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人类的寿命极限是多少

admin

人类的极限寿命是多少已知最长寿的人活了多少岁

长寿、长生这个话题从古至今都是人类比较关心的问题,每个人都想看到明天的太阳,都在这个世界上留有牵绊和难以割舍的事物。

所以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寿,尤其是当今这个花花世界,我们更是舍不得离去。

有幸的是,寿命对于人类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是个固定的数字,例如在原始的蛮荒时代,人类平均寿命只有15岁左右。

人类的寿命极限是多少-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农耕时代人类(也就是公元前)的平均寿命最长也就20到25岁左右。寿命如此之短感觉还没活就要面临死亡。

到了18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达到了40到45岁左右,也就是在2000年的时间内翻了一倍。为什么人类的寿命会增长呢?

主要原因是人类早期的寿命并没有触碰到自身生命的极限数字,死亡率高的原因不是天灾人祸就是疾病。

自19世纪以来,由于公共卫生、饮食、环境和其他领域的改善,人类平均预期寿命持续大幅度上升。例如,今天出生的婴儿平均预期寿命接近79岁,而1900年出生的人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7岁。

20世纪70年代,人的最大寿命(最长寿的人)也有所上升。那么人们比较关心的是,既然人的最大寿命可以延长,那是否有极限?而极限又在哪里?

寿命极限

人类迄今为止被证实最长寿的人是珍妮·路易丝·卡尔芒(JeanneLouiseCalment)活了122岁零164天,1997年,卡尔芒在法国阿尔勒去世。

我国的那位256岁的李庆远,并没有相关的证据证明这是个事实,而且当今的科学也不会相信一个人可以活256岁。

虽然我们目前并不是很清楚,至少不完全清楚为何生物会走向衰老甚至是死亡,所以我们没有真正的办法可以准确的预测人类的极限寿命,或者延长人类的寿命,因为本质原因都没找到,更谈不上去着手解决问题。

不过,科学家还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计算了预测了人类的极限寿命。

首先是1825年,一位名叫本杰明·冈珀茨(BenjaminGompertz)人提出了动物种群的生长模型,并预测了生物的消亡规律。

这就是冈珀茨模型,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呈指数级增长。他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人类的极限寿命在124岁左右。

再就是巴风系数,巴风是英国的一位生物学家,他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的寿命时发现了这样的规律。

也就是一个生物的寿命是这个生物的性成熟期的5到7倍,他也将这个规律用在了人类的身上,得到了100到175的寿命。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对现象的总结,可能还存在统计误差,所以并不准确。

最后就是大家熟知的海弗里克上限,生物学家将人类的皮肤细胞分离出来在实验室的环境下培养,人类的细胞在合适的生存环境下只能分裂50代后就会停止。这就是海弗里克上限。

而染色体末端的端粒,被称为生物钟,它记录着细胞分裂的次数,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些,直到完全消失。这似乎也验证了海弗里克上限的正确性。

根据细胞分裂的周期和次数,我们可以计算出人类的极限寿命在120岁左右。

不过我这里需要多说一点,海弗里克上限可以告诉我们生物的寿命上限,但它并不是细胞死亡、甚至是人体死亡的真正原因。

因为科学家还做了这样的实验,如果海弗里克上限真的是导致生物的死亡的原因,那么一个老人的细胞分裂次数肯定小于一个年轻人,但是在实验中老人的细胞依然是分裂了50次。

这说明细胞的分裂次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发生改变。端粒这个东西消失以后,并不是不可以再次产生,它可以被新生酶替换,而且我们也知道癌细胞被称为永生细胞,可以无限的分裂存活。

所以人类的衰亡并不是简单的细胞分裂次数上限的原因,也不是端粒的原因。

这也说明,我们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让人体内的细胞分裂次数在特定的环境下增加,在未来有望实现更长的寿命。

虽然细胞不再分裂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们还是没有找到,不过人类寿命平均在未来肯定突破80、90不在话下,但还是存在极限。这一点确实令我们有些失望。

令我们高兴的事,死亡率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的走高

不过还是有好消息,以前人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死亡风险会持续地增加,但是一项新的研究报告称,一个人的死亡风险在105岁以上会减慢,甚至停滞趋于平稳。

也就是说,人类的死亡风险在80、90的时候会达到顶峰,但是只要你熬过了105岁,那么往后你的死亡风险一直会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数值,不会再上升。

所以如果你运气很好,幸运地活过了危险的70、80和90岁,很可能会活到110岁。具体来说,这项研究表明,105岁的人和109岁、110岁的人有相同的生存几率,死亡和生存各占50%。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提高80至90岁以上的人的存活率,可以大大提高人类未来的平均寿命。所以伙伴们加油,我们一起扛过90岁。还有很大的几率可以再看20年太阳。

人类的寿命极限是多少

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科学家们在不断预测人类的寿命极限:120、150……甚至有美国科学家预测本世纪末我们能活到200岁。这些预测,让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到底人类能活多久?怎样才能长寿?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内外的科学家及研究机构,对世界长寿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了初步了解。到底什么叫长寿活到多少岁才算长寿?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遗传室主任杨泽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90岁以上为长寿,80岁叫高龄,65岁以上算老年。目前来看,我国人口的长寿比例是十万分之二,而位于我国的两大世界长寿乡广西巴马和新疆和田,长寿比例分别为十万分之三十五和十万分之六十七。德国长寿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迪特·普罗格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一般认为,人类的自然寿命在100岁以上是确切无疑的。人的寿命,主要通过内外两大因素实现。内因是基因,外因是环境和生活习惯。内因:基因研究逐渐明朗“长寿研究近百年来才开始科学化;近10年来,长寿研究逐步取得突破。”迪特·普罗格教授告诉记者,德国科学家用15年的时间,调查了576名百岁老人,结果发现,他们的父母死亡时的平均年龄比一般人多9—10岁。因此,科学家们认为,长寿的遗传因素非常重要。他说,目前,长寿研究已成为一个跨领域、发展迅速的研究科目。在欧洲科学家看来,衰老是一种多基因的复合调控过程,表现为染色体端粒长度改变、DNA损伤、DNA甲基化和细胞氧化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了寿命的长短。当前,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寻找“长寿基因”。在采访中,专家们主要谈到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4号染色体”。欧洲科学家认为,“4号染色体”上有长寿基因,如果能发明出刺激长寿基因的药物,就能减缓人类衰老的速度。在国内,科学家们也在做同样的研究。杨泽教授告诉记者,从2004年开始,他们在对广西巴马的长寿老人进行研究时发现,这些老人的4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长寿遗传基因。接下来,他们计划用2—3年的时间找到这些基因,并且研究它们的具体生理功能。“如果成功的话,对整个中国人群都有借鉴意义。”杨泽教授说。二是载脂蛋白E。这种基因分为2、3、4三种亚型,其中2型和3型均能延迟发病年龄,降低发病率,促进寿命增长。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科学家普遍认为,主要是载脂蛋白E2基因在对人的寿命起延长作用;在我国,杨泽教授等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长寿老人体内的载脂蛋白E3比较多,占到了80%—90%的比例,这也是巴马长寿老人的遗传标志。如何刺激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将是科学家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加人体细胞的增殖能力,延长细胞寿命;有的研究则显示,给老化肌肉注入新基因能让人恢复青春活力。2.抑制“减寿基因”。说到这一点,人们最熟悉的要算自由基了。老年医学研究所老年保健品功能评价室主任胡刚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际上基本认定,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是导致人类寿命变短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由基要是多了,就会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甚至会破坏酶和DNA,使细胞逐渐“衰老”。听到这里,记者提出一个问题:现在市场上很多产品都打出“消除自由基,抗衰老”的口号,它们到底有多大作用?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黎健教授告诉记者,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自由基从哪里来。目前,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NADPH氧化酶,这种酶广泛存在于血管和血液细胞中,会导致自由基的产生。国外很多大公司都在研究怎么能抑制这种酶的表达,从而阻止自由基的产生。“不过,这种酶也只是众多导致自由基产生的物质之一,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至于市场上的“消除自由基”产品,黎健教授指出,它们大部分是一条腿走路,只消除自由基,但不能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因此作用不大。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几万人的大型试验,发现只服用能够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并不能降低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率,也就起不到延长寿命的作用。除了自由基,前面提到的载脂蛋白E的4型,会促使老年痴呆症的发作,损害寿命。如何抑制它的表达,也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外因:生活习惯的影响得到确认“内因”很关键,“外因”也不可忽视。在迪特·普罗格教授看来,环境和生活习惯在长寿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达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学家们提出,以下4点内容非常重要:一是饮食。欧洲的一篇研究报告说,少吃可以延缓衰老。德国海德堡素食研究会认为,素食者的寿命要长于没有饮食忌讳的人。杨泽教授在研究中也发现,巴马长寿老人每日人均摄入热量比国际长寿协会推荐的1500大卡还低,只有1400大卡。二是心理。英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旅游度假能够延长人的寿命。比起那些从不旅游度假的人来说,每年外出度假的人在未来9年中死去的可能性要低21%。“精神作用对寿命的影响也很大。”黎健教授说,他在瑞士时,看到很多老人的独立性都特别强,有的还在大街上当义工,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对长寿无疑是有好处的。三是生活习惯。杨泽教授认为,人到30岁以后就应该注意保持生活规律,为以后的生活多积累一些能量。他说,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不断消耗的过程,熬夜、酗酒、过度运动等都会导致身体消耗过度。而身体可供消耗的就那么多,用一点少一点。记者在翻看普罗格教授提供的德国长寿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资料时发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原因。在欧洲,70%—80%的人死于“生活方式病”———心脏病、脑卒中、高血压。德国富尔达大学健康学教授彼得·埃克斯特甚至认为懒人更长寿,理由是活跃的身体会产生更多“自由基”,加快衰老过程。四是生存环境。在广西巴马,长寿老人有一些共同特点:性生活开始得晚、生育晚;多代同堂,不寂寞;膳食清淡,吃的都是完全天然、绿色的食物;住的都是土坯房,房子里也没有什么现代化装修材料。杨泽教授说:“有了这样的生存环境,对长寿肯定是大有裨益的。”在那样的环境当中,很多身体不好的人都会变得健康。杨泽教授告诉记者,社会要发展,但是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惯真的不能丢。他希望,将来能把一些好的传统生活方式写进长寿指南中,供人们参考。先健康,再长寿在采访中,普罗格教授向本报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要认真体会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两个口号“给生命以时间,给时间以生命”。它的意思是,即使生命能够通过基因调控而无限延长,但仍要追求生命质量,要活得有意义。在总结长寿问题时,黎健教授告诉记者,现代人虽然寿命上去了,但很多人过了四五十岁就与疾病为伍,真正健康的“年龄”,和古代人的平均年龄差不多,后面的生命完全靠现代医学技术维持。这样的“长寿”,能有多大意义?因此,长寿必须引入健康概念。一个思维清晰、有一定独立生活能力、没有大病的高龄老人,才能称为真正的长寿者。这样的长寿,才能让自己身心愉悦,同时也不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太多的负担。

记得采纳啊

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动物是什么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应该是生活在印度洋里的一种海蛇,这样的海蛇世界上才有10条,每一条的平均长度在2——10米。这种海蛇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他的身上有几个彩环他就能活几岁。一般这种海蛇的平均年龄在1——4万岁。并且每条海蛇的刚刚出生的时候就有1米长

人类还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科学家算出哺乳动物平均繁衍寿命

目前地球已知的最早生物可以追溯到34亿年前,是一些在澳大利亚地区发现的微生物化石,或许还有一些更加古老的生物化石还没被发现,所以地球生命起源的时间其实是非常早的。虽然地球生命起源时间很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够顺利延续下来。在过去的几十亿年时间内,地球一直在发生灭绝事件,很多时候的灭绝事件规模不大,曾经发生过5次大规模灭绝的情况。

最近一次大灭绝大约发生在6500万年前,这一次大灭绝事件让地球曾经的霸主从地球上消失了。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可能是一颗较大的小行星撞到地球,导致一部分恐龙等生物直接死亡,即使有一些生物能够在撞击后一段时间内幸存下来,但是由于地球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所以很多幸存的生物也很快消失了。随着时间推移,地球的环境慢慢地变好了,然后再次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人类就是在恐龙消失后出现的。

既然我们人类也是地球的一个物种,其他的生物会发生灭绝事件,按理来说我们人类也是会面临这样的风险。问题是,我们人类什么时候有可能遭遇到灭绝的风险呢?我们人类还存在,所以我们也没法很精准的预测我们人类还有多少时间。但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哺乳动物的平均繁衍寿命,我们人类也是哺乳动物,这一项研究或许也有一定的参考。

根据化石研究显示,最早的哺乳动物化石可以追溯到2亿年前,是一种发现在中国的吴氏巨颅兽,也就是说,在恐龙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哺乳动物。虽然哺乳动物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是这些哺乳动物的平均繁衍寿命就相对较短。发表在《人类与地球》杂志上的科学报告指出,哺乳动物的平均繁衍寿命为100-200万年。这一项研究数据也只是参考,因为不同的研究结果是不同的,在2013年另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在新生代时期的哺乳动物平均繁衍寿命可以达到321万年。相比之下,无脊椎动物持续存活的时间比哺乳动物长得多,平均繁衍寿命可以达到500万-1000万年之间。

不管是平均值100万-200万年还是321万年,看起来我们人类存在地球的时间已经超过了这些平均值了,难道我们人类也即将迎来了终点了吗?显然不是的,相信大家对于“平均值”这一个概念是比较熟悉的,我们经常会说“拖了平均值的后腿”,有一些哺乳动物存在的时间远不止200万年,而一些哺乳动物存在的时间可能比较短,所以这一个数据参考一下就行。这一项数据并不能预测我们人类剩余的时间,或许我们人类就是那一个将哺乳动物平均繁衍寿命拉高的物种,即我们人类存在地球的时间可能会非常漫长,上千万年、上亿年甚至更久。

这些动物存在的时间比我们人类更短,可能的原因是受到了我们人类的影响。因为随着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很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都消失了,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让这些动物的平均繁衍时间缩短了。而且,我们人类是有智慧的高级文明,在应对各种威胁时,有更强的应对能力,适应能力也会更强,生存时间自然也比很多物种更长了。所以科学家的这一个平均繁衍寿命,我们参考一下即可。

虽然我们人类占据地球食物链顶端,但是我们还是面临很多威胁,如小行星威胁、气候变暖的威胁、战争威胁、病毒等,很多威胁都可能会导致人类文明的覆灭。这些意外会在什么时候发生是没法预测的,可能永远不会发生,也可能下一秒就出现了。所以存在这些意外风险的情况下,我们没法预测我们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多长时间。不过,如果排除了这些意外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知道人类还能在地球上的大致时间。

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即这些意外都不会发生的情况下,我们人类的时间还是比较长的,主要取决于太阳的寿命,因为我们地球的能量来自太阳,太阳如果消失了,世间万物也就没了。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其寿命大约为100亿年,现在太阳已经有45.7亿岁了,也就是说在大约50多亿年以后,太阳就会面临死亡。

看起来,太阳还有50多亿年时间,还是非常漫长的,我们地球诞生至今也不过区区40多亿年,我们人类出现的时间更短,只有数百万年。但是地球宜居的时间并没有50多亿年这么长,因为太阳会越来越热,温度、亮度都越来越高,现在的宜居地带,预计在未来10亿年前后变得不再宜居了,即地球预计在10亿年前后就不再适宜我们人类的居住了。所以留给我们的时间最长预计为10亿年。

既然10亿年后地球不再宜居,我们人类何去何从?作为一种高级的智慧生命,我们人类显然不会坐以待毙,现在科学家不断搜寻宜居行星,其实就是为了人类未来能够找到另一个家园,在面临各种威胁时,不至于人类文明的终结。现在虽然我们连太阳系都没法飞出去,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经过几百年、数千年、数万年、上亿年的发展,未来星际飞行、星际移民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当我们实现了星际移民,也就意味着我们人类有机会永远延续下去了。

人类寿命的上限是多少,人究竟最多能活多大年龄

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现代人类的寿命与以前相比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自然规律的限制,人类的寿命并不会无限的延长,这必定会有一个上限,那么在自然状态下人类寿命的上限是多少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曾经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方法用以计算这个上限,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其中认同度较高的三种。

前两种都主要是根据统计学得来的推论,我们可以将它们一并了解,简而言之,这类方法就是先大量收集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在生命周期里的各种数据,然后再对其进行非常细致地比对和分析,从而找出其中与寿命有着明显对应关系的因素,最终就可以利用这种对应关系计算出人类寿命的上限。

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有两个因素与哺乳动物的寿命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第一是哺乳动物的生长期(即“长个子”的时间),第二是哺乳动物的性成熟期。它们与哺乳动物的寿命的对应关系分别为:哺乳动物的寿命是生长期的5至7倍,是性成熟期的8至10倍。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上两种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人类寿命的上限,将人类的实际情况(生长期为20至25年、性成熟期为14至18年)代入上述的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得出,通过第一种方法计算出的数字为175年,而第二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则为180年。

顺便讲一下,其实人们还找到了一些其他的因素,但由于这些因素与寿命的对应关系不具普适性,因此不被认同,比如说有人认为哺乳动物的体型与寿命有关,具体表现在体型越大,寿命越长,然而如果将人类的实际情况代入这种对应关系,就会得出人类的寿命上限只有20年这样不切实际的结果。

我们接着讲第三种方法,这是根据生物学得来的推论,早在1961年,加州大学的生物学家海弗里克就发现,即使是在非常理想的情况下,正常的人类细胞也只能分裂大约50次,而后续的研究则将这个范围扩大到40至60次,这被称为“海弗里克极限”,一旦达到这个极限,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并走向凋亡。因为正常的人类细胞大约每2.4年分裂一次,所以根据“海弗里克极限”所计算出的结果就是,人类寿命的上限为144年。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计算结果中时间最多的就是180年,按平均每年365.25天来计算,人类最多只有65745天的寿命。而事实上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的寿命是不可能达到这个上限的,迄今为止寿命最长的人类吉安娜.露易丝.卡尔门,也只有122年164天的寿命。

(上图为吉安娜)

不得不说,这三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都让人有点失望,那么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在未来有可能突破这个极限吗?理论上来讲,这其实还是有可能的。从表面上来看,促使人类衰老的原因很多,但从更深入的层次来看,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基因。

我们简单举个例子来说明,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着一种名为“端粒”的DNA-蛋白质复合体,它可以有效地保护染色体的完整,细胞每分裂一次,这个“端粒”就会缩短一些,当“端粒”缩短到极限时,细胞就无法再分裂了。

这就是“海弗里克极限”存在的原因,那生命体是不是就无法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呢?答案是否定的,研究表明细胞中可以合成一种名为“端粒酶”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它可以合成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也就是说,理论上来讲只要一直有“端粒酶”的存在,细胞就可以摆脱“海弗里克极限”的限制。

这就意味着,生命体完全可以通过类似这样的修复和更新机制来大幅提升自己的寿命,然而实际上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比如说我们人类只有一些特殊的细胞(如干细胞、造血细胞等)里才可以检测到具有活性的端粒酶,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细胞里“端粒酶”的活性是被抑制了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类的基因就是这样设定的。

在严酷的自然选择下,生命必须不断地繁衍并利用进化的力量才能适应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然而大自然中可利用的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假如某个物种拥有超长的寿命,那么在繁衍过程中,它们的种群数量就会迅速增大,早晚有一天会因为某个关键资源的耗尽而走向灭亡。正因为如此,在地球上所有能够生存到现在的物种基因里,都存在着有关衰老的设定,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种群更好、更长久地生存下去。

然而我们也不必太过失望,因为基因的本质其实就是一段段的代码,而人类对基因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可以想象的是,按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人类洞悉了基因的奥秘时,就可以轻松地突破“人类最多只有65745天的寿命”这个极限。当然了,由于这样做直接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很可能会给人类带来不好的后果,因此未来人类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必须要谨慎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