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国外濒临绝种的动物的资料

admin

国外濒临绝种的动物的资料

中国濒危动物保护现状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还进口了不少动物,如湾鳄、暹罗鳄、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

国外濒临绝种的动物的资料-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这些外来的濒危动物,也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由于人口众多,活动范围广,使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迫退缩残存在边远的山区、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地区,分布区极其狭窄。由于被分割成互不连接的独立群体,近亲繁殖,品种日益退化。

中国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金丝猴、大鸨等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近年来也遇到了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要求,但是人工饲养的动物难于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矛盾,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生物的退化。

列入了“零灭绝组织”濒危动物的中国扬子鳄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全世界有794多种野生动物由于缺少应有的环境保护而濒临灭绝

76科300余种植物濒临灭绝

以上资料只是人类目前所知,不知道还有多少不知名的物种正在消失。

你是否知道地球上动物种类正在急剧减少,一个接一个,一种接一种都消失了.地球上的生物原本自然形成食物链而互相依存.有人问如果这世界上只剩下人类,人类还能支撑多久?请看令人忧心的近年动物灭绝记载:渡渡鸟(印度,1781),蓝马羚(南非,1799),马里恩象龟(舌塞尔,1800),大海雀(大西洋,1844),欧洲野马(欧洲,1876),斑驴(亚洲,1883),白臀叶猴(中国,1893),旅鸽(北美,1914),佛罗里达猴(北美,1917),卡罗莱那鹦鹉(北美,1918),中国犀牛(中国,1922),高加索野牛(欧洲,1925),巴厘虎(印尼,1937),红鸭(印度,1942),普氏野马(中国,1947),袋狼(澳洲,1948),冠麻鸭(亚洲,1964),爪哇虎(印尼,1972)……也有材料谈到我国频临灭绝的动物如:糜鹿(全世界3*!000头),华南虎(50头),雪豹(1*!000~2*!000头),扬子鳄(1*!500只),白暨豚(100只),大熊猫(1*!000只),黑犀牛(3*!500头)指猴(9只),绒毛蛛猴(100只),滇金丝猴(1*!000只),野金丝猴(700只),白眉长臂猴(70只).

1动物有益于人类

地球上人类起源与动物起源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时间相隔不算太长.人类形成后依赖林果渔猎以生存和进化.后来发展了农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畜牧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生产上去了,有剩余价值可以剥削,于是原始社会进步到奴隶社会.

人类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也非常复杂.人和动物在地球食物链中互争口粮又互相依存,接触频繁.一般按人类需要分其为6类:

1.1食品动物(FoodAnimals)供应人类丰富营养来源的肉、乳、禽、蛋、鱼等.

1.2役用动物(LaborAnimals)马、驴、骡、骆驼等.骑、驮、拉,被誉为"不要能源”的动力,有战略意义.

1.3经济动物(EconomicAnimals)生产羊毛、裘皮、皮革等.如绵羊、长毛兔、海狸鼠、黄鼬、蓝狐等.

1.4实验动物(LaboratoryAnimals)以科学实验为目的、定向培育出的特种动物,有严格遗传学和生物学要求,目前以小鼠、大鼠、豚鼠、仓鼠为代表.

1.5医用动物(MedicalAnimals)生物制品原料如血清马、鸡胚等;检测工具如家兔;中药原料如鹿(茸)、熊(胆)、牛(黄)、马(宝)、虎(骨)等.

1.6观赏动物(宠物,Pet)猫、狗、鹦鹉、金丝雀、金鱼等.动物园、马戏团动物皆属之.

2动物对人类也有有害一面

动物约有200种传染病、80种寄生虫病,其中半数可以感染给人.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这类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定名为Zoonoses,原意是"动物源性病”,其后WHO/FAO联合专家委员会又把它界定为"在人类与脊椎动物之间可以自由传播的疾病”.

频临动物的社会调查报告

全球近800种动物将绝种:多少生命可以重来

http://news.sohu.com/20051218/n241010902.shtml

全球动物保护组织公布794个物种濒临灭绝

由多个保护动物组织所组成的“零灭绝联盟”(AllianceforZeroEx鄄tinction)近日公布了一份“濒危物种”报告,指出位于全球595个地点的近800种动物即将绝种,当中包括中国的扬子鳄、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狐猴和美国象牙喙啄木鸟,而素有“生态晴雨表”之称的两栖动物占了其中的1/3.有专家指出,如果再不施以援手,我们将要与这些动物彻底“说再见”。

12月12日,两只鹤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寒冬里翱翔。这个世界的美好有很多就是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赋予我们的,因此保护濒危动物是我们对自然界应尽的责任。

“零灭绝联盟”的使命

虽然生物灭绝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目前人为造成的生物灭绝率是自然灭绝的100倍。近代灭绝的物种大部分都生活在孤岛上,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物种大量入侵,但是现在所发现的大部分濒危动物都生活在山区或地势低平的地带。

“零灭绝联盟”是由13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发起的,包括伦敦动物学会、保护国际、美国鸟类保护协会等。

目的是为了确认并且保护物种生存的地点,进而挽救濒危物种。这些地点都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濒危物种最后栖息地。由于并没有对地球上所有的物种进行仔细研究,因此这794个物种只包括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松柏目植物和一些爬行动物。

该组织将全球分为七大块,每一块都有不少的濒危动物“热点”地区。所谓“热点”的选择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这些地点一定要包含至少一个“濒临灭绝”或是“严重濒临灭绝”的物种。第二,这些地点在“濒临灭绝”或是“严重濒临灭绝”的动物生存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比如有一定数量的物种生活于此地,或者在这里度过哺乳期或是冬眠期。

最后,这些地带都是相对于周边地区具有独立性的地方,必须与周边的地带有可定义的界限。界限之内的各个生物种群生活环境相近,而与周边地带的物种不甚相同。

在列出的这595个地点中,只有1/3受到法律保护,其他地方都被人类居住地所环绕,而且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该研究的作者表示,保护这些地点是保护动物不灭绝的关键。

在这份濒危物种的名单上,墨西哥位列榜首,有63个濒危物种地点,其次是哥伦比亚、巴西和秘鲁。

在“零灭绝联盟”列出的名单中,拉美的濒危物种地点比其他地区高的原因,一个是该地区本身物种极具多样性,再有就是近年来动物生存的环境破坏严重。美国在该榜单中位列第八。

国际鸟类组织全球动物种类计划主任布查特指出:“我们必须保护这批频临绝种的动物,我们不能估计这些动物还能存活多久,但若不加紧行动,它们将于几十年间自动消失。”该报告的主要作者泰勒·里基茨也表示,虽然生物灭绝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目前人类造成的生物灭绝率是自然灭绝的100倍。在近代,虽然一些分布在北美、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或其他地区的所谓的“巨型动物”的消亡也有部分人类的原因,特别是捕猎和点火烧地,但是大部分灭绝的物种都生活在孤岛上,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物种的大量入侵,如田鼠等。但是现在所发现的大部分濒危地点和动物都是在山区和地势低平的地带。

泰勒·里基茨表示:“我们要知道事情的紧迫性在于,如果我们不尽快采取行动,这些物种就会变成明天的渡渡鸟。不过目前的好消息就是我们仍然有时间来拯救这些动物。”(注:渡渡鸟毛色美丽,曾经是毛里求斯的国鸟,但是欧洲殖民者来到毛里求斯后,开始对大片森林进行砍伐和对肉味细嫩鲜美的渡渡鸟进行大肆猎杀,终于导致渡渡鸟于1690年前后灭绝。)

“生态晴雨表”日渐衰微

也许有的人认为两栖动物模样丑陋,除了会抓一些昆虫以外没什么本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它们真的在地球上消失了,人类也不会好过。两栖动物是自然界最优秀的环境监测器,它们这种灾难性的剧减也就预示着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退化。

报告指出的“濒危动物”名单上水陆两栖动物占51%,有408种。

这些形状各异,爬来爬去的动物,包括青蛙、蟾蝓、火蜥蜴和蚓螈,处境异常危险。两栖动物被普遍认为是“矿井中的高频噪音”,它们具有浸透性的皮肤非常敏感,也就成了环境恶化的特别预警器。以美国为基地的保护国际(CI)的主席拉塞尔表示,两栖动物是自然界最优秀的环境监测器,它们这种灾难性的剧减也就预示着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退化。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两栖动物的数量开始锐减,到了1980年已有129个物种灭绝。2005年初,一份全球两栖动物调查报告“全球两栖动物评估”显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种两栖动物有32%都处于濒危境地。但是科学家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导致两栖动物如此剧烈的下降,目前主要的理论就是栖息地减少。

由于人类肆意砍伐森林、污染水源和破坏湿地,两栖动物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例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活着一种大型陆生蝾螈,因为身上有淡绿色条纹而得名“虎纹火蛇”。但据美国联邦官员估计,由于城市化和农业开发,这种蝾螈迄今已失去了75%的栖息地。再有就是人类为饱口福或用作药物而大量捕食。另外据报道说,两栖动物还遭到一种名为壶菌的真菌的威胁。这种致命的真菌攻击两栖动物皮肤,使两栖动物体内水分代谢紊乱,导致大量死亡。

两栖动物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当它们大量死去之时,科学家会考虑,接下来灭亡的会是什么,动物还是植物?根据“零灭绝组织”的调查,接下来的是鸟类(217种)和哺乳动物(131种)。

“零灭绝联盟”的秘书迈克·帕尔表示:“虽然保护这些地点和物种本身非常重要,但是还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帕尔说:“如果不切实保护的话,未来地球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就会遭到破坏,每年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生态旅游经济也无以为继,还有那些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洁净水源。我们有责任这么做。”

马达加斯加狐猴的厄运

阳光穿过弥漫在森林中轻纱一般的薄雾,太阳映衬着一片娇艳的蓝天,一群群狐猴快乐地在林间嬉闹着。在非洲马达加斯加生活的狐猴中,尤以大狐猴体形最大、嗓音最好。“流畅的音符、和谐的旋律,就像声音留下的优美划痕。”作家大卫·奎门这样描述大狐猴的叫声。然而,这样美好的声音我们也许很快就再也听不到了。

马达加斯加一直以其不同寻常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这里是灵长类动物狐猴的故乡;还有颜色漂亮的蜥蜴、壁虎或是变色龙;全身多刺的马岛猬;还有神秘的猫科动物缟狸,它们都是马达加斯加的原始主人。“马达加斯加确实是自然主义者们的一块天赐宝地。”自然主义者约瑟夫·非利伯特·柯默森在1771年写道,“造物主似乎有意将那里占为自己的私有领地,而且布置得应有尽有。”在人类踏足这个岛屿之前,也就是大约2000年前已经有大批的动植物在这个岛上繁衍生息了。马岛的狐猴总喜欢在岛上到处闲逛,而巨型的龟,体形庞大的象鸟(大概有3米高,重达500千克,它们下的蛋如果做成煎蛋,可以喂饱150个人,已经灭绝)也在岛上为所欲为,但是所有这些这一切在人类到来之后都改变了,很多物种都渐渐走向灭绝。

两千年前,自从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人到达了马达加斯加,共有15种狐猴遭到伤害,最终消失。科学家在灭绝的狐猴头上发现了“大量屠宰的证据”。马萨诸塞大学人类学家文图拉·皮雷兹表示,他所在的科研小组发现了用利器切削和斩剁的痕迹,如剥皮、脱落关节和切片等。

皮雷兹说:“我们认真的检查了这些切削的痕迹后,更加验证了这里曾经屠宰这种动物,这是毫无疑问的。”直到今天,对狐猴的捕杀仍然没有结束。虽然从1964年开始,捕杀狐猴和将其作为宠物就被认定为违法,但捕杀狐猴仍然屡禁不绝。而且由于马达加斯加没有毒蛇、鹿或羚羊,也罕见较大的食肉动物,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狐猴的机敏性慢慢衰退,更加容易成为人类的目标。

目前,马达加斯加的狐猴总数估计大约在1000只至1万只,但是所有的科学研究结果都表明,狐猴的生存前景异常严峻。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以东140公里处,是阿纳拉马扎卓保护区所在地。阿纳拉马扎卓是狐猴栖息的一座孤立的小岛,也是狐猴的最后一处避难所。

但是相对于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来说,马达加斯加岛仍然是贫穷的,很多孤注一掷的村民一拨儿又一拨儿地劈荆斩棘,毁林开路。狐猴们的这片避难地正在受到侵犯。由于当地政府允许当地人使用部分保护区,因此人们更加肆无忌惮地伐木、种地。于是,往往在大白天就能看见,栖息在树上的狐猴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惊扰它们的不速之客。

对于狐猴而言,最后的生态机会也许就只能指望那些远道而来的旅游者能捐资或留下来帮助它们了。但是,这一切显然也不是万能的。如果这些树林有朝一日都被砍伐一空,不难想像狐猴也将最终离我们而去,永远消失。

“上帝之鸟”在人间“复活”

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显示,到2100年,至少有1200种鸟将消失,而这仅仅是一种保守的估计。尽管自1500年以来,仅1.3%的鸟类灭绝。但同时期,全球单个鸟的数目估计有20%到25%的减少。

象牙喙啄木鸟因为长着一只象牙般的大嘴而得名,是全世界体形最大的啄木鸟之一,体长有50厘米,录像带中的啄木鸟两翼伸开时长90厘米。它们身披黑白相间的亮丽羽毛,翼有白色斑点,雄性啄木鸟的冠部呈现鲜亮的红色。因为太漂亮了,几乎每个人在看到它们的时候都禁不住说一句“上帝啊,多美丽的鸟”,所以爱鸟者也把象牙喙啄木鸟称作“上帝鸟”。

象牙喙啄木鸟曾广泛分布在美国西南部的密林深处,是美国的专有物种。然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人类工业文明的铁蹄踏向了大自然,湿地、森林差不多全被农庄、城镇以及次生林所取代。在栖息地被夺走后,象牙喙啄木鸟的数量直线滑落。人类与象牙喙啄木鸟最后一次可以证实的相遇发生在1944年的路易斯安那州。在那之后,就只剩下人们“惊鸿一瞥”的传闻,后来渐渐地连这种传闻都消失了。

2004年2月11日,观鸟者吉恩·斯帕林乘坐独木舟旅行,在阿肯色州东部的怀特河沿岸看到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鸟类。斯帕林记录下了这种大鸟的外貌特征,回去一查对,发现竟然是已经销声匿迹60年的象牙喙啄木鸟。消息公布后,引起了生物学界的普遍震惊。

一星期后,康奈尔实验室的蒂姆·加拉格尔和奥克伍德大学的鲍比·哈里森找到了斯帕林。在斯帕林的带领下,两位鸟类学家开始了寻找象牙喙啄木鸟的旅程。接下来,有30多名鸟类学家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展开行动,希望再次发现象牙喙啄木鸟。30多名鸟类学家在历时7000小时的搜索中,已经15次发现了象牙喙啄木鸟的踪迹,并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录像。

经过各国多位专家的审定,确定象牙喙啄木鸟还活在地球上。于是,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向政府申请了保护资金,用于保护象牙喙啄木鸟的栖息地,并用于该鸟类的繁育研究。纽约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及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专家为了保护啄木鸟保护区的栖息地,将消息保密了一年多,不让外界知道。最近,保护区和观鸟区已经建成,繁育研究已经起步。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保护这种罕见的鸟类,也为了吸引更多的民间保护资金,专家们才决定向外部公开消息。

得到消息之后,美国内政部部长盖尔·诺顿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一项名为“希望走廊”的保护计划。诺顿说:“我们在这里宣布启动一个多部门参加、价值千万美元、耗时数年的保护计划,为这种珍稀鸟类的继续生存提供希望。

在我的记忆中,这还是第一次重新发现已经被认为灭绝的动物。这是自然界给我们的第二次机会。“鸟类的减少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后果。例如,1997年,世界上3.5万至5万个狂犬病死亡中,印度占了3万名,因为印度秃鹫数量减少后,野狗和老鼠的数量发生爆炸性增长。事实上,还有不少鸟类的消失造成的可怕后果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些专家评论说,象牙喙啄木鸟的重现和加强保护将成为生态保护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人类觅食造成生物灭绝?

所以,虽然从长远来说,气候变化会导致生物的灭绝,但是“零灭绝联盟”所列出的生物面临着更多的眼前威胁,包括人类对食物的渴望。我们还不清楚将来的技术是否能够减弱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但是除非我们马上行动,否则这些濒危生物将不会围绕在人类身边,而且为我们造福。

“零灭绝联盟”列出的上百种濒危动物,都遭遇着这样那样的生存厄运。扬子鳄、马达加斯加狐猴和象牙喙啄木鸟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这些濒危动物能够很好的存活下去吗?也许这个问题谁也无法明确回答,但是出于保护的目的,有一些错误观念一定要澄清。

对于野生动物灭绝的最终原因,很多人用“全球变暖”武装头脑,却完全忽视真正的危险:下一个50年人类的食物总量将增加一倍,光这一点就要毁掉大批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如果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应该将资金再多分一点给高产农业科研项目。

美国哈德森研究所全球食品问题中心的丹尼斯·艾弗里表示:“现代的气候变暖基本上是很自然的。冰核心告诉我们由于太阳的原因,地球有一个1500年一次的气候循环,很多生物都在过去百万年中的变暖循环中一直存活着。植物一般都受不了极冷的气候,而却很少有被热得不行的。气候变暖只会使森林更加呈现多样性,而不是减少。”他补充道,“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一个野生物种屈服于现代的气候变暖,即使在过去150年内地球上升了0.8摄氏度。如果灭绝的理论是正确的,我们已经将数千的物种引向灭绝了。”生物学家惟一可以列出来的反驳的就是哥斯达黎加的金色蟾蝓的灭绝,但是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这种生物灭绝是因为过度砍伐森林,而不是由于气候变暖。

最关键的问题是人类还要为耕地和饲养家畜不停的攫取土地。据专家预测,全世界的人口数目在2040年将达到稳定状态,那时候将比现在多20亿-30亿人口。届时,大概会有70亿人足够富裕到要求食用高质量的食物,现在这样的人只有10亿左右。所以,人口和富足将会使农田的需要扩大两倍多。接下来的200年,我们将会看清楚,低生产率的农业是否会将野生动物全部驱逐。

有的时候,一些绿色环保组织希望停止使用任何氮料化肥,而用纯天然的原料。但是如果要取消商业氮肥的话,世界将需要从额外的700万头牛那里得到天然的肥料,如果那样的话,世界上所有的森林恐怕都要用来喂养它们了。回归原始的耕作,只能导致全世界人类的饥荒。这样当然可以解决环境问题,但是同样会使很多野生动物灭绝。很多生物会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同时它们生存的土地会越来越少,全都奉献给了耕地。

丹尼斯·艾弗里也表示:“如果真的在乎野生动物,不应该一味否定现代的机械化农业,如工业化肥,而是要支持生物工艺学,特别是致力于高产农业的研究。”所以,虽然从长远来说,气候变化会导致生物的灭绝,但是“零灭绝联盟”所列出的生物面临着更多的眼前威胁,包括人类对食物的渴望。我们还不清楚将来的技术是否能够减弱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但是除非我们马上行动,否则这些濒危生物将不会围绕在人类身边,而且为人类造福。

中国濒危动物保护现状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还进口了不少动物,如湾鳄、暹罗鳄、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

这些外来的濒危动物,也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由于人口众多,活动范围广,使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迫退缩残存在边远的山区、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地区,分布区极其狭窄。由于被分割成互不连接的独立群体,近亲繁殖,品种日益退化。

中国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金丝猴、大鸨等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近年来也遇到了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要求,但是人工饲养的动物难于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矛盾,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生物的退化。

列入了“零灭绝组织”濒危动物的中国扬子鳄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

找有关于黑猩猩的文献资料

百科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0905134f767f5acfa1c7cd11.html

黑猩猩

百科名片

黑猩猩黑猩猩(学名Pantroglodytes),是黑猩猩属的两种动物之一,但由于黑猩猩和人类的基因相似度达98.77%(最近有些研究为99.4%),所以亦有学者主张将黑猩猩属的动物并入人属。原产地在非洲西部及中部。

中文学名:黑猩猩

拉丁学名:Pantroglodyte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灵长目

科:猩猩科

属:黑猩猩属

种:黑猩猩

分布区域:在非洲中部,向西分布到几内亚

英文名:Chimpanzee

黑猩猩

灵长目猿猴亚目窄鼻组人科的1属。通称黑猩猩。是猩猩科中最小的种类,体长70~92.5厘米,站立时高1~1.7米,体重雄性56~80千克,雌性45~68千克;身体被毛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脚灰色并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脚均为肉色;耳朵特大,向两旁突出,眼窝深凹,眉脊很高、头顶毛发向后;手长24厘米;犬齿发达,齿式与人类同;无尾。有黑猩猩和小黑猩猩(倭黑猩猩)2种。[1]

生活习性

黑猩猩

分布在非洲中部,向西分布到几内亚。小黑猩猩分布在刚果河以南,有人认为是黑猩猩的亚种。栖息于热带雨林,集群生活,每群2~20余只,最多可达80只。由1只成年雄性率领。食量很大,每天要用5~6个小时觅食,吃以香蕉为主的水果、树叶、根茎、花、种子和树皮,有些个体经常吃昆虫、鸟蛋或捕捉小羚羊、小狒狒和猴子,雄性获得的猎物允许群内成员共享。更有趣的是:善于将草秆捅进白蚁穴内,待白蚁爬满后抽出,抿进嘴里吃掉。在树上营造很简单的巢,只用1夜即转移他处。较大猩猩更近于树栖,也能用略弯曲的下肢在地面行走。有一定的活动范围,面积26~78平方公里,觅食区域往往是它们集中的地点。群与群间有往来。长久保持母子关系,分群后还常回群探母。有午休习性。孕期约230天,每胎1仔,哺乳期约1~2年,性成熟约12年,雌性30岁龄可生第14胎。寿命约40年。能辨别不同颜色和发出32种不同意义的叫声。能使用简单工具,是已知仅次于人类的最聪慧的动物。其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更近似于人类,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

分布情况

分布在非洲中部,向西分布到几内亚。小黑猩猩分布在刚果河以南.有人认为是黑猩猩的亚种,栖息于热带雨林。集群生活,每群二至二十余只,由1只成年雄性率领。以往非洲赤道区都可看得到它们的身影,数量大约有一百万到两百万只,近年来非洲政经情况不稳定及栖息地日渐变小,黑猩猩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现在全球剩不到十万只,因此名列华盛顿公约第一类保育动物,也就是濒临绝种动物。

特征

青岛动物园里的黑猩猩

黑猩猩体多毛,四肢修长且皆可握物,他们能以半直立的方式行走。黑猩猩经常会和大猩猩搞混,但他们两是不同的,黑猩猩的体型比大猩猩小。黑猩猩的ABO血型以A为主,有少量O型,但没有B型。M血型和N血型也有发现。据说有一次深圳动物园的黑猩猩受伤了需要输血,但是又找不到A型的猩猩血,于是医生输了一些人的A型血液给黑猩猩,救了它一命。黑猩猩有48条染色体〔24对)。黑猩猩细胞色素C上的氨基酸顺序与人类的相同。母猩猩怀孕期达两百三十天,一胎生下一子。黑猩猩的智商相当于人类5~7岁。

食性

黑猩猩的食性十分普遍,它们会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取不同的食物,黑猩猩会利用舔满口水的细枝来粘蚂蚁,并利用两块石器放置、敲开果实。黑猩猩有时会捕食一些猴类(如红尤猴、黑白尤猴)黑猩猩在捕食猴类时会策划战术,由于黑猩猩无法在树上捕捉灵敏的尤猴,因此有一只黑猩猩会先从陆地上超过树上的尤猴群,而其它黑猩猩则会从树上将它们聚集并驱赶到埋伏地点,当陆上的黑猩猩到达埋伏地点时会在树下等候,此时其它的黑猩猩会堵住尤猴群的路只留下一条有埋伏的通道,当尤猴进入这条路时,埋伏的黑猩猩会把它赶到地上猎杀。

进化演变

黑猩猩

在动物园里与黑猩猩(Pantraglodytes)对视,是一件有趣但也有点恐怖的事。[2]我们可以立刻指出它与人的差别,但那与人相似的体形、灵巧的手指、生动的表情,又让人难以否认它与自己的相似,不禁疑心笼子的两边究竟是谁在看谁。明显的血缘关系使人类在自封为万物之灵长后,慷慨地把各种猿和猴子一概纳入“灵长目”之列。但人又终究难以抛弃自己唯一的、特殊的地位,单独为自己建立了一个“人科”,这个科中如今还活在世上的物种,只有人属下面一个孤零零的智人种(HomoSapiens)。其它的人科成员都已经消失了,比如南方古猿、尼安德特人和北京猿人。在过去的几千万年间,高等灵长动物(这自然又是一种人本位的划分方法,越是像人类的东西,就越“高等”)家族开枝散叶,先后分离出了狒狒、猩猩、大猩猩等。人类的祖先与黑猩猩的祖先在大约500~600万年前分家,走上独立的演化道路,前者产生了我们,后者则在约300万年前分为两支,演变成现在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Panpaniscus,与普通黑猩猩相似,但体型更小、更敏捷)。这两类黑猩猩都生活在非洲的森林里,喜欢几十只在一起群居,有着相当复杂的社会结构,会集体狩猎。它们是与人类血缘最近的动物,也是除人类之外智力水平最高的动物。一些不那么人类中心主义的科学家主张,应当把黑猩猩从猩猩科中分离出来,与人划归一科。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是第三类黑猩猩。黑猩猩

还没有哪只黑猩猩发表演讲或写文章论述动物权利问题,但它们有许多特点可视为“简化版的人性”。它们懂得制造——不仅仅是使用——简单工具。很多人在电视里见过这样的场景:黑猩猩折取草叶或细枝进行加工,伸进白蚁巢穴引诱美食上钩。黑猩猩有感情,会为亲属的死亡感到悲伤,群体中其它的成员会慰问死者的兄弟。它们有自我意识,照镜子时知道里面那个家伙不是哪里来抢地盘的陌生黑猩猩,而正是自己;甚至还有移情能力,懂得设身处地揣测其它生物的想法,并据此做出自私或无私的行为。科学家成功地教会一只黑猩猩认识阿拉伯数字,它还会将数从0到9按大小顺序排列,并能记住多达5位的数。有的黑猩猩经过语言培训后,能听懂几千个英文单词,并能借助键盘等工具“说话”。黑猩猩与人类幼儿在智力上的相似程度,显然比外表的相似程度更高。

基因差异

基因组测序研究在媒体里热闹地反复出现,让这样一些数字为普通公众所熟悉:人与果蝇共享60%的遗传信息,与老鼠的相似度是80%,与黑猩猩的相似度约为98.5%(两个人之间的基因最多相差0.5%,所以黑猩猩与人的相似程度令人惊讶。而事实上,人同黑猩猩间是可以互相输血的)。仅仅1.5%的差异,就决定了一个在笼子外面、一个在笼子里面;一个办奥运会、一个在树上跳来跳去;一个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一个数到9就很了不起;一个可以长成奥黛丽·赫本那样、一个全身披满黑毛;一个大讲“人生而平等”、一个在医学实验室里受折磨。直立行走、复杂语言、科学和艺术、哲学和宗教……这些人特有的东西,其根源都可追究到这1.5%。而在这1.5%中,又究竟是哪些具体的差异,在黑猩猩与人之间划出了界限?美国科学家已于2003年绘制出了黑猩猩的基因组草图,但还不够精确和完整。在将黑猩猩与人这样的近亲进行比较时,很难说哪些基因差异是真的差异、哪里只是数据误差。在2004年5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一群来自旧大陆的第三类黑猩猩宣布,他们完成了对普通黑猩猩第22号染色体的测序。来自德国马普学会、日本理化研究所和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说,他们联合进行的这次测序,所得的数据足够精确,适用于与人类基因组进行可靠的比较分析。人类有23对染色体,黑猩猩有24对——大猩猩也有24对,例外的是我们而不是黑猩猩。黑猩猩的第22号染色体,对应人类第21号染色体。对比显示,两者DNA序列上对应区域间单个碱基(遗传信息的“字母”)之间的差异为1.44%,即“单碱基置换”差异。这个结果基本上在意料之中,平息了以前的一些争论。这次测序的错误率是每一万个“字母”错误不到一个,因此比较黑猩猩与人的两条染色体时,由数据误差而产生的差异,在全部“字母”差异中不足1%。黑猩猩

但对比的结果更多的是意外。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组中,都有大片大片的“垃圾DNA”,它们不编码蛋白质,不会对生理功能起什么作用。以前人们猜想,人与黑猩猩的基因差异,可能大部分存在于基因组中的垃圾地带。也就是说,在真正起作用的基因中,两者的差异更小。然而这次研究显示,DNA序列有用部分的差异,并不比无用部分更少,至少在这条染色体上是如此。科学家检查了231个被认为起作用的基因,其中83%存在差异,影响到了它们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是氨基酸分子构成的长链),不过微小的差异不一定影响到蛋白质的功能;有显著结构差异的基因约占20%,有47个。黑猩猩的基因组总共约有30亿个碱基,第22号染色体上约有3300万个,占总量的1%左右。由此看来,如果基因差异在各染色体上分布均匀,那么人与黑猩猩可能有几千个基因存在显著差异。寻找决定人与黑猩猩之差别的关键基因的工作,将比预料的更困难。比较还显示,两条染色体之间存在大量的“插入/删除”(INDEL)差异。“插入”是指一段DNA出现在一个物种的DNA里却不在另一物种的DNA里,“删除”意思是某一物种的DNA有一个片段丢失了,INDEL是两种差异的总称。黑猩猩的第22号染色体和人类的第21号染色体,INDEL差异的DNA片断多达6.8万个。大多数片断很短,只有不到30个“字母”长,但也有的长达5.4万个“字母”。INDEL差异导致人类21号染色体比黑猩猩22号染色体多40万个字母,这意味着人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的染色体可能更长。在两者独立进化的过程中,黑猩猩的染色体损失了更多的DNA片断。

人与黑猩猩

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组中,都有大片大片的“垃圾DNA”,它们不编码蛋白质,不会对生理功能起什么作用。以前人们猜想,人与黑猩猩的基因差异,可能大部分存在于基因组中的垃圾地带。也就是说,在真正起作用的基因中,两者的差异更小。然而这次研究显示,DNA序列有用部分的差异,并不比无用部分更少,至少在这条染色体上是如此。科学家检查了231个被认为起作用的基因,其中83%存在差异,影响到了它们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是氨基酸分子构成的长链),不过微小的差异不一定影响到蛋白质的功能;有显著结构差异的基因约占20%,有47个。黑猩猩的基因组总共约有30亿个碱基,第22号染色体上约有3300万个,占总量的1%左右。由此看来,如果基因差异在各染色体上分布均匀,那么人与黑猩猩可能有几千个基因存在显著差异。寻找决定人与黑猩猩之差别的关键基因的工作,将比预料的更困难。比较还显示,两条染色体之间存在大量的“插入/删除”(INDEL)差异。“插入”是指一段DNA出现在一个物种的DNA里却不在另一物种的DNA里,“删除”意思是某一物种的DNA有一个片段丢失了,INDEL是两种差异的总称。黑猩猩的第22号染色体和人类的第21号染色体,INDEL差异的DNA片断多达6.8万个。大多数片断很短,只有不到30个“字母”长,但也有的长达5.4万个“字母”。INDEL差异导致人类21号染色体比黑猩猩22号染色体多40万个字母,这意味着人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的染色体可能更长。在两者独立进化的过程中,黑猩猩的染色体损失了更多的DNA片断。黑猩猩与科学家

窥测局部带来的新发现,使科学家更加迫切地希望拥有准确而完整的黑猩猩基因组图谱,将它与人类其大猩猩等其它近亲的基因组进行比较。人与黑猩猩在生理和行为上的差异,也许并不是多少个基因的小小差异简单的累加,但对基因差异进行比较是不可缺少的基石。例如,负责此次测序的科学家正计划研究两个与神经功能有关的基因NCAM2和GRIK1,人类身上的这两个基因包含的一些大段DNA序列,在黑猩猩的版本中是找不到的,有关分析将为研究人类脑部功能带来新线索。此前,科学家对一个在语言能力方面有遗传障碍的人类家族进行研究后发现,一个称为FOXP2的基因对运用语言至关重要。它使人类可以灵活地控制嘴和喉部肌肉,发出复杂的声音。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人和黑猩猩身上有两个氨基酸的差异。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人的语言能力远远超过黑猩猩的原因。而语言的产生与运用,是人类有效传递信息、积累知识、创立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础。FOXP2可能不是唯一的语言基因,更多有关的基因以及它们对人类脑部进化的影响,还有待发掘。人与黑猩猩的相同与不同,现在只是学术问题。将来的研究是否会带来伦理问题,尚不可知。如果把黑猩猩归入人科(或者把人归入黑猩猩科),是否要承认它们具有一定的权利?捕捉、囚禁、医学实验,许多行为加之于人是可怕的罪行,加之于黑猩猩却充其量只会在特定情形下违反动物保护法。如果用更亲近的眼光去看待黑猩猩,需要作出什么改变呢?而且这不仅仅是人类作出一些物质利益上的牺牲就能做到的事,有时还要面对更艰难的选择。比如许多医学研究要用到黑猩猩等灵长动物,有的要在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身上观察新药的效用和毒性,有的要寻找一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或相关基因。

化石发现

美国科学家在2005年出版的9月1日《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首次发现了黑猩猩的化石,为研究这种灵长类动物的进化过程提供了证据。与人类祖先不同,黑猩猩祖先的化石此前未被证实发现过。科学家曾认为,这是因为绝大部分黑猩猩都生活在西非和中非的原始森林里,那里的酸性土壤和高降雨量使化石无法保存。人类祖先则生活在东非大裂谷等相对干燥的地区,这些地区有利于化石的保存,却不适合黑猩猩生存。但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却在东非大裂谷中找到了3颗黑猩猩牙齿化石。据考证,这两颗切齿和一颗臼齿的“主人”生活在50万年前。与这3颗牙齿化石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两个早期人类祖先的分支———直立人和罗德西亚人的化石,这说明黑猩猩与这些人类祖先生活在同一时期。科学家认为,黑猩猩牙齿化石本身不会对研究提供太多的证据。但该发现说明,黑猩猩祖先生活的环境远比预想的范围要广泛,打破了黑猩猩只生活在森林中的概念。

研究

综述

动物园里的黑猩猩喂养美洲狮

黑猩猩在生理上、高级神经活动上、亲缘关系上与人类最为接近,因此是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以及人类的宇宙飞行最理想的试验动物。但国际法律明文规定,不论任何理由任何方式,都不能用猩猩科属的动物来做医学研究等试验。黑猩猩是与人类最相似的高等动物,研究表明,一些黑猩猩经过训练不但可掌握某些技术、手语,而且还能动用电脑键盘学习词汇,其能力甚至超过两岁儿童。然而研究人员无法训练它们用人类的语言大声讲话,这是为什么呢?1996年1月19日,美国科学家发现,黑猩猩被呵痒时也会笑,在笑的同时还呼吸,听上去就像链锯开动的声音,而人类在讲话或笑时呼吸是暂时停止的,这是因为人能够很好地控制与发声有关的各部分隔膜和肌肉。科学家认为,能否讲话的关键在于神经系统对气流的控制,人类能讲话就是突破了这方面的限制,而黑猩猩却无此能力,这就揭开了黑猩猩不能讲话之谜。有个惊人的事实:黑猩猩甚至会去吃他们的近亲——其他灵长目动物,如疣猴、狒狒等。他们甚至向同类不同群的黑猩猩发起进攻,从而得到领地和食物,类似于人类的战争。

研究新成果

一、2007年12月日本研究发现:黑猩猩记忆力胜过人类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让接受过数字训练的年轻黑猩猩,与大学生比赛瞬间记忆事物的直观记忆力,结果黑猩猩不论准确率或速度都略胜一筹,就连历经半年直观记忆训练的大学生也难以胜出。相关研究将发表于2007年12月4日出刊的美国科学期刊“当今生物学”(CurrentBiology)。主持该研究的京都大学教授松泽哲郎,在日本黑猩猩智能研究领域享誉盛名。他说包括科学家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高于黑猩猩,但是实验结果证明其实不然,他本人也对此大感意外。松泽让接受过数字训练的七岁黑猩猩阿优姆,以及另两只五岁的黑猩猩,分两阶段与大学生比赛。第一阶段中,电脑会在画面不同位置秀出一到九各数字,当受试者根据数字大小按下第一个数字后,其他数字就会变成白色方块,紧接着必须凭借记忆力根据数字大小依序按下其他数字。结果,黑猩猩的完成速度皆高于人类。第二阶段中,电脑会瞬间秀出五个数字,然后立刻变成白色方块。当数字秀出时间为○.七秒时,阿优姆以及大学生准确率均约80%,不过当秒数缩短为○.二至○.四秒时,阿优姆仍能维持约80%的准确率,而人类的准确率却滑落至40%。据说少数人类孩童拥有像黑猩猩的优秀直观记忆力,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丧失,而年轻黑猩猩的表现也优于年长黑猩猩。松泽指出:“此能力应该源自于在自然界必须一眼辨识出敌友或果实成熟等需求。人类可能为发展语言等其他能力,而在进化过程中慢慢丧失此一能力。”二、2009年2月英国研究:黑猩猩婴儿的智力在出生至9个月大时都胜于人类科学家发现,小黑猩猩可能比同龄的人类婴儿还要聪明,人类婴儿在九个月大之后才会反超前黑猩猩。研究显示,接受人类“母亲般的呵护”的黑猩猩孤儿在认知能力测试中的表现比一般人类幼儿优胜。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巴德教授向四十六只小黑猩猩进行认知能力测试,以了解它们对声音和物件等外界事物的情绪反应。研究人员亦曾对人类幼儿进行过相同的测试。结果发现,接受饲养员特别照顾的小黑猩猩比由父母抚养的同龄人类幼儿具有更高的认知能力,人类幼儿要到九个月大后才反超前黑猩猩。接受测试的黑猩猩饲养在美国阿特兰大耶基斯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猩猩保育室。巴德教授发现,这些黑猩猩比接受一般照护的黑猩猩更聪明、更快乐。她解释说:“受到呵护的黑猩猩较少感到紧张,不用常常抱着‘安慰毛毯’,它们与照护员的关系亦较好,较少出现摇晃身体这种习癖动作。”她表示,研究显示小黑猩猩就像人类一样,需要情感和身体的支持,才能长大成“完全适应环境”的成年黑猩猩。这已非首次有研究证明黑猩猩拥有高度智力。过往曾有一项研究显示,黑猩猩比部分大学生更能牢记数字。它们亦懂得制作工具觅食,捕猎技巧非常纯熟。它们还能学习符号的意思,亲属离世时会感到悲伤。

大家都知道,黑猩猩是动物界中很聪明的动物。它通过学习能够做许多比较复杂的事情,例如拖地板、扫垃圾、拧干湿衣服,有时还能像人那样使用刀叉和汤匙,像模像样地吃上一顿饭。

以上这些还不能说明问题,为了测量黑猩猩的智慧究竟有多高,科学家专门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那是在一间空房子中,科学家在天花板上悬挂一串香蕉,房间里还放了几只空木箱。这时候,让一只饥饿的黑猩猩走进去,看它怎样取下这串香蕉。黑猩猩很快发现了香蕉,急于想吃可又偏偏拿不到。它在空房中走来走去,仿佛在想取香蕉的办法。后来,它发现了屋角的空箱子,于是马上搬起一只放到香蕉下面,然后站在箱子上伸长双臂,可还是够不着。聪明的黑猩猩又搬来一只,叠在第一只上面,但高度依然不够。最后,当它把第三只空箱子高高叠起时,终于拿到了这串它爱吃的香蕉。

生活在非洲赤道热带雨林中,是现存最大的灵长目动物。成年雄性大猩猩直立时高2米,重约140-250公斤,最重可超过290公斤,雌性约70-120公斤。大猩猩分三宗,山区一宗,低地两宗,所有皆黑皮黑毛。山区大猩猩现在仅存约600只,低地两宗也不足5000只,都已被非洲各国政府列为一级珍贵保护动物。大猩猩结群而居,每群16-30只。每群由一只雄性领导,有自己的活动范围,通常占地约40平方公里。不同群体相遇进也可以友好地在一起觅食,甚至非常友善。大猩猩以树叶、嫩芽、蕨类、块根植物和纤维性树皮为食,有时也吃野果。它们大多时间在地面上活动,年轻一些的或雌性大猩猩有时在树上休息。低地大猩猩的窝一般筑在树上,山区大猩猩则建在地上,都是用树枝做成的垫子样,有些做得非常草率,但它们每晚都做新窝。幼猩猩通常与母亲同睡。大猩猩很恋窝,早晨往往在窝里假睡上一、两个小时才起。大猩猩母子关系很亲密,幼年大猩猩一直要到母亲再次生育才开始自立。大猩猩其实是一种非常安静的动物,它们的智力也非常发达,大约相当人类3、4岁的孩童。

灵长目猿猴亚目窄鼻组猩猩科的1属。通称黑猩猩。是猩猩科中最小的种类,体长70~92.5厘米,站立时高1~1.7米,体重雄性56~80千克,雌性45~68千克;身体被毛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脚灰色并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脚均为肉色;耳朵特大,向两旁突出,眼窝深凹,眉脊很高、头顶毛发向后;手长24厘米;犬齿发达,齿式与人类同;无尾。有黑猩猩和小黑猩猩2种。

分布在非洲中部,向西分布到几内亚。小黑猩猩分布在刚果河以南,有人认为小黑猩猩是黑猩猩的亚种。栖息于热带雨林,集群生活,每群2~20余只,由1只成年雄性率领。食量很大,每天要用5~6个小时觅食,吃水果、树叶、根茎、花、种子和树皮,有些个体经常吃昆虫、鸟蛋或捕捉小羚羊、小狒狒和猴子,雄性获得的猎物允许群内成员共享。更有趣的是:善于将草秆捅进白蚁穴内,待白蚁爬满后抽出,抿进嘴里吃掉。在树上营很简单的巢,只用1夜即转移他处。较大猩猩更近于树栖,也能用略弯曲的下肢在地面行走。有一定的活动范围,面积26~78平方公里,觅食区域往往是它们集中的地点。群与群间有往来。长久保持母子关系,分群后还常回群探母。有午休习性。孕期8~9个月,每胎1仔,哺乳期约1~2年,性成熟约12年,雌性30岁龄可生第14胎。寿命约40年。能辨别不同颜色和发出32种不同意义的叫声。能使用简单工具,是已知仅次于人类的最聪慧的动物。其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更近似于人类,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是一级保护动物。

黑猩猩在生理上、高级神经活动上、亲缘关系上与人类最为接近,因此是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以及人类的宇宙飞行最理想的试验动物。

黑猩猩是与人类最相似的高等动物,研究表明,一些黑猩猩经过训练不但可掌握某些技术、手语,而且还能动用电脑键盘学习词汇,其能力甚至超过两岁儿童。然而研究人员无法训练它们用人类的语言大声讲话,这是为什么呢?1996年1月19日,美国科学家发现,黑猩猩被呵痒时也会笑,在笑的同时还呼吸,听上去就像链锯开动的声音,而人类在讲话或笑时呼吸是暂时停止的,这是因为人能够很好地控制与发声有关的各部分隔膜和肌肉。科学家认为,能否讲话的关键在于神经系统对气流的控制,人类能讲话就是突破了这方面的限制,而黑猩猩却无此能力,这就揭开了黑猩猩不能讲话之谜。

黑猩猩是类人猿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它们生活在非洲的深山密林中,长期的森林生活,使它们有极高明的臂行术。黑猩猩的身体构造和脑的发育,与人类十分相似。黑猩猩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非洲中部和西部热带森林中,从上个世纪初,一些动物学家就在非洲三个地点建立了考察基地,开始探索野生黑猩猩的奥秘。

野生黑猩猩经常三五成群地外出活动,有时是一大群,最多可达四五十只。黑猩猩的群体中成员经常变动,其中最稳定的是母亲和她的子女们。每个子女只认其母,不认其父,只有一家成员才常常聚在一起,在黑猩猩的群体中,必定有一只雄性的黑猩猩首领,其他所有黑猩猩不论成年还是幼仔都围绕在它的身边,以表示尊敬,服从它的指挥。群体中的首领如果老化,则由其他更为强壮的雄性黑猩猩通过争斗,来代替旧的首领地位。

黑猩猩群居在树上,主要食物是水果。在水果淡季,经常找一些昆虫和其他食物吃。黑猩猩钓白蚁的技术相当高明,它在行走时就准备好树枝,并进行简单的修整,找到蚁穴后,把树枝捅入洞内,白蚁以为有外敌入侵,就用颚死死咬住枝条,哪知正中了黑猩猩的圈套。当黑猩猩估计有许多白蚁上当时,就把枝条从蚁穴中拔出,放在嘴里,把上面的白蚁一个不漏地舔干净,然后再继续钓。有时黑猩猩也偶尔捕食狒狒、羚羊、野猪等,它们在狩猎时经常通过精心策划,集体协作完成。

黑猩猩能通过各种方式交流信息和感情,当一些猩猩久别重逢时,会大声喊叫或相互搂抱,亲吻等,有时还能用手势接触传递消息和感情。美国一位叫海斯的科学家,把一只黑猩猩从出生时就放在家里饲养并起名维基,让它和同岁的小孩一起生活。经过训练,维基学会用榔头、锯等工具,学会用吸尘器清扫地毯,开罐头、换灯泡,甚至还会说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实验证明黑猩猩可以通过不同颜色和图形板拼出“苹果”“香蕉”“水桶”等单词组成的句子。

我国目前的濒临灭绝的动物有哪些

扬子鳄

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曾称霸于中生代,那时,地球是它们的天下。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不能适应而绝灭了;而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扬子鳄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地带,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扬子鳄长约2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肤上覆盖着大的角质鳞片。每年10月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七八月产卵,幼鳄9月出壳。扬子鳄为我国特产动物。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根据恐龙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去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独特的捕食方法扬子鳄如在陆地上遇到敌害或猎捕食物时,能纵跳抓捕,纵捕不到时,它那巨大的尾巴还可以猛烈横扫。遗憾的是,扬子鳄虽长有看似尖锐锋利的牙齿,可却是槽生齿,这种牙齿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住”然后囫囵吞咬下去。所以当扬子鳄捕到较大的陆生动物时,不能把它们咬死,而是把它们拖入水中淹死;相反,当扬子鳄捕到较大水生动物时,又把它们抛上陆地,使猎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块食物不能吞咽的时候,扬子鳄往往用大嘴“夹”着食物在石头或树干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软或摔碎后再张口吞下,如还不行,它干脆把猎物丢在一旁,任其自然腐烂,等烂到可以吞食了,再吞下去。扬子鳄还有一个特殊的胃。这只胃不仅胃酸多而且酸度高,因此它的消化功能特别好。

善于打洞的扬子鳄扬子鳄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度过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安徽省宣城地区,面积44300公顷,1975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扬子鳄及其生态环境。

本区地处江南古陆与金陵凹陷的过渡地带,全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地形错综复杂、沟塘、渠、坝星罗棋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池溏、沟冲、山洼和水库中,分布有我国特有的,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有“活化石”之称的扬子鳄。扬子鳄与美洲密西西比河鳄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两种淡水鳄,数量极其稀少,被国家的列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保护区建立以来,通过采取就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相结合的措施,使扬子鳄的种群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初步解除了该种濒临灭绝的危险。

别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属于鼍科,学名为Alligatorsinensis。

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6月份交配,7~8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具冬眠习性。

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它在生理上具有许多残遗特征,分布上的不连续性也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探索扬子鳄的奥秘,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鳄类,也是世界上濒临绝灭的爬行动物之一。它的身体长约1.5-2米,不如非洲鳄和泰国鳄的体型那么巨大。扬子鳄的吻短钝,属短吻鳄的一种。因为扬子鳄的外貌非常像“龙”,所以俗称“土龙”或“猪婆龙”。上世纪70年代,它被携出国门,云游欧洲,名扬世界。

鳄类与庞然大物恐龙在中生代曾繁盛一时,独霸天下。可是经历了7000万年的生物大绝灭时期以后,骄横一世的恐龙遭到了灭顶之灾,而扬子鳄却成了残存下来的少数爬行动物之一。为什么扬子鳄能神奇般地生存下来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受到了生物学家的重视,扬子鳄在科学研究上有较高的价值。

有人把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它看作是鱼一类的水生动物。其实扬子鳄没有鳃,也不是水生动物,只不过扬子鳄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水陆两栖的本领而已。这样,扬子鳄就扩大了生活的领域,使它们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成为优胜者。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它最爱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鱼、小虾、水鸟、野兔、水蛇等动物。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

扬子鳄的子孙曾兴旺发达过,七八十年前,安徽芜湖万春圩一带的河滩上还生活着很多扬子鳄。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可是到了1949年,那里已很难听到扬子鳄的吼叫声了。现在,扬子鳄的分布区不断缩小,数量也日益减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分析起来,主要还是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加上扬子鳄全身都是宝,它的肉曾是宴席上的佳肴,它的皮是制造高档革制品的上好材料,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遭到人们的乱捕滥杀。又因为扬子鳄是一种肉食性动物,能在圩堤上挖穴打洞,因此农民曾把它当作有害动物,见了就捕杀。扬子鳄已处于几乎要绝灭的境地。

为此,我国政府于1972年将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将它列入重点保护动物名录,禁止贸易。1981年,据专家估计,野外生存的扬子鳄仅有300--500条,这一物种可能在10年内绝灭。然而令人高兴的是,时至今日,扬子鳄不仅没有绝灭,而且数量已大大增加。这一人间奇迹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为了保住扬子鳄这一物种,改变濒临绝灭的状况,让它世世代代生存发展下去,我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人力,建立了安徽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可是仅靠扬子鳄自身的繁殖,仍无法挽回种群趋向绝灭的总趋势。从70年代起,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迈上了充满坎坷的人工繁殖扬子鳄的征途,现在我国人工孵化鳄卵、人工繁殖鳄群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扬子鳄的数量已从建场初期的170条增加到4000多条,现在每年的繁殖数量都在1000条以上,扬子鳄已成为被国际贸易公约批准的第一种可以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的受胁动物。

关于扬子鳄,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发生在我国浙江省长兴县一个叫尹家边的小村庄里。1982年,尹家边的农民捕获到一雌一雄两条扬子鳄,虽然生活穷困,但他们怀着“决不让国宝在我村失传”的朴素信念,自发建立了也许是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自然保护区。尹家边的村民用一双勤劳的双手和一颗赤诚的心,为国宝——扬子鳄自行做窝12次,产下了236枚卵,并孵出幼鳄208条,存活了170条。人们保护了扬子鳄,扬子鳄一定会为人类造福。

大鲵

别名娃娃鱼、啼鱼、狗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拉丁学名Andriasdavidianus,英文名giantsalamander。

生存环境:栖息于海拔200-1500m的山区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裂隙和岩石孔洞甚多的溪河中。

捕食与食性:觅食不是主动出击,张开大口,一动不动地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分类: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分布:在云南的滇东北和滇东南的山溪中有发现,中国17个省区均有分布。

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身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而扁,前肢五趾,后肢四趾,稍有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中国特有物种,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数量稀少,需加强保护。

保护:由于它肉嫩味鲜,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各产地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已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和CITES附录I。

别名娃娃鱼,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大鲵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肉味鲜美,被视为珍品,遭到捕杀,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需加强保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暨豚

物种现状:极度濒危!尚不能确认是否已经灭绝。目前最后一次的发现是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

白暨豚(báijìtún)Lipotesvexillifer,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学研究价值。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暨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取名“淇淇”。科学家对淇淇的行为、生理、包括季节变化规律,血液学、治疗、饲养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补了对白暨豚知识的空白。我国于当年12月15日临时增发T.57《白豚》邮票一套2枚,分别为“悠然自得”和“环游潜底”,发行量150万套。随着“淇淇”在国内外的名声和影响越来越大,在邮票发行整整一个月后,又发行SB(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汉的“淇淇”从此成为武汉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同年9月28日发行JP.3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资明信片,“淇淇”腰围绶带、鳍捧花束,作为该届大运会的吉祥物亮相邮资图。2000年2月25日,我国发行2000-3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一)》特种邮票小版张。小版张含10枚邮票和两枚无面值过桥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为“白豚”。当时白暨豚整个种群不足百头!2002年7月14日,“淇淇”离开了我们,白暨豚自然种群的命运再次阴云笼罩。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往返近3400公里,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这一迄今最大规模的国际考察活动,旨在找寻长江孕育的两种淡水哺乳动物,江豚及最濒危哺乳动物白暨豚。然而,令科考人员失望的是,不但江豚的数量大量减少,整个科考过程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的踪迹。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根据化石记载,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暨豚的记载,尊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身体呈流线型,体态矫健优美。成年白暨豚一般体长约2.5米,体重100至200千克,雌兽略小于雄兽。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最大雌兽体长253厘米,体重237千克;而已发现的最大的雄兽体长216厘米,体重125千克。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白暨豚吻突狭长,伸向前方,约30厘米左右。其牙齿密密麻麻地排布于上下颔两边,共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所以被称为“额隆”,这是白暨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呈小长圆形,启闭自如。平常白暨豚会每隔10至30秒钟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哧噗哧”的响声。

白暨豚的眼睛位于嘴角的后上方,小似绿豆。外耳廓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是一种痕迹器官。因为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黑猩猩或长臂猿更聪明。

去过哪10个地方才算得上是走遍非洲的

非洲是人类最古老的居住地,6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这个本应该是人类最熟悉的“母亲大陆”,直到现在仍然是地球上隐藏的宝石,我们越走进非洲越发现我们不了解非洲。

它不同于你经历过的任何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去探索这片神秘大陆的原因。

非洲太大太多样,它能满足每一种旅行者的需求——

考古学家、历史爱好者、动物爱好者、登山爱好者和海滩流浪者……

非洲为所有人带来了疯狂的冒险。

非洲

结合体验以及波布非洲粉丝的建议,选出了10个非洲的必去景点,只有去过这些地方,你才称得上走遍非洲。

埃及·吉萨·金字塔

推荐理由:最神秘的建筑

相信对于每一个梦想着环游世界的人来说,埃及金字塔是绝对要去打卡的景点。它不仅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更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早在1980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埃及金字塔距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甚至直到1889年建造艾菲尔铁塔之前,它一直都是地表上最高的建筑物。它们大部分位于开罗西南吉萨高原的沙漠中,其中最著名的是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Khufu)、哈夫拉(Khafra)和门卡乌拉(Menkaura)金字塔。

其中胡夫金字塔最大,它占地13.1英亩,由至少重2.5吨的近260万块巨石建造,一共有625多万吨重,假设一万名砌石工人每天能将十块重达十吨的巨石推送上去,也须费时近700年,但事实上,一座金字塔只需三十年即可建成。

不管是从当时埃及人口、搬运技术还是建造知识等方面考量,它都是难以盖成的宏伟建筑。因此金字塔的建造方式一直是所有考古学家想破头也想不出来的千古谜题,大家甚至怀疑当中借助了外星人的力量。

不过因为金字塔的名气太大,去到这里的游客太多,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骗子和乞丐的骚扰,想要参观金字塔一定要多长个心眼。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

推荐理由:原汁原味的斯瓦西里文化

在东非之国坦桑尼亚以东约五十公里的外海上,有一座能让所有旅行者都沉迷的美岛——桑给巴尔岛。这个遗世独立的岛屿是印度洋上一颗闪亮的珍珠,它位于赤道附近,沙滩环绕,四季温润,是非洲著名的旅游胜地。

桑给巴尔岛在历史上是个殖民地,曾经被葡萄牙、阿拉伯、英国占领,是黑奴交易的中转站,也是非洲和其他地区的贸易交通要塞。这里汇集着非洲传统黑人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印度文化,三种文化相混合,孕育出了独特的斯瓦西里文化。桑给巴尔岛还是一座世界闻名的香岛,这里出产的丁香占到全世界销售量的4/5,因此它有着“世界最香之地”的称号。

岛上的石头城是一定要去打卡的地方,桑给巴尔的石头城是东非地区斯瓦希里人建造的诸多海滨商业城市中的一个杰出范例,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城镇建筑,穿过一条条曲径幽深的小巷,你能遇见喧闹的集市,历史悠久的清真寺,还有装饰得富丽堂皇的阿拉伯式房屋、刻着精美花纹的木制和石制大门。

除了石头城,爬满大象龟的监狱岛以及造型清奇的岩石餐厅也值得一去。

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

推荐理由:水上的野生动物王国

奥卡万戈三角洲的面积在15000平方公里以上,差不多有整个北京市那么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它位于博茨瓦纳北部,被列为世界遗产,由奥卡万戈河注入卡拉哈里沙漠形成,是镶嵌在蛮荒沙漠中的一片生命宝地。

这里所有的动物都生活在水上,甚至连最讨厌水的狮子在这里都学会了游泳。每年的七至九月份是奥卡万戈最热闹的季节,因为这个时间段正处于旱季,生活在卡拉哈里沙漠的动物由于找不到食物,便从四面八方赶来、汇集在这里,这个时候,奥卡万戈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奥卡万戈

奥卡万戈不仅是动物们的乐园,也有众多好玩的项目可供你体验,比如乘坐具有当地特色的独木舟穿梭在羊肠水道体验水上Safari、挑选一批骏马策马奔腾于浅滩、坐在直升机上以上帝视角感受动物迁徙等等。想要更多地了解奥卡万戈,戳这里

有钱人在非洲怎么玩?在钻石国度骑马游猎、乘坐直升机看会游泳的狮子,一辈子才有一次的野奢体验

乌干达·布温迪国家公园

推荐理由:在非洲原始森林追踪山地大猩猩

伴随着前段时间《猩球崛起》系列的终结,凯撒和它的猿类王国永远地停留在了电影画面里,不过各位粉丝也不用伤心,因为我们可以在乌干达的布温迪国家公园感受真实版的猩猩王国。

布温迪国家公园位于乌干达的西南部,占地3万多公顷,整个公园全部被郁郁葱葱的山地雨林覆盖,风景十分优美,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以生物的多样性而闻名,在这里可以找到种类繁多的鸟类和蝴蝶,还有许多濒危物种,包括山地大猩猩和黑猩猩。

山地大猩猩

山地大猩猩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目前全球仅有800只左右,其中有大概一半在布温迪公园内生活。由于它们长相粗鲁、体型巨大,因而看起来十分怕人。但实际上,它们是非常平和的草食性动物,只有在受到威胁或刺激时,才会捶胸咆哮,变成愤怒的反抗者,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大猩猩杀害人类的案例,因此被称为“温柔的巨人”。

追踪山地大猩猩是全世界最令人激动的野生动物观赏体验,一生一次足足矣。在布温迪,邂逅大猩猩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幸运的话,只要花30分钟就能见到。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森林里闲逛、嚼枝叶或睡觉,性格懒散且傲娇,就算和大猩猩对上了眼也不要慌张,相信它们会直接忽略掉你。不过因为大猩猩十分珍稀,布温迪对参加这个项目的人数有严格的限制,价格相对来说也比较昂贵,因为会被用来保护大猩猩。

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

推荐理由:非洲野生动物的世外桃源

恩戈罗恩戈罗是世界上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破火山,250万年前它最后—次爆发时,把所有熔岩都喷出,导致火山顶部下塌成凹穴,像一只巨大的碗镶嵌在地球上。恩戈罗恩戈罗独特的地形为生活在这里的动物打造出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火山口的直径足足有18公里,深700米,里面的动物出不去,外面的动物进不来。

但小布想,即使动物们能出去最终也会选择赖在这里的,因为恩戈罗恩戈罗实在太美好:这里有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草原、丘陵、沼泽、河流、湖泊等等一应俱全,即使在旱季也有充足的水源,生活在这里简直吃喝不愁嘛!

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你能看到种类繁多且集中的动物。约26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3万多只动物的家,包括50多种大型哺乳动物,有狮子、大象、斑马、犀牛、河马、长颈鹿、猴子、狒狒、疣猪、鬣狗、角马等及各种羚羊;200多种鸟类,包括鸵鸟、野鸭、珍珠鸡等,完全是东非野生动物王国的缩影!

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

恩戈罗恩戈罗不仅动物多而且景色美,一到雨季就变身为花海,大片大片的牵牛、羽扇豆、雏菊、苜蓿在这里绽放,让你有一种来到仙境的错觉。戳这里,带你穿越到恩戈罗恩戈罗

这个经上帝之手捏造的“大碗儿”,胜似仙境,竟然装着整个非洲的动物世界

纳米比亚·纳米布沙漠

推荐理由: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

说起沙漠,大家都会想到撒哈拉,三毛和荷西的浪漫爱情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在非洲的西南角,有一片比撒哈拉还要古老的沙漠——纳米布,纳米布沙漠形成于6000多万年之前,相当于撒哈拉沙漠(形成于250万年之前)的爷爷辈级别了。

纳米布沙漠沿着海岸分布,主体部分在纳米比亚,全长2000多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大片大片的红色沙海和湛蓝的海水相碰撞,产生了绝佳的视觉效果,被人形容为“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纳米布沙漠

纳米布在纳马语里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的地方”,但在小布看来,这片沙漠隐藏着很多“瑰宝”,比如这里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千岁兰”,能靠着仅有的两片叶子在残酷的沙漠里生存两千年之久;比如在沙丘深处隐藏着像抽象画一样的死亡谷,早已死亡却屹立不倒的枯树带你感受生命的沧桑;再比如这里有最美也最古老的45号沙丘,书写着自然的壮阔和伟大……

赞比亚·维多利亚瀑布

推荐理由:非洲第一大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与尼亚加拉大瀑布、伊瓜苏大瀑布并称世界三大瀑布,198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之中,是世界上最大、最美丽和最壮观的瀑布:维多利亚瀑布足足有1700多米宽,最高处达108米,是尼亚加拉的两倍。它以磅礴的气势、滔天的水浪而出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远万里奔向它,只为一睹真容。

1855年欧洲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在旅途中发现它,并以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为它命名,当地人却叫它“莫西奥图尼亚”,意思是“霹雳之雾”,这个名字是对它的最贴切的形容。

莫西奥图尼亚的水源来自于赞比西河,河流在宽广而平坦的高原上波澜不惊,可一经过悬崖,就瞬间变得热情而狂野:每秒钟上千立方米的河水化作银涛雪浪,顺着悬崖峭壁一泻而下,跌入深邃的峡谷,水浪翻腾,波涛汹涌,卷起千堆雪、万重雾;于此同时,雷声般的轰鸣响彻云霄,惊天地而泣鬼神。

埃塞俄比亚·奥莫河流域

推荐理由:多样的原始部落,史前文化遗址

如果你是一个对非洲神秘部落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那么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流域你绝对应该拜访。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被真正殖民的国家,因此这里的本土文化受外界的干扰较少,而在山脉和草原荫蔽之下的奥莫河流域就更加“僻静”、更加“原始”了。

奥莫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中部高原,它一路开山辟谷,迤逦而下到达埃塞俄比亚的西南边界,最终汇入图文卡纳湖。河流沿岸密集分布着诸多土著部落,包括卡拉部落、穆尔西部落、哈玛部落、苏里部落、尼昂加通部落、奎古部落、以及达萨内克部落等,总人口大约有20万。牧人们赶着畜群在丛林间游弋,农人们撑着独木舟在河道上往来穿梭。河岸两方,雨季被翠绿的农作物所遮蔽,旱季则堆满了收获的庄稼。

奥莫河流域

这些部落依然保持着完整的传统,他们迁徙、交战、和谈的方式在其它地方早已被冲刷得无迹可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古老非洲的影子,比如穆尔西部落女性用陶土质的唇盘装扮自己,这是一种美丽的象征,再比如苏里部落季节性的决斗,武士们身裹羊皮制的盔甲,手持长矛辗转腾挪并互相攻击。而在哈玛部落,女性在某种仪式中甘愿被鞭打得鲜血淋漓,男孩子则在“跳牛”礼上踏着一队牛的背部跑过,籍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

推荐理由:征服非洲第一高峰

“在前方,极目所见,他看到,想整个世界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松、宏大,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那是乞力马扎罗山的方形的山巅……”这是海明威眼中的乞力马扎罗。

乞力马扎罗位于坦桑尼亚的东北部,其中的乌呼鲁峰,海拔有5895米高,是非洲最高点,因此乞力马扎罗是非洲第一高峰,被称为“非洲屋脊”、“非洲之王”,198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相信登顶乞力马扎罗山是无数人愿望清单的重要一项,人们希望通过征服它来磨练自己,但攀登乞力马扎罗并不是一个又艰苦又枯燥的过程:从下至上,你能体验热、温、寒三带的风景:从热带雨林到火山灰荒漠再到盖满积雪的云海之巅,你身边的植被、地貌、动物是不断变化的,乞力马扎罗每天都能带给你不同的惊喜。

乞力马扎罗山

另外,乞力马扎罗看上去巍峨壮观、不可侵犯,却是世界七大洲最高峰中最容易攀登的那个。虽然它有将近6000米高,但是山坡平缓、面积也大,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体力不错的人,可以在没有任何专业经验的情况下完成登顶。

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

推荐理由:见证世界自然奇观——“天国之渡”

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是世界自然奇观之一,被称为“地球上最伟大的生命迁徙”。包括角马、斑马、瞪羚在内的两百多万动物以一年为周期在东非大草原上为了食物步履不停。而这个过程中最为壮观的场面就是“天国之渡”了,一批批数以万计的的野生草食动物头也不回地跳入布满鳄鱼的马拉河,只为追逐对面新嫩多汁的嫩草,奏响了生命赞歌的最高潮。这也是每年的暑假,我们都会从央视新闻中看到的画面。

这一著名场景就发生在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因为每年6-7月,当庞大的族群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进入到马赛马拉时,马拉河是一定要经过的关卡,前后有虎视眈眈的狮子、猎豹,中间又是一年只吃一餐的尼罗鳄,迁徙者们在战胜它们的同时也完成了生命的又一次蜕变。

事实上,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不止有“天国之渡”,它是非洲最好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在这里你不仅能亲眼看到只在纪录片里出现的野生动物,还能欣赏到壮美的非洲草原风光、体验当地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这场旅行绝对能带给你难忘的体验……

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1、远东豹(又称为金钱豹)

特征:身上斑点与古代铜钱相似

主要状况:远东豹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目前仅在中国和俄罗斯发现其踪迹,总数量不超过100只。

2、华南虎

特征:其条纹间距较宽,全身布满黑色横纹,身侧常有菱形纹。

主要状况:华南虎仅仅存在于中国,如其名字,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目前在野外已无其踪迹,为极度濒危物种。

3、扬子鳄(又称鼍)

特征:世界上最小,最古老的鳄鱼品种之一。有“活化石”之称,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状况:中国所特有的鳄鱼物种,目前野生扬子鳄仅有130~150只。

4、亚洲象

特征:眼小耳大,雄象的门齿突出口外,作为防御武器,毛短且稀疏。

主要状况: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与缅甸,老挝的接壤处。2004年统计得整个亚洲仅存180头亚洲象。

5、黔金丝猴

特征:猴脸部为灰白和浅蓝,背部灰褐色,肩窝有一白色块班,尾端为黑色或黄白色。被科学家称为“世界独生子”。

主要情况:主要分布于中国贵州省的梵净山,生存范围狭窄,2008年统计大概只有850只了。

6、华北豹

特征:与远东豹特征相似,但生活地区不同。

主要状况:分布于中国西南部至东南部,华北豹可生活于荒漠。中国华北豹数量不超过1500只。

7、熊猫

特征:毛为黑白相交的条纹,眼睛周围为黑色的毛。黑眼圈眼睛下方较黑,故称为熊猫眼。被称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

主要状况: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目前仅存18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