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什么是锥虫病为何又被称为“新型艾滋病”

admin

[“新型艾滋病”:危机离你有多远]自测艾滋病的十种方法

查加斯病也被叫作“新型艾滋病”,于1909年由巴西内科医生卡洛斯·查加斯首先发现。是一种由单细胞寄生虫造成、由昆虫叮咬传播的热带疾病。虽然它被外国专家与艾滋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但这种病并没有人们想象当中那么可怕。

病人或因心脏爆裂猝死

此病通过一种名为锥蝽的吸血昆虫传播。锥蝽叮咬受害者后,一种叫“克氏锥虫”的寄生虫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最终进入心脏并在心脏中生存繁殖。

什么是锥虫病为何又被称为“新型艾滋病”-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感染者在患病初期出现与患艾滋病相似的症状,这种病像艾滋病一样,容易通过血液传播,还可能在妊娠和生育期间由母亲传播给孩子。大约1/4的感染者会出现心脏肥大或者肠肥大的症状,如果病情发作,肥大的器官会突然爆裂,导致病人猝死。

可能潜伏数年后暴发

在感染初期,美洲锥虫病像艾滋病一样难以被发现,可能潜伏数年然后暴发。患者一般经历两个阶段——急性期和重症期。急性期之后,病情表面上会趋于缓和;再经过数年后,患者才会进入重症阶段,出现便秘、腹痛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病症。如果尽早发现,感染者可以通过3个月的药物治疗痊愈,然而由于该疾病潜伏期十分漫长,且发现后治疗费用高昂,所以很多患者不得不放弃治疗。

目前全球感染者据估计有1000万人,多数患者来自中美洲的一些国家,而美国人被感染的人数则接近30万。

防患于未然

虽然“新型艾滋病”起于美洲,但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由于现在人口出入境频繁,随时有可能把病原体携带回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此种疾病的昆虫也有可能进入我国。防患于未然,是最重要的一步。

家庭防护。家庭住所周围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卧室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可适量喷洒驱虫药水,也可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做到这些,基本可以杜绝大多数叮咬人类的蚊虫。

个人防护。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任爱民表示:维生素B经人体新陈代谢,从汗液中排出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可以驱虫,因此可以多食糙米、豆类、干果、硬果、花生仁、水果、绿色蔬菜、奶类、河鲜、海鲜等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而用适量薄荷或西红柿,揉出汁涂于人体裸露的皮肤上,也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疫区防护。由于公务或私人旅游进入疫区时,必须遵守更加严格的防护措施。深圳市疾控中心主任程锦泉表示:由于现在尚未出现针对“新型艾滋病”的疫苗,只知道它通过血液等途径传播,所以防虫工作仍然是进入疫区后的重点。在疫区尽量穿着长袖衣裤,裸露部分涂敷驱避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一旦出现无诱因的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早期症状,务必及时就诊,以便排除。

相关链接

几种常见的虫媒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一种较为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病变为主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感染乙脑病毒的猪为主要传染源。蚊为传播媒介。夏秋季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表现是高热、剧烈头痛、神志障碍,严重病人可有昏迷、抽搐、呼吸衰竭,可因严重脑水肿及脑疝而死亡。

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上以发冷、发热、贫血、肝脾肿大为主要特征,传播媒介是按蚊。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酸痛,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森林脑炎: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以吉林、黑龙江两省多见,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主要传染源,蜱为传播媒介。

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临床上以发热、头痛、出血、低血压休克等为特征。

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

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临床表现为慢性、炎症性多系统损害,除慢性游走性红斑和关节炎外,还常伴有心脏损害和神经系统受累等症状。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主要症状有畏寒、发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可发生肺炎及胸膜炎,部分病人还可发生肝炎、心内膜炎、心肌炎、血栓性脉管炎、关节炎、震颤性麻痹等。

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虫热等。

粒细胞无形体病:蜱会传播一种“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医学界将这种病称为“无形体病”。我国最早是在安徽芜湖发现了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此后,在湖北、浙江、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发病报道。

新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V),是由新布尼亚病毒引发的疾病,被称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该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其他病毒:其他需要关注的还有跳蚤可传播鼠疫、鼠型伤寒等疾病,螨可传播恙虫病等。

在中国境内有出现新型艾滋病疫苗吗

那只是一种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初期症状“类似”而已

不要被那帮无良无脑无风也起浪的混蛋媒体给误导了!!

近来,多家媒体报道了“新型艾滋病”威胁美洲的消息,称目前美洲大陆已有约800万人感染此病,其中,美国感染人数已达到30万。这条信息引发公众不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昨天就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该病进行了详细解释。专家说,我国尚无当地感染病例报道,目前仍为非流行区。

疫情正在向世界各地扩散传播方式与艾滋病明显不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上述报道源自美国PeterHotez教授近期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杂志“被忽视的热带病专刊”上的述评文章,文中称美洲锥虫病是被全球忽视的一种热带寄生虫病,呼吁全球加强防控。为引起对该病的重视,作者将该病与艾滋病进行了对比,提出其与艾滋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实际上,美洲锥虫病在病原、治疗手段、传播方式等方面均与艾滋病明显不同。

据周晓农介绍,美洲锥虫病又称恰加斯病,是由克氏锥虫引起的一种热带寄生虫病。其主要流行于中美洲和南美洲18个国家,从美国南部至阿根廷南部范围,以巴西、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等国为主要流行区。该病在临床上可引起心脏、消化道及外周神经系统改变,病死率较高,已成为拉丁美洲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虽然该病多发生于美洲局部地区,但由于近年全球经济一体化,人口流动频率增加等原因,目前这一疾病正在向世界各地扩散,如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区,需要引起全球高度警惕。

对比艾滋病和美洲锥虫病的区别,周晓农说,在传染途径方面,艾滋病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不需要媒介,譬如昆虫。而美洲锥虫病主要是通过锥蝽(俗称“臭虫”)向人传播。在病原和致病机理方面,艾滋病的病原是病毒,病理是患者的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而致死;而美洲锥虫病的病原锥虫是一种“原虫”,其致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明了,已掌握的致病机理主要是,病原入侵后引发自身抗体而影响心脏、肠道等脏器。在治疗方面,艾滋病发病后如果不治疗,其死亡率几乎为100%;但美洲锥虫病并非都有病症,且可以治愈。

什么是锥虫病为何又被称为“新型艾滋病”

南方某疾控中心发布悬赏捕捉一种叫锥蝽的虫子,每只8元,“虫到付款”,据说这种被这种虫子咬过以后,会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

原来,被悬赏捉拿的这种虫子叫做锥蝽,因头部呈锥形而又被叫做锥虫,在广州地区又称之为“木虱王”或“接吻虫”,被携带病原的锥虫叮咬之后,会得一种寄生虫病,因症状与艾滋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在国外有专家称之为“新型艾滋病”,目前并没有发现携带该病原体的病虫,国内不存在这种病。

还是主要是因为被锥虫叮咬后,会出现和艾滋病早期症状相似的一些症状,比如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同时,该病的隐匿期很长,可达到20~30年,很难确诊,同样没有疫苗和特效药可以治疗,因此,被叫做“新型艾滋病”,不过这和艾滋病真的是大不相同的,锥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而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缺陷性疾病,两者在传播途径、发病原因和治疗都存在天壤之别。

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2011年开始从南美洲向全球扩散,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患者—锥蝽—人传播,还可以通过血液或输血途径传播,因此在发现这种虫子的时候,千万不要直接用手去拍打或者有直接的皮肤接触,避免被感染。如果不小心被叮咬之后,一定要立马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同时,对于平时居住的环境也要多多注意,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防止锥蝽的生活环境产生。

近日,网上有这么一则新闻,说的是南方某疾控中心发布悬赏捕捉一种叫锥蝽的虫子,每只8元,“虫到付款”,据说这种被这种虫子咬过以后,会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被悬赏捉拿的这种虫子叫做锥蝽,因头部呈锥形而又被叫做锥虫,在广州地区又称之为“木虱王”或“接吻虫”,被携带病原的锥虫叮咬之后,会得一种寄生虫病,因症状与艾滋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在国外有专家称之为“新型艾滋病”,听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心慌呢?

其实,大可不必惊慌,此次在广东地区发动市民寻找的锥蝽主要是疾控中心为了监测该地区是否存在携带病原体的虫,这是一个国家级的虫媒监测课题,据相关报道,目前并没有发现携带该病原体的病虫,国内不存在这种病。

说到这个锥虫病,国外为什么有学者称之为“新型艾滋病”呢?

还是主要是因为被锥虫叮咬后,会出现和艾滋病早期症状相似的一些症状,比如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同时,该病的隐匿期很长,可达到20~30年,很难确诊,同样没有疫苗和特效药可以治疗,因此,被叫做“新型艾滋病”,不过这和艾滋病真的是大不相同的,锥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而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缺陷性疾病,两者在传播途径、发病原因和治疗都存在天壤之别。

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2011年开始从南美洲向全球扩散,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患者—锥蝽—人传播,还可以通过血液或输血途径传播,因此在发现这种虫子的时候,千万不要直接用手去拍打或者有直接的皮肤接触,避免被感染。如果不小心被叮咬之后,一定要立马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同时,对于平时居住的环境也要多多注意,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防止锥蝽的生活环境产生。

新型艾滋病这个名头太过吓人,完全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

这里的锥虫病和艾滋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我给大家介绍和对比一下。

锥虫病是一种热带地区疾病,只发生在热带地区,目前全球约有1000万人感染这种疾病,主要集中在非洲、南美洲这些国家,我国不是锥虫病的疫区,目前无一人感染此种疾病,大家可以先放心。

锥虫是一种微生物,它主要寄生在一种名为锥蝽的虫子身上,这种虫子以吸血为生,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这也是为什么锥虫病只出现在热带地区的原因)。当带有锥虫的锥虫叮咬和吸食人血时,锥虫进入人的体内。随后锥虫会在感染者的心脏定居,并且开始不断繁殖,随着血液进入人体全身各处。

(这是被锥虫感染后的心脏,心脏受到了严重的损坏)

刚感染锥虫病时,患者可以没有什么症状,或者只是轻微的发烧,淋巴结肿大,这些症状和艾滋病感染初期的症状很相似,因此媒体将它称为“新型艾滋病”。其实大多数病毒、寄生虫感染初期都是这种症状,并没有什么特异性。

随后,这些症状可以消失,锥虫开始默默在患者体内繁殖,引起患者的食管扩张,出现吞咽困难。引起患者的结肠扩大,出现便秘,肠梗阻等症状。也可以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心梗和脑梗。还有的患者,因为心脏不断扩大,最终心脏爆炸,导致患者猝死。据统计,每年有5万人,因为锥虫病导致的器官扩张破裂死亡。

如果早期发现锥虫病感染,通过硝基咪唑类药物可以治愈。

那么锥虫病和艾滋病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锥虫是一种原虫,是一种可以杀灭和治疗的疾病,早期发现可以完全治愈;而艾滋病是病毒引起,目前仍然无法有效治愈。

第二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性行为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血液制品传播,还可以通过母婴传播。而锥虫病这种疾病,虽然也可以通过血液、母婴传播,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还是需要依赖媒介——锥蝽。由于锥蝽只能在热带地区生活,因此,锥虫病主要集中在热带地区和国家。而艾滋病则是全球到处都可以存在。

(吸血昆虫——锥蝽)

第三、两者治病机理也完全不同。艾滋病是破坏患者的免疫系统。而锥虫病主要引起器官扩大、破裂。

炎炎夏日,一种名为“锥蝽”的小虫子突然就刷爆了广州人的朋友圈,甚至上了全国新闻热搜。起因是7月5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悬赏寻虫”推文。推文称,锥蝽可传播美洲锥虫病,有学者将该病称为“新型艾滋病”。为更好地研究和控制该病,市疾控中心发动市民积极寻虫,并将给予8元一只的奖励。

已经佛系打码,我完全不赞成大家去做这个“捉虫大侠”!

锥蝽一只小小虫子,怎么就上了“悬赏通缉名单”了呢?这还得从推文中提到的“2016年广东顺德发生的起锥蝽叮咬人事件”说起,居住在顺德的市民林某自2016年9月3日起,陆续在家中发现7只虫体,不过,当事人一家五口均无明确的虫体叮咬史,只是发现个别虫体带血,不能确定是这些虫体咬了人。当事人于10月3日把1个活体寄往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进行鉴别,结果反馈为红带锥蝽。由于锥蝽是美洲锥虫病(又名克氏锥虫病)的传播媒介,而美洲锥虫病目前在全球的扩散不容忽视,于是乎就有了广州市疾控中心的这么一份推文。

说了这么久,锥蝽到底是什么,又长啥样呢?克氏锥虫病又是啥?且听我一一道来。

锥蝽,是昆虫纲半翅目猎蝽科锥蝽亚科这一类昆虫的通称,因头狭长似锥而得名,它们中有一部分种类,夏季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较为常见,靠吸食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偶尔会飞到室内盯人,被叮咬的人反映各异,有的人可能啥事没有除了疼o(╯□╰)o,但有些人可致剧痛及过敏反应休克等,就医后无碍。

正在用刺吸式口器吸血的锥蝽,腹部吸得圆鼓鼓的外国人称呼它为“KissingBug”,因为它常常在熟睡的我们嘴唇处吸血,“接吻虫”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前文说到的“新型艾滋病”是指被锥蝽叮咬的人会得艾滋病吗?其实并不是,锥蝽可能传染的叫做查戈斯病,也叫克氏锥虫病,原本其传染者是包括骚扰锥蝽(Triatomainfestans)在内的一系列锥蝽,病原体是美洲锥虫(又名克氏锥虫,Trypanosomacruzi),发源于南美,但由于人类的活动被传播世界各地。

也就是说,真正让人患病的不是锥蝽,而是锥蝽体内携带的美洲锥虫,它长这样:

查戈斯病为什么又被比喻为“新型艾滋病”呢?其实是因为这种疾病目前在美洲的爆发形态十分类似于早期艾滋病的传播,因此也被叫作了“新型艾滋病”。

然而要注意的是,美洲锥虫病和艾滋病毫无关系,也完全不同。查戈斯病隐匿期长达20-30年,难以被发现,重症患者预后不良。急性期有发热、颜面水肿、淋巴结炎、贫血等。慢性期常有心肌炎、心力衰竭、巨食管炎、巨结肠及肺、脑栓塞,猝死等发生。

听起来是不是很可怕,感觉自己要是被叮上一口,那不得凉成棒棒啊?甚至于有的朋友已经被叮咬过了,是不是万念俱灰?觉得生活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

淡定,淡定,疾控中心找虫只是为了调查而已,不用过度紧张。

目前全世界估计约有600万至700万人感染克氏锥虫,主要在拉丁美洲。查戈斯病曾经完全局限于美洲区域——主要是拉丁美洲,但现在已传播到其它各大洲。

本次“找虫”行动,是要找到本地的锥蝽,检测是否携带克氏锥虫,看看是否对我们存在威胁,为预防、阻止查戈斯病在我国的传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而此项调查工作由中国疾控中心主持,广州市是广东省的其中一个调查点。

当当当!敲黑板,划重点:目前我国尚未发现任何克氏锥虫病病例。

讲到这儿,大家也就放心了吧,该吃吃该喝喝,放心大胆地玩耍吧。不过我们也别去抓什么锥蝽啦,毕竟,即使不传播克氏锥虫病,大家都是打针都瑟瑟发抖的宝宝,一不小心被锥蝽叮咬一下,疼的哭出来了可咋办啊,太丢脸了!

城市宠物过多成为各种病的传染媒介!

这种虫估计现在市区内很少,近几十年我都没再见过,没听过。在郊区就难说,大概在五几年那时,楼上种花会招它来。夏天开窗睡觉,它会飞入屋,一家四五个人它专叮我这小孩,晚上睡得沉给它隔着蚊帐咬过我两三次,当时自己都不知,直到第二天才见到它的陈尸。听爸妈说它就叮在那里吃得饱饱的吸了我很多血。咬完只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过几天就什么事都没了。它比木虱的个头巨很多,吸血更多还会飞,比木虱更利害,我们都叫它做木虱王。

本打算去三亚取消不去了。

夏天的时候见过,还以为是很远古时期有益的虫子,看来还挺可怕。

非洲丶南美洲…热带地区寄生虫病,进入血液,寄生在人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