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为什么父母不让孩子哭出声

admin

家长在孩子哭时说不许哭,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一、孩子哭泣的最常见场景

1、当孩子希望得到玩具或者零食的时候

为什么父母不让孩子哭出声-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当孩子想要买一个新的玩具,或者想吃零食的时候,不一定是直接说出来,他们很可能是采用哭闹的方式来向家长表达自己的渴望。这时家长应对的常见方式是什么呢?一般便是直接呵斥孩子,让他们停止哭泣,然后给他们买这些东西。

很多家长都忽略了教育孩子正确表代需求的方式,只要孩子停止了哭泣就不再管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容易让孩子误认为通过哭泣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正确的方法。

2、孩子做错事时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面对家长的责骂,首先选择的便是哭泣。家长们看到孩子不仅做错事,还哭泣不止,便更加厉声止住孩子。

比起只是简单粗暴的阻止孩子哭泣,安抚孩子冷静下来,引导孩子面对错误,改正错误,才是正确的处理之道。

3、孩子情绪波动较大时

可能很多家长都发现了,自家孩子不管是高兴还是难过,都会哭个不停。似乎只要情绪波动较大时,就像一个爱哭鬼一样。

家长们可能没有发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导孩子正确的发泄、表达情绪,使得孩子只会选择用最直接的哭泣表达。

相信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爱哭这件事情,都是不赞成的。如果是女儿爱哭,便认为这是脆弱的表现。儿子爱哭,则认为这是没有男子气概,不够坚强。所以,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哭泣时,通常都会立刻制止,且还会厉声警告孩子:“不许哭!”

殊不知,自己如此简单粗暴的制止,反而是一种对孩子的伤害而已。

二、孩子爱哭,并非一件坏事

1、表达自己

对于还比较年幼的孩子来说,哭泣就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渴求、情绪、自我的最直接的方式。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哭泣,家长们应该在及时安抚的同时,了解孩子哭泣的背后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或者动机。

2、释放自己的各种情绪

每一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不会例外。而孩子因为还没有完全学会情绪的管理,所以,对他们而言,开心就要笑,难过、激动等就要哭。这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情绪以及宣泄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

家长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这种情绪的表达,并耐心引导他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3、对家长的依赖

只有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我们才会真正的做自己。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能肆无忌惮的哭泣,也是基于对家长的依赖以及安全感。

当孩子在家长面前哭泣的时候,其实也是体现出对家长的信任感的时候,家长不应急于制止,而是细心、耐心的与孩子进行一个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能接受他们的哭泣,亦是接纳他们的真正的想法以及各种情绪。家长一味的制止,才是对他们最深的伤害,也是令孩子无法对家长给予真正的信任。

不同年龄层,不同情境下,孩子的哭泣都有着不同的意义。特别是3岁以后,孩子的每一次哭泣所包含的意义就更加的复杂了。那么,家长们如何应对孩子的哭泣,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与教导呢?

三、家长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哭泣?

1、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许多家长面对孩子哭泣时,很容易产生厌烦、不耐的负面情绪,这些都会导致家长忍不住直接制止孩子哭泣,而不去深想孩子为何会哭泣的原因等,甚至还会忍不住对孩子发火、怒骂。

在面对孩子哭泣时,家长首先要做的便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保持冷静的应对,耐心、温柔的安抚孩子,并询问哭泣的缘由,这样才不会伤害到孩子。

2、陪伴孩子,给予足够的安抚

孩子哭泣的时候是他们最敏感、脆弱的时候,此时,家长应陪伴在孩子的身边,给予他们足够的安抚,使他们的情绪稳定下来。

家长的安抚与理解,是孩子内心最好的抚慰,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与爱意,更加信任家长。

3、等孩子停止哭泣后,耐心询问缘由

在孩子正在哭泣的时候,其实是听不进,也无法分心思考任何问话的。所以,家长们此时要做的便是安抚孩子,等孩子停止哭泣,冷静下来后,再耐心询问孩子哭泣的缘由。

家长们必须要了解孩子哭泣的缘由,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以及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类似情绪或者想法的正确方式。

孩子哭泣时,家长正确的应对方式,才能使孩子放心的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及情绪。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才能学会正确表达自己以及释放自己情绪的方法,还能从中让孩子学会共情能力。

孩子爱哭不是坏事,家长的“不许哭”,阻止的不仅仅是眼泪,还有他们释放的情绪。

家长为什么不许孩子哭

孩子都是单纯的,他们的哭泣很容易找到原因,也很容易安抚。但许多家长却不这么认为: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在以哭要挟,有的认为哭是无病呻吟,还有的家长甚至故意逗孩子哭。

林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她最怕听到女儿婷婷的哭声,因为林女士找到了女儿哭闹的规律:5岁的她总是以哭声召唤妈妈,有什么过分的要求,也是用哭声要挟妈妈,屡试不爽。

赵先生是一名退役的长跑运动员,性格刚强。他很喜欢儿子棒棒,怎么闹他都不嫌烦,但只要棒棒哭,他就大发雷霆,严厉制止:“不许哭!男子汉流血不流泪,哭鼻子是没出息的表现。”至于棒棒为什么哭,赵先生根本不在意,他认为小孩子的烦恼都是无病呻吟,不值一提。

公交车上,一个四五岁男孩央求妈妈帮他打开酸奶盒的盖子,妈妈叹了一口气,不耐烦地接过酸奶,打开盖子,猛地喝了一大口。看本来就不多的酸奶,瞬间少了一多半,男孩“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却哈哈大笑,对旁边的乘客说:“瞧这孩子多小气,亲妈喝一口都不行。”然后拿出另一盒酸奶给孩子。孩子伸手去接,妈妈又收回来,厉声问:“还哭不哭?”

成年人有时根本不顾及孩子的感受,随随便便逗孩子哭,又不许孩子痛痛快快地哭。这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而这样的不尊重会给孩子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家长为什么不许孩子哭?

1.哭,通常是一种负面情绪的表达,因而是令人不快的

如果孩子哭闹,家长的潜意识会认为这是孩子在公然控诉家长失职,所以家长会自责;如果家长感觉孩子在无理取闹,会非常愤怒,因为孩子这是在诬告、陷害。所以,家长往往质问孩子:“告诉我,你到底为什么哭?”其实是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诬陷行为做出解释。

2.中国传统观念中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偏激思想

男孩哭泣通常被认为是懦弱的表现,于是,家长会要求男孩:“你是男子汉!做男子汉不能哭!”同时,现代社会又倡导男女平等,有些家长也不允许女孩示弱,所以常说:“不要哭,你要做个勇敢的孩子!”

3.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家长往往过于轻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有溺爱之嫌当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被两三代长辈宠爱,稍不如意就会以哭闹相要挟。家长识破了孩子的诡计,自然会粗暴地制止。

家长不许孩子哭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家长制止孩子哭闹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

“不许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我数一二三,你再哭我就把你卖给收废品的!”“再哭,我就让警察叔叔来抓你!”

“你要是再哭,我明天就告诉幼儿园老师你在家不听话,收回你的小红花!”······

1.不许哭,等于在告诉孩子,他的情绪不重要。众所周知,哭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可以用哭来有效地表达他的各种需求。在没有掌握更多处理情绪的技巧之前,哭也是孩子释放情绪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哭过了,孩子的情绪就平稳下来,自然就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变得愉悦起来。

如果家长用“不许哭”去阻止孩子,就等于告诉孩子,哭不是一种好的行为,他的情绪不重要,他的感受不重要,他被一票否决了,想想这有多糟糕!

2.不许哭,会引起情绪阻滞

如果家长不许孩子哭,孩子迫于压力不得不止住哭声,强迫自己安静下来,可孩子压抑在心里的负面情绪怎么办?当负面情绪找不到合适的出口释放,就会越积越多,引起情绪阻滞。

当孩子出现情绪阻滞,他往往沉湎于这些不愉悦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出现内心恐慌、失去安全感、变得退缩和封闭等。当这些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到了无法压抑的时候,就会以家长不可预知的破坏力爆发出来,比如逆反、厌学、早恋、游戏上瘾、离家出走。

即使不做出出格行为,隐性伤害也是难免的。沉湎在负面情绪之中,孩子就会看不到其他,或者对其他事物失去兴趣,妨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如果孩子的好奇心被削弱,对新鲜事物失去兴趣,学习的热情就会减弱甚至丧失,变得胆小、黏人、脾气暴躁……

3.不许哭,是对孩子的冷漠和无视

家长不许孩子哭,是对孩子的冷漠和无视。如果孩子从家长的行为中学到了这种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就会照方抓药,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同学和朋友,对他人的情绪缺乏了解,不能敏锐地察觉他人感受,或漠视他人的感受,情绪感受力弱,情商低,难以融入集体。

那些迫于压力,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很隐忍,试图以此博得父母欢心的孩子,一旦脱离父母,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本能地将负面情绪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对象身上。如攻击小伙伴、在祖辈面前表现得蛮不讲理等。

那些习惯于压抑自己情绪,从小被鼓励做男子汉的男孩,长大后很可能习惯以“刚强”的假面具示人,其实是纸老虎,因为他学到的只是忍耐,而不是真正的抗压能力,当遭遇无法承受的挫折时更容易心理崩溃。

对孩子伤害最大的,是家长在孩子止住哭声之后的行为:只要孩子不哭了,家长马上去忙别的事,似乎孩子哭闹这件事圆满解决了,至于孩子为什么哭,负面情绪是否得到了宣泄,家长漠不关心。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家长不尊重孩子,没有把孩子的诉求当回事,他们只求耳根清净。殊不知,孩子哭闹只是表象,内心的委屈、恐惧才是更需要关注的。所以,家长用“不许哭”来压制孩子,即使见效也是治标不治本的短视行为。

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1.允许孩子哭泣

家长的正确做法不是强制孩子止住哭声,而是陪在孩子身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表达对他的理解,之后安静地等待他哭一两分钟。家长会发现,孩子的哭声会越来越小,逐渐归于平静。一旦平静下来,孩子的脸上就会露出满意的神情,甚至还可能破涕为笑,转而开开心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也许有些父母会担忧:若不阻止孩子哭,孩子会不会变成一个“爱哭鬼”?这种担忧是多余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哭的概率会逐渐降低。允许孩子想哭的时候哭一会儿,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内在才会有力量,才能变得更坚强,以后哭的可能性反而更小。

当然,家长不必没完没了地安慰孩子,或者给他讲道理,因为这样做相当于不断地将孩子拉回不愉悦的情景之中。孩子越是被安慰,越是听到各种道理,他就越难以被安抚。

2.引导孩子发现更多表达负面情绪的方式

除了允许孩子哭,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掌握更多处理负面情绪的技巧。对学龄前孩子来说,识别情绪和复述情绪是最基本的两个技巧。

所谓“识别情绪”,就是当孩子哭闹时,家长要用明确的词汇给他的情绪命名。

比如:“宝宝生气了,宝宝在生谁的气呢?”让孩子知道他当前的情绪叫“生气”。

再比如:“宝宝在害怕什么?没事,有爸爸保护你!”让孩子知道他当下的情绪是“害怕”。

所谓“复述情绪”,就是当孩子哭闹时,家长用语言、画画等方式,引导孩子把内心的负面情绪复述出来。

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不高兴”画出来,一边画一边讲述。在画与讲述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很自然就宣泄出来了。事后,家长还可以将画出来的“不高兴”做个了结,将其撕碎、烧掉,或者埋进土里,关进黑屋子里,等等。这种仪式感很强的行为可以帮助孩子直观地学到如何处理情绪。

3.用讲故事的方式示范

对小孩子来说,讲故事比说教更管用。家长可以找一些跟情绪处理有关的绘本,跟孩子一起阅读、讨论,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更多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

如果没有合适的绘本,家长可以编故事讲给孩子听,或者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让孩子意识到爸妈小时候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总会有恰当的方式解决,心情就会放松下来。

4.在家里设立情绪宣泄角

给孩子买个塑胶不倒翁,或者准备一个大枕头、废弃的报刊等,放在家里的某个角落。每当孩子不高兴时,就可以去这个固定的隐秘角落宣泄一番。如果孩子能通过拳击、踢打、撕扯等方式将情绪发泄出去,自然就不会通过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宣泄情绪了。

除了以上这些,家长还可以平静地抱孩子一会儿,抚摸他的身体,给他提供玩水的机会……许许多多的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释放情绪。

总而言之,只要家长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细心体察他的感受,以孩子能够接受又安全的方式帮助他,教他更多释放情绪的技巧,孩子就会少哭几次、哭的时间短一点。

为什么很多父母批评孩子后不允许孩子哭

首先父母觉得孩子不认可批评,没有意识到错误,用哭来表示反抗或者委屈。而从父母的角度看,他们认为自己批评的肯定没错,所以这种情况下就会反感孩子哭。

批评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听听他的想法,犯错的初衷或者被批评后的感受,这样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其次父母认为哭解决不了问题,养成爱哭的习惯不利于孩子成长。在父母看来,孩子要勇敢,要坚强,遇到事要想办法而不是哭,即便在他委屈在他心里有情绪时父母也会阻止哭。

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在不能清晰表达情绪或者不想表达的时刻,哭也许是他们调整情绪的最好途径。

最后在批评孩子时父母难免带着情绪,而在没有完全平复之前孩子的哭泣使父母烦躁。很容易更加激动,控制不住,再一次用语言训斥,甚至冲动之下肢体暴力。

批评孩子4步法

1、批评也要照顾孩子自尊

《我的母亲》中胡适曾写过,母亲没有一次当着别人的面批评他、打他,母亲用严厉的目光就能让他意识到做错了事。到了晚上安静后,就把门关上教育他。因为母亲认为,在别人面前教训孩子是出气给别人看,并不一定能起到教育的效果。胡适能有所成就,母亲的宽容和教育方式很关键。

不管多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如果不分场合教训,孩子很容易因为自尊心受损而哭泣。这样的方式除了让孩子感觉无地自容外,他并不一定能从根本上意识到错误。

相反,在孩子犯错后,如果父母照顾他的自尊,合适的场合适当的时间批评。孩子对父母心存感激,他对父母是信任的,父母在他面前会不怒自威。

2、批评可以严肃但要注意情绪

孩子需要纠正的每一件事父母都带着负面情绪,用刺耳的话语训斥,这样不仅挫败孩子的自信心。另外心里很容易受父母负面情绪影响,或者因为刻薄的话语而难过。

因为批评的最终目的是纠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父母发泄情绪,那样伤害孩子还容易引发亲子矛盾。

并不是越难听的话越有份量,父母可以严肃,但是要控制情绪,冷静平和地指出孩子的错误,用平等的态度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权威,这样他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3、批评后要安抚

被爸爸妈妈批评,在他心里即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免有安全感的缺失,或者因为犯错的懊悔、父母严厉批评后的复杂情绪而闷闷不乐。此时父母别忘安抚孩子,让他明白即使犯错误父母也是爱自己的,并且允许犯错,只要认识到错误后改正就是好孩子。

4、引导正确方法

批评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父母还要告诉他错在哪里,并且听听孩子心里的想法,同时引导改正或父母提出建议,让孩子思考后用行动改正。

批评过后还要给孩子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样的批评才真正有意义。

为什么父母不让孩子哭出声

问题:为什么父母不让孩子哭出声?

我心情不好的时候,爸爸妈妈的通常举动都是对我哄“哭丧啊你!”或者“想哭不要出声,自己憋着哭”,我有些弄不懂他们在考虑的事情?他们是单纯觉得烦,不想让我哭怕伤身体还是别的什么呢?可是憋着真的很难受,会带动心脏好疼好疼。想听一下大家的见解。

回答:感谢邀请和信任!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提到的现象非常具体,也非常有代表性。“为什么父母不让孩子哭出声”这一句话,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孩子因为“心情不好”所以哭了。虽然题主没说什么原因,但肯定是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感到了难过和悲伤,也可能是委屈等等,总之是自己遇到了一些事情,引发了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才会出现了“哭泣”的动作行为。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总有顺心的,也总有不顺心的,所以出现心情不好的时候,是非常正常的。就算从神经系统自身的运行规律来看,也是兴奋和抵制交替存在的,所以人的情绪也肯定是有高峰、平淡、低谷的区别。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该哭时哭,该笑时笑,这是顺应人的本能而存在的现象,也是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而相反的,该哭时不哭,该笑时不笑,反而会使各种情绪积压,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下面来看另一方面:“父母不让”孩子哭出声,这就是父母在硬性干涉孩子自身的情绪。父母出现这种行为,一般是由于两个原因。

一是父母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孩子,有权利去控制孩子的言行。在这种心态下,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孩子的情绪了要听命于自己:让你哭才能哭,不让你哭就不能哭。大多数脾气比较急躁的父母,都容易进入这种状态。

二是孩子的哭泣,会让父母觉得自己很丢人。为什么父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父母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孩子的问题而让孩子出现了“哭泣”的行为,但父母又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无能”,所以就在意识层面采取了强制性的攻击行为:不让孩子哭出声。父母通过这种方式转移和压抑了自己的尴尬和不良情绪,同时也忽视了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从根源上讲,父母不让孩子哭出声,是没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来对待,并把自己的不良情绪转稼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了双重伤害。其实当孩子哭泣的时候,正是父母张开自己怀抱,来抚慰孩子,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最佳时期。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时期,非常有利于建立轻松快乐的亲子关系。

===========

如果有问题,可以给寒竹哥留言,我们一起来探讨和解决问题。谢谢!

家长为什么不让孩子哭

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这个时候哭,就是在为自己“辩护”,哭泣就等于是孩子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会要求孩子不许哭,以此来让孩子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

但对于部分家长来说,他们内心有一个更“邪恶”的原因:家长知道孩子哭出来会好受一些,但这就失去了用痛苦来惩罚孩子的意义,所以会强制孩子不许哭。

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必须要承受这份痛苦,否则显得自己的批评没有价值,孩子必须感到愧疚,变成家长期待的样子,这样家长心里才会有一种满足感。

而这样的家长,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他们经常在孩子面前诉说自己有多么不容易,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好像自己过得这么差全都是孩子的错。

第二,当孩子正常和他们沟通时,得到的反馈经常是一种反问。比如,孩子问:“我的书包放哪了?”得到的回答永远都是:“你自己的书包都不知道放哪,还好意思来问我?”

第三,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向父母展示时,得到的回答不是鼓励,而是:这有什么好显摆的,有本事你……给我看看。

第四,当孩子经常做一些不符合自己要求的话,或者是做不到自己要求的标准时,经常会对孩子说:你要是再这样,就别说是我的孩子。

这样的家长归根结底,就是希望孩子永远保持亏欠、自责,然后百分百听他们的话,持续不断地努力,持续做出让他们感到骄傲的事情。

家长以为这种教育很好,但实际上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成长出来的孩子,会因为经常在痛苦的时候被落井下石,从而变得对自己的父母情绪极其敏感。未来,在他们每次遇到类似痛苦和压力的时候,都将承受双倍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