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萨珊王朝也称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是如何兴亡的

admin

贵霜帝国的兴亡史是怎样的 贵霜帝国历史

贵霜帝国简介

贵霜帝国(KushanEmpire),古国,国祚始自公元55年,425年亡。127年-230年为其巅峰时期。

萨珊王朝也称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是如何兴亡的-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继承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拥有人口五百万,士兵二十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

贵霜帝国是现在哪里

贵霜帝国的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

贵霜帝国历史

一、崛起

贵霜帝国由大月氏(dàyuezhī)五翕侯之一贵霜翕侯部落建立。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约在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高附五翕侯。

公元前177年前不久,月氏击破敦煌附近另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夺其地,难兜靡子猎骄靡初生,其部落逃奔匈奴。公元前170年左右被匈奴击败,西迁中亚阿姆河流域。

公元前125年征服巴克特利亚(由古希腊人在中亚建立的国家),统治整个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大月氏部族一分为五,迁往东部山区,设五部翕侯统治,贵霜是其中一部。

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部翕侯丘就却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丘就却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喀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阿富汗的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二、鼎盛

公元1世纪60年代,贵霜已统治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呾叉始罗、犍陀罗、罽宾,可能还有西旁遮普。其后,无名王阎高珍(索特·麦格斯)时期,贵霜向西扩展至赫拉特,控制了整个河中地区,并羁縻了康居和大宛。

公元90年,贵霜王因求汉公主,被班超拒绝,遣副王谢率军七万攻超,为超所败,纳礼求和。班超一直不知贵霜王名,仅以“月氏王”呼之。

2世纪初阎膏珍即位,再次征服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在中亚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花剌子模,吞并锡斯坦,国势大张,形成中亚的一个庞大帝国。帝国版图东起巴特那,西达赫拉特,南至纳巴达河,北尽咸海。都城迁至白沙瓦。

183到199年,胡毗色伽二世在位期间,对中亚的控制减弱,康居、大宛摆脱羁縻,呼罗珊、花剌子模也脱离贵霜统治。衰败迹象已经显露。

约213年,波调即位,贵霜势力在中亚有所扩展,一度重新控制花剌子模,并同亚美尼亚库斯诺依斯结盟共抗萨珊王朝。

233年,萨珊王阿尔达希尔一世率军攻克锡斯坦后,经呼罗珊入花剌子模,接着攻入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呾叉始罗,给贵霜以致命打击。波调死后,贵霜仍保持着印度河以东地区的统治。

三、衰亡

贵霜帝国政权在婆苏提婆死后,日益衰落。至公元3世纪已分裂为若干小的公国,其年代和历史是非常模糊的。这时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贵霜的势力益削。

至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再次统一北印度。这时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北方的嚈哒对大月氏贵霜残部攻击,贵霜从此一蹶不振。

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独立,后来(至公元5世纪)不断受到嚈哒(白匈奴)的侵犯。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国,一般认为在公元425年为嚈哒所灭。现代印度贾特人是他们的后人。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贵霜帝国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世界古代国家历史请关注世界历史栏目。

为何中国国会有民族自卑心理呢这是怎样造成呢

OOOOOOOOOOOOOOOOOO顺便讲一下历史:

中国最早的文化心理是“华夏自豪心理”——很正常,尤其是当炎黄联盟打败南方的蚩尤(东南族裔)和南方的祝融(炎帝部落南迁与有苗族裔融合后的部落联盟)之后,建立了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强大国家,拥有文字来叙述自己悠久的历史和血缘世系,这时的文化是一种贵族的自豪心理。类比一下西方,相当于罗马帝国征服希腊和迦太基帝国之后,俯视周边的法兰克部落、高卢部落、迦太基遗民和北非的各种小部落一样,直到汉初,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唯一有文明可言的族群。

然后,是“中央自豪心理”。随着汉朝建立,一些其他文明的发展,我们有了文明层面上的交流——通西域,是打通了大汉与罗马的道路,我们的文化概念中多了安息(古波斯帝国)、身毒(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大秦(古罗马帝国)的种种异质文明的认识,但是,我们本身的高度发展使我们仍然是自豪的,独树一帜的。不过,春秋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和秦汉的拓土开疆,对于“中华”的概念已经不仅限于“华夏”(所谓华夏,是春秋时期之前的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即炎黄后裔。此概念主要区别于“四夷”,即挑战炎黄部落联盟战败的东南裔、苗裔以及发展更晚而未曾挑战炎黄部落的北狄、东戎、山戎、肃慎等等族裔,也包括与炎帝同根而后来分道的羌族裔),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化自豪心理”有了更深的含义——不只以华夏族的古老文明为荣,更为秦汉王朝的恢弘大气、邦有法度而自豪。如果说前一段的文化自豪是建立在华夏族的先天性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那么这一时期的文化自豪就离不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稳定与促进作用。

接着,是“文化忧郁时期”。南北朝长期分裂,五胡乱华,这些都严重打击了建立在华夏文明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有秩序的统治之上的文化自豪感,但是门阀士族们又保留着一种精神上的“贵族式思考”,所以,文化上表现出迷茫、忧郁悲观的情绪。当然,忧郁不等于绝望,更不等于放弃,中国文化阶层在心底里还是推崇固有文化的价值的,只是现状让他们忧虑,进而难以继续维持以往的底气十足的自豪。其实,忧郁本身还是一种自豪,有着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疏离感,正是贵族精神的印记。

接着,迎来一次高峰、盛唐的“文化自信时期”。忧郁是一种变相的自尊,过分的自尊又掩饰着不自信。盛唐的经济、军事、法律、行政、执政和社会风气都高度繁荣,反过来给文化打了一剂强心针,这时的文化心理不仅摆脱了“忧郁”的低谷,比“自豪”还更进了一步——“自豪”是认为只有自己是最好的,容易成为偏见;而“自信”则是了解并正视所有的存在,而不关注无意义的比较(毕竟,价值是根植于文化观念中的,很多情况下异质的文明间无法进行不同类的比较),有一种兼容并蓄而自成一家的气度。(这其实给我们今天也提了个醒:不要总是争高低,而是我们要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好、做踏实。当我们不关注风格的同时,自己的风格就出来了)

之后,随着贵族(这里指西方说的“贵族”,对应于我们这里,更为准确的概念应该是“门阀士族”;而后来因科举兴起而逐渐产生的官僚阶层,在西方并没有相应的准确概念,因此以西方历史的研究方法是无法全面观察我国历史的。)阶层式微,五代十国、乃至宋的局部统一,元的大一统,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次有了两条分庭抗礼的方向——市民精神兴起了,代表着一种俗文化,有着轻松、愉快、向善、享乐的特征;上层则把春秋起一直隐隐存在的严肃性、自省性精神发扬起来,成为了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特征。(这种分层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民国时期官场的江湖文化也是市民文化的表现)这时,我们的民族文化仍然与民族自卑心没有联系。

OOOOOOOOOOOOOOOOOO现在切入正题:

我们华族的民族自卑心理,不产生于民族本身,而是受各种政治思想左右的、是政权斗争中民族作为牺牲品的烙印。

关于这一点,徐复观论的极为精辟:“(近百年来中国文化思想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有中外政治的冲突,而形成中西思想文化的冲突。)反对西方文化者多出于民族的感情,并非出于对西方文化本身的批判。反对中国文化者亦多处于对西洋势力的羡慕,而非出于对中国文化自身的反省。此一冲突,到五四运动而达到高峰;亦在此中国文化吃了决定性败仗。然深刻地加以观察,则中国文化之吃败仗,并非由于西化运动的成功使中国文化成功地“现代化”;实际上,此一胜负,只是意味着西方的经济政治军事的侵略势力在中国得到了压倒的胜利。”

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十分真切,中国当代的民族自卑心理,也起于近代清政府腐败软弱,败坏国际形象的惨痛历史。而中国自古的思想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是在众多各界人士纷纷思索的同时,由于羡慕西方,误在学习兴国之路的时候也中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毒——由痛恨国之不兴,到痛恨清政府,到痛恨清政府手下大小无能官员,再到痛恨选出这些官员的科举,再到科举制所绑定的官方儒家文化,再到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华丽的转身”,正是当时侵略者所喜闻乐见的,也是他们大力灌输的“‘殖民地’精神文化落后风貌”的印象。他们利用经济政治优势,在文化上瓦解中国人的精神,从而破坏中国社会原有结构,以利于其殖民活动的展开。(欧洲殖民者称:“白人的子孙,到世界各地去吧,以上帝的名义去教导它的人民,把你们优秀的东西传遍。”所以,很多殖民对象都被灌输了落后、愚昧、“需要白人教导”的思想,为他们的殖民活动创造了合理性)。中国文化上民族自卑心理的形成,是与殖民主义的思想灌输脱不开关系的。

此外,徐复观认为,近百年来中华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正当中国社会大变动时期,所有凡是有力的思想文化,没有不关心到社会政治问题的;而社会政治问题,也没有不影响到文化思想的——于是,文化思想与现实政治结下不解之缘;纯学术性活动,仅退居于不重要的地位。而现实政治的分野,也常常即是文化思想的分野。”

除了中外矛盾,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矛盾,也牵扯着各方的政治斗争。我国文化讲究“师出有名”,于是“民族文化”再一次成了炮弹——其实,中西文化优劣的争论,不就和“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是一样的性质吗?当年,也有不少知识分子在被舆论洗脑后,心甘情愿地“承认错误”、“自我批判”。

我国的民族自卑心理来自于文化自卑心理,而文化自卑心理,和近代遭受的侵略脱不开关系,也和中国人本身文化政治不分家的思维逻辑有关系(这里没法子,是自古有之的。传说中圣人一出,先立文字;商周时期,也是战前动员做得很充分,像《尚书》里记载夏启伐有扈的《甘誓》、商汤伐桀的《汤誓》就是他们的战前动员。由于清xx输了,传统文化输了;由于国xx输了,资本主义输了),这是外部环境加上我们特有的民族心理形成的。

萨珊王朝也称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是如何兴亡的

萨珊王朝的创立者是阿达希尔一世,原为波斯地区斯塔赫尔城王公。当地自塞琉西时期起,就一直存在着波斯人建立的小王朝和强大的独立传统。224年,他联络各地王公在米底大败安息军队,杀死安息王阿塔巴努斯五世。226年,他攻占帕提亚的首都泰西封,建立新的王朝,并以他的祖父萨珊之名命名。由于该王朝也是波斯人所建,学术界称其为新波斯帝国,以别于古波斯帝国。

萨珊王朝是古代伊朗最辉煌的时期。阿达希尔一世基本上统一了伊朗和两河流域南部。沙普尔一世时,萨珊与罗马再度爆发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过去安息与罗马战争的继续。沙普尔一世多次大败罗马,生擒罗马皇帝瓦列里安,大大提高了萨珊王朝的声威。他还在比沙普尔城和纳克希·鲁斯坦建立大型摩崖石刻,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

著名宗教改革家摩尼这时开始传教活动,其教义吸引了大批教徒,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一摩尼教运动。摩尼被镇压后,教徒将摩尼教义传播到欧亚各地。沙普尔一世逝世后,萨珊王宫内讧。国势转衰,被迫将大片领士割让给罗马。沙普尔二世在位时,萨珊击败罗马,收复失地,并和罗马瓜分了亚美尼亚。他还击败了中亚匈奴和塞种部落,使其成为自己的盟友。

沙普尔二世兴建了许多新城市,其中最著名的是“伊朗,赫瓦列·沙普尔”。他逝世后,伊朗开始出现封建割据。统治集团内讧,人民起义和中亚游牧部落人侵,使萨珊迅速由极盛转向衰落。484年,萨珊屡为噘哒所败,被迫称臣纳贡,成为噘哒属国。卡瓦德在位时,袄教改革家马兹达克领导的马兹达克教派运动爆发了。马兹达克教派宣扬原始共产主义的平等思想,反对封建剥削。这场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伊朗封建制度的胜利。

胡司洛一世继位后,大力推行改革,国力强盛。萨珊东灭噘哒,西败拜占庭,南占也门,国势再度复兴。胡司洛二世(590-6时,萨珊与拜占庭再度发生战争。两国长期混战,耗尽实力,却忽视了伊斯兰教的兴起。萨珊末期国内发生严重内讧,几年之内有十几位国王被杀。阿拉伯人则高举圣战的旗帜攻人伊朗,在卡迪西亚和尼哈万德战役中大败萨珊军队。651年,萨珊末王耶兹德格德三世被臣民所杀,萨珊王朝灭亡。伊朗历史从此进人伊斯兰时期。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千年一叹》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这段时间一直在出差,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

出门的时候我常在书包里装本书,在车站等车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在嘈杂中独享一份宁静;火车上看看,给身心一份旅行。未读这本书之前,羡慕那些行者——带着单反、背着包骑着单车转山转水。现在发现余先生是一盏烛火,在若隐若现的前方。

他行路。每到一个地方,或是历史久远、闻名世界,或是荒凉到只剩下一砖半瓦,哪怕仅仅只留下一个传说,他也能怀古评今,为我们展现出不一样的一面。他读书。每讲出的一个故事,总让人感觉熟悉而又新奇,像是历史缝隙里的筋骨。从不扭曲历史,却又鲜为人知。真正的博学是难以模仿的,而我们往往最爱拾人牙慧、夸夸其谈。多想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每一步路都是在与历史同行;每一行字,都是无数脚步的积淀。

我想,本着读书万卷、行路万里的理想,或许永远达不到余先生这样的人生高度,但朝着这盏烛火前行,生活必将更加充实,旅行也必将更有意义。《千年一叹》读书笔记2

是否文人都怀有比较严重的忧患意识?根深蒂固地生长在内心?无时不刻地左右着他们的眼睛与思想?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叹息。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随香港凤凰卫视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他的震惊伤感表露无遗:“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在抚摸文明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作者忧心叩问,是啊,“思亘古如斯又倏忽闪现,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由希腊而入,忧伤的情怀已起幕。远古的爱琴海依旧在,公园前5世纪的遗迹——石柱只剩下后来者的铭刻,迈锡尼的海伦早已随战争而消逝,空留一个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遗址,可惜曾经的千古气势已成追忆,幸而,还有一个奥林匹亚,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圣火的气息……

埃及,尼罗河、法老、金字塔、太阳神庙……埃及文明是疑问最多的文明,是最难以解读的文明,因为难以解读,所以便难以传承。埃及人对能追溯他们历史的许多古碑、古籍依然没有其文字的解读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秘便无处不在了。所以,作者说“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庆幸,中国有个秦始皇,他让中国的历史活了下来。

以色列——怨气聚集的国家。曾经辉煌的所罗门王朝丝毫没能让坚强的犹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运对其尤为不公,那么多的灾难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他们头上,驱逐、杀戮、奴役,怎么也摆脱不了,但这个民族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迁移。而只要落脚,就能迅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如果这种生态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么他们宁肯放弃,选择流浪”。是啊,多舛的命运已造就了他们坚强的的生存文化,但无论多么坚强,集合了三大宗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远都是他们内心的痛,一面哭墙见证了他们多难的历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杰里科古城遗址,一万年前的骄傲现在只剩下破败和不安全,唯有几丛遗落的花,悄悄鲜艳了一万年。

约旦,美丽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还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却只能与清风明月为伴,因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辉煌显现的是隐性的文明形态,对它的了解只能靠猜测与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国家,因为有了全人类文明的母亲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虽然铁丝网重重。原想由此探寻巴比伦文明的痕迹,比如早熟的《汉谟拉比》法典,比如残暴的统治,比如奇异的建筑,比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然而,在巴格达博物馆里,作者只看见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怆,一屋的遗忘,连巴比伦遗迹也被糟践成一个低劣的现代模型。

伊朗,历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数很多,所以历史的遗迹在征服的过程中被破坏得很彻底,米底王国(伊朗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的首都和居鲁士成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开端。伊朗因萨珊王朝而奠定了现代伊朗文化的基础,此后,伊朗不断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灾难中成了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镇,以独特而缓慢的步伐,走进了现代。现在的伊朗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种淡然漠然,有点苍凉,有点神秘,有点世俗。

巴基斯坦,没有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但是“赤脚密如森林”,这个国家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饰的惊人的整体性贫困。这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文明沦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兰堡的塔克西拉寻找到了犍陀罗艺术,在那儿,法显和玄奘曾经的足迹让他激动万分,他思考了僧人远行进行文明之间深层沟通的意义。

印度,向往以久的“恒河晨浴”让作者彻底知道了那与美丽无关,却是一场人类的悲剧。极端的贫困、极端的混乱、极端的肮脏让作者早早告别阿育王与菩提树,逃离了。

尼泊尔,绿色的尼泊尔让作者的感觉瞬时苏醒。在这儿,作者得以静静地反思万里历程,为此番的文化考察画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远征和失序,迷昧与保守是作者思考得来得文明衰落原因。(附:作者为“千禧之旅”所写歌词)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千年一叹》——我为它的沉重而莫名地叹息。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3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这几天热极了,大家都说是在过桑拿日子,我也不例外,我也是怕热,不敢出门。在家里蜗居,看书、回帖子、写点笔记。回头看看,还真是收获不小。这几天又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此书新版于20xx年,虽然差不多十年,但书中所描写的古代文明遗迹是不过时的。先前,我读过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给我启发很大,也受益很大。总感觉大师级的水平就是高。

今天读来千年一叹,更是耳目一新,本书使我从国内走到了国外,对于国外部分古文明史迹有了新的了解,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文明古迹,这应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读着,读着,感觉着恐怖满眼;读着,读着,感觉着危险又危险;这是在探险,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仅限于苦了,达到了玩命的地步;时刻都潜在着危机,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在经过了这漫长的苦旅岁月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项文明成果的发布,都是在经过了几番寒彻苦之后才会得来,知道这些我们才会去珍惜的。知道后才晓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一叹,是对新世纪的献礼,也是对逝去的旧世纪的挑战。是对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也是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余老师从1999年9月27日开始行程,第一站就是哀希腊,最后一站是山西平遥古城,时间是20xx年2月2日,历时5个月的行程,完成了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

极度的贫穷与落后,

极度的愚昧与无知,

文明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现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文明一起埋葬。

余秋雨先生是一个具有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叹》以他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洋洋洒洒的揭示着人类文化的内涵。读着这本书,我的思绪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文明古国中穿行。最令我着迷的是余先生在书里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个作家文学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个另类。这本《千年一叹》每一篇文章都在闪耀着耀眼的光,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向我们诠释了历史的意义。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多元的,历史是无穷尽的。历史是文化的缔造者,但文化也可能在历史中泯灭。余秋雨先生以他敏锐的思维,强烈的忧患意识,给了我们一本《千年一叹》。余先生其实间接的告诉我们要保护炎黄文化,就象保护我们的母亲。不要让文化陨落的悲剧在我们这里重演。一本沉甸甸的《千年一叹》在带我们游离文化古国的同时,也给敲我们敲了警钟:悠久文化其实很脆弱。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4

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了,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捧着这本《千年一叹》,我的手就好象抚摸到了文明的碎片、历史的车辙......

放下书,去细细品味的时候,才发现,我的心原来正在滴血......

这是一本日记,写的是在千年之交,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考察人类文明遗迹的经历。一个柔弱的学者、书生,数万公里的越野行程,何等的不易?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执着追求、谑诚朝拜。沿着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前行,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战壕密布、荒草迷离、盗匪出没!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文明。

或许是对余秋雨先生的尊敬,我对这本书的感觉颇为良好,读书的同时既领略了沿途的奇闻轶事、还有余先生思辩的精神、对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的痛惜;以及对当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所感动。心里不禁的为余秋雨先生的此行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险、最有人类文明仓桑感的地方写成的日记,大大的解决了我的饥渴。

“千禧之旅”的首站是希腊。

我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xx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先生认为有两点: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古老的埃及文明也不容乐观,她已经没落了,却还在沉醉于自负的神秘,余先生认为:“埃及以庞大的雄姿切断了被外部世界充分理解的可能,其实也切断了自己的延续使命。”过于沉湎于对死后世界的憧憬,使他们不重今生,只顾来世。神秘、古老的埃及最后在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的轮番讨伐下,终于没落了,只剩下卢克索一带的所谓的“法老人”后代还在不断叮叮当当地修复着祖先陵墓,供人参观。这是埃及法老的悲剧。

两河文明以商业与法律著称。而现在,在余先生的眼里、在镜头下,文化二字竟会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被践踏了!

希伯来文明充满了感伤与动荡,从没有一天的宁静与安定......

一个伟大的波斯统治者——大流士,他消除了由居鲁士儿子的残暴变态和版权者的宗教阴谋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带领500佣兵起家,大小1000多战,战无不胜,终于创建了空前强大的波斯帝国,把版图和实力在居鲁士大帝的基础上继续扩充。而现在......

谈到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余先生认为与宗教有关。这里也如同耶路撒冷一般,是多宗教聚集、冲突的地方,宗教仇杀很严重。战争、杀戮又把这千年的文明消磨了。

......

文明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

极度的贫穷与落后,

极度的愚昧与无知,

文明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现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文明一起埋葬。

余秋雨先生是一个具有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叹》以他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洋洋洒洒的揭示着人类文化的内涵。读着这本书,我的思绪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文明古国中穿行。最令我着迷的'是余先生在书里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个作家文学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个另类。这本《千年一叹》每一篇文章都在闪耀着耀眼的光,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向我们诠释了历史的意义。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多元的,历史是无穷尽的。历史是文化的缔造者,但文化也可能在历史中泯灭。余秋雨先生以他敏锐的思维,强烈的忧患意识,给了我们一本《千年一叹》。余先生其实间接的告诉我们要保护炎黄文化,就象保护我们的母亲。不要让文化陨落的悲剧在我们这里重演。一本沉甸甸的《千年一叹》在带我们游离文化古国的同时,也给敲我们敲了警钟:悠久文化其实很脆弱。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5

余秋雨先生通过对世界文明的现代形态的实地考察,以日记的形式写就《千年一叹》一书。这本书完全记录了从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的考察历程,几乎囊括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古国。

他多是避开繁闹之地,寻访古堡,神殿,陋巷,陵墓这些处于隐秘状态下的文化废墟。我认为其中的景色描写部分固然精彩,但应位居其次,而余先生一次次探究文明兴衰的缘由,才是他真正要与读者分享的。这一次考察意义的所在,余秋雨先生在第一章已说得明白,“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有没有必要走到底,硬把脚印延续到今是祸是福,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辨别一下别人的脚印,研究一下它们离去的原因。”这无疑会引发读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文明,一个亘古悠远的字眼,在漫长的历史宏流中,享受着几千年的孕育成长,却又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刹那间的摧残与淹没。余秋雨先生实地勘察了几大文明发祥地的古迹及今天的现实图景,经过一番梳理后的结论是:“人类几大发祥地,都已衰落,无一例外。”不过“相比之下,希腊的情况较好,希腊当初衰败的直接原因我看有两个,一是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政治内耗,二是既要迎接外敌又要不断远征,造成致命劳损。”至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恒河印度文明则等而下之了,前者“一开始就缺少明澈的理性,沉醉于自身的神秘。”中者,“整体倾向实用,缺少深厚的人文基座,”因此直接诱发大量的战争,而后者,其内部原因,“至少有一半与宗教迷误有关”。他们的文明曾与中华文明一起辉煌过,辉煌的程度一点不比中华文明差,但今天都已衰落,无一例外。昔日的辉煌已被风雨侵蚀的黯然失色,面目全非,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

余秋雨先生通过对这几大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的探讨,在对比中又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他认为战争、社会失序、愚昧和保守是文明衰落的最主要原因,而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恰恰避免了这些。虽说也有战争,却是世界上唯一没被长期役使的民族。而一种文明能否保存下来应该在于它是否能在文明的初期将文明大众化、多元化。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之初,都是个人的、单一的,当这种文明被一类群体接收后,就从个体崇拜阶段进入全体认可阶段,这种认可就是多元化的基础。当认可经过一段思考,到适当时期,尤其是思想政治放松的阶段,多元化就会萌发、发展,迅速到达高潮,经过一个时期的沉淀,再多样化。如此下去,循环反复,生生不息。只有大众化,文明才不会随一个或几个个体的消亡而灭亡,只有多元化,才能彼此平衡协调,并为每个不同的时代提供最优的选择。才能使人们解放思想,思考更新的思想。

中国的文明刚开始时也不过是一种原始的造物文明,之后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至今各种思想层出不穷,不胜枚举。没有大众化、多元化的文明,一两个人的死或一两次战乱就足以至其于死地。而大众化、多元化的文明,一个统治者的死或几次战乱反而为文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较大的自由度,从而使文明得以蓬勃发展。说到这儿,我倍感欣慰。中华文明是幸运的,创造了文明,守护着文明,传承着文明,自成体系的多元发展又不忘引进优秀的思想,让外域文明在中华土地上焕发新奇色彩。看着那些古文明的残照,我暗自庆幸中华文明的辉煌,但他的付出有谁能看到。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必要看看《千年一叹》,它让我们更了解世界,更理解中国。文明,走过了几千年,仍会继续走下去。我们用流传了几千年的语言交谈,每一步都是祖先的脚印。请允许我,向天祈祷:中华文明,有天地同在。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6

《千年一叹》就像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先生跋涉万里考察人类文明遗迹的经历。

它既像诉说又像慨叹,更多的时候是惊悚。惊悚古老文明在冰封的历史下荡然无存,只留给后人一片空白无力的想象;惊悚辉煌的人类文明竟崩塌的如此凄凉,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认表述的;惊悚文明崩塌的结果,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和文明的死亡。

我十分感叹余先生这一路的写作,他用手中的笔记下了一个个遗迹的实况。在这个横贯中东的旅行考察中,他到过的文明发祥地都已衰落。这个局外人都对此感伤,不知身临其沉迷而是孤寂?是哀叹还是同情?我无从知晓。

余先生在序言里写道我在旅行中常会引发苦思,作为一个外来者,对这些已经逝去的文明应当持怎样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里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会不会固时间的推移而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之宿命?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不敢妄力评论,至少中华文明不会,因为他太博大太精深,太悠久太凝重了,它的本质永远是发展和承裘,想切也断不了。

在这里余先生执笔于最恐怖地带,问到于数了公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的书中,我寻找到了难得的文明。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7

今日重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

第一次读还是在新世纪初,算来已有十多年了。曾经买过一本爱不释卷,但不知被谁借去了,一去不回。

后来又在余秋雨的散文集中读到过些该书的篇章,再后来,又在网上下载了些我喜欢的章节,甚至,就在去年,我还在喜马拉雅朗亲自朗读了该书的文摘,反复聆听过……

我得有多喜欢这本书啊!以至于今天在图书馆,密密麻麻的一排排的书籍中,我一眼又锁定了这本书,然后坐定,读完,一气呵成。

喜欢是有理由的:

首先我喜欢游记,这和我本人喜欢旅游有关,它是我目光的延伸,带我去看我未知的世界。何况,这本书的视角是从文明古国的历史演变中,寻找失落的文明,进而反思中国文化的发现脉络。因此,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作者游历的路线从希腊、埃及、约旦、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一路走来,最后从尼泊尔回到境内,每一步都有历史的回声。

这是当时世界上从未有人完整穿越的路线,况且,这一路的每一公里都是贴地碾过很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地区,例如北非、中东、南亚等地。

但这又不是纯粹的冒险或科考,尤其,执笔的还是研究戏剧史和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余秋雨,他的文笔清新又厚重,严谨又不乏幽默,使得这本书既不像科考那样枯燥,又不似一般游记那般浅薄,让人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又忍俊不禁。

因此,看着这些可能是作者在车里、在膝头,在狭窄的连桌子也没有的简陋旅馆里写成的文字,内心除了对未知的猎奇心理,还有一份对作者的敬畏——博学、勇敢,敬业的旅者、文人、思考者的敬畏。

作者在序言里说的,"整个行程,是一个伟大的课程。"

而吸引我的,除了这伟大的课程外,还有作者面对古老与沧桑的遗址,透过文字记载的表面,透视出的思考与叩问:

人类,为什么曾经那么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文明,为什么曾经那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历史,为什么曾经那么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8

读《千年一叹》,时常让人掩卷长叹,那些曾经璀璨的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已衰败了,徒留残垣断壁供世人凭吊。盛极必衰,应了这句话吧!而背后的原因无不令人唏嘘,有的至今仍能做警钟,震耳、扣心,让人一惊。

对《千年一叹》持续喜欢、百读不厌的第三个原因,恐怕是与我对欧洲历史和宗教的兴趣有关。

和前几次看这本书时的纯粹作为读者的疏离感不同,此次阅读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旅行做注脚,书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城市,因为我的足迹曾经掠过,就有了很强烈的现场再现之感。

而近期读到过的有关欧洲历史的散点知识,也在此时连成线,铺成面。

作者在结束行程前,曾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的旅馆几日,整理书稿,静心思考。

回到终点回望起点,总有很多过程中来不及沉淀的深刻。

读罢,掩卷。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屋里有炉火,案头有蜡烛,作者烛下疾书: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有太大分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

古巴比伦是如何消失的

1、在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以及公元前1200只公元1100年间,共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入侵,入侵者们都是会骑马有铁制的武器作战,除了中东外,各地的文明都毁于两次入侵,古巴伦消失的主要的人文因素。

2、城市发展,人口增加,于是就出现了开荒伐林,把森林变成了田地,没有森林固定水土,就开始出现沙漠化,农田也盐渍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国家就出现了内乱,就给了外族人可乘之机。

扩展资料:

历史概况

公元前21世纪下半叶,埃兰人灭乌尔第三王朝前,来自马瑞的阿卡德将军伊什比埃拉,被派往伊辛(Isin)购买谷物,他就在那里建都并宣布独立。

公元前2003年,埃兰攻占乌尔城,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乌尔城被毁,国王伊比苏恩被绑缚埃兰安善城。

公元前1996年伊什比埃拉赶走了埃兰人占领了乌尔城,掌握了南美索不达米亚的霸权。随后拉尔沙从伊辛独立出去,伊辛和拉尔沙对峙多年。

公元前19世纪初,阿摩利人的阿姆纳努姆部落在巴比伦摆脱伊新的控制,其首领苏木阿布(前1894~前1881在位)建立巴比伦王国,又称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由于其位于两河流域商路的枢纽地区,境内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政治和经济力量不断增强。

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时期,先后征服伊辛、乌鲁克、拉尔沙等国,并占据亚述南部,建立起从波斯湾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权制奴隶制帝国,自称世界四方之王。

但汉穆拉比的统治并不巩固,其继承者萨姆苏伊卢纳在位时,先后遭埃兰和加喜特的侵袭,内部也发生反债务奴役斗争,导致了巴比伦第一王朝的衰微。

公元前1595年,赫梯统治者穆尔西里斯一世最后将其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巴比伦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