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你们认可先父遗传吗,人和动物又有多大的区别

admin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过去,一直以为人有语言,人能使用工具,这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标志。

但动物也有语言,也是会使用工具的。

动物都会发出声音,这些声音便成为动物之间交流信息的独特“语言”。例如蟋蟀能利用翅膀摩擦发出像乐曲一般清脆动听的声音,来表现它们的种种“感情”。海獭会利用石头敲击附着于岩石上的软件动物贝壳,将其击碎并打开,吞食其中的贝肉。黑猩猩会利用石制锤头来砸坚果,科学家还曾经观察到黑猩猩制造复杂工具捕食蚂蚁。

也许有人会说,动物只会使用简单的语音和工具。人的语音要比动物丰富得多,使用工具的能力也要比动物强得多。但人类自己的语音能力、使用工具能力,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总不能说能力多的人是人,能力少的人不是人。

你们认可先父遗传吗,人和动物又有多大的区别-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其实,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个体的思想性和多数人的修正能力。个体的思想性是前提。据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重量在同等质量的动物中位居前列,但最终影响智力水平的,是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如果将其展平,大鼠的脑皮层面积大小相当于一张邮票,黑猩猩的相当于一张标准打印纸,而人脑皮层比黑猩猩的要大4倍!脑皮层面积越广,动物的思维能力就越强。

多数人的修正能力是个体交流的结果。在动物界,可以看到个体的存在,但绝对不会找到多数的修正能力。

所谓多数人的修正能力,即是在尊重个体思想自由的前提下,经过个体之间的交流,体现多数人意志和利益的行为。人类社会的体制、制度、法律等等,都是这种能力的表现形式。

在动物界,如猎狗、狮子、黑猩猩,个体之间的“想法”(这些动物是否有思想,还是让动物学家来说吧)肯定是不同的,个体之间也会有交流,但不会形成最终的多数修正能力。

多数修正能力是一种统治能力,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猎狗、狮子、黑猩猩的统治能力是靠个体的牙齿和体力高出其他同类一筹取得的。简单说,是靠血腥的暴力取得的。

暴力这个名词,人类不仅不陌生,而且十分痛苦地熟悉。因为人类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暴力的历史。从这种意义上说,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动物靠暴力取得统治地位,目的是获得更多的交配权和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就是逐步告别暴力的历史。越是文明社会,越是排斥暴力。动物界暴力是个体的产物。人类社会中的暴徒、战争狂人、专制独裁者,他们施行的暴力,是少数人的意志,维护的是少数人利益。这种暴力,我们称之“没有人性”,国际法称之“反人类罪”。

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这种进化的过程,不断同“返祖现象”斗争。“人类之恶”,几乎所有的恶,都可以在动物界找到根源,自私、贪婪、残忍……生理上的返祖现象,如毛孩,并不可怕,概率也低,但自私、贪婪、残忍,却像癌细胞一样,潜伏在每一个人身上,一旦条件成熟,便会被激活。在动物界,亲疏远近是由生殖器决定的。我们看到,狮子是群居动物,首领是一只雄性狮子。一个狮群,不能总由一只雄狮统治,常常有外来雄狮入侵,挑战原有雄狮的统治地位,胜者取而代之。获胜的外来雄狮上任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毫不客气地杀死原有狮群的所有幼崽。据说这是为了让母狮尽快发情,与获胜者交配,获胜者好将自己血脉相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两千多年的人类封建历史,刀光剑影,上台下台,都是为了父传子,子传孙,让自己的血脉相传万代。由生殖器决定,还是由大脑决定?不仅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告别生殖器决定的历史。多数人的修正能力是防止其激活、制止其蔓延的唯一良方。所谓“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说到底,是不让“人类之恶”作祟,这个笼子,便是多数人的修正能力。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根本的,不是GDP多少,不是有多少航空母舰,原子弹,而是多数人的修正能力有多强。先进国家、先进社会之所以先进,不是其自身没有缺点,而是其能够依靠多数人的智慧,不断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不走弯路。

多数人的修正能力真是一个好东西,对它你不应当陌生,它,就是去掉了华丽包装的民主。

你们认可先父遗传吗,人和动物又有多大的区别

偶尔旁听一个北欧国家(挪威瑞典丹麦其中一国)的小学高年级生理卫生,小学生12岁,女的勉强已成熟,男的还是小孩子。

女老师自然得体介绍性爱,劝诫女生不要太早尝试,会有各种问题,但她不告诫男生,可能她觉得男生能做的话,也问题不大(事实上问题不大)

最后,她给每一个女同学发放小雨衣,说法就是"有备无患",最后她提出忠告:你以后结婚生的孩子,可能会像你第一个男朋友,年纪越小去尝试,那么telegony(先父遗传)机会越大。养过狗的同学应该知道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感汗颜。我们祖国直到今天,都搞不清什么叫男女平等,而且在当今"表观遗传学"的时代,还扯出中心法则去咒骂先父遗传,或者包藏祸心去追捧先父遗传,总之都有目的,让人心寒。

先父遗传客观存在,其实改变的范围不大,主要就是相貌,遗传基因还是现在父亲的,这一点不会变,但DNA甲基化水平受到"先父"影响,黄种人来说,最典型是肤色受影响。

然而,先父遗传是有个体差异的,它未必一定会发生。人类比起猫、狗、猪、马等宠物要好得多了!其实兽类传统早已决定,必定受到先父遗传影响,特别是皮毛、智力、运动能力,但人类的情形已是相对轻微的,连这个都不敢承认,中国人真是猪狗不如!

附【央视报道】

央视五台报道,纯种马要保留处女母马。央视七台报道,有了良种公猪,如果良种公猪有空闲,要给别的品种处女母猪先配种。

央视九台和十台都说过纯种狗的母本隔离,保证它留下第一次。央视十二台说过因为把纯种处母狗交给兽医,管理不善让别的品种公狗给配了,为此打官司叫兽医赔,经宠物协会鉴定,该狗已经不能做为纯种狗的母本,以后无论和什么狗交配,都会有她的第一个公狗的基因。

尼安德特人雄踞欧亚21万年,为什么面对智人会迅速败亡

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可以说是最合群的了,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形成了像我们这样复杂的社会。但同时我们也是最孤独的,现代人——即在生物学上的智人,是人属动物仅存的一种,现存最近的亲戚黑猩猩也与我们分化700万年之久了。

历史上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古老人种——直立人、能人等,如今都已经灭绝了。这些史前人类中最广为人所知的当属尼安德特人(即穴居人,我们下文中会有时简称为"尼人")。

不同人种的演化关系

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类最近的亲戚,他们与我们在74万年前还有着共同祖先,因此有的人类学家甚至将他们作为智人的一个亚种,不过更多学者还是倾向于他们是人属的一个独立物种,这实际上取决于智人作为一个渐变种如何去定义。尼人从距今30万起雄踞欧洲,又于4万年前悄然灭绝,他们的消失使我们智人成为除海岛上的佛罗勒斯人外,最后一个幸存的人种。

尼安德特人有多优秀?

尼安德特人曾被认为是一种低等、野蛮的猿人,一场失败的进化,但这些说法与真实的尼人相去甚远。事实上,他们与智人太相似了,如果他们还活着,将很难与现代人区分开。总的来说,尼人脑袋大、前额低、五官更加突出而下巴不明显,与智人相比他们肩膀宽、身体粗壮而且四肢粗短。

尼安德特人的颅腔很大,这意味着它们有一个大的脑子,甚至比现代人还要大,尼人的脑容量为1200-1750立方厘米,而现代人为1100-1600立方厘米,这说明尼人同样具有非凡的才智。

智人(左)和尼安德特人(右)头骨对比

与整天提心吊胆、食不果腹的早期直立人不同,尼安德特人是欧洲的顶级掠食者,他们学会了使用火,并能制造石器作为工具和武器,狩猎赤鹿、山羊、野牛、野驴,甚至猛犸象和披毛犀,当时欧洲的大型食肉动物包括洞狮、剑齿虎和洞熊,都已经不是他们的对手。

尼安德特人集体狩猎图

我们不得不佩服尼安德特人,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向世间万物展现了人类最优秀和进步的一面。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经受了无法形容的考验,他们必须适应地球几千年前一次的气候变化。当他们在高纬度的欧洲对抗冰河世纪的严寒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躲在有"动物避难所"之称的温暖宜人的非洲。凭借坚韧不拔和聪明智慧,尼安德特人活了下来,并遍布欧洲和西亚。

尼安德特人遗址的分布

距今约6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智人在黎凡特地区与尼安德特人初次交锋。到4.5万年前,智人已经把前线推进到了欧洲,5000年以后,尼安德特人消失了。曾经雄踞欧亚20万年的尼安德特人为什么败亡得如此迅速,我们的先人又在尼人灭绝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智人(深灰)对尼安德特人(浅灰)领地的蚕食

部落战争:智人的人多势众和技术代差

在狩猎和采集时代,部落之间的暴力冲突很常见,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导致资源紧张的时期。因此,当尼人和智人相遇必定会爆发暴力冲突,论赤手空拳地单打独斗,体魄强健的尼人一定可以摔断智人的胳膊,但智人不会空手与他们单挑。

在旧石器时代中期(25万至6万年前)和晚期(6万至1万年前),尼人和智人的部落规模具体有多大已经不可考。但通过遗址发现和遗传学分析可以确定的是,尼人的部落规模比同时代的智人小得多,而且分布也更加分散。因此当两个人种相遇,人多势众的智人将会占很大便宜。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

在武器方面,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存在代的差距。尼人的石器制造技术堪称精湛,而且具备了反复加工相同样式的工具的能力,但直到灭绝他们的工具在多样化及制造方法方面并没有多大进步,技术惯性现象很明显。他们使用的武器包括石制长矛、砍刀以及木棒,都只能用于近距离攻击。

同时期智人的工具远比尼人更先进,他们制造工具的效率更高,浪费更少。虽然他们也以石块为原料,但已经开始把石头和其他材料结合使用,如骨头、鹿角和木头。他们将石制刀片和木柄绑在一起,做成了投掷的长矛。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更有效的工具,叫投掷标枪,这种武器大大提高了投掷的距离和精度,是一种可以在更安全的距离外使用、更加致命的武器。

尼安德特人的长矛和智人的投掷标枪

杜克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史蒂芬·丘吉尔对伊拉克境内发现的一具尼人骨骼进行了分析,发现这具骨架的主人是被智人杀死的。凶杀案发生在距今5-7.5万年前,遇害者是一名40-50岁的尼人男子。丘吉尔发现,这名尼安德特人的致命伤是左侧第九根肋骨被投掷武器刺穿,当时智人已经拥有了这种武器而尼安德特人没有,因此凶手应该是智人。

被智人杀死的尼安德特人Shanidar-3

在法国发现的另一具尼安德特人骨骼可追溯至距今3.6万年前,其头部的伤痕显示其生前曾被智人的武器击伤。

人数上的优势和技术上的代差,使暴力冲突的双方实力相当不平衡,智人具有压倒性优势。

取代性竞争:生存能力和文化的较量

同一生境中可以容纳两种老鼠、两种羚羊,但容不下两种人。像人类这样对相近生态位的其他物种干扰性极大的,在生态学上叫做"强干涉种"。当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相遇必定会发生激烈竞争,这场竞争的结果是尼人灭绝,智人胜利。

1、环境适应能力

尼安德特人身材矮而粗壮,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连接处较厚,与智人相比他们长于短跑和跳跃,短于耐力跑,因此更适合在森林中生活,而智人是从草原里走出来的。在末次冰期(距今11.5万至1.17万年前),欧洲和西亚变成一片植被稀疏的草原和半荒漠,在这种环境下尼人竞争不过智人。

在温暖的伊米亚间冰期(距今13万至11.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走出了欧洲向西扩散,智人也尝试着入侵欧洲。结果是尼人成功殖民西亚,而智人遭到了惨败,进入南欧的那一伙全军覆没。

因此,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生存能力的此消彼长,部分取决于环境变迁。看起来间冰期森林扩张对尼人比较有利,而冰期草原扩张对智人更有利。我们的先人就是在末次冰期走出非洲,走向世界的。

晚期智人占领全球(数字为到达时间,单位千年前)

2、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尼安德特人以大型食草动物为主要狩猎对象,他们的遗址中总是有大量这些动物的残骸,这些动物数量少、繁殖慢。

智人的食谱更多样化,他们不仅围猎大型动物,还摄取更多的野兔、鱼类和贝类,这些小动物更丰富而且能快速繁殖。其中,狗的驯养使智人在捕捉野兔等小动物方面有很大优势,看来狗真的是我们智人最忠实的朋友。此外,智人也吃很多植物性食物,如谷物、坚果和蔬菜。智人的食物来源更可靠,补给更稳定。

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男女已经有了男主狩猎、女主采集的分工,而尼人还没有,他们男女都参与狩猎。

智人的人口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再加上语言的生成,他们形成了发达的社交网络,因而能从更广阔的区域获取食物资源和制造石器的原料。而尼安德特人通常局限于一个地区,他们的石器95%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的。

上述种种因素使智人对资源的利用更加优化和高效,为智人集合起更大规模的部落、更密集的人口奠定了基础。

3、文化和语言

尼安德特人的脑虽然比智人更大,但负责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的空间比智人小,因此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表现逊于智人。在智人遗址中司空见惯的装饰品、艺术品和洞穴壁画,在尼人遗址中很罕见。尼人的石器工具绝大多数都是些实用性的,很少具有象征性意义。

语言对智人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我们知道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就已经掌握口语了,但没有人清楚尼安德特人会不会说话。研究表明,尼人有与智人相似的声道,有负责生成语言的大脑"语言中心",也有对语言能力至关重要的"语言基因",因此他们拥有表达口语的能力。但由于尼人生活在小而稀疏的群体中,他们可能不需要也从来没有发展出真正的语言。

尼安德特人的石器

在智人战胜尼安德特人这件事上,穿衣服和盖房子很重要。在尼人遗址中从未发现过任何制衣工具,只有能用于制作毯子的刮刀。这与同时代的智人遗址形成鲜明对比,智人遗址中有丰富的骨针和骨锥,证明他们已经穿上了衣服,这大大增强了御寒能力。

旧石器晚期,尼人的居所大多限于天然形成的洞穴和岩棚,而智人已经开始兴起了"建房热",很多智人到开放的空间建造居所,其居所还划分为不同区域。与尼安德特人相比,智人的生活更有组织性。

智人的石器

人种间的杂交和融合

与智人的杂交是尼安德特人种群数量锐减的又一个原因,但种间杂交只可能发生在局部地区,均匀地吸收整个物种是不现实的。

根据分子遗传学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生活的现代人其基因组中不含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而欧洲和亚洲的人口中尼人基因占整个基因组的1-4%。这证明尼人和智人的杂交发生在黎凡特地区,这里是智人走出非洲的第一站,他们从这里走进欧洲、中亚和东亚。

现在含尼人基因最多的不是欧洲人,而是东亚人,后者的尼人基因占比高于欧洲人10-20%。这说明智人在北进和东迁过程中与尼人发生了多次杂交,而其中一次只有东亚人的祖先参与了。

在东南欧发现的一些史前智人残骸,既有现代人的特征,也有现代人及其非洲祖先都不具备的尼人特征。由于尼人和智人没有直接的演化关系,出现这种情况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杂交。2015年在罗马尼亚发现的一具约4万年前的智人骨架,其基因组中尼人成分比现代人的比例更高,据推测杂交仅发生在4代以前,也就是说这具骨架主人的高祖父母或外高祖父母就有一个是尼人。

尼人的基因只存在于现代人的细胞核中,而不见于线粒体DNA中。灵长动物的线粒体DNA都是母系遗传的,也就是说杂交只发生在尼人男子和智人女人之间,有专家推测这是因为尼人女子和智人男子无法交配或子代不可育。

个人更相信的一种解释是,尼人女子的后代都留在了尼人部落中,最后与尼人一起灭绝了。当时智人仍处于母系氏族阶段,人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有智人女子的后代才能与智人一起生活。

尽管尼安德特人的部落与文化已经消亡,但在严格生物学意义上,他们并没有灭绝,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活了下来,我们的身体里至今仍流淌着尼人的血。

虽然尼人和智人属于不同人种,但由于没有生殖隔离,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说,他们和智人的不同民族并无本质区别。因此,尼人被人口更多、技术和文化更发达的智人消灭和同化是必然结果,就像我国古代的匈奴、鲜卑和契丹等少数民族,早已堙没在了民族融合的汪洋大海中。据专家估计,两个人种交锋时尼人约有15万人口,而智人已经有200多万了。

尼安德特人女子和智人女子

尼安德特人灭绝的一点启示

尼安德特人大约在4万年前灭绝,他们的灭绝看似突然,实际上他们已经越来越跟不上自然选择的节奏。他们的石器制造技术在一开始就达到了很高水平,之后就陷于停滞。尼人似乎只相信曾为其所用的东西,他们从未偏离给他们带来成功的轨道。由于他们面对环境拒绝做出改变,他们终将为自然选择所淘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智人的出现只不过是加速了他们的消亡。

科幻片中的尼安德特人剧照

今天的科技进步已经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然而宇宙和地球环境变化莫测,就像尼安德特人从未想过他们会遇上智人。如果发生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或小行星撞击这样的灾难,就算人类用上现有的所有技术,也无法战胜这样的灾难。在未来,科学技术将是人类如何生存下去的关键。

达尔文及进化论在今天的意义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W.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

事实真的如此吗?进化论已是绝对的真理了吗?其实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还发现,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论文中,确有18篇论文是反进化论的和非进化论的。而这18篇论文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发表。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针对它的挑战。这更加给人一种印象:进化论并非确立于自身学说的科学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确立于众多崇拜者的信仰。进化论并非KARLPOPPER意义上的“经验科学”(EMPIRICALSCIENCE),而是一个假说,信仰和并不完美的证据的杂合体。

事实上,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们重新考虑进化论的正确性了。但这些事实要么被回避,要么被抹杀,人们在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盛行理论的卫道士,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符合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正视旧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勇于摆脱束缚。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向前推动。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曾这样说明进化论的先驱、法国杰出的博物学家拉马克〔拉马克(1744—1829)〕法国生物学家,现代进化论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法国植物志》《动物哲学》。对进化论的贡献,“他的功绩是伟大的,他第一个使人认识到这样一个假定的可能性: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一切变异是根据自然界的规律而不是由于神的干涉而发生的”。我们又看到,列宁在总结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时说:“达尔文的著作最后把上帝从自然界赶走了,生物科学便站立起来了。”这些论述首先表明了进化论在打击神学中的作用。

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自然科学受到哥白尼“日心说”的鼓舞,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8世纪,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力学已经从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但是生物学仍然禁锢在神学之中。神学世界观在生物学中具体表现为物种特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这两种观点主张:上帝是创造主,一切生物均为上帝所创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从造物主那里获得永恒不变的构造与功能,包括生活习性。显然,所谓物种特创论与物种不变论实质上就是搬到自然科学中的基督圣经。当时的生物科学只能是对圣经的注释,是“神学的婢女”。在这样一种不容置疑的社会思潮当中,进化思想是怎样占据了拉马克和达尔文等一批科学家头脑的呢?我们知道,从18世纪末开始,不仅有拉马克和达尔文,而且有一批自然科学家树立了进化论的思想。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有:法国科学家布封,法国动物学家圣提雷尔〔圣提雷尔(1772—1844)〕法国动物解剖学家、胚胎学家,现代进化论的先驱者之一。曾任巴黎历史博物馆脊椎动物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解剖学的哲学》。,英国博物学家兼诗人伊拉兹马斯·达尔文(达尔文的祖父),英国自然科学家华莱士,德国植物学家卡尔·尼古拉·弗腊斯(18101875),俄国动物学家路里耶(18141858)等。推动这么多自然科学家挣断神学束缚的力量来自何处?

看一下进化思想在他们头脑中萌发的经过,我们便可以清楚了。例如,达尔文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曾这样谈道:“动物的变形,如由蝌蚪到蛙的变化,……人工造成的变化,如人工培育的马、狗、羊的新品种,……气候与季节条件造成的改变,……一切温血动物结构的基本一致,……使我们不能不断定它们都是从一种同样的生命纤维产生出来的”。这表明,物种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和在不同外界环境作用下所发生的改变这些自然界的事实启发他产生了物种变化的思想。再拿德国的卡尔·弗腊斯来说,马克思誉他为“达尔文以前的达尔文主义者”,他于1847年发表了《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二者的历史》一书。书中他利用古希腊作家对植物的形态、生态的描述,与他30年代在波斯、埃及等地的实地考察情况对比,得出结论说:“对植物物种不变的信念,也已为我们所动摇,我们甚至指出,这是自然造成的”。不难理解,正是与自然事实的直接接触导致他摒弃物种不变和物种特创的神学观点。

我们知道,在进化论的先驱者中,拉马克和达尔文曾直接受过神学教育,并可能以神职为终身职业。拉马克的双亲希望他成为一个牧师,因此让他在中学时代入教会学校受了几年神学熏陶。达尔文在剑桥大学神学院毕业,并获得了学位和当牧师的资格。然而,又恰恰是他们两人给物种神创论与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神学观念的灌输并没有挡住进化论思想在他们头脑中的萌芽,其根本原因也正是由于观察大自然得来的事实。拉马克曾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一问题,他说:“观察的材料已经明显地证明了种的不变理论的荒谬。”至于达尔文,大自然对他的启示作用就更加明显了,我们不妨多说几句。1935年,厄瓜多尔政府在距其海岸1000公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设立了达尔文纪念碑,纪念达尔文考察这一群岛一百周年,碑文写着:“查理士·达尔文于1835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登陆。他在研究当地动植物分布时,初次考虑到生物进化问题,从此开始了这个悬而未决的论题的思想革命。”达尔文在他当时的考察日记中是这样写的:该群岛“四周都是新的鸟类、新的爬行类、新的软体动物、新的昆虫、新的植物……。为什么这些岛屿上的土著生物,无论在种类上或者在数目上都和大陆上的生物有不同的比例的联系,并且互相以不同的方式起作用呢?为什么它们也按照美洲的生物组织形式被创造出来呢?”“在地质史的近代时期里面,这里还是一片空虚无物的茫茫大洋。因此,无论从空间上或者从时间上看来,我们好像都会得出一个略为接近于那个巨大的事实的见解来,这就是一切秘密当中的秘密:地球上的新的生物第一次出现的问题”。达尔文认为,他的全部思想起源于加拉帕戈斯群岛。对整个贝格尔号舰上的考察生活,他是这样回忆的,“贝格尔旅行是我平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它决定了我今后的整个事业”。这里有一段插曲很能说明自然事实对达尔文的启迪。在贝格尔号旅行前,达尔文十分钦佩的剑桥大学植物学教授汉斯罗建议达尔文把地质学家赖尔〔赖尔(1797—1875)〕又译为“莱伊尔”,英国地质学家,地质学的奠基人。主张地质渐变论,其主要著作《地质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地质学的成熟。的《地质学原理》一书带在身边,说:“你这次旅行必须将赖尔的新著作带在身边,随时翻阅它,因为它十分有趣,但是你除了它所记载的事实以外,千万不可注意它,因为它的理论都是荒唐到极点的。”原来,赖尔在书中阐述了地球地层是缓慢变化的,而地表环境的变化使生物也逐渐发生变化。赖尔的理论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灾变说”的批判,而汉斯罗是相信“灾变说”的。达尔文在途中仔细阅读了这部著作。在旅途开始时,他相信“生物是根据上帝的计划而创造出来的”——在旅途中,他曾这样回答军官们向他提出的这类问题。但是,当他刚刚考察了第一个地点——佛得角群岛的圣特雅哥岛,发现地层越深,生物化石的结构越简单;地层越浅,生物化石越复杂,生物的演变不是记录在地层的发展史中吗?在事实面前,达尔文不能不为赖尔的理论所征服。因此,他写道:“这次调查使我相信赖尔的观点远远胜过了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著作中提倡的观点。”

综上可见,观察、搜集、分析大自然的事实,这是进化论思想萌芽的一个首要的因素。同时,我们知道,也正是这些客观事实,给一代又一代的自然科学家以坚定的信念,使他们不顾宗教势力的迫害和社会愚昧势力的歧视、打击,承先启后、不断地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同样,正是依靠了大量的事实,进化论才赢得了成功。正如大家今天都清楚看到的,不管人们对进化原因如何解释,不管进化论可能怎样改变自身的形式,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事实总是抹杀不了的。

理论的升华

人类的理智从来不满足于“知其然”,总要弄明白“其所以然”,所以任何科学理论不可能停留在对经验事实的描述,必须对事实何以如此发生给予合理的解释。实际上,早于达尔文很多年,人们发现生物演变的事实,就提出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恩格斯指出:“卡弗·沃尔弗〔卡弗·沃尔弗(1733—1794)〕德国胚胎学家。他详细观察鸡的胚胎发育,证明鸡的血管是逐渐形成的,为生物体各种器官的“渐成论”提供了有利的证据。主要著作是1759年发表的《发生论》。在1759年对物种不变进行了第一次攻击,并且宣布了种源说。但在他那里不过是天才的预见的东西,到了奥肯〔奥肯(1779—1851)〕德国自然哲学家。认为人是整个宇宙的缩影,是自然界发展的顶峰,精神规律与自然规律有相同之处。、拉马克、贝尔〔贝尔(1792—1876)〕又译为冯·贝尔,德裔俄国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比较胚胎学的创始人。最大贡献是1827年发现了哺乳动物的卵。主要著作《动物发生史——观察与思考》,指出所有脊椎动物的胚胎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关系越近,相似程度越大。在发育过程中,门的特征最先出现,然后是纲、目、科、属、种的特征。这一点后来在胚胎学上被称为“贝尔法则”。那里才具有了确定的形式,而在整整一百年之后,即1859年,才被达尔文胜利地完成了。”那么,为什么进化论到达尔文手里才初告大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从理论上正确地阐明了生物进化的机理。

物种是演变的,这是事实,可演变的原因是什么?物种为什么会变异?为什么物种竟然呈现出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呢?在达尔文之前,已有一些进化论者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但他们的解答或偏离事实,或过于牵强附会。达尔文总结、扬弃了前人的学说,并注意从其他学科的学术思想中吸取养料,经过多年辛勤的探索和紧张的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以此来解释生物进化的事实。自然选择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和谐统一的内容:

(1)生存斗争的理论。生殖过剩与生存条件的有限这一矛盾是地球上的物种被淘汰的外在原因之一。

(2)遗传性发生变异的理论。虽然变异的机制并不清楚,但普遍发生变异的事实不容否认,达尔文以此说明物种演变的内在原因。

(3)适者生存的理论。生存条件一直在变化,如果物种的变异适合于变化的环境,那么就在生存斗争中取得胜利而发展;如果物种的变异不适宜于它当时生存的条件,那么就趋于衰减或灭亡。

这样,达尔文基于自然界本身的事实和矛盾,为我们大致描绘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各种关键的问题在他这里都有了比较合理的、有事实佐证的回答。新的物种怎么出现的呢?因为旧的物种会变异。很多物种为什么灭绝了?因为它们承受不住生存斗争的压力。为什么现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那么和谐呢?因为无数变异之中的某些变异恰好符合环境的选择。至于为什么低等类型的生物到处存在,达尔文写道:“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不一定包含进步性的发展——自然选择只利用有利于处在复杂生活关系中的生物的那些变异。”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达尔文在论证观点时,巧妙运用事实的能力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他没有像拉马克那样,把自己的学说大量建立在猜测之上。这样说是否意味着达尔文用事实解答了一切问题?不是。他巧妙运用事实的能力在于:一方面,当他并不能提供事实何以如此发生的机制时,他便声明,目前的科学尚不能解开事实之谜;同时,他动用各方面的大量材料来证明这是事实。这样,虽没有解释“所以然”,但使大家还是容易相信他所说的是符合事实的。例如,关于变异的机制和遗传的机理,达尔文都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他承认:“我们对于变异规律深深地无知。我们能提出这部分或那部分为什么发生变异的任何原因的,在一百个例子中还不到一个。”关于遗传,他说:“遗传的法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未来科学的事情。”自己无法回答的,就不轻易猜测和下结论,以避免让无把握的猜测降低理论的可靠性。但变异和遗传的事实是客观存在、抹杀不了的,于是达尔文就将丰富的材料摆在读者面前,这就使人读来不能不信,而把对原因的探讨寄希望于未来的科学。另一方面,当他解释事实发生的原因,说明自己的理论时,尽量搜集各方面、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做无疑增加了新理论的可信性。看一下他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一书,其材料的丰富和翔实充满字里行间,不难想见达尔文驾驭事实的功力深厚和用心良苦。

达尔文的科学气质

达尔文回顾一生的道路时,曾谈到两种气质对他的帮助。

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1881年,他告诉人们,自己遵循这样一条治学原则:“我曾坚定地努力保持我的思想的自由,以便一旦事实证明这些假说不符合事实时,就丢掉我无论多么爱好的假设(而我不能反对每一问题成立一种假设),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别的办法。”考虑到当时宗教的社会习惯势力和神学的影响,考虑到研究进化论这一问题本身的难度,我们可以体会“保持思想自由”对达尔文是特别有意义的。

“保持思想自由”在达尔文身上具体表现为富有怀疑精神和不自满、不保守。

无须说,他的进化论是对当时宗教神学观的叛逆,是大胆怀疑的产物。

他一生最感谢和尊重两位导师,一个是汉斯罗,一个是赖尔。他恳切地接受导师的指导,但这并不妨碍他保持自己的风格,具有自己的思考。例如,汉斯罗认为缠绕植物的运动是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种盘旋生长的自然倾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对花房中栽培的攀缘植物的观察,提出:“卷须植物或攀缘植物的运动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以获取较大的阳光面和较多的空气,利于生存和生长,不这样的话,它们很难生活下去。”又例如,赖尔关于珊瑚礁的形成,曾提出一个火山口理论。人们相信赖尔,谁也不去怀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疑问:“新的事实似乎不像赖尔所说的那样。”他认为珊瑚礁的形成与火山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珊瑚虫长年累月筑成的。

后来他自己成了权威,但这并没有使他变得保守和谨小慎微起来,而是仍然富有怀疑和进取心。有一次,他读着刚出版不久的《血族婚姻》一书,作者引用比利时一位学者发表在权威杂志《比利时皇家学会会报》上的一段实验资料:用近亲的兔子交配许多代,丝毫没有发生有害的后果。人们对权威报刊上的文章,习惯于不去怀疑。但达尔文认为,这一实验报告是站不住脚的,于是写信给那家杂志,提出自己的见解,询问实验是否真实。果然,不久他得到回复,那个实验报告是伪造的。

达尔文从来不以伟人自居,他知道虚怀若谷对科学的价值。因此,他不能接受任何吹捧自己、贬低旁人的做法,面对别人的这种行为,他会直言相告:“反对您加在我们那些伟人身上的巨大重要性;我惯常认为:第二、三、四流人物都极为重要,至少在科学家方面是这样的。”

对自己的理论,他决不抱守一隅,而是不厌深思,反复琢磨。关于遗传的机制,他曾提出“泛生论”的假说,认为从身体各部输出一种名为“pangen”的粒子聚向生殖细胞,以此解释身体的变化即获得性状向子代的遗传。这一假说发表后,有些学者提出异议,达尔文很注意这些批评。例如对意大利植物学家菲得利克·德尔宾诺(18331905)的批评,他表示:“他反对这个假说,但批评得公正;我发现他的批评很有用处。”此后,他们经常通信,讨论植物学问题。也正是在认真考虑批评意见的基础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六版中,删去了有关泛生论假说的论述。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略见他虚心、严谨的治学之风。当然,从他1842年整理出“物种起源草稿”,直到1859年才发表《物种起源》一书的事实,我们更能体会到他的“不厌深思”之“深”。

达尔文的第二个重要素质是他的观察能力。这似乎是他惟一那么自信的。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这是没有疑问的。从他发表的许多著作中对动植物生态习性的描写,从他对物种与变种在形态与结构上微细差异的比较,我们不禁为他的观察能力叹服。当然,这一素质对达尔文的重要性也是不难理解的。对每一个博物学家和当时的进化论者来说,精细观察是进入研究的一个首要的、也是起码的条件。在达尔文,这真是个人能力与工作需要的巧妙适应。

达尔文还谈到,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另一重要素质,那就是兴趣,一种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使童年与少年时代的达尔文热衷于与哥哥去采集标本、旅行、打猎和研究化学。他对功课不感兴趣,因而成绩不好。他在自传里说:“学校对于我的教育来说,是一个空洞的场所。”正是这种兴趣,致使他在爱丁堡大学学医时心不在焉,以后转入剑桥神学系,一边学神学,一边却跟着汉斯罗等生物学教授、地质学教授学习了许多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知识,并参加植物与地质考察队进行学术探险。正是这种兴趣,使他虽然在神学系毕业,但不愿当神甫,而情愿去参加艰苦的环球考察。也正是这种兴趣,使他后半生虽疾病缠身,还是不懈地研究。兴趣,给了科学巨匠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发出忘我工作的热情。

在自传中,达尔文这样总结自己为创立进化论奋斗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爱好科学——不厌深思——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达尔文的经验之谈,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1858年7月1日,达尔文和华莱士在伦敦林耐学会上分别宣读了他们的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科学的进化论由此诞生。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成为进化论的创立者。进化论从根本上否定了“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萌芽、产生、发展、确立的思想历程,并从达尔文自身的科学气质上揭示了他成功的奥秘,高度评价了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一书在人类历史上的杰出贡献。阅读时,可以将本文与《〈物种起源〉导言》相参照,加深对进化论思想的认识,对导言内容的理解。

达尔文进化论

任何一个理论都有他的使用范围和历史局限性。就像经典牛顿力学不能用于微观运动、过去我们说酶都是蛋白质,可是后来发现核酶。就目前来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进化领域上还是为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所信服的。他的确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参看进化论的条目和楼上的回答),但其绝大部分还是正确的。

至于人的进化问题,有个人的一点小见解,现在的人和猿都是进化后的产物,就是说他们起源于相同祖先后,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来进化,就像正方形,有的可能伸长成为长方形,有的则变胖成为圆形,于是就大相径庭。当然,这样的方面会有,但不会是全部。从分子生物学上某些保守序列的分析建立起来的进化树上来看,灵长类的亲缘关系很近,这是有很多个结论证明的,有相当的权威性。

但这只局限于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进化论必定愈加丰富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