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九月痛失四位艺术家!其中两位来自辽宁!先生们,一路走好!

admin
九月痛失四位艺术家!其中两位来自辽宁!先生们,一路走好!九月痛失四位艺术家!其中两位来自辽宁!先生们,一路走好!-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痛失

这是一个悲伤的九月

四位艺术家陪伴了我们的

童年、青年

中年、老年

……

让我们再来回顾他们

艺术的一生

追求完美的一生

九月痛失四位艺术家!其中两位来自辽宁!先生们,一路走好!-第2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人间少了幽默

天堂多了笑声

九月痛失四位艺术家!其中两位来自辽宁!先生们,一路走好!-第3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9月7日上午10点46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常宝华曾拜相声大师马三立为师,徒弟包括赵福玉、牛群、侯耀华等。代表作品有相声《帽子工厂》、小品《语言医生》等。退休后仍继续进行创作、撰文、著书、教学。曾参加相声、小品、话剧、电视剧等演出,他也是“开心麻花”常远的爷爷。

常氏相声传承人

曾获“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常宝华出身相声世家,自幼随父亲常连安、兄长常宝堃学习相声。常氏相声为常连安及四子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创立。常宝华9岁开始登台表演,受到相声老前辈的熏陶和传授达10年之久,学习和演出过七十余段传统相声。

1951年,21岁的常宝华拜相声大师马三立为师,并加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参于表演并创编了很多新的剧目。1953年在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回国后,常宝华放弃了在曲艺团的优厚待遇,决定参军,随即进入“海政文工团”。

常宝华曾多次荣获全国和军队文艺会演创作、表演等方面的奖项。2006年8月,常宝华被授予中国曲艺界的最高荣誉——“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我不喜欢匠,我喜欢艺”

常宝华的屋子里摆着泥人张的泥塑、面人郎的面人,风筝卫的风筝,还有铜雕、铁画……这些都是他的粉丝和徒弟们送的,常宝华说这些都可以算是他的爱好。之所以对这么多东西感兴趣,是因为他觉得只有多热爱这些“生活”和“玩意儿”,才能有利于积累对相声表演艺术的素材和感悟。

——“我都很喜欢,我不喜欢匠,我喜欢艺。匠和艺是有区别的。我们要做艺人。比如泥塑艺人,我琢磨他们的构思和手工,琢磨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细微,面目所反映的是心里的活动,这就和我从事的表演有一定的联系了。”

——“以前我收藏过各个国家的硬币,现在没有再达到收藏地步的爱好了,没有离开不行的爱好了,那种爱好叫迷。要说离不开什么,那我离不开的还是相声,我现在正在研究相声的表演规律和相声的元素,我想,将来我要为后人留下这样儿东西。” 

梁祝化蝶飞去

天堂琴音不老

九月痛失四位艺术家!其中两位来自辽宁!先生们,一路走好!-第4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9月7日,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病逝,享年77岁。

他说,小提琴演奏,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一首民族经典乐曲《梁祝》,经由他之手传播到世界各地;他与爱妻濑田裕子的跨国恋,成为乐坛“琴瑟和鸣”的佳话。而他的名字,本身就满载着浓浓的中国情。

“语言终止时,音乐就开始了!”

1941年,盛中国出生在一个音乐之家。父亲盛雪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母亲朱冰主攻声乐。五岁那年,家里特地举办拜师礼,他正式拜父亲为师。从此开始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与琴为伴的日子,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1960年,盛中国被选派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师从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师列奥尼德·柯岗。在那里,他参加音乐界“奥林匹克”级的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获得荣誉奖,成为新中国最早在世界性音乐比赛中获奖的小提琴家之一。

在盛中国的众多代表作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莫过于缠绵凄美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生中,盛中国演奏过上万场“梁祝”。

——“演奏《梁祝》,要有西方的那种装饰美、形态美,也要有从中国的水墨绘画中汲取的那种内涵,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这样才能到达音似神往、入木三分的境界。”

不仅仅是音乐家

在盛中国看来,只有内心充满爱,表达出来的音乐才是真实感人的,否则就是作秀。

视提琴如命的他,曾经卖过3把提琴。第一把卖了50万元,他给贫困山区捐了25个塑胶操场,第二把卖的100多万元,捐给了老家的基金会,第三把卖了180万元,捐给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汶川大地震后,他第一时间捐出400万元;他拎着一把价值过千万的1754年的意大利名琴奔走各地演出,可其中许多场次是分文不取的义演;从1987年开始他每年都去日本演出,并将演出所得的一部分捐赠给各国留学生作医疗基金;他和妻子濑田裕子没有子女,但资助了142名贫困学生……

——“我不知道这是自己的优点还是缺点。聪明而不世故的人可爱,特别是艺术家,但这样的人大多数不成熟。人一旦成熟了,心膜就厚了,就不透明了,能打动和感染你的事物就少了。尽管我的一生中吃了许多不成熟、不世故的亏,但我不悔。”

用一生捍卫的名字

盛中国的名字带有典型的时代气息。因为出生那年正值1941年的乱世之秋,父母亲与所有中国人一样,最盼望的就是中国能够强大昌盛,不再受人欺凌,遂为他起名“盛中国”。

父亲取的的名字成了他一生的使命。盛中国曾有机会获得美国绿卡和日本国籍,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那时候的涉外婚姻,许多人会借机加入外国国籍。但我和濑田裕子婚前就达成共识,我永远不会加入日本国籍。我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天堂多了说书人

“下回分解”再无解

九月痛失四位艺术家!其中两位来自辽宁!先生们,一路走好!-第5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9月11日下午3点30分,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逝,享年84岁。

世上行当甚多,唯有说书难习;装文装武装自己,好像一台大戏。从二十多岁名声鹊起的“板凳头大王”,到重出江湖六十下海的北漂岁月,直至年过八旬壮心不已的坚守传承,单田芳自己的人生故事,也充满了一旦登场便是一生的豪迈从容。

“只有说评书,我心里有底”

1934年,他出生在一个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最早闯关东的那批民间艺人,母亲唱大鼓,父亲是弦师。

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考上了东北工学院。开学刚一个星期,却生了场大病,再加上家庭遭遇变故,他不得不退学,1955年进鞍山曲艺团,开始说起了评书。1956年在辽宁省鞍山市首次登上舞台。

从1964年开始,传统评书一律不许说了,这也砸了一批老说书艺人的饭碗。只有很少一部分,像单田芳这样有文化的艺人能够说新书。《地道战》《地雷战》《野火春风斗古城》,当时流行的小说单田芳都跑到书店买来,看完背会就开始说,那段时间他说了33部新书。

改革开放后,是评书的第二个复兴期。1978年,单田芳录制了他最为脍炙人口的长篇评书《隋唐演义》。单田芳还表演录制了《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乱世枭雄》等100余部计15000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开创了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他的语言魅力打通了地域、文化、年龄的界限,据说曾经每天有1亿多人在听他讲故事。

乡土眷恋,成就经典

单田芳是辽宁人,其人生的跌宕与传奇,均在辽宁留下不息声响,他将东北人的豪爽和幽默,以及东北的民俗民风极好地融合在了评书文化中。

当年单田芳走进辽宁电视台,录制了全国第一档评书联播节目,时至今日,他依然是该节目播出的回数最多、书目最多,也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如今单田芳的作品覆盖面达到全国530多家电台,收听人数将近7亿,闻名全国,被誉为永不消逝的电波。

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单田芳获得终身成就奖。

听众闻声静候

20岁拿起惊堂木的单田芳,说三国话隋唐,说英雄好汉、才子佳人,一说就是60年。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几十年的辛苦付出,也意外练就了单田芳那标志性的沙哑嗓音。

——“自己嗓子为什么哑了,都是说书说的,到医院检查,声带息肉,做了三次手术,后来也没有办法了,老伴帮忙想办法找偏方,用清凉油抹到嗓子眼,去录音的时候录音棚都是清凉油味,但确实挺管用。”

这位“说书的艺人”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年龄,80多岁还保持着凌晨三四点起床录评书的习惯。他在微信、微博等平台和年轻人交流,紧跟时代向新媒体靠拢。

——“评书市场虽小,关键是我们行内人应该不甘落后,让广大听众了解、爱惜评书,这就要靠我们的钻研,如何跟上时代,挖掘更多老百姓喜欢的东西。我相信评书还会有更繁荣的时候。”

“劳烦各位了”

《我们天上见》

九月痛失四位艺术家!其中两位来自辽宁!先生们,一路走好!-第6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9月15日凌晨2时20分,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朱旭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朱旭,1930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9年5月进入华北大学,在华大三部戏剧科学习戏剧专业并在毕业后进入华大文工二团工作,从灯光师到演员,由此正式开启了他的戏剧人生。同年11月,朱旭由华大转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立,22岁的朱旭成为了北京人艺的演员。这一身份伴随他六十余载,是他一生最珍视和爱重的身份。

谈自己很少,谈创作很多

话剧大师洪深曾说,“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 朱旭始终将这两句话作为自己从艺的座右铭。他善于观察,勤于学习,刻苦钻研,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先后塑造过数十个性格独特、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他风趣幽默、细腻传神的表演,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烙印。

他扮演过《女店员》中的卫默香,《悭吝人》中的雅克,《三块钱国币》中的杨长雄,《蔡文姬》中的左贤王,《骆驼祥子》中的二强子,《请君入瓮》中的路奇欧,《左邻右舍》中的李振民,《咸亨酒店》中的阿Q,《屠夫》中的伯克勒,《推销员之死》中的查利,《红白喜事》中的三叔,《哗变》中的魁格,《芭巴拉少校》中的安德谢夫,《北街南院》中的老杨头,《生·活》中的王保年,《家》中的高老太爷,《甲子园》中的姚半仙等角色。

2012年,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82岁的朱旭还站在了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扮演《甲子园》中的姚半仙,这是他最后一个话剧角色,至此,他在自己最爱的舞台上站了整整一个甲子。

大器晚成“老来红”

有人称朱旭是大器晚成,更有人说他是“老来红”,舞台之外,他通过电影、电视与观众结下了深厚的缘分。1984年,已经54岁的朱旭初涉影坛,从此便成为了银幕和荧屏上的常青树。

他先后参演电影《红衣少女》《清凉寺的钟声》《小巷名流》《鼓书艺人》《阙里人家》《心香》《我们天上见》《变脸》《洗澡》《刮痧》及电视剧《末代皇帝》《大地之子》《似水年华》《沧海百年》《日落紫禁城》等。他是观众心目中儒雅的君子,慈爱的长者,可爱的老头儿。不留痕迹的表演,被评论为“完全不是在演戏,而是在生活。”

1984年他因饰演话剧《红白喜事》中的三叔,获文化部表演一等奖。1991年获第二届中国话剧金狮奖“演员金狮奖”。1996年,66岁的他因《大地之子》蜚声日本影坛,获日本广播文化基金会颁发的“最佳男主角奖”和NHK颁发的“银河奖”。他因在电影《变脸》中的精湛表演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1年那年因电影《刮痧》中扮演的许父,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2004年获第五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荣誉金狮奖”。2004年因出演《北街南院》获第十一届“文华奖”表演奖;2005年获“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称号。2007年中国话剧百年之际,被授予“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同年获得“繁荣首都文艺事业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2009年获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11年获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等。

德艺双馨“老戏骨”

众多的奖项面前,朱旭始终谦虚低调,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座奖杯,还是始终闪光的做人从艺的品格。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时事、热心公益事业,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后积极捐款,并于第一时间投身《北街南院》《生·活》的排演当中,用自己所参演的艺术作品去鼓舞人心。

他待人真诚、友善,为人随和、热情。从艺六十余载,他舞台上下乐乐呵呵,有着睿智的幽默。在同辈艺术家面前,他是相伴一生的艺术伙伴,在晚辈面前是德艺双馨,高山仰止的艺术大家。在北京人艺,很多人亲切的称他“朱旭老爷子”。

——“剧院都叫我‘老爷子’。我就想着,这怎么回事儿呢?说溥仪皇帝小时候在皇宫里,等着继承这个皇位。清朝那些太监们特聪明,就叫他老爷子。老,一排就排到最上边了。就叫老爷子。今儿在这一定要加一句了,我有何德能啊,劳烦各位了!”

先生们,一路走好

“新闻大连”综合编辑

综合解放日报 辽宁卫视

央视新闻 北青艺评 环球人物

编辑:“新闻大连”燕子

美编:“新闻大连”孔德成

责编:“新闻大连”张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