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叶猴简介及详细资料

admin

这是什么动物

貌似叶猴,我以前也解答过类似问题简介:叶猴归属:灵长目,猴科。我国有6种叶猴,即黑叶猴、白头叶猴、长尾叶猴、菲氏叶猴、戴帽叶猴和白臀叶猴。它们都是中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叶猴起源于欧洲,它们的祖先从欧洲经非洲再到亚洲,首先进入东南亚地区,然后沿着河谷或低地进入我国华南和西南一带具有热带岩溶地貌的亚热带森林,即在目前的分布区生存繁衍,形成优势种群。这个过程发生在大约距今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恰好与我国南方热带岩溶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开始发育、形成的时间相一致,并且得到了很好的适应和充分的发展,生存至今,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宝贵财富。

叶猴简介及详细资料-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黑叶猴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是叶猴中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种。但由于黑叶猴的肉有滋补作用,“乌猴结”和骨、肉均可供药用,“乌猴结”用于治疗妇女血虚和贫血症等,骨性平、味酸,肉性温、味甘、略酸,用肉和米蒸熟发酵或者用骨在酒中浸泡3个月以上加工制成的“乌猿酒”驰名中外,其味醇香,对医治风湿病有显著的疗效。因此,有人常利用黑叶猴夜晚在岩洞中栖宿的特点前去捕捉,从前在我国广西仅大新县一个县每年收购的皮张就达1000张。但由活捕率很低,使这一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

叶猴

菲氏叶猴分布于云南,它的胆囊和肠道中生有结石,是因吞食的体毛与碳酸钙结合所形构成的,可以入药,药名也叫“猴枣”,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因此在市场的价格非常高。于是,菲氏叶猴也遭到了无情的捕杀,在我国境内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发现它的踪迹了。

白头叶猴是我国学者首先发现的,也是唯一一种由我国学者发现和命名的灵长目动物。它是我国的特产物种,仅分布在广西的左江和明江之间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野外总数大约仅有600只左右。

长尾叶猴分布于西藏,野外数量仅有1000只左右。戴帽叶猴分布于云南贡山的独龙江一带,在仅存有大约500-600只。

白臀叶猴唯一的产地据说是海南岛,但从发现时到现在,已经过了100多年,不仅从来没有采到第二只标本,而且也没有发现过它的任何踪迹,因此白臀叶猴可能很早就已经在我国绝灭了

白臀叶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体长大约为61—76厘米,尾长约为56—76厘米,体重7—10千克,是体色最绚丽多彩的灵长目动物之一。在国外,白臀叶猴的处境也很不妙。在越南战争中,不仅有飞机、大炮和地雷的狂轰滥炸,而且还使用了落叶剂,使大片的原始森林遭到毁灭,白臀叶猴的栖息地已经所剩无几,数量更趋稀少。

白臀叶猴为昼行性,完全树栖,主要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几乎从不下到地面上,善于跳跃,一跃可达6米多远,动作优雅。食物也是以各种鲜叶嫩芽为主,兼食各种野果,所不同的是很少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也很少到水边去喝水,这可能是它从树木的嫩叶和幼芽中已经能吸取所需水分的大部分,另外还能从清晨枝叶上的露珠得到一些水分。平常喜欢群居,既有小群,也有大群。小群一般是4一5只或8—10只,包括1—2只成年雄兽、几只成年雌兽和若干幼仔。但有时也能见到50一60只以上的大群在一起活动,这似乎是若干个家族的临时聚合。雌兽的发情周期大约为28—30天,发情中时大腿的内侧由白变红,甚至持续于整个怀孕期。怀孕期为165天左右,大多在2—6月间产仔,即使在怀孕期间,仍然允许雄兽交配,甚至在产仔的当天也曾见到有交配行为。初生的幼仔身体为白色,面部为黑色,眼睛附近有白斑,毛冠及颈、背部有红色。幼仔受到群体中所有雌兽的关注,争相搂抱并为之理毛。雄性性成熟的年龄为5岁,雌性性成熟的年龄为4岁。

别名乌猿,属于猴科,学名为Presbytisfrancoisi。

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黄色。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树栖,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领带领猴群活动。黑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10多米。很少下地喝水,多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水,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通常2~3月份交配,8~9月份产仔,每年产1胎,每胎1仔,偶见2仔。

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仅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头叶猴顾名思义叫做叶猴,因为它是吃树叶的,它的食物80%、90%都是树叶,在它的环境,在它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各种各样树叶。它根据每个季节,喜欢吃什么树叶,然后采摘一些什么样的树叶,而且采食量并不高。因为它的肚子里面它的胃有一个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这么一个室,所以它吃的树叶下去就能够很快就能够分解了。晚上白头叶猴一般要住山洞,它长期住在这个山洞,到了晚上就在洞口排泄。所以时间一长,就很明显地在洞口的下方就有一些深褐色的这么一些排泄物。白头叶猴非常珍贵,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它非常少。瞧这个图,这个图就是白头叶猴的分布图,这是广西的地图,这是贵州,这是云南,这是越南,这边是广东,这边是湖南。白头叶猴就分布在划线这个地方。划线的这个地方,实际上就是有三个保护区,一个就是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广西的西南部龙州县和宁明县这个范围内,在弄岗自然保护区的话有三片蓝色的,有三片,最下面的这一片才是白头叶猴分布的地方,所以这是白头叶猴分布的一个保护区。第二个保护区就是崇左珍贵动物保护区,白头叶猴也分布在这里。第三个保护区,就是广西的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所以白头叶猴就分布在这些范围内、分布在这四个县的面积不到两百个平方公里的部分石灰岩地区。石灰岩的石山很高很高,在石山和石山群山之间有一个平地,当地老百姓把这个平地叫做弄。白头叶猴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呢,它们就有足够的食物,没有人类来干扰。但是石山和石山之间石山并不高,石山和石山之间间隔很开,中间都是平地。因此,当地老百姓就把中间这个弄,中间这个平地就把它开垦了,种上一些甘蔗,此外还种上、有些地方种上黄麻,有些地方种上豆子,都把它用起来了。此外平地开垦了还不算,瞧这张图,已经开到将近山顶了,已经开到无法开的地方了,这样的环境对白头叶猴来说就非常不利了。人为的活动,人为的破坏和干扰,极大影响了它们的生活。

戴帽叶猴,CappedLeafMonkey,又名头巾叶猴,为灵长目猴科叶猴属,学名Presbytispileata。戴帽叶猴产于亚洲南部孟加拉、印度东北、缅甸北部及我国云南。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在我国仅存500~600只,见于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江河谷地区。戴帽叶猴身毛银灰或黄色,背毛、四肢外侧及尾端色泽黑灰,披毛长而稀疏,顶毛蓬松,无旋毛,冠顶色深,如戴小帽,与浅色的络腮胡须成鲜明对比。脸面黑,眼、嘴四周的皮肤因缺少色素而形成眼圈和口环。手、足色黑。新生儿为乳白色,耳、脸、手、足均为粉红色。唾液分泌发达,胃为袋囊状,其消化系统适应了食叶性,因而不具有杂食猴类的颊囊。

戴帽叶猴为昼行性、群居动物,每群10~30只不等,树栖,以各种鲜嫩树叶、枝芽、花朵、水果为食。戴帽叶猴与金叶猴相似,但金叶猴体毛为金或乳白色。额头上有旋毛,冠毛与须毛同色,与长尾叶猴比较则易区别:一方面体小得多,另外,长尾叶猴的幼崽为暗灰,戴帽叶猴的幼仔为桔黄色至乳白,与成年的灰黑成反差,这足以引起居群其它成员的注意力。事实上,每个母猴都对新出生的小猴极为关切,这种习性仅见于疣猴亚科。戴帽叶猴野生量很少,且分布狭窄,已成为易危级灵长类。

长尾叶猴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20千克,尾长超过体长,颊毛和眉毛发达。体毛灰黄褐色,脸黑色,额、颊、颏、喉为灰白色。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营树上生活,在地面上也能行走。出没于河谷两旁林间石崖上,常集群活动,一般数十只为一群,多晨昏觅食,以树叶和野果为食。

猴群内部有阶级之分,但不像猕猴分得那么严格。雌猴每胎产一只,幼猴常依附在母亲腹部,母猴随时都容许其他雌猴去照管她的孩子。长尾叶猴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在我国仅分布于西藏南部,目前,已在西藏建立了江村、樟木沟自然保护区。

3.6菲氏叶猴

体型特征

菲氏叶猴

体长为42—60厘米,尾长为64—86厘米,体重5.6—9千克。由于身体的毛色主要为灰褐色,或银灰色略带黄色,只有胸腹部为灰白色,因而还有“灰叶猴”之称。它的主要特点是冠毛较长,身披银灰色毛的灰叶猴,眼、嘴周围的皮肤由于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头顶的毛浅银灰色,有时较长呈冠状;腹面淡灰色或浅白色;幼体金黄色。眉额之间有较长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长眉。四肢细长,臀胝不甚发达。雌兽没有性皮肤肿胀的现象,在胼胝下面的生殖器官附近有一个白斑。

地理分布

灰叶猴分布在缅甸、泰国、越南和我国云南的勐养、勐龙、勐混、勐旺、景洪、耿马、盈江、勐腊、勐棒、景东、新平(哀牢山)、勐连、河口、屏边、沧源、保山、潞西、腾冲、金平、绿春、建水、勐遮、易武、文山、麻栗坡、马关、元江、贡山、福贡、泸水、云龙等地,共分化为3个亚种,其中2个亚种在我国有分布,栖息于云南西北部的为滇缅亚种,栖息于其他地区的为印支亚种。

3.7习性

菲氏叶猴

灰叶猴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茂密的阔叶林中,为昼行性,树栖猴类,早晨和黄昏觅食活跃,中午则躲于阴凉处休息,多在森林高层活动,很少下地。性喜群居,十分喧闹,主要以植物的叶、花、果为食,也吃鸟蛋和小鸟。常在树上栖居,攀援和跳跃能力很强,在树上纵跳时会翘起长尾巴保持身体平衡,活动时有一定路线,受惊时多按顺序逃窜,常于枝头快速跑跳,弄得树枝发出很大响动。

3.8现存情况

灰叶猴的胆囊和肠道中生有结石,是因吞食的体毛与碳酸钙结合所形构成的,可以入药,药名也叫“猴枣”,特别是产于孟加拉国的菲氏叶猴的“猴枣”最为著名,据说可以长到鸡蛋一样大小,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因此在市场的价格非常高,菲氏叶猴也遭到了无情的捕杀,数量已经十分稀少,在我国境内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它的踪迹了。它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4物竞天择

4.1揭示自然选择如何塑造复制基因的进化

一种濒危猴子使科学家们对进化有了新见解。原产于东亚和东南亚的食叶的叶猴(douclangur),基因组中有一个“复制”基因,这个基因是从一个编码特异酶的基因的突变体复制而来的,这个突变体突变后编码产出另外一种功能不同的酶。重建该基因突变的路径后,科学家们就自然选择如何塑造这样的基因复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纵观整个进化史,自然发生的基因多余拷贝在许多生物体的基因组中都出现过。基因复制被认为是新基因的主要来源以及对环境的适应。但科学家就自然选择采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这些额外拷贝存在分歧。一些科学家认为正向选择对行使新功能的复制基因有利,但另一些科学家则把原因归结为缺少负向选择;因为这些新基因是多余的。但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上,其分析结果不能明确区分这两种方法。

现在,密歇根大学的进化遗传学家JianzhiZhang声称,两种理论都是正确的。他和他的同事在叶猴中发现了一个编码核糖核酸酶的复制基因。在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中,核糖核酸酶作用的是双链RNA;这种酶可能有助于机体抵御病毒,这些病毒中一些含有双链RNA。但在叶猴中,复制的核糖核酸酶基因进化成一个编码消化酶的基因。消化酶通过消化寄生于叶猴肠道中的发酵叶子的细菌的单链RNA来帮助机体补充蛋白。

叶猴

为查明这个复制基因是如何进化的,研究人员设计了9种突变基因编码的蛋白,每一蛋白都有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这样就能与原始基因编码的蛋白区分开来。每一氨基酸变化都降低了酶的原始职能--降解双链RNA的能力。这暗示复制基因进化的原因在于缺少负向选择。但统计分析的结果又显示,复制基因的进化速度要比随机变化快得多,这提示,正向选择也在起作用。研究小组将结果发表在2002年3月期的<自然遗传学>上。纽约州Syracuse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ShozoYokoyama认为,Zhang的复制基因功能检测是通向了解基因复制在进化种扮演的角色的艰难而必要的一步。“但这还不是最后的答案。”他说。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不仅要证明氨基酸变化是如何降低核糖核酸酶的原始功能的,而且还要查明氨基酸变化是如何帮助复制基因获得新功能的。

位列动物界最差妈妈榜首的非叶猴莫属。经过多年跟踪观测,叶猴是非攻击性动物,而近期最新研究表明它们的习性远比这复杂,有时会表现出很野蛮的社会行为,激战、绑架和性骚扰非常常见。不过就母性而言,雌猴会自发地遗弃那些受伤的幼猴,有时甚至将它们杀死,这一点让它们超越其它坏妈妈,荣登榜首,遗弃、绑架、忽略和杀婴行为使雌叶猴当仁不让成为最差劲的动物妈妈。

我国珍稀动物(植物)及它们的活动(分布)区各四个

麋鹿:俗称四不象偶蹄目,栖息于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生植物为食,1894年以前曾饲养于北京南苑,以后仅余少数于国外,野生种均已灭绝,1985年后由英国运回若干只放养。

大熊猫:栖息于箭竹林间,惧寒畏暑,性孤独,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树住树洞石隙喜食竹类,亦食果实和动物尸骨,性温顺,自卫能力弱,常受天敌伤害,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和北部。

扬子鳄:又称鼍<tuó>爬行纲,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栖息于池沼底部,以鱼、蛙、小鸟为食。7月繁殖,产卵,以日光和杂草腐熟孵化。雌鳄护巢性强。

大鲵:娃娃鱼,两栖纲,世界最大的两栖类,我国特有,栖息于山地溪流,昼伏夜出,捕食鱼虾昆虫,体外受精,广布我国,以华中和华南多;叫声类婴儿。

金丝猴:灵长目,肩批金黄色长毛,生活于3000米高山树林中,树栖,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我国特产珍稀候类。

白鳍豚:哺乳纲,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结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长江,多在深层活动,晨昏靠近浅水捕食鱼类,濒临灭绝。

鸟类

卷羽鹈鹕——别名塘鹅、鹈鹕,属于鹈鹕科,学名为Pelecanus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长约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长卷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红色。嘴宽大,直长而尖,嘴的下面有一个与嘴等长且能伸缩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黄色,脚肉色。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会潜水。以鱼为主食。成年鹈鹕一般配对生活,在地面营巢产卵。每窝产卵1~3枚。两性孵卵并喂雏。刚出蛋壳的小鹈鹕体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浅浅的白绒毛。亲鸟以半消化的鱼肉喂雏鸟,等雏鸟长大后,把头伸进亲鸟张开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带回的小鱼。

产于新疆、青海及山东以南沿海等地。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脚鲣鸟——别名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Sulasula。游禽。全长75厘米左右。通体大部呈白色。雄鸟两翅黑褐色。雌鸟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脸侧裸皮黄色。嘴灰蓝,基部转为粉红或仅稍缀以红色。脚红色。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窝产卵1~2枚,椭圆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雏期间,亲鸟反刍胃内食物哺喂雏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Sulaleucogaster。游禽。全长约70厘米。上体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轴色更浓,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颈和胸部与上体色同,下体余部纯白色。嘴及围眼裸皮黄绿色。脚淡黄。冬候鸟,营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鱼为食。繁殖习性似红脚鲣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学名为Ixobrychusminutus。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别名乌鹳,属于鹳科,学名为Ciconianigra。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别名朱鹭,属于鹮科,学名为Nipponianippon。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鹮——属于鹮科,学名为Threskiornis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长约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头与上颈皮肤裸露,呈黑色。背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季无)。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栖息于河、湖岸边及沼泽湿地。涉水啄食小鱼等水生动物。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有少许斑点或无斑点。在东北北部繁殖;广东、福建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琵鹭——别名篦鹭、琵琶嘴鹭,属于鹮科,学名为Platalealeucorodia。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繁殖;长江下游和华南一带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脸琵鹭——别名黑面琵鹭,属于鹮科,学名为Plataleaminor。大型涉禽。全长约80厘米,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黄色。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处。涉水觅食小鱼、虾、蟹及螺类等动物。产于东北至华南沿海、长江流域、海南岛、台湾、香港。黑脸琵鹭现存约400只,主要分布于我国、俄罗斯、朝鲜及日本。在我国东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无确证。我国发现的大部为迁徙及越冬种群,台湾台南县曾文溪口海岸滩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种群栖息地,多时可达200只;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广东福田自然保护区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也曾记录有数十只的越冬小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一种都是珍惜动物i

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动物有:

白臀叶猴

熊猴

台湾猴

北豚尾猴

滇金丝猴

黔金丝猴

川金丝猴

喜山长尾叶猴

黑叶猴

菲氏叶猴

戴帽叶猴

蜂猴

倭蜂猴

白眉长臂猿

黑长臂猿

白颊长臂猿

白掌长臂猿

亚洲象

雉鹑

四川山鹧鸪

海南山鹧鸪

黑头角雉

红胸角雉

灰腹角雉

黄腹角雉

棕尾虹雉

白尾梢虹雉

绿尾虹雉

蓝鹇

褐马鸡

白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

黑长尾雉

灰孔雀雉

海南灰孔雀雉

绿孔雀

黑嘴松鸡指名亚种

斑尾榛鸡

儒艮

河狸

雪豹

熊狸

大熊猫

马来熊

貂熊

紫貂

野马

蒙古野驴

藏野驴

双峰驼

小鼷鹿

豚鹿

梅花鹿

梅花鹿山西亚种

梅花鹿东北亚种

梅花鹿华东亚种

梅花鹿山东亚种

梅花鹿四川亚种

梅花鹿台湾亚种

泽鹿

泽鹿海南亚种

海南坡鹿

麋鹿

黑麂

白唇鹿

普氏原羚

赛加羚羊

野牛

野牦牛

羚牛

高黎贡羚牛

羚牛陕西亚种

羚牛四川亚种

北山羊

喜马拉雅塔尔羊

红斑羚

藏羚

中华白海豚

白暨豚

疣鼻天鹅

大天鹅

中华秋沙鸭

小鸨

大鸨

波斑鸨

白鹤

赤颈鹤

白头鹤

黑颈鹤

丹顶鹤

遗鸥

小鸥

玉带海雕

白尾海雕

虎头海雕

胡兀鹫

白肩雕

白肩雕指名亚种

金雕

朱鹮

黑鹳

白鹳

东方白鹳

白腹军舰鸟

短尾信天翁

四爪陆龟

鳄蜥

巨蜥

蟒蛇

扬子鳄(鼍)

叶猴简介及详细资料

白臀叶猴简介

白臀叶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体长大约为61~76厘米,尾长约为56~76厘米,体重7~10千克,是体色最绚丽多彩的灵长目动物之一。

生活习性

白臀叶猴为昼行性,完全树栖,主要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几乎从来不下到地面上,善于跳跃,一跃可达6米多远,动作优雅。

叶猴

食物也是以各种鲜叶嫩芽为主,兼食各种野果,所不同的是很少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也很少到水边去喝水,这可能是它从树木的嫩叶和幼芽中已经能吸取所需水分的大部分,另外还能从清晨枝叶上的露珠得到一些水分。

平常喜欢群居,既有小群,也有大群。小群一般是4~5只或8~10只,包括1~2只成年雄兽、几只成年雌兽和若干幼仔。但有时也能见到50~60只以上的大群在一起活动,这似乎是若干个家族的临时聚合。

雌兽的***周期大约为28~30天,***中时大腿的内侧由白变红,甚至持续于整个怀孕期。怀孕期为165天左右,大多在2~6月间产仔,即使在怀孕期间,仍然允许雄***配,甚至在产仔的当天也曾见到有交配行为。初生的幼仔身体为白色,面部为黑色,眼睛附近有白斑,毛冠及颈、背部有红色。幼仔受到群体中所有雌兽的关注,争相搂抱并为之理毛。雄性性成熟的年龄为5岁,雌性性成熟的年龄为4岁。

地理分布

白臀叶猴唯一的产地据说是海南岛,但中国的白臀叶猴于1882年灭绝。在国外,白臀叶猴的处境也很不妙。在越南战争中,不仅有飞机、大炮和地雷的狂轰滥炸,而且还使用了落叶剂,使大片的原始森林遭到毁灭,白臀叶猴的栖息地已经所剩无几,数量更趋稀少。

黑叶猴简介

别名乌猿,属于猴科,学名为Pre***ytisfrancoisi。

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黄色。

生活习性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树栖,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领带领猴群活动。黑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10多米。很少下地喝水,多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水,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通常2~3月份交配,8~9月份产仔,每年产1胎,每胎1仔,偶见2仔。

地理分布

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仅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是叶猴中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种。

黑叶猴其他

但由于黑叶猴的肉有滋补作用,"乌猴结"和骨、肉均可供药用,"乌猴结"用于治疗妇女血虚和贫血症等,骨性平、味酸,肉性温、味甘、略酸,用肉和米蒸熟发酵或者用骨在酒中浸泡3个月以上加工制成的"乌猿酒"驰名中外,其味醇香,对医治风湿病有显著的疗效。

因此,有人常利用黑叶猴夜晚在岩洞中栖宿的特点前去捕捉,从前在我国广西仅大新县一个县每年收购的皮张就达1000张。但由活捕率很低,使这一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

白头叶猴简介

白头叶猴头是白的,肩也是白的.尾部,一半是黑色的,一半是白色。

白头叶猴顾名思义叫做叶猴,因为它是吃树叶的,它的食物80%、90%都是树叶,在它的环境,在它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各种各样树叶。它根据每个季节,喜欢吃什么树叶,然后采摘一些什么样的树叶,而且采食量并不高。

因为它的肚子里面它的胃有一个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这么一个室,所以它吃的树叶下去就能够很快就能够分解了。晚上白头叶猴一般要住山洞,它长期住在这个山洞,到了晚上就在洞口排泄。所以时间一长,就很明显地在洞口的下方就有一些深褐色的这么一些排泄物。

地理分布

白头叶猴是我国学者首先发现的,也是唯一一种由我国学者发现和命名的灵长目动物。它是我国的特产物种,仅分布在广西的左江和明江之间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野外总数大约仅有600只左右。

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非常珍贵,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它非常少。白头叶猴就分布在三个保护区。

一、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广西的西南部龙州县和宁明县这个范围内,在弄岗自然保护区的话有三片蓝色的,有三片,最下面的这一片才是白头叶猴分布的地方,所以这是白头叶猴分布的一个保护区。

二、崇左珍贵动物保护区

白头叶猴也分布在这里。

三、广西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

所以白头叶猴就分布在这些范围内、分布在这四个县的面积不到两百个平方公里的部分石灰岩地区。石灰岩的石山很高很高,在石山和石山群山之间有一个平地,当地老百姓把这个平地叫做弄。白头叶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它们就有足够的食物,没有人类来干扰。

戴帽叶猴简介

戴帽叶猴,CappedLeafMonkey,又名头巾叶猴,为灵长目猴科叶猴属,学名Pre***ytispileata。戴帽叶猴产于亚洲南部孟加拉、印度东北、缅甸北部及我国云南。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在我国仅存500~600只,见于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江河谷地区。

叶猴

戴帽叶猴身毛银灰或黄色,背毛、四肢外侧及尾端色泽黑灰,披毛长而稀疏,顶毛蓬松,无镟毛,冠顶色深,如戴小帽,与浅色的络腮胡须成鲜明对比。

脸面黑,眼、嘴四周的皮肤因缺少色素而形成眼圈和口环。手、足色黑。新生儿为乳白色,耳、脸、手、足均为粉红色。唾液分泌发达,胃为袋囊状,其消化系统适应了食叶性,因而不具有杂食猴类的颊囊。

生活习性

戴帽叶猴为昼行性、群居动物,每群10~30只不等,树栖,以各种鲜嫩树叶、枝芽、花朵、水果为食。戴帽叶猴与金叶猴相似,但金叶猴体毛为金或乳白色。额头上有镟毛,冠毛与须毛同色,与长尾叶猴比较则易区别:

一方面体小得多,另外,长尾叶猴的幼崽为暗灰,戴帽叶猴的幼仔为桔黄色至乳白,与成年的灰黑成反差,这足以引起居群其它成员的注意力。事实上,每个母猴都对新出生的小猴极为关切,这种习性仅见于疣猴亚科。戴帽叶猴野生量很少,且分布狭窄,已成为易危级灵长类。

长尾叶猴简介

长尾叶猴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20千克,尾长超过体长,颊毛和眉毛发达。体毛灰黄褐色,脸黑色,额、颊、颏、喉为灰白色。

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营树上生活,在地面上也能行走。出没于河谷两旁林间石崖上,常集群活动,一般数十只为一群,多晨昏觅食,以树叶和野果为食。

地理分布

长尾叶猴分布于西藏,野外数量仅有1000只左右。戴帽叶猴分布于云南贡山的独龙江一带,在仅存有大约500~600只。

叶猴

猴群内部有阶级之分,但不像猕猴分得那么严格。雌猴每胎产一只,幼猴常依附在母亲腹部,母猴随时都容许其他雌猴去照管她的孩子。长尾叶猴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在我国仅分布于西藏南部,目前,已在西藏建立了江村、樟木沟自然保护区。

菲氏叶猴简介

也叫灰叶猴。体长为42~60厘米,尾长为64~86厘米,体重5.6~9千克。由于身体的毛色主要为灰褐色,或银灰色略带黄色,只有胸腹部为灰白色,因而还有"灰叶猴"之称。

它的主要特点是冠毛较长,身披银灰色毛的灰叶猴,眼、嘴周围的皮肤由于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头顶的毛浅银灰色,有时较长呈冠状;腹面淡灰色或浅白色;幼体金黄色。眉额之间有较长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长眉。四肢细长,臀胝不甚发达。雌兽没有性皮肤肿胀的现象,在胼胝下面的生殖器官附近有一个白斑。

生活习性

灰叶猴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茂密的阔叶林中,为昼行性,树栖猴类,早晨和黄昏觅食活跃,中午则躲于阴凉处休息,多在森林高层活动,很少下地。性喜群居,十分喧闹,主要以植物的叶、花、果为食,也吃鸟蛋和小鸟。常在树上栖居,攀援和跳跃能力很强,在树上纵跳时会翘起长尾巴保持身体平衡,活动时有一定路线,受惊时多按顺序逃窜,常于枝头快速跑跳,弄得树枝发出很大响动。

地理分布

灰叶猴分布在缅甸、泰国、越南和我国云南的勐养、勐龙、勐混、勐旺、景洪、耿马、盈江、勐腊、勐棒、景东、新平(哀牢山)、勐连、河口、屏边、沧源、保山、潞西、腾冲、金平、绿春、建水、勐遮、易武、文山、麻栗坡、马关、元江、贡山、福贡、泸水、云龙等地,共分化为3个亚种,其中2个亚种在我国有分布,栖息于云南西北部的为滇缅亚种,栖息于其他地区的为印支亚种。

叶猴家族图集

菲氏叶猴主要分布于云南,它的胆囊和肠道中生有结石,是因吞食的体毛与碳酸钙结合所形构成的,可以入药,药名也叫"猴枣",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因此在市场的价格非常高。

于是,菲氏叶猴也遭到了无情的捕杀,在我国境内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发现它的踪迹了。

现存情况

灰叶猴的胆囊和肠道中生有结石,是因吞食的体毛与碳酸钙结合所形构成的,可以入药,药名也叫"猴枣",特别是产于孟加拉国的菲氏叶猴的"猴枣"最为著名。

据说可以长到鸡蛋一样大小,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因此在市场的价格非常高,菲氏叶猴也遭到了无情的捕杀,数量已经十分稀少,在我国境内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它的踪迹了。它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研究意义叶猴

一种濒危猴子使科学家们对进化有了新见解。原产于东亚和东南亚的食叶的叶猴(douclangur),基因组中有一个"复制"基因,这个基因是从一个编码特异酶的基因的突变体复制而来的,这个突变体突变后编码产出另外一种功能不同的酶。重建该基因突变的路径后,科学家们就自然选择如何塑造这样的基因复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纵观整个进化史,自然发生的基因多余拷贝在许多生物体的基因组中都出现过。基因复制被认为是新基因的主要来源以及对环境的适应。但科学家就自然选择采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这些额外拷贝存在分歧。一些科学家认为正向选择对行使新功能的复制基因有利,但另一些科学家则把原因归结为缺少负向选择;因为这些新基因是多余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上,其分析结果不能明确区分这两种方法。

密西根大学的进化遗传学家JianzhiZhang声称,两种理论都是正确的。他和他的同事在叶猴中发现了一个编码核糖核酸酶的复制基因。在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中,核糖核酸酶作用的是双链RNA;这种酶可能有助于机体抵御病毒,这些病毒中一些含有双链RNA。但在叶猴中,复制的核糖核酸酶基因进化成一个编码消化酶的基因。消化酶通过消化寄生于叶猴肠道中的发酵叶子的细菌的单链RNA来帮助机体补充蛋白。

为查明这个复制基因是如何进化的,研究人员设计了9种突变基因编码的蛋白,每一蛋白都有一个胺基酸发生变化,这样就能与原始基因编码的蛋白区分开来。每一胺基酸变化都降低了酶的原始职能--降解双链RNA的能力。这暗示复制基因进化的原因在于缺少负向选择。但统计分析的结果又显示,复制基因的进化速度要比随机变化快得多,这提示,正向选择也在起作用。研究小组将结果发表在2002年3月期的《自然遗传学》上。

纽约州Syracuse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ShozoYokoyama认为,Zhang的复制基因功能检测是通向了解基因复制在进化种扮演的角色的艰难而必要的一步。"但这还不是最后的答案。"他说。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不仅要证明胺基酸变化是如何降低核糖核酸酶的原始功能的,而且还要查明胺基酸变化是如何帮助复制基因获得新功能的。

最差妈妈

位列动物界最差妈妈榜首的非叶猴莫属。经过多年跟踪观测,叶猴是非攻击性动物,而近期最新研究表明它们的习性远比这复杂,有时会表现出很野蛮的社会行为,激战、绑架和性骚扰非常常见。不过就母性而言,雌猴会自发地遗弃那些受伤的幼猴,有时甚至将它们杀死,这一点让它们超越其它坏妈妈,荣登榜首:遗弃、绑架、忽略和杀婴行为使雌叶猴当仁不让成为最差劲的动物妈妈。

雇佣保镖

2015年2月3日,在印度城市阿格拉,迫于被小猴子骚扰的无奈,越来越多的新娘雇用大猴子及其主人当保全,以阻止烦人的小猴子到婚礼现场骚扰。

印度婚礼上叶猴变得越来越常见,来抵挡它们的天敌恒河猴,恒河猴以不请自到和大肆破坏而闻名。《印度时报》报导称,29岁的辛格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她的婚礼上,她震惊地发现一群不请自来的猴子发出咯咯声。她说:"我很害怕,以至于从椅子上摔了下来,我化的妆和礼服完全被毁坏。"于是,她雇用了一只叶猴及其主人,以确保另一天的印度教婚礼仪式顺利进行。阿格拉居民德普什·古普塔之前参加了一个婚礼,在那个婚礼上新娘受到猴群攻击,为此他雇用了3只叶猴来保护自己女儿的婚礼。

市政公司工作人员阿瓦塔尔说,在冬天结婚旺季,叶猴预定非常火暴。如果提前预订的话,叶猴主人通常开价3000卢比(约合304元人民币),但在遇到恒河猴已经进入婚礼现场的紧急情况下,收费会达到1万卢比(约合1015元人民币)。

中国有哪些珍稀动物

短吻鳄

短吻鳄仅仅生活在美国东南部和中国。美国的短吻鳄又称为密西西比鳄,而中国短吻鳄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称为扬子鳄。

短吻鳄的黄金时代已经消失了。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短吻鳄的数量从两百万只剧减到两千多只。十九世纪,第一次死亡大劫难降临短吻鳄的头上,成百万只鳄被杀死或捕获,它们的皮甲被制成衣箱、时装和价格昂贵的装饰品。短吻鳄被人类驱赶得走投无路,栖息地日益缩小,被推向无可挽回的灭绝境地。

短吻鳄的口鼻部又大又宽,整个面部就象一把铁锹。它的牙齿尽管稀稀拉拉参差不齐,但是非常厉害。短吻鳄与一般鳄鱼的区别是,短吻鳄下腭长有四颗牙,如果是一般鳄鱼的话,它的牙就会一直长到上面。

短吻鳄无论在陆地还是在水中,都具有十分敏锐的视觉。它的身体像穿了一层盔甲,只有杀伤力很强的枪弹才能穿透。和所有的爬行动物一样,短吻鳄也是冷血动物。为了保持一定的体温,它们必须经常晒太阳。

在短吻鳄的嘴里的后部有一个瓣膜,当它可吞咽食物时,这个瓣膜就打开了。它进食的时候,先要抬起头来,离开水面,抓住猎物游到岸上,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水随食物流进胃里。短吻鳄的尾巴起着平衡的作用。在水中,它的耳朵是密封的,就像一个阀门可以随意开合。

匍匐在水中的短吻鳄,具有绝妙的伪装手段,看上去就像是在水面上飘浮的一段木头。短吻鳄始终瞪大着眼睛,耐心地等待着它的猎物。当短吻鳄行动起来的时候,它们的笨拙就全然不见了。短吻鳄的食物主要是雀鳝、梭鱼、鲇鱼以及小鸟。由于短吻鳄具有良好的视觉,因而它们也可以袭击陆地上的哺乳动物。麝鼠和负鼠是它们最爱吃的食物。短吻鳄也常常捕食龟鳖类爬行动物。

短吻鳄和其他的鳄鱼有一个共同的进食方式,它们不断寻找食物,但是无法咀嚼,要么整个地吞下去,要么就撕成小块再吞食。

短吻鳄还喜欢以蚊子为食物,它有效地控制着蚊子的繁衍。这是短吻鳄对陆地社会的一大贡献。

短吻鳄,这种远古的爬行动物,能够顽强地生存到今天,应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一大幸事。

南亚虎

老虎曾经一度活跃在从西伯利亚到印度尼西亚群岛之间的广阔地域。那时老虎有8个亚种,体型最大的是西伯利亚虎,最小的是爪哇虎。而现在,其中的三个亚种已经灭绝,其余的几个亚种尽管受到了保护,然而也处在灭绝边缘。

目前,只有少数保护区才由虎生存着。印度中部的坎哈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次大陆上少数保存下来的丛林地带。各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它们还象以前那样兴旺。而惯于突然袭击的南亚虎是这里各种动物的危险敌人。坎哈大草地与非洲大草原很相似,这里还有一些黑羚羊。头上长着螺旋形角的雄性黑羚羊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羚羊之一,这种在印度曾经很普遍的动物现在已经非常稀少。虎很难捕捉到一只敏捷而又机警的羚羊,坎哈的猴子使得南亚虎捕获羚羊的机会更少,因为猴子经常向正在吃草动物报警。

虎是猫科动物中少数最善于游泳的动物之一,有时它们能游5、6公里长的距离。作为森林动物,虎害怕炎热,它们最适于在西伯利亚的低温环境中生活,那里是它们开始进化的地方老虎喜欢单独行动,只在夜间出来捕食。

在野生环境中,老虎的活动范围可以达到四十平方公里。雄虎和雌虎比邻而居,各自生活,雌虎只有在准备交配时,才会向配偶的领地靠近。它们在一起度过短暂的几天婚期,一起出行、捕猎和玩耍,然后便分手了。

各种动物由于害怕受到来自背后的攻击,总是尽可能快速地大口喝水。而虎没有任何天敌,它们可以从容坦然地痛饮一番。老虎十分善于游泳。

白虎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虎,世界上只有印度的雷韦地区才出产这种虎。古印度国王认为,白虎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只有王室成员才可以捕猎白虎。白虎不是由与缺乏色素而形成的白化体,而是因为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这种奇异的毛色。白虎与真正的白化体不同,它的眼睛是蓝色的,而不是红色。身上的条纹也是深灰色的,而不是黑色。但是,它们在勇猛、独立性以其力量等方面与正常毛色的虎没有任何差别。

现在,人们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老虎。南亚虎曾经惨遭杀害,现在整个印度只剩下不到一千五百只。虎主要吃食草动物,保护老虎,也就等于保护了森林,保护了人类难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

大独角犀

大独角犀是一种外貌极为奇特的动物。这种亚洲犀牛比非洲的黑、白种犀牛更加接近于原始犀牛。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亚洲犀牛也许可以称为典型的的早期动物。大独角犀与它们的非洲亲戚们相比,演唱的才能要强得多。它们可以发出十种不同的声音。

大独角犀的怀孕期长达十六个半月,小牛吃奶期为两年,它们要在母亲的身边生活四年左右。

今天,世界上也许还存活着一千多头这样的犀牛,其中大约四分之一就生活在尼泊尔的奇塔万国家公园中。而它们曾经一度分布在从巴基斯坦到缅甸的广大地区内。这里有大量茂密的森林和大面积高高的象草。由于人口变得过于密集,土地也被过量开发,如今只有跨过拉普提河才是犀牛的天下。这是因为尼泊尔国王把奇塔万划为国家公园之前,这里曾经是皇家的狩猎禁区。在这里你很难袭击一头犀牛,却容易受到犀牛的突然袭击。大独角犀在发起突袭方面颇有声望。

大独角犀的游泳技艺超群。它们是食草动物,从水草到树叶无所不吃。犀牛们在清晨、傍晚和夜间最为活跃,每天十四个小时进食,它们造访附近的农田,毁坏作物。但这里的农民从不报复它们,虽然犀牛角在市场上卖到每公斤一千英镑,但这里却没有偷猎事件发生。

但总体来说,人类给犀牛造成的创伤还是很大。三种亚洲犀牛,爪哇犀、苏门答腊犀和大独角犀,数量都已经少得可怜。爪哇犀实际上已经灭绝,而没有人知道究竟还有多少头体型娇小的苏门答腊犀生存着。唯有大独角犀境况最好,据称现在还有大约一千多头:八百头在印度的阿萨姆邦,大约二百五十头在奇塔万。大独角犀仍然被排在世界濒危动物的名册当中。

海牛

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可以看到海牛。这里是动植物的乐园。一片湿地,湖泊纵横。水是温热而清澈的。风信子是海牛最喜欢吃的食物。海牛的嘴很大,牙齿位于嘴的后部。海牛性情温和,它们终日在水里消磨时光。它们真正活跃的时候是吃东西。

海牛是身材庞大的哺乳动物。它们的每片前鳍上都有很小的圆爪子,尾部长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大桨,可以推动那巨大的身躯。它们的眼睛不太适于水下生活,同时又没有一套声纳系统来为自己辨别方向,这使得它们常常撞到昏暗水域中别的东西上面,而且很容易被过往船只上的螺旋桨击伤,甚至杀死。不过,海牛的听觉很好,它们还可以用舌头来触到其他伙伴在水下沉积物上留下的气味。

海牛的妊娠期为1年,可产下一只幼仔。刚生下来的小海牛,要跟着雌海牛过一二年,直到六岁时,方可独立生活。海牛的繁殖能力不高,同时,又由于它们的肉味鲜美,人们的大量捕捉使它们成为濒危动物。

麇鹿

麇鹿原来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野生麇鹿现以不复存在。野生麇鹿的消失,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捕猎和生活环境的巨变所引起的。

在18世纪最后一群麇鹿被保存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中。1900年,南海子皇家猎苑在洪水和战乱中被毁,麇鹿从而在中国绝迹。1900年前后,英国l1世纪贝福德一公爵从欧洲各国的公园中收集了18头麇鹿,把它们放养在自己的庄园里。世界上现有的近20OO头麇鹿全都是那18头麋鹿的后裔。

1985年8月,鸟邦寺主人塔维斯脱克候爵将20头麇鹿送还给中国,重返家园的麇鹿被散放在新建的北京南海子麇鹿苑内。第二年,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支持和倡导下,中国林业部在江苏省大丰县的滩涂上建立了中国第二家麋鹿保护机构一大丰麇鹿自然保护区。麋鹿是属于哺乳偶蹄目的大型鹿科劲物,俗称“四不像”。

麇鹿的蹄比较大,指裂隙长,张开角度也大。这种特殊的蹄形结构有利于减少压力,适应于在泥沼中行走。它的蹄象牛又不象牛。

麋鹿的尾巴长很得很长,是鹿科劲物中最长的。长尾巴适应它们在沼泽环境中生活,用来驱赶虫蝇。它们的尾巴象驴又不象驴。

麇鹿的角象鹿又不象鹿。成年雄麇鹿的角上端分为两枝一前一后,在鹿科动物中,麋鹿的角型是独一无二的。麋鹿站着的时后,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

麋鹿的头颈象骆驼又不象骆驼。成年雄麇鹿的头颈粗长,这种特点在发情期更为明显。

成年麇鹿体高约l、2米左右,雄麇鹿的体重可达25O公斤。雌麇鹿在最重的时候可达18O公斤。麋鹿每年换两次毛,夏毛呈棕红色,短而稀疏。冬毛为棕黄色,长而密集。以便抵寒御冷。麇鹿性情温良,喜欢栖息在湿润和水草茂盛的沼泽地带,穴们的主要食物是掌、芦苇、禾本科的有植物也是它喜欢吃食物。

经过几年的风雨,麋鹿的重引工作一直在顺利进行。至今,南海子麇鹿种群已由7年前的20头,发展到近2OO头。在我国绝迹百余年的珍稀动物又恢复起来了。

针鼹

世界上有两种卵生哺乳动物,一种是鸭嘴兽,另一种就是针鼹。这两种动物都生活在澳大利亚。

从北部的热带雨林到中部的干旱平原,在澳大利亚各地都可以发现针鼹。现有的针鼹有两种,一种是长嘴针鼹,它在森林中用鼻子嗅着虫子充当食物。另一种是短鼻针鼹,它具有锋利的爪子,能够抓碎朽木,用舌头舔食蚂蚁。

针鼹行动笨拙,而且几乎是个瞎子。它们的繁殖能力不强。因为没有牙齿,针鼹的食物仅仅限于那些能够用舌头捉到的动物。然而,它们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在至少八千万年里没有什么改变。针鼹能够成功的生存是有原因的。它们最主要的捕食对象是蚂蚁,而蚂蚁是所有昆虫中生存最成功的一种,它分布在最广泛的地区。针鼹专心致志地以蚂蚁为食。它那象铲子一样粗壮的腿更适合于挖掘而不是行走,正是它们这种笨拙使得它更能适应环境。

针鼹能够同时用四肢挖掘,它把地面下的土刨到身体两边,这样他就可以垂直地往下钻。当针鼹毫无保护的腹部下到地面,它就会用针刺形成一个颇具有效的防护体系,以抵抗任何可能出现的食肉动物的攻击。白蚁也是针鼹喜爱的食物。针鼹能够非常技巧使用它那长长的、坚硬的舌头索着深入蚁巢。针鼹会在蚁巢用餐长达半个小时,吞食几千只白蚁。它不断咀嚼,因为它没有咀嚼肌,也没有牙齿。它只能把食物放在舌头的后部压碎。一年中为了觅食,针鼹要来回徘徊十八公里。针鼹还会专门寻找食肉蚁。这种凶猛的食肉蚂蚁是唯一能够冲破针鼹防线的昆虫,但它对针鼹的伤害并不大,因为针鼹从食肉蚁身上得到的好处要比挨咬的损失大得多。

鸭嘴兽在洞中孵卵,而针鼹则在育儿袋里孵卵。雌针鼹的育儿袋每年发育一次,以盛放后代。孵化出来的小针鼹就在育儿袋里成长,直到浑身是刺为此。刚出生的小针鼹仅重零点四克,刚出生的小针鼹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奶吃。但是母针鼹没有奶头,当小针鼹刺激育儿袋内的皮肤时,奶汁就会从特殊的细孔中分泌出来。五十天之后,当小针鼹长好了脊梁骨,雌针鼹就把幼仔推到体外。五个星期之后,小针鼹便能够独立生活了。

针鼹以古老的生活方式生存在澳大利亚古老的生态环境中。

鸭嘴兽

鸭嘴兽是生活到现今的上古类动物中仅存的三种动物之一。这种动物的形态是如此奇特,以致动物学家们把第一只送到欧洲的鸭嘴兽标本当成一个骗局,有人认为它是由其它动物的拼凑缝合而成的。然而,这个被称作怪物的鸭嘴兽却大澳大利亚的水中生存得自由自在。

鸭嘴兽具有适合游泳的皮毛和脚蹼,它那有趣的鸭形嘴在水中有着特别的用处。当鸭嘴兽在水中紧闭眼睛、耳朵和鼻孔时,嘴却成了一个极不平凡的感觉器官,像一把敏锐灵活的铲子,能够根据藏在沙子中的蠕虫发出的一种微弱电流而找到它们。捕获到的猎物对存储在脸颊囊中,磨碎之后再被吞下。鸭嘴兽的皮毛彩上富有油脂,能够很好的防水,并使得身体与水之间隔有一层空气,这样也可以很好地御寒。

鸭嘴兽通常独居,单独活动,虽然它们会沿着同一条河流觅食,但它们绝不一起向前游。

早春是鸭嘴兽的繁殖季节,在求偶的时候,雌鸭嘴兽往往要表现得更为主动。一对在相互温存的鸭嘴兽,经常使用它们最敏感的器官——嘴来相互亲吻。雄鸭嘴兽的每一条后腿上都有一根毒刺,这根毒刺是雄鸭嘴兽之间争斗的武器。雌鸭嘴兽一旦怀孕,就要隐藏到洞穴中,在铺满潮湿树叶的巢穴里产下卵,并进行孵化。

大熊猫

大熊猫,人们称它为“活化石”。它是属于哺乳纲,猫熊科。其实,它不是熊,也非是猫,只是在形态上和走路的样子有些象熊。它比熊要小些,有着漂亮的皮毛。毛密而有光泽。眼睛周围、耳朵、四肢和肩部是黑色,其它部位全都是白色。黑白相映,美丽极了。大熊猫性情特别温顺,体态肥胖,真有点“天真烂漫”的样子,十分逗人喜爱。

大熊猫是很古老的动物。但它闻名于世只有五十多年的短暂历史。动物学界在一八六九年首次发现这种珍奇动物。一九三六年,人们才捕捉到第一只活的大熊猫。一九五五年,在北京动物园首先开始人工饲养,并于一九六三年九月首次产仔,实现在人工饲养下大熊猫的繁殖首次获得成功!

在很久以前,大熊猫曾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一带,后来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再加上人类在平原地区的活动,使大熊猫的生活环境逐渐缩小。现在,大熊猫仅残存在我国四川、甘肃和陕西的局部地区,成了世界珍兽。长期以来的高山生活,养成了它既怕酷暑又畏严寒的习性。大熊猫原来也是食肉动物,后来逐渐演变为专门吃竹子的动物。它以竹笋和鲜嫩竹子为主要食物。一只熊猫每天能吃二十多公斤竹子。吃饱以后就去喝水,一直到肚子胀得象只小鼓一样才作罢。但从大熊猫的形态和构造来看,它仍然保存有古代食肉动物的一些特征,是历史悠久的哺乳动物代表之一。它对于人们研究生物进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大熊猫受到吃竹子这个特殊食性的限制,而被分割到许多片孤立的山区生活,每一地区的数量都不多。所以它们寻求配偶的机会就很少,又因为它是一种孤独性动物,平时互不往来,每年只有短促的发情期,对配偶的选择性又很强,再加上成熟期要五六岁这样晚,所以繁殖率特别低。

大熊猫多数每胎只生一只,有时也生两只,但有一只会先天发育不良,生下来浑身无毛,比耗子还小。母熊猫也只能照料一只,对另外一只无力照顾。几乎没发现过一只母熊猫带两只小仔的情况。即使那只小仔能受到母熊的照料,也由于先天脆弱,到两个多月才有视力,到一百天才能勉强爬行。这时冬天已经来临,山上到处都己积雪,母熊猫必须出去觅食。寒冷、饥饿和敌害,时时威胁着幼小的生命。由于这些不利因素,所以熊猫仔的成活率是很低的。

大熊猫是单食性动物。它以竹子作为维持生命的唯一主食。虽然有时也吃点其它零碎食物,但离开竹子它是无法生存的。

多数大熊猫体内都有较多的奇生虫,有时甚至多到能致大熊猫于死地的程度。最多的一只体内有二千多只蛔虫。由蛔虫引发出其它疾病,最常见也是最难治的就是癫痫病。大熊猫幼体,由于免疫器官不完善,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差,所以也是比其它动物成活率更低的原因。

大熊猫是中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它的珍贵是在于它的极其稀少,也在于它那活泼可爱的模样,但是,它的科学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的。

金丝猴

在国际上,金丝猴是与大熊猫齐名的珍稀动物。不过,金丝猴和大熊猫也有一点不相同。活的大熊猫自1936年起,已经开始运出国外公开展览。但是,金丝猴至今仍然严格地控制在国内,任何外国动物园也未曾得到过。

金丝猴主要分为三种,普通金丝猴主要分布在陕西的秦岭、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摩天岭、四川的岷山和邛崃山、湖北的大小神农架地区。另外还有两种金丝猴,分别产在贵州和云南。贵州产的叫做黔金丝猴,或者叫灰金丝猴;云南产的叫滇金丝猴,或者叫黑金丝猴。普通金丝猴的典型标志,就是在一个天蓝色的面孔正中有一个小小的鼻子,鼻孔朝天。它们的体形粗壮,肩背部披覆着金黄色的长毛,身后拖着一条长尾巴,身手特别敏捷灵活。不过,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的身上只有黑褐色或者灰褐色的长毛,而根本没有“金丝”。

金丝猴是群栖性动物。一群金丝猴少则三五十只,多则二三百只,有时可能更多。和其他猴类一样,每个群落都有自己的首领,由群落当中最强壮的大公猴担任。猴王的主要职责是统率猴群,保护猴群。每当遇到有敌来袭或者有什么异常情况,它就会率先发出高声警告,猴群立刻停止喧闹,静观事态变化。如果入侵者逼近,猴群就会在猴王的率领下,以惊人的速度,穿过森林的上层,纷纷逃窜得无影无踪。在金丝猴的产区,能够爬树的动食肉类动物不少,比如金钱豹、云豹、金猫、猞猁、黄喉貂等,都对猴群有一定的威胁。不过,由于金丝猴在树巅的窜跳速度和能力远远超过它们,所以很难被抓住。

金丝猴的栖息地海拔很高,一般是在两千到三千五百米之间。神农架的海拔为一千多米,虽然地处华中,属于温带和亚热带的接壤地区,但是山上冬季积雪,气温仍然很低。生活在这里的金丝猴,身上有一层又长又厚的毛,能够抵御寒冷。

金丝猴属于叶猴类,主要以树叶为食。金丝猴的胃容量大而胃壁比较薄,所以食性虽然很杂,但消化能力比较弱,不能吃过多的含碳水化合物和淀粉质的食物。金丝猴多喜欢吃嫩枝、幼芽、鲜叶、竹叶、嫩树皮以及各类野果、浆果,偶尔也吃鸟卵和虫子。自古以来,人们就用金丝猴皮制成贵重的皮袄、皮褥,不但取其美观华丽,而且还传说穿着这种皮袄,或者躺在这种皮褥上,有治疗风湿病的奇效。

由于违法的滥猎,加上破坏性的森林砍伐,近年来部分地区的金丝猴资源遭受严重损失,几百只的大猴群再也很难发现了。

大鲵

大鲵俗名“娃娃鱼”。世界上有三种大鲵,只产于中国、日本和美囯。大鲵属两栖动物。

从个体大小来看,大鲵可称为两栖动物中的“巨无霸”。虽然它还不及杨子鳄大。但比起其它的两栖动物,都大得无可比拟。成年的大鲵身长六七十厘米,体重十多公斤的,并不罕见。身长超过一米,体重达二十公斤的,也曾有发现。偶尔还有体长近二米,体重约五十公斤的超级巨鲵。这种大鲵,至少寿命超过五十年。

大鲵不仅体大,模样也奇。可以是一种“丑八怪”。它那大头又宽又扁,头顶上有两粒绿豆大的小眼睛;一张宽阔的大嘴,里面有一排密密锋利的小齿。身躯与头一样宽扁,体侧有纵从皮肤褶;尾侧扁,尾端呈圆形,长度约占身长的三分之一。身上没有鳍,却有四条短而肥的腿,前脚有四趾,后脚有五趾,略具蹼。全身皮肤湿润光滑,在水里黑油油的颜色很深,其实它是以棕褐为主,但有较多的不规则的乌褐色斑。

大鲵的主要食物是水中的鱼、虾、蟹、蛙和水生昆虫。有时也到陆地吃一些山椒果实和叶,身上常带有山椒味,所以也叫山椒鱼。它由身体笨拙,游得不快,所以捕食不是靠追捕方式,而是靠隐蔽和突然袭击。首先,它有一身很好的保护色,与溪流中的卵石或河床下的沙石很相配。当它静静地伏卧在自己的洞口或石头下边时,不被往来游弋的鱼、蟹等猎物发现。及至猎物接近,它便来个猛烈突击,张开大口,连吸带吞。由于口中牙齿又尖又密,所以,猎物是很难逃掉的。

大鲵虽然是水温很低的山溪中的产物,不是十分怕冷,但是大鲵也有冬眠的习惯。每年由初冬开始到来年的春天,大约有四至五个月的时间卧在洞里冬眠。这时,虽然它的新陈代谢变得很慢,可以不吃不喝也不动,但也并不象扬子鳄入眠那么深,受到袭击时仍然会有反应。四月份出洞后,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来努力觅食加餐,以补足整个冬眠时的亏空。这种动物既善忍饥耐寒,可以几个月的时间不吃东西,但又是一个暴食者,饱餐一次,体重能增加五分之一。大鲵还有同类相残的坏习性,当食物缺乏而又特别饥饿的时候,会相互争夺食物,咬伤对方,有的被咬掉一只脚或半条尾巴。

七八月份是大鲵产卵的时间。一只雌鲵一次可以产卵三到四百枚,有的产在岸边,有的产洞穴中,雄鲵不仅会赶来向卵射精,有时还将卵带缠绕在自己身上,好象是要尽到充分保护卵的责任。其实雄鲵一边看护着,一边在感到腹中饥饿时就会毫不客方地把卵拿来充饥。

大鲵是鱼类和爬行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它有四肢,用肺呼吸,但是由于发育不完善,还要借湿润的皮肤来辅相呼吸。这证明现代的陆生动物是由古代水生动物进化而来的。因此,大鲵在生物进化史中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白鳍豚

白鳍豚又叫白暨豚,是一种小型齿鲸类。世界上只有五四种淡水豚,分别产于恒河、印度河、亚马逊河、拉普拉塔河,都是一些古老而原始的鲸类。其中以白鳍豚发现并定名得最晚,数量也最少。

白鳍豚属哺乳动物。白鳍豚的配偶期是在冬末初春时,怀孕期比较长,大约要一年时间。每胎只产一只,靠吸食乳汁长大。白鳍豚身体的颜色为背部是浅灰蓝色、腹部是纯白色。鳍的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部的颜色相近。身体呈纺锤形,有一个三角形的背鳍和两片掌形的胸鳍。尾鳍扁平,左右分叉。额部隆起,吻部细长,上下颌密排着一百三十多颗圆锥形的牙齿。白鳍豚没有鳃,用肺呼吸,在头顶偏左方,有一个长圆形的鼻孔,每隔十到三十秒钟,便通过鼻孔换一次气。在形态上,有两处值得注意,一是它的眼睛特别小,好象两粒绿豆,位于口角后上方;二是没有外耳,耳孔小得犹如针尖一般。这因为是白鳍豚的眼和耳都已经退化了。

白鳍豚有群居习性,常常三五成群一起游戈觅食,最多一群有九到十头在一起,但更多的是成双成对的出现。白鳍豚经常都生活在浑浊的河水里,又经常在污泥中觅食,对它们的视力引响很大,久而久之,也就慢慢地退化了。它们的体内有着一种很独特的发声和接收回音定位的组织,频率都在超声范围内,是远远超过现代化声纳设备的活雷达,因此完全用不着外耳一类的器官。在江水中,它们就利用本身的声纳系统来识别物体,探测食物,联系同伴和趋避敌害。它们能够利用这种高频率的声纳同远在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白鳍豚联系上。

白鳍豚不仅有流线型的体形,推进效率极高的尾鳍,而且具有一种特殊构造的弹性表皮。这种奇妙的表皮能够消除它在游泳时候在身体周围产生的湍流,消除绝大部分的阻力。白鳍豚的游速之快,连鱼雷也相形见绌。

白鳍豚的大脑很发达。大脑的面积很大,沟回复杂,重量与大猩猩、黑猩猩的大脑相接近。因此,它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有的科研人员甚至认为,它们比大猩猩或长臂猿更聪明。白鳍豚总是在一刻也不停地游动,连晚上也不休息,好像从一生下来就在无休无止的活动。难道白鳍豚真的不知疲倦吗?原来,白鳍豚的脑组织同海豚差不多,两个大脑半球能够轮流休息,半边工作,半边睡觉,相互替换。

白鳍豚数量少,科研价值很高,是我国生物宝库中的稀世之宝。

小熊猫

小熊猫,又叫小猫熊。它的名字虽然与大熊猫相似,但是并不同属一科。大熊猫是属大熊猫科,而小熊猫则属于浣熊科。但小熊猫同大熊猫一样,也是世界珍稀动物。它的分布范围很小,繁殖的数量也很少。除了我国四川、云南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以外,只有缅甸、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地区才有少数分布。

小熊猫体长约六十厘米左右,又粗又长的大尾巴有四十多厘米长。在尾巴上镶嵌着9个黄白相间的环节,因此又被人们称为“九节狼”。小熊猫上身长着棕红色的短毛,下身披着黑褐色的细毛。圆头宽脸,长着一对白色的大耳朵。眼睛细长,眼睛的上面各有一块白斑,远远看去就好象是多了两只眼睛。小熊猫的脸孔有一点像猫,上下嘴唇都长有白色的胡须,爪子也能够象猫一样半收缩,足底生毛。而它的身子和粗壮的四肢又有一些象熊。

小熊猫是一种独居性的动物,它世代栖居在海拔两千到三千米的深山老林。小熊猫耐寒怕热,夏天大都栖息在溪流河谷盆地有树荫的坡地,冬天则转移到有太阳的山坡河谷边。小熊猫十分善于爬树,遇到敌害,它们能一下子攀援到很高的小树枝头上去躲避。小熊猫白天大都在树上休息和睡觉,到晚上,才出来四处觅食。早晨和傍晚是小熊猫活动最频繁的时候。小熊猫主要以植物的根、茎、竹笋、嫩叶和果实为食,有时也吃鸟蛋和小鸟。春天是小熊猫的繁殖季节,它们三五成群择偶交配。雌小熊猫怀孕两个多月以后,在树洞或岩缝中产仔,每胎二至三只。刚生下来的幼仔只有六厘米长,身披乳白色毛,重约一百克。幼小熊猫二十多天以后才能睁开眼睛,要再过一年才能开始独立生活。

我国有哪些珍惜保护动物

麋鹿:俗称四不象偶蹄目,栖息于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生植物为食,1894年以前曾饲养于北京南苑,以后仅余少数于国外,野生种均已灭绝,1985年后由英国运回若干只放养。大熊猫:栖息于箭竹林间,惧寒畏暑,性孤独,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树住树洞石隙喜食竹类,亦食果实和动物尸骨,性温顺,自卫能力弱,常受天敌伤害,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和北部。扬子鳄:又称鼍<tuó>爬行纲,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栖息于池沼底部,以鱼、蛙、小鸟为食。7月繁殖,产卵,以日光和杂草腐熟孵化。雌鳄护巢性强。大鲵:娃娃鱼,两栖纲,世界最大的两栖类,我国特有,栖息于山地溪流,昼伏夜出,捕食鱼虾昆虫,体外受精,广布我国,以华中和华南多;叫声类婴儿。金丝猴:灵长目,肩批金黄色长毛,生活于3000米高山树林中,树栖,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我国特产珍稀候类。白鳍豚:哺乳纲,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结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长江,多在深层活动,晨昏靠近浅水捕食鱼类,濒临灭绝。鸟类卷羽鹈鹕——别名塘鹅、鹈鹕,属于鹈鹕科,学名为Pelecanus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长约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长卷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红色。嘴宽大,直长而尖,嘴的下面有一个与嘴等长且能伸缩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黄色,脚肉色。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会潜水。以鱼为主食。成年鹈鹕一般配对生活,在地面营巢产卵。每窝产卵1~3枚。两性孵卵并喂雏。刚出蛋壳的小鹈鹕体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浅浅的白绒毛。亲鸟以半消化的鱼肉喂雏鸟,等雏鸟长大后,把头伸进亲鸟张开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带回的小鱼。产于新疆、青海及山东以南沿海等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脚鲣鸟——别名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Sulasula。游禽。全长75厘米左右。通体大部呈白色。雄鸟两翅黑褐色。雌鸟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脸侧裸皮黄色。嘴灰蓝,基部转为粉红或仅稍缀以红色。脚红色。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窝产卵1~2枚,椭圆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雏期间,亲鸟反刍胃内食物哺喂雏鸟。产于西沙群岛。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Sulaleucogaster。游禽。全长约70厘米。上体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轴色更浓,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颈和胸部与上体色同,下体余部纯白色。嘴及围眼裸皮黄绿色。脚淡黄。冬候鸟,营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鱼为食。繁殖习性似红脚鲣鸟。产于西沙群岛。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学名为Ixobrychusminutus。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别名乌鹳,属于鹳科,学名为Ciconianigra。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别名朱鹭,属于鹮科,学名为Nipponianippon。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鹮——属于鹮科,学名为Threskiornis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长约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头与上颈皮肤裸露,呈黑色。背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季无)。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栖息于河、湖岸边及沼泽湿地。涉水啄食小鱼等水生动物。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有少许斑点或无斑点。在东北北部繁殖;广东、福建越冬。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别名篦鹭、琵琶嘴鹭,属于鹮科,学名为Platalealeucorodia。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繁殖;长江下游和华南一带越冬。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别名黑面琵鹭,属于鹮科,学名为Plataleaminor。大型涉禽。全长约80厘米,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黄色。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处。涉水觅食小鱼、虾、蟹及螺类等动物。产于东北至华南沿海、长江流域、海南岛、台湾、香港。黑脸琵鹭现存约400只,主要分布于我国、俄罗斯、朝鲜及日本。在我国东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无确证。我国发现的大部为迁徙及越冬种群,台湾台南县曾文溪口海岸滩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种群栖息地,多时可达200只;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广东福田自然保护区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也曾记录有数十只的越冬小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一种都是珍惜动物i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动物有:白臀叶猴熊猴台湾猴北豚尾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川金丝猴喜山长尾叶猴黑叶猴菲氏叶猴戴帽叶猴蜂猴倭蜂猴白眉长臂猿黑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亚洲象雉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棕尾虹雉白尾梢虹雉绿尾虹雉蓝鹇褐马鸡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黑长尾雉灰孔雀雉海南灰孔雀雉绿孔雀黑嘴松鸡指名亚种斑尾榛鸡儒艮河狸豹虎雪豹熊狸大熊猫马来熊貂熊紫貂野马蒙古野驴藏野驴双峰驼小鼷鹿豚鹿梅花鹿梅花鹿山西亚种梅花鹿东北亚种梅花鹿华东亚种梅花鹿山东亚种梅花鹿四川亚种梅花鹿台湾亚种泽鹿泽鹿海南亚种海南坡鹿麋鹿黑麂白唇鹿普氏原羚赛加羚羊野牛野牦牛羚牛高黎贡羚牛羚牛陕西亚种羚牛四川亚种北山羊喜马拉雅塔尔羊红斑羚藏羚中华白海豚白暨豚疣鼻天鹅大天鹅中华秋沙鸭小鸨大鸨波斑鸨白鹤赤颈鹤白头鹤黑颈鹤丹顶鹤遗鸥小鸥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胡兀鹫白肩雕白肩雕指名亚种金雕朱鹮黑鹳白鹳东方白鹳白腹军舰鸟短尾信天翁四爪陆龟鼋鳄蜥巨蜥蟒蛇扬子鳄(鼍)本人就知道这么些.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