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史前巨熊的体型有多大

admin

史前巨熊的体型有多大

熊是食肉目的庞然大物,北极熊、棕熊是今天除鳍脚类以外最大的食肉动物。在史前,熊科家族更是人丁兴旺,大家伙的种类比今天更多。那么,史前熊类有哪些大家伙,最大能长到多大呢?

短面熊

短面熊(Arctodus)是眼镜熊亚科的一属,是今天眼镜熊的远亲,生活在距今180万年前至10.8万年前更新世的北美。与其他熊类相比,这类熊看起来有着不成比例的短吻,短面熊因此而得名。

巨型短面熊

史前巨熊的体型有多大-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今天的眼镜熊只是一种中型熊类,体重60-175千克,肩高70-80厘米。而巨型短面熊(Arctodussimus)可是一种庞然大物,头骨长度有52厘米,估计体重可达1.1吨,肩高可达1.7米。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史前洞穴里发现了4.6米高的抓痕,据专家分析这是一只站起来足有3.7米高的巨型短面熊留下的。

巨型短面熊是北美有史以来最大的熊类,也是当时北美占优势的熊类。同位素分析显示这是一种高度食肉的熊类,可以凭力量放倒美国乳齿象等大型猎物,其大长腿使其能以50-70公里/小时的高速飞奔,是北美大地上的顶级捕食者。

巨型短面熊也是一种可怕的强盗,其巨大的体型足以逼退恐狼、刃齿虎和史前北美的狮子,迫使它们乖乖交出猎物。

南美短面熊

南美短面熊(Arctotherium)是短面熊在南美的近缘属,也是眼镜熊亚科成员,生活于中晚更新世时期。该属最大的一种窄齿南美短面熊(Arctotheriumangustidens),体型甚至超过了赫赫有名的北美巨型短面熊。

这种巨熊头骨长度最大有60厘米,估计有两吨重,肩高可达两米,站起来四米多高,毫无疑问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熊,也是已知最大的陆地食肉兽类。

印度熊

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是今天大熊猫亚科仅存的成员,肩高约65-75厘米,体重不过80-110千克。而在史前,大熊猫还有个硕大的远亲,就是印度熊(Indarctos)。印度熊是一属比较古老的熊类,于1100万年前至533万年前的晚中新世时期生活在欧亚和北美,是一类比较笨重的杂食者。

产自我国的师氏印度熊(Indarctoszdanskyi)头骨长有47厘米,体长2.2米,体重600千克;而北美的俄勒冈印度熊(Indarctosoregonensis)头骨长度达到了55厘米,体长有2.6米,体重可达一吨,是除短面熊类之外最大的熊类。

郊熊

郊熊(Agriotherium)也是大熊猫亚科成员,它们的生存年代是距今1360万年前至250万年前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时期,当时它们曾广泛分布于北美、欧洲、非洲和亚洲,后来整个郊熊属全部灭绝了。

郊熊中最著名的种类——非洲郊熊(Agriotheriumafricanum)已经是巨无霸了,后来又发现了几种比它更大的郊熊。其中最大的当属舒氏郊熊(Agriotheriumschneideri),头骨长53-54厘米,体长2.6米,体重足有900千克。

与其他巨熊相比,郊熊牙齿锐利,肢骨纤细,形态上较为接近常规捕食者(如猫、犬),这意味着它们是积极的捕食者,以马、骆驼、野牛、犀牛和小型象类为食,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郊熊可能是有史以来咬合力最强的陆地食肉动物。此外,它们一定也不介意凭硕大的块头抢劫其他捕食者如剑齿虎、巴博剑齿虎等的猎物。

洞熊

洞熊(Ursusspelaeus)是与短面熊齐名的史前熊类,于更新世时期生活在欧洲和亚洲,到2.4万年前灭绝。洞熊是棕熊的近亲,它们都来源于埃楚斯堪熊(Ursusetruscus),距今约140至120万年前分歧,约60万年前棕熊中又分出北极熊。DNA分析也证实了棕熊、北极熊与洞熊的关系比它们和今天的黑熊近得多。

洞熊的骨架总体来说和棕熊很像,其特点是头顶宽而圆,前额陡峭,头大,身体粗壮而腿粗短。洞熊拥有仅次于窄齿南美短面熊,熊科第二大的脑袋,头骨全长可达57厘米,但四肢短导致其肩高只有1.4米,因此体重和前面几种巨熊有差距,最大只有800多千克。

洞熊比其他熊类少两到三对前臼齿(已退化),臼齿非常粗大,而且臼齿化石磨损比棕熊严重,这意味着洞熊生前处理了更多坚韧的植物性食物,同位素测定也证实了洞熊几乎是纯素食主义者。

洞熊虽然体型巨大,但由于吃素、脾气好,无法像短面熊、郊熊那样欺负大猫和鬣狗,反受它们的欺负。洞狮、洞斑鬣狗都会趁着洞熊冬眠打劫,很多洞熊在冬眠中被杀死。当然巨大的洞熊也不是白给的,也有一些狮子和鬣狗狩猎不成反送了命。

北极熊

说起巨熊,现存第一大熊北极熊也不遑多让。成年公北极熊平均重400-500千克,学者在福克斯湾实测的一只16岁老公熊重达803千克,北美和俄罗斯都有一吨的狩猎记录。这个块头即使放到更新世也算大家伙了。

史前有没有更大的北极熊呢?20世纪60年代在伦敦泰晤士河的砾石堆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熊类尺骨化石片段,经芬兰古生物学者鉴定可能是一只亚成年北极熊,命名为暴君北极熊(Ursusmaritimustyrannus)。这个尺骨估计全长48.5厘米,而今天的北极熊尺骨长度只有36-43厘米。

照此估计,暴君北极熊的肩高可达1.8米,体重可达1.1吨,这就超过了巨型短面熊,成为当时已知最大的史前熊类(当时窄齿南美短面熊还没有发现)。

然而,后来有学者认为这个尺骨化石碎片实际上属于一只棕熊。如果是这样的话,北极熊在史前没有更大的种类了。

棕熊

今天的棕熊有大有小,种内差异很大,其中最大的科迪亚克棕熊成年雄性平均360千克,最大750千克,和前面说的几种史前巨熊有明显差距。

而在几万年前,欧洲的平原上游弋着一种叫草原棕熊(Ursusarctospriscus)的庞然大物,仅有的少量标本中最大的一个头骨全长就有48厘米,股骨长度可达56厘米,估计重量达700-800千克。成年雄性头骨长45厘米,超过了今天科迪亚克棕熊的44厘米,显示草原棕熊是一种成年雄兽均重可达400-500千克的庞然大物。看来,棕熊祖上也曾经阔过。

从中更新世到现在,由于环境变化等原因,棕熊的体型一直在下降,今天的欧洲棕熊雄性平均头骨全长只有36厘米,体重约200千克。

总结

这些史前巨熊中,最大的毫无疑问是两吨级的窄齿南美短面熊。然后依次是巨型短面熊、俄勒冈印度熊、舒氏郊熊、非洲郊熊、北极熊、洞熊、棕熊这些家伙,这些都是吨级或准吨级的巨熊。而可达700-800千克的史前熊类,目前发现的就有十几种之多了。熊科确实是食肉目中大型化之路走得最成功的一科。

剑齿虎有多大

剑齿虎Smilodon

分类: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椎动物门Chord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目:食肉目Carnivora

科:猫科Felidae

亚科:剑齿虎亚科Machairodontinae

属:剑齿虎属Smilodon

生存年代: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一说距今300万~1.5万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时期)

生存地点:北美洲、南美洲

演化:

在距今3500万年前的渐新世出现了古剑齿虎,后来的剑齿虎一直生活到距今100万年前的更新世。是大型猫科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旁支,生活在距今300万~1.5万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时期,与进化中的人类祖先共同渡过了近300万年的时间。

剑齿虎的体形大约与现代亚洲象差不多,它的上犬齿比起现代虎的犬齿大得多,甚至比现代大象的的象牙还要长还要大,如同两柄倒插的短剑一般。食肉类动物的犬齿作为捕食猎物的一种杀伤武器,正常的情况应该是上下犬齿平均发展,在攻击时能够上下相合,就可以咬死猎物。但是剑齿虎的上犬齿演化得如此巨大,而下犬齿又相对退化,根本不成比例,所以可能是专门用来对付长毛象类等大型的厚皮食草类动物的。

如此特殊而长大的犬齿,只需一对就可戮入猎物身体的深处,并且可以尽量地扩大伤口,造成猎物的大量出血而死亡。与此相适应,剑齿虎的头骨和头部的某些肌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以便口可以张得更大,使下颌与头骨能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这对剑齿的作用。

但是,这种极端特化的发展,显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大大缩小对环境和猎物的适应面,随着更新世时期各种大型厚皮食草动物的绝灭,使得不善于快速奔跑的剑齿虎也逐渐无所用其长,竞争不过那些比较灵活的并且全面发展的一般食肉类动物,也随着它的猎物走向了灭绝。

代之而兴的就是后来出现的现代虎以及其他大型食肉类动物。

剑齿虎的体型很大,其中最大的种(Thylacosmilusatrox)身长约10米,体重最少也有二到三吨多一些,相当于非洲大象的大小,是狮子的8倍。够高大,而且它们却拥有壮实的身体,尤其是前肢。它们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无疑是头部——两颗长达100厘米的剑齿深深埋入上颌,几乎与头顶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颌则向下伸出了巨大的护叶。

这样的护叶虽有利于保护突出的剑齿,但同时也增加了骨折、感染的危险,而且还造成头部变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动的灵活性。

剑齿虎经常被误认为是长着獠牙的狮子,其实两者大不相同。剑齿虎的体重是现代狮子的8倍。它的后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只体格健壮的灰熊。成年剑齿虎体重约五顿重,其犬齿最长可达130厘米,以大型哺乳动物为食。

在洛杉矶市区的拉布里亚农场是世界上最不寻常的化石遗址之一。这个地方虽然并不大,但却已经出土了400多万件标本,小到啮齿动物,大到长毛象。不过,拉布里亚以发掘一种特定动物———剑齿虎而闻名。目前,这里已先后复原了两千多只,使剑齿虎成为最为人所知的史前猫科动物。

剑齿虎笨重身躯表明,它是个孤独的伏击杀手。剑齿虎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的一对獠牙,它是如何利用它们捕杀猎物的,对此,人们却知之甚少。要想找到答案必须观察它的肌肉结构。通过比较附着在美洲豹头骨上的咬合肌,得知剑齿虎的撕咬能力相当惊人。

一百多万年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剑齿虎突然却不得不面对灭绝的危险。拉布里亚沥青坑的化石显示,那场灾难威胁到了许多物种。许多动物都和剑齿虎一样遭到了灭顶之灾。

碳-14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当时刚好是上一个冰河时代末期。在漫长的10万年里,地球上的气温要比现在低5到10摄氏度。但是一万一千年前,全球气候却开始变暖。在亚利桑那州的索诺拉沙漠,古植物学家朱利奥·贝坦科找到了有力的证据,揭示了剑齿虎统治时期的气候状况,以及导致灾难发生的巨大变化。

剑齿虎

sabre-toothedcat

猫科(Felidae)真剑齿亚科(Machairodontinae)一些灭绝的食肉动物的统称。因上腭有一对剑形犬齿而得名。剑齿虎从渐新世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在整个中新世和上新世栖息在北美洲和欧洲;至上新世末已扩展到亚洲和非洲;在更新世存在于南美洲。

最有名的剑齿虎是更新世斯剑虎属(Smilodon),剑齿最发达。它是北美和南美的一种短腿的大型猫科动物,比现代狮粗大得多。巨大的上犬齿长达20公分,可能是用来刺击乳齿象之类的大型草食动物。

斯剑虎属的下述几种身体适应性变化使人推想到可能存在这样的狩猎技能︰颅骨能以附著强健的颈目肌调节以利低头动作;下犬齿退化;腭能张开到约90°角,使上犬齿能不受限制地活动。臼齿形成剪刀状,而无磨研表面的痕迹。

这一属许多成员的骨头曾在加利福尼亚、洛杉矶拉布雷亚(LaBrea)大牧场的沥青坑里找到,显然是剑齿动物捕食大型草食动物时两者同时陷入沥青。斯剑虎属的祖先Hoplophoneus属,是北美渐新世的中等大小猫科动物,身上已具备基本的剑齿特徵,但还未充分发展。

剑齿虎的灭绝与乳齿象的灭绝紧密相关。上新世晚期欧亚大陆这种大型象形动物逐步灭绝,剑齿动物也随之灭绝了。

北美和南美因为乳齿象存在于整个更新世,剑齿动物也得以继续存在到更新世末期。剑齿动物是高度特化的猫科动物,至少自渐新世以后便形成一个与现代猫科动物的进化完全不同的进化系。一些早期类型地位不明,不同权威将其分别列为真剑齿亚科、假剑齿亚科(Nimravinae)或猫亚科(Felinae)。

其中之一,北美洲渐新世的Dinictis属有相当发达的剑形齿,但没有真剑齿亚科的其他特化性状。有人认为Dinictis属动物属于发展至猫亚科的进化系

袋狮详细资料大全

袋狮(学名:Thylacoleo)是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有袋类食肉动物,可能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大的食肉哺乳动物。生存于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的澳洲,模式种是刽子手袋狮(T.carnifex)。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袋狮拉丁学名:Thylacoleo别称:刽子手袋狮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亚纲:有袋下纲目:双门齿目科:袋狮科族:有袋类食肉动物属:袋狮属种:模式种:刽子手袋狮分布区域:澳大利亚生存状况:已灭绝生存年代:上新世—更新世简介,发展起源,化石研究,习性特征,凶猛程度,简介袋狮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肉食性动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类。它可能在:森林、林地、灌丛带及河谷等地进行猎食。袋狮的近亲是草食性的袋熊及树熊。它是所有已灭绝的哺乳动物中咬劲最强的,重100公斤的袋狮一咬可以媲美一头重250公斤的狮子。它会猎食像双门齿兽及巨型短面袋鼠等大型动物。它是有袋类中专门的猎食者,它的前肢极度强壮,有可收缩的爪,这都是有袋类中未曾有过的。它有锋利的裂齿及强壮的颚肌,可以从猎物撕开一大片的肉。这些特征综合起来估计它有可能会攀树,并保存猎物的腐肉。袋狮肩高75厘米,长1.5米。它们平均重101-130公斤,个别的可重达124-160公斤。它们的体型差不多像雌狮及小型老虎。发展起源所处的时代是从上新世至更新世,分布在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有袋类已绝种动物成员中最引人注目之一类,也是该处最大的食肉动物。这动物在许多方面与狮一样,它与结指兽科或结指兽的关系很密切,门齿,这门牙似乎起著真正食肉动物犬牙的作用,还长有厚实而长的、刀状的具剪下作用的裂齿,用来撕咬动物的组织。脑壳很小。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类关系较远而属于以植食性为主的袋貂总科,其结构也与其它的肉食动物有一定差别。袋狮的主要猎物可能是当时同属于袋貂总科的大型植食性动物。现代袋鼠的祖先——原袋鼠——可长到3米。其他植食性动物包括2.4米长的袋貘和更大的双门齿兽,以及巨型短面袋鼠和平面袋鼠。双门齿兽是所有植食性有袋类中最大的,有犀牛那么大。它用大爪子从地上挖出灌木来吃。植食性动物是一种像狮子一样的有袋类捕食者——袋狮——的猎物。一般认为袋狮更多是在平原地带活动的,而不是在森林或灌木林中。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史前食肉猛兽中最强的咬力来自-----袋狮。这些直到30,000年前还漫游在澳大利亚大陆的猛兽,体重达200多磅。研究报告显示,这类“超级食肉动物”曾经是澳大利亚大陆上占绝对优势的掠食者,正如各类剑齿猫科动物在北美或南美大陆上的地位一样。研究人员分析了39类灭绝和幸存肉食哺乳动物的犬齿,且考虑到动物撕咬力量和其身体大小的相对关系。并于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刊登于上星期出版的伦敦皇家自然科学杂志。化石研究StephenWroe-----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古生物及动物学家认为:“现在袋獾的猎食能力往往被大众低估,事实上一头不超过6公斤的袋獾能杀死30公斤重的袋熊”。同样地理由使我们相信,30,000年前漫步于澳大利亚大陆的袋狮,其可怕的撕咬能力是现存的、身体大小一样的非洲狮的三倍。Wroe认为:“一只袋狮的体重平均约为100公斤左右,而其咬噬力几乎可以接近250公斤重的现代非洲狮,而那几乎是现存非洲雄狮的最大尺寸了”。Wroe和他的同事注意到类似的结构在澳大利亚袋狮的身上也有反映,早先的研究曾显示,哺乳动物中的掠食者中发达的大脑容积能为下颚肌肉留有余地,所以袋狮、恐狼等具有较小的脑量似乎也暗示了它们具有更强大的咬噬力量。Wroe对此评论说,“这已经是我们研究得出的一个理论,但在我们能确定以前,还需要做相当多的工作”。袋狮骨骼化石现代古生物学家已经发现,有胎盘类食肉哺乳动物的脑量是同等体型有袋类食肉动物的两倍半,这可能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一些有袋类食肉猛兽的强大咬力。而进一步考虑到体重的因素,袋狮的力量就更加令那些研究它的学者们感到可怕了。早在1859年,袋狮化石就已经被著名的化石专家理察·欧文详细描述过。研究过恐龙的欧文是这样描述他的新发现的,“凶猛且带有极大破坏性的食肉猛兽”。但其后的学者们却有意降低了袋狮在更新世澳大利亚食物链上的位置,部分原因是因为袋狮缺乏发达的犬齿及其祖先是植食性动物。随着Wroe和其他澳大利亚科学家们的努力,有关袋狮化石的发现越来越多,这些信息都在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澳大利亚顶级掠食者的真相。袋狮的化石在澳洲多个位点都有发现。于2007年,在纳拉伯平原下的山洞中就发现了整副袋狮的骨骼及头颅骨,估计它是在平原隙缝中摔死的。另外,亦发现了一头幼狮在其母狮育幼袋中的化石。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学者:MarceloSánchez-Villagra对此认为:“至今业界仍有关于袋狮如何生活的争论,最近澳大利亚学者的研究结果,似乎又回到了理察·欧文最初对袋狮生活习性的意见,即袋狮仍旧是更新世澳大利亚顶级掠食者”。习性特征现代袋鼠的祖先——原袋鼠——可长到3米。其他植食性动物包括2.4米长的袋貘和更大的双门齿兽,它可能有一个长鼻子。巨袋鼠是所有植食性有袋类中最大的,有犀牛那么大。它用大爪子从地上挖出灌木来吃。植食性动物是一种像狮子一样的有袋类捕食者——袋狮——的猎物。一般认为袋狮更多是在森林地带活动的,而不是在草原或灌木林中。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史前食肉猛兽中最强的咬力来自-----袋狮。这些直到30,000年前还漫游在澳洲大陆的猛兽,体重达200多磅。研究报告显示,这类“超级食肉动物”曾经是澳洲大陆上占绝对优势的掠食者,正如各类剑齿猫科动物在北美或南美大陆上的地位一样。研究人员分析了39类灭绝和幸存肉食哺乳动物的犬齿,且考虑到动物撕咬力量和其身体大小的相对关系。并于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刊登于上星期出版的伦敦皇家自然科学杂志。凶猛程度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日前报导,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对众多的食肉性哺乳动物的咬力(biteforce)进行了评估。他们发现,俗称“塔斯马尼亚恶魔”的食肉性有袋类动物——袋獾才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强大的猎食者。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导,现今澳大利亚大陆并没有什么陆地掠食性动物,但在3万年前澳大利亚大陆存活着一种叫做“袋狮”(Thylacoleocarnifex)的有袋食肉性动物,这种已灭绝的物种在远古澳大利亚相当于剑齿虎在南美大陆的地位,它体型庞大,撕咬力强,是凶猛的顶级掠食动物。通过研究动物的头骨化石,科学家在已经灭绝的食肉哺乳动物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他们发现已经灭绝的袋狮(Thylacoleo,marsupiallions)与袋獾比较起来,其凶猛程度更胜一筹,是所有食肉哺乳动物中咬力最强的。这种体重达200多磅(约100多公斤)的生物最后一次在澳大利亚大陆上漫步已经是大约3万年前的事情了。研究小组表示,这些“有着不安性格的食肉动物”曾经是澳大利亚大陆上占统治地位的顶级掠食者,在到处充斥着马刀齿猫(saber-toothedcat)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它们也占据着类似的小生态环境。最有望借科学“起死回生”的已灭绝动物之一这种顶级掠食者生存于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的澳洲,灭绝于4.6万年前,并不算很久远。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肉食动物,体型与雌性的狮子或老虎相当,但从亲缘上来讲跟狮子关系可不大,作为有袋类,它与考拉和袋鼠的关系倒是更近些,尽管它那些锋利的裂齿及强壮的颚肌,可以从猎物身上撕开一大片的肉。最凶猛动物竟是袋狮比狮子更具杀伤力!(图)袋狮捕食图有袋动物的牙齿袋狮想像图咬伤力几乎与体型相当于它们3倍的现代狮子相同———在弱肉强食的生物圈,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凶猛,哺乳动物家族尤其如此。在人们认为的最残忍的动物中,既有“百兽之王”老虎,也有残暴成性的非洲狮,速度超群的美洲豹,还有“阴谋家”蒙古狼。甚至连很多犬类动物都凶狠无比。但是,它们都算不上哺乳动物家族中最凶猛的角色。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中下口最狠、咬劲儿最大的是澳大利亚的有袋食肉动物———袋狮。科学家近来在澳大利亚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当地有袋动物的分析,并有了重大发现。这次研究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现存的有袋动物,也有远古动物的化石,科学家想搞清楚的是,这些有袋食肉动物咬伤力究竟有多大?科学家发现,澳大利亚已灭绝的袋狮比狮子更具杀伤力。澳洲大陆的环境与南美洲和北美洲的环境相似,这些地方都曾是剑齿猫科动物的天堂。研究人员对39种现存和已灭绝动物的头骨进行了分析,并计算出了它们各自犬齿咬下去产生的力量系数,以此来推测食肉哺乳动物的犬牙所能产生的咬伤力。研究人员将每种动物的咬伤力与动物的身体体积进行对照,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哺乳动物中,最凶猛的动物不是人们一直认为的狮子、老虎或狼,塔斯马尼亚州的食肉有袋动物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具杀伤力的动物。除此之外,在研究了已经灭绝的食肉动物化石后,研究人员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指出,袋狮的咬劲儿最大,只不过这种200多磅重的庞然大物最后一次出现在澳洲已经是3万年前的事了。但研究小组补充说,虽然澳洲食肉动物中的霸主已经灭绝,人们只能凭借科学的计算来推测它们的凶猛程度,但袋狮的一些近亲并未灭绝,人们从这些动物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袋狮的影子。袋狮的咬伤力与体型是其3倍的狮子相当。4月,科学家在科学杂志《皇家学会报告》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古生物学者兼哺乳动物专家史蒂芬·伍洛伊领导了此项研究。他说:“塔斯马尼亚这种凶残野兽的食肉能力经常被低估,一头6公斤(13磅)重的袋狮可以咬死一只30公斤(66磅)重的袋熊!”该项研究同时表明,这些生活在大约3万年前澳洲的食肉有袋动物的咬伤力几乎与体型相当于它们3倍的现代狮子相同。伍洛伊说:“一头平均重量在100公斤(220磅)左右的袋狮的咬伤力接近一头大约250公斤(550磅)重的现存最大狮子的咬伤力。”

藏獒能咬过霸王龙吗高手进来!!

永远不可能

狮子永远不能吃大象,因为就算狮子力气很大,也无法咬穿成年大象的象皮

霸王龙的皮肤更厚,肯定比大象皮厚。

变形金刚的现代武器,能打过飞船,还打不过霸王龙么……这种问题……

霸王龙和变形金刚的数据没人知道,科学家还发愁呢,谁能知道数据啊,用狮子和大象的类比,应该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答案。

变形金刚可以

看过变形金刚电影吧.打掉多少坦克飞机.一架飞机炮一轰,霸王龙稳死..你那你自己说变形金刚厉害还是霸王龙厉害

藏獒打不过霸王龙,始终还是狗,在蓝猫淘气3千问里出现过类试问题...一大堆恐龙打不过一只霸王龙,统统给霸王龙虐..霸王龙皮后,,就是防御高,你觉得他能咬动霸王龙?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因为你提出的问题根本没有可比性。

首先,霸王龙是史前动物,根本没有办法与藏獒PK

况且真的霸王龙谁都没见过,不知道皮肤、体积是否是像假设的那样,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就咬不过了

假设一只霸王龙防御力是100攻击力是100,藏獒可能两项连10都达不到,藏獒之所以凶就是因为它专要动物脖子,但请问它怎么能咬到近5层楼高的恐龙?

至于最后一个问题就更容易了,你拿铁和肉互相撞,看哪个硬就知道变形金刚和霸王龙哪个能赢了

藏獒能咬过霸王龙吗急!!!跪求正解!!!

霸王龙的皮那么厚,藏獒咬不动的吧……

另外,我认为没有必要讨论变形金刚的问题……

霸王龙

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生存于晚白垩世。是已知最大的陆生食肉类,体长15米,仅头部就有1.5米长,身高达6米。头骨笨重,高而侧扁,具有两个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椭圆形。牙齿极为发达。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痕迹,颈骨较短,有9~10个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肩带退化,肩胛骨细长,而肱骨短小,长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细弱,仅有二指,亦可能残存第三指。霸王龙腰带非常发育,结构极为紧凑,不仅肠骨与荐椎紧密愈合,坐骨与耻骨的远端也彼此贴合在一起;其耻骨远端扩粗呈足状突,而坐骨远端为棒状。这样粗壮的腰带结构,表明其后肢活动强烈。霸王龙主要生活在丘陵区,以植食性的爬行动物为主要的捕食对象。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霸王龙在晚白垩世最晚期绝灭。

藏獒原产于我国青藏高原,又称为藏狗、羌狗、蕃狗、大猊。据记载距今已有800万至1300万年历史。骨架粗壮、体魄强健、吼声如雷、英勇善斗。属于护卫犬种,具有王者的霸气和对主人极其忠诚的秉性。

西藏那高耸的群山覆盖着长年难融的冰雪,海拔四千多以上常年寸草不生,加至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高原缺氧的特定历史条件,就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年生活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藏族。他们一年四季以放牧为生,祖祖辈辈的生活孕育出自己的语言文化,他们有着强悍的身体。为了生存他们日日夜夜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斗。上天赐给他们强壮的身体,广阔的草原和牛羊。同样赐给了牧民生命财产的保护神——藏獒。在广阔的西藏由于民族习俗,勤劳善良的藏族牧民从不擅杀犬。西藏是犬生存的天堂。他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他们世世代代在没有暖床,没有接产医,没有营养师来调剂生活的日子里,披着厚厚的身毛,警惕地巡视在广阔的高原上。世代的生活养成的耐饥渴而斗志的不减的高贵品行。西藏犬之多称世界之最。但是西藏獒在青藏现今可称千里挑一。青藏地区生活着大量的藏豹、藏狼、藏狐及藏狮。但是这几种犬决非是藏獒,有些是藏獒同当地几种犬杂交的后代。这些犬外型酷像藏獒,但性格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有些犬性格方面有着藏獒的风范但骨骼方面已退化,这些犬是难以胜任艰难的考验,更不能谈用来育种。这些犬在牧区却大有用武之地,在牧区广大牧民离不开他们。他们披着长长的饰毛(主要是当地气候的关系)日夜守护在牧区及牧家宅院,他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帮手,在牧民心目中他们是朋友甚至是家庭中的一员。

藏獒又名蕃狗、多启、大狗,古称苍猊犬等等。产于西藏(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世界级珍稀种)。2000多年以前藏獒便活跃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海拔3000多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标准的纯种藏獒多见于广大牧区,有狮头型.虎头型之分,有安多系.康坝系.青藏系的类别区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藏獒的足迹。

原始藏獒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以及中亚平原地区,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及尼泊尔甚至新疆、蒙古、宁夏境内均可发现藏獒的踪迹。

藏獒犬对许多世界名犬的改良起到非常重要的做用,如圣伯纳犬等都有藏獒的血统。但多年来由于草原的特殊生活环境以及牧民薄弱的血统保护意识,造成原始藏獒与当地牧羊犬的血统融合,使纯种藏獒越来越少。藏獒其体格高大,性格刚毅,力大勇猛,记忆惊人,野性尚存,使人望生畏,是唯一不怕猛兽的犬种,被誉为犬中之王。(在牧区一只藏獒能守护四百只羊。一只成年藏獒能同时打败三只野狼)藏獒对陌生人有强烈的敌意,但对主人忠诚.亲热至极,作为护卫犬忠实可靠。都为能有一只纯种藏獒而自豪。藏獒以成为安全与富贵的象征。

藏獒产于我国西藏和青海,被毛长而厚重,耐寒冷,能在冰雪中安然入睡。性格刚毅,力大凶猛,野性尚存,使人望而生畏。护领地,护食物,善攻击,对陌生人有强烈敌意,但对主人极为亲热。是看家护院、牧马放羊的得力助手。它壮如牛、吼如狮、刚柔兼备,能牧牛羊、能解主人之意,能驱豺狼虎豹。据藏族同胞介绍,一条成年藏獒可以斗败三条恶狼,可以使金钱豹甘拜下风。在西藏被喻为"天狗"。西方人在认识了藏獒的神奇后,称其为“东方神犬”。藏獒头大而方,额面宽,眼睛黑黄,嘴短而粗,嘴角略重,吻短鼻宽,舌大唇厚。颈粗有力,颈下有垂,形体壮实,听觉敏捷,视觉锐利,前肢五趾尖利,后肢四趾钩利,犬牙锋利无比,耳小而下垂,收听四方信息,尾大而侧卷。全身被毛长而密,身毛长10--40厘米,尾毛长20--50厘米,毛色以黑色为多,其次是黄色、白色、青色和灰色,四肢健壮,便于奔跑,动如豹尾,搏斗助攻,令敌防不胜防。一只纯种成年藏獒重60公斤左右,长约四尺,肩高二尺半余,强劲凶猛,即使休憩,其形凶相,常人绝不敢靠近。藏獒力大如虎,足以使一只金钱豹或三只恶狼败阵,凶狠劲斗,使之赢得神犬美誉,也是世界上唯一敢与猛兽搏斗的犬类。8月龄可达性成熟,母犬每年初冬(10-12月份)发情1次,但在海拔较低的半农半牧区,气候温暖,管理适当,则可春秋两次发情。每窝产仔4-5只,多者达7-8只。寿命10-16年。藏獒耐寒怕热,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冰雪中仍能安然入睡。性格刚毅,力大凶猛,野性尚存,使人望而生畏。偏肉食,抗病力强。护领地,护食物,善攻击,对陌生人有强烈的敌意,但对主人亲热至极,任劳任怨,是牧民的得力助手。

藏獒因为生活地区不同,在外观上也有差别。目前品相最好的上品藏獒,出于西藏的河曲地区。这种藏獒有典型的喜马拉雅山地犬的原始特征:茂密的鬃毛像非洲雄狮一样,前胸阔,目光炯炯有神,含蓄而深邃。喜马拉雅山脉的严酷环境赋予了藏獒一种粗犷、剽悍美、刚毅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赋予藏獒王者的气质,高贵、典雅、沉稳、勇敢。还有一种藏獒出于青海地区。这种藏獒几乎没有鬃毛,身上的毛也比较短,体型却更大!但是它的性格没有带鬃毛的藏獒凶猛、沉稳。

不能,因为霸王龙的皮肤据复原很坚硬也很厚,藏獒要上去没多打作用!!再说霸王龙那么大,藏獒在他边上也就是狗和螳螂的比例吧!那我问你,20只螳螂能打过一只狗吗?不能吧!所以,10只藏獒肯定打不过霸王龙的!!

变形金刚能打过霸王龙这个问题就又点开玩笑了吧?如果必须回答的话,那是肯定的!变形金刚是人夸张的想出来的,他的战斗力应该是无限吧!

在下面的介绍中,您也许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们不用这种动物的全名。像暴龙这个例子,虽然较多人知道它叫做霸王龙,我们则叫它做暴龙。我们有两个理由这样做。第一,对于某些系列中的动物而言,已有足够的证据来辨识其属别,但却无法辨别其属别中的种别。第二,这样可使名称较不会令人觉得混淆。虽然每个人都对霸王龙这个名称很熟悉,但赋予所有动物其全名是不恰当的。

[A]1902年BarnumBrown在蒙大拿州[美国]发现了第一具暴龙化石。暴龙有个大脑袋。暴龙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暴龙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它一共有60颗牙,每颗牙长9英寸,都很锋利。当有一颗牙掉了时,会有颗新牙长出来。暴龙走路时用两条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时的速度可达30英里。它的视觉和嗅觉都很好。暴龙的脑袋很大,它是只聪明的恐龙。它独自居住,有时也和另一只暴龙生活在一起。我们不清楚它们是否照顾自己的孩子。

暴龙可能是有纪录以来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类恐龙之一。它是食肉类最晚的一支,它具有六十个锯齿状边缘的利牙,有些达18厘米长。它具有硕大的上下颚;仅仅头颅长达1.3米,它或许能够吃下一整个人——假若那时候周围真有人类存在的话。暴龙站起身高超过两层楼高,一口可以吞下一头牛,奇怪的是暴龙前脚非常矮小,和人手臂差不了多少,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暴龙无法捕食,只能吃死尸。暴龙庞然大物,整个身体好像是专为袭击其他恐龙而设计的;头长而窄,两颊肌肉发达,颈部短粗,身躯结实。后肢强健粗壮,尾巴不算太长,可以向后挺直以平衡身体,张开大口,有长约15厘米的利齿……只是前肢细小得不成比例,而且只有两只较弱的手指。曾经有人认为暴龙是笨重迟缓的动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认为暴龙奔跑起来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话,恐怕没有什么猎物可逃过它的追杀了。

实际由公暴龙供应的食物是三角龙的尸体。由于三角龙是当时常见的食草性恐龙,人们总是乐于假设暴龙是以它们做为食物的。这要归功于一些聪明的研究,使得它不再是一个假设了。我们已经证实了三角龙是暴龙的食物。在蒙大拿州洛基山博物馆的葛瑞格-爱力克森博士在调查一只三角龙的髋骨时发现上面布满了齿痕。显然这些大型肉食动物是以三角龙为食物。为了找出是何种肉食动物,爱力克森博士将牙科用的油灰填入其中一个较深的咬痕之中,结果产生的模型显然与暴龙的牙齿相同。这结果更可显示它们实际的吃食方式,它们并不小心翼翼地将肉从骨头上剥下,而是用力地咬穿肉和骨头,然后将大肉块扯下。

事实上,许多的这些伤害是位于头部的齿痕,这也显示出暴龙行为另外的关键元素。它们的头部是其主要武器。如果我们将暴龙的身体形状与其它的肉食性恐龙相比较,明显地我们将立刻发现,暴龙的手臂远比其他恐龙短、牙齿远比其他恐龙大、下颚更强状。因为暴龙的手臂是如此的短,当它们咬伤其它动物时,它们的手臂只能当做爪钩来使用。在古生物学界之中有一个争论是暴龙是否真的是一种积极的掠食者。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杰克•荷姆对此抱持反对的态度,他认为暴龙只不过是一种吃食腐肉的动物而已。我们已经在这里看到许多提出的观点,暴龙的条件绝不只是一种吃食腐肉的动物而已,然而,像现在许多的肉食动物一样,它们有时也会吃吃腐肉。

像是熊、印度豹和美洲豹等的单独行动的肉食动物之中,都是母亲担任照顾幼子的工作。但是暴龙是否会照顾它们的幼龙呢?有证据显示出某些恐龙的确会照顾其后代,但是对于暴龙,我们只能做推测。现今和它们最接近的近亲是掠食性鸟类和鳄鱼,这些动物都会照顾后代到一定程度。不像哺乳类动物会照顾它们的幼仔一段长时间,恐龙们只照顾它们宝宝的初生时期。对于像是猫头鹰的掠食性鸟类,幼鸟之间有许多的竞争:手足之间会互相残杀或是父母会偏爱最强壮的幼鸟。我们则将这种行为延伸到暴龙身上。

[

一般来说,学者们相信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它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晚期,距离现在大约六千五百万年。暴龙的身体高达十四米,体重大约十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具大的现生象。从暴龙的化石发现,它的每颗牙齿大小不一,有的牙齿长度,比人类的手掌还要长,有的小如人类尾指一节,牙齿由尖顶到基部,都有斜旋锯齿,其凶猛程度可见一斑,颚部强大惊人,是数十头湾鳄颚颔力量的总和,暴龙的头是所有恐龙中最大又最有力的,这种可怕的肉食性动物会用长着军刀般利齿的巨颚,狠狠地一口咬死猎物,接着扭转强壮的颈部,将嘴中的肉块撕扯下来。张开的血盆大口更是吓人,里面生着二排向内弯曲的锐利牙齿,每颗有二三十厘米长,一但被咬住,即使是身上有着坚韧骨质甲胄的大型草食性恐龙也会承受不住。

暴龙的生活环境

在白垩纪初期出现的开花植物,在暴龙生活的时期主宰着世界的生态系统,90%的叶片化石都是在北达科塔州发现的,在收集的3万多个叶片化石中,有90%的化石是属于宽叶植物。

现在,在暴龙发现地的附近,仍然有暴龙时代的针叶植物如落叶松和它的亲缘植物,当时的景物和佛罗里达州或乔治亚州南部相类似,这个区域有些小树,高约30~15米,树干直径不到0.3米。暴龙生活的时代,现代的各科植物都已经出现了。所以暴龙生活的环境并没有想象的奇特。

暴龙如何进化?

暴龙的最早的祖先来自三叠纪晚期的始盗龙(Eoraptor),它身长只有0.9米,还不到1米,体重只有5到7公斤。始盗龙的的下颌中部没有一些素食恐龙那种额外的连接装置。而是在下颚的中间,有一个能够让下颚弯曲的活动关节,当双颚咬住东西的时候便会紧紧钳住猎物,而暴龙就有这种下颚!

它还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始盗龙具有5个“手指”,而后来出现的食肉恐龙的“手指”数则趋于减少,到了最后出现的暴龙等大型食肉恐龙只剩下两个“手指”了。再如,始盗龙的腰部只有三块脊椎骨支持着它那小巧的腰带,而后来的恐龙越变越大时,支持腰带的腰部脊椎骨的数目就增加了。

那么暴龙是如何从狗一般大小演化为长13米的巨兽?数十年来,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暴龙是其他巨型捕食者的后裔,例如异特龙,它是最大,更多牙齿的恐龙的最后一代,这就是超级肉食恐龙的假设,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并不正确。

异特龙为侏罗纪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体长约11米,估计体重1.5~2吨,为行动矫捷的凶猛捕猎者,狩猎时可能会跃进扑击猎物,故名。推测它会潜伏在植物丛中发动突击,强壮的前肢上长有3个指爪,为重要的武器,一般以中型至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物,无疑是侏罗纪恐龙最强的天敌,但到了白垩纪中期,跃龙突然消失在地球上,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历史上最强的陆上捕猎动物——暴龙(Tyrannosaurus)。

近几年发现的暴龙和肉食恐龙有很多现异之处,就拿它的脚为例子,它那突出的第三趾是很多白垩纪末期恐龙的特征,但它们都是小恐龙,他们并不是我们熟知的大型肉食恐龙,如似鸵龙。暴龙其实是小型肉食动物,但后来演化成极为巨大的体型,它们和其他大型肉食恐龙并没有任何关联,从解剖学分析可以轻易的辨认出那些恐龙与暴龙没有关系。

但是要追踪出暴龙的进化历程就甚为困难——化石纪录中有一大段空白,接着暴龙的第一位巨型祖先就突然出现了,直到最近,在加拿大阿伯塔省海拔1300米的山区发现了新的线索,这里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史前海滨,线索烙印在此地已经有好几百万年了,加拿大恐龙足迹最多的地方是阿伯塔省一处叫‘大仓’的煤矿,那里发现了甲龙等恐龙的足迹,他们通过巨大的崖面,这里一度是滨海的泥地,这个地点之所以重要是在于它的年代有一亿年之久,但附近却没有发现同时期的骨骸化石,所以专家们猜测,这时恐龙迁徙的时候留下的,在这些足迹里面并没有暴龙的,但是根据这些细长的足迹来判断,他们一定是某种巨型恐龙留下的,这也许是暴龙的祖先。

这种龙是暴龙演化过程中一个转折点,与当时其他小型捕食恐龙不同,它是利用双颚来杀死猎物,而不是使用前肢。这种适应性变化造成暴龙的兴起和它独特的外形,暴龙最早来源于独龙,独龙体型细长,前肢也很长。演化至阿尔伯脱龙时,它的头变得更大,前肢变得更短,阿尔贝塔龙和暴龙类似,但细看各个特征的时候会发现它比暴龙更为原始。

到底谁是暴龙最近的亲戚?古生物学家认为有两种可能:

北美洲的惧龙,暴龙在眼睛上方有一块大骨突,而在蒙大拿发现的恶暴龙化石,这个骨突就比较不突出,在早期的惧龙身上甚至更小。

亚洲的特暴龙,特暴龙原本称为暴龙,但事实上它们有很多现异处,例如连接头部的后脑干部分。

暴龙:掠食抑或腐食?

在古生物学界之中有一个争论是暴龙是否真的是一种积极的掠食者。

积极的掠食者的论据:暴龙的听觉很特殊,应该说在头颅上的位置很特殊,以至能收集到特定方向的声音,它耳朵的外观与其它恐龙相差不大,但其内部结构却有很大的改变。如此一来,暴龙能听到的音域就更广,也许能听到其他恐龙难以听到的低频率音波。推测暴龙可能以发出低音的恐龙(大部分的鸭嘴龙类)为猎物。

还有,暴龙的双颚是足以胜任狩猎工作的,像其他捕食动物一样,它的牙齿也是向后弯曲,牙尖朝着口部中央,这意味着,猎物在口中挣扎的时候,也只能向喉咙的方向逃跑。而且,它的牙齿有很深的牙根,这使牙齿结实而不易于折断,更可以咬穿骨头,这也是暴龙下颚这么深的原因——牙齿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实是埋在牙龈里。而且,细腻的锯齿围绕着牙齿的前后两面,他们的作用像小钩,锯齿刺穿肌肉时,钩子能钩住肉的纤维,将其置于锯齿间,锯齿间有利刃的齿缘足以撕裂纤维。

吃食腐肉的论据:积极的掠食者的视觉系统应该是最发达的,可是暴龙不是如此,相反,它的嗅觉最发达,而嗅觉发达,毫无疑问的是食腐的必备条件。还有,暴龙的体积巨大,这有利于赶走那些蜂拥而来的狩猎动物。

暴龙如何行动?

暴龙是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以前,人们认为暴龙能够奔跑如飞,就像它们在电影里追上急驶的汽车那样,时速可能高达72公里,很少有猎物能够逃脱其利爪。但在2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公布了他们关于暴龙运动的研究成果,认为暴龙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们不能奔跑,只能以每小时18到40公里左右的速度行走。

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不同动物的运动,通过腿的长度、运动姿态等参数估算动物奔跑所需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计算表明,动物的体重越大,它依靠两足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体重的比例也越大。一只普通的鸡,腿部肌肉只需要达到体重的17%左右。但一头体重6吨的暴龙,如果它能够奔跑,那么它腿部肌肉的重量将超过身体总重量的80%。而现存的陆地脊椎动物的腿部肌肉一般不会达到身体重量的50%。

为了对比,研究者还计算出,一只暴龙大小的鸡如果要奔跑,其腿部肌肉将占全身重量的99%——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的结论是,暴龙运动的速度很可能不超过每小时40公里。如果你被一头暴龙盯上,跑得足够快的话,还是有可能逃脱的。

长期以来,科学家就暴龙是捕食者还是腐食者这一问题存在着争议。有专家提出,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说明暴龙依靠腐食为生,因为暴龙奔跑的速度较慢,它的前臂力量较弱,不足以进行狩猎活动。但也有人认为,暴龙应该仍然能够捕获到行动较为迟缓的草食动物。

中国暴龙发掘情况

在吐鲁番盆地里,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所在1964-1966年,发掘到许多的恐龙化石。其中就有一种大型的肉食类恐龙——特暴龙。

吐鲁番盆地是一个小型的山间盆地,位居天山山脉的东南面,吸取天山之水。正北方,博格达山崛起海平面5446米。在盆地中央是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6米,聚集众水流。在吐鲁番盆地的北翼,出露极好的中生代晚期与古新世的地层,构成了东西走向的山脉——火焰山,名字源起于在日落照射紫红色岩层,形成像火焰一般的壮观景色。火焰山东西100公里,南北10公里宽,是由中生代晚期与新生代最早期的“鄯善群”岩层构成。这个地层包含了红、灰、绿黄色彩缤纷的泥质砂岩、页岩、砂岩。最底层砾岩原来以为是第三纪沉积的,在1964年,于这岩层中发掘到恐龙与蛋化石后,这部份被归于白垩纪,而重新命名为苏巴什组。这套岩层厚达163到215米,是由红棕色砂岩、泥岩和底层砾岩构成。

特暴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类恐龙,挖掘到的标本总计有五颗牙齿与一件不完整的髋骨。它是属于暴龙科。在白垩纪晚期的亚洲地区,特暴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种属。

1972年,在河南省峦川县嵩坪村的秋扒组地层中,发掘到五颗大型牙齿,恐龙权威董枝明在1979年命名为峦川暴龙(霸王龙)。暴龙类是在地史所有动物中,最庞大凶猛的食肉类动物,秋扒组岩石是分布在潭头盆地峦川县一带的白垩纪晚期地层,是由紫红色的砂泥岩构成,最底部含有砖红色的砾石。

从霸王龙的头骨形状来看,其上颌宽下颌窄,咬合的时候上下颌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对,有利于咬断骨骼。与霸王龙相比,异特龙上下颌宽度接近,咬合时牙齿施加的力几乎相对,并不利于“攫断”骨头。霸王龙的牙齿成半圆锥状,适合压碎骨头,而大部分肉食恐龙的牙齿则多用于穿刺。其头骨结构显示霸王龙的猎食行为可能和大部分兽脚类恐龙不一样。

霸王龙的最大咬力约183000牛至235000牛,而为施加如此巨大的力量,霸王龙颌部需附着约6300-8000平方厘米的肌肉。对于霸王龙颌部肌肉的附着在文中没有进行介绍,但研究者声称是完全可能的,即使霸王龙颌部肌肉只存在平行附着,无重叠结构。根据三角龙盆骨上的牙印计算出此颗牙施加的压力约为6400牛。若用此数据计算出上颌施加的力为153600牛。由于此印痕是在生物死后留下的,不太可能表现霸王龙的最大咬力。

总体来说,肉食动物会选择与自己身材相当或者更小的猎物。单独猎食的动物往往选择与自己身材相当或者更小的猎物;群体捕食的生物往往可以猎食比自己身材大很多的猎物。根据异特龙的身材计算,异特龙群体有能力猎杀同时期的成年蜥脚龙。根据这个关系,结合霸王龙的体重(5-6吨),不管其群体猎食与否,都有能力猎杀同时期的大型植食恐龙:如与其大小接近的三角龙。

在对付大型猎物的时候,强大的咬合能力能够辅助捕食,不管捕猎者是采用咬断气管窒息对方,咬坏颈椎破坏神经,还是咬穿身体危及重要器官的战术。按照霸王龙咬合的力量,推测其很有可能采用第二种方法。文章作者的结论:根据霸王龙的咬力和身材,推测其可能是单独猎食动物。

藏獒原产于我国青藏高原,又称为藏狗、羌狗、蕃狗、大猊。据记载距今已有800万至1300万年历史。骨架粗壮、体魄强健、吼声如雷、英勇善斗。属于护卫犬种,具有王者的霸气和对主人极其忠诚的秉性。

西藏那高耸的群山覆盖着长年难融的冰雪,海拔四千多以上常年寸草不生,加至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高原缺氧的特定历史条件,就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年生活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藏族。他们一年四季以放牧为生,祖祖辈辈的生活孕育出自己的语言文化,他们有着强悍的身体。为了生存他们日日夜夜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斗。上天赐给他们强壮的身体,广阔的草原和牛羊。同样赐给了牧民生命财产的保护神——藏獒。在广阔的西藏由于民族习俗,勤劳善良的藏族牧民从不擅杀犬。西藏是犬生存的天堂。他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他们世世代代在没有暖床,没有接产医,没有营养师来调剂生活的日子里,披着厚厚的身毛,警惕地巡视在广阔的高原上。世代的生活养成的耐饥渴而斗志的不减的高贵品行。西藏犬之多称世界之最。但是西藏獒在青藏现今可称千里挑一。青藏地区生活着大量的藏豹、藏狼、藏狐及藏狮。但是这几种犬决非是藏獒,有些是藏獒同当地几种犬杂交的后代。这些犬外型酷像藏獒,但性格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有些犬性格方面有着藏獒的风范但骨骼方面已退化,这些犬是难以胜任艰难的考验,更不能谈用来育种。这些犬在牧区却大有用武之地,在牧区广大牧民离不开他们。他们披着长长的饰毛(主要是当地气候的关系)日夜守护在牧区及牧家宅院,他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帮手,在牧民心目中他们是朋友甚至是家庭中的一员。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829161.html?pn=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