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马三立和侯宝林对比,谁的相声功底更高

admin

侯宝林 马三立谁更厉害

周德山—外号“周蛤蟆”是相声八德之一,是马三立的师傅,至于郭德纲应该按照老先生定下来的“德寿宝文明”的规矩属于明字(也有“鸣”)但是在相声界就很少按照这样的走了,论辈分郭德纲叫周德山爷爷的爷爷

至于你问谁更厉害,那所处时代不同,使活的技巧也不同,不过在周德山之前相声都是在外撂地,周德山使相声带到了大雅之堂,虽然相声是通俗艺术,但更贴近生活。至于郭德纲也是在相声远离茶馆走向官方的时候,又给相声回归民间一种很大的影响。

马三立和侯宝林一个是相声泰斗,一个是相声大师,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但是他们的艺术代表了津京两地的相声不同风格,也是相声史上标志性的人物。

马三立和侯宝林对比,谁的相声功底更高-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谁的影响力大

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谁的影响力大

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谁的影响力大个人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地理因素的影响、相声表演的风格与题材、宣传需要、师承关系、以及人际关系这几个方面吧。

首先谈一下地理因素的影响。马老的祖籍是兰州,回族,北京人,在1949年之后定居天津,在天津曲艺团;侯先生是北平旗人,1949年之后在北京中国广播说唱团。虽然北京现在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但是在1949年的时候,天津算是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要比当时的北平高很多。曲艺界历来有不成文的讲究,就是要在天津演出,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算是走红。这个原因和天津曲艺观众的构成群体有关。民国时候北平听曲艺的居民遗老遗少很多,而天津由于码头漕运的缘故,爱听个曲艺的往往就是在码头卖力气的搬运工,俗称脚行。郭德纲相声里曾经描述过这些人,大致意思是说,这些搬运工白天上工,傍晚休息了,领完工钱,烫壶酒,听个曲,图个乐。和遗老遗少相比,这些平头百姓没有多余的钱娱乐消遣,所以一旦曲艺演员演出精彩,他们便大力的捧,然后口口相传,直至走红;反之,如果没有真功夫能说会唱,这些人文化也不是多高,自然起哄倒好的叫起来,砸人家买卖。至今,天津的观众对于曲艺也是,会听,爱听。

马老和侯先生都是在天津表演过的,当时天津的南市三不管、红桥等地鱼龙混杂,也是曲艺演出的主要阵地。侯先生大概就是在1940年前后来天津演出,一炮打红,然后再到北京的。天津观众对于相声和曲艺的热爱对演员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49年以后天津地位的逐渐衰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崛起,相声和曲艺的听众不再是老的民国百姓,也包括了大批进城的官员们。这个其实和现在国内电影、音乐人都在北京扎堆也一个道理。毫无疑问,在北京会有更多的资源。两位老先生在不同的地方定居,一个是没落的工业城市,一个是崛起的政治文化,这对他们各自演艺事业的开拓自然会有不小的影响。

其次谈谈相声的风格。两位老先生的风格,简单说来就是:马老的相声“俗”,侯先生的相声“雅”。先说马老。“俗”在这里是个褒义,就是说,马老的相声,无论是七十岁老叟,还是几岁的孩童,听了都会哈哈大笑,因为马老的相声里融入的太多天津的市井人物,听众的代入感很强。马老的经典段子《逗你玩》、《夸住宅》、《练气功》、《家传秘方》听起来都和老百姓身边的事情一样。而且主题内容多是讽刺,讽刺人性本身的一些弱点和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这不由得想起以前上学时候有个故事,是白居易改诗歌,改到能让街头的老太太听懂、爱听,这诗才算改到家。其实就说明一个道理:越是简单的,接地气的,贴近大众的,也越能够引起百姓的共鸣。而侯先生的段子则是“雅”。从技巧上看,侯先生精于唱腔柳活,马老常是大段的贯口。侯先生结合了早年学习京剧的底子,将相声的技法和题材提升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曾看过侯先生的专访,他自己评价自己说“侯宝林的相声干净”。也确实如此,民国时期的相声表演,多是天桥、三不管,茶楼、堂会、甚至青楼,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均是听众,题材上不免有一些段子,迎合低级趣味的审美。侯先生的一些名段《八大改行》、《空城计》等等都是结合了京剧的内容,通过唱腔表现。也正是侯先生对于相声的融会贯通,使相声拔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其实谈到相声的风格,演员因人而异,即便是相同的段子文本,在不同相声师承,口传心授的表演者演出,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两位老先生在风格上的差异,个人认为并不足以说明艺术上的孰高孰低,但是对于宣传那就不一样了。

在1949年以后,众所周知新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运动等等,这里不加以评论。相声是清末到民国一直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而作为行业来说,也带有非常强烈的封建行会色彩。非常讲究演员的师承、流派。其实不光是相声,工业化以前的中国,中医、武术等等都是如此。不过在1949年以后,这些带有封建色彩的行会制度都受到了限制。不过相声由于它可以作为宣传工具使用,实际上在改造中有些“网开一面”的意味。50年代到60年代的很多相声,都是起到歌颂新政权、批判敌人和旧风俗的作用。比如侯先生的《买佛龛》。当然这是和当年的政治气候离不开的。

回到原来的问题,而宣传需要这个因素,对马老和侯先生艺术生命的影响是很大的。马老的相声多是讽刺,《开会迷》讽刺的是官僚主义,《买猴》讽刺的是粗心大意的销售人员。可是这样讽刺的相声多会得罪某些当权的人,结果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郊区,这不能不说是对马老的艺术影响力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而侯先生在北京,是要为主席演出的,当然影响力要更大。

另外,师承关系、人际关系也是与两位艺术家的影响力密不可分。马老的徒弟,个人比较熟悉的有班德贵、常宝华、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侯先生的徒弟,个人比较熟悉的是马季、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丁广泉、黄铁良。(现在尹笑声、黄铁良二位老先生还在天津的谦祥益茶馆里说相声,年近八旬,令人尊敬)。从师承角度看,很明显,侯先生的徒弟,影响力,或者说是实力更强一些。一个原因是马老的辈分太高,收徒的阻力太大。一个例子就是80年代马老有收李文华先生为徒的考虑,但是反对者众,结果只有在李文华先生因病去世前,才拜马先生的肖像为师,算是正式入门,入了中国相声界的族谱。不由让人慨叹。

而人际关系方面,无论是马老,还是少马爷马志明的人际关系都是要差一些,说白了,不是那么能够左右逢源的人,比较耿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网上还有鲁豫有约对于马志明先生的专访,这爷俩在反右之后,一直到90年代,在曲艺团还是受到一些排挤的。90年代马志明上央视的曲苑杂坛时候,底下的天津曲艺团同事就在下面叫倒好。终究这爷俩不是那种走仕途的曲艺演员啊。

马季,马三立,侯宝林,谁对中国相声的影响最大谁的能力最强

侯宝林大师,在“说学逗唱”上唱是一绝,而且改造相声把相声从市井艺术带上殿堂;马三立大师,父亲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师父也是八德之一的周德山,相声界辈分最大(寿字辈),从艺时间最长,留下的经典作品也不少:《逗你玩》,《耍猴》等等;马季大师,继马三立,侯宝林之后相声界罕见的人才,而且创作实力强,一个《宇宙牌香烟》逗笑了多少观众;从我个人角度看我更喜欢马三立老师的相声,当然,为相声界做出突出贡献的何止这三位大师,像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捧哏宗师赵佩茹等等,这些老前辈的作品贡献足以载入史册!

同样都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和马三立,谁的艺术成就更高

相声、小品、评书、笑话,是说唱艺术。其中相声位列首位,很多人想到的相声大师,有侯宝林和马三立两位老先生。有人问,这两位要是比较起来,谁的艺术成就更高一些?应该说各有千秋,比较起来,真的很难。就如同西门吹雪和叶孤城的紫禁之巅对决,很难说输赢。

一、侯宝林先生的艺术成就在于“说唱臻化境”

很多人觉得,侯宝林先生的艺术成就很高,他演绎了很多经典桥段,无论是《三棒鼓》、《关公战秦琼》,还是《夜行记》、《戏剧杂谈》等作品,都可以做到形神兼备,让大家很有代入感。郭德纲曾说,相声舞台上,要用一句话将大家带入情境,让大家相信听到的,是一种能力。

侯宝林先生能够将雅与俗结合起来,可以融雅入俗,让大家雅俗共赏。在《对春联》中,能够将一些雅字相对的内容,变成通俗易懂的,让大家欣赏的时候,不至于雅的内容听不懂。这种雅俗相融的境界,蛮高深的。对于很多相声人而言,能够把握好这个度,就很难。

他不仅仅是雅俗共赏,还比较擅长演唱。他的艺术特点是模仿,能够模仿很多市井的声音和叫卖,还能进行戏曲表演,演唱的京剧,有板有眼,有人说郭德纲属于京剧票友,侯宝林先生可算是专业的京剧演员。侯宝林先生的演唱,让人惊叹不已。

有人说,侯宝林先生的艺术成就,属于比较高的,在相声界属于顶级水准。这话不假,从他带出来的学生就可以知道。马季、师胜杰等人,是侯宝林先生的徒弟,在艺术上的成就,很高。马季老师在相声界的地位很高,师胜杰老师的艺术成就不俗,都是侯宝林先生指导有方。侯宝林先生在相声界的地位,可谓是泰山北斗!当然,马三立先生也是这样的。

二、马三立老师对相声的贡献,在于创新上

很多人熟悉马三立老师,也知道他的相声,经典的段子有《逗你玩》、《地理图》、《吃元宵》等,他在相声艺术上的成就,更多是创新。马三立老师在表演的时候,总能听到其中的新内容。他表演的时候,更注重“贯口”活儿,能够将大段关口背下来,这绝对是功力。

“文哏”段子也是马三立老师比较在行的,他喜欢用‘包袱’把观众逗乐,而不是去咯吱观众。他曾说,希望观众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什么时候回想起来,什么时候都会乐。这个功力,实在强悍。马三立老师表示,艺术就应该是一种语言的魅力,而不是利用肢体语言来打动观众。

他喜欢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感染观众,又让观众感受不到自己的用心,那种潜移默化的实力,让马三立老师获得了业界认可。他的包袱很逗趣,在说相声的时候,就有种打太极的感觉,那种自然纯正的味道,不出包袱的时候,有种悠然见南山的感觉,出包袱的时候,那就是一鸣惊人啦!

马三立老师的相声,讲究的是平民艺术,其中充满了烟火气。让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他语言的魅力,“津门相声”的独特性,让他在一众相声艺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喜欢的艺术家。有人说,这些是创新吗?这不是独特性吗?

独特性不属于创新吗?马三立老师的艺术特色很鲜明,就如同他的人格魅力一样。他在艺术上的追求,是不断追求更好,他没有架子,愿意跟年轻人相处。冯巩老师和巩汉林老师都马老都很尊敬,原因是他给予他们很多指导。这种艺术上的指导,来自于马老的认知。

马老的独具魅力,在于语言上的灵活。马三立老师的相声,更多的是大象无形的艺术追求,他的艺术,能够让大家在欢笑中感受到魅力,还让大家有所反思,有很强的生活借鉴能力。马三立老师的艺术成就很高,被认为是“相声泰斗”,毫不为过!

三、二人别具特色,别具一格,都很棒!

相声是语言的魅力,有很强的艺术性。郭德纲曾说,说相声很容易,说好很难。能够达到艺术的高峰,就难上加难。不过,再难的高峰,也有人攀登。珠穆朗玛峰,也有人登顶。马三立老师和侯宝林老师,就属于位于巅峰之人,非要将两个人比较,可能有点难。

马三立老师的艺术成就,更多的是在单口相声,他用包袱逗趣大家,情节和人物是马三立老师注重的点,经常是以第一人称说事,说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让大家很有代入感,感受到他语言的艺术和素养,听他的故事,借鉴一下,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侯宝林老师的艺术成就,在于唱和模仿,他的艺术成就很高,也有很多徒弟,能够成为相声界的泰斗,那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做到了,也实现了相声的雅俗共赏,很多人喜欢这种表演方式。侯宝林先生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

两个人的区别,更多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发扬,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魅力,就如同说脱口秀的天花板之间的对决,到底谁最优秀?这就是关公和秦琼的实力对决,没有输赢,只有不一样的厉害。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讨论下!

马三立和侯宝林对比,谁的相声功底更高

如果单论相声功底,马三立要更胜一筹,具体如下细说

马三立的相声功底更胜一筹

马三立生于1914年,是相声寿字辈演员,比侯宝林大师要高上一倍,马三立属于相声世家,其祖父是著名的评书艺人,而父亲则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大哥是万人迷李德钖钟爱的弟子马桂元,马三立出生在这样的相声世家,家学渊源自然是少不了的,所以马三立即便年龄不大,但一出生辈分就定了,而且有这样的氛围熏陶,功底自然不用多说。

解放前马三立就已经成名,其相声水平已经很厉害了,而解放后,马三立身处天津,专心研究相声,其曲艺相声更是发挥到极致,尤其是继承和发扬了马氏相声,为马氏相声赢得了“无人不宗马”的美誉。

马三立艺术生命很长,其潜心研究相声的技艺水平,到了晚年可以说是炉火纯青,随便登台一段话,都是单口相声,包袱设计更是巧妙,时隔多年,仍能让人回想起来一笑,这就是马三立先生的相声功底,从这点来说,马三立可以说是相声功底和技艺水平的顶峰。

第一个是提高了相声艺人的地位,在解放前,都是京韵大鼓演出攒底,可侯宝林大师通过自己努力,使相声成为攒底的曲艺形式,这贡献是对相声界的大贡献。

第二点是对相声进行改进。解放后,相声一度面临取缔的风险,侯宝林大师牵头组织了相声改进小组,对相声进行了净化,并进行了新相声的创作,因此相声不仅没有被取缔,而且得到了繁荣发展,这点功绩也是对相声界的一大贡献。

第三点,就是对相声进行曲艺理论研究。传统相声讲究口口相传,并没有多少理论研究,但是一门艺术要想发展繁荣,就不能没有理论基础,所以侯宝林大师晚年潜心曲艺理论研究,为相声这门曲艺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辈分上侯宝林大师要低马三立一辈,但是整体来看艺术成就,侯宝林大师可以说远远领先马三立,马三立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继承发展马氏相声,其自身的曲艺水平功底炉火纯青,但是其没有对相声界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而且马氏相声可以说后继乏人,在马三立、马志明时代过后,马氏相声也就逐渐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