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人体体温高不等于得新冠肺炎!有关体温测量的5个问题

admin

新型肺炎咳嗽有痰吗

就目前现有公布的资料来说,新冠肺炎是有痰的,只是痰多痰少的问题。而目前的医疗环境上看,痰多的容易治愈,而痰少的重症,在救治方面难度较大,具体可以看这个肺炎的具体数据,就可以了解整个新冠的情况。

一、关于新冠肺炎的感染症状表现。

人体体温高不等于得新冠肺炎!有关体温测量的5个问题-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1)呼吸系统感染。主要表现跟感冒差不多,咳嗽、流鼻涕、头痛、咽痛、发热等。这几个症状的引起原因就是肺部感染,那么它的症状就表现在人体:

①会咳嗽是因为肺部的不舒服,内外压的不平衡,引起了身体的自排反应,应是咳嗽,因为部分病毒感染产生的痰液,会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是肺部疾病最初的排毒反应。

②流鼻涕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肺部在病毒感染之后,会产生粘液,而这些粘液有部分通过呼吸道外排,症状的表现上就是流鼻涕,而部分人员会因为这种体液感染,就是因为这本身是带病毒的体液。

③头痛其实痛的不是头,而是肺部与气管的综合反应,如果有游泳的人会有一种发现,就是呛水之后会出现短暂的头痛,而按人体的机能来说,新型肺炎的内部是有粘液的,这部分在某些人的自我身体修复的情况下,会出现气管排出但又回流的情况,就会引起头痛,而这种头痛不是瞬间发生的,所以大家会认为这是持续的症状,其实身体机能上跟呛水差不多。

④咽痛的症状来自扁桃体发炎。扁桃体是淋巴体,身体发生病变之后,淋巴细胞就会开始对病毒细肥进行吞噬,这部分吞噬在平时的小病小痛,是不会表现出来的,而较大的病变的时候,它就会产生症状,原理就是淋巴细胞跟病毒打架,而病毒越来越多,淋巴细胞急需支援,它就会给身体的其它部分发送信号,所以就会咽痛,而有些人还会双腋下疼痛,同样是淋巴细胞在打仗。

⑤发热就是发烧,在我们的淋巴细胞都干不过病毒的情况下,我们的白细胞就会开始支援,而白细胞的增多,就会发热,病毒在高温下的活性更弱,也就出现了一个梗“病毒在40度以上活不长,但人类在40度以上也活不长”。

(2)肠道及神经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的身上。具体原理为:

①肠道感染。婴幼儿的身体机能还没有成人那么完善,对于病毒,在婴幼儿的排毒表现,大部分都以拉肚子的形式,所以新冠肺炎在婴幼儿身上就会出现腹泻、拉稀的情况,这种排出来的粪便,也是带病毒的,所以如果不加防护去照顾一个婴幼儿,被感染的机率会更高。

②神经系统感染在目前的数据中并不多,所以对它的原理还不是很清楚。

二、关于新冠肺炎的痰。

新冠肺炎逝者解剖工作的主持者刘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解剖中发现死者肺部切面上有黏液性的分泌物,而这种分泌物就是痰。

相信看过刘良的发布会的人,都知道刘良所强调的,就是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的肺部,含有大部分的黏液,而这些黏液无法排出,就会导至患者呼吸困难,严重的就会导致死亡,而这些是在解剖报告出来之前,是被忽略了的。

部分痰多的患者,会通过自己的身体机能,把黏液以痰的方式排出,在药物双重作用下,对非冠病毒进行了系统化的排毒,而这些排出来的黏液,是最具传染性的,但是只要排出了,对患者本身的痊愈,就是一个好的表现。

而痰少的患者并不是因为没痰,而是黏液存在于肺部出不来。它出不来就会产生重症症状,而这时候如果不能有效的清痰、排黏液,他的抢救就更为困难,而在此之前我们的医护手段,在清痰方面的难度是最大的,这就是部分患者没撑过去的原因之一。

当然,现在刘良教授的解剖工作已经指出了这个缘由之后,我们的新冠患治愈的人数就越来越多,重症出院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相信不久的将来,疫情就会结束。

新型肺炎会咳嗽吗

为什么“转阴”了还咳嗽?

呼吸系统

是人体唯一与外界直接连通的系统

不仅容易遭遇病毒、细菌等微生物侵犯

而且还会造成扩散

无论是新冠病毒还是普通感冒

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之一就是咳嗽

即使“转阴”

部分人仍会咳嗽一段时间

感染后咳嗽

其实是气道炎症修复过程中

引起的症状

感染好转后

一般单纯使用镇咳药物就会治愈

病程相对较短

一些已经“转阴”的人可能仍有咳嗽症状

这是因为目前奥密克戎毒株主要攻击上呼吸道

一旦感染,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组织肿胀

并产生液体

即便康复后体内病毒消失

这种液体也会保持一段时间

同时

身体前期感染病毒时

会导致呼吸道黏膜被破坏

需要一定时间修复

以咳嗽、咯痰的方式排出呼吸道分泌物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本身就患有其他呼吸道疾病

也会增加咳嗽时长

“三步走”实现有效咳嗽

缓解咳嗽也有方法

咳嗽是一种病理现象

尝试这三步可实现有效咳嗽

深吸气

声门闭合,即咽喉部闭住气,同时收缩腹肌

在声门打开的同时迅速呼气

医生提示

有脑血栓、脑出血、血管瘤的患者

不要用力咳嗽

几个小方法帮你缓解咳嗽

垫高头部

平躺时,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容易积聚,会加重咳嗽,尤其在晚上。最好将头颈和背部从高到低同时垫高。

...晚上感觉有点咳嗽没有发烧会不会是新型冠状肺炎

您好,不必过分担心。

引发咳嗽的原因有很多,您暂时没有发热症状,可先行观察,不必惊慌。

祝您身体健康,如有问题可追问,望采纳,谢谢。

医生!我是不是发烧了体温多少才算正常呢

自疫情爆发以来,无论是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问题折磨得崩溃的人,还是在线下和线上辛勤忙碌的医生,都在面对一个灵魂拷问:

究竟什么样的体温才是正常的呢?

客户端:腋温、耳温、额温、口温,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测温仪,不要挤,大家排好队,一起上啦

咨询者A:医生,我早上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的体温是36.6℃,中午吃完饭又量了体温,水银温度计是37.1,耳温枪量的是37.3℃,刚刚我把家里清洁做完,又量了一个耳温是37.6℃我的体温越来越高,我是不是发烧了?

咨询者B:我量了耳温,也量了口温,然后发现耳温和口温是一样的,都是37.4℃,我是不是低热了?

咨询者C(孕早期妈妈):我今天早上用水银温度计量的腋窝温度是37.2℃,我是发烧了吗?我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我好害怕呀!

医生端:医生群里围绕体温也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讨论,请围观

T医生:一个朋友说为啥我的腋温和耳温一样,我说今天25度C,你穿两件毛衣一件外套就会这样的……

L医生:我昨天开车顶着太阳回小区,保安给我测额温是37.8℃,就开始呼叫同事了……我被他整懵了?怎么滴还得抓我去医院么?我说你们大中午测额温有啥意义,他顺手再测就是38.1℃,吓得脸都紫了。我说你让我在背荫处等一分钟再测,复测额温36.8℃,这才放我回家。

Y医生:今天我吹了一路冷风,测体温35.6℃,很惊慌我是不是吃退热药了?

以上情况,相信不少读者也碰到过。那么,这些例子中的体温能算正常吗?下面是无奖竞答时间:

请问上面提到的6位朋友,有几位有发烧嫌疑呢?

答案是:零。

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人体核心温度(coretemperature)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我们通常测的腋温、耳温(鼓膜)、口温和额温都是体表温度,不是核心温度。

体内监测法(肺动脉导管、膀胱、食管和直肠测温)测出的温度能反映核心温度,但日常不方便操作。耳温与核心温度接近。

推荐阅读:体温测量方式有几种,而到达几度才算发烧呢?

体温的正常范围应该在多少?

为了找正常范围,我查了不少资料,最后发现并没有统一的指标。

第九版《诊断学》上给出的正常范围如下表,但关于发热的诊断标准,书中只给了口腔温度37.3-38℃为低热,并没有清晰阐述其他测量方法的发热诊断标准。

而数据库UpToDate则引用了一个小规模的研究给出结论:上午口温高于37.2℃或下午口温高于37.7℃可考虑为发热。

一般来说,腋温比口温低0.2-0.5℃,耳温比口温高0.2-0.5℃。

以下是美国伟伦体温计提供的不同部位体温的正常范围:

为什么给出一个正常值这么难?

因为正常人体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也和测量方法有关。

受昼夜节律影响。正常体温清晨低、傍晚高,一天中相差0.5-1℃。

随女性周期而变动。处于月经周期的女性中,排卵前2周内上午体温一般偏低,排卵后至下次月经来潮前这段黄体期内,体温升高约0.6℃。(见下图)妊娠早期体温和黄体期体温类似,所以咨询者C孕早期早上体温37.2℃是非常正常的。

进餐后升高。这是食物的热效应,进食的热量越高,热效应越强。高蛋白食物的热效应更强,进食高蛋白食物后1小时体温开始升高,2-3小时达到峰值,如果食物很合胃口,热效应也会加强。

剧烈运动、劳动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上面咨询者A的体温升高就是由于进餐和活动所致的生理性升高。

老年人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老年人的食物热效应也减低。

自主神经功能也会影响体温。精神紧张会引起生理性低热,所以有些人体温升高真的是吓出来的。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核心温度轻微上升。

有些药物通过阻止出汗或血管舒张干扰体温调节,也会引起核心温度升高。这些是人体本身的原因导致核心温度变化。

另外,体表温度检测也受当时的环境因素和检测方法的影响。如前面的咨询者B,以及医生们提到的体温测量结果都是由于受当时环境因素影响。

医生,我这个体温是不是发烧了?

我们儿科采用最多的发热的诊断标准是:直肠温度或耳温38.0℃以上,口腔温度37.8℃以上,腋温37.5℃以上。而成人的体温要稍低于儿童。

我们以数据库UpToDate的口温范围作为成人发热标准,即上午口温高于37.2℃,或下午口温高于37.7℃,则判定为发热。

那么,大家在测体温时:

■如果测的是腋温,加上0.3℃,换算成口温,再和上述标准对比。

■如果测的是耳温,减去0.3℃,换算成口温,再和上述标准对比。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算起来有点费事,为什么不直接用腋温或耳温作为判定标准呢?这是因为腋温和耳温虽然简便安全,但是不够准确和稳定。

测体温的时候,我们将得到以下三种结果:

1.在上述判定标准以下,为正常体温。

2.结果在38℃以上,达到中等发热或高热标准,这个时候往往伴有症状,明确为发热。

3.刚达到判定发热的标准,但是又不到38℃,这个时候容易困惑、纠结和担心。

在第三种情况下,我们要结合症状,即自己的感受、全天体温波动情况、测量时间和测量方法来考虑。

主观感受:如果没有乏力、难受、头晕、畏冷等不舒服,那考虑这个体温是正常的。

发热的人,体温波动范围会增加。如果全天体温波动在1℃之内,说明体温调节功能是好的。

结合以上引起生理性体温波动的因素,若是在进餐、剧烈运动、劳动后,或女性处于黄体期,妊娠早期,这个时候的体温升高属于生理性发热,也无需担心。

测体温时有没有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比如刚刚洗了热水澡、泡了脚,穿很多衣服、被窝里测腋温,都会导致结果偏高。

测腋温时体温计有没有夹紧?腋窝汗液有没有擦干?测口温前10分钟有没有喝热水或冷水?***体温计插入***的深度是否达体温计长度的一半?测量耳温时有没有耳垢或弯曲的小耳道?这些因素也会干扰准确性。

与自己以往的体温相比:若以往健康时测过体温也偏高,说明可能属于代谢比较快的人群,体温处在正常偏高或稍高于正常范围。

推荐阅读:发烧咳嗽要不要隔离?居家隔离怎么做?这9个问题要记牢

总结

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指标,什么温度就是发热,这个确实好难。多数时候,体温升高,可能只是生理性发热,虽然叫发热,但属于正常,而且和新冠病毒肺炎没有关系。

如果由于测了体温生理性增高,而紧张害怕,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会真的升高。

这段时间线上义诊,就碰到不少每天量十几次体温的客户,最后越测越高,这是吓得体温高了,不仅吓了自己,还吓倒了医生。

总的来说,如果没有主观上感觉到不舒服,只是体温在正常和低热范围之间波动的话,首先考虑生理性波动。

毕竟,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体体温高不等于得新冠肺炎!有关体温测量的5个问题

随着疫情的不断升级,「测体温」逐渐成为一种日常「打卡」行为,无论进出社区、超市还是公司,都需测量,有些社区和学校,还会建议人们在家自行测温报备。

如此高密度的测温,自然会引发不少疑问:

■我的体温一直测出来37度多,是不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公用的温度测量机器,会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我们准备了5个体温测量的相关问题,来解答大家的疑惑。

一、体温测出多少度才算发烧?

发烧,是指体温超过了正常范围的上限。通常定义的正常体温范围在36~37°C左右,但由于测量方式及工具的不同,这样简单的定义就显得不够用了。

而我们常测的「额温」和「耳温」,因影响因素多,无标准参考范围,临床习惯参考「腋温」。

根据这个标准,如发现自己有发热症状,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还有很多特殊因素,会导致体温上升。

二、哪些情况能让体温产生波动?

天气、饮食,甚至是生理期,很多因素都会对体温产生影响,使其超出正常范围。

所以测出体温偏高,先别慌,看看是不是有下面这几种情况:

1.气温高则体温高,气温低则体温低

体温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在高温环境下(比如开暖气的车内),你的体温可能会稍有升高,在低温环境下(比如冬天的室外),你的体温则可能稍有降低。

在这些情况下,测温就可能存在误差,去常温环境中待一会再测量会比较准确。

推荐阅读:医生!我是不是发烧了?体温多少才算正常呢?

2.早上体温低,下午体温高

人的体温在一天中,也会略有变化。早上起床,体温处于低谷,下午接近傍晚,体温处于高点,两点之间的峰值差距大约在0.5°C左右。

3.运动和进餐后,体温高

在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C。

4.婴幼儿体温高,老年人体温低

婴幼儿因代谢率高,体温通常高于大龄儿童和成人;老年人因代谢率较低,体温常低于青壮年,所以老人严重感染时,可能也仅表现为低热。

5.女性排卵期、妊娠期体温高

女性在排卵期体温大约会升高0.6°C,并维持该体温水平直至月经来潮(因此也有人通过监测体温来预测排卵期)。

另外,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会使体温升高。

有人可能会问了:如果上述情况都没有,依然有发热,就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了吗?

三、「发热」是否意味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不是,很多问题都会引起「发热」。

不要因为「发热」就盲目去医院,这样反而会提高感染的风险,在家隔离,保持观察,通常几天后会好转。如果你在发热或咳嗽的同时,还涉有以下4种情况之一,请及时就诊: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病例(发病前14天内,参与过聚集性活动,且聚焦性活动中有2例及以上确诊)。

四、不同测温工具有没有区别?家用最推荐哪种?

有区别,不同工具的测量方式不同,结果也会有差异。目前常见的测温工具有:

1.水银温度计

(不推荐)最传统的测量工具,因容易断裂而发生水银泄漏中毒,不推荐使用,特别是儿童。

2.电子体温计

(推荐)安全、经济、温度波动小、性价比非常高,是替代水银体温计的首选,推荐家庭使用。

3.额贴

(不推荐)受额头出汗、风吹散热、血管变化等因素影响,测量误差比较大,不推荐使用。

4.红外线体温计-额温枪

(推荐)优点是测量快速、便捷、无身体接触,公共场合广泛使用。

5.红外线体温计-耳温枪

缺点与额贴一样,存在测量误差,不过可以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来提高准确性。

推荐使用,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因为测量方便。

(推荐)优点是方便快捷;缺点是测量会受方向、手法和耳屎影响,存在测量误差,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可以提高准确性,推荐使用。

推荐阅读:口罩可以自行消毒、重复使用吗?

五、公共场合使用的测温工具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吗?

公共场合大多采用非接触式的红外线测温仪,一般不会导致交叉感染。但对于需要通过接触皮肤或黏膜,才能完成测量的工具,需要在使用后进行酒精消毒,否则可能存感染的风险。

好了!看到了这,你是否对测量体温这件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呢?让更多人正确认识「测体温」,不会因为一点异常而担惊受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