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简述认知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攻击行为的

admin

什么叫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

简述认知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攻击行为的-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攻击行为的类型:

根据攻击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两种类型: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根据攻击行为的性质,即是否违反社会规范和准则,可以把攻击行为划分为反社会、亲社会和被认可的攻击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常见的一种比较典型的侵犯行为,是外部可见的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具体到幼儿攻击行为来说是指:任何踢、打、咬、用力推搡以及用物体或工具等有意损害他人的身体动作或骂、侮辱、贬低等有意伤害他人的言语行为。

心理学|攻击行为之理论

本能论、习性学和生理学的观点

(一)本能论

人类暴力或战争产生于攻击他人的遗传倾向。弗洛伊德是这个观点的坚定支持者。弗洛伊德作为一个本能决定论者,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是由潜意识中的本能力量决定的。在他早期的著作,如1915年的《本能及其变化》中,本能被划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两种。但是,当亲眼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无尽灾难后,当看到了人性残忍恐怖的一面后,他开始认真地思考关于攻击和侵犯的问题。同时,他的思想观点也发生了变化。在1920年出版的《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合称为生命本能,代表着对生命的追求以及爱与创造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增长与促进,这是有利于个体存在和种族延续的本能力量;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与生命本能相对的概念——死亡本能,它指个体内部固有的破坏性本能力量,体现了人对杀戮和死亡的原始欲望。当死的本能指向于外时,就成为破坏、伤害、征服、侵犯、战争的动因,弓I发了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在他看来,人的攻击行为是本能的、无意识的,是死亡本能的必然产物。

弗洛伊德的观点受到了进化论的影响。在进化论看来,一切脆弱的、不稳定的原始生命都来自于没有生命的无机物的组合,而无生命状态是稳定的。尽管人类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已经脱离了原始的生命形态,但它仍然有一种回复到非生命状态的倾向,这种倾向在个体生命中就表现为死亡本能。生命的出现既是生命继续的原因,同时也是奔向死亡的原因。

(二)习性学观点

习性学是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欧洲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习性学的研究表明,动物的一切行为表现方式,都是该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存适应的结果,并表现为该物种特定的“固定行为模式”。所谓固定行为模式,是指构成某物种的某种行为表现的全部动作反应之间具有的某种固定时空关系,一旦适当的刺激物出现,这种动作反应就以刻板化的系列方式表现出来。攻击行为也是这样一种适应性的行为。

著名的奥地利习性学家、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洛伦兹(K.Lorentz),曾经对动物和人类的攻击行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出版了《论攻击》(1966)一书,系统阐述了习性学关于攻击行为的理论观点。他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一种好斗的本能,攻击的驱力来自于有机体内部能量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要通过适当的争斗予以释放,从而引发攻击行为。他通过对鱼类的观察,发现鱼类的攻击行为往往是不择对象的。这说明动物的习性导致了其本身的攻击性,这是与生俱来为保存生命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释放具有生物学的价值。

动物界的攻击主要发生在三种情况下:一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例如,猴子为了争夺或保存王位,会发生激烈的攻击和战斗。二是保护领地。领地是动物繁衍和获得食物资源的重要保障,为了生存它们会奋力攻击入侵者。三是争夺资源。例如,在干旱的季节,动物会为了争夺水源而发生激烈的战斗。

洛伦兹的攻击本能论受到学者们的广泛批评。特别是洛伦兹的实验没有提供涉及人类的任何实验证据。虽然对动物的攻击行为有许多有趣的习性学研究资料,然而,不能简单地把它推及用于解释人类的攻击行为。当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如动物脑内某些部位与攻击有关,人脑内某些部位损害也可以产生攻击,都只说明了攻击性的生理机制,而不是原因。例如,人的攻击或许不只是一种本能,还受到社会环境及对社会环境认知的巨大影响。

(三)生理学观点

关于人类攻击性的生理基础,研究者主要是从激素、遗传基因、染色体等生物学因素方面进行阐述。研究者发现,攻击与雄性激素的分泌有关,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具有更强的攻击性。但从动物的行为推断人的行为应持慎重态度。据目前的研究水平,只能说人类的攻击行为部分受激素影响,遗传基因也影响攻击行为。罗斯通等人对296对同卵双生子和277对异卵双生子进行了攻击行为的追踪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攻击行为的相关(r=0.40)远远高于异卵双生子(r=0.04),从一个方面说明人类的攻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至于染色体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则早已被证实了。

很多研究者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可能有着一定的神经基础。对动物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最古老、最原始的下丘脑与暴力、攻击有关。用微弱的电极刺激猫的下丘脑,猫会嘶叫、毛发竖起、瞳孔放大,并突然袭击笼子里的其他物体。还有一例是,在实验室里饲养的一只老鼠从来没有咬死过同类,它和另一只老鼠和平相处在一只笼子里,但是,一旦它的下丘脑受到刺激,就会扑向同类并咬死它。如果把一种神经化学阻断剂注入这只老鼠脑中的同一部位,它就会暂时变得温顺平和。

神经生理学家认为,愤怒、凶暴的情绪和攻击行为还与杏仁核有关。例如,在马克和埃文的《暴行和脑》一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名叫怀特曼的男子杀死自己的妻子和母亲后,又在得克萨斯大学的一座塔楼上用枪任意射杀14个过路的行人。他被击毙后,尸体解剖发现,此人杏仁核处有一个胡桃大小的肿瘤。其他临床病例也表明,杏仁核发生病变者极易发生暴力和攻击行为。然而,损毁患者的杏仁核后,患者在手术2-4年中非但没有表现出愤怒情绪,而且变得淡漠、麻木不仁。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挫折-攻击说

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的多拉德提出的挫折-攻击说,多拉德认为,挫折是个体对目标作出的反应受到干扰时所产生的状态,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挫折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联系。多拉德等人还提出,直接的身体和语言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形式,当直接攻击受到阻碍或抑制时,个体也可能采取其他形式的攻击,比如散布流言蜚语等。这种替代性攻击不仅发生在攻击的形式上,而且还可能发生在攻击的对象上。比如,当挫折的来源即攻击的对象不在身边或害怕攻击之后自己会受到惩罚时,个体会替代性地攻击其他目标。在他们看来,挫折和攻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怀疑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并对这个理论提出了一些批评,由此展开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后来,贝克威茨(L.Berkowitz,1967,1974,1990,1993)引入情绪唤醒、对攻击线索的认知等中介变量,对多拉德的挫折-攻击说进行了修正。贝克威茨认为,挫折导致攻击是因为消极情感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挫折是令人讨厌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由这种挫折产生的消极情感(如愤怒),确实能够引起最初的攻击倾向和准备性,但会不会产生外在的攻击行为,取决于对攻击线索(如枪)的认知等一系列因素。贝克威茨曾生动地说:“枪不仅容许暴力,而且也能激发暴力。手指勾动着扳机,但扳机也可以牵引着手指去勾动它。”这就是一种“武器效应”。进一步地,卡尔森(M,Carlson,1990)对攻击行为的23项研究所做的元分析表明,与攻击有关的线索不仅可以引发攻击,而且能够使已经愤怒的人更加愤怒,从而大大增强攻击性,然而,攻击线索只是增加了攻击发生的可能性,并不是攻击产生的必要条件,有时愤怒的情绪本身直接就可以引发攻击行为。此外,个体的攻击习惯也影响到攻击的准备性,从而影响是否做出攻击反应:反过来,新的攻击反应将加强攻击习惯。由此看来,挫折引起的只是一种攻击准备状态,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从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角度,来探讨人的攻击行为的获得及其表现形式。攻击行为的过程与其他外显行为的学习、操作和保持的过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认为:“攻击是一个具有多种决定因素并服务于多种目的的多面现象。仅从挫折因素和行为的伤害性目的来理解攻击的理论建构,其解释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的获得和保持有三种机制:

(1)外部强化。攻击行为获得的外部强化通常包括三类。一是实物奖赏、二是社会性奖赏、三是痛苦遭遇的排除。

(2)替代性强化。个体的很多社会行为,特别是攻击行为,可能都不是通过直接强化获得和保持的,而更多的是依靠替代性强化。这种替代性强化来自三方面的榜样影响。一是家庭、二是亚文化、三是符号性榜样,如大众传媒的替代性榜样。

(3)自我强化。个体的行为并不是只取决于外部的强化和替代性的强化,因为个体不是外部影响力的被动反应者,人具有自我指导和自我调节等能力,能主动地对自我行为施加影响。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从认知过程和信息加工过程方面来探讨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个体对环境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差,或社会能力和社会技能低下,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他认为,社会信息加工包括五个步骤:编码、解释、反应搜索、反应评估和抉择、反应执行。

道奇认为,如果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的某个外节出现偏差或缺陷,就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并进入恶性循坏中。对他人敌意性意图的情景性推理,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的报复,从而招致同伴的敌意性反击和拒绝,这又强化了攻击性儿童对同伴敌意性意图的预期,从而导致此后对社会性线索(如他人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的扫描偏差,并引起对他人敌意性意图的推理,使这个恶性循环不断地进行下去。

PS:引用内容,读书笔记。

心理学如何矫正攻击性行为成年人的攻击性行为如何表现的

一般来说攻击行为分为语言攻击和肢体的行为攻击,攻击行为多是由于心理创伤导致,也有对自己不接纳的原因。

怎样处理攻击性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1、攻击行为的预测

由于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伤害性,但准确预测非常困难。对攻击行为具有较高预示性的有:过去有过冲动暴力行为、有无法控制的愤怒、处于妄想或躁狂状态、有伤害或杀人的念头、人格障碍、痴呆、谵妄、酒精、药物中毒等精神障碍。

2、攻击行为的预防

攻击行为的预防一般分为基础处理和情景处理两个方面,基础处理包括:妥善处理原发问题、疾病和应激,改善应对策略,改善和加强社会支持,避免社会性诱导等。情景处理包括:了解相关信息,评价攻击的可能性,建立适宜环境,减少诱发因素。注意接触粉饰,应和缓、得体,表现出同情和关心,避免威胁和挑衅,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并保持一定的距离;鼓励适当方式的表达与宣泄,分散主义里,转移攻击意图,鼓励自我等以提高自控能力;通过医疗及行为方式控制攻击的原因等。

3、攻击行为的处理

首先须事先对工作人员在隔离、监禁等技术方面进行训练。在攻击行为发生时,应采取紧急措施处理,避免单独接触,须尽快接触攻击者的武装,控制场面及保护其他人,隔离攻击者,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或药物控制等。对于存在潜在攻击性的人一般可采取教育、疏导、感化、刑事处罚及其他社会性制裁和心理、行为重建等方式;对存在医学问题者,须根据不同情况去抗焦虑、抗抑郁、抗精神病、抗癫痫及心境稳定剂等药物治疗,对顽固和严重暴力倾向者必要时可采取电休克或监禁等方式处理

简述认知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攻击行为的

认知心理学家通常认为,攻击行为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当一个人感到被威胁或受到侮辱时,他们可能会有攻击性。这种反应可能是由于人类天生具有的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本能,也可能是由于人类大脑中激素的释放。此外,认知心理学家还认为,攻击行为可能是由于个人的心理问题所导致,例如抑郁症、焦虑症或人格障碍。通过理解这些因素,认知心理学家可以为个人提供帮助,并防止攻击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