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慢性假性肠梗阻如何有效的治疗

admin

习惯性腹泻

短期: 吃藿香正气水和吃一点诺氟沙星胶囊 长期: (1)吃蜂蜜,纯天然蜂蜜兑温开水喝,早上或者晚上都可以,数量自己掌屋,我一般一次0.5--1两.(2)少吃辛辣的,饭吃柔软的,一日三餐有规律的生活.(3)加强身体锻炼,多运动.我我以前就是肠胃不太好的人,吃多了不容易消化,还肚子疼,一不注意就经常拉肚子,人也比较瘦.现在好了,我把我的做法介绍给你,你可以参考一下,当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做.方法是:(1)吃蜂蜜,纯天然蜂蜜兑温开水喝,早上或者晚上都可以,数量自己掌屋,我一般一次0.5--1两.(2)少吃辛辣的,饭吃柔软的,一日三餐有规律的生活.(3)加强身体锻炼,多运动。 提醒: 这个要你自己做好饮食控制,不能吃的就不要吃,特别是辛辣的食物,吃东西要清淡就好;或许有些中药有调理的作用,这个你可以再咨询 关于腹泻: 腹泻是指排出异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脓血,并且排便次数频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周围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极少是严重疾病的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由于腹泻会丢失大量的肠液,多次腹泻后可造成血液中的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钾离子丢失过多,造成全身不适。如果腹泻持续不止或伴有脓血便、剧烈呕吐或高热,应到立即医院就诊。 一、腹泻的自我诊断要点 伴随的症状 可能的诊断 急性腹泻,水样便,可伴有(或不伴有)发热,脐周疼痛胃肠炎,多为食用不洁、变质或使用过敏的食物引起 急性腹泻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并发现大便中带脓血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但也不能排除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腹泻伴发热常见于慢性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和结肠癌等 慢性腹泻还有间歇性便秘结肠过敏、直肠或结肠息肉,还须排除结肠癌 粪便呈酱红色或血水样,含有脓血小块,量较多且有恶臭急性阿米巴痢疾 粪便量多,恶臭异常,呈灰白色油脂状一般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碍所致的腹泻 严重腹泻,伴有剧烈呕吐、发热、严重脱水,粪便呈米泔水样,病情凶险可能为霍乱和副霍乱 常见腹泻的病因及治疗 夏季是菌痢的高发季节,此时,沙门氏菌肠炎、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也到了发病高峰期。由于三者在临床上均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易混淆诊断。此外,菌痢与沙门氏菌肠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尽相同,而轮状病毒性腹泻则不需要用抗生素。因此,对三者加以鉴别,于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菌痢多由食用不洁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引起发病,1岁以内幼儿少见,首发症状为先泻后吐,同时有腹痛,以左下腹痛为主,腹泻的特点是便次频繁,每日大便次数超过十次,甚至更多,但大便量少,大便性状为粘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大便镜检满视野白细胞,大使培养可查到志贺氏菌。氟哌酸为目前最佳抗痢药物。 沙门氏菌肠炎多由食用不洁食物如牛奶、蛋类、家禽、内脏等引起发病,1岁以内幼儿多见。首发症状为先吐后泻,常有呕吐,以脐周腹痛为主,每日便次在3-10次,大便量多,大便性状为水样带粘液,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镜检白细胞总数多正常,大便培养可找到沙门氏菌,治疗药物选用复方新话明、氯霉素、氨苄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轮状病容是6岁以下幼童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以6个月~2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轮状病毒性腹泻首发症状为呕吐、咳嗽,腹泻每日3-10次,大便为稀便、水样或蛋花样。有酸臭味,无粘液及脓血,大便镜检、大便培养均阴性,血象不高,病毒检测可分离出轮状病毒。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可不用抗菌药物。 抓“肚筋”医治拉肚子 因受凉而引起的拉肚,可用抓“肚筋“的方法来治疗。让患者俯卧于床上,可在患者两肩胛骨内侧分别抓住一根较粗的筋“即肚筋”。抓住此筋提起来,再猛地松开,这样左右如是几次,便有奇效。 什么是腹泻??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系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脓血。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1次,个别人每2~3天排便1次,或每天2~3次,且粪便成形,不应称为腹泻。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手术后的病人常常会发生直肠性便秘,此时由于粪便嵌塞于直肠腔内,刺激直肠粘膜,可有排便次数增加,且伴有里急后重感,有时还会有粘液排出,也不应列为腹泻,其实际上是严重的便秘,这种便秘需灌肠或用手挖帮助排便,医学上称之为假性腹泻。 腹泻怎样分类?? 腹泻是一种症状,其发病机理相当复杂,引起腹泻的疾病也很多,因此,腹泻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两种。 急性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并呈不同程度的稀便,往往伴有肠痉挛所致的腹痛,病程在两个月以内者;临床上,如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两个月,可称为慢性腹泻。当然,这种区分是人为的,腹泻病程超过两个月固然可称为慢性腹泻,但病史短于两个月者亦未必全为急性,其中一些病例可能是慢性腹泻的初期,或临床表现不明显的慢性病例的初次发作,在实际诊断时,必须与急性腹泻互相参照。 (2)根据病理生理的特点可分为: a渗出性腹泻 b分泌性腹泻 c渗透性腹泻 d吸收不良性腹泻 e胃肠蠕动加速性腹泻 (3)按解剖部位可分为: a胃原性腹泻 b肠原性腹泻 c胰原性慢性腹泻 d内分泌失常性腹泻 e功能性腹泻 其中,肠原性腹泻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 a病原感染性腹泻 b炎症非感染性腹泻 c肿瘤性腹泻 d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碍性腹泻 e食物(中毒、过敏)性腹泻 f药物作用或化学品中毒性腹泻 g功能性腹泻 腹泻的发病基础是什么?? 腹泻主要是病毒、细菌、食物毒素或化学性毒物、药物作用、肠过敏、全身性疾病等原因造成胃肠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紊乱的结果。 我们知道,人体摄入的食物和其他物质,经胃肠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无用的残渣由粪便排出。正常人每天摄入的饮食和从各种消化腺(如唾液腺、胰腺等)及胃肠粘膜上皮细胞分泌到消化道的消化液和水分,总量约9L,并含有大量电解质,一般24小时内,空肠吸收水分3~5L,回肠2~4L,进入结肠者只剩约1~2L,且大部分被结肠吸收,最终随粪便排出的水分不过100~150ml,还有少量的电解质。由于肠道吸收水分的潜力强大,所以正常人粪便的含水量一般是稳定的,不会因饮水的多少受影响。在小肠上段肠腔内,由于食糜质和量的差异和电解质含量的多少,其渗透压可呈高张或低张状态,水分不断由血浆渗入肠腔,或从肠腔吸收入血浆,使血浆与肠腔之间的渗透保持着动态平衡。 腹泻的发病基础是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发生障碍或紊乱,以致分泌量增加,消化不完全,吸收量减少和(或)动力加速等,最终导致粪便稀薄,可含渗液,大便次数增加而形成腹泻。 如何根据腹泻一症推测疾病? 腹泻一症,若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表现,可以有助于进一步推测腹泻的病因。 (1)从年龄来分析:儿童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感染、双糖酯酶缺乏症、先天性氯泻、肠系膜淋巴结核和胰腺纤维囊性变;青壮年腹泻多为功能性腹泻与溃疡性肠结核;中年或老年腹泻常为结肠癌。 (2)从性别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功能性腹泻多见于女性,而结肠憩室与结肠癌多见于男性。 (3)从籍贯和职业分析:居住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民与渔民,频繁与疫水接触,腹泻时应考虑有血吸虫感染的可能。 (4)从起病与病程分析:起病急、病程短而腹泻次数频繁者,应考虑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如轮状病毒感染、沙门氏菌感染、细菌性痢疾、副溶血弧菌感染、葡萄球菌肠毒素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肠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药物作用和化学中毒等。若病史超过2年者,则结肠癌引起的可能性就较小;若病史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常见于功能性腹泻、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克隆病;若腹泻呈间歇性发作,常见于功能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及结肠憩室炎等。 (5)从胃肠道症状分析:从病人所呈现的胃肠症状,尤其是腹泻情况,可以推测病变部位在小肠或结肠。如病人便意频繁,有里急后重感,每次排便量少,有时甚至只排出一些气体或少量粘液而无粪质,粪便色较深,稀烂,粘冻样,含或不含肉眼可见的血液,臭气不重,伴下腹或左下腹持续性疼痛,腹痛于便后可稍缓解,这种腹泻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 若腹泻时无里急后重症状,粪便色淡、量多、水样、多泡沫或油腻状、恶臭,无肉眼可见的血和脓,但含有不消化食物残渣,伴脐周围或局限于右下腹部间歇性绞痛,肠鸣音亢进,这种腹泻病变位于小肠。 若24小时排便次数在10次以上,甚至达数十次的急性腹泻,常见于急性感染引起的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和渗出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而每天排便几次的慢性腹泻可见于许多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与结肠癌以及肠道激惹综合征等。 若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可见于溃疡性肠结核、结肠癌、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憩室炎、便秘而有服泻药的习惯者和肠道激惹综合征,后者在便秘时,大便如“牛粪”样,带粘液而无脓血。 若腹泻与进餐有关,禁食后可止泻,这种腹泻常见于肠内容物渗透压升高、粘膜通透性异常和肠蠕动加速。 若在清晨或餐后发生腹泻,常见于肠道激惹综合征;若夜间腹泻,使患者从睡梦中惊醒,常提示由器质性疾病引起。 (6)从全身症状分析:若腹泻伴有发热者,应首先考虑引起肠道感染的各种原因,也应除外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及晚期肠道癌肿。若患者显著消瘦或营养不良,常见于小肠性腹泻,如胰原性腹泻、胃肠道有短路形成或其他吸收缺陷病变等,而少见于结肠性腹泻,但结肠癌可出现恶病质,应属例外。若腹泻伴有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且症状常随情绪转移而可用暗示暂时缓解,这种腹泻常见于肠道激惹综合征。 (7)从腹部体征分析:慢性腹泻病人,如腹部可触及包块,常提示肿瘤或炎症性疾病。若包块位于左下腹,应怀疑左半结肠癌、乙状结肠憩室炎或癌肿造成肠腔狭窄引起的粪块壅积。若包块位于右下腹,应怀疑右半结肠癌、阿米巴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肠结核、克隆病与肠放线菌病。结肠炎与结肠周围炎形成的包块较癌肿软,且压痛明显。结肠痉挛时可触及肠段时现时消,并不经常存在,可与器质性病变造成的包块相鉴别。若腹部压痛明显,可见于克隆病、结肠憩室炎及盆腔或阑尾脓肿。若腹部膨隆并伴有肠鸣音亢进,常提示存在肠梗阻。 (8)直肠指诊分析:直肠指诊简便易行,可以发现肛周有无病变以及直肠有无狭窄、癌肿或粪石,故直肠指诊对于直肠癌引起腹泻的病人,具有直接诊断的重要价值。当手指触及坚硬而不能移动的结节状肿块,指套染有血迹,常提示为直肠癌。 腹泻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腹泻给人体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腹泻能引起营养不良:众所周知,胃肠道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唯一途径,摄入的食物和其他营养物质在胃肠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无用的残渣由粪便排出。腹泻时,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发生严重障碍,能量供给不足,使人感到头昏眼花、口干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气短,甚至出现营养不良表现。 (2)腹泻可导致维生素缺乏:长期腹泻可直接影响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引起维生素的缺乏。有些人腹泻日久后出现皮肤头发干燥,头发失去正常光泽和滋润,间有散在性脱落,产生早秃现象,此为缺乏维生素A所致;又如,有些人出现舌炎、口角炎、多发性神经炎,这是缺乏维生素B的结果。 (3)腹泻可引起贫血:由于消化吸收的障碍,蛋白质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减少,可引起贫血,出现指甲、手掌、皮肤以及口唇、和睑结膜等处颜色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贫血症状,甚至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4)腹泻可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腹泻引起的营养不良、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等,可使人体对传染病及各种感染的抗病能力减弱,炎症容易扩散,也可使组织再生及外伤愈合能力减弱,受伤后伤口不易愈合。 (5)腹泻可引起水、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小肠粘膜病变可直接影响人体对水分的吸收,肠腔内高渗透压会使血中部分水分向肠腔转移,最后由大便排出,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当水分丢失不超过体重的5%时,机体还能代偿。一旦超过5%便无法代偿,从而出现一系列水、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现象。 腹泻时,机体不但丢失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还会丧失大量对机体功能活动有重要意义的电解质,如钠、钾、钙及镁等。如果丢失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相应的机体功能紊乱。如缺钾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全身软弱无力、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呼吸肌麻痹及肠麻痹等一系列缺钾症状。 平时,身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其余的废物需要经过水的运送,通过肾脏由尿排出体外。脱水时尿量因机体内水分损失而减少,甚至无尿,这就会使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减少,而在体内蓄积,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称为“酸中毒”。其临床表现除呼吸改变外,还可见疲乏无力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都会对机体产生严重损害,如不及时抢救,就会发生生命危险。 腹泻对老年人损害尤为严重。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较青壮年容易出现腹泻,如果认为腹泻是小病,不及时就医,就易酿成大病,严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这是因为,老年人急性腹泻易出现低血糖、心脏和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腹泻时少食是常规,摄入不足则需要分解体内贮藏的肝糖原,以维持血糖稳定,而老年人没有足够的肝糖原贮藏物转化为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4.4~6.7mmol/L,当血糖低于3mmol/L时,就会出现疲软、出汗、心悸、面色苍白及晕厥等一系列低血糖症状。血糖过低还可引起深度昏迷和猝死。 腹泻时大量水分丧失,会使人体处于脱水状态,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并堵塞血管。钠、钾、钙、镁,可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神经传导功能和心跳节律,腹泻时这些阳离子缺乏,可引起严重的心律紊乱,这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为不利。 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现腹泻,切莫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 腹泻时为什么不能随便应用抗生素治疗? 有人认为,腹泻必然是胃肠道细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泻便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等。 诚然,霍乱、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肠炎,确实是细菌感染,治疗时常常需应用抗菌药物。然而,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胃肠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及蟹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胰腺癌等;胆汁排出减少、双糖酶缺乏使肠腔内存在大量未经消化而不能被吸收的溶质,引起高渗性腹泻;外出旅行或迁居外地生活,有的人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发生了“菌群失调症”而引起的厌食、呕吐、腹痛甚至腹泻不止等症状;有些婴儿因饮食不当,辅食增加过快过多,造成的腹泻等,举不胜举。诸如此类腹泻便没有细菌感染存在。还有些腹泻,如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成人和大孩子夏季“流行性腹泻”和霉菌性肠炎等都不属于通常所说的细菌感染。其中,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夏季“流行性腹泻”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霉菌性肠炎是由与各种普通细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类霉菌引起的。既然病原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应该完全相同,所以应用抗菌药物应当慎重。 许多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较为严重。其原因,除化学刺激因素外(化学刺激性与剂量有关),广谱抗生素可引起体内的菌群失调而导致二重感染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二重感染,亦称菌群失调症。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处于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中,人体的皮肤粘膜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肠道等处,都寄生着一定数量的细菌,这些数量繁多的细菌,与人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对人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其中肠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肠道正常的菌群还对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菌有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这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上称为生态平衡。 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往往使体内各处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说,本来用抗生素想杀灭致病菌,结果反遭致更厉害的细菌感染,其中,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由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致的二重感染,主要形式为肠炎,可见,广谱抗生素应用过程中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往往会加重腹泻。 另外,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肠道内很多细菌受到抑制,这些细菌中有些具有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的能力,因此,菌群失调后就可能导致维生素B复合物缺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水分增加便大便稀薄,或带有脓血、脂肪等异常成分,常伴有肠鸣和腹痛。 急性腹泻指病程在2个月以内的。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肠蠕动快,水分在肠道来不及完全吸收,还有的是肠道分泌过多,消化吸收障碍引起。 急性腹泻大多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如肠炎、痢疾,也有的是由于暴饮暴食,冷热不调,消化不良导致的单纯性腹泻。 (一)急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1)腹泻伴里急后重,多是直肠病变;阵发性肚脐周围痛,水样便,腹鸣音强,多为小肠病变。 (2)腹泻伴呕吐,多见胃肠炎、食物中毒。 (3)伴发热、腹痛,见于急性菌痢。 (4)长期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疗,应考虑菌群失调的单纯腹泻。 (5)伴有皮疹者,见于过敏性肠炎。 (6)每日大便量大于1000毫升,即为分泌性腹泻。 (7)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脓血便见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结肠癌;气味臭带有泡沫的为脂肪泻;洗肉水样便是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蛋花汤样便是伪膜肠炎。 (二)急性腹泻的救护措施 (1)首先考虑腹泻与吃过的食物的关系,留下食物标本,以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及时留下大便标本送化验,查明病因后对症治疗。 (2)暂时禁食,注意腹部保暖。为防止脱水鼓励多饮淡盐水(加少量白糖)。已发生口渴、尿少、皮肤干燥起皱、双眼下陷的脱水症状时,除口服淡盐水外,严重呕吐不能饮水或已脱水的病人,要积极进行静脉补液。 (3)腹泻为感染性的,要口服抗菌药,如黄连素、四环素 (4)腹痛时可用阿托品、654?2、颠茄片治疗,并给予局部热敷。 (5)腹泻较为剧烈的可适当给以收敛止泻药、鞣酸蛋白、淡茶水、烤焦的馒头片等。 (6)消化不良的腹泻可服用乳酶生等药。 (7)经上述处理不见效,病人尽快去医院治疗。 什么是腹泻,它与肛门病有无关系? 一般认为腹泻是大肠疾病中最多见的症状。其具体表现为大便次数、性状的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形状、颜色、气味等均有改变,含有脓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变为黄色稀水,绿色稀糊,味酸臭;大便时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状。 腹泻与肛门病的许多疾病有关: 如慢性或长期腹泻,可导致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形成肛瘘。腹泻刺激可致肛裂疼痛加重,腹泻可形成肛门部充血,粪便刺激使痔块粘膜水肿,随大便脱出肛门外,形成嵌顿痔或致炎性外痔。长期腹泻还可导致直肠脱垂等一系列病变。 此外,腹泻日久还可导致肛门疾病的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倦怠等。 西医是如何认识腹泻的? 西医对腹泻的看法,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①感染:即由于腐烂变质食物,寄生了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原虫及蠕动类寄生虫,这样的食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或腹部受冷热刺激过强,使肠道内菌群失调,均可引起腹痛、腹泻。 ②胃肠肿瘤和炎症:晚期胃癌、直肠癌、慢性胃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克隆氏病等,都可引起急性、慢性的渗出性腹泻。 可见粪便中附有渗出液、粘液及脓血,排便次数增多,但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③肠道运动异常,肠蠕动亢进:一些肠系疾病如阑尾炎、憩室炎等可使结肠蠕动亢进而腹泻;此外,类癌综合征分泌的血清素,肥大细胞增多病分泌的组织胺,胃泌素瘤分泌的胃泌素,甲状腺髓样癌分泌的前列腺素、血清素和低血钙素等,都可使肠道蠕动增加,引起腹泻。 工作学习过度紧张、精神受刺激过强,可使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腹泻。此外,结肠过敏也可导致腹泻。 一些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的药物,也可导致腹泻。 ④肠对脂肪吸收不良:本类腹泻粪便呈淡黄色或灰色,油腻糊状,气味恶臭。 ⑤中毒:食物中毒,以及细菌的外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毒蕈中毒,河豚中毒等,引起腹泻。 砷、汞、酒精、四环素、红霉素等化学物质中毒,也可引起腹泻。 牛奶、鱼、肉、虾、蟹过敏者,也可发生腹泻。 腹泻的西医治疗有哪些方法? 对症治疗是西医治疗腹泻的主要手段。 ①抗生素:对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者,要及时使用抗生素。 ②收敛止泻药:选用次碳酸钠、氢氧化铝凝胶或复方樟脑酊对症治疗。 ③解除肠痉挛药:使用复方苯乙哌啶、阿托品、普鲁苯辛或鸦片酊进行治疗。 ④理疗:选用场效应治疗仪,对腹部进行治疗。但需要明确诊断除外细菌感染。 ⑤热敷:用热水袋置于腹部,有助于腹泻的治疗。 如何诊断及鉴别诊断各种腹泻? 诊断及鉴别诊断应按下列项目进行: ①病史及症状 a.病史:从疾病的发病起因,病变过程,发病的年龄及其性别,饮食情况,经常使用的药物,以及服用止泻药或导泻药的使用情况都应了解。同时了解患者伴有哪些疾病和症状,并判断其与腹泻有无关系,有何关系。 b.症状:应从粪便的性质、形状、气味、粘液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等情况大致确定腹泻的性质。 ②体检 望诊:现全身状况,皮疹情况,精神状况,体态、体重等情况。 触诊:以手检查腹部,了解疼痛、腹块等的性质,同时应尽量作肛门指诊,除外肛门疾病。 听诊:了解肠蠕动情况。 ③实验室检查:通过直接镜检,以及粪便中的细菌培养来诊断致病菌。 ④X线检查:用X线腹平片检查肠道情况,或用气钡造影摄片,诊断除外消化道功能和器质性病变。

慢性假性肠梗阻如何有效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可采取降低小肠扩张、使用抗生素、恢复胃肠正常蠕动功能和全胃肠外营养等综合治疗。

2.外科治疗

慢性假性肠梗阻如何有效的治疗-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本病一旦确诊,原则上不施行手术。但是对症状持续存在而不能完全除外机械性肠梗阻时,剖腹探查是必要的。术中若未发现机械性肠梗阻原因时,应进行病变肠段全层切除,行组织学检查以明确性质。对不同部位病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当食管症状为主时,可行气囊扩张术;以胃的症状为主时,可行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切除、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若十二指肠扩张为主时,可行小肠悬吊式造瘘减压术,联合TPN效果更好。有报道小肠造瘘联合应用肠道刺激剂,对肌病性假性肠梗阻病人,可恢复其肠道平滑肌收缩能力。若病变局限于一段小肠时,可行短路术。根治性切除病变肠段是较理想的治疗。若小肠病变较广泛,小肠近全切除后需联合长期TPN治疗,实际上难于办到。对于严重病人,小肠移植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仅有动物实验,尚未见临床应用报道。

肚子痛,拉稀

腹泻是指排出异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脓血,并且排便次数频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周围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极少是严重疾病的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由于腹泻会丢失大量的肠液,多次腹泻后可造成血液中的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钾离子丢失过多,造成全身不适。如果腹泻持续不止或伴有脓血便、剧烈呕吐或高热,应到立即医院就诊。

一、腹泻的自我诊断要点

伴随的症状

可能的诊断

急性腹泻,水样便,可伴有(或不伴有)发热,脐周疼痛胃肠炎,多为食用不洁、变质或使用过敏的食物引起

急性腹泻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并发现大便中带脓血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但也不能排除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腹泻伴发热常见于慢性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和结肠癌等

慢性腹泻还有间歇性便秘结肠过敏、直肠或结肠息肉,还须排除结肠癌

粪便呈酱红色或血水样,含有脓血小块,量较多且有恶臭急性阿米巴痢疾

粪便量多,恶臭异常,呈灰白色油脂状一般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碍所致的腹泻

严重腹泻,伴有剧烈呕吐、发热、严重脱水,粪便呈米泔水样,病情凶险可能为霍乱和副霍乱

常见腹泻的病因及治疗

夏季是菌痢的高发季节,此时,沙门氏菌肠炎、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也到了发病高峰期。由于三者在临床上均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易混淆诊断。此外,菌痢与沙门氏菌肠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尽相同,而轮状病毒性腹泻则不需要用抗生素。因此,对三者加以鉴别,于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菌痢多由食用不洁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引起发病,1岁以内幼儿少见,首发症状为先泻后吐,同时有腹痛,以左下腹痛为主,腹泻的特点是便次频繁,每日大便次数超过十次,甚至更多,但大便量少,大便性状为粘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大便镜检满视野白细胞,大使培养可查到志贺氏菌。氟哌酸为目前最佳抗痢药物。

沙门氏菌肠炎多由食用不洁食物如牛奶、蛋类、家禽、内脏等引起发病,1岁以内幼儿多见。首发症状为先吐后泻,常有呕吐,以脐周腹痛为主,每日便次在3-10次,大便量多,大便性状为水样带粘液,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镜检白细胞总数多正常,大便培养可找到沙门氏菌,治疗药物选用复方新话明、氯霉素、氨苄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轮状病容是6岁以下幼童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以6个月~2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轮状病毒性腹泻首发症状为呕吐、咳嗽,腹泻每日3-10次,大便为稀便、水样或蛋花样。有酸臭味,无粘液及脓血,大便镜检、大便培养均阴性,血象不高,病毒检测可分离出轮状病毒。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可不用抗菌药物。

抓“肚筋”医治拉肚子

因受凉而引起的拉肚,可用抓“肚筋“的方法来治疗。让患者俯卧于床上,可在患者两肩胛骨内侧分别抓住一根较粗的筋“即肚筋”。抓住此筋提起来,再猛地松开,这样左右如是几次,便有奇效。

什么是腹泻?�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系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脓血。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1次,个别人每2~3天排便1次,或每天2~3次,且粪便成形,不应称为腹泻。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手术后的病人常常会发生直肠性便秘,此时由于粪便嵌塞于直肠腔内,刺激直肠粘膜,可有排便次数增加,且伴有里急后重感,有时还会有粘液排出,也不应列为腹泻,其实际上是严重的便秘,这种便秘需灌肠或用手挖帮助排便,医学上称之为假性腹泻。

腹泻怎样分类?�

腹泻是一种症状,其发病机理相当复杂,引起腹泻的疾病也很多,因此,腹泻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两种。

急性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并呈不同程度的稀便,往往伴有肠痉挛所致的腹痛,病程在两个月以内者;临床上,如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两个月,可称为慢性腹泻。当然,这种区分是人为的,腹泻病程超过两个月固然可称为慢性腹泻,但病史短于两个月者亦未必全为急性,其中一些病例可能是慢性腹泻的初期,或临床表现不明显的慢性病例的初次发作,在实际诊断时,必须与急性腹泻互相参照。

(2)根据病理生理的特点可分为:

a渗出性腹泻

b分泌性腹泻

c渗透性腹泻

d吸收不良性腹泻

e胃肠蠕动加速性腹泻

(3)按解剖部位可分为:

a胃原性腹泻

b肠原性腹泻

c胰原性慢性腹泻

d内分泌失常性腹泻

e功能性腹泻

其中,肠原性腹泻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

a病原感染性腹泻

b炎症非感染性腹泻

c肿瘤性腹泻

d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碍性腹泻

e食物(中毒、过敏)性腹泻

f药物作用或化学品中毒性腹泻

g功能性腹泻

腹泻的发病基础是什么?�

腹泻主要是病毒、细菌、食物毒素或化学性毒物、药物作用、肠过敏、全身性疾病等原因造成胃肠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紊乱的结果。

我们知道,人体摄入的食物和其他物质,经胃肠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无用的残渣由粪便排出。正常人每天摄入的饮食和从各种消化腺(如唾液腺、胰腺等)及胃肠粘膜上皮细胞分泌到消化道的消化液和水分,总量约9L,并含有大量电解质,一般24小时内,空肠吸收水分3~5L,回肠2~4L,进入结肠者只剩约1~2L,且大部分被结肠吸收,最终随粪便排出的水分不过100~150ml,还有少量的电解质。由于肠道吸收水分的潜力强大,所以正常人粪便的含水量一般是稳定的,不会因饮水的多少受影响。在小肠上段肠腔内,由于食糜质和量的差异和电解质含量的多少,其渗透压可呈高张或低张状态,水分不断由血浆渗入肠腔,或从肠腔吸收入血浆,使血浆与肠腔之间的渗透保持着动态平衡。

腹泻的发病基础是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发生障碍或紊乱,以致分泌量增加,消化不完全,吸收量减少和(或)动力加速等,最终导致粪便稀薄,可含渗液,大便次数增加而形成腹泻。

如何根据腹泻一症推测疾病?

腹泻一症,若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表现,可以有助于进一步推测腹泻的病因。

(1)从年龄来分析:儿童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感染、双糖酯酶缺乏症、先天性氯泻、肠系膜淋巴结核和胰腺纤维囊性变;青壮年腹泻多为功能性腹泻与溃疡性肠结核;中年或老年腹泻常为结肠癌。

(2)从性别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功能性腹泻多见于女性,而结肠憩室与结肠癌多见于男性。

(3)从籍贯和职业分析:居住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民与渔民,频繁与疫水接触,腹泻时应考虑有血吸虫感染的可能。

(4)从起病与病程分析:起病急、病程短而腹泻次数频繁者,应考虑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如轮状病毒感染、沙门氏菌感染、细菌性痢疾、副溶血弧菌感染、葡萄球菌肠毒素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肠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药物作用和化学中毒等。若病史超过2年者,则结肠癌引起的可能性就较小;若病史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常见于功能性腹泻、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克隆病;若腹泻呈间歇性发作,常见于功能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及结肠憩室炎等。

(5)从胃肠道症状分析:从病人所呈现的胃肠症状,尤其是腹泻情况,可以推测病变部位在小肠或结肠。如病人便意频繁,有里急后重感,每次排便量少,有时甚至只排出一些气体或少量粘液而无粪质,粪便色较深,稀烂,粘冻样,含或不含肉眼可见的血液,臭气不重,伴下腹或左下腹持续性疼痛,腹痛于便后可稍缓解,这种腹泻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

若腹泻时无里急后重症状,粪便色淡、量多、水样、多泡沫或油腻状、恶臭,无肉眼可见的血和脓,但含有不消化食物残渣,伴脐周围或局限于右下腹部间歇性绞痛,肠鸣音亢进,这种腹泻病变位于小肠。

若24小时排便次数在10次以上,甚至达数十次的急性腹泻,常见于急性感染引起的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和渗出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而每天排便几次的慢性腹泻可见于许多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与结肠癌以及肠道激惹综合征等。

若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可见于溃疡性肠结核、结肠癌、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憩室炎、便秘而有服泻药的习惯者和肠道激惹综合征,后者在便秘时,大便如“牛粪”样,带粘液而无脓血。

若腹泻与进餐有关,禁食后可止泻,这种腹泻常见于肠内容物渗透压升高、粘膜通透性异常和肠蠕动加速。

若在清晨或餐后发生腹泻,常见于肠道激惹综合征;若夜间腹泻,使患者从睡梦中惊醒,常提示由器质性疾病引起。

(6)从全身症状分析:若腹泻伴有发热者,应首先考虑引起肠道感染的各种原因,也应除外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及晚期肠道癌肿。若患者显著消瘦或营养不良,常见于小肠性腹泻,如胰原性腹泻、胃肠道有短路形成或其他吸收缺陷病变等,而少见于结肠性腹泻,但结肠癌可出现恶病质,应属例外。若腹泻伴有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且症状常随情绪转移而可用暗示暂时缓解,这种腹泻常见于肠道激惹综合征。

(7)从腹部体征分析:慢性腹泻病人,如腹部可触及包块,常提示肿瘤或炎症性疾病。若包块位于左下腹,应怀疑左半结肠癌、乙状结肠憩室炎或癌肿造成肠腔狭窄引起的粪块壅积。若包块位于右下腹,应怀疑右半结肠癌、阿米巴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肠结核、克隆病与肠放线菌病。结肠炎与结肠周围炎形成的包块较癌肿软,且压痛明显。结肠痉挛时可触及肠段时现时消,并不经常存在,可与器质性病变造成的包块相鉴别。若腹部压痛明显,可见于克隆病、结肠憩室炎及盆腔或阑尾脓肿。若腹部膨隆并伴有肠鸣音亢进,常提示存在肠梗阻。

(8)直肠指诊分析:直肠指诊简便易行,可以发现肛周有无病变以及直肠有无狭窄、癌肿或粪石,故直肠指诊对于直肠癌引起腹泻的病人,具有直接诊断的重要价值。当手指触及坚硬而不能移动的结节状肿块,指套染有血迹,常提示为直肠癌。

腹泻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腹泻给人体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腹泻能引起营养不良:众所周知,胃肠道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唯一途径,摄入的食物和其他营养物质在胃肠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无用的残渣由粪便排出。腹泻时,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发生严重障碍,能量供给不足,使人感到头昏眼花、口干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气短,甚至出现营养不良表现。

(2)腹泻可导致维生素缺乏:长期腹泻可直接影响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引起维生素的缺乏。有些人腹泻日久后出现皮肤头发干燥,头发失去正常光泽和滋润,间有散在性脱落,产生早秃现象,此为缺乏维生素A所致;又如,有些人出现舌炎、口角炎、多发性神经炎,这是缺乏维生素B的结果。

(3)腹泻可引起贫血:由于消化吸收的障碍,蛋白质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减少,可引起贫血,出现指甲、手掌、皮肤以及口唇、和睑结膜等处颜色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贫血症状,甚至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4)腹泻可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腹泻引起的营养不良、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等,可使人体对传染病及各种感染的抗病能力减弱,炎症容易扩散,也可使组织再生及外伤愈合能力减弱,受伤后伤口不易愈合。

(5)腹泻可引起水、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小肠粘膜病变可直接影响人体对水分的吸收,肠腔内高渗透压会使血中部分水分向肠腔转移,最后由大便排出,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当水分丢失不超过体重的5%时,机体还能代偿。一旦超过5%便无法代偿,从而出现一系列水、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现象。

腹泻时,机体不但丢失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还会丧失大量对机体功能活动有重要意义的电解质,如钠、钾、钙及镁等。如果丢失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相应的机体功能紊乱。如缺钾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全身软弱无力、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呼吸肌麻痹及肠麻痹等一系列缺钾症状。

平时,身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其余的废物需要经过水的运送,通过肾脏由尿排出体外。脱水时尿量因机体内水分损失而减少,甚至无尿,这就会使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减少,而在体内蓄积,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称为“酸中毒”。其临床表现除呼吸改变外,还可见疲乏无力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都会对机体产生严重损害,如不及时抢救,就会发生生命危险。

腹泻对老年人损害尤为严重。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较青壮年容易出现腹泻,如果认为腹泻是小病,不及时就医,就易酿成大病,严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这是因为,老年人急性腹泻易出现低血糖、心脏和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腹泻时少食是常规,摄入不足则需要分解体内贮藏的肝糖原,以维持血糖稳定,而老年人没有足够的肝糖原贮藏物转化为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4.4~6.7mmol/L,当血糖低于3mmol/L时,就会出现疲软、出汗、心悸、面色苍白及晕厥等一系列低血糖症状。血糖过低还可引起深度昏迷和猝死。

腹泻时大量水分丧失,会使人体处于脱水状态,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并堵塞血管。钠、钾、钙、镁,可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神经传导功能和心跳节律,腹泻时这些阳离子缺乏,可引起严重的心律紊乱,这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为不利。

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现腹泻,切莫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

腹泻时为什么不能随便应用抗生素治疗?

有人认为,腹泻必然是胃肠道细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泻便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等。

诚然,霍乱、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肠炎,确实是细菌感染,治疗时常常需应用抗菌药物。然而,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胃肠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及蟹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胰腺癌等;胆汁排出减少、双糖酶缺乏使肠腔内存在大量未经消化而不能被吸收的溶质,引起高渗性腹泻;外出旅行或迁居外地生活,有的人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发生了“菌群失调症”而引起的厌食、呕吐、腹痛甚至腹泻不止等症状;有些婴儿因饮食不当,辅食增加过快过多,造成的腹泻等,举不胜举。诸如此类腹泻便没有细菌感染存在。还有些腹泻,如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成人和大孩子夏季“流行性腹泻”和霉菌性肠炎等都不属于通常所说的细菌感染。其中,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夏季“流行性腹泻”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霉菌性肠炎是由与各种普通细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类霉菌引起的。既然病原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应该完全相同,所以应用抗菌药物应当慎重。

许多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较为严重。其原因,除化学刺激因素外(化学刺激性与剂量有关),广谱抗生素可引起体内的菌群失调而导致二重感染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二重感染,亦称菌群失调症。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处于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中,人体的皮肤粘膜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肠道等处,都寄生着一定数量的细菌,这些数量繁多的细菌,与人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对人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其中肠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肠道正常的菌群还对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菌有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这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上称为生态平衡。

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往往使体内各处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说,本来用抗生素想杀灭致病菌,结果反遭致更厉害的细菌感染,其中,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由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致的二重感染,主要形式为肠炎,可见,广谱抗生素应用过程中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往往会加重腹泻。

另外,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肠道内很多细菌受到抑制,这些细菌中有些具有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的能力,因此,菌群失调后就可能导致维生素B复合物缺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水分增加便大便稀薄,或带有脓血、脂肪等异常成分,常伴有肠鸣和腹痛。

急性腹泻指病程在2个月以内的。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肠蠕动快,水分在肠道来不及完全吸收,还有的是肠道分泌过多,消化吸收障碍引起。

急性腹泻大多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如肠炎、痢疾,也有的是由于暴饮暴食,冷热不调,消化不良导致的单纯性腹泻。

(一)急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1)腹泻伴里急后重,多是直肠病变;阵发性肚脐周围痛,水样便,腹鸣音强,多为小肠病变。

(2)腹泻伴呕吐,多见胃肠炎、食物中毒。

(3)伴发热、腹痛,见于急性菌痢。

(4)长期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疗,应考虑菌群失调的单纯腹泻。

(5)伴有皮疹者,见于过敏性肠炎。

(6)每日大便量大于1000毫升,即为分泌性腹泻。

(7)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脓血便见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结肠癌;气味臭带有泡沫的为脂肪泻;洗肉水样便是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蛋花汤样便是伪膜肠炎。

(二)急性腹泻的救护措施

(1)首先考虑腹泻与吃过的食物的关系,留下食物标本,以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及时留下大便标本送化验,查明病因后对症治疗。

(2)暂时禁食,注意腹部保暖。为防止脱水鼓励多饮淡盐水(加少量白糖)。已发生口渴、尿少、皮肤干燥起皱、双眼下陷的脱水症状时,除口服淡盐水外,严重呕吐不能饮水或已脱水的病人,要积极进行静脉补液。

(3)腹泻为感染性的,要口服抗菌药,如黄连素、四环素

(4)腹痛时可用阿托品、654�2、颠茄片治疗,并给予局部热敷。

(5)腹泻较为剧烈的可适当给以收敛止泻药、鞣酸蛋白、淡茶水、烤焦的馒头片等。

(6)消化不良的腹泻可服用乳酶生等药。

(7)经上述处理不见效,病人尽快去医院治疗。

什么是腹泻,它与肛门病有无关系?

一般认为腹泻是大肠疾病中最多见的症状。其具体表现为大便次数、性状的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形状、颜色、气味等均有改变,含有脓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变为黄色稀水,绿色稀糊,味酸臭;大便时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状。

腹泻与肛门病的许多疾病有关:

如慢性或长期腹泻,可导致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形成肛瘘。腹泻刺激可致肛裂疼痛加重,腹泻可形成肛门部充血,粪便刺激使痔块粘膜水肿,随大便脱出肛门外,形成嵌顿痔或致炎性外痔。长期腹泻还可导致直肠脱垂等一系列病变。

此外,腹泻日久还可导致肛门疾病的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倦怠等。

西医是如何认识腹泻的?

西医对腹泻的看法,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①感染:即由于腐烂变质食物,寄生了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原虫及蠕动类寄生虫,这样的食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或腹部受冷热刺激过强,使肠道内菌群失调,均可引起腹痛、腹泻。

②胃肠肿瘤和炎症:晚期胃癌、直肠癌、慢性胃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克隆氏病等,都可引起急性、慢性的渗出性腹泻。

可见粪便中附有渗出液、粘液及脓血,排便次数增多,但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③肠道运动异常,肠蠕动亢进:一些肠系疾病如阑尾炎、憩室炎等可使结肠蠕动亢进而腹泻;此外,类癌综合征分泌的血清素,肥大细胞增多病分泌的组织胺,胃泌素瘤分泌的胃泌素,甲状腺髓样癌分泌的前列腺素、血清素和低血钙素等,都可使肠道蠕动增加,引起腹泻。

工作学习过度紧张、精神受刺激过强,可使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腹泻。此外,结肠过敏也可导致腹泻。

一些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的药物,也可导致腹泻。

④肠对脂肪吸收不良:本类腹泻粪便呈淡黄色或灰色,油腻糊状,气味恶臭。

⑤中毒:食物中毒,以及细菌的外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毒蕈中毒,河豚中毒等,引起腹泻。

砷、汞、酒精、四环素、红霉素等化学物质中毒,也可引起腹泻。

牛奶、鱼、肉、虾、蟹过敏者,也可发生腹泻。

腹泻的西医治疗有哪些方法?

对症治疗是西医治疗腹泻的主要手段。

①抗生素:对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者,要及时使用抗生素。

②收敛止泻药:选用次碳酸钠、氢氧化铝凝胶或复方樟脑酊对症治疗。

③解除肠痉挛药:使用复方苯乙哌啶、阿托品、普鲁苯辛或鸦片酊进行治疗。

④理疗:选用场效应治疗仪,对腹部进行治疗。但需要明确诊断除外细菌感染。

⑤热敷:用热水袋置于腹部,有助于腹泻的治疗。

如何诊断及鉴别诊断各种腹泻?

诊断及鉴别诊断应按下列项目进行:

①病史及症状

a.病史:从疾病的发病起因,病变过程,发病的年龄及其性别,饮食情况,经常使用的药物,以及服用止泻药或导泻药的使用情况都应了解。同时了解患者伴有哪些疾病和症状,并判断其与腹泻有无关系,有何关系。

b.症状:应从粪便的性质、形状、气味、粘液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等情况大致确定腹泻的性质。

②体检

望诊:现全身状况,皮疹情况,精神状况,体态、体重等情况。

触诊:以手检查腹部,了解疼痛、腹块等的性质,同时应尽量作肛门指诊,除外肛门疾病。

听诊:了解肠蠕动情况。

③实验室检查:通过直接镜检,以及粪便中的细菌培养来诊断致病菌。

④X线检查:用X线腹平片检查肠道情况,或用气钡造影摄片,诊断除外消化道功能和器质性病变。

小腹疼痛是怎么回事

女性:妇女下腹部疼痛可发生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两种

1)急性下腹部疼痛可由下列原因引起:盆腔脏器的急性炎症,如子宫,局限性肠炎:盆,腹部脏器的穿孔或破裂,如异位妊娠,破裂,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阑尾炎,胆囊穿孔以及阑尾脓肿破裂,其中以异位妊娠破裂及阑尾穿孔脓肿常见。另外还有急性肠梗阻,腹部脏器的结石,盆腔部脏器的急性血运障碍,如卵巢瘤蒂扭转,输卵管积水扭转,肠扭转等,以及寄生虫,痛经,盆腹部外伤均可引起急性下腹部疼痛。有的腹痛就在病灶部位或其附近,有的则与病灶部位不符合,并且随着病情的民展,腹痛的部位又有转变,腹部又分为两种类型,1)痛觉所在部位即在病变脏器本身的脏器痛。

2)向体壁放散的牵涉痛,前者亦可转为后者,妇科方面的急腹症多表现我脏器痛,如卵巢瘤蒂转,输卵管积水扭转。但也有先感觉腹痛在患部,以后病情发展又有变化者,所以应特别重视牵涉性疼痛。

2)慢性腹痛以下腹钝痛及骶部疼痛为主,多为慢性子,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淤血症,子宫后位,子宫肥大症,子宫脱垂等所致。下腹钝痛,下坠感,腰酸等症状多在劳累后,久站,性交后及月经期加重。一些生殖器管的炎症会上行感染导致。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

男性:尿道炎

引起尿道炎的淋球菌和衣原体、支原体是引起症的致病菌之一。衣原体、支原体因其引起尿道炎症状不显著,甚至无症状,很多人误以为没有症状就没有,延误了检查治疗时机。感染支原体长时间不治疗,会附着于男性精子尾部引起精子活力明显减弱,以至影响受孕。伴随症状有排尿疼痛、灼热、小腹疼痛等。

放射性疼痛:前列腺炎的疼痛并不止局限在尿道和会阴,还会向其附近放射,以下腰痛最为多见。另外,阴茎、精索、睾丸阴囊、小腹、腹股沟区(大腿根部)、大腿、直肠等处均可受累。需要指出的是,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腰痛在下腰部,与骨科原因的腰痛如肌筋膜炎、腰肌劳损等虽易混淆,但后者多在系皮带处附近,较前列腺炎引起的腰痛位置偏高,可以鉴别。

按照症状分析的原因有

急性腹痛

小腹部疼痛可由小开原因引起:盆腔脏器的急性炎症,如子宫附件炎,局限性肠炎;盆,腹部脏器的穿孔或破裂,如异位妊娠,卵巢囊肿破裂,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阑尾炎,胆囊穿孔以及阑尾脓肿破裂,其中以异位妊娠破裂及阑尾穿孔脓肿常见。另外还有急性肠梗阻,腹部脏器的结石,盆腔部脏器的急性血运障碍,如卵巢瘤蒂扭转,输卵管积水扭转,肠扭转等,以及寄生虫,痛经,盆腹部外伤均可引起急性小腹部疼痛。

有的腹痛就在病灶部位或其附近,有的则与病灶部位不符合,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腹痛的部位又有转变。腹痛又分为两种类型,

(1)痛觉所在部位即在病变脏器本身的脏器痛。

(2)向体壁放散的牵涉痛。前者亦可转为后者。妇科方面的急腹症多表现为脏器痛,如卵巢瘤蒂扭转,输卵管积水扭转。但也有先感觉腹痛在患部,以后病情发展又有变化者,所以应特别重视牵涉性疼痛。

慢性腹痛

腹痛以小腹钝痛及骶部疼痛为主。多为慢性子宫颈炎,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淤血症,子宫后位,子宫肥大症,子宫脱垂等所致。小腹钝痛,下坠感,腰酸等症状多在劳累后,久站,性交后及月经期加重。

相当一大部分慢性腰部疼痛与妇科病无关,例如骶骼关节劳损,腰肌劳损,椎间盘脱出及其他病变。应注意疼痛起始时间,强度,持续或间断情况,疼痛开始部位以后有无转变,扩大,拒按还是喜按,有无合并症状,如畏寒,发烧,恶心,呕吐,便秘,排气多,停经或月经紊乱及有无包块等。

腹部肌肉紧张,抵抗,压缩者多为炎症或出血所致:松弛者多系子宫肌肉收缩或泌尿系统病变。痛觉不仅取决于病变的刺激,还决定于机体的神经精神状。

注意:有很多人的小腹左偏的阑尾炎所引起的疼痛,且勿认为是小腹疼痛。

孕妇小腹疼痛

怀孕初期时的小腹疼痛有如月经要来时的闷痛,可以藉由多休息获得改善。另外在怀孕20周后,如果久站及过于疲累,子宫会有假性阵痛的情形,为不规则的子宫收缩,卧床休息可改善。但如果疼痛是规则性,每5-7分钟一次,伴随有出血、破水,就需怀疑有早产的现象。

另外如果痛的频率增加,强度愈来愈强,痛的位置在右下方,则可能是盲肠炎的现象。(盲肠位于右下方,但随着怀孕周数愈来愈增加,位置会愈来愈高)。

中医的观点认为,下腹痛是因胞阻造成,因为胚胎将子宫撑大,阻碍周围气血运行。如果症状不严重,可以以补气血为主,多吃补气血的食物,如葡萄、猪肝、动物性内脏、绿色蔬菜、菠菜等。容易紧张及压力大,也会造成气血循环不佳,放松心情很重要。让医师诊治以辨明症状,是避免怀疑、紧张的好方法。

人流小腹疼痛原因

人工流产手术后的正常情况是:阴道有少量出血,颜色或鲜红,或暗褐,或为淡粉色、淡褐色,一般没有血块,出血2周内干净。手术当天可以有轻微的小腹疼痛,以后腹痛消失或偶有小腹隐痛。如果患者术后腹痛明显,则为不正常情况,可能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

不全流产

人工流产手术有时有失败的情况。不全流产就是手术中未能将宫腔内的绒毛及蜕膜组织全部清除干净。术后子宫为了将剩余的胚胎组织排出宫外,而发生阵发性收缩。此时患者腹痛阵发性发作,发作时疼痛难忍,并有阴道出血量增多,颜色鲜红,有大血块,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如此反复发作。出现不全流产时一般要做清宫术,将宫腔内残留的胚胎组织刮出,腹痛自然消失。手术后加强抗炎治疗以预防感染。

术后感染这是人工流产手术最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之一。术后感染多发生在术后两周内,可以由手术操作直接引起,也可以因术后患者不注意卫生,如有性生活、游泳等原因引起。一般导致急性盆腔炎,出现剧烈腹痛,呈持续性,可以阵发性加重,伴发热恶寒,阴道出血,颜色鲜红,有腥臭味,或夹有黄色分泌物。查体时腹痛拒按,有压痛、反跳痛;妇科检查有子宫颈举痛,子宫体压痛,双附件可以有片状或条索状增厚,压痛明显。如果发生的是慢性盆腔炎,则为腹痛隐隐,阴道少量出血,有异味,可夹有黄色分泌物。发生术后感染,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都要给予足量抗生素治疗,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务求治疗彻底。

子宫穿孔这是人工流产手术中发生的一种很严重的并发症。穿孔时患者多有突然剧烈腹痛,少部分人也可以没有明显感觉。子宫穿孔引起的腹痛为持续性,阴道有少量出血,如果合并有内出血,可以引起腹膜刺激征:腹痛拒按,压痛、反跳痛同时存在。穿孔较小,又没有损伤膀胱、直肠等内脏器官,没有内出血时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催产素10单位肌注或加入葡萄糖液体中静脉滴注,每日2~3次;同时给予足量抗生素预防感染;密切观察体温、血压、呼吸和脉搏的变化。如果宫腔内仍有残留组织,可待病情缓解后再行清宫术。子宫穿孔较大或合并有内脏器官的损伤,或有内出血迹象时,则需要手术治疗。

子宫穿孔发生的机会很少,易发生在子宫位置过度倾曲或剖腹产一年内再孕的妇女,或多次频繁行人工流产术的妇女。

宫腔积血

多发生在术后几小时内,患者腹痛难忍,如刀割样,阴道内有少量血水流出,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增大明显,质软,有触痛。此时需要立即行清宫术,清出宫腔内积血,并给予催产素及抗生素治疗。宫腔积血发生的人数也很少,子宫位置过度倾曲、宫颈口过紧的妇女容易发生。

腹泻问题

腹泻是指排出异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脓血,并且排便次数频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周围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极少是严重疾病的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由于腹泻会丢失大量的肠液,多次腹泻后可造成血液中的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钾离子丢失过多,造成全身不适。如果腹泻持续不止或伴有脓血便、剧烈呕吐或高热,应到立即医院就诊。

一、腹泻的自我诊断要点

伴随的症状

可能的诊断

急性腹泻,水样便,可伴有(或不伴有)发热,脐周疼痛胃肠炎,多为食用不洁、变质或使用过敏的食物引起

急性腹泻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并发现大便中带脓血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但也不能排除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腹泻伴发热常见于慢性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和结肠癌等

慢性腹泻还有间歇性便秘结肠过敏、直肠或结肠息肉,还须排除结肠癌

粪便呈酱红色或血水样,含有脓血小块,量较多且有恶臭急性阿米巴痢疾

粪便量多,恶臭异常,呈灰白色油脂状一般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碍所致的腹泻

严重腹泻,伴有剧烈呕吐、发热、严重脱水,粪便呈米泔水样,病情凶险可能为霍乱和副霍乱

常见腹泻的病因及治疗

夏季是菌痢的高发季节,此时,沙门氏菌肠炎、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也到了发病高峰期。由于三者在临床上均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易混淆诊断。此外,菌痢与沙门氏菌肠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尽相同,而轮状病毒性腹泻则不需要用抗生素。因此,对三者加以鉴别,于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菌痢多由食用不洁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引起发病,1岁以内幼儿少见,首发症状为先泻后吐,同时有腹痛,以左下腹痛为主,腹泻的特点是便次频繁,每日大便次数超过十次,甚至更多,但大便量少,大便性状为粘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大便镜检满视野白细胞,大使培养可查到志贺氏菌。氟哌酸为目前最佳抗痢药物。

沙门氏菌肠炎多由食用不洁食物如牛奶、蛋类、家禽、内脏等引起发病,1岁以内幼儿多见。首发症状为先吐后泻,常有呕吐,以脐周腹痛为主,每日便次在3-10次,大便量多,大便性状为水样带粘液,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镜检白细胞总数多正常,大便培养可找到沙门氏菌,治疗药物选用复方新话明、氯霉素、氨苄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轮状病容是6岁以下幼童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以6个月~2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轮状病毒性腹泻首发症状为呕吐、咳嗽,腹泻每日3-10次,大便为稀便、水样或蛋花样。有酸臭味,无粘液及脓血,大便镜检、大便培养均阴性,血象不高,病毒检测可分离出轮状病毒。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可不用抗菌药物。

抓“肚筋”医治拉肚子

因受凉而引起的拉肚,可用抓“肚筋“的方法来治疗。让患者俯卧于床上,可在患者两肩胛骨内侧分别抓住一根较粗的筋“即肚筋”。抓住此筋提起来,再猛地松开,这样左右如是几次,便有奇效。

什么是腹泻?�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系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脓血。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1次,个别人每2~3天排便1次,或每天2~3次,且粪便成形,不应称为腹泻。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手术后的病人常常会发生直肠性便秘,此时由于粪便嵌塞于直肠腔内,刺激直肠粘膜,可有排便次数增加,且伴有里急后重感,有时还会有粘液排出,也不应列为腹泻,其实际上是严重的便秘,这种便秘需灌肠或用手挖帮助排便,医学上称之为假性腹泻。

腹泻怎样分类?�

腹泻是一种症状,其发病机理相当复杂,引起腹泻的疾病也很多,因此,腹泻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两种。

急性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并呈不同程度的稀便,往往伴有肠痉挛所致的腹痛,病程在两个月以内者;临床上,如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两个月,可称为慢性腹泻。当然,这种区分是人为的,腹泻病程超过两个月固然可称为慢性腹泻,但病史短于两个月者亦未必全为急性,其中一些病例可能是慢性腹泻的初期,或临床表现不明显的慢性病例的初次发作,在实际诊断时,必须与急性腹泻互相参照。

(2)根据病理生理的特点可分为:

a渗出性腹泻

b分泌性腹泻

c渗透性腹泻

d吸收不良性腹泻

e胃肠蠕动加速性腹泻

(3)按解剖部位可分为:

a胃原性腹泻

b肠原性腹泻

c胰原性慢性腹泻

d内分泌失常性腹泻

e功能性腹泻

其中,肠原性腹泻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

a病原感染性腹泻

b炎症非感染性腹泻

c肿瘤性腹泻

d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碍性腹泻

e食物(中毒、过敏)性腹泻

f药物作用或化学品中毒性腹泻

g功能性腹泻

腹泻的发病基础是什么?�

腹泻主要是病毒、细菌、食物毒素或化学性毒物、药物作用、肠过敏、全身性疾病等原因造成胃肠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紊乱的结果。

我们知道,人体摄入的食物和其他物质,经胃肠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无用的残渣由粪便排出。正常人每天摄入的饮食和从各种消化腺(如唾液腺、胰腺等)及胃肠粘膜上皮细胞分泌到消化道的消化液和水分,总量约9L,并含有大量电解质,一般24小时内,空肠吸收水分3~5L,回肠2~4L,进入结肠者只剩约1~2L,且大部分被结肠吸收,最终随粪便排出的水分不过100~150ml,还有少量的电解质。由于肠道吸收水分的潜力强大,所以正常人粪便的含水量一般是稳定的,不会因饮水的多少受影响。在小肠上段肠腔内,由于食糜质和量的差异和电解质含量的多少,其渗透压可呈高张或低张状态,水分不断由血浆渗入肠腔,或从肠腔吸收入血浆,使血浆与肠腔之间的渗透保持着动态平衡。

腹泻的发病基础是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发生障碍或紊乱,以致分泌量增加,消化不完全,吸收量减少和(或)动力加速等,最终导致粪便稀薄,可含渗液,大便次数增加而形成腹泻。

如何根据腹泻一症推测疾病?

腹泻一症,若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表现,可以有助于进一步推测腹泻的病因。

(1)从年龄来分析:儿童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感染、双糖酯酶缺乏症、先天性氯泻、肠系膜淋巴结核和胰腺纤维囊性变;青壮年腹泻多为功能性腹泻与溃疡性肠结核;中年或老年腹泻常为结肠癌。

(2)从性别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功能性腹泻多见于女性,而结肠憩室与结肠癌多见于男性。

(3)从籍贯和职业分析:居住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民与渔民,频繁与疫水接触,腹泻时应考虑有血吸虫感染的可能。

(4)从起病与病程分析:起病急、病程短而腹泻次数频繁者,应考虑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如轮状病毒感染、沙门氏菌感染、细菌性痢疾、副溶血弧菌感染、葡萄球菌肠毒素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肠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药物作用和化学中毒等。若病史超过2年者,则结肠癌引起的可能性就较小;若病史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常见于功能性腹泻、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克隆病;若腹泻呈间歇性发作,常见于功能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及结肠憩室炎等。

(5)从胃肠道症状分析:从病人所呈现的胃肠症状,尤其是腹泻情况,可以推测病变部位在小肠或结肠。如病人便意频繁,有里急后重感,每次排便量少,有时甚至只排出一些气体或少量粘液而无粪质,粪便色较深,稀烂,粘冻样,含或不含肉眼可见的血液,臭气不重,伴下腹或左下腹持续性疼痛,腹痛于便后可稍缓解,这种腹泻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

若腹泻时无里急后重症状,粪便色淡、量多、水样、多泡沫或油腻状、恶臭,无肉眼可见的血和脓,但含有不消化食物残渣,伴脐周围或局限于右下腹部间歇性绞痛,肠鸣音亢进,这种腹泻病变位于小肠。

若24小时排便次数在10次以上,甚至达数十次的急性腹泻,常见于急性感染引起的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和渗出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而每天排便几次的慢性腹泻可见于许多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与结肠癌以及肠道激惹综合征等。

若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可见于溃疡性肠结核、结肠癌、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憩室炎、便秘而有服泻药的习惯者和肠道激惹综合征,后者在便秘时,大便如“牛粪”样,带粘液而无脓血。

若腹泻与进餐有关,禁食后可止泻,这种腹泻常见于肠内容物渗透压升高、粘膜通透性异常和肠蠕动加速。

若在清晨或餐后发生腹泻,常见于肠道激惹综合征;若夜间腹泻,使患者从睡梦中惊醒,常提示由器质性疾病引起。

(6)从全身症状分析:若腹泻伴有发热者,应首先考虑引起肠道感染的各种原因,也应除外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及晚期肠道癌肿。若患者显著消瘦或营养不良,常见于小肠性腹泻,如胰原性腹泻、胃肠道有短路形成或其他吸收缺陷病变等,而少见于结肠性腹泻,但结肠癌可出现恶病质,应属例外。若腹泻伴有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且症状常随情绪转移而可用暗示暂时缓解,这种腹泻常见于肠道激惹综合征。

(7)从腹部体征分析:慢性腹泻病人,如腹部可触及包块,常提示肿瘤或炎症性疾病。若包块位于左下腹,应怀疑左半结肠癌、乙状结肠憩室炎或癌肿造成肠腔狭窄引起的粪块壅积。若包块位于右下腹,应怀疑右半结肠癌、阿米巴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肠结核、克隆病与肠放线菌病。结肠炎与结肠周围炎形成的包块较癌肿软,且压痛明显。结肠痉挛时可触及肠段时现时消,并不经常存在,可与器质性病变造成的包块相鉴别。若腹部压痛明显,可见于克隆病、结肠憩室炎及盆腔或阑尾脓肿。若腹部膨隆并伴有肠鸣音亢进,常提示存在肠梗阻。

(8)直肠指诊分析:直肠指诊简便易行,可以发现肛周有无病变以及直肠有无狭窄、癌肿或粪石,故直肠指诊对于直肠癌引起腹泻的病人,具有直接诊断的重要价值。当手指触及坚硬而不能移动的结节状肿块,指套染有血迹,常提示为直肠癌。

腹泻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腹泻给人体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腹泻能引起营养不良:众所周知,胃肠道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唯一途径,摄入的食物和其他营养物质在胃肠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无用的残渣由粪便排出。腹泻时,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发生严重障碍,能量供给不足,使人感到头昏眼花、口干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气短,甚至出现营养不良表现。

(2)腹泻可导致维生素缺乏:长期腹泻可直接影响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引起维生素的缺乏。有些人腹泻日久后出现皮肤头发干燥,头发失去正常光泽和滋润,间有散在性脱落,产生早秃现象,此为缺乏维生素A所致;又如,有些人出现舌炎、口角炎、多发性神经炎,这是缺乏维生素B的结果。

(3)腹泻可引起贫血:由于消化吸收的障碍,蛋白质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减少,可引起贫血,出现指甲、手掌、皮肤以及口唇、和睑结膜等处颜色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贫血症状,甚至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4)腹泻可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腹泻引起的营养不良、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等,可使人体对传染病及各种感染的抗病能力减弱,炎症容易扩散,也可使组织再生及外伤愈合能力减弱,受伤后伤口不易愈合。

(5)腹泻可引起水、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小肠粘膜病变可直接影响人体对水分的吸收,肠腔内高渗透压会使血中部分水分向肠腔转移,最后由大便排出,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当水分丢失不超过体重的5%时,机体还能代偿。一旦超过5%便无法代偿,从而出现一系列水、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现象。

腹泻时,机体不但丢失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还会丧失大量对机体功能活动有重要意义的电解质,如钠、钾、钙及镁等。如果丢失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相应的机体功能紊乱。如缺钾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全身软弱无力、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呼吸肌麻痹及肠麻痹等一系列缺钾症状。

平时,身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其余的废物需要经过水的运送,通过肾脏由尿排出体外。脱水时尿量因机体内水分损失而减少,甚至无尿,这就会使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减少,而在体内蓄积,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称为“酸中毒”。其临床表现除呼吸改变外,还可见疲乏无力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都会对机体产生严重损害,如不及时抢救,就会发生生命危险。

腹泻对老年人损害尤为严重。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较青壮年容易出现腹泻,如果认为腹泻是小病,不及时就医,就易酿成大病,严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这是因为,老年人急性腹泻易出现低血糖、心脏和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腹泻时少食是常规,摄入不足则需要分解体内贮藏的肝糖原,以维持血糖稳定,而老年人没有足够的肝糖原贮藏物转化为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4.4~6.7mmol/L,当血糖低于3mmol/L时,就会出现疲软、出汗、心悸、面色苍白及晕厥等一系列低血糖症状。血糖过低还可引起深度昏迷和猝死。

腹泻时大量水分丧失,会使人体处于脱水状态,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并堵塞血管。钠、钾、钙、镁,可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神经传导功能和心跳节律,腹泻时这些阳离子缺乏,可引起严重的心律紊乱,这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为不利。

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现腹泻,切莫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

腹泻时为什么不能随便应用抗生素治疗?

有人认为,腹泻必然是胃肠道细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泻便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等。

诚然,霍乱、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肠炎,确实是细菌感染,治疗时常常需应用抗菌药物。然而,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胃肠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及蟹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胰腺癌等;胆汁排出减少、双糖酶缺乏使肠腔内存在大量未经消化而不能被吸收的溶质,引起高渗性腹泻;外出旅行或迁居外地生活,有的人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发生了“菌群失调症”而引起的厌食、呕吐、腹痛甚至腹泻不止等症状;有些婴儿因饮食不当,辅食增加过快过多,造成的腹泻等,举不胜举。诸如此类腹泻便没有细菌感染存在。还有些腹泻,如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成人和大孩子夏季“流行性腹泻”和霉菌性肠炎等都不属于通常所说的细菌感染。其中,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夏季“流行性腹泻”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霉菌性肠炎是由与各种普通细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类霉菌引起的。既然病原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应该完全相同,所以应用抗菌药物应当慎重。

许多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较为严重。其原因,除化学刺激因素外(化学刺激性与剂量有关),广谱抗生素可引起体内的菌群失调而导致二重感染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二重感染,亦称菌群失调症。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处于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中,人体的皮肤粘膜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肠道等处,都寄生着一定数量的细菌,这些数量繁多的细菌,与人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对人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其中肠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肠道正常的菌群还对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菌有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这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上称为生态平衡。

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往往使体内各处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说,本来用抗生素想杀灭致病菌,结果反遭致更厉害的细菌感染,其中,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由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致的二重感染,主要形式为肠炎,可见,广谱抗生素应用过程中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往往会加重腹泻。

另外,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肠道内很多细菌受到抑制,这些细菌中有些具有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的能力,因此,菌群失调后就可能导致维生素B复合物缺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水分增加便大便稀薄,或带有脓血、脂肪等异常成分,常伴有肠鸣和腹痛。

急性腹泻指病程在2个月以内的。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肠蠕动快,水分在肠道来不及完全吸收,还有的是肠道分泌过多,消化吸收障碍引起。

急性腹泻大多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如肠炎、痢疾,也有的是由于暴饮暴食,冷热不调,消化不良导致的单纯性腹泻。

(一)急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1)腹泻伴里急后重,多是直肠病变;阵发性肚脐周围痛,水样便,腹鸣音强,多为小肠病变。

(2)腹泻伴呕吐,多见胃肠炎、食物中毒。

(3)伴发热、腹痛,见于急性菌痢。

(4)长期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疗,应考虑菌群失调的单纯腹泻。

(5)伴有皮疹者,见于过敏性肠炎。

(6)每日大便量大于1000毫升,即为分泌性腹泻。

(7)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脓血便见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结肠癌;气味臭带有泡沫的为脂肪泻;洗肉水样便是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蛋花汤样便是伪膜肠炎。

(二)急性腹泻的救护措施

(1)首先考虑腹泻与吃过的食物的关系,留下食物标本,以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及时留下大便标本送化验,查明病因后对症治疗。

(2)暂时禁食,注意腹部保暖。为防止脱水鼓励多饮淡盐水(加少量白糖)。已发生口渴、尿少、皮肤干燥起皱、双眼下陷的脱水症状时,除口服淡盐水外,严重呕吐不能饮水或已脱水的病人,要积极进行静脉补液。

(3)腹泻为感染性的,要口服抗菌药,如黄连素、四环素

(4)腹痛时可用阿托品、654�2、颠茄片治疗,并给予局部热敷。

(5)腹泻较为剧烈的可适当给以收敛止泻药、鞣酸蛋白、淡茶水、烤焦的馒头片等。

(6)消化不良的腹泻可服用乳酶生等药。

(7)经上述处理不见效,病人尽快去医院治疗。

什么是腹泻,它与肛门病有无关系?

一般认为腹泻是大肠疾病中最多见的症状。其具体表现为大便次数、性状的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形状、颜色、气味等均有改变,含有脓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变为黄色稀水,绿色稀糊,味酸臭;大便时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状。

腹泻与肛门病的许多疾病有关:

如慢性或长期腹泻,可导致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形成肛瘘。腹泻刺激可致肛裂疼痛加重,腹泻可形成肛门部充血,粪便刺激使痔块粘膜水肿,随大便脱出肛门外,形成嵌顿痔或致炎性外痔。长期腹泻还可导致直肠脱垂等一系列病变。

此外,腹泻日久还可导致肛门疾病的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倦怠等。

西医是如何认识腹泻的?

西医对腹泻的看法,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①感染:即由于腐烂变质食物,寄生了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原虫及蠕动类寄生虫,这样的食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或腹部受冷热刺激过强,使肠道内菌群失调,均可引起腹痛、腹泻。

②胃肠肿瘤和炎症:晚期胃癌、直肠癌、慢性胃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克隆氏病等,都可引起急性、慢性的渗出性腹泻。

可见粪便中附有渗出液、粘液及脓血,排便次数增多,但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③肠道运动异常,肠蠕动亢进:一些肠系疾病如阑尾炎、憩室炎等可使结肠蠕动亢进而腹泻;此外,类癌综合征分泌的血清素,肥大细胞增多病分泌的组织胺,胃泌素瘤分泌的胃泌素,甲状腺髓样癌分泌的前列腺素、血清素和低血钙素等,都可使肠道蠕动增加,引起腹泻。

工作学习过度紧张、精神受刺激过强,可使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腹泻。此外,结肠过敏也可导致腹泻。

一些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的药物,也可导致腹泻。

④肠对脂肪吸收不良:本类腹泻粪便呈淡黄色或灰色,油腻糊状,气味恶臭。

⑤中毒:食物中毒,以及细菌的外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毒蕈中毒,河豚中毒等,引起腹泻。

砷、汞、酒精、四环素、红霉素等化学物质中毒,也可引起腹泻。

牛奶、鱼、肉、虾、蟹过敏者,也可发生腹泻。

腹泻的西医治疗有哪些方法?

对症治疗是西医治疗腹泻的主要手段。

①抗生素:对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者,要及时使用抗生素。

②收敛止泻药:选用次碳酸钠、氢氧化铝凝胶或复方樟脑酊对症治疗。

③解除肠痉挛药:使用复方苯乙哌啶、阿托品、普鲁苯辛或鸦片酊进行治疗。

④理疗:选用场效应治疗仪,对腹部进行治疗。但需要明确诊断除外细菌感染。

⑤热敷:用热水袋置于腹部,有助于腹泻的治疗。

如何诊断及鉴别诊断各种腹泻?

诊断及鉴别诊断应按下列项目进行:

①病史及症状

a.病史:从疾病的发病起因,病变过程,发病的年龄及其性别,饮食情况,经常使用的药物,以及服用止泻药或导泻药的使用情况都应了解。同时了解患者伴有哪些疾病和症状,并判断其与腹泻有无关系,有何关系。

b.症状:应从粪便的性质、形状、气味、粘液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等情况大致确定腹泻的性质。

②体检

望诊:现全身状况,皮疹情况,精神状况,体态、体重等情况。

触诊:以手检查腹部,了解疼痛、腹块等的性质,同时应尽量作肛门指诊,除外肛门疾病。

听诊:了解肠蠕动情况。

③实验室检查:通过直接镜检,以及粪便中的细菌培养来诊断致病菌。

④X线检查:用X线腹平片检查肠道情况,或用气钡造影摄片,诊断除外消化道功能和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