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什么是“腔棘鱼”

admin

拉蒂迈鱼灭绝了吗

并未完全灭绝。

拉蒂迈鱼,是矛尾鱼属的鱼类。原以为腔棘鱼已经全面灭绝,但于1938年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在巡视渔民捕鱼时竟发现了活生生的西印度洋矛尾鱼,后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故被称为“活化石”。西印度洋腔棘鱼分布在南非及东非海域;而印尼腔棘鱼则分布在印尼苏拉维西岛附近海域。

什么是“腔棘鱼”-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古代鱼化石资料

一、话说鱼类进化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记录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生物信息,经过千万年的沉积,形成化石,成为研究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根据。鱼类的化石并不十分丰富,但它们依然能够展示出古今各种鱼类发生、发展的过程。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了。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它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鱼类,因为穿了甲胄,它们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积物中。应该说,它们是一群不会游泳的鱼类。无颌类的内骨骼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具有软骨骼,像现在我们见到的软骨鱼类鲨鱼和鳃鱼一样。大量完整的无颌类化石是在泥盆纪找到的,泥盆纪可算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1.3亿~1.6亿年),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存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庭达到全盛。在无颌鱼类的基础上,最早的有颌鱼类也发展了。最初的颌是由几个硬骨鳃弓改造过来的。鳃弓最初埋在肌肉里,在进化过程中,颌与头部背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坚固、更有效率的进食器官——咀嚼器。原始有颌类也称作盾皮鱼,它们在泥盆纪盛极一时,但到泥盆纪末已大部灭绝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都是由盾皮鱼演化来的,它们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尚未找到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这个推论。一些盾皮鱼仍具有扁平的身体,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但是大多数都变成流线型,甲胄也减少了,这种变化使它们获得了很强的游泳能力。软骨鱼类也脱去了沉重的甲胄(但仍有背板的痕迹),发展出更加强劲有力的适于游泳的肌肉组织。有些科学家认为,软骨鱼类是“原始”鱼类,但它们是否真正比硬骨鱼原始,还有待证实。有关脊椎动物颌的发生与进化的研究,是从19世纪进行的胚胎学研究开始的,它揭示了进化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颌的出现,说明动物的某个新的重要的特征的出现可以使一个类群的生活领域扩大到以往不能生活的地区。这以后,鱼类得到了迅速扩展,成为今日最普遍的游泳生物类群。硬骨鱼最初生活在淡水里,后来逐渐向海洋伸展,终于成为海洋鱼类的优势类群。在进化过程中,它们产生了内部硬骨骼,把僵硬的甲胄变成了薄薄的鳞片,从而使动作敏捷灵活,提高了运动速度。硬骨鱼有两个类群,其中辐鳍鱼类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大大超过另一种鱼——内鼻孔鱼类。内鼻孔鱼类包括一些形态和构造都很特殊的原始种类,它们具有内鼻孔构造,可以把嘴闭上而并不影响呼吸。内鼻孔鱼类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肺鱼和矛尾鱼。矛尾鱼隶属空棘目腔棘纲。它被誉为活化石,在1938年以前一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已经灭绝了的种类。第一尾矛尾鱼是1938年被一名渔民在非洲东南海岸捕到的,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以后又陆续捕到,证实这一古老鱼类仍生活在现代的海洋里。腔棘鱼的重要特征是,鳍呈叶状,具有肌肉,并有相连的辐棘,从而使一些鱼可以在陆地上爬行。它们与两栖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人们认为两栖类就是由它们演化而来的。(摘自《海洋世界》1999年第12期)二、鸟类的祖先之谜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鸟类最初是由爬行动物逐步进化而成的。始祖鸟作为这一进化过程的中间阶段的产物,历来被人们当作鸟类的祖先。尽管这一进化理论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许多古生物专家对蜥蜴这样的爬行动物会不会真因突然变异和自然选择而变成鸟这一结论,仍多少持有怀疑的态度。于是,在学术界内,专家们针对鸟类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刚刚问世的时代,人们对于鸟类最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说法,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后来到了1861年,在德国境内的一处石灰岩石采石场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生物化石。这块化石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这块被称为“始祖鸟”的化石的发现,使许多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为之振奋不已。因为不少人坚持的“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在这里找到了依据。但是,在今天,这一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突然失去其权威性了。因为在1986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给它定名为“原始鸟”,鸟类的祖先这一“宝座”因而将被原始鸟夺走。古生物学家指出,如果事实上是这样的话,那么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也将被否定。为了理解发现原始鸟的重大意义,我们有必要以始祖鸟的化石为基础,看看鸟类的进化过程。关于始祖鸟的起源,英国博物馆的庞夫雷特指出,以往人们认为是鸟类祖先的某一爬行动物群体,实际上并不是蜥蜴。始祖鸟是由恐龙家庭的某一“成员”进化而来的,始祖鸟与恐龙既是“远亲”,又是“近邻”,它们都起源于槽齿类。不可否认,始祖鸟与一种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确有非常相似之处,因此早在19世纪,就有一些古生物学者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现在的鸟类是恐龙的后代这种说法虽然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如果能把鸟儿与恐龙比较一下,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信心。从外貌来看,现在许多鸟儿都与恐龙有些相像。恐龙中有一种叫鹦鹉嘴龙,它的嘴与会学说人话的鹦鹉的嘴十分相似。鸵鸟龙的脚和鸵鸟的脚一样,也有三个脚趾头,善于走路。鸵鸟龙没有牙齿,鸵鸟也没有。鸭嘴龙的嘴活像鸭子嘴,鸭嘴龙游水也像鸭子戏水。鸟类有毛,生活在1�8亿年前的联龙也是全身长毛。鸟类的骨骼是中空的,这样可以减轻体重,便于飞翔。早期的一些恐龙的骨骼也是中空的,科学家把这种恐龙称为虚骨龙类,虚骨龙轻巧机灵,外貌和身体结构很像鸟。在探索鸟类起源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锁骨问题。鸟类的左右锁骨相互粘连,是V字形愈合锁骨,十分发达。而恐龙的锁骨则因退化而完全消失了。对此,持“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者认为,恐龙类和鸟类都来源于槽齿类,只是在后来的进化中它们的锁骨才发生了不同变化,不能凭这一点就说恐龙不是鸟类的祖先。可是,当上述观点提出来以后,有的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些带有锁113回答upoikl123

总鳍鱼灭绝了没

1.现存的总鳍鱼只有腔棘鱼一种。

2.总鳍鱼属于硬骨鱼纲,总鳍亚纲的化石种类和现生种类的通称。化石种类出现在古生代的泥盆纪,经历了一个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繁荣阶段,直到中生代的白垩纪趋于绝灭。其中包括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四足动物祖先的骨鳞鱼。

3.总鳍鱼化石种类出现在古生代的泥盆纪,直到中生代的白垩纪趋于绝灭。偶鳍基部有发达的肌肉,鳍内原骨髓排列和陆栖椎动物的四肢骨构造相似。这种肉质鳍不仅能支撑身体,而且能在一定程序上沿陆地移动。由地质史和发掘的化石证明,总鳍鱼有可能进化为古代的两栖类。

矛尾鱼是什么鱼

矛尾鱼

LatimeirachalumnaeSmith(矛尾鱼科)

俗名拉蒂迈鱼,英文名Gombessa

腔棘鱼目矛尾鱼科的唯一种,是唯一现生的总鳍鱼类。我国现有科摩罗国政府赠送标本一尾;布于南非印度洋。

大型海产鱼类。通常体长1米多,体重60-80千克。体短粗,纺锤形。口大,内有成对排列的尖锐牙齿。胸鳍、腹鳍、臀鳍和第二背鳍的基部有很发达的肌肉呈柄状,外覆盖鳞片。尾鳍子状。外被大鳞,鳞上有很多棘状或粒状突起。体呈蓝色。

通常生活在200-400米海洋礁石中,游泳迅速。卵胎生,卵径达9厘米,幼仔在输卵管中长可达33厘米。肉食性,以冲刺方式捕食,专吃乌贼和鱼类。

其同族早已灭绝,惟有它幸存至今,是世界上仍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对研究生物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有"活化石"之称,肉富含脂肪可食用。

发现故事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直以为包括腔棘鱼类在内的总鳍鱼类早在白垩纪早期就已从地球上灭绝消失了,人类只能通过地层中的化石来对这一类鱼形脊椎动物豹窥一斑。20世纪30年代末,一位名叫拉蒂迈的小姐打破了这一“死寂”,发现了第一条“活生生”的腔棘鱼类。

拉蒂迈小姐当时担任南非罗兹大学一位解剖学教授的助手,经常到海边的渔港去为教授收购一些鱼类来制作标本。1938年12月下旬,圣诞节将至,教授回家度假去了,拉蒂迈小姐却并没有因为圣诞节的即将到来而停止工作。22日这一天,她又来到了渔港,在一筐筐刚从海里打上来的鱼里翻来看去。忽然,有一条鱼引起了她的注意。一般的鱼(包括软骨鱼和此前已知所有的硬骨鱼)的鳍都是直接长在身体上的,可是这条鱼的鳍却与众不同,它的鳍都是长在一条条胳膊或腿似的附肢状结构上,然后这些附肢状结构再与身体相连。拉蒂迈小姐立刻意识到这条鱼的不同寻常——这样结构的鱼不正是四足类脊椎动物起源于鱼形脊椎动物的一个良好佐证吗?拉蒂迈小姐立即向渔民买下了这条鱼。可是,当时学校已经放假,实验室已经封了门,无法取出用于浸制和保护标本的福尔马林等药剂。情急之下,拉蒂迈小姐买了几公斤盐,将这条鱼像腌咸鱼一样地里里外外涂抹起来——这是当时条件下唯一的保护防腐办法了。

圣诞节过后,教授度假回来,拉蒂迈小姐兴冲冲地将这条鱼拿给他看。此时,由于在盐的作用下脱水变干变硬,这条珍贵的“咸鱼”几乎只剩下鱼皮和里面的鱼刺了。即使如此,教授还是马上就意识到了这条鱼的意义并进行了研究,认为这条鱼应属总鳍鱼目腔棘鱼亚目。原来被认为已经灭绝了1亿2千万年(白垩纪早期)的动物突然被发现仍然生存在地球上,而且这种动物还与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四足类脊椎动物的祖先有关,怎么能不让人心情激动!为了纪念拉蒂迈小姐对科学、对人类知识宝库做出的这一重大贡献,教授将这条鱼及其所代表的物种命名为拉蒂迈鱼。

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拉蒂迈鱼标本,教授登广告悬赏:谁能再捕到一条拉蒂迈鱼送给他研究,将得到100英镑的奖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款项);他还在当地一带贴了许多有关拉蒂迈鱼的招贴画,以便引起渔民的注意。但是,拉蒂迈鱼毕竟太稀有了,以至于直到14年后的1952年,才有信息说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科摩罗群岛中的安朱安岛附近海域里,渔民又捕到了第二条拉蒂迈鱼。

消息传到南非,当时的南非总理立即下令,派军舰和军用飞机去取回这条珍贵的鱼。当载着第二条拉蒂迈鱼的飞机降落在南非首府开普敦机场的时候,南非总理亲自赴机场迎接。可见,拉蒂迈鱼是多么的贵重。当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噢,我们的祖先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此后,拉蒂迈鱼仍不断有所发现,但迄今为止,全世界也只发现了200条,而且其分布区仅限于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岛附近海域。

拉蒂迈鱼之所以珍贵,不仅仅因为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更重要的是它所隐含的科学意义。本世纪以来直到80年代前,科学界一直认为总鳍鱼类中的骨鳞鱼类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而拉蒂迈鱼是骨鳞鱼的近亲,它的现生种类的发现,无疑对研究脊椎动物由水上陆的进化提供了解剖学上的重要证据。现在,虽然我国学者已经否定了骨鳞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理论,拉蒂迈鱼不再是四足动物祖先的直接近亲了,但是,拉蒂迈鱼对于了解腔棘鱼类乃至总鳍鱼类的解剖构造、生活习性和进化关系等仍然有重要意义。因此,拉蒂迈鱼仍然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

1982年,科摩罗政府将一条珍贵的拉蒂迈鱼浸制标本赠送给我国。这条国内唯一的拉蒂迈鱼标本就保存并陈列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公众开放的科普园地——中国古动物馆的一层展览大厅内。

什么是“腔棘鱼”

编辑词条腔棘鱼

腔棘鱼

coelacanth

总鳍鱼目(Crossopterygii)一些叶鳍硬骨鱼类的统称。近缘但已绝灭的扇鳍鱼亚目(Rhipidistia)的种类被认为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在某些分类系统中,腔棘鱼和扇鳍鱼均被认为隶属总鳍亚纲(Crossopterygii)内之不同目。现代腔棘鱼是矛尾鱼科(Latimeriidae)的深海鱼,因鳍棘中空故名。体型大於多数化石种。是凶猛的掠食者,体粗重而多黏液,鳍呈肢状,行动灵活。腔棘鱼出现於3.5亿年以前,当时在地球上极其丰富。腔棘鱼属(Coelacanthus)化石发现於二叠纪末期(2.45亿年前)到侏罗纪末期(1.44亿年前)。腔棘鱼属与其他同类鱼一样,骨化程度较低,表现出脱离早期淡水环境而转向海洋生活方式的一般趋向。腔棘鱼长期被认为约在6,000万年前即已绝灭,而1938年却在非洲南部近岸用网捕到一条现生种类——矛尾鱼(Latimeriachalumnae)。在悬赏徵集之下,1952年在科摩罗(Comoros)群岛捕得第二尾(命名为Malaniaanjouanae,可能与矛尾鱼是同一种)。以后又在这一地区捕到另外几尾。后来发现,这类鱼已早为岛民所熟悉,其肉盐腌晒乾后可吃,粗鳞用作研磨料。

腔棘鱼又称“空棘鱼”,英文名(coelacanths),由于脊柱中空而得名。由于科学家在白垩纪之后的地层中找不到它的踪影,因此认为这个登陆矛尾鱼(Latimeriachalumnae)英雄已经告别了世间,全部灭绝了。在1938年,接近圣诞佳节的某一天,,在非洲南部的科摩罗群岛附近,南非的博物馆员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莫(MarjorieCourtenay-Latimer)在巡视渔民捕的鱼时发现的,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此鱼被推测是在约3.5亿年前出现,6500万年前即已绝灭的总鳍类(有穗边鳍的同类)中的一种腔棘鱼。总鳍鱼类不但能呼吸空气,而且能使用鳍来当作脚走路,这是鱼类向两栖类进化的重要证据。在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代,腔棘鱼的祖先凭借强壮的鳍,爬上了陆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其中的一支越来越适应陆地生活,成为真正的四足动物;而另一支在陆地上屡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并在海洋中寻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与陆地彻底告别了。

所谓腔棘鱼,人们认为它第一次出现是在3.5亿年前的泥盆纪,曾经昌盛一时,分布在许多地方。但从1亿中前开始衰退,到7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它的踪迹便从地球上消失了,仅仅留下了化石。

这个安静的角落就是11000米深的海底。众所周知,人类入海比登天还要难。首先是巨大的压力: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要增加1个大气压。在11000米深的海底,压力将高达1100个大气压,别说人的血肉之躯,就是普通的钢铁构件也会被压得粉碎。还有海底的恶劣环境:黑暗、寒冷!太阳光进入海中很快被吸收。10米处的光能只及海洋表面的18%,100米深处则只有1%了。光线稀少,热量自然难留,水下的寒冷、黑暗可想而知。然而,腔棘鱼通常生活在非常深的海底,并把自己隐藏在海底礁石的洞穴里。在恶劣的海底世界里,它们以生存为目标,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学会与压力共处,在自己创造的历史里痛并快乐地生存着,超乎想象地存在了4亿年!

腔棘鱼

这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鱼类,在1930年代被渔民捕获两条之前,都以为这种鱼已经灭绝了。科学家本来也认为腔棘鱼只生活在非洲东部,但是,1997年,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西里伯斯岛)发现了另一种近缘种Latimeriamenadoensis

。2007年5月16日桑给巴尔(Zanzibar,又译占吉巴)位于东非坦桑尼亚东部一个岛上的印度洋沿海城市,渔夫捕获一条腔棘鱼(Coelacanth),这条腔棘鱼在一家濒海餐馆的鱼池内存活了十七个小时。法国、日本和印尼科学家已解剖了腔棘鱼,接下来还打算对它进行基因分析。

由于这条鱼是在靠近沙滩、水深只有一百零五米的地方捕获,因此科学家接下来要研究的是,印尼腔棘鱼的栖息水域是否比非洲腔棘鱼的还要浅。

发现的故事:

1938年的一天,在南非东伦敦附近的海面上,一艘拖网渔船捕获到一条奇特的鱼。这是一条长约两米左右、泛着青光的大鱼,鱼鳞象铠甲一样布满全身,尖尖的鱼头显得异常坚硬,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它的胸部和腹部各长着两只与其它鱼类比起来既肥大又粗壮的鱼翅,看上去就像野兽的四肢一样。遗憾的是,渔民们对这条样子奇特的鱼并没有给予特殊的“照顾”,而是将它和别的捕捞物混在一起运回港口,堆放在码头上。

此时,在东伦敦博物馆工作的拉迪玛女士正巧路过码头,当她看到这条鱼时,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她对从未见过的还长着“四肢”的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挎包里取出笔记本将这条鱼的形状画了下来。回到家里,拉迪玛女士找出了所有关于鱼类的藏书,但无论是有关这条鱼的名称、图鉴及说明等一概没有查到。她又来到了图书馆,希望能找出答案来,可翻遍了馆藏的所有专业书籍和鱼类图鉴,竟然没有找到有关这条鱼的一点线索。一无所获的结果,更激发了拉迪玛女士要搞清这条鱼的来龙去脉的决心。于是,她给南非著名的鱼类学家史密斯教授发出了一封信,还附上了自己画的草图,向教授请教。

当收到信的史密斯教授看到那张鱼的草图时,竟然失声惊叫起来:“这不是腔棘鱼吗,这是古生物腔棘鱼呀!可它已经绝迹几千万年了,难道还有存活下来的?这太不可思议了!”教授立刻给拉迪玛女士发去了电报:这种鱼很象是古生物腔棘鱼,我马上去你处,请务必妥善保管好那条鱼。发完电报,激动不已的教授立即驾驶着汽车向东伦敦飞驰而去。

难怪拉迪玛女士查遍了所有资料也没有找出结果来呢,原来,这种样子奇特的鱼叫做腔棘鱼,在三亿年前曾经繁盛一时,可当它在从海洋动物向陆地动物进化的过程中,不知什么原因,已经生出四肢的它又回到了海洋中生活,而且在几千万年前就已经绝迹了。人们今天对腔棘鱼的了解都是从化石上得到的,并且相信:腔棘鱼已经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

当史密斯教授风尘仆仆地赶来时,眼前的景象令教授大失所望: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些鱼骨头、肥大的鱼翅和仍然泛着青光的鱼鳞——接到教授的电报后,拉迪玛女士飞也似地向码头奔去,遗憾的是,无知的渔民们已经把那条鱼吃掉了。

刚才还是兴高采烈的史密斯教授,现在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五百多公里长途跋涉的疲劳也一下子涌了上来。虽然骨头、鱼鳞、鱼翅保存了下来,对研究腔棘鱼有一些帮助,可却失去了完整的研究对象啊!教授肯定了这条鱼就是过去只能在化石上见到的腔棘鱼。他认为至少有一条鱼还存活着,因为仅仅一条鱼经过数千万年的变迁而存活下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才能存活到现在。可其它的腔棘鱼又在那里呢?

史密斯教授马上印制了大量的传单,上面配有腔棘鱼的图象,并用英语、法语、葡萄牙语写着:“如有发现此鱼者奖励100英镑”,在非洲的太平洋沿岸广为散发。教授自己也乘上渔船亲自寻找,向渔民们调查和宣传。虽经千辛万苦、想方设法,但依然没有见到腔棘鱼的踪影。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全世界都卷入了战争的旋涡,寻找腔棘鱼的事情也被人们渐渐地淡忘了。而史密斯教授并没有忘记,更没有灰心,当漫长的战争刚刚结束,他马上又开始了寻找腔棘鱼的工作……

又经过了多年的苦苦搜寻,仍未发现腔棘鱼的线索。这时,已是1952年的12月了。那么,史密斯教授为什么这样不遗余力地寻找腔棘鱼呢?我们知道,陆地上的动物都是从海洋里进化来的,像鱼那样的没有四肢的水生动物在向陆地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已经生出了四肢却又返回到海洋里生活,科学家们将这种水生动物称作“腔棘鱼”。如果我们将在海洋中生活的鱼类向陆地动物进化的经历比做青蛙成长的过程的话,那么腔棘鱼恰好相当于生出四肢的蝌蚪。史密斯教授认为:找到了腔棘鱼,很可能就找到了打开生物进化之迷大门的钥匙。

难道腔棘鱼真的已经灭绝了?而当时发现的那一条就是唯一的一条了?就在教授近乎于绝望之时,一封来自远方的电报送到了他的面前:“我们捕到了象是腔棘鱼的鱼,盼望您的到来。”电报是科摩罗群岛的渔民发来的。惊喜万分的教授赶忙向南非政府求助,乘坐着军用飞机向科摩罗群岛飞去。千真万确,这就是教授梦寐以求的腔棘鱼:这条身长一米五十公分、体重五十八公斤的“活化石”被注射了福尔马林后又用盐腌了起来,正在等待着教授的到来。

晚上,仍沉浸在激动和喜悦中的史密斯教授将装着腔棘鱼的箱子摆在自己的床边----经过了漫长的十四年的苦苦寻找,今天终于有了结果,夙愿已偿的教授感慨万千,一夜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