我。行为上他们和家长对着干,你说东她偏要说西;心理上他们渴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晚上几点睡他们想自己决定,而不是受制于家长。

往往这个时候,家长会认为孩子开始出现“逆反心理”了,开始不听话了,于是我们经常会拿出“家长权威”正压孩子逆反,还不会合理发泄情绪的孩子只能将负面情绪发泄在自己身上,于是他们会打自己的头、抓自己的脸等等。但事实上不听话是孩子独立人格开始发展的第一步,每个孩子都会有这么一个阶段。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约瑟夫·沃尔普曾说:对孩子而言“逆反心理”这个词很反人类,他从来都没有逆反,只是由于成长孩子们懂得了控制权的重要!

如何判断孩子“情绪饥饿”?

情绪是指人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暂时性较为剧烈的态度或体验,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愤怒、恐惧、悲伤、高兴、喜悦都是情绪,那我们

家长如何区分孩子到底是负面情绪还是“情绪饥饿”呢?

事实上,负面情绪一般只是一时的、短暂的,而“情绪饥饿”却是由于长时间情感压抑,从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被强制合理化的宣泄途径。如果发现孩子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那么家长就要注意了:

首先,孩子情绪起伏波动很大。

心理学家比斯库认为:儿童在不断学习、判断和感受的他人的情绪,所以孩子们的情绪常常是无意义的,他们的大脑还处于快速发育状态,心智也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孩子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有可原。

但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性情绪波动起伏很大,一会大哭大闹,一会又紧张焦虑,这就需要引起家长重视了。这是孩子情绪压抑的一种表现。

其次,大吼大叫,很容易被激怒。

我们说了愤怒、焦虑时每个人的正常负面情绪,一般当我们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时都会伴随伤心、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这很正常。但对情绪饥饿的孩子而言,他们会格外易怒、暴躁。这类孩子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很容易冲动,常常会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也常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大喊大叫。

再次,他们经常会情绪抑郁。

情绪饥饿的孩子经常伴随着情绪抑郁,尤其当他们遭受挫折、或面对巨大压力之时,这种抑郁的情绪会格外明显。

比如:遇到挫折,这些孩子会对周围的事物毫无兴趣,对经常出现在他视线范围内的人感到讨厌,对以前感兴趣的东西突然丧失兴趣,会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感到孤独等等。

最后,烦躁不安“情绪饥饿”的孩子会过分夸大位置的恐惧

比如,一旦情绪饥饿的孩子预测到要发生不利事件,他们就会显得异常紧张和烦躁,这种过度紧张会影响大脑内压力激素分泌,从而导致孩子认知能力下降,思维敏锐度降低,从而影响思考效率。

以上就是孩子“情绪饥饿”时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行为状态,家长可以对照这几条一一查证,看看你家孩子是否“情绪饥饿”。

为何孩子会出现“情绪饥饿”呢?

很多家长不明白,现在的小孩可以说是集万千宠于一身,为什么还会出现“情绪饥饿”呢?其实,深究起来,孩子之所以情绪饥饿还是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相关。

▼在家里,“家长权威”作用下,倾听孩子变得很难。

每个家长都很忙,大部分家长几乎不会抽时间听孩子讲什么。

不管孩子打人或是打自己都只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对孩子而言他们并不知道这种方式对还是错,但他们知道只要这样做父母就会注意他。

就像优米晚睡,其实在我凶她之前,她一直强调再玩5分钟,只不过被我选择性忽略掉了。对于2岁的优米而言,她自己可能不知道5分钟到底有多长,这才让她一拖再拖每天都搞到很晚。而对我而言,说好的5分钟怎能不算数呢,是不是欠揍?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失败的沟通带来的结果。

▼在学校,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学习环境,都会影响孩子情绪,造成情绪饥饿。

不得不承认

有些老师会格外严格,他们甚至会不讲方式、不讲场合地批评或惩罚孩子,当次数越来越多,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带来沉重的“思想包袱”,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出现“情绪饥饿”。

当然还有经常被声讨的“校园霸凌”,由于这一代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性格都会比较自私,一旦谁碰触了自己的利益,一定会产生冲突,甚至上升到校园霸凌,这也会造成受害孩子“情绪饥饿”。

如果孩子出现“情绪饥饿”,一言不合就打自己,我们要怎么办呢?

首先,不要过分将注意力放在孩子打自己这件事上。

一般而言孩子最会感知家长的情绪,他们在情感上比成人更敏感。为此,在孩子打自己这件事上父母最好不要太紧张,更不要大声呵斥去制止。

如果担心孩子伤到自己:家长可以轻轻抓住他的手,或抱紧他拍拍他的后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和而坚定。这种坚定会让孩子知道,父母在接纳他的负面情绪,也会让孩子慢慢在自我伤害中抽离出来。通过情绪上的接纳,让孩子学会淡化“自虐”行为。

其次,引导孩子寻找正确的发泄渠道。

孩子伤害自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找不到其他的发泄渠道。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生气时为什么会自我伤害?"。评论区一位家长的回答被顶到了最上面,我认为非常有道理,这位家长说:当愤怒和悲伤无处释放时,那就对自己动手好了,因为生气时伤害自己最容易。

所以,如何引导孩子找到一个正确的.发泄渠道就尤为关键。这里要批评优米爸说的“谁惹你,你就去打他,千万不要打自己”。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生气的时候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不能打自己,更不能打别人,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发泄愤怒”。

比如,我们可以在家里建造一个孩子的特定空间,将这个空间命名为“冷静空间”,

在这里放一些可以帮孩子、大人发泄的工具。废报纸、沙发垫、橡皮泥等等,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可以来这里撕报纸、捶打沙发垫、捏橡皮泥等。

最后,家长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门艺术,由于孩子心智、表达能力都不如成人,亲子沟通很容易出现障碍,长期的沟通障碍很容易造成孩子“情绪饥饿”,如何有效的沟通就成了家长的必须课。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么心理3

孩子为什么会自己打自己

这是一种本能,你不必在意,只要注意孩子的指甲别抓破头或脸就可以了,你可以和他说,打人不是好孩子,打自己头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不打宝贝,宝贝没做错事。小侄子小的时候,也是喜欢用双手拍打自己的头,我就是这么给他说的,那时也不知他听懂没,反正后来就不打了。

宝宝的这个情况,是为了吸引周边大人的注意力而产生的.宝宝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行为判断能力了,在他感觉他不被重视,或者没有成为焦点时,表现欲强烈的宝宝就会拿出吸引大人注意的方法来让自己成为焦点.建议注意家长在家庭中的言行,多陪孩子,多疏导,尽最大可能的探寻孩子内心的想法和孩子对事情的态度,在他们心中精神的需求远远高于物质的需求要。

一个家庭,孩子很重要,多关心爱护,好好照顾小朋友。作为大人,平时可以多和宝宝交谈,多关心宝宝的行为、举止、言谈等,让他感受到大人对他的关爱,这样,他打自己的举止就会逐渐减少。

(1)请不要听见我哭泣而不理睬我。

在孩子哭的时候,大人往往觉得很烦,但如果只是拿个玩具或食物给他,并不能满足孩子的真正需要,年幼的孩子需要成人在身旁陪他玩,和他说话。成人了解孩子,就得付出观察的时间,您不妨在喝斥孩子“不许哭”“老实点”之前,也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他的伤心情绪。

(2)请不要只在我做你不喜欢的事情时,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真笨!”是一些父母指责孩子的口头禅,即使心中并非真的那样想,却经常随口而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显现出的自我评价是从周围人的反应中建构出来的,如果他常听到“差劲”“笨拙”等字眼,使得他对自身的价值不够乐观,而在尝试新能力的表现上大打折扣。

(4)请不要把我留在陌生的地方。

如果儿童对养育的环境并不熟悉,又不了解照顾他的人,这种经验对幼稚的心灵无疑是一种创伤。因为孩子无法理解父母去那里了,更担心父母一去不回。怕生、黏人、常有恐惧感的孩子大多经历了这样的早期生活。

(5)请不要常给我糖果、玩具、书籍来代替你自己。

父母们在家里经常做一些儿童不能参与的工作,或者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忽略孩子。然而,孩子最需要的是和父母共同交流的时间,糖果、玩具等物品都不能取代善讲故事的妈妈和能够与自己游戏的爸爸。

(6)请不要强迫我吃你认为好吃、该吃的东西。

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觉得孩子的吃比其他问题都重要。饮食,原本为了健康,使人更有活力;如果在孩子的三餐上花过多的时间精力,而使丰富的环境尝试相对减少,对于孩子生活目标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7)请不要今天亲我、赞美我,明日打我、责备我。

有的父母情绪起伏很大,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情绪恶劣时,就会一巴掌打在孩子身上,孩子经历了这种强烈的外界情绪感受,会产生很大的不安。

(8)请不要在我过多任性、无理表现时,反而放松给我的约束。

孩子有时会表现出任性、无理取闹,如果成人不坚持已经告知孩子的原则,以后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争取他想要达到的目标,从而带来育儿上的困扰。要知道,安静的孩子是来自权威式的家庭。这里的权威不是指专制,而是允许孩子表达意愿,而最后的决定权是在父母的一致决定上。研究表明,这种形式的家教对孩儿的社会适应能力颇为有效。

(9)请不要哄我、威胁我,给我不能实现的诺言。

孩子发生自己的小问题时,成人容易马上做出指责的反应。然而,家长生硬的态度,常令孩子感觉自身问题的渺小,往往出现自卑心态。所以,留心观察孩子犯错误的原因,检讨亲子之间相处的各种可能,是现代父母应该用心的地方。

儿童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

儿童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

儿童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每个小孩生特点都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0到6岁的孩子正是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下分享儿童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

儿童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1

一岁半:爱唱反调

一岁半的宝宝最喜欢和父母唱反调。当父母叫“宝贝,过来!”时,他可能会呆若木鸡或反向而行。而当父母要求他“把你的盘子给我时”,盘子可能马上掉在地板上。如果你给他左脚的袜子,他很可能会把已经穿在右脚上的那只脱掉。

不仅叫他的时候他不过来,他甚至不会听从你的指挥。“不要”是他的口头禅。在实际生活中,他也抱持着“获得”而非“给予”的心态,去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一岁半的宝宝很少做一些取悦他人的事,他们的行为完全被自己的希望与欲求所掌控,而且做起事来硬帮帮的,一点弹性也没有。

一位母亲就曾经说过:“你得把你的孩子当成机器人来教。”这一点说明了何以你必须找对方法来管教你的孩子,才会产生较佳的效果。无论他的对应方式是唱反调或是不合作,最起码是可以预测的。

两岁:开始关心他人

幸好,过了情绪不稳定的时期,宝宝又开始活泼开朗起来了,宝宝到了两岁的时候,所有的行为都变得平和许多。他们比以前长大懂事,可以静下来做自己能做的事,但不会尝试超乎能力范围的事。他们的肌肉运动技巧也比早先成熟,比较不会把东西掉在地上。

此外,他们对语言的运用也比以往娴熟。他们会告诉你为何想要更多的东西,对他们来说,这比一岁半的时候要来得容易。他们找东西时,也心平气和多了。两岁大的宝宝,需求不再像往昔那么强烈,他们可以等一会儿,也更能忍受挫折。他们的人际关系,包括和自己以及他人的关系改善了很多。他们会开始关心、友爱他人,也会关怀朋友和家人。

两岁半:令人一个头两个大

宝宝到了两岁半的时候,又开始让你一个头两个大了(在这段时期,他们会接二连三地闯祸,这个年纪的宝宝,可以说连狗都嫌。)也许你一觉醒来,便发现你那位友善、可爱、温驯的小朋友发情大变,成了刁钻、需索无度、爱唱反调的捣蛋鬼,你可以经常听到他将“不要,我不要!”挂在嘴边。

这个年纪的孩子最令人头痛的地方,在与他们没有能力做决定,或者做了决定之后,没多久就变卦了。这是一个对立、极端的年纪,因为他们会在“我要——我不要”之间梭巡不定。

此时,许多做父母的不禁会问:“我那个可爱的宝宝到哪去了?”“难道我没教好?”事实上,他们一点也没错,只不过他们的宝宝已经长大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发现一个现象:在到达下一个成长的螺旋阶段前,孩子带来的欢乐会逐渐减少,直到另一具令人愉快年纪的到来。

三岁:喜欢与人分享

幸好,正当许多家长准备向这些令他们伤透脑筋的孩子投降时,一切意有奇迹式的转变。两岁半的宝宝爱唱反调,三岁的宝宝却对父母百依百顺。

三岁大的宝宝喜欢做你要他做的事,也喜欢与人分享。“我们”是他们最喜欢的字眼。

这个年纪的孩子不像从前那么执拗、倔强,甚至专横、贪婪,他彻头彻尾变了个人。现在,他会高高兴兴地听话办事。此外,他开始能从和别人的对话中得到满足与乐趣,他也喜欢应用刚学的字句。当你鼓励他去做你要他做的事时,他往往表现得出乎你意料的好。总而言之,一切让你乐透了。

三岁半:缺乏安全感

这种好景维持不了多久,又会回复原先的景况。三岁半的宝宝会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而且几个月前他兴致勃勃的事,现在反而无法静下来做,他们现在玩的是没有安全感的游戏。

无论男宝宝也好,女宝宝也罢,都会不由自主地找哆嗦、绊跤、摔倒或摇晃。他们的语言不再像早先那么溜,这可能是口齿不清、说话结巴的年纪吧!而他们紧张、不安的程度,常令人咋舌。这个年纪的宝宝喜欢眨眼睛、咬指甲、吸大拇指,甚至常装鬼脸,让父母头痛的不得了!

除了在生理及语言上有不安定的现象外,许多三岁半的宝宝在人际关系上也有很大的障碍。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你看什么!”和“你笑什么!”此外,他们及需父母的注意,一旦父母不注意他们,他们会变得十分沮丧,因为他们会担心父母不爱他们。总而言之,这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年纪。

四岁:爱吹牛

这个年纪孩子的夸大特质对父母来说,不啻一项解脱。因为几个月前,他们的才被这孩子的不安、焦虑,弄得疲惫不堪。(而当他们夸大的特征持续一段时间后,有些父母反倒希望他们不要那么自信和充满安全感,不过大多数的父母,仍然很高兴看到孩子的改变。)

如果要找一个词语来描述这个夸大的年纪,那么用“脱缰野马”来形容他们,应该再贴切不过了。四岁大的孩子像匹脱了缰的野马,他会攻击别人、踢小狗、丢石头,然后一溜烟地跑掉。换言之,他们讨厌被人管;他们喜欢吹牛、撒谎、说脏话,甚至比前一个阶段更令人伤脑筋。

在人际关系上,他们到哪都一副小霸王模样。他们以违抗父母为乐,仿佛愈和父母对搞,自己就愈像大人。此外,他们喜欢天马行空地幻想,而且是个十足的吹牛大王,这一点绝大多数和父母是不会欣赏的。

四岁半:分不清真实与幻想

直到这个时候,许多父母才明白:绝大多数的孩子无法将某个阶段的'良好表现,持续发展到更成熟的地步,而这两者之间并无中间地带存在。四岁半是另一个“中断”的阶段。孩子们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或身处何地。有时,他会退回热情、精力充沛的四岁,有时,他又像个五岁大的孩子一样,沉默、安静;而通常他都介乎二者之间。

这个年纪的孩子分不清真实与幻境之是的差别,这种真实与幻想事物的混淆不清,不仅让父母十分气恼,有时也为自己惹来不少麻烦。此外,许多孩子已经会针对死亡与病痛,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了。不过他们在问问题时,他们常常直言无讳,弄得周遭的人浑身不自在。

五岁:黄金年华

当孩子从激越的四岁半迈向安静、沉默且爱美的五岁时,许多父母都大大松了一口气。葛赛尔博士曾经提出“黄金年华”这个名词,其中就包括了五岁这个阶段(另一个阶段是十岁)。五岁孩子的典型特征是他们做任何事都求好心切,由于这种心态使然,他们的表现自然让父母赞赏有加。

不仅他们的表现博得周遭人的喜爱,他们和善的态度也让亲朋友长辈们喜欢的不得了。一个满心欢愉的五岁大孩子可能会宣称:“今天我要做很多好事,而且我决不做任何一件坏事。”或者,他可能一早醒来就告诉你:“我今天真幸运!”

母亲是他们的生活中心,所以和母亲在一起或为母亲做事,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他们喜欢听父母的话,喜欢在父母的指示与允许下行事。他们一扫四岁半时的不确定与不可预测,脱胎换骨可信赖、稳定、且适应良好的五岁大孩子。由于充满安全感,五岁大的孩子一派安静、友善、并能宽容地与人往来相处。无论对孩子或对父母而言,这个阶段都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五岁半到六岁:极端自我中心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很清楚孩子的成长规律。然而,暴风雨常尾随寂静而至,在美好的五岁过后,跟著就是一番狂风骤雨的景象。在很多方面,这个年龄的孩子常令人联想起他们两岁半时的种种,只不过此时他们较先前高壮胆大,也更难驾驶。

这是相当极端的年龄——他们会在瞬间厌恶原本喜爱的东西。此时,母亲不再是他们生活的中心了——现在他们会自己权充母亲这个角色——他们变得极端自我。

他们希望每件事都是为他们设想的,且能依照他们希望的方式进行。这一点自然和大人的要求格格不入,因此许多反对和违抗父母的剧情便一一上演了。当父母要求他们做事时,“不,我不要!”或是“我不想嘛!”是他们最常见的反应。

万一你和这个年龄的孩子时起摩擦,请你千万记住:这个时候,他们真正不能适应的是自己。况且这个年纪的孩子在某方面颇具魅力。他们活力充沛、精力旺盛,而且极易接受新事物,一旦他们渐趋稳定后,你会发现他们是相当不错的伙伴。

当孩子大步迈向七岁时,这暑期美好的特色会更为鲜明。简而言之,六岁半到七岁之间的小男孩、小女孩,都是相当令人喜爱的同伴——他们亲切、有风度、充满热忱,而且洋溢着活力。他们极具想像力和创造力,你可以从中分离许多乐趣,而他们也很喜欢大人的陪伴。

儿童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2

新生儿期

小儿脱离母体独立生存,内外环境发生根本变化,适应能力不完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分娩过程中的损伤、感染延续存在,先天畸形出现。

婴儿期

生长发育极其旺盛,对营养的需求量较高。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婴儿来自母体的抗体减少,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感染和传染病。

幼儿期

体格发育稍减慢,智力发育迅速。消化功能不完善,营养需求大。应给予适宜的喂养以保证正常生长发育。意外伤害发生率高。

学龄前期

体格生长发育速度减慢,智力发育更加迅速,知识面扩大,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锻炼。

学龄期

生长发育相对缓慢,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外形已接近成人,智力发育更加成熟,可以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

青春期

女孩青春期开始和结束较男孩早2年左右,体格生长发育在次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生殖系统加速发育并渐趋成熟。

孩子3岁前大脑发育的速度是最快的,婴儿出生时脑重量350~400克,是成人脑种的25%;

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

2岁时脑重为出生时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以后发育速度则减慢。

儿童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3

1、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约40周为胎儿期。这个时期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累积为主,体重增加快,但此时胎儿完全依靠母体生存,母亲的营养、健康、感情等情况对胎儿的成长影响非常大,因此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非常重要。

2、新生儿期

胎儿出生后的28天是新生儿期。新生儿期是儿童生理功能进行调整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但由于新生儿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尚不完善,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应予以重视。

3、婴儿期

从出生到1岁是婴儿期。这个时期是孩子出生后生长发育非常旺盛的时期。虽然对营养素和能量的需求很大,但是由于消化系统的发育还没有完善,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所以建议进行母乳喂养。宝宝的免疫功能也还没有完善,应该重视计划接受预防接种。

4、幼儿期

1-3岁为幼儿期。活动范围开始扩大,智力发展前期突出,语言、思维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

5、学龄前期

从3岁到6岁到7岁进入小学是学龄前期。体格发育速度进一步减慢,稳步增长,智力发育完善,好奇心多,爱模仿这个特征。学龄前期儿童可塑性大,接受性强,应加强早期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能力。

6、学龄期

六至七岁入小学史至青春期。智力发育比以前更成熟,理解分析。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呢

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总结如下: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

(一)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

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二)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

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作为隔辈儿人,他们更加宠爱孙儿,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了“隔辈溺”,导致了孙辈的自私、任性、懒惰、骄横等不良行为。

2、家长过分要求幼儿。

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例如,回家就看书、学习,不得随便说话、干事等,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儿,很少让幼儿与外界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

3、家长过分放任幼儿。

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的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三)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

调查表明,幼儿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指消极的事件:包括身体攻击、言语威胁、物品的剥夺等;情境诱因:幼儿有时会受外在诱因的驱动(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攻击;榜样的示范。

幼儿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幼儿实际参与的打架、争抢玩具等。例如,有一幼儿本来很规矩,从不打人,由于他的好朋友是班里的调皮头,没事就打别人几下,他无形中就学会了,当别人碰了他插的汽车时,他便抬手打了那个小朋友。

幼儿行为的保持取决于对行为后果的强化。幼儿攻击行为的保持首先包括不恰当的惩罚。恰当的惩罚通常会导致幼儿对攻击行为的内疚和焦虑,从而有助于抑制其攻击行为的发生。但是,不恰当的惩罚不但达不到这一效果,反而会增加幼儿攻击的消极作用。

例如老师对幼儿形成的攻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了解,不能找出问题性的“病因”,即未能“对症下药”,最终难以消除病根。再者与老师繁忙的业务和本身的师德有一定关系,繁忙工作后往往使老师产生消极的情绪,“不良行为”幼儿便容易成为“发泄”对象,不管情况如何,只知一味的批评孩子以求得暂时的平静,但过后这些幼儿还依然如故。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

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其次,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委婉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同时,通过家长园地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在与“攻击性行为”幼儿家长的联系中,应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一味告状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帮助幼儿重建自我认识,增强“我是好孩子”的自信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面对的是被小朋友回避、拒绝,被成人训斥的氛围。因此,应试图利用“皮格马翁效应”对幼儿施加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同时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凡凡把自己比做警察,把宁宁当作小偷,并用玩具手枪对准宁宁开去,还用擒拿的方法一下把宁宁摔倒在地。无辜的宁宁哭着跑来告状,凡凡意识到闯祸了,站在一边等着挨训。我把凡凡叫过来问:“你是不是很喜欢当警察?”凡凡使劲儿点头。我接着说:“警察能抓坏蛋,警察很勇敢,凡凡也很勇敢,对不对?”凡凡更加使劲地点头。我又问凡凡:“你喜不喜欢警察?”凡凡说:“喜欢。”我又说:“你不能把小朋友当小偷打,那多疼呀!你俩个用玩具插个警察和小偷,玩游戏好不好?”两个孩子很高兴,我示意凡凡向宁宁道了个歉,随后,俩人高高兴兴地去玩游戏了。

三、减少环境中易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日常中,家长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

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

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

四、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

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如果教师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

首先,惩罚要及时,使幼儿的攻击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幼儿讲清楚错在那里,应怎么去做。

其次,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德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五、允许幼儿合理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并且,我们还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幼儿组织不同的游戏来满足他们。比如,好问、好探索的幼儿应启发他们开动脑筋,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导幼儿去寻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态度变成发展智力的动力;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等。

六、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

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小学生爱打架怎么解决

班主任如何对待小学生喜欢打人

我当班主任已经多年了,在班级里总会发现几个孩子,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欺负同学,甚至无缘无故的就去打同学。以前我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孩子没有太大的改变。通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孩子具有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品德问题,还有其心理问题。如何对这些孩子的打人行为改进呢?通过思考、实践,我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案例:班中有一个学生,是刚转进来的,第一天就有人频频来报告:“老师某某人打我。”问他们原因,好像没有什么大事,就是在玩的过程中打了起来,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可是接下来天天都是这样,难道是他就是有这个爱好?喜欢打人?怎么办呢?于是我找来了他的父母,了解一些情况后我惊讶的是,他父母告诉我:“老师,孩子不乖,你打好了,他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打。”看着他们,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还要连同他的父母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一起改掉,其实这个孩子一点也不笨,脑子还挺聪明的,就是喜欢打人,于是我的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这毛病。为是我对这个同学进行行为分析:这位同学有喜好打人的坏习惯,只要他有空,他就会找任何理由,任何方法,随时随地打人,我想:或许他有一点攻击性的行为。所谓攻击性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性常表现为:(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二)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对其他学生的攻击。(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综上所述,可以判断此生还具有攻击性,而非一般的打闹行为。针对此生的行为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方法进行教育:1.我作为班主任,不能讨厌、歧视这个学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思想和品德问题,粗暴地训斥、打骂、处罚,从而引起他的自卑心理,造成精神压力或情绪波动,引起反抗心理,甚至产生攻击,而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通过调查,我认为案例中的孩子的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父母经常在外,没有尽教育的责任,父母偶尔回家听到班主任“告状”,不是辱骂就是棍棒相加。针对他的情况,我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首先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我同他父母进行了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辱骂、踢打的教育方式。另外,我还要求他的家长禁止孩子看暴力影视片,或者帮他分析,提高他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他学习、模仿片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行为。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多次进行家访,汇报孩子在校的表现,了解孩子在家的活动情况。3.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他,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打人,被扣分了,我就开了一节班队课,告诉他,他的行为影响了全班的荣誉,也让他明白,要不打骂,与同学团结友好的相处,同时我也让全班同学都关心他,安排最好的学生与他同坐,一有进步就表扬,使他对自己有自信心,使他在大家的善意帮助下,在众多的榜样示范下,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

如何处理小学生打架问题

当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打架这种校园安全事件时,班主任宜从以下几点着手处理:(1)首先要让学生冷静当学生发生打架事件时若你正好在现场,要及时喝止动武者,如认识动武学生,可直呼其姓名及喝其停手。要让学生冷静,老师先保持冷静,不要被情绪牵动。然后严厉地要求两方学生分开。这时候学生处于情绪异常激动的状态,表现为面红耳赤,大口大口地喘气。如果教师此时采用严厉批评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的话,无疑于给这些学生火上浇油。因此,作为班主任,不妨让学生在此时单独冷静冷静,让他们坐坐“冷板凳”。过一段时间,等打架的同学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教师再来处理也为时不晚。(2)及时跟进,了解事件的原委在处理打架事件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学生为何打架,才能及时的对症下药。一般说来,以下两种类型容易诱发打架事件:一是嬉戏作弄型:青少年常模仿怪异行为、恶作剧、无知、好玩或表现与众不同心理,而发生破坏公物、欺负同学等动作。攻击行为较轻微,但发生的机率最大。二是主动报复型:因双方互相有过节而怀恨在心,或仍心存不满、不平,认为需讨回公道才得以扳回面子,消除愤怒,故采取以牙还牙或另有图谋伤害之举动,这种情最为可怕:所以等学生的情绪安全下来之后,就要着手调查打架事件的原委。此时学生已冷静了,可以较平和地说出整个事情的经过了。但是,尽管如此,学生在解释自己打架的原因时,往往会推卸自己的责任,千方百计所说事实不一致,不再找目睹整个事件的同学来了解事实的真相,得出较一致的说法,以此为我处理打架事件作好公下的准备。(3)疏导情绪,重建互信在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分别针对双方所犯的错误及认错态度,力求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打架的不良后果。因此该批评时就批评,绝不心软。当然,教师要善于批评教育架的学生,更要直面指出并批评纠正学生的缺点错误。同时,我想教师应尊重学生,和颜悦色地指出学生错误。班主任应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析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违反了校纪校规以及打架事件的严重性和恶劣性,并提醒学生以此为戒,不要再犯。(4)分清责任,适当惩戒打架事件造成的影响是恶劣的,如不给其它学生以警示,或许这一坏习惯会在班中蔓延开来,这极不利于良好的班风的形成。因此,班主任必须及时以此为例,利用晨会课或者班会课对全班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引导全班学生分析打架事件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告诫学生们吸取教训,遇事冷静对待,适当克制自己的冲动情感,有话好说。当然,管理带有一定的艺术色彩,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学生需要我们班主任因人、因时、因地、以至因事,予以灵活处理才能让孩子们对自己敬而畏之,逐步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于性质比较恶劣打架事件我认为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狠”,不能害怕暴露班级问题。另外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掌握其基本表现情况。这些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班主任只有切实了解这些学生抓问题才能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另外要长期关注,不能害怕“问题"学生,畏惧家长,处理问题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这样往往会错失良机,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在处理问题时最好还能借助学校的力量形成合力,给学生形成高压态势让其有所畏惧。事后也不忘穷“追猛打,不依不饶”让学生害怕再犯错误。

儿子上小学四年级爱和同学打架咋办呀

孩子打架很大程度上是受家人的影响,其次说明孩子脾气暴躁,需要家长重视了。

1、给孩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夫妻吵架、打架不要在孩子面前,尤其是父亲不要有打人的行为

2、在学校老师是有责任管教的,可以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好好的教育孩子,告诉孩子打架的坏处,让孩子从心底明白

3、带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的活动或是和学习协商举办一个讲座,宣扬助人为乐、和睦相处的礼节

4、孩子在学校打架,可以给孩子适当的惩罚,让孩子对自己的后果负责

关于小学生为什么爱打架

其实不是说小学生爱打架,小孩子吵吵闹闹是正常的,只要大人们不要把小孩子的吵闹扩大化,另外他们闹矛盾时要善于引导,那样会减少以后矛盾时肢体的冲突。

小学二年级学生打架如何处理

教育爱打架的孩子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该分析爱打架的根源。可以从家庭、学校及孩子心理多个角度分析。没有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爱打架,绝大多数爱打架孩子身上都有相当悲伤的故事,你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对症下药。希望能帮助你。

小学生打架,老师怎么办

教育爱打架的孩子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该分析爱打架的根源。可以从家庭、学校及孩子心理多个角度分析。没有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爱打架,绝大多数爱打架孩子身上都有相当悲伤的故事,你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对症下药。希望能帮助你。望采纳谢谢~

一年级小学生打架怎么办?

在学校这个大集体当中,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小碰撞。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在家中都是掌上明珠,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能互相谦让。这种情况下,打架就很容易发生了。一年级小学生的打架一般都是些小打小闹,而且打架的数量不少,他们大多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学生打架现象对其将来的发展会有很大影响。1、正确诱导孩子的自卫心理。小孩子在被人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就想立即讨回自己的损失,从而转化为动手。这是孩子的一种自卫心理,大人要让孩子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但却要教育孩子不能动手打人,更不可主动去攻击别人。在小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常常为一些小事,两个孩子就能打起来。有的打架事件也许就源于一次小小的身体碰撞,如果当你听到孩子情绪不满地向你诉说谁谁在学校把我撞倒了之类的话,你可不要不在意,要多问孩子几句‘为什么’,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知道他的感受的。接着就要做正确的引导了,比如,你可说:“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很疼吗?”孩子从中找到平衡,很快就会将一切丢到脑后,愉快地玩耍了。2、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主动道歉。“知错就改”这四个字,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传给孩子们,不仅让孩子知道这四个字,还要将这四个字的含义讲给他们听,作为家长您还须首先以身作则地影响着孩子、“监督”著孩子能“知错就改”,相信您的小孩儿不管在家在校都一定是一个受欢迎的好孩子。自然那些“争吵事件”也就找不到他(她)了。

班主任如何对待小学生喜欢打人

让他明白喜欢打人可以,但他没有朋友。

和他说喜欢打人的学生就和电视里的邪恶角色一样愚蠢又令人讨厌

把家长叫来吧,家长也有一定责任

让他知道被打的人会很疼很疼,而他自己也会受伤。

对于爱打架的小学生该怎样安排座位

我认为爱打架的小学生更应该受到老师的关注。

因为小学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很成型的思维观念与行为规范,所以说在这个阶段学生是非常需要老师的教导的。对于比较调皮的学生呢,是不应该否定其性格的,而老师应该做的是教会其如何在其性格内之下妥善的处理人际关系与个人事务之类的事情的。

所以说我认为作为老师,不应该在座位安排这一方面特别的对待这些学生,更不应该使其感觉到自己被认为是坏学生,被边缘化,而是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说尝试与其成为更加亲密的朋友而不是以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对待他们,来更好的与其沟通并且改变其不是很好的小错误。

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