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什么是“百舌鸟”反雷达导弹

admin

军事高技术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

当人类走完了20世纪漫长的历程,阔步迈向21世纪新的征程时,让我们从更广阔的战略视野,审视人类战争发展的全部足迹,探讨战争形态演变的规律,从而正确认识新社世纪人类社会的整个战争与和平,安全与发展的问题,这不仅是各国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的任务,同时也是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已进入了高技术时代,高技术的发展不但对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导制军事高技术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因而促使军事技术日益走向高技术化。自60年代以来,一大批高技术武器装备相继问世并用于战争,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因此,无论是谁,不了解当代高技术的发展情况,不熟悉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不理解高技术武器装备对现代或未来战争所带来的具大影响,就不可能在高技术战争中掌握主权,进而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对于什么是高技术战争,在概念上已经有了权威性的定论,即,经中央军委批准的新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军语对高技术战争下的定是:“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水平的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作战方法进行的战争。”这个定义比较长,它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是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第二是采用相应的作战方法。

什么是“百舌鸟”反雷达导弹-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一)大量运用高技术装备。

这是高技术战争的基本特征,没有这一条,就称不上高技术战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什么样技术水平的武器装备才能打什么样的战争,也才能产生什么样的战争形态。当古代人们只有大刀、长矛的时代,是绝对不会出现高技术战争的。那么,什么才能称得上是高技术武器装备呢?就是代表当今先进技术,比如,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运用这样一些技术研制的武器装备,才能称得上视为高技术武器装备。当前,高技术武器装备主要有一下几大类:

一是精确制导武器。他是当代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最突出的成果。在精确制导武器中,种类、数量最多的当数各种导弹。如地对地、地对空、空对地、空对空、舰对舰、反坦克导弹等,其次,还有各种制导炸弹、制导炮弹、制导鱼雷等。

二是电子对抗装备。主要包括专用的电子战飞机,机载和舰载电子战设备,以及地面雷达对抗设备等。

三是军用卫星。如照相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气象卫星、测地卫星等。

四是夜视器材。包括红外夜视仪、微光夜视仪、热成像夜视仪等。

五是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主要是指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连为一体的C3I系统。

还有一些高技术武器装备是指一些旧装备,通过高技术加以改造的武器装备,以提高其原有的作战效能。如,一架普通的飞机,把它装上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信息探测系统,装上导弹或制导炸弹,再装上电子对抗备,就会大大提高他的作战效能。

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一点,高技术武器装备是各种高新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但其最关键的技术是信息技术,高技术武器装备与以往的武器装备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增加了信息化的程度。在现代武器系统中,信息设备的费用占其整个武器系统费用的50—90%,所以说,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化实质就是信息化。

(二)高技术战争不仅需要大量的高技术武器装备,而且还要采用相应的先进的作战方法。所谓相应的作战方法,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的方法。但是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不时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这里面有一个对作战理论、作战方法创新的问题。

(三)高技术武器装备虽然杀伤破坏作用空前增大,但仍不能取代核武器的地位和作用。同学都知道,核武器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但是由于核武器的杀伤破坏机理比较特殊,对人类有巨大的杀伤和毁灭作用,因此,它与我们所讲的一般高技术武器装备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高技术武器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有效地控制杀伤规模和毁伤效能。比如,精确制导武器对目标的附带损伤非常小,要炸你的电站,就不会附带伤及周围其他的建筑物。而核武器则不同,核武器的发展使战争的手段与战争目的背道而驰。如果大量使用核武器,人类将彻底走向灭亡,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因此,到目前为止,除了美国在二战中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了两枚原子弹外,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战争中使用过原子弹。核武器只是作为一种威慑手段在使用。当然这种威慑作用仍是十分巨大的,是任何武器都不能取代的。目前,除中国外,其他几个主要核国家都奉行核威慑政策。核威慑概念的心理基础是假设通过威胁对手,使其蒙受核打击不可接受的损失,而有可能使对手不进行重大侵略。

二、高技术战争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介绍两点内容:一是高技术战争形成的主要原因,高技术战争的历史演变。

(一)高技术战争形成的原因

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高技术战争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高技术战争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高技术战争是社会形态转变的产物

战争是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形态转变了,战争形态也必然要发生变化。战争形态的转变是与社会形态的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形态,工业社会形态,目前正在向信息社会发展。

与社会形态的转变相适应,战争也呈现几种不同的形态。

在农业社会,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只有木材加工、铜铁冶炼等加工,因此,战争主要使用的是冷兵器,如手工制作的金属质的大刀、长矛、弓箭等。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冷兵器是相对于以后出现的火枪、火炮等热兵器而言的。冷兵器运用主要依靠的是人的体能,也就是说,谁的体能好,力量大,武艺精,谁就在作战中占有上风。我们在古书中经常可以看到形容某人有“万夫不当之勇”“力顶千军之力”,就是说的他的体能好,因此,战争所呈现的是一种体能释放的形态。

到了工业社会,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方式,快速推动着社会发展,也推动着战争的发展,随着机枪、坦克、飞机、大炮和舰艇等机械化武器装备的出现,以及有爆炸杀伤威力的各种弹药的应用,出现了机械化战争的形态。机械化战争所强调的是火力和机动力,人们对武器的要求是火力越大越好,杀伤力越强越好,往往在一个不大的地幅上就可以倾泻成千上万吨的弹药,所谓狂轰烂炸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形象比喻。运用强大的火力来杀伤敌人是机械化战争的基本对抗手段,而火力实质上是一种热能释放的战争。这种战争与体能释放的战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在这里,一个拿着手枪的体弱者,就可以打死一个或几个拿着大刀和长矛的彪形大汉。战争所重视的已不是士兵的体能,而是士兵掌握武器的技能。对于战争形态的变化,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的,我们的祖先就曾经企图用大刀长矛抵抗把国联军的洋枪羊炮的进攻,而有的欧洲国家也曾经用骑兵去阻挡敌人的坦克,但都因力量的悬殊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目前,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也就是说,我们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末,信息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呢?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通信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人类要完全进入信息社会还要很长的时间,但目前信息社会的特征已开始显露,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基础性产业,信息成为维持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社会形态的这一转变反映到军事上,就是战争形态的转变,就是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高技术战争。高技术战争是一种处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时期的战争,它兼有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特点的一种战争形态。是一种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时期的战争形态。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高技术战争=信息化/机械化。机械化战争可称为“倾泻钢铁”的战争,而信息化战争则是“控制信息”的战争,虽然信息技术把传统的机械化战争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信息战的出现,并没有使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退出历史的舞台,也不意味着人类战争已经发展到了信息化战争时代。在高技术战争中,通过物质能量的释放,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摧毁敌人的军事装备,仍然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所不同的是由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大量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使传统的机械化战争发生崭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我们说高技术战争有信息化战争的点,指的是在高技术条件,武器能量的释放已不是通过机械的作用,而是信息来控制。比如,一枚普通的炮弹,发射以后是自然的运行和爆炸,而导弹和制导炸弹,发射前和发射后都受信息程序的控制。在信息系统的主导下,武器的能量得到了成百倍上千倍的“放大”。

在高技术战争中,不仅武器的能量释放受信息的控制,而且由于C3I系统将各个作战系统、各种作战力量联为一体,因此,军队的一切行动都受信息的控制。在作战中,谁能够大量占有信息并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战斗力。因此,高技术战争又被称作是“信息控制”的战争。

2、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高技术战争形成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高技术发展对战争的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这些高新技术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六大技术群,这就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航天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在这些高技术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它广泛渗透于其他高技术领域,以致把整个社会开始推向信息时代。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军事领域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武器装备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大批高技术武器装备相继问世,从而改变了战争的物质基础,把高技术战争推上了历史舞台。

一是武器的毁伤效能巨增。由于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高,投掷距离远,杀伤威力大,因此毁伤效能剧增。比如,轰炸一个混凝土的目标,二战时需9000枚炸弹,越战时需200—300枚,海湾战争期间只需1—2枚制导弹。

海湾战争中,美国F—117隐形战斗机投掷一枚激光制导炸弹从伊拉克空军司令部塔楼顶部直接进入楼内,准确地炸毁了整座大楼。

二是突防能力增强。突防能力是指导弹和飞机通过采用自我保护措施突破敌人防空体系的能力。简单地讲就是不让敌人雷达探测到,比如导弹和飞机在100米以下超低空飞行,使对方雷达难以发现。美国在海湾战争和这次南联盟战争中多次使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就是一种突防能力很强的武器,它可以从舰艇、飞机等各种作战平台上发射,发射后沿着预定的路线在60米以下高度飞行,在飞行过程中能连续转湾,自动规避各种障碍物,因此雷达很难发现。还有隐形技术的运用也大大提高了武器的突防能力,通过采取各种隐形技术措施,可以减少目标的特性,使敌人的雷达不易发现目前投入实战的美F—117和B—2轰炸机,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飞机采用特殊的外形设计,飞机表面涂了雷达吸波材料,有动力冷却系统。进而提高了武器的突防能力。

三是侦察监视能力扩展。高技术使现代监视能力达到了全方位、全天候、高分辨及识别伪装的程度。

全方位是指到处都可以部署侦察器材,即太空有各种侦察卫星、空中有侦察飞机、地面有雷达、水下有声纳。全天候是指可实行24小时连续侦察,高分辨率是指太空侦察卫星分辨、识别地面物体的精度。

四是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到。计算机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不仅实现了作战指挥自动化,而且也使单一武器系统向智能型、灵巧型发展。比如安装了计算机系统的“黄蜂”反坦克导弹,可以从离目标很远的距离上发射,然后超低空飞行,在接近敌坦克目标是自动爬升到几千英尺的高空,俯视战场对目标自动进行搜索、识别和定位,然后进行攻击。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武器自动化的程度。以后随着武器装备水平的提高,自动化水平会越来越高。

五是机动能力强。高技术条件下各种新型的动力设备和新材料技术、夜视技术的大量运用,大大提高了武器的机动能力。如坦克的时速已由最初的5—9公里增大到现在的70公里,飞机的航速由140公里增大到3000公里,达到音速的3倍。

所以我们说武器系统质的飞跃为高技术战争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3、军事斗争的需求是高技术战争形成的直接动力

战争是一种用暴力手段来获取某种利益的行为。人类自有战争以来,一直追的理想境界是能够以小的代价获取更大的利益,甚至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某种战争付出的代价大于其所获得的利益,那么这种战争就会被战争的决策者所否定。

机械化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发展到相当程度,在战后仍有发展,但从总体趋势看,它已走向了历史的尽头。在以往战争我们可以看出,作战飞机如没有信息探测系统、夜视技术和指挥系统,没有精确制导弹药,飞机的投弹命中率就非常低。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共出动飞机104万架次,投弹69万吨,但其作战效能是平均8架飞机,投弹8吨才能炸毁一个目标。对鸭绿江大桥轰炸了3年,损失数十架飞机,也未将大桥炸毁。因此当时美军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陆军,这样作战的基本方式仍然只能是以地面战争为主。这样双方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如美军在20世纪60年代的越战中就吃尽了地面战争的苦头,其以地面占领的形式,投入了60多万人的兵力,历时14年之久未能取胜,自己反而损失惨重,共亡5.6万人,伤30余万人,损失飞机1000多架,耗资2000多亿美元。

二战后,在机械化战争发展的同时,核战争的阴影也一直笼罩着人们,从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核弹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两国势均力敌,谁也不敢发动核战争。可以说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所以不得不在常规战争上做文章。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新的战争形态,而迅速崛起的高技术适应这一需要,这就导致了高技术战争的出现。

(二)高技术战争的历史演变

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和运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战争中的高技术含量也有个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形成阶段。

1、高技术战争的萌芽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是1950年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的越南战争。

在朝鲜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使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飞机、坦克、航母等武器装备。其中最为突出的是F—86喷气式战斗机,这是二战以来的换代产品,是第一代喷气式飞机,它在时速、火力和作战半径等方面超过了以前的飞机,我志愿军在原苏联的支援下也使用了苏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所以空战情形有了较大的改观。

20世纪69年代的越南战争比朝鲜战争又有了新的发展。美军在作战中有以下突出的特点:一是投入了大批新式武器,如F——、105、F—111和B—52轰炸机、运用了“百舌鸟”、“响尾蛇”新式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等。激光制导炸弹在作战中首次使用就显示了神奇的威力,当时美军用普通炸弹轰炸越南清化大桥,出动近600架次飞机,投弹数千吨,也没有炸毁大桥,当在战争后期该用激光制导炸弹后,只用了12架次就将大桥炸毁。二是运用了电子战飞机与机载电子干扰设备实施了广泛的电子干扰,为后来的大规模电子战勾画了基本轮廓。可以说从越南战争起,以后的战争几乎都伴随着激烈的电子战。三是地面作战首次使用了武装直升机,美成立了陆军航空兵第一空中骑兵师。在越南战场上投入使用了4000多架次,创造了直升机蛙跳战术,提高了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是直升机运用的一次创新。之后世界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直升机的发展和运用,到目前为止已有130个国家和地区装备直升机,30多个国家建立了陆军航空兵。

2、高技术战争的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是70年代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和80年代的马岛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埃及和叙利亚与以色列之间的一场战争,由于美、苏分别为作战双方提供了一些高技术武器装备,所以高技术特点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导弹战比较明显,双方损失的340飞机、300多辆坦克大部分是被导弹击毁的,这预示着精确制导武器将主导战场;二是首次利用卫星进行战场侦察,使天战这一崭新的方式脱颖而出。美国发射了18颗侦察卫星,苏联发射了10颗,分别向以色列和埃及提供情报支援。卫星首次投入战场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争初期以色列曾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后来美国的“大鸟”侦察卫星侦察到在埃及的后方第2、3军团结合部之间有一段宽达10多公里的空隙,美迅速将这一情报提供给以色列,以色列利用这一空隙切断了埃及的退路,从而摆脱了不利的境地,反败为胜。这说明卫星的空中支援已成为作战的一个重要内容。

1982年4月爆发的英阿马岛战争,这场战争是一次高技术条件下的海空联合作战。在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地集中使用制导武器,交战双方共投入17种类型的战术导弹、制导鱼雷和制导炸弹进行对抗。由此改变了传统的“巨舰大炮”对抗的海战方式,在作战中制导武器发挥重要作用。阿根廷有73架飞机被英军导弹摧毁在空中,占空中击毁总数的84%,英军先进的“谢菲尔徳号”驱逐舰和“大西洋运送者号”大型货船以及其它十几艘舰船都毁于阿根廷“飞鱼”导弹之手。这场高技术特征比较明显。

3、高技术战争的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海湾战争为主要标志。

这场战争是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引发的。1991年1月以美国为首的30多个国家的军队组成的多过部队,对伊拉克发动的陆空联合作战,作战中,多过部队全面、综合地使用了高技术兵器,其范围遍及陆海空各个战场,而且在作战方法上也有许多新的突破,使战争完全呈现高技术形态。

三、高技术战争的特点

(一)战争可控性强(从达成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看,高技术战争具有较强的可控性特点);

(二)战场空间广阔(从战争的领域、范围看,高技术战争具有战场空间空前广阔的特点);

(三)系统对抗突出(从战争的表现形式看,高技术战争具有系统对抗的特点);

(四)作战方式多样化(从作战手段发展变化看,高技术战争具有作战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五)指挥控制自动化(从作战力量的运用的效看,高技术战争具有指挥控制自动化的特点);

(六)战争消耗巨大(从对后勤保障的要求看,高技术战争具有消耗巨大的特点)

战争消耗巨大”这一特点表明,高技术战争是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后盾的。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军队的现代化就无谈起,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就难以支撑高技术战争。从这个侧面,同学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前为什么我们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把“是否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作为改革成败的标准之一了。道理很各简单,因为只有国力增强了,我们才能有强大的国防,才能从容地应付可能降临到我们头上的高技术战争。

但在强调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要作到协调发展。经济建设搞好了不等于国防建设就一定上去了。在这方面,科威特的教训应值得我们认真汲取。科威特号称是“浮在油海上的国家”,依靠石油出口,这个国家的人可以说达到了富的流油,经济建设上去了,但其国防建设却相当薄弱,致使在1990年伊拉克只用了不到10个小时就占领了科威特的全部国土。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过份强调国防建设而妨碍国家的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前苏联解体的教训是非常惨重的,至今令历史学家、政治家们惊异不已,如此一个庞大的国家竟会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四分五裂,这在历史上是从无先例的,究其原因,就是多年来,前苏联坚持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使国内经济畸形发展,它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卫星上天了,但老百姓连土豆都吃不上,最终导致前苏联的垮台。直到现在,这个后遗症还严重地困扰着俄罗斯军队,军人的工资发不出去,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都很难以维持。法国费家罗报9月7日报到,俄罗斯的战略导弹部队的一个单位的发生了5名士兵杀死一名上士,并扣压了46名人质,在联邦安全局突击之后,劫持人质者投降了。洲长列别得说:五个月来,导弹部队的军官还没拿到工资,他不排除军队发生暴乱的可能性。俄罗斯媒体披露了一惊人的内幕,消息题名为《俄罗斯士兵卖友求才》,由于俄军薪金太少,一些士兵把自己的战友当作人质卖给车臣叛军,以此换取钱才。所以,现在俄罗斯的军队中流传着这样一名话:政府假装关心我们,我们也假装保卫国家。他们偷偷地把许多坦克、大炮,甚至制造核武器的原料都给卖掉了,据法新社9月7日报到“土耳其警方缴获从俄罗斯走私的可用来生产核武器的核材料,并逮捕了四名俄罗斯人。现在只要有钱,在俄罗斯几乎什么武器都可以买到。故事片《狂吻俄罗斯》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镜头,中国倒爷为了摆脱一个俄罗斯走私犯的纠缠,就吓唬他说:“有坦克吗?”没想到对方回答的很干脆,“有”。又问他有飞机吗?他又回答说:“有”。这时,中国倒爷索性说:“我要火箭”,没想到对方反过来问到:“你要几个”。这虽然是一个喜剧情节,但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俄罗斯武器失去控制这一现状。这些都是搞军备竞赛,导致国内经济畸形发展带来的恶果。目前,全世界一年的军费总额已超过了一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就有200万美元耗费在军事活动中。所以,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这是各国政府所面临重大课题。

世界上有多少种超音速反舰导弹

鱼叉飞鱼海鹰等都是高亚音速反舰导弹,不是超音速反舰导弹

法国“安斯”(ANS)

俄罗斯(苏联)、SS-N-3、SS-N-7、SS-N-12SS-N-19花岗岩SS-N-22日炙

瑞典的RBS-15

中国台湾雄风III

印度、俄罗斯布拉莫斯

中国C-101、HY-3(c-301)、C-803、FL-7、C-805、YJ-91、YJ-12

法国:“安斯”超音速反舰导弹

“安斯”超音速反舰导弹是一种全天候导弹,它比较小巧精干,弹长仅5.5米,弹重只有90公斤,飞行速度可达2倍音速,最大射程180~200公里,可由舰艇、潜艇、飞机等任何平台携载,还可岸基发射。“安斯”实现超音速的奥秘主要在于采用了一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与同等重量火箭发动机相比,射程增加40%)作主发动机,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作助推器,二者串联布局,装于弹体后部。其外缘环弹体装有4个空气进气管道,以供固体冲压发动机燃烧用氧。

苏联:SS-N-3

型号:SS-N-3A(前苏联编号P-7)

绰号:“沙道克”(Shaddock)

总长:10.2米

直径:0.98米

翼展:5米

总重量:5400千克

射程:450千米

马赫数:0.9马赫[1.2马赫]

战斗部装药:1000千克高爆装药/3.5万吨TNT当量核装药

主动力型号: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2个固体火箭助推器

制导方式:中段惯性制导

详见http://www.clk-mil.com/cjck/ssn3.htm

SS-N-12

俄斯代号:П-500Базальт玄武岩

北约代号:SS-N-12Sandbox沙箱

主要参数:弹长11.7米,翼开2.6米,折叠2.1米,弹径0.88米,弹重6吨,战斗部为1000公斤`炸`药`或35万吨当量的核弹`,最远射程550公里。

作战方式:这是一种火箭冲压发动机推进的超声速反舰导弹,最大射程高达550千米,极速1.7马赫。SS-N-12不是掠海攻击的

反舰导弹,导弹发射后会先爬升到巡航高度,最大巡航高度约13500米,导弹采用与SS-N-19类似的惯性/指令修正与主动雷达末制导,制导系统获取目标后,在距离目标约90千米处下降至300米以下低空飞行,最后以小角度俯冲攻击目标。

研制时间:1973年研制成功,1976年装备部队。

SS-N-19

Name:P-700(SS-N-19)

Type:Long-rangeanti-shipcruisemissile

Developed:Russia

Weight:7000kg

Length:10m

Diameter:0.85m

Warhead:750kgHE(unknowncomposition,probablyRDXorsimilar)or500ktfission-fusionthermonuclear

Guidance:Inertial,activeradarwithhome-on-jam,andLegendasatellitetargetingsystem(believedtobenonfunctionalafterthefalloftheUSSR)

Glimit:18

MaximumMachnumber:1.6-2.5

Range:550-625km

Platforms:KirovCGN,KuznetsovCVG,OscarSSGN

(就不给你翻译了)

RBS-15

瑞典1979年开始研制其最著名的“尔布斯15”(RBS-15)反舰导弹系列,其中包括舰载型、机载型和陆基型。1994年开始研制其改进型——“尔布斯15-2”(RBS-15MK2),现装备在瑞典海军的“诺尔彻平”级快速攻击艇及“雷电”和“鹰狮”战斗机上。1996年开始研制最新的型号“尔布斯15-3”(RBS-15MK3),该导弹具有较高效费比。

“尔布斯15-3”导弹外形与其前身基本相同,仍为鸭式气动布局。为了减小导弹的迎面雷达反射面积,导弹的头锥和进气口都有变化。导弹长4.45米,弹体直径0.5米,翼展1.4米。导弹的动力装置由2台固本火箭助推器和1台涡喷主发动机组成,不含助推器时质量为630千克,含助推器时质量为800千克。战斗部质量约为200千克,采用碰撞或近炸引信起爆。其射程超过200千米,具有对复杂目标进行识别和选择的能力,突防能力很强。能够功击从小型作战艇到护卫舰乃至巡洋舰等几乎所有水面目标。该导弹的指挥控制系统很先进,具有操作简单的图形界面,能够为操作者提供广泛的决策支持。

雄风3

,台湾的“雄风”-3型导弹是由台军方的中山科学院设计的,2004年在台湾东南的九鹏导弹试验场进行了几次成功的试射,试验包括飞行控制、超声速飞行和低空飞行。

“雄风”-3型导弹的开发已经有10年时间,其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最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推进系统。据报道,导弹的射程达到了300公里,飞行速度2.5马赫,射程覆盖了大陆的目标。

“雄风”-3型导弹计划的负责人表示,该型导弹可以改装为对陆攻击导弹和反辐射导弹。中山科学院据说正在以“天剑”空空导弹为基础开发一种反辐射导弹,命名为“天剑”-2A,以“雄风”-3型导弹为基础开发对陆攻击导弹,命名为“雄风”-2E。

布拉莫斯

印俄联合研制“布拉莫斯”导弹始于1995年12月。当时印度海军正大力推行“印度洋是印度人的印度洋”的海上强军政策,既耗费巨资引进航母和其他舰艇,又组织国内各种力量研制先进反舰导弹。但印度由于技术储备不足,不得不寻求国际合作。在印俄双方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大背景下,1998年2月,印度和俄罗斯签订一项谅解备忘录,双方共同致力于一种新型反舰导弹的开发,设计代号为PJ-10。导弹取名为“布拉莫斯”(BrahMos),那是两国各自著名的河流——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和俄罗斯莫斯科河的河名缩写。用这一新造的单词来命名新导弹,其寓意不言而明。经过俄罗斯方面的细心指导,印度DRDO组织熟悉了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设计研制过程,并锻炼了国内军工队伍,在“布拉莫斯”导弹生产本地化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在航展上露面的新“布拉莫斯”导弹全长8.1米,导弹发射/储存器全长9米,弹径670毫米,发射重量3吨。它可携带重达200公斤的常规弹头,也可携带核弹头,加上其飞行产生的动能和剩余燃料,“布拉莫斯”对舰艇乃至地面目标都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它采用梭镖式气动布局,导弹表层涂抹有印度自行研制的雷达吸波涂料,可在最大程度上躲避警戒雷达的搜索探测,降低了被提前发现的可能性。新导弹采用印度HAL公司研制的新式小型整体式冲压发动机,飞行马赫数为2.5~2.8,最大弹道高度1.5万米,在飞行末段可下降为10~15米高度并且作蛇形机动以躲避敌方拦截。新“布拉莫斯”导弹的射程从原来的50~29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但因违反俄罗斯制定的导弹技术控制制度,所以不能在印度以外的国家销售。新“布拉莫斯”不单是反舰导弹,而且已变成各军种通用巡航导弹,但均为垂直发射方式。它的舰载发射台有两个发射管,内装8枚导弹。地面机动发射台只有一个发射管,内装3枚导弹。它完全实现了从舰艇、潜艇、飞机乃至地面车辆上发射的“全方位作战”的设计意图。印度空军官员称,计划从苏-30MKI战斗机上试射“布拉莫斯”导弹,希望能在每架苏-30MKI机上挂载3枚“布拉莫斯”导弹进行多任务作战。它的制导系统已进行更新。复合式导引头可帮助导弹在飞行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方式,在飞行末段则采用雷达制导,具有“发射后不用管”能力。雷达导引头具有双重导引模式,一般多工作在被动制导方式,这样可以降低被发现的几率。印方参展人员称,印度制导引头的灵敏度比俄式产品要好得多。“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具有超音速、多弹道的性能特点,其突防能力、抗干扰能力和抗反导拦截能力,在目前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故被印俄媒体称之为“神奇”的导弹,最新式的巡航导弹,阿三更称之为“宇宙第一”。该型导弹采用梭镖式气动布局外形设计,弹身表层涂有印度自行研制生产的雷达吸波涂料,可增强导弹的隐身性能,最大程度地躲避雷达的搜索探测,降低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概率。动力系统采用固体火箭助推器+冲压喷气发动机。其新式小型整体式冲压喷气发动机是印度HAL公司自行研制的。导弹采用主动雷达+GPS和卫星导航制导方式。导弹在飞行末段下降到10米左右,贴近海平面并作蛇形机动弹道飞行,以躲避敌方拦截。

中国

C101

C-101反舰导弹为“鸭”式气动布局,在弹体的头部装有2个“鸭”式方向舵,以便控制导弹的俯仰,在弹体的尾部装有两叶弹翼和一叶带有副翼的垂直安定面,以便控制导弹的倾斜和航向

导弹全重:舰载型1850公斤机载型1500公斤

导弹全长:舰载型6.5米机载型7.5米

导弹直径:0.54米

巡航高度:50米

有效射程:45公里

战斗部重量:300公斤

翼展:1.62米

平飞速度:2马赫

海鹰3

全重:1850千克战斗部重:512千克翼展:2.24米导弹总长:一级9.85米二级9.46米导弹直径:0.76米最大有效射程:130公里平飞速度:2马赫巡航高度:100至300米制导:指令制导,末制导雷达为单脉冲体制

编辑本段简介

海鹰-3反舰导弹由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研制,具备持续超低空超音速飞行能力,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和巨大的威力,适于打击驱逐舰以上的大中型水面舰艇,是20世纪90年代一种尖端有效的全天候反舰武器。80年代中期,C-101导弹研制中的大部分技术难题解决后,中国以海鹰-2反舰导弹为基础,移植C-101技术,开发了海鹰-3(出口型号为C-30l)岸舰导弹。主要用于摧毁距海岸线较远的大、中型排水量的水面舰只。海鹰-3采用四台并联的固体火箭助推器,这是其最醒目的外形特征,射程达130千米,海鹰-3在设计中,使用了大量海鹰-2岸舰导弹的成熟技术,弹体窗口位置与海鹰-2大致相同,但由于某些原因海鹰-3随后下马。1986年,海鹰-3项目实际上已完全终止,转为技术储备。此后,海鹰-3曾以C301的名称向国外出口。C301导弹射程可增至180公里,还能改装为超音速舰对舰导弹、攻击地面目标的飞航导弹,以及超低空超音速飞行的导弹。全弹由雷达舱、战斗部舱、仪器舱等组成。飞行弹道分爬升段、平飞段和掠海飞行段,其中平飞段的飞行高度为一百至三百米,导弹射出后,由自动驾驶仪及有关指令控制重心、射程和姿态稳定,按预定要求实现自主控制段飞行,到末制导雷达跟踪目标时,便根据雷达输出的信息实现自动导引飞行,直至命中目标。

编辑本段性能特点

海鹰-3与C-l0l反舰导弹一样,为鸭式气动布局,在飞行中用鸭式前舵控制导弹俯仰,用尾翼控制导弹倾斜和航向。海鹰-3导弹的尾部两侧装有两台冲压喷气发动机,并捆有4台固体助推器,每个助推器安装了一个稳定翼。弹体长9.46米,连助推器的总长为9.85米,弹体直径0.76米,发射重量3400千克。海鹰-3的射程为130千米,其发展型海鹰-3A的射程可达180千米。如果海鹰-3A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形跟踪雷达,将可以大大提高导弹的精度,用以攻击陆上目标。海鹰-3导弹的工作方式与C-101类似,目标的坐标和导弹飞行参数在发射前存入导弹。起飞后爬升,四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在将导弹加速至1.8马赫后与弹体分离,以普通航空煤油为燃料的两台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接替工作,将导弹加速至马赫2.0,并保持飞行速度,进入高度在100米-300米之间的巡航飞行,导弹在自动驾驶仪及雷达高度表控制下完成自主控制段飞行后,俯冲到30米高度,抗海浪、抗多种电子干扰的未制导雷达开机捕捉到目标,导弹转入自动导引段飞行,在即将击中目标时再一次降高,直到命中。海鹰-3导弹具备末段弹道快速掠海飞行的特点,大大缩短了敌舰的反应时间,降低了敌舰对抗和拦截的效能。海鹰-3导弹仅靠自身动能即可穿透目标舰的壳体,重513千克备有延时引信的高能装药破片杀伤弹头在舰体内爆炸。另外,还装有主动激光近炸引信,即使导弹没有命中目标,该引信可引爆战斗部在目标附近爆炸,产生相应的破坏效果。命中一发可击沉一艘驱逐舰和重创1艘巡洋舰。

C803见http://wenku.baidu.com/view/9142f75e804d2b160b4ec069.html

C805

C805导弹重3吨,长8米,直径为670毫米,固体燃料推进,射程380公里,可携带300公斤的常规弹头,可以从多种平台上发射,其中包括舰只和飞机。导弹的战斗部装有一个传感器,可以探测目标,也可以改变飞行路线。C805导弹最大的亮点是速度,它的速度是音速的3.5倍,目前世界上任何一款导弹都无法相比,这也使其具有更强的打击能力。精确性是该导弹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在已经进行的8次试验中,它全部击中目标。此外,该导弹还具有隐形能力,雷达几乎捕捉不到它的信号。

YJ91

在介绍YJ91导弹前,首先我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美军航母舰队的可怕关键在于其舰载机。英阿马岛海战后,世界海军就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对水面舰艇来说来至空中的威胁往往是最致命的。就算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艇防空系统--美军宙斯盾系统,其对空中目标的理论最大探测距离也是400公里,这是针对高空目标来说的,而对超低空飞行的战机其探测距离受无法克服的地球曲率影响最大不超过100公里。而这就是在空舰对抗中,飞机一直以来的优势。飞机是航母战斗群的主要武器,配备先进反舰武器的飞机也是航母战斗群最大的威胁。这点中国军方当然也知道。

导弹的图片早就在网上流传了,本文主要是对其性能进行详细的解密。YJ91导弹是中国专门设计的针对美国宙斯盾雷达系统的超音速空载反舰导弹,其采用了部分俄罗斯技术。

就是国产反舰武器的王牌,军方对其的生产和装备高度保密,尽管如此,国外尤其美军对其的具体信息仍是十分关注,在国外较权威的sinodefence网上,我们可以得到其的大概信息。

导弹是一种超音速反辐射导弹,导弹长,其最新改进型的导引头是专门针对美国海军宙斯盾系统的,这种导引头采用被动雷达制导针对宙斯盾系统的雷达频率设计几乎不被侦测。YJ-91可装备我国的苏30和飞豹战机。

与Harpy反辐射巡航导弹依靠隐身突防不同的是,YJ-91导弹的优势在于其近乎变态的速度。空射后的YJ-91导弹在初始阶段就可以达到1.8马赫的速度,而在末尾冲刺阶段甚至可以达到4.5马赫的超高速度,另外YJ-91导弹的射程为110公里。

面对YJ-91导弹以高达4.5马赫速度的冲击,美航母战斗群先进的宙斯盾雷达系统的反应时间不足20秒。这意味着,战舰上人员还来不及把来袭导弹的信息由宙斯盾系统传递给标准导弹和密集阵系统,战舰就被摧毁了。

所以理论上中国的战机只要成功发射了YJ-91反舰导弹,对美国现役舰艇的防御系统来说就几乎是无解的。

YJ12

鹰击12甲(YJ-12A):1990年初被海军列为重点装备的新一代反舰导弹,己获突破性的进展、将准备继C-803后装备服役。该弹是为对付航母而设计的超音速飞弹,其最高飞行速度是音速2倍,射程250公里。弹导引段衍生自C-803具有优良的抗干扰及海情适应力。可快速自动调整未段掠海飞行高度及作不规则蛇行机动飞行。弹头重达206公斤超音速撞击爆破威力不下于400公斤的弹头。命中一枚可把4000吨的舰击沉。

请介绍一下19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动大量坦克机械化部队,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大举入侵黎巴嫩南部,对驻黎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发起猛烈进攻,继而对黎境内的叙利亚军队实施突然袭击。在整个入侵的过程中,最令世人震惊不已的是,在贝卡谷地中,叙利亚萨姆-6导弹阵地全被摧毁,以至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不相信当年曾逞威一时的萨姆-6竟会输得这么惨。

策划与指挥以色列军队入侵行动的是国防部长沙龙,总参谋长埃坦。以色列为一举摧毁叙利亚导弹阵地,使用了“蜻蜓”式、“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灵巧”炸弹、“小牛”空对地导弹、“百舌鸟”空对地导弹等十多种性能优异的空对空、空对地导弹、炸弹以及卫星导航、电子侦察等系统。

“萨姆”飞机的克星

提起萨姆-6防空导弹,就不能不使人想起70年代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正是在这场战争中,萨姆-6大大地出了一番风头,从而才名扬世界的。

1973年10月6日,以色列的士兵正饥肠辘辘地在赎罪日里守斋戒。下午2时许,埃及和叙利亚趁此良机,对以军控制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突然袭击,从而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帷幕。

面对埃叙联军的突然袭击,以色列被打得措手不及。在极端被动的情况下,以色列使出了它的杀手锏__空军,对埃叙两军发起反击,试图扭转乾坤。然而,这回以色列空军没有再现第三次中东战争那样的辉煌,它受到了苏制萨姆导弹的严重挑战。一队以色列飞机飞临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上空,突然,一道白线直奔1架F-4“鬼怪”式战斗机而来,瞬间便击中了它,于是一团黑烟坠落下去。

其他飞行员见同伴被击落,顿时紧张起来,连忙在胸前不停地划“十”字。惊恐之余,他们又觉得奇怪:在受到导弹攻击之前,为什么飞机上的电子黑盒子失灵了呢?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在每架作战飞机上都装了电子黑盒子,一旦飞机被苏制萨姆-2或萨姆-3导弹捕捉,它就会自动向飞行员告警,并同时引导干扰机对导弹制导雷达实施干扰,使导弹无法击中目标。这种电子黑盒子在当时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可是,战争结束后,苏军总结了萨姆-2和萨姆-3失利的教训,很快又研制出一种采用新的工作频率和多种制导方式的防空导弹,这就是萨姆-6,并秘密地将其补充到埃及和叙利亚的防空导弹网中。

萨姆-6是一种安装在履带装甲车上、机动性非常强的防空导弹。1辆装甲车可装3枚。它的弹长6米,射程为30公里,能够击中高度低于100米的低飞目标。它的瞄准器能自动搜索敌机,哪怕是超音速飞行的飞机。它的两个雷达系统可提供定向脉冲的信号:搜索器发现敌机,并向目标发射定向波束,波束被目标反射回来;定向波束跟踪敌机,反射信号在几分之一秒内给发射架的电子系统提供关于敌机的高度、方向、速度的各种信号。电子系统自动发射火箭。发射出去的火箭以超音速飞行,一级火箭由固体燃料推动。火箭离目标最后几百米时是自己操纵的。弹头上的热探测器感受到飞机发动机喷出的气流,火箭便把方向对准这一热源,即使导弹不直接命中飞机,只是在附近爆炸,飞射出去的弹片一旦击中飞机的易损部位,也能将其击落。

对于萨姆-6导弹的这些特性,以色列一无所知,以色列空军仍拿对付萨姆-2和萨姆-3的办法来对付萨姆-6导弹,这怎能不吃苦头?

尽管以色列空军采取电子对抗措施,但对萨姆-6导弹来说毫无用处。仅在开战后几天,以色列空军就损失过半。

面对这种困境,以色列不得不向美国伸出求救之手。美国火速派专家到以色列研究对策。尽管美国特意发射了侦察卫星,并派无人驾驶飞机飞临埃及导弹网上空,引诱萨姆-6发射,好让侦察卫星测出它的工作频率和制导方式,但收效甚微。迫不得已,美国只好从国内紧急向以色列空运了5万箱干扰箔条,并向以色列提供了“百舌鸟”和“标准”反雷达导弹,才使飞机的损失率有所下降。

最后,还是沙龙将军率领的一支先遣队,从埃及部队的间隙插入运河西岸,捣毁了埃军后方的几个萨姆-6和萨姆-7导弹阵地,才最终扭转了以军的被动局面。

此次战争,以空军共损失飞机109架,其中大部分是被萨姆-6导弹击落的。这是以色列空军创建以来所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惨重的损失,使以色列当局对萨姆-6导弹恨之人骨,发誓要报一箭之仇。

苏制萨姆-6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大出风头,取得赫赫战绩,立即赢得世界各国军界的青睐,一股“萨姆”旋风席卷全球。一些国家的军事报刊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阿拉伯军队萨姆-6导弹把以军飞机打得落花流水的消息、特写、专稿,军事评论文章也纷纷见诸报端。有的军事专家甚至提出,飞机已经“过时”,可以“退役”,世界已进人“导弹”时代。

一些国际军火商也趁机大作文章,他们高喊:“萨姆!萨姆!飞机的克星!”为萨姆-6大作广告。萨姆已被他们吹得天花乱坠,似乎只要将萨姆系列导弹买去,胜利便垂手可得。

一时间,萨姆导弹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成为头号大“明星”,身价百倍,十分走俏,许多国家都想用萨姆导弹编织起本国的导弹防空屏障。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尝到萨姆-6导弹甜头的叙利亚,更是对萨姆导弹推崇至极,好像有了萨姆导弹这把保护伞,建立起“萨姆屏障”,就可以安稳放心地睡觉了。萨姆导弹成了叙军的“娇子”、“宠儿”。

为了建立起严密的“萨姆屏障”,叙利亚人不遗余力地发展萨姆导弹部队。他们将国防预算的75%用在地对空防御上,8年之内,他们将萨姆导弹连的数量增加了3倍。

十月战争所取得的成功,使叙军对萨姆导弹过分迷信,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从而把他们诱人了歧途,也为后来的贝卡谷悲剧埋下了伏笔。

找到了对付“萨姆”的秘诀

在世界战争舞台上,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可以在战场上永远保持“绝对优势”,它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缺陷。武器及其使用战术又有其发展的连续性,一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它从此“隐退”,一旦稍加改进,充实以新的内容,仍能“死”而复生,重执战场之牛耳。

中东地区历来是苏美等军事强国的新式武器试验场和高技术竞赛场。苏制萨姆-6地对空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打得以色列空军使用的美制飞机纷纷坠落,使高傲的以色列人和美国人在世人面前大出洋相,这不仅在以色列,也在美国五角大楼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军研制的“黑盒子”电子干扰设备,曾使越南北方的“萨姆”导弹的效能降低了5倍。有一次,美军16架F-4飞机轰炸越南北方的龙江大桥,越军共发射了160枚萨姆导弹回敬来犯之美机,并起飞41架米格飞机进行拦截。经过一场混战,美军飞机一架也没有被击落。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美机上安装的“黑盒子”发挥了神奇的魔力。可是,仅事隔1年,“萨姆”导弹稍加改进,又东山再起,令人刮目相看。

尖端武器研制进展的砝码移向了苏联一边,这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威胁。美国当然不会甘心被苏联甩下,尽快获取改进后的萨姆-6导弹的技术情报,成了美国和以色列情报机构的一项重要目标。

然而,苏联人贯于严守秘密,要想直接从他们那里搞到萨姆-6的情报,可能性极小。对于这一点,美国和以色列的情报机关首脑十分清楚,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突破口选在了第三国。

美国中央情报局选中了与苏联关系十分密切的埃及作为进攻对象。此时,在埃及的国土上共部署有40余个萨姆-6导弹连。

主意一定,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几个谍报老手频繁潜入埃及首都开罗,他们的使命是通过与埃及做一番“灰色贸易”,换取所需的情报。

一天,一位化名为L贝克尔的美国特工,在开罗一家高级酒吧间里结识了一名埃及军官。

“喏,我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特帕卡德公司’的高级职员。”贝克尔一边自我介绍,一边将一张名片递交给埃及军官。

埃及军官看过名片后,会意地点了点头。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随后,他们又进行了第二、第三次交谈……

不久,他们做成了这笔“灰色贸易”。埃及得到了美国提供的部分先进技术,美国则从埃及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萨姆-6导弹及相关设备。

没过多长时间,一种针对萨姆-6导弹的新型电子干扰设备问世了。1979年,美国将这种干扰设备提供给了以色列。

与此同时,以色列无所不能的情报机构“摩萨德”在获取萨姆-6导弹情报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弄到了萨姆-6导弹的几乎所有技术情报资料。

1981年4月,叙利亚的萨姆-6导弹刚刚在贝卡谷地安家,就被以色列获悉。以军立即派出1架“猛犬”式无人驾驶飞机飞往贝卡谷地进行实地侦察。

“猛犬”是以色列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无人驾驶飞机,主要用于光学照相侦察。它体积小,机动灵活,其雷达有效反射面仅为0.1平方米,很不容易被发现。

不过,这架“猛犬”刚一接近贝卡谷地,还是被叙利亚的雷达捕捉住。还未等它完成使命,就被叙军的萨姆-6导弹击中。

损失1架无人驾驶飞机,对以色列来说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他们获取了具有重大价值的情报。他们发现了萨姆-6的工作方法及叙军新雷达的性能和工作方法。

为了进一步证实已获得的情报,又1架“猛犬”被派往贝卡谷地。这一次,“猛犬”不仅顺利完成了使命,而且还成功的躲过2枚萨姆-6导弹的攻击。

“猛犬”这次出击的成功,让以色列人欣喜若狂,他们感到已经找到了对付萨姆-6导弹的秘诀。

从这以后,直至空袭贝卡谷地前大约1年的时间内,以军频繁地派出无人驾驶飞机飞到贝卡谷地上空,窥测叙军的秘密,从而对叙军的防空配系了如指掌。

贝卡谷地即将爆发一场恶仗

这是1981年的一天。在以色列境内的一片近似黎巴嫩地形的丘陵地带上空,1架双引擎美制E-2C“鹰眼”式空中预警机正懒洋洋地飞行着。午后强烈的阳光直射在它的机身上,然而没有舷窗的机舱内却是一片黑暗,只有红灯和1组电视荧光屏上移动着的青蓝色图像闪烁着微光。3个完全相同的电脑荧光屏上,各有几十个小小的几何符号在不时地改换着位置,其中有一些被线条串联着。3名以色列空军操作员并肩而坐,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荧光屏上的活动,同时用手指按动着键盘,并时而用“光笔”的笔尖指点着荧光屏上的符号。

荧光屏上的每个符号都代表着1架“参战”飞机。对叙利亚的飞行员来说,一旦被“光笔”指上,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

“鹰眼”机背上的24英尺的圆盘状旋转罩里的1对天线,以每10秒1圈的速度旋转,对空中、陆地和海面进行全方位扫描,迅速将战场情报输入大型高速计算机中,荧光屏随之显示出全部情况。“鹰眼”可发现400公里内任何高度上活动的敌机,可同时跟踪250个目标,并能指挥自己的飞机对30批敌机进行拦截。与此同时,“鹰眼”身上的计算机还可传送情报信息,不间断地与地面及其他“鹰眼”机上的计算机进行联络,并与以色列战斗机上的计算机以及飞行员和指挥官进行对话。由于“鹰眼”具有诸多特殊的本领,因此有人还送给它一个绰号:“空中指挥官”。

1队在空中巡逻警戒的以色列“鬼怪”式和“幼狮”式战斗机机群,接到“鹰眼”的指令,迅速根据它提供的敌机飞行线路和速度,选定最佳攻击角度,准确地截击了“敌机”。在某个空域,由波音707飞机改装的电子干扰机正对一敌军”的雷达和通信联络进行干扰。“敌军”的雷达顿时变成瞎子、聋子。

在另一个空域,以空军F-15和F-16战斗机发现了“险情”,机身上的电子干扰吊舱立即自动开机,施放欺骗干扰,解除了“险情”。

紧接着,1群以军战斗轰炸机飞临上空,雨点般地向下倾泻集束炸弹和火箭弹。在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敌军”的萨姆导弹阵地和高炮阵地,顷刻间,硝烟弥漫,沙石横飞。

这是以色列空军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模拟演习,它严格按照入侵黎巴嫩的“加利利和平行动”作战计划,模拟攻击了叙军设在黎境内的防空阵地。这样的演习,以色列空军已组织过多次。每次演习过后,以军都根据演习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作战预案,从而使作战预案更趋完善和周密。

经过1年多时间的精心策划和紧锣密鼓的准备,以色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82年4、5月间,两伊战火愈演愈烈,英阿两国在马岛也打得难解难分。这时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这两处战火所吸引,以色列人感到他们盼望已久的战机终于来到了。

6月6日,以色列蓄谋已久的”加利利和平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以军先头部队4个旅共2万人悍然越过以黎边境,气势汹汹地向黎巴嫩南部地区推进。

以色列名义上是打着消灭驻在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的旗号,实际上,让以色列人恨之人骨的叙利亚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阵地,才是以军预定的重要目标。

6月9日凌晨,以色列内阁会议大厅里灯火通明,以色列军政要员聚集在这里正在召开一个秘密会议。

国防部长沙龙首先发言,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动议:袭击驻黎叙军以及驻扎在贝卡谷地的萨姆导弹基地。

沙龙的话刚说完,立即遭到了几名议员的反对。由于意见存在分歧,内阁会议进行了5个多小时也没有定论。

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沙龙,以鄙夷的目光看着那些持不同意见的议员。为了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一箭之仇,沙龙花了近3年的时间精心制定了攻打贝卡谷地的作战计划。经过多次实兵演练,反复修改,这个计划日趋完善、周密。以色列空军也为此在内格夫沙漠地区专门进行了数月的攻击训练。他决不能放弃这个计划。

为了说服议员们,沙龙强压火气,耐着性子回答议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这些爱挑剔的议员,只能如此。

“贝卡谷地部署着那么多的苏制萨姆-6导弹,我们有绝对把握降服它们吗?”一名议员发问。

“萨姆-6的确很先进,苏联的米格飞机性能也是一流的。在十月战争中我们吃了亏,这是事实。但是,事物是变化的,我们已掌握了它们的详细技术性能,我相信我们自己的武器装备和我们勇敢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是能够对付它们的。”沙龙耸一耸肩膀回答道。

接着沙龙又回答了另外几个议员的提问。

在沙龙的耐心说服下,内阁会议终于批准了沙龙提出的袭击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基地的动议。

其实,在内阁会议召开之前,沙龙已经开始对叙利亚军队下手了。根据沙龙的命令,以军地面部队已推进到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一线,袭击了一些孤立的叙军据点,并从南、西两面对贝卡谷地实施迂回包围。

贝卡谷地是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的一块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谷地,谷地两侧高山连绵,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驻黎叙军除在贝鲁特市和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沿线部署了部分地面部队外,叙军地面部队主力和防空部队都部署在贝卡谷地以及与谷地相平行的黎叙边界线附近叙利亚一侧境内。以色列发动侵黎战争后,贝卡谷地以西的叙军一部撤到这里,叙利亚还从国内向这里增调了一些部队,以加强这一线的防御,防止以军把战火扩大到叙利亚境内。

以色列对贝卡谷地虎视眈眈,叙利亚人早有预感。叙军官兵明白,或迟或早,贝卡谷地总要爆发一场恶战。所以,自以色列侵人黎巴嫩以来,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叙军已进人高度戒备状态,所有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严阵以待,静候那即将来临的恶战。

惊心动魄的6分钟

1982年6月9日中午,贝卡谷地。一阵阵暖风从狭长的谷地吹过,四野静悄悄的。这是大战前的宁静。一辆辆载着导弹的履带车静静地伏卧着,只有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萨姆-6导弹死死地盯着天空,悄然而又威严地对着以色列飞机可能来袭的方向。

在同一时刻,以色列埃齐翁空军基地。一架架美制F-15、F-16战斗机整齐地排列在被太阳晒得冒烟的跑道上。座舱内,驾驶员早已就位,他们在等候攻击时刻的到来。

下午2时14分,战斗警报声骤然响彻整个基地。

“第1攻击波,起飞!”随着指挥部一声令下,F-15和F-16一架接一架呼啸着飞上天空。它们的任务是担任空中掩护。

这两种战斗机是70年代美国为了争夺新的空中优势而研制出来的,其速度和火力都超过了阿拉伯国家使用的苏制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

F-4和A-4飞机载着沉重的激光制导炸弹,也慢慢腾腾地飞上了天。它们的任务是实施低空轰炸。

贝卡谷地拉响了凄厉的紧急战斗警报。叙军指挥官和士兵飞快地奔向自己的战斗岗位,密切注视着天空。

“以色列飞机!”一名担负望的士兵大声吼道。

“雷达开机!”指挥官下达了命令。雷达是萨姆-6的眼睛,只要目标被它盯上,纵有天大本事也难逃厄运。

然而,这一次以色列人是有备而来。叙利亚人看到的实际上是以色列放出来当诱饵的无人驾驶飞机,目的是引诱叙利亚发射导弹。

叙利亚人中计了。萨姆-6导弹相继发射,山谷里红光闪闪。

以色列“飞机”接二连三地被击中、坠地。

就在叙利亚官兵为他们取得的“胜利”欢呼雀跃的时候,以色列飞机的第1攻击波已悄悄地向贝卡谷摸来。

几个收缴“战利品”的叙利亚士兵发现坠落的飞机竟是塑胶制作的,而且没有找到1具以色列飞行员的尸体,连忙将这个怪异现象报告给指挥部。

指挥官立刻醒悟过来、这是中了以军的诡计。

“雷达关机”,指挥官命令道。这是他认为最先应该做的事。

可是,他还是晚了一步,以色列人已经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为以军充当“敢死队”角色、刺探萨姆-6秘密的是以色列自行研制的“侦察员”和“猛犬”无人驾驶飞机。它们率先飞临叙军导弹阵地上空,诱使叙军萨姆-6导弹的制导雷达开机。制导雷达一开机,“侦察员”和“猛犬”立即把截获的无线电信号传给早已等候在空中的E-2C“鹰眼”预警机,“鹰眼”再把这一信息传给F-4“鬼怪”式战斗机。“鬼怪”获得信息后,便沿着叙军导弹制导雷达的波束,发射“百舌鸟”反雷达导弹,准确无误地摧毁萨姆-6的制导雷达,使萨姆-6顿时变成“瞎子”。与此同时,“侦察员”和“猛犬”还把截获的信息传送给埋伏在贝卡谷地西南部黎巴顿山脉背面山脚下的大量“狠”式地对地导弹。“狼式”则沿着“侦察员”和“猛犬”提供的萨姆-6雷达波束,“顺藤摸瓜”。这样,“狼”式和“百舌鸟”导弹双管齐下,萨姆-6自然更是无法招架。

除此之外,在这场大空战中,“侦察员”和“猛犬”还充当了战地“摄影记者”的角色。在冲天火光、滚滚硝烟、隆隆的爆炸声中,“侦察员”和“猛犬”加入无人之地,从容拍摄“战地风光”,并及时传送给后方指挥部,使以色列的军事首脑不用上前线,就可以在彩色电视大屏幕上,观看贝卡谷地的激战实况。

毫无疑问,“侦察员”和“猛犬”为以军空袭成功立下了头功。

在“百舌鸟”和“狼”式导弹打瞎了萨姆-6的“眼睛”之后,几十架F-16战斗机恶狠一般地向导弹阵地猛扑。喷气机大声吼叫着,山谷的回声加重了隆隆的机声,与爆炸声交汇在一起,撼天动地。1颗炸弹下去,白色的山头立刻爆起一团烟雾。片刻工夫,贝卡谷地己被团团烟雾所笼罩。

以军飞机的第1攻击波刚过,第2攻击波接踵而至。不待叙军稍稍喘息,黑压压的机群又在天边出现,那是第3攻击波。

贝卡谷地变成了血与火的海洋。可怜叙利亚人苦心经营10年、耗资20亿美元才建立起来的19个萨姆-6导弹连、228枚导弹,在6分钟之内就不复存在了。

以色列人打得干净利落,6分钟就结束了空袭行动。然而,叙利亚人并不甘心失败,当他们得知多年引以为自豪的萨姆-6导弹阵地遭到攻击,立即起飞60架米格-21、米格-23战斗机,向贝卡谷地上空的以机发起反扑。

以色列空军对此早有防范,由F-15、F-16、E-2C和波音-707改装的电子战飞机组成的混合作战机群,在叙机可能来袭的方向已建立了一道空中屏障。

叙军的飞机刚刚滑入跑道,就被“鹰眼”牢牢地捕捉到了。在几秒钟内,电子计算机就将飞机的航迹诸元计算出来,并算出飞机的距离、高度、方位、速度和其他资料。“鹰眼”迅速将这些情况通知给自己的同伴。

叙机临近贝卡谷上空,率先遭到以军电子战飞机的强电子干扰。叙机机载雷达荧光屏上看不见以机,半自动引导装置也不起作用,耳机里听不清地面指挥口令,空战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

一名叙利亚飞行员看见1架F-15迎面飞来。他猛拉机头,企图绕到以机背后开火。因为米格-23携带的“尖顶”空对空导弹是寻热导弹,需要对着敌机的尾喷管发射。他才爬了一半,只见F-15机翼下闪出一串嫣红色的火花,他的飞机猛地一抖,随即燃烧起来,一顶降落伞又挂在空中,他跳了出来。

后来他才知道,以色列不仅对美制新型“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加以改良,使之能够迎头发射,而且还使用了也能迎头发射的自制“蜻蜓”式导弹。这种空对空导弹吸取了美、苏红外线寻导的导弹优点,对热源十分敏感,甚至可对因敌机表面与空气摩擦而产生的热量进行跟踪。

1架F-16在完成轰炸任务后加速返航。突然,座舱里的频闪灯不断闪出强光。飞行员明白,他被叙机“咬”上了。这是以色列新研制的一种传感系统,一旦飞机被敌机雷达探测到,它便会自动报警。

又过了一会儿,传感系统发出了急促的“笛笛笛”的声音、它提醒飞行员:米格-23发射导弹了。他不慌不忙地按下了燃烧火箭按钮,射出1枚燃烧火箭。不过,这不是攻击火箭,而是引诱敌方导弹的。叙机射出的“蚜虫”空对空导弹一下子就被它所发出的强大的热流吸引了过去。

这是中东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空战。叙利亚出动60架战斗机,而以色列以90余架飞机迎战。150多架飞机,像蝗虫一般在贝卡谷上空穿梭往来,以超音速的速度互相追逐,恰如一场“车轮战”。导弹不时地从飞机的机翼下发射出来。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导弹的吼叫声、飞机中弹的爆炸声混在一起,使人弄不清飞机在哪里飞以及飞往哪里去。加上飞机和导弹施放的白烟,空中乱成一团,无法辨认谁在攻击谁。面对空中穿梭飞行的飞机,叙利亚的高射炮兵不敢贸然开火,他们害怕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误击40架己方飞机的悲剧在贝卡谷重演。

这是一场一边倒的空战。空战结果,叙利亚损失飞机30架,而以色列没损失1架飞机。30比0,以色列获得大胜。

叙军宣布进人“最高戒备状态”。

叙军最高司令部发出新的命令:不能让以军的战火烧入我们的边境,立即向贝卡谷地增派部队,尽一切力量阻止以军可能发动的进攻。

4个萨姆-6导弹连和3个萨姆-8导弹连,趁着夜暗,绕过弹坑和飞机残骸进入贝卡谷地。

然而,天一亮,在以色列92架飞机的一阵狂轰滥炸之下,新部署的7个导弹连又荡然无存。

52架叙利亚飞机再次奉命出击。然而,这一次,它们的命运更惨。竟没有1架能够突破以色列的空中屏障安全地飞回来。空战结果:52比0。以色列又无一损伤,大获全胜。

叙利亚再也承受不了这样惨重的损失,空军停止出击。6月11日,叙利亚宣布停战。

当年曾威风一时的萨姆-6导弹,如今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苏制米格飞机在美制F-15、F-16战斗机面前也甘败下风,这场空战在全世界引起极大震动,苏军最高统帅部更是如坐针毡。当晚,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并决定派防空军副司令叶夫根尼尤拉索夫上将到叙利亚实地勘察。最后的考察结果当然是不能公诸于众的。

以色列人终于出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憋下的一口恶气。

胜利属于用心者

以色列空袭贝卡谷地叙利亚导弹阵地,大获全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以色列当局能够接受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教训,用心组织研究萨姆-6导弹,找出克敌制胜的办法。

在北约轰炸前南斯拉夫的时候美国的f117怎么被击落的

F117在科索沃战争中被击落恐怕已经是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例了,但是F117究竟是如何被击落的,坊间又有各种传说,靠谱的不靠谱的。。。有中国援助秘密武器的(然后作为报复,恼羞成怒的美帝炸了大使馆,于是自圆其说),有瞎猫碰见了死耗子的,(当时南联盟发射导弹是想攻击旁边的F16,结果却鬼使神差地撞上了无辜的F117),一时间F117成了公众之靶,时不时就要拉出来抽一顿鞭子,各种阴谋论,隐身机无用论,反雷达秘密武器,各种杀手锏,各种地摊杂志,热闹不已。

但是,F117究竟是如何被击落的呢?

其实早就已经有了权威公开的说法,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所以今天,我来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科学的,客观的,当然也是经典的防空战例。

好了,先介绍一下故事的两个主角:F117夜鹰隐身攻击机,和SA-3中近程防空导弹

F117大家都知道了,是世界上第一款投入使用的隐身战机,属于第一代隐身战机,战功卓著,主要使命就是潜入敌军防空网,使用制导炸弹攻击敌军严密设防的高价值目标(比如指挥中心,通讯大楼等等),由于任务时间多在夜间,所以绰号夜鹰。格林纳达战争中夜鹰初次登场,战绩不错,随后1991年海湾战争F117大放异彩,F117整个战争期间出动1270余次,只占联军总出动架次的2.5%,却成功摧毁40%的伊拉克战略目标,这些战略目标大部分处于严密设防的首都巴格达,F117和战斧巡航导弹是当时唯一两种可以攻击巴格达的武器。而F117整场战争下来,毫发未损。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进攻武器,标志着隐身时代的到来。

F117标准证件照

SA-3,则是前苏联开发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一种中近程野战防空导弹系统,作战半径约5~25公里,主要作为师团级野战防空使用,作战时,首先使用P-15或者P-18远程搜索雷达和PRV-11测高雷达获取目标的大致方位高度数据,然后将数据传回营指挥方舱,再由SNR-125制导雷达精确跟踪目标,最后发射导弹并引导导弹攻击目标。这是一种比较经典的苏制防空系统,几种雷达分工协同,但是到了90年代末,SA-3已经非常落后,射程短,抗干扰能力差,很难威胁高机动的战斗机目标。但是当时的前南防空部队的主力武器,就是SA-3和射程更短的SA-6防空导弹。如何用这些老旧装备对抗强敌,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SA-3,属于前苏联第二代防空导弹

1999年3月24日,战斧导弹一声响,科索沃战争拉开序幕,战争开始第一天,面对强大的北约空军,前南空军毫无悬念的迅速扑街,精锐米格29机队尽没,剩余机队被迫分散转移,把领空拱手相让。由于空军扑街,保卫国土领空的重担就全部落到了前南联盟防空部队的肩上了,其中就有我们的主角——第250防空旅。

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北约空军就展示出一手高超的打击地面防空火力的本领,就是“SEAD”压制敌军地面防空系统作战,还有“DEAD”摧毁敌军地面防空系统作战,这一套起源于越战,后来在北卡谷地由以色列空军完美演绎,最后到海湾战争中大放异彩,让萨达姆花巨资构建的现代化防空体系瞬间扑街。。。具体做法就是,战前频繁使用各种电子侦察机、电子战飞机和地面监听站试探、侦查对方雷达、通讯电磁频率,开战后立刻进行有针对性的凶狠电磁压制,同时战斧、F117等武器潜入纵深攻击大型雷达站、指挥通信中心等关键目标,极大削弱对方防空探测和指挥能力。之后SEAD机群打头,后面跟进攻击机群,旁边还有战术电子战飞机提供伴随电磁掩护,一旦地面防空雷达开机,SEAD“野鼬鼠”战机或者电子战飞机上的探测器即能识别并定位雷达波,随后野鼬鼠战机发射“哈姆”反辐射导弹,追踪雷达波攻击雷达天线,摧毁敌军雷达或者逼迫雷达关机转移,保证攻击机群安全。在摧毁雷达天线之后,后续的DEAD机群再俯冲下去使用集束炸弹或者激光制导炸弹攻击雷达阵地,彻底摧毁敌人防空部队。

反雷达神器——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和其载机F16CJ“野鼬鼠”战机

这几板斧轮下来,基本没人可以顶住,防空雷达和导弹发射车不是被摧毁,就是雷达关机被迫转进,无论在海湾战争还是科索沃战争中,美军的这套打法都十分犀利,有效地打击压制了敌军防空力量,使得空中力量可以肆无忌惮地把对方炸回石器时代。。。

当然,也不是没有漏网之鱼的,这取决于你怎么去做。。。

就像当年解放军防空部队守着三套SA-2导弹,无奈之下用导弹打起游击战,又像后来抗美援越时期使用雷达交替开机、突然关机、甩天线等等手段戏耍美帝百舌鸟导弹,对抗先进武器从来都是有办法的,坐以待毙与无关能力,只与态度有关。

前南联盟防空部队的态度就很端正,面对强敌他们没有鲁莽出击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吸取了前人的教训,250防空旅就总结了“2+20”的战术准则,也就是一部雷达车在同一地点,不许连续开机2次,每次开机时间不得超过20秒,关机之后立即转移,否则就会被美军电子战飞机定位,招来反辐射导弹的攻击。同时,防空部队始终在不停机动,一半占领阵地,另一半就必须机动。这是一种无奈的战术,一部防空雷达在一个地区总计开机时间还不到一分钟,防空成了一句空话,敌机依然是自由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瞅准时机碰碰运气,看看能否在40秒内把敌机打下来,这种战术的确取得了一些偶尔的战果,但却无法扭转战场的态势。

毕竟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苏联60年代的防空水平面对90年代北约现代空军的打击,完全不堪一击,也正因为如此,北约也开始麻痹大意了,也许认为前南防空力量太弱,所以北约战机开始有点肆无忌惮,把作战当成了旅游,由于科索沃和南联盟地区地形崎岖,可供进出战区的线路不多,所以北约战机进出航线显得固定单一,连时间规律也逐渐被前南防空部队掌握,这样一来,前南防空部队开始有针对性的在固定线路上打埋伏,而且专挑扔完炸弹正在返航的北约机群打,这时候北约飞行员精神放松,弹药油料也不多,这种目标是相对好打的,所以也给对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就这么猫戏鼠的游戏持续到了27号,好戏要开场了。。。

前面说到了,由于轻敌,北约机群进出战场的路线和时间都是相对固定的,F117也不例外,经过几天的观察,前南防空部队已经基本掌握了F117的夜间活动规律(也就是19时左右吃过晚饭后,F117从意大利起飞,到晚上21时左右到达贝尔格莱德,攻击完成后即返航)。而且凑巧的是,接到潜伏在意大利基地的情报人员回报,27日当天天气不好,所以平常都会起飞进行电磁掩护开辟空中走廊的EA-6“徘徊者”电子战飞机和“野鼬鼠”战机当晚不会出动,所以F117今天晚上会在没有电磁掩护的情况下单独行动,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不出所料,当晚4架F117在晚上19:05分从意大利阿维亚诺空军基地起飞,直奔贝尔格莱德。

19点50分,前南250导弹旅的SA-3导弹营开启了P-18远程搜索雷达,P-18属于相当老旧的对空雷达,在VHF波段(也就是常说的长波雷达或者米波雷达),VHF波段的雷达体积大,功率和耗电量大,而且对空探测精度很差,无法准确提供目标位置,所以在90年代,VHF波段的防空雷达已经非常罕见,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P-18实在太落后了,以至于它的雷达频段都不在“哈姆”反辐射导弹导引头的探测范围内,甚至北约当时战机的雷达告警器对P18的雷达信号都做出反应。所以P-18雷达在战争初期是可以放心的开机(但随后北约开始针对性打击P-18,就玩不转了),虽然探测精度很差,但至少不会担心被北约定位攻击。

P-18远程搜索雷达,雷达屏幕上显示最大探测距离为180KM

而且更凑巧的是,F117这种第一代隐身战机,主要针对当时火控雷达和搜索雷达最常用的UHF波段(也就是厘米波)进行隐身设计和优化,对VHF这种米波雷达隐身效果并不是太好。所以比较容易暴露在P-18的雷达波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进入21世纪后,中俄等国纷纷重新开发新一代VHF波段对空雷达的原因,针对VHF精度差,仅能用来预警而不能直接用来锁定目标的问题,办法是在同一套系统中集成多种波段的雷达,作战时相互配合,目前这也是对抗隐身战机的一个基本办法。

到晚上20时40分,P-18屏幕上突然出现一个微弱的雷达信号,这就是82-0806号和其他3架F117“夜鹰”,此时发现距离在23公里,实际上,P-18远程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可以达到180公里,但是面对F117其发现距离依然被压缩到只有23公里,这还是对隐身机探测效果较好的米波雷达,可见隐身设计的确可以极大压缩对手的发现距离,具有极大的战术价值。

此时,前南防空部队的ANICIC中校和DANI上校正紧盯着屏幕上的目标一点一点向阵地接近,而F117对此浑然不觉,很快接近到了大约14公里,已经进入了SA-3防空导弹的有效射程了,此时DANI上校命令制导雷达开机,操作员紧张地操作天线对准目标,但是F117的雷达反射信号在屏幕上忽闪忽现,极不稳定,十几秒时间过去了,战术控制长依然没有截获目标,开机时间已经太长了,随时可能暴露目标,ANICIC中校果断命令制导雷达关机,过了一会儿,DANI上校再次下令制导雷达开机,捕捉到82-0806号F117,此时F117上的雷达告警器已经告警,飞行员已经意识到有人正在试图攻击它,于是开始机动摆脱,目标再次从雷达屏幕上消失,还没等操作员重新找回目标,开机时间再次接近20秒,ANICIC只能再次命令关掉雷达。。。

可以看出,即使P-18远程雷达成功发现了F117,但要实际攻击依然非常困难,F117的雷达反射信号是极不稳定的,在雷达屏幕上难以稳定截获,一旦F117意识到攻击的存在,用机动摆脱,雷达信号就很容易丢失。

此时已经开过两次机,按照战前定下的交战规则,同一个雷达不能在同一个地点连续开机两次,这时前南防空部队必须终止攻击了。但是DANI上校很明白,这一次攻击行动F117是孤身而来,没有电子战飞机掩护的,所以多开几次机也不担心会暴露,所以他果断下令,再次制导雷达开机!于是那架倒霉的82-0806号夜鹰再次出现在雷达屏幕上,这一次它再次拼命机动想摆脱攻击,但很不幸的是,作为第一代隐身战机,其机动性惨不忍睹,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摆脱雷达跟踪。这时,前南雷达操作员疯狂的操作雷达,终于紧紧咬住了目标,“跟踪稳定,目标继续接近,距离13千米”,DANI上校果断下令导弹发射,第一枚SA-3导弹呼啸而出,5秒之后,第二枚导弹跟随而去,两枚导弹一前一后直奔目标。

此时82-0806号夜鹰上,飞行员Zelko已经浑身大汗了,他是一名参加过海湾战争的老手,但是他却万万想不到这时座舱里会响起尖锐的导弹告警音。他使出浑身解数想要摆脱攻击却最终失败。他亲眼看到地面两枚腾空而起的导弹正朝自己呼啸而来,但F117机动性太差,他只能祈求上帝保佑了,第一枚导弹没有击中他,从他眼前掠过,没有爆炸,但导弹的气流让F117剧烈颠簸起来,几秒钟之后,第二枚导弹结结实实的击中了F117的腹部并爆炸,F117立即起火并失去控制,在空中翻转,巨大的亮光甚至连在波斯尼亚上空飞行的一架KC-135空中加油机机组成员都看到了。

前南防空导弹阵地上一片欢腾,他们竟然击落了一架从未被击落过的F117,这是一次教科书式的经典战列,实在太漂亮了,足以被写入所有国家军事院校的教科书!

F117被击落的残骸,目前被收藏在贝尔格莱德航空博物馆

于此同时,美国空军上尉Zelko正在座舱里挣扎,剧烈的过载让他难以动弹,他用上浑身力气,终于调整好姿态拉起了弹射拉锁,降落伞成功打开,他暂时活了下来,还在空中的时候,他就打开了身上的信号发射器,因为在空中,信号可以传播的更远,很快,那架在波斯尼亚上空目睹爆炸亮光的KC-135机组和他取得了联系,随后他的坐标被报到了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迅速组织起空中营救。Zelko最后在一片农田上着陆,并躲在了一条水沟里,当晚前南联盟军警和当地村民对附近区域进行了大搜捕,但没有发现Zelko。第二天清晨,Zelko被美军搜救队救走。

以上,就是F117在南联盟被击落的全部过程,没有秘密武器,也没有阴谋论,有的只是科学和战争双方的斗智斗勇,隐身机不是万能的,它可以被发现,也可以被击落,从来没有所谓“隐身神话”,但是隐身技术给防守一方造成的压力是空前的,极大的压缩发现距离,信号极难稳定截获,再加上电子战飞机掩护,如何对抗隐身战机,需要防御方不断探索总结,开发新的装备,用好老的装备。而对美国人来说,F117的击落并不意味着“隐身神话的终结”,反而我们看到即使面对第一代隐身机,前南防空部队依然困难重重,有了好的装备,并不代表着一劳永逸,相反,必须有相应的战术配合,更重要的是,在战场上永远不能心存侥幸,就是因为心存侥幸,F117在没有电子战飞机起飞掩护的情况下独自深入敌境,就是因为心存侥幸,才会以固定线路和时间进出战场,无数看似无关紧要的疏忽,最终造成F117被击落的事实,这个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对前南防空部队而言,他们面对强敌,依然顽强作战,利用手中落后的装备,发挥了武器最大的潜能,虽然最终输掉了战争,但他们仍然值得尊敬。

什么是“百舌鸟”反雷达导弹

美国制造的第一代反雷达导弹——“百舌鸟”,用来攻击越南高炮阵地的雷达。作战时,装载“百舌鸟”反雷达导弹的飞机通常先在地面火力有效射程之外盘旋,引诱敌方雷达开机,然后顺着雷达的电磁波直捣巢穴。所以说,雷达的电磁波起到了“引狼入室”的作用。后来,雷达操作人员运用了瞬时开机、关机躲避和迅速转移等战术,使“百舌鸟”不是扑空就是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