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德国的曼施坦因和苏联的朱可夫谁更厉害

admin

苏联名将朱可夫和德国名将曼施坦因谁更厉害

二者各有所,朱可夫的强项在于指挥大兵团,多兵种部队完成大规模的战役,为了达到战役目的,哪怕再大的伤亡损失也在所不惜,慈不掌兵这句话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曼施坦因的特点长处是以精确的计算来策划一些在外人眼中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军事行动,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抓住对方的弱点之后立刻以快,准,狠的风格迅速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瓦解其军心士气,发挥闪击战的最大威力和特点。综合来看,个人觉得曼施坦因元帅的能力还是要更强一点,不愧是元帅中的元帅,纵观曼帅一生的军事生涯,几乎没有打过那种拿士兵的生命当做数字的仗,以最小的损失达到最大的胜利才是他的风格,哪怕战况不利,也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有生力。而朱可夫,那句“不惜一切代价”几乎已经成了他的个人专属名言!

德国的曼施坦因和苏联的朱可夫谁更厉害

俄罗斯这个民族是个尚武而不善战的民族,纵观俄罗斯历史大家可以看出。不说之前被蒙古打的屁股尿流,就看近代史被德国打得几十万几十万的歼灭,哪怕是在美国登陆欧洲后。唯一值得庆幸的他们有巨大的战略纵深和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为什么大家觉得朱可夫比曼因斯坦伟大,第一:我们的教科书从来不写关于那方面的教材(你们懂得);第二:俄罗斯是最后胜利者(应该说是剽窃的胜利)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第三:我们跟俄罗斯当时关系好啊(总不能说德国好吧)。。。当大家把教科书抛开,发现真正历史是不太一样的。说回之前的话题,当时美国登陆,德国因各方压力(包括列宁格勒久攻不下)无奈选择撤退(当然你可以说是逃跑)。德国南方防线洞开。苏联可以说当时是以泰山压顶之势攻向罗马尼亚,说句实在话当时那种形式,各位客官只要你上话运气好点你都可以当元帅。但是偏偏没想到的是曼斯坦因元帅在列宁格勒南部地区,为掩护德军大部队撤退,带领两支军队(大概是集团军),在苏联如同潮水一般的军队里(大概150万左右),左突右杀。愣是围歼了几十万,挡住了苏联的反扑(哈尔科夫战役),所以为什么1943年德国败走列宁格勒,后来一直打到1945年才结束的原因(一战的时候更不用说,那就是鱼腩部队,大家可以去看看一战的历史)。我不是贬低其他民族,也不是贬低各位看官的偶像,但是纵观历史,俄罗斯民族比日耳曼民族差的太多。

德国的曼施坦因和苏联的朱可夫谁更厉害-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二战中的指挥官谁最厉害

曼施坦因

文章源自于(失去的胜利)曼斯坦因回忆录。

前言

1945年我曾经讯问过许多德国将领,他们一致的意见都是认为曼施坦因元帅已经被证明为他们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他们都希望他能出任陆军总司令。非常明显,他对于作战的可能性具有一种超人的敏感,对于作战的指导也同样精通,此外比起任何其他非装甲兵种出身的指挥官,他对于机械化部队的潜力,又都有较大的了解。总括言之,他具有军事天才。

在战争的最初阶段中,他以一个参谋军官的身份,在幕后发挥出来一种伟大的影响。以后他又变成一个杰出的指挥官。并且自1941到1944年,在东线的巨大决斗中,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他对于这些战役所作的详细记载,尖锐的批评,和非常有意义的启示,联合起来使他这一本书对于第二次大战的历史,作了最重要和光荣的贡献。

曼施坦因一生事业中有一个特点,就是至少在德国以外,他最出名的事迹却是发生在他还是一个相当低级将领的时候,而且他也并未作实际的参加。因为造成他大名的主因,是他对于1940年德军攻势计划设计(或者应说是改造)时所发挥的影响作用。这个计划终于突破了西线,使法国沦亡,产生了其一切远大的后果。这个新计划于是就被称为“曼施坦因计划”(MansteinPlan),其要点即为采取期待性最小的作战线,透过遍布森林的阿登(Ardennes)山地作决定性的突破。这是应该归功于曼施坦因的,因为他不仅是新计划的拟定者,而且也因为他的努力,才使新计划代替了旧计划,后者是主张通过比利时作较直接攻击,那是很可能会遭遇阻击的。

在那个时候,曼施坦因是伦德斯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当他主张改变计划的辩论使他的长官们感到刺激时,于是他就被挤出了总部,明升暗降的做一个预备(步兵)军的军长。接着在听取了曼施坦因的意见后,希特勒终于施加了压力,才通过了这个新计划。这本书对于这些争论,和这个计划的演变程序,提供了许多的新资料。

在这个攻势的重要开始阶段中,即切断盟军的左翼并将其围困在海峡海岸上,曼施坦因的军仅仅是一支跟进的部队而已。但在第二和最后的阶段中,它却担负着较重大的任务。在他的活跃领导下,他的步兵用徒步行军的方式来与装甲军赛跑,一路向南狂奔,越过了索姆河和塞纳河(Seine),直抵罗纳(Loire)河。

在法国崩溃之后,希特勒希望英国人会求和,但当他失望时,才慢慢地和没精打采地,开始准备作一个渡过海峡的入侵战。曼施坦因奉命率领他的军参加第一批的登陆行动,因此移驻布伦-加来(Boulogne-Calais)地区。他的书对于这个问题,对于战略路线的选择,和对于希特勒转而攻俄的动机,都有很精彩的评论。

在1941年入侵俄国时,曼施坦因得偿其夙愿,调任第56装甲军的军长。在战役开始阶段中,他率领该军作了最迅速和深入的突击,从东普鲁士到维拉(Dvina),四天之内前进了约200英里。以后又调往南方升任第11集团军司令,他突破了要塞化的皮里可普地岬(PerekopIsthmus),突入了克里米亚半岛。1942年夏季,他又攻克了克里米亚的主要中心,苏俄在黑海上的主要海军基地,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要塞,遂更进一步证明了他是精通围城战的技术。

于是他又被调往北方,准备指挥对列宁格勒的攻击。但因为1942年的德军主要攻势已遭失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也陷在斯大林格勒城中,于是他又被紧急召回,担负救出第6集团军的任务。因为希特勒禁止任何撤退,拒绝同意曼施坦因的主张,不让保卢斯向西突围以与援军会合,所以这个努力终于失败了。在本书“斯大林格勒的悲剧”一长章中,充满了重要的启示,尤其是因为在前一章中,对于“作为是最高统帅的希特勒”有极透彻的分析,所以就更显得其有启发性。

保卢斯投降之后,在俄军前进的压迫之下,德军的南部战线发生了广泛的崩溃现象。但是曼施坦因却挽救了这个局面,他作了一个卓越的侧面反击,夺回了哈尔科夫,使俄军仓惶败退。这一次的反击成为曼施坦因一生事业中的最精彩作战表演,在全部的军事史中,也要算是第一流杰作。只要军事学的研究还继续存在,则他对于这次作战的详细记载,为了其教育性的价值,就永远值得加以研究。

接着在1943年7月间,德军在东线对库尔斯克突出地,发动了其最后一次大攻势,此即所谓“卫城”作战。曼施坦因的南面集团军群构成其右钳。它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功,但因为构成左钳的中央集团军群未能完成任务,结果还是劳而无功。此外,正当紧要关头上,由于盟军在西西里登陆,结果希特勒又调了几个师的兵力前往意大利。在阻止了德军的攻势之后,俄军现在就沿着一个较宽广的正面,发动其规模较大的攻势,而且其兵力也正在日益增强。

从那个时候起,德军在战略上就算被迫采取守势了。曼施坦因此后一再奉命扭转危局,这都要算是“将道”中的最艰难任务——面对着远占优势的敌军,作且战且退的行动。

他表现出来伟大的技巧,总是以少击众,一再阻止了俄军的冲突,使俄军的西进受到极大的迟滞。他的战略防御观念是特别重视用来达成防御任务的攻势行动。他总是在寻找反击的机会,只要一有这种机会,他是决不放过的。但是当他主张应退远一点(即战略性的撤退),以便对一个伸展过度的敌军发动反击时,可以更有弹力的时候,希特勒却总是不肯听话。

希特勒不愿意批准任何撤退行动,所以断送了每一个稳定战线的机会,并且与曼施坦因的战略观念一再发生冲突。曼施坦因和他的多数同僚不同,还保持着说老实话的普鲁士旧有传统,无论在私人谈话和会议中,他都敢于对希特勒作强烈的批评,这是其他的人所不敢效尤的。希特勒虽然不耐但忍受了这样长久的时间,足以证明他对于曼施坦因的能力,也是十分敬佩的。这与希特勒对于多数将领和整个总参谋部的态度,恰好成一个对比。但是累积的效果也终于有一天使希特勒不能忍受了,尤其是每一次事后看来,都总是证明曼施坦因的警告又不幸言中了。所以到了1944年3间,希特勒终于达到了其耐性的极限,把曼施坦因束之高阁了,不过他的态度还是非常有礼貌,这对于希特勒而言,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了。

这样就结束了盟军最可怕的军事对手的一生事业。这个人能够把近代化的机动观念和经典化的运动意识合为一体,而且又精通技术和具有伟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