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高加索区,高加索是哪个国家

admin

大家好,关于高加索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高加索是哪个国家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高加索地区有哪些国家
  2. 高加索地区大概包括哪些国家
  3. 高加索是哪个国家
  4. 高加索位于我国哪个地区附近
  5. 高加索国家指哪几个国家
  6. 何为高加索石油之争
  7. 北高加索联邦区

高加索地区有哪些国家

高加索地区有四个国家: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

高加索地区,指的是位于里海和黑海之间,高加索山脉所在的广大地区。高加索山脉分为大高加索山脉和小高加索山脉,其中大高加索山脉是欧洲与西亚的分界线,小高加索山脉则是亚美尼亚与北方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的主要国界线。

高加索区,高加索是哪个国家-第1张-狗狗相关-宝佳网

以大高加索山脉为界,高加索地区分为两部分,北方称为“北高加索”,属于俄罗斯;南方则称为“外高加索”,指的就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三国。

旅游资源

俄罗斯联邦高加索自然保护区位于高加索山脉西端,建于1924年,为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而辟,面积262500公顷,包括小拉巴、大拉巴、沙赫诸河上游地区。地处褶皱山区,岩石多为水晶花岗岩和片麻岩。地貌由低到高分别为山毛榉和橡树林带、冷杉林带和高山草原。野生动物有鼬、狼、棕熊、赤鹿、小羚羊和各种鸟类。

高加索地区的主要城市有巴库(阿塞拜疆首都)、第比利斯(格鲁吉亚首都)、埃里温(亚美尼亚首都)、克拉斯诺达尔(俄罗斯)、格罗兹尼(俄罗斯联邦车臣共和国首府)、弗拉季高加索(1931-1990年称奥尔忠尼启则,俄罗斯城市)等。

高加索地区大概包括哪些国家

该地区分为南高加索和北高加索两部分。南高加索又称外高加索,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北高加索又称内高加索,属于俄罗斯。达吉斯坦、车臣、印古什、北奥塞梯、卡巴尔达-巴尔卡尔等共和国都分布在这里。

地形地貌

高加索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横贯于黑海和里海之间,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462米。传统上把大高加索山脉的主分水岭作为南欧与西亚之间的分界线。

高加索一词不仅指山脉本身,而且包括山脉两侧的广大地区,北侧称前高加索,南侧称外高加索,整个地区占地面积为44万平方公里。

高加索地区从库马低地和马内奇盆地向南延伸到俄罗斯、格鲁吉亚、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边境,因而包括俄罗斯的最南部(包括达吉斯坦、车臣、印古什、北奥塞梯等几个俄联邦的共和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大高加索山脉从黑海北部的塔曼半岛向东南延伸到里海的阿普歇伦半岛,长约1200多公里。小高加索山脉位于库拉河与阿拉斯河谷之间。

历史

高加索地区是西亚古文明的发源地,曾孕育不少西亚古文明。

在苏联解体后,由于当地民族结构复杂,致使分离主义甚嚣尘上,因此发生了一连串的战争,情况跟1990年代巴尔干半岛上多国混战的南斯拉夫内战相似,使得高加索成为著名的“火药库”;

其中在阿塞拜疆共和国境内的亚美尼亚人群居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俄罗斯境内的穆斯林群居地车臣共和国,和格鲁吉亚境内的俄裔群居地阿布哈兹共和国和南奥塞梯共和国。

历次冲突包含1988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发生的第一次纳卡战争、2008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发生的南奥塞梯战争、2020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爆发的第二次纳卡战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高加索地区

高加索是哪个国家

高加索地区有四个国家,以大高加索山脉为界,北边是俄罗斯,南边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位于格鲁吉亚以南,南边三个称为高加索三国。

高加索地区,包括大高加索山脉、小高加索山脉、亚美尼亚高原北部,东西从里海到黑海。其中大高加索山脉是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长约1200千米,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海拔约5642米。

群峰高耸:

大高加索山脉全长1200公里,可分为东、中、西三段。东、西两段山势较低,一般海拔在4000米以下,山体宽度为200公里左右。

中段山体较窄,山势高峻,许多山峰海拔在5000米以上,山上气候寒冷,终年积雪高加索山屹立在欧亚两洲之间,西濒黑海和亚速海,东临里海,是欧亚之间的天然界限。

高加索位于我国哪个地区附近

高加索地区指的是黑海-里海之间的一条山脉——高加索山脉附近的地区,属于前苏联的最南端,是伊斯兰极端势力活跃的地区。该地区在唐朝时属于波斯王国领地,离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常非常遥远,中间隔着:伊朗、阿富汗两个国家呢。。

高加索国家指哪几个国家

高加索

高加索

Caucasus

以高加索山脉的山地地形和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异为特色的自然区。高加索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横贯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广阔地峡。传统上把大高加索山脉的主分水岭当作南欧和西亚的分界线。山北侧称前高加索或北高加索,南侧称为外高加索或南高加索。整个地区面积44万平方千米。从库马低地向马内奇盆地以南延伸,包括俄罗斯的南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以及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高加索山脉从黑海北部的塔曼半岛向东南延伸到黑海的阿普歇伦半岛,长约1200千米。小高加索山脉位于库拉河谷与阿拉斯河谷之间。

高加索气候处于温带和亚热带之间,由于山脉的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来自南方的暖空气都受拦截,使山脉两侧气候差异显著。北高加索属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为-4~-6℃,7月23~25℃,年降水量200~600毫米。南高加索为亚热带气候,其中西部的科尔希达为亚热带湿润气候,1月平均气温4.5~6℃,7月23~24℃,年降水量为1200~1800毫米,迎风坡高达4000毫米;东部库拉-阿拉克斯低地为亚热带干旱气候,1月平均气温1~3℃,7月25~29℃,年降水量200~400毫米。

高加索地区矿产丰富,库拉-阿拉克斯低地和里海底层有含油沉积层,达格斯坦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矿,阿塞拜疆有磁铁矿,外高加索还有铜、钼矿及其他金属矿。

高加索地区总人口约3000万,有50多个民族,超过百万人口的民族有俄罗斯人、阿塞拜疆人、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等。经济较发达,主要工业部门有能源工业(石油、天然气)、有色冶金(锰、铜)、机械工业(电力机车和食品机械)和食品工业等。前高加索地区是粮食作物区,外高加索地区是亚热带经济作物区。该区主要城市有巴库、第比利斯、埃里温、克拉斯诺达尔、格罗兹尼和奥尔忠尼启则等。

何为高加索石油之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内燃机取代了战马和以煤为燃料的机车,从而确立了石油作为国力因素之一的重要地位。在远东和欧洲,石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都至关重要。日本人在攫取东南亚石油资源的同时,攻击珍珠港以保护侧翼。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最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夺取高加索的油田。

1942年7月1日,在德军大举进攻苏联一年之后,希特勒在德国法西斯南方集团军总部会议上称:“如果我得不到迈科普及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就应结束这场战争。”同时,高加索的石油对当时的苏联能否顶住法西斯进攻并取得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到1942年夏季,随着乌克兰、白俄罗斯、顿巴斯等地区的失陷,苏联的经济基础严重地被削弱了。在当时局势下,保卫高加索对苏联来说具有第一位的战略和经济意义。苏联战前在高加索已经建立起了大型的燃料能源基地,北高加索与外高加索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全苏联总产量的86.5%和65%。巴库地区的原油产量占全苏联总产量的75%。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巴库的炼油厂生产着红军及其他作战技术装备所需的特种燃料油。

为了占领高加索产油区,希特勒德国制定了代号为“爱琪尔维依”的行动计划,内容包括占领高加索产油区以及进一步夺取近东石油。与此相配合的还有“土耳其计划”、“东方计划”等。希特勒在计划中拟定了具体的路线、方向和目标,包括翻越高加索山脉,夺取迈科普、格罗兹尼、巴库等产油区,并于1942年9月占领伊朗—伊拉克边界的山隘,以便进攻伊朗和伊拉克,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

苏德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时,苏联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1942年夏季高加索军事形势不利于苏军,红军退却,所以如何使敌人无法得到高加索的石油,就成为苏联领导人面临的重要战略决策。

当时,不仅德国人要夺取高加索,同盟军也想插手高加索。1942年3月初,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讨论高加索的防务问题。1942年夏末至秋初,英美力主将自己的军队部署到高加索。而印度战区的英军指挥官也担心高加索一旦被德军攻占会直接威胁到印度英军的右翼,进而再次提出进军高加索油区的要求。

苏联方面为此做了详细的部署,随着战线向西高加索山前的推移,苏军的抵抗也愈来愈猛烈。苏联的石油工业第一副部长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石油工程师和苏联内务部的爆破专家,拟定了石油开采的停产工艺及油井长期封闭的方案。有关参加此项计划的人员事后回忆说:“如果让敌人得到石油,我们就将被枪毙;如果石油产地在尚不会被敌人占领的情况下,匆匆忙忙进行破坏,我们面临的也将是同样的命运。”因此,在战时,对油田的保卫与破坏的工作,都必须在组织工作非常精确,并完全符合前线局势的情况下,才能适时、准确地进行。

1942年8月间,德军突入高加索产油区,德国人想方设法试图用高加索石油来补充自己。在迈科普油区,德军原以为能采取大量石油和燃料油储备,但他们什么也没找到。所有燃料油储备都被事先转运走了,油井被堵塞了,设备被埋藏起来或者运往后方。德军在占领库班的半年时间里,无法得到一滴石油。

战争进行到1942年11月下旬,苏军有效地抑制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消耗了他们的有生力量,不久就从战略防御转入决定性的反攻。德国法西斯不得不承认对苏战争的主要战略企图彻底失败。“爱琪尔维依”计划流产了。1943年1月1日至4月4日,苏军解放了北高加索及罗斯托夫的大部分地区,油田全部回到苏联人民手中。

在苏联红军赢得这场战争的丰功伟绩中,高加索的石油工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据战争统计,自1942年7月25日至1943年4月4日,北高加索及外高加索前线的苏军共消耗了18.4万吨燃料油,其中高辛烷值航空汽油4万吨,70号汽油及70号煤油2.07万吨,汽车用汽油9.74万吨,柴油0.59万吨,重汽油及煤油2万吨。在高加索战役反攻期间,前线苏军每天消耗燃油804吨,这些都是在崎岖山路、运输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由高加索产油区的石油工人提供的。

1943年1月初,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终于受命撤退,但他们已被苏联红军团团围住。剩下的燃料油只够德军的坦克行进32千米,但它们必须冲击48千米才能获救,所以,在1943年1月至2月初之际,陷入重围不能自拔、饥寒交迫又因缺少燃料而失去灵活运动能力的德军终于缴械投降。

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与亚洲战场的形势表明:现代战争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重。到战争结束时,德国人和日本人的燃料油罐都已枯竭。而战后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战争中,石油已成为核心问题。

北高加索联邦区

(一)地质与地理概况

北高加索联邦区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北高加索地区,包括达吉斯坦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北奥塞梯共和国、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和车臣共和国7个主体。北高加索联邦区总面积17.1×104km2,占俄罗斯面积的近1%,总人口约954万。北高加索联邦区中心设于皮亚季戈尔斯克,地理位置见图5-18,各主体的情况介绍见表5-11。

图5-18北高加索联邦区地理简图

(二)资源现状与分布

在俄罗斯大多数联邦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矿物原料综合体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构成了向新型市场经济转型的工业基础。但是,北高加索联邦区则全然不同。它的矿产品产量不大。比如,2008年该联邦区各类矿产的货币开采量为148亿卢布,占俄罗斯总开采量的0.3%。从北高加索联邦区各类产品的产值结构来看,农产品占42.9%,其次是加工业产品(38.1%),采矿业产值只占3.4%。

表5-11北高加索联邦区主要构成

从区域总产值的结构来看,贸易、运输、农业和民用工程是北高加索联邦区的主要产业部门。2008年,北高加索联邦区的人均工业产值是最低的,比全俄罗斯的人均平均值低3/4,比乌拉尔联邦区低7/8。北高加索联邦区的人均货币矿产开采量只有1600卢布,而全俄罗斯的平均值是3.6万卢布。产品产量与固定投资额密切相关。

北高加索联邦区的人均固定投资额只有2.6万卢布,比俄罗斯平均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6.2万卢布)低58%,比乌拉尔联邦区(11.9万卢布)低78%。

从资源分布上看,北高加索联邦区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5个联邦区,主要有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见图5-19。

以下介绍北高加索联邦区5个主体的主要资源情况,另外两个主体资源量较少、未作介绍。

1.达吉斯坦共和国

在达吉斯坦境内,现已发现52个油气田,陆地石油和凝析油储量1490×104t,天然气1121×108m3;大陆架石油和凝析油储量810×104t,天然气172×108m3。大陆和大陆架的油、气预测资源量分别为1.443×108t和3.311×108t、2800×108m3和5228×108m3。从陆上油气田投产至今的累计开采量为:石油和凝析油4430×104t标准燃料,天然气384×108m3。

最近10年来,通过地震勘探发现了一系列潜在含油气构造,其预测资源量在2.5×108t标准燃料以上。

据1993年专家评估,达吉斯坦共和国大陆架的油气初始潜在资源量为8.8×108t标准燃料,其中,石油和凝析油为3.4×108t,天然气为5400×108m3。

煤田和煤矿点分布在苏拉克河到库拉赫-恰伊河大约6000km2的狭长地带。最有远景的煤矿点位于达吉斯坦南部的奇拉赫恰伊河、鲁巴斯恰伊河流域,其预测资源量超过4400×104t,其中包括奇拉赫恰伊煤矿床和鲁巴斯恰伊煤矿床的储量(A+B+C1级储量26.8×104t,C2级储量259×104t)。

位于达吉斯坦共和国境内的阿尔卑斯成矿带面积约为8000km2,从中划出了一系列潜在的有色金属矿田,其中最有名的是克孜勒-杰列矿田。在该矿田内,现已详细探明了一个黄铁矿型铜矿床,其B+C1级铜储量为103×104t,C2级储量近13×104t;锌的C1+C2级储量为8.44×104t。

图5-19北高加索联邦区矿物原料综合体及基础设施

目前,正在达吉斯坦的东南部集中开展地勘工作,那里的库鲁什-马扎多金属矿结很有前景。

调查表明,达吉斯坦的金、银总储量分别为9.1t和283t,预测资源量分别为613t和2562t。

2.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

特尔内奥兹钨钼矿床是特大型矿床,其钨、钼的储量分别占俄罗斯总储量的50%以上和15%。到2011年1月1日为止,剩余的A+B+C1级储量为3.177×108t商品矿石,含WO3为50.8×104t,MoO为13×104t;C2级矿石储量4470×104t,含 WO3为6.1×104t,MoO为1.3×104t。

1940~2001年,特尔内奥兹矿床总共采出和加工了1.816×108t商品矿石,回收了32.63×104tWO3、7.94×104tMoO,顺便还回收利用了10632t铜、3257t铋、23t金和98t银。

特尔内奥兹钨钼联合企业曾经是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最大的采矿加工企业,苏联时期曾一度辉煌,有员工近万人,现在不到500人。这几乎成了该共和国矿业的一个缩影。

近10~15年来,使用联邦预算资金开展了大量地勘工作,但发现和评价的岩金和石油储量并不多。

截至2011年1月1日,计入国家矿产储量平衡表的A+B+C1级石油地质储量为1329×104t,其中已采收632×104t,经初步评价的C2级储量为12×104t(已采收7.2×104t)。

在捷列克-里海前缘坳陷的西部,共发现5个油田,目前只有阿赫洛夫油田在开采,石油的年开采量不到5000t。

该共和国A+B+C1级溶解气的储量为15×108m3,C2级为500×104m3。游离气和气顶气储量未计入国家储量平衡表。

3.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

境内已探明7个黄铁矿型铜矿床,其中几个较小的矿床已经采空。又大又富的乌鲁普矿床于1968年投产,其A+B+C1级原始评价储量为:铜66.65×104t,锌32.25×104t,金88.6t,银1399t。近年来,商品矿石开采量稳定在(32~35)×104t左右(铜6300~6800t)。

乌鲁普采选联合企业的尾矿场就是人工矿床。初期堆积的1100×104t尾矿中平均含有铜0.35%、锌0.61%、金0.62 g/t、银8.23 g/t。

在阿克绍特河上游地区探明了克季-季别尔达钨矿床,其A+B+C1级氧化钨储量为8.9×104t,矿石是单一组分的白钨矿贫矿石,WO3的平均含量为0.366%。在高山条件下可以平硐开采。2011年末,拍卖了矿床开采权。

20世纪30~40年代,在大拉巴河、乌鲁普河、基亚法尔河等流域曾进行手工淘金,没发现过岩金产地。2007年发放了北高加索地区第一个岩金矿点(列斯诺耶矿点)开采许可证。研究表明,其P1+P2级预测资源量估计有20t。

4.车臣共和国

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欧洲部分同外高加索的重要交通走廊,北高加索铁路和M-29号联邦国道(罗斯托夫—巴库)穿过全境。

车臣共和国的主要资源支柱产业为油气工业。其油气初始总资源量达到了4.75×108t,天然气总资源量达到了2.26×1012m3,见表5-12。

截至2011年1月1日,已为21个油田发放了矿权许可证,有17个油田正在开采,2个油田尚未投产,1个油田因完全充水而停止开采,1个油田准备投产。

近15年来,地勘工作量骤减,仍在开采原有的表内储量,因此,可采油储量减少了一半左右,预测资源量和经初步评价的储量没有变化。因此,当务之急是恢复境内的油气地勘工作。

勘探发现和开采中小型油田,在经济上比较有利,因为气候条件好,经济开发程度较高,石油质量好,因此,应重点恢复卡拉甘-乔克拉克地层的油气地勘工作。

表5-12车臣共和国油气初始总资源量的构成情况

①包括凝析油20×104t;②游离气+气顶气溶解气。(据И..Ямалханов,2012)

近年来,在彼得罗巴甫洛夫卡凹陷发现了3个油田。统计表明,不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气,其总资源量都比总储量多出2倍以上。

目前,车臣共和国的油、气开采量分别为每年100×104t和4×108m3(游离气和溶解气),按照这样的开采水平,其石油的储量保障年限为14~15年,天然气为100年左右。

总之,初始资源量的探明程度:石油已达 72.2%,游离气为 5.2%,凝析油为15.3%。探明储量的采空率:石油为92.6%,游离气为32.7%,凝析油为72.8%。

据格罗兹尼石油学院2009年的资料,车臣共和国境内已划出10个油气地勘对象。2008年通过地勘工作,在乔克拉克地层中划出15个远景构造和地段。2007年在上白垩统划出7个构造,其P1级可采远景资源量为1700余万吨石油。

在车臣共和国已发现2个锶矿床(尚未计入国家矿产储量平衡表),氧化锶含量都很高(22%~26%),其C2级锶储量超过18×104t,预测资源量超过36×104t。胡兰多伊锑矿点的平均锑含量高达12%,储量192t。还发现了秋阿洛伊铜多金属矿点。所有这些矿床和矿点均位于南部高山区。

达吉斯坦和车臣共和国现有的天青石储量和资源量,不论是从质量还是从数量上看都很可贵,足以满足俄罗斯今后数十年的锶原料需求,可能还可供应出口。

5.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

石油、天然气、凝析油、钛锆砂矿、铀矿石等是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具联邦意义的重要矿产。

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矿产丰富,据评估(按2006年价格计算),其价值高达7155亿卢布,在北高加索联邦区的各主体当中,仅次于达吉斯坦共和国,居该联邦区第二位,其钛、锆、矿泉水资源量居该联邦区首位(表5-13)。

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是俄罗斯最老的油气开采区之一,共发现了66个油气田,其油气储量和资源量见表5-13。1953年首次获得工业油流,1946年首次获得工业天然气流。到目前为止,主要油气田或者已经采空,或者已处于晚期开采阶段。

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克拉斯诺达尔天然气工业开采公司,实际上掌握了区内大部分油气储量。

该边疆区的石油年产量在100×104t左右。探明石油储量的采空程度达76%。这里的石油多为轻质(<0.87g/cm3)和少硫(<0.5%)的石油。

表5-13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油气初始总资源量

(据И.А.Ямалханов,2012)

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每年大约采出3×108m3游离气,探明天然气储量的采空率为86.2%。从游离气储量来看,所有天然气田都是小型天然气田。

塔赫塔-库库利塔是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两个最大的天然气田,其初始总储量分别为324.2×108m3和528.4×108m3,这两个气田的A+B+C1级游离气剩余总储量为308.4×108m3,占该边疆区探明储量的65.8%、开采量的48.6%。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内发现了45个油气构造和地段,其C3级石油远景资源量为959×104t,C3级游离气远景资源量为87×108m3(截至2011年1月1日)。

现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所有主要油气田均已进入末期开采阶段,油气开采量呈现稳定下降趋势。剩余储量多集中在难以采收的低渗透储集层中,平均充水率达88%。在这种情况下,开采边远地区的小型油气田具有特殊意义。

钛锆砂矿是该边疆区的重要金属矿产。斯塔夫罗波尔砂矿区是北高加索钛锆砂矿省的一部分,砂矿区分为5个矿田和38个钛锆砂矿点。钛锆砂矿区总面积1.8×104km2,现已查明的砂矿点总面积为1612km2,其中,中上萨尔马特阶(上中新统下部)层状砂矿面积最大,占地面积达1514km2。别什帕吉尔、“左岸”、塔什拉3个砂矿区面积最大,研究程度也最高,其钛钽砂的总资源量估计超过10×108m3。

目前准备进行工业开发的只有别什帕吉尔钛锆砂矿床,2006年经国家储量委员会批准的各级TiO2储量和资源量分别为:B+C1级为62.84×104t,C2级为238.67×104t,P1级为345.7×104t;ZrO2:B+C1级为19.16×104t,C2级为64.61×104t,P1级为98.8×104t。

截至2011年1月,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现有1个砂矿床、2个经济评价的砂矿地段、10个产有预测资源量的砂矿地段,其各级储量和资源量为:TiO2,B+C1+C2级456×104t,P1+P2+P3级6052×104t;ZrO2,B+C1+C2级122.1×104t,P1+P2+P3级1153.2×104t。

(三)地质勘探工作

北高加索联邦区地质研究程度不低于南方联邦区、中央联邦区和伏尔加沿岸联邦区,而且还明显高于北部的和东部各联邦区,但从现代经济需求角度看,地质研究程度还不够高。

根据俄罗斯地下资源利用署和全俄地质勘探研究所调查资料,截至2006年,北高加索联邦区的矿产资源潜力估计为2.63万亿卢布。从每平方千米的矿产资源潜力来看,北高加索联邦区仅次于乌拉尔联邦区(2134.7万卢布),雄居俄罗斯第二位,比俄罗斯国土每平方千米地下资源的平均价值(1049.1万卢布)高出1倍。

近年来,北高加索联邦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军事环境持续紧张,无疑抑制了对各经济部门的投资。

对北高加索联邦区岩金的评价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新的普查、预测、勘探和开采工艺,金的预测资源量增加了1000t。

在北高加索联邦区发现了数百个小型有色金属和其他金属矿床与矿点,采用现代技术可明显扩大俄罗斯一些紧缺金属矿种的表内储量。

关于本次高加索区和高加索是哪个国家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