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人工蝎子养殖新技术:养蝎人必须掌握的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要点

admin
人工蝎子养殖新技术:养蝎人必须掌握的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要点人工蝎子养殖新技术:养蝎人必须掌握的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要点-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新老养蝎人收藏的技术:人工养殖蝎子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新技巧

二、种蝎的选择标准

由于对于蝎子的遗传学研究尚不深入,对目前种蝎的鉴定主要依据蝎子的健康状况及一些经验来鉴別。一般认为优良种蝎体型大、体表发亮、富有光泽、食欲旺盛、健壮活泼,尾部向背弯曲,适应性强。若体长在4.8厘米以上的雌蝎,腹部肥大圆润饱满,产仔率必然高;但体长在4.5厘米以下,身型短小,虽然鲜嫩饱满,但产仔率普遍较低,繁殖期晚,甚至当年不能繁殖。雄蝎应选择血气方刚的刚成年小雄蝎,因为大雄蝎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已失去最旺盛的交配能力。

三、种蝎的运输与投放

1、运输

运输过程中的防护措施是否得当严重地影响着种蝎的成活率。防护不当会加速蝎子能耗消耗,甚至死亡。运输过程中密度不宜过大,否则易使蝎子因挤压或颠簸而受损伤,导致孕蝎流产或形成死胎。常用的运输方法是按种蝎3:1的比例(即三雌一雄)放进用洁净、无破损的编织袋,每袋重量保持在1.5千克左右。为达到在运输过程中的减震目的需要每袋外加纸箱,每个纸箱底应事先用海绵或纸板、纸团等铺底,为调节箱内的湿度应在纸箱内放入几块吸过适量水分的海绵块。另外,为便以通风透气纸箱上部的四周要打几个通气孔。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动,夏季运输要注意预防高温、防雨,防强光,冬季则要防寒。运输过程中,尽量节省运输时间,不可靠近高温环境。为防止路途颠簸最好选用舒适性较好的火车或轮船,若选乘长途汽车时,应走高速公路并要在运输箱下垫厚物或海绵。为避免强光辐射,可在每个纸箱上加盖一层黑布,以达到避光的目的。

2、投放

根据蝎子的生活习性,到达目的地后,不要立即将其放出,正确方法是要让蝎子在安静的地方静待4个小时。如果是在15:00后到达目的地的,当天不要放出,必须待到第二天的19:00再放出。因为15:00以后到达目的地再稳定4个小时后,已经超过19:00了,而这时正好是蝎子开始活动的黄金时间,所以必须待到第二天的17:00再放出蝎子。另外,15:00以前到达目的地,无论再早也必须等到19:00再放出蝎子。

投放蝎子前,应反复检查饲养池的保险性能,在确保饲养池、窝、缸、盆无任何纰漏之后再投放。投放种蝎时,每个蝎池(窝)最好一次投足,以防止先放的与后放的种蝎之间发生争斗,造成伤亡。如果确实需要多次投放时,可先向池(窝)内喷洒少量的白酒以起到麻痹蝎子嗅觉的作用,待酒味散发后先后放的种蝎便能相互接受了。如果放养密度过高,会因假山窝穴及食物的限制,蝎群内会出现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现象;如果放养密度过低,则浪费饲养池面积,饲养室、饲养池面积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影响经济收入,特别是人工加温控温的饲养室,其代价更大。人工养殖蝎子所放养的密度,必须根据蝎龄、养殖方式和窝穴的设施等进行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每平方米饲养蝎子的密度,2-3龄蝎约3000只,4-5龄蝎1500只,6龄蝎800只,种蝎600只左右(母蝎最理想的繁殖密度是一蝎一繁殖室)。成年种蝎的雌雄放养比例一般为3:1,否则会影响繁殖率。种蝎刚进入新的环境后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2-3天内会有一部分不进食的现象,因此不必大量投喂饲料虫。种蝎投放后,要留意观察蝎子的活动、入窝、捕食、饮水等情况,并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安全、完整,发现问题应及时补缺。

人工蝎子养殖新技术:养蝎人必须掌握的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要点-第2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新老养蝎人收藏的技术:人工养殖蝎子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新技巧

四、蝎子的雌雄鉴别

一般情况下,雌雄蝎的区分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它们在入药、取毒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在进行引种时,雌雄鉴别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成蝎的两性差异较为明显,在进行雌雄鉴别时,可以根据以下外形特征加以区别比对。

人工蝎子养殖新技术:养蝎人必须掌握的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要点-第3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新老养蝎人收藏的技术:人工养殖蝎子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新技巧

�

五、种蝎的交尾

蝎子的繁殖同样需要经过交尾方能完成。5-8月份是野生蝎子的交尾期,而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蝎群的交尾则不受季节的影响可随时进行。合理的适配方式为1条雄蝎1次只能和1条雌或2条雌蝎交配,蝎体素质特别好的一次性最多也只能许配3条雌蝎。之后雄蝎需静养3-4个月后方能再次参与繁殖交尾工作。正常情况下雌蝎每年可繁育2次,雄蝎可交尾4次,而蝎子最佳的繁育期只有3年左右。

1、蝎子的交尾方法

蝎子的通常进行的交尾方法有如下3种:

(1)、单交

单交的方式是将一雌一雄的种蝎单独捉入一个独立的交尾场所进行。采用这种交尾方式,雌蝎的受精质量高,但需费较大的工作量。

(2)、复交

复交是指待一对雌雄蝎交尾后,将已完成交尾的雄蝎捉走,再另外放入一只雄蝎进行复交。这种交尾方式受孕机率大,但需费更大量工作,有时有些雌蝎还拒绝复交,某些雌蝎由于交尾过多,还会引起疾病或死亡。因此,进行人工养殖时一般不采用复交的交尾方式。

(3)、混交

混交就是指在一个蝎窝内按比例混放雌雄蝎,让其自行找对象进行交尾。这种方法较省事。采用混交的配种方法时,应注意雌雄蝎的比例。不然雄蝎太少,常造成雌蝎配不上种,雄蝎也会因配种过多而过早衰竭死亡;雄蝎太多,则雄蝎之间为了争夺雌蝎而发生相互争斗,甚至互相残杀。以实践经验证明,混交时雌雄蝎的投放比例以3:1左右为宜。经过一次交尾后雌蝎多余的精子会在其输卵管内存活数年,并且连续数年仍然可以排出受精卵。但以往经验得知,隔年失配或连年失配的雌蝎,产仔数与质量会逐年下降,有的甚至产出弱仔蝎或死精卵。有关试验也证明一次交配逐年繁殖产仔数与质量,远差于连年交配连续产仔。

2、交尾的适宜环境条件

蝎子的交尾行为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同时对交尾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风力大小及地面状况等都有比较特殊的要求。条件得到满足,则交尾的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1)、温度

雄蝎在交尾时必须先排出精荚,再插入雌蝎的雌孔。精荚必须有一定的硬度才能很好地定型并插入,这必然就要具备一定的温度条件,以便使之迅速干燥变硬。因此,在交尾时温度条件必需达到25-40℃之间,而且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交尾的成功率也就越高。

(2)、湿度

过于干燥的环境不利于蝎子正常打开生殖盖板、排出精荚和接受精荚带。依以往经验得知,交尾很少发生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时的环境,而当湿度达到70%-85%时,交尾数量明显增多且顺利进行,并有较高的成功率。

(3)、光照

人工养殖条件下蝎子交尾时对光照强弱不太敏感,但在自然环境中蝎子的交尾常选择在早、晚进行或在荫蔽场所进行。在夜晚的月光下或黑暗中蝎子可以正常交尾,如果此时用强光照射交尾仍可正常进行,但交尾的时间比弱光下明显增加近1倍。根据其这一特点,人工养蝎时应尽量控制蝎子在弱光下进行交尾。

(4)、地面状况

地面是精荚固定、附着的界面。地面如果坑洼不平,精荚排出后可能落到洼陷的地方而不能精准插入雌孔,而在尖凸之处又固定不牢固。地面不平整,雌雄蝎难于拉钳“共舞”,也不便于二者的交尾活动。另外,如果地面松软,排出的精荚后受到污染,沾满尘土,且难于固定。再者交尾活动进行时场起少尘,也不利于打开生殖盖极排出和接受精荚。粗糙的地面有利于精荚附着及交尾双方涉足地表企稳附着的基础。地面若光滑如镜,蝎子产生本能拒绝,不进行排精交尾,即使排出精荚也不能固定。倾斜固定更为困难,而且交配的雌雄蝎很难在这种地面上完成交配时的“共舞”,影响交配发生。因此,人工养蝎时,在雌雄蝎发生交尾前,要人为创造个粗糙、平坦、坚实、环境阴暗的地面条件,以利于雌雄蝎交尾成功。

(5)、震动与声音

蝎子因为胆小,对于各种外源的强烈震动或声音十分敏感,有时甚至会因惊吓而停止吃食、交尾繁殖或产仔等活动。因此,在人工养殖时应尽量保障周围安静的环境,避免受到强烈的震动或声音的刺激,以提高交尾的成功率。

人工蝎子养殖新技术:养蝎人必须掌握的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要点-第4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新老养蝎人收藏的技术:人工养殖蝎子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新技巧

六、交尾期的饲养管理

蝎子在交尾期能量消耗明显加大,由于雌雄蝎均为成蝎,食量增大,每天投料要增加,保证雌雄蝎要吃饱而不至于饥饿,这样オ能专心进行交尾。同时,为了提高受精质量,需要投喂多样化的高质量、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饲料,以满足形成生殖细胞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此外每天还要保障供应丰富的饮水供给量,避免雌雄蝎因为缺水口渴而没有意愿交尾。因此,在雌雄蝎交配前期,对雌雄蝎要供给充足的、营养丰富的食物。蝎子成功交尾后,应加强饲养管理,尽快恢复其体力,促使雌蝎受孕后的胚胎有足够的营养迅速发育,而雄蝎又能有精力继续同其他雌蝎交配。

交配期的蝎场、蝎窝要保持清洁卫生,并及时清除场窝内的杂物残渣,同时把窝内的土适当填平压实,以利于更好地完成交尾任务。蝎场的环境应保持幽静,不能有吵杂之声,避免强光照射,以免干扰到雌雄蝎的交尾活动。

此外,在交尾期间应加强巡查观察,以便掌握配育的具体情况及雌雄蝎的健康状况,着重注意雄蝎的交尾能力,并适时更换交尾能力差的雄蝎。为了保证雌雄蝎的身体健康,还要调节控制温度、湿度,以最适宜的温度(26-38℃)、空气湿度(60%~80%)使雌雄蝎处于最佳状态,提高受孕率。

七、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引入的种蝎一般都是头年经过交配的雌蝎,已进入妊娠期或即将进入妊娠期,因此,对引入种蝎的饲养管理实际上为妊娠期饲养管理。在妊娠期,孕蝎卵子发育及胚胎发育需要丰富的营养,需大量饲料供应。要加强孕蝎的饲喂管理,增加营养,多喂营养丰富的昆虫饲料,这是孕蝎产仔多少及仔蝎壮弱的关键因素。这一阶段,孕蝎的食物可用老熟的黄粉虫或黑粉虫幼虫,也可投喂切断的蚯蚓等。投食量应根据种蝎的数量及食物昆虫的个体大小来确定。一般来说,种蝎每3~5天可吃食1条黄粉虫,但具体的数量要靠不断投喂试验才能较好把握,应该以刚好吃完不剩下或略剩一点为宜。

妊娠前期,孕蝎活动不多,一般长时间潜伏于分室中,即使吃食也很少起身挪动。但到了妊娠后期,孕蝎往往于夜间爬出,频频外出寻觅繁殖场所,就像在野生状态一样。根据这种活动规律,妊娠前期,只需注意防止雨水灌窝,保证及时投食,并定期例行检查即可。妊娠后期则以围绕防止种蝎逃逸为中心进行管理。首先要经常检查蝎窝,及时补修漏洞。另外,雨后应及时揩擦玻璃,以免雨水溅起的泥土、污物等沉积并附于玻璃上面,影响其光滑,为蝎子爬出玻璃外逃提供方便。

温度对蝎子胚胎的生长发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28-38℃条件下,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蝎子胚胎的发育生长。孕蝎对湿度的需求以活动场地的土壤含水量为5%-10%较适宜,有利于胚胎的发育,高于18%时会导致胚胎的发育停止,组织积水,低于3%时大约20天后胚胎死亡。房内空气的相对混度以70%为宜。

人工蝎子养殖新技术:养蝎人必须掌握的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要点-第5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新老养蝎人收藏的技术:人工养殖蝎子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新技巧

八、临产期的饲养管理

1、临产状态鉴定

在妊娠期应着重观察个体较大的雌蝎,随时掌握孕蝎是否达到临产状态。如孕蝎出现食欲减退,四处爬动,寻找到僻静的场所后静伏不动,则应进行逐个检查。若发现雌蝎腹部肥胖,而且透过腹壁可见到腹内有大米粒状的成熟胚胎,即说明孕蝎已到待产阶段。

2、准备产房

临产的孕蝎应及时进行隔离饲养,不得将临产期的孕蝎混养,这是因为刚产下的仔蝎要爬上母背,而因为受到其他蝎子的干扰就难以实现导致难于成活;雌蝎刚产仔后由于受到其他蝎子的干扰会非常烦躁不安,上下燥动而摔掉背上的仔蝎,从而降低仔蝎的成活率;而存活的仔蝎因为没有被母蝎保护又增加了被其他蝎子咬伤的风险或被吃掉的危险,这就是为临产孕蝎设置单独合理产房的重要性。设置产房所用材料可以为1次性的塑料小口杯,也可以用玻璃罐头瓶来代替,或者用土坯或砖块等来制作。

通过生产实践得知,土坯、砖或水泥制作的产房不仅占地面积小,并可起到一定的吸湿作用,可以保障蝎子对环境湿度的需求,但是由于各产房之间串通容易出现“串房”的互相干扰现象。采用木板巢格产房或罐头瓶产房时则能有效地克服孕蝎相互干扰的问题,仔蝎的安全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可以大大地提高仔蝎的育成率。

九、产仔期的饲养管理

从母蝎产仔到母仔分离的这段时期一般要经过10天左右的时间称为产仔期。在产仔期间母蝎不吃不喝,完全依靠在妊娠期间大量摄食所贮存的营养来维持产仔过程。刚出生的小蝎还不能取食所以不必投食,其这段伏趴于母背时期的生存完全依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为营养来维持。在管理方面,由于产仔期间因为雌蝎负仔行动不便,常常警惕地护卫着背上的小蝎保持十来天蚊丝不动地伏于分室之中的状态。因此在产仔期间,母蝎和仔蝎都基本处于“准蛰伏”的状态而不会随意爬动,所以也没必要防止其逃跑而伤神费力。但这一时期的土壤湿度对蝎子来说至关重要,通常湿度应保持在15%左右,而低于5%则会出现母吃仔的现象。若在此期间连续高温会导致土壤迅速干燥,所以应及时补水增湿,以保证此时母蝎与小蝎所处的土壤湿度不得低于10%。

人工蝎子养殖新技术:养蝎人必须掌握的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要点-第6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新老养蝎人收藏的技术:人工养殖蝎子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新技巧

十、母蝎、仔蝎的分离

母蝎在产仔和负仔期间为防仔蝎受到伤害,全神贯注地监视、保护仔蝎,导致活动量明显较少。结束负仔期以后的母蝎性情突变,护仔性大减,食欲猛增,如果此时投喂的饲料量得满足不到其食欲,或湿度稍低,就会出现母残仔的现象。此外,这时蝎窝中的蝎子总数已经超过原来数量的十几倍,明显饲养密度过大,严重地影响到仔蝎的正常生长发育。另外,此时幼蝎也已消耗殆尽从母体内带来的卵黄,而幼蝎和成蝎食用饲料虫的标准又完全不同,而分开饲养更有利于幼蝎的进食及补充营养,更完善管理。因此,以方便管理上的考虑很有必要进行小蝎分窝。母蝎、仔蝎通常采用的分离方法有以下几种,各场可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操作。

1、玻璃板分离法

分离时先用夹子将母蝎取出放入另池饲养,再把仔蝎连同产房中的饲养土一起轻轻倒在盆中的玻璃板上(下垫玻璃瓶),仔蝎会向玻璃边缘慢慢爬去而掉入盆中,然后再将玻璃板上的渣土倒掉。此分离法适用于用罐头瓶制作的产房,每次可以分离5-6瓶。

2、挑栋分离法

当仔蝎爬下母背后,在晚上用筷子或夹子将前腹干瘪外出活动的产后母蝎拣出,而仔蝎继续留在原蝎池中饲养。此法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养蝎场内用土坯、水泥板或木板巢格等制作的产房。

3、分离筛分离法

大规模的养蝎场通常采用本分离法。具体做法为在两池之间制作一个长15-20厘米、高10-20厘米、孔径为0.3厘米的只允许2龄蝎通过的分离筛,而母竭却过不去。

4、分离滑梯分离法

在蝎池内以池底高出大池10-20厘米处建立一个小池,四周的边缘与大池地面建成60°角的玻璃板斜坡,蝎子只能滑下而不能往上爬。小池的四壁由4块玻璃板粘成,四壁与池底间预留一条只能容许仔蝎通过的高0.3厘米的细缝,进行分离时先将产房中的母仔蝎一并倒入小池中,仔蝎便从细缝处随斜坡滑入大池,而母蝎则继续留在小池中。较大规模养蝎场基本采用此法。

人工蝎子养殖新技术:养蝎人必须掌握的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要点-第7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新老养蝎人收藏的技术:人工养殖蝎子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新技巧

十ー、蝎子的良种培育

在蝎子的养殖业中品种因素严重制约着生产效益。在长期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因受基因变异、品种退化等因素的影响,种蝎的优良性状会在生产过程中随子代的繁衍而不稳定。由于受到不良的饲养管理、近亲繁殖或其他因素等原因的影响,导致了许多人工养殖中的蝎子都出现了种质差或种质退化的问题。因此,对蝎子进行特别的选育和培育是有非常意义的工作。

1、种质退化的原因及表现

蝎子在长期的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受到近亲繁育、温湿度不宜、饲料投喂或养殖方法不当等诸多因素,都会导致优良品种逐渐退化的问题。种质退化后的蝎子表现为抗病力下降,幼蝎生长缓慢,个体廋小,成蝎的生命周期缩短,繁殖能力降低,产仔数量减少或成活率不高,蝎子的产毒量减少等。

2、良种选育中必需的理论数据

(1)、外部形体数据

通常以体色、体长、体宽、体重、整齐度为对比。

(2)、繁殖数据

通常以采集产仔率、平均产仔数、病残率、各龄期幼蝎成活率作为繁殖对比数据。

(3)、生产性能数据

通常以采集饲料转化率、干湿比、产毒量、优质率等数据。

(4)、抗逆性能

通常以抗病能力等作为参考。

3、选种

通常选种工作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选种应在4-5龄的中型蝎中进行挑选,通过从日常观察到蝎群中身型较大、健壮凶猛、无残缺、适应性能好、抗病能力强、感染后自愈力强的个体作为种蝎的挑选标准,并进行集中管理单室饲养。第二次的选种应在种蝎完成交配并开产第一胎后进行,着重以生产顺畅、产仔率高、母性基因强、仔蝎素质好的母蝎标准留作种用。对雄蝎的选种也应按体格强健、体色光泽、凶猛有力、性欲旺盛的标准进行。以这样的选种方式坚持年年连续进行选育及淘汰,就能巧妙地将该竭种的优良性状体现出来并传承下去。通过实践得知,在蝎子的群体中坚持进行选育繁殖,目的就是选优去劣,这有利于保存和发挥蝎子的优良特性,有利于蝎场的稳产高产增加经济效益。

在日常养殖中得知,蝎子的生长速度与产仔率是不成正比的性状,这两个重要性状将难于在同一品种内同时得以满足,产仔量越多仔蝎的个体就越小,且生长速度也就越缓慢。所以,在选育种蝎时可以分别单独培养父系或母系的优良特异性能,雄系的特性应侧重于生长速度和个体,而雌系则着重于产仔率和成活率。

人工蝎子养殖新技术:养蝎人必须掌握的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要点-第8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新老养蝎人收藏的技术:人工养殖蝎子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新技巧

4、纯种选育

(1)、纯种选有的概念和作用

纯种选育是在品种内部对蝎子雌雄蝎进行选种选配、品系繁育和改善培育条件等措施繁育后代,以提高品种性能的一种方法。其基本任务是保持和发展一个品种的优良特性,增加品种内部优秀个体的比例,克服和改进该品种的某些缺点,从而达到保持品种的纯度和提高品种质量的目的。

蝎子是小动物,易受遗传漂变、突变、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加之生活周期短、饲养管理条件差,优良性状基因的频率就会降低,其至消失,品种就会退化。任何一个品种不可能十全十美,为了保持和发展其优良性能,并克服某些缺点,因此科学进行蝎子的纯种选育十分必要。

任何一个品种的基因型都不会绝对一致,尤其是性能优良的高产品种,受人工选择影响大,性状的变异范围广,是由于品种内个体基因型的差异才构成纯种选育的基础。

(2)、纯种选育措施

①、建立选育机构。成立蝎子育种领导小组和选育协作小组,进行品种的调查研究,确定选育方向,制定选育目标、选择标准,并制定统一的选育实施计划。

②、建立选育核心群和繁育体系。建立核心群是纯种繁育的关键措施,选择体质健壮、遗传性能优良、品质好的种蝎组建核心群通过系统的选育工作,繁育大量的优良纯种蝎子,并推广到良种繁殖场,扩大良种数量,供应生产场。

③、健全性能测定制度。根据通用的有关技术规定,准确、及时作好蝎子各性状的性能测试工作,并做好记录,专人负责种蝎的档案管理,为选种、选配提供依据,并建立良种登记制度。

④、严格选种选配。选种选配是纯种选育的主要于段,选种时针对品种各性状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选择方法选留种蝎,选配上依据选育目标和计划,采用不同的选配方式,核心群繁育可采用适当程度的近交。

⑤、开展品系繁育。以品系繁育带动品种选育,根据品种各性状的特点、育种群和育种场地等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建系方法,建立几个品系,每个品系具有本品种一个或几个性能突出的性状。

⑥、加强饲养管理。性状的表型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蝎子遗传性状的潜力才能发挥出来,良种良养,满足营养需要,改善饲养条件,加强管理,做好防疫工作,保证纯种选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人工蝎子养殖新技术:养蝎人必须掌握的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要点-第9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新老养蝎人收藏的技术:人工养殖蝎子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新技巧

5、品系繁育

品系指生产性能优秀突出,表现一致整齐,并能稳定遗传的种用类群。品系可在品种内部选育形成,作为构成品种结构的单位,也可通过杂交培育。品系可分为单系、群系、近交系、专门化品系和地方品系。作为品系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定数量的个体,突出的优点,遗传稳定。品系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新品种的育成和充分利用杂种优势,目的就是加速现有品种的改良。

(1)、品系繁育的方法

品系繁育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系祖建系、近交建系和群体继代选育3种。

①、系祖建系。系祖建系过程就是选择和培育系祖及继承者,合理应用近交或同质选配,扩大高产基因频率,巩固优良性状并使之成为群体共性的过程。首先从蝎子群中准确选出或培育出系祖,系祖必须是具有某些(种)性状突出的优秀个体,性状的遗传性稳定,其他性状不得低于群体平均水平,允许次要性状有不严重的缺点,用无有害隐性基因。可采用后裔测定和同胞测定来证实系祖的优良性状及遗传稳定性。系祖选择可采用育种值来选择,系祖最好是雄蝎,也可是雌蝎。选配的雌蝎性状表型与系祖相似,并与系祖没有亲缘关系,实行同质选配,与配的雌蝎数量不宜多。为了现固和加强系祖的优良性状,必须加强后代的培养和选择工作,只有完整继承了系祖优良性状的个体才能作为选育群,并从中选出最优的个体作为系祖继承者。实际选育工作中可多留后备种,提高选择强度,并通过后裔鉴定了解优秀个体的遗传性,选出可靠的继承者。每一代种蝎的选留朝系祖方向选择,同时消除系祖的缺点,使品系获得提高;每一代均采用同质选配,中等程度的亲缘选配,后期可采用高强度近交,当出现衰退现象时,应立即停止。

②、近交建系法。近交建系就是选择一定数量符合育种要求的优秀雌雄种场组建基础群,采用高度近交如全同胞、半同胞交配,获得优秀性状基因迅速结合的后代,形成近交系。由于近交发生衰退,使蝎子的繁殖力、生活力和生产性能下降,需要大量淘汰。因此,建立近交系需要大量原始材料,组建基础群时种蝎应为具有相同选育性状的优秀个体,无有害隐性基因,雌雄种竭最好为来自经性能测定的同一家系。近交建系过程中,最初四代不加选择,任其分离,待分化出不同的结合子时,再按选育目标选择。若受条件限制,不能大量扩群时,采用随机选留,选择时不宜强调生活力。另外,不能放松选种,一旦发现所要求的优良性状组合体时,立即选出,大量繁殖,以加速近交系的建立。

③、群体继代选育法。选择性能优秀的雌雄种蝎组建基础群,然后封闭子种群,在这闭锁小群体内逐代选种选配,使整个群体性能不断提高,趋于一致,遗传稳定,经过几代的闭锁繁育和严格的选育形成品系。

(2)、不同群类型建系口体应用

品系建立事先必须有明确的建系目标,建系过程中不要随意变更日标。从生产市场、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有蝎子种群进行调查分析,掌握个体性状的特点,并注意性状间的相关性,选择优良个体按类分群,不同类型的蝎子种群运用不同的建系方法。

①、同一类群优秀个体多且有亲缘关系。表明蝎群有共同的特点和来源,其遗传性较稳定,已基本符合品系条件,以后的工作注意选择选配,扩大优秀个体的数量,采用家系选择和同质选配,使优秀性状巩固和提高。

②、同一类群优秀个体多但无亲缘关系。蝎群具有建系的良好材料,选择符合要求的个体组建基础群,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建系,应用同质选配,将优良基因集合,并稳定其遗传性。

③、同一类群优秀个体数量少。分析优秀个体的基因型若确实为优秀基因型可采用系祖建系或近交建系。

④、群体中缺乏全面优秀个体。群体中缺乏各优良性状集一身的蝎群,群体内各个体分別具有一个或几个优良性状,可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组建基础群,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建系,应用异质选配或随机交配。

(3)、品系维持

品系育成后,最终目的在于选育提高和推广应用,必须做好保系工作防止新品系退化。其具体措施有:扩大蝎群数量,控制近交系数上升,各家系等量留种,多建立家系,延长世代间隔。

人工蝎子养殖新技术:养蝎人必须掌握的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要点-第10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新老养蝎人收藏的技术:人工养殖蝎子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新技巧

6、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蝎子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包括应用杂交改良蝎子品种和通过杂交育成新品种两方面。通过杂交提高蝎子生产水平,通过杂交导人新的基因,培育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饲料报酬高和生产新型产品的雄蝎品种,对于促进蝎子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小规模饲养条件下,经常在一个蝎种的种群内选种受血缘牵连、优良种性基因不多的局限,特别是有时还会因近亲交配机会太多而引起优良性状衰退、低劣种性增加的现象。为此,有计划地引进其他血缘关系较远的优良蝎种进行杂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型养蝎场这种做法尤为重要。在考虑引进新的优良蝎种改良时必须事先应了解它的品系特性、产地及饲养要求等。引进新品种后先要让其相互适应,然后再按计划地进行杂交。可以分组按选进优良的种雄蝎配原有雌蝎,或用原有的种雄蝎配引进的优良种雌蝎,通过继代杂交培养,观察各组原有的优良性状、组合力及稳定性的发展如何,而后择优作为繁殖的生产蝎种,从而从中筛选出质优的新品种蝎来。

(1)、杂交改良

杂交改良指通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选配改良蝎子品种,提高蝎子的品质。可分为导入杂交和级进杂交。

①、导入杂交。导入杂交也称为介入杂交,指某个品种或类群的品质在生产中能基本满足要求,但还存在某些缺点或某个重要的经济性状需要在短期内提高,而完全靠本品种(类群)的选育将难以达到目的,这就需要介入外部的优良血缘来进行改良。其目的是为改良该品种的某种缺陷,并保持其他特征,而不改变其生产方向。导入杂交的具体方法为:选择与原品种生产方向一致,针对原品种缺点性状具有显著优势的优秀雄种蝎与原品种的雌种蝎进行杂交,再在杂交后代中择优个体与原品种回交2次,使外来品种血缘含1/8后即停止回交,再进行杂种蝎的横交,以固定其优良性状。

②、级进杂交。级进杂交又称改良杂交,当某个品种生产性能不能满足生产要求,需要被彻底改进时用的方法,它是用优良品种改造低生产力品种的一种最有效方法。级进杂交的方法为选择改良品种的优秀雄蝎与被改造品种雌蝎交配,选择优秀的杂种雌蝎与改良雄连续回交3-4代,使改造品种的“血统”占7/8或15/16,被改造的蝎子“血统”仅占1/8或1/16,停止回交,让含这种“血缘”的杂种蝎子自群繁殖。

(2)、育成杂交

育成杂交就是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创造新的变异类型,通过育种手段将优良性状基因固定下来,培育新品种、新品系的方法。可分为简单育成杂交和复杂育成杂交两类。简单育成杂交指通过两个品种的杂交,以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复杂育成杂交指通过3个或更多品种的杂交,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育成杂交的步骤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杂交创新,选择品种,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种进行杂交,创造新的优良性状基因的组合,以改变原有子类型,创造新的理想型。第二阶段为横交固定,选择优秀的杂种蝎子进行自群繁育,使优良性状基因尽快稳定,采用同质选配或近交,建立品系以巩固遗传的稳定性。第三阶段为扩群提高,在第二阶段已定型的类群扩大数量,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健全品种结构,加强选配工作,使竭子新类群达到品种要求。

育成杂交应注意:首先,慎重选择符合要求的品种和个体;第二,对杂种后代严格选择,给予适宜的饲养条件,使遗传基因充分表达;第三,抓紧理想型固定工作,选择优秀的符合育种目的的个体,适当的近交建立品系,固定理想型;第四,积极繁殖理想个体,扩大新品种的数量,防止退化,并大力推广新品种(系)。

(3)、经济杂交

经济杂交指采用不同品种或品系进行优选育种,利用杂种优势,以提高经济性能为目的杂交繁育方法。杂交后代整齐均匀,生活力强,生长速度快。经济杂交广泛应用于商品生产,它是工厂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蝎场的重要环节。首先进行配合力测定,并不是所有品种(系)间杂交都有优势,只有经过配合力测定,发现配合力强、杂种优势明显的品种。第二,选择杂交亲本,用于杂交的父本和母本要有差异。杂交父本应是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的品种或品系,并且是与杂种所需类型相同的品种;杂交母本要选择繁殖力高、母性好、本地数量大的品种或品系。第三,杂交亲本的选优提纯,通过选择和近交,使亲本种群中重要经济性状结合子基因型频率增加,减小个体间差异,选择优秀结合基因型个体用以杂交,提高杂种优势。

①、单杂交。采用两个品种或品系杂交,杂交一代全部作经济利用。该方法杂交方式简单,选择亲本时只需要做一次配合力测定即可。缺点是不能充分利用杂种雌蝎在繁殖力方面的优势。

②、三元杂交。先用两个品种(系)杂交,杂交一代雌蝎再与第三个品种(系)的雄蝎杂交,杂交二代全部作经济用途。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利用了杂种雌蝎在繁殖力方面的优势。

③、双列杂交。先用四个品种分别两两杂交,然后再用两种杂种进行杂交,杂交后代作经济用蝎群。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利用杂种雌雄种蝎的杂种优势。

④、轮回杂交。采用两个或更多个品种间轮番杂交,杂种雌蝎继续繁殖,杂种雄蝎商品用。

人工蝎子养殖新技术:养蝎人必须掌握的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要点-第1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新老养蝎人收藏的技术:人工养殖蝎子引种、繁殖及品种改良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