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文鸟科的生活习性

admin

文鸟科的生活习性

本科鸟类营结群生活,伴随着人们生活在农作区或开阔的次生林灌丛中。树栖性,但多数取食于地面或在小枝上和种穗上。主要以谷物或草子等为食。本科鸟类体形虽不大,但多数种类的巢却较庞大,并以精湛的营巢技巧而称著。卵白色,有的则有色彩并具斑纹。孵卵期约13天。

文鸟科的生活习性-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文鸟科多数种类嗜食稻谷,有的地区在作物灌浆成熟期,因本科鸟类的盗食而造成损失。为此,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下,鸟类学研究者对本科鸟类,尤其是对麻雀的生物学、数量变动、食性、益害关系及害处防除等方面,做了大量地研究与探索,并取得显著成绩。

文鸟科世界计有69属13亚属267种,分化有578亚种;我国计有7属19种38亚种

左眼到右眼有一条红线的文鸟科的鸟叫什么

红眼莺雀

动物

特点:体长15厘米,翼展25厘米。上体橄榄绿色,蓝灰色顶冠,橄榄色面颊,暗色眼线,白眉毛,下体灰白色,红眼睛(只能在近距离才能看到)。栖息于带有灌木丛的落叶林地,在叶簇中觅食昆虫,尤其是毛毛虫,也吃浆果。

我国国内常见的文鸟科笼鸟有哪些

今天呈现的几种是文鸟中的常见笼养品种。文鸟科的鸟类为家庭笼养鸟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约有一百余种鸟,其中我国约有十几种。其中主要包括全国常见分布的麻雀以及织布鸟、十姐妹等鸟类。它们多以植物的种子为食,属较易饲养种类。

梅花雀:身体娇小,体长约有10厘米左右,腰部呈红色,羽毛多白色点斑。雄鸟绯红,两翼及尾近黑色,两胁、两翼及腰有均匀的白色小点斑。雌鸟下体灰黄色,上背褐色,腰红色,两翼及尾偏黑,翼上有白色点斑。叫声微弱而尖细,声音似颤鸣和“唧唧”般的声音。

分布于东南亚部分国家和中国南部部分地区。其属群生性的鸟,常结群生活在一起,飞行快速,动作敏捷。

黄胸织布鸟:体型中等,头部羽毛金色。繁殖期的雄鸟头顶部及颈背部金黄色,脸黑,下体皮黄色,上体深灰褐,羽缘色浅。雌鸟的头部羽毛则无黄色及黑色斑纹,眉纹及胸茶黄褐色。

其叫声也较为轻柔。分布于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地区。其常于开阔地区营建起庞大巢群。

灰文鸟:分布于苏门答腊、马来半岛等地。灰文鸟的色彩并不艳丽,体色以灰为主兼有白色及黑色。经人工培育,现已有花色、白色和驼色等品种。灰文鸟体为灰底色,头部黑色带白花,两颊有白班,雄鸟叫声尖长,雌鸟叫声短促。雌雄鸟从多方面上较难分辨,多以叫声区分。其食物多为草籽、稻谷等植物的种子,较易饲养,是一种普及型的笼养鸟类。

珍珠鸟:又叫金山珍珠,原产于澳洲东部。这种鸟羽色艳丽,体形娇小玲珑,叫声细柔,是驰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鸟。珍珠鸟体长约在10厘米左右,头部灰色,嘴基及眼下方有黑纹,两条黑纹中间呈白色,颊后有红黑色块斑,喉至上胸白色而有波状黑纹,到胸中呈黑色带.上体暗褐色,腹部黄白色并有珍珠状的白色斑点,嘴红色。雌鸟颊后无红褐色块,胸部无波状纹。

人工饲养的金山珍珠已经培育出白色和驼色的品种。珍珠鸟喜栖息于森林草地的环境中,喜结群活动,以谷物及其它植物种子为主要食物。

牧师鸟:学名黑喉草雀,又称巴森雀,分布在澳洲部分地区。现家庭饲养数量较少。其体长十多厘米,眼部有一黑带,头部银灰色,胁部有领带状黑斑。上体灰褐色,嘴呈黑色,脚红褐色,因其有领带式的黑斑,故被称为牧师鸟。其鸣声细柔听听,较为活泼。

七彩文鸟:也叫五彩文鸟、五彩芙蓉、胡锦鸟等。身体长约十三厘米。头部黑色,上体主要为绿色,腰部蓝色,尾羽黑色,喉部黑色,腹部黄色,嘴象牙色,脚黄色。雄鸟羽色较鲜艳,胸部紫色较浓。雌鸟羽色稍暗淡,胸部色浅,尾稍短。现在多个人工培育的品种。七彩文鸟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地,常栖息于开阔的森林、草地等环境中。其以植物种子、嫩芽、果实和昆虫为食。

十姐妹:又名白腰文鸟、算命鸟。分布于中国南部及南亚地区。十姐妹鸟原种羽色并不华丽,人们主要是看重它的易驯养性及可用于代替孵卵,其饲养数量也较多。十姐妹羽毛呈褐,腹部到腰部为白色,每只鸟羽毛的斑纹均不同。容易饲养,十姐妹容易接近人,可以驯养为玩赏鸟。

文鸟科的我国主要种类及分布

【中文名】:白腰雪雀

【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文鸟科

【拉丁名】:Montifringillataczanowskii

【英文名】:White-rumpedSnowFinch

【属中文名】:雪雀属

【国内分布】:白腰雪雀是我国特产鸟类,分布于我国青海东北部祁连、青海湖、东部大通河、天峻、贵南、门源、南部玉树,西藏南部亚东、帕里、卡拉、班戈,西南部改则、革吉、普兰、东部芒康和昌都地区,四川西北部石渠、德格、西部甘孜、巴塘和北部若尔盖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仅偶见于锡金。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

【迁徙】:留鸟

【生境】:栖息于海拔3000-4500m的高山草地、草原和有稀疏植物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带,是一种耐寒的高山、高原草地荒漠鸟类。

【体型】:体重♂20-43g,♀20-40g;体长♂140-180mm。

【食性】:主要以草子、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繁殖期间喜吃昆虫。所吃昆虫种类主要有蝗虫、象鼻虫、步行虫、甲虫等。

【习性】:成对或小群活动,栖息环境较为稳定,尤其是繁殖期间,冬季进行小范围的游荡或垂直迁徙,成群在雪地上,有时也到居民点附近牲畜棚中活动和觅食,善于在地上奔跑、跳跃。飞翔甚有力,但飞行高度较低,通常离地10m左右,每次飞行距离不远。善鸣叫,尤其是繁殖期间,叫声似“duid、duid”或“Jie、Jie、Jie”。

【繁殖】:繁殖期5-8月。繁殖期间雌雄鸟甚为活跃,雄鸟常围绕着雌鸟鸣叫,并相互追逐。也有报告说在求偶期间,雄鸟还进行像百灵鸟一样精巧的炫耀飞行和在地上作求偶跳舞表演,同时还发出一种像击鼓似的歌唱声。营巢于岩石洞穴、废弃房屋墙洞和鼠兔废弃的洞穴中。由于经常出入于鼠兔洞中,而鼠兔又很少攻击它们,故被人们称之‘鸟鼠同穴’。实际上它们并非同时居住在一起,雪雀仅利用鼠兔的弃洞或盲洞营巢和休息。巢由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羊毛、鼠毛等兽毛和鸟类羽毛。5月曾在青海门源鼠兔洞中发现一巢,离洞口约1.5m,外径19cm,内径8.5cm,高10cm,深6cm;巢内有卵5枚,卵白色,大小为23.2-24.6mm×17.0-17.3mm,重3.4-3.7g。【中文名】:黄胸织布鸟

【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文鸟科→织布鸟属

【拉丁名】:Ploceusphilippinus·

【英文名】:BayaWeaver

【属中文名】:织布鸟属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双江、耿马、景东和南部西双版纳、思茅、普文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是

【经济用途】:嗜食稻谷,经常窃食,危害很大,是为当地的害鸟之一。此鸟可供观赏,供笼养用,化害为益。

【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

【迁徙】:留鸟

【生境】: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原野、河流、湖泊、水渠、芦苇、沼泽等较为潮湿的地区,也出没于水稻田、果园和庭院中树上,不喜欢山地、森林和荒漠。

【体型】:体重♂19-30g,♀21-26g;体长♂132-157mm,♀135-155mm;嘴峰♂15-18mm,♀15-18mm;翅♂66-78mm,♀66-76mm;尾♂46-55mm,♀44-56mm;跗蹠♂18-21.5mm,♀19-22mm。

【食性】:以稻谷、草子、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蝗虫、甲虫、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及昆虫幼虫、小型软体动物等。

【习性】:常成群活动,通常呈数只或10多只的小群,但秋冬季节有时呈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特别是在稻谷成熟季节,常数十只或上百只的大群飞到农田觅食,给谷物收成带来一定损失。性活泼而大胆,不甚怕人。常在枝间跳跃和鸣叫,叫声单调、尖细,似‘chit、chit、chit’。

【繁殖】:繁殖期4-8月。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于树上,匡邦郁1960年4月在西双版纳勐养附近的3棵大树上共找到26个巢,其中一棵树斜立于水塘边,树枝多伸向水面,其上共有6个巢,有一个巢离水面大约2m,另一棵上有12个巢,还有一棵树上有8个巢。在巴基斯坦,曾发现一个多达200个的巢群,分散在邻近的7棵树上,最多的两棵树上有巢56个和63个(Roberts1992)。巢由撕成线条状的草叶或水稻叶编织而成,结构极精巧,形状亦很奇特,呈袋状或梨状。悬吊于乔木树侧枝枝条上。营巢由雄鸟独自承担。雄鸟制取叶片丝的方法很特别,当需要营巢材料时,雄鸟飞到高草丛或水稻田中,径直咬住稻叶或草叶基部,然后朝空中向上飞,叶片则被撕裂成线条状。雄鸟首先用叶片丝缠绕在枝条上编织巢柄,然后向下编织实心的巢颈,由此再逐渐扩大成圆形,然后再向下延伸编织,当巢编织到一半、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杯时,雄鸟开始试图吸引雌鸟,如果吸引不来雌鸟,则所编织的巢即废弃。雄鸟吸引雌鸟时,多站在已筑好的半个巢上,一边迅速地扇动两翅,一边发出它特有的带有点喘息声的歌唱。这一表演,常常刺激群体中其他雄鸟也跟着炫耀表演起来。但是雌鸟通常只飞到巢已完成一半的雄鸟旁,而未完成一半的巢,雌鸟不光临。当一个雌鸟选中了一个巢以后,它就飞到这个雄鸟巢上,与雄鸟结成对,此时雄鸟才开始完成球形的产卵室和巢底侧面的一漏斗状出入口,雌鸟也衔取一些细草作为卵室的内垫材料。巢的大小据在云南景东对2只巢的测量为:巢柄长17.0cm和20.0cm,巢身长16.0cm和21.5cm,巢外径16.5cm×18.2cm和17.0cm×8.0cm,巢口外径9.4cm×2.3cm和10.0cm,巢口内径8.5cm×6.5cm和9.0cm×7.0cm,巢内高10.5cm和9.5cm,巢内径15.5cm×6.5cm和9.0cm×7.0cm,巢室深6.5cm×6.0cm,巢室内径7.5cm×6.0cm。云南南部测量的4巢明显较大:外径平均为35.7(32-41)cm×14(14-14)cm,巢颈长9.5(4-18)cm×4.6(3-8)cm,巢口外径平均6.8(6.4-7.4)cm,巢口内径平均5.3(4.7-5.8)cm。头一年的雄鸟就企图营巢,但很少有成功的,一般都在2龄时开始营巢。每窝产卵3枚,偶尔有多至5枚或6枚的,有的认为6枚卵或许是2个雌鸟所产。卵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18.9-22.3mm×13.7-15.2mm。黄胸织布鸟属一雄多雌制,雄鸟和雌鸟的结合很短暂,当完成交配雌鸟开始孵卵以后,雄鸟即离开雌鸟,开始营造新的巢和吸引新的雌鸟与之交配产卵。据报道,在一个繁殖季节,一个雄鸟最多成功地营造了5个巢和吸引了5个雌鸟与之交配产卵。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孵化期14-15天。雏鸟晚成性,雌鸟独自育雏,经过16-17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中文名】:山麻雀

【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文鸟科→麻雀属

【拉丁名】:Passerrutilans

【英文名】:CinnamonSparrow·

【属中文名】:麻雀属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长江流域等地,北达黄河下游、山东半岛、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秦岭、宁夏径源和甘肃南部,西至青海东部、四川和西藏东部,南至云南、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和台湾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缅甸北部和越南北部、朝鲜、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及日本北部。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是

【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

【迁徙】:留鸟,部分迁徙

【生境】: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在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也见于海拔2000-3500m的各林带间。多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有时也到村镇和居民点附近的农田、河谷、果园、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活动和觅食。

【体型】:体重♂15-21g,♀16-29g;体长♂120-140mm,♀113-138mm;嘴峰♂10.4-12mm,♀10.2-12.8mm;翅♂68-73mm,♀62-72.3mm;尾♂47-54mm,♀42-52mm;跗蹠♂15.6-19mm,♀15.4-19mm(指名亚种)。

【食性】:山麻雀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所吃动物性食物主要为昆虫,其中较常见的有金花甲、金龟甲、叩头甲、蜷象、蜻蜓幼虫、鳞翅目幼虫、象鼻虫、瓢虫、蚂蚁、蝉、蚊、铜绿金龟甲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麦、稻谷、荞麦、小麦、玉米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等野生植物果实和种子。

【习性】:性喜结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小群,在树枝或灌丛间飞来飞去或飞上飞下,飞行力较其他麻雀强,活动范围亦较其他麻雀大。冬季常随气候变化移至山麓草坡、耕地和村寨附近活动。

【繁殖】:繁殖期4-8月。营巢于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也筑巢在堤坝、桥梁洞穴或房檐下和墙壁洞穴中,也有报告在树枝上营巢和利用啄木鸟与燕的旧巢。巢主要用枯草叶、草茎和细枝构成,内垫有棕丝,羊毛、羽毛等,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巢的大小在四川马边崖壁天然洞穴中找得的2巢测量,外径分别为6.4cm×8.8cm和9cm×13cm,内径5.2cm×6.1cm和7cm×9cm,高9.7和6cm,深2.8和2.5cm。每窝产卵4-6枚,1年繁殖2-3窝。卵白色或浅灰色、被有茶褐色或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圈状,卵的大小为17-21.1mm×13.0-14.8mm,卵重7.9-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