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求 北爱尔兰问题始末

admin

北爱尔兰问题的背景

爱尔兰北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冲突起源于英国1609年的阿尔斯特种植园殖民计划,该计划没收当地人所有的土地,以英格兰和苏格兰新教徒“种植者”移民阿尔斯特。当地天主教徒和殖民者之间的对抗导致了1641-1653年和1689-1691年两者之间两场血腥的民族-宗教冲突。英国新教徒在爱尔兰的政治统治地位在这些战争与爱尔兰刑法中得到保证,后者规定剥夺与英国国教会——圣公宗爱尔兰教会——抵触的所有人(包括天主教徒与不服国教者,比如长老会成员)的宗教、法律与政治权利。

求 北爱尔兰问题始末-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18世纪后期刑法体系的崩溃预示了新一轮的社群冲突。特别是在1780年代解除对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租地活动限制之后,使得竞争加剧。因为天主教徒被禁止而被允许买地与经商,新教的“黎明小伙”(PeepO'DayBoys)组织对他们的社区的攻击不断增加。在1790年代阿尔斯特的天主教徒建立了“保卫者”(TheDefenders)组织进行反击。这使得双方阵营走向极端,新教社区之前对于民主改良主张日益开明的改革派人数剧减。

许多长老会教徒、天主教徒和自由派新教徒参加了联合爱尔兰人协会——一个受法国大革命鼓舞的民族主义运动组织,目标在于结束爱尔兰的教派分裂,建立一个不分教派的独立于英国的爱尔兰共和国。但是,联爱协的理想被1789年爱尔兰叛乱的失败,随之而来的镇压与不断持续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教派暴力所击碎。此外,更加强硬的新教徒被政府积极武装起来以对抗激进分子。成立于1795年的橙带党是这场运动的历史悠久的表现。产生的效果就是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分成持久敌对的两个阵营。

1801年爱尔兰国会的取消与爱尔兰并入联合王国为两个社区的对立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框架。另外,长老会教徒大部分放弃了他们之前与激进共和派的政治联系,选择了一种作为“保皇派”新教社区的一分子,与圣公会更趋同的身份。1829年天主教解放运动通过丹尼尔·奥康奈尔的政治鼓动,大幅消灭了法律上对天主教徒(大约占爱尔兰人口的75%)、犹太人和其他不信国教者的歧视。但是奥康奈尔的长远目标(解放运动的本质)是要解散1801年的联合。他甚至在1843年1月1日自信但是错误地宣称联合王国将在那一年解散。奥康奈尔的和平主义、民主原则的民族主义迫切要求恢复爱尔兰国会(被称为“地方自治”)的主张,在之后的19世纪爱尔兰政治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教徒害怕成为天主教统治的爱尔兰的少数派,趋向于支持继续由英国统治。

冲突表现在了支持联合法案的人和反对联合法案的人之间。至1886年,随着两个社区组织了相对立的民族主义和联合主义政党,这一转变得以完成。

至此,阿尔斯特联合派也有了经济动力——此地是爱尔兰工业最发达和最依赖与不列颠及英帝国的贸易的地区。当前冲突的直接原因可以在20世纪早期关于地方自治和爱尔兰独立的争论中找到。至20世纪第二个十年,权力下放,或者有限的爱尔兰自治,由于爱尔兰议会党的鼓动已经近在咫尺。大多数是新教徒并聚居在阿尔斯特的联合派反对自治和爱尔兰独立,害怕生活在一个罗马天主教会支配的压倒性优势的天主教国家。在1912年,联合派在爱德华·卡森(EdwardCarson)的领导下签署了阿尔斯特同盟条约,誓言如有必要要用武力反抗权力下放。为此他们成立了准军事组织阿尔斯特志愿军并从德国进口武器(复活节起义中的叛乱分子在几年之后也照此办理)。民族主义者组建了爱尔兰志愿军,表面上的目的是确保一战之后的权力下放不遭到英国或者联合主义分子反抗。但是爱尔兰志愿军逐渐被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的成员渗透,比如帕特里克·皮尔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转移了危机,推迟了爱尔兰独立问题的解决。权力下放虽然被英国议会通过,但是在战争期间暂缓实行。

但是这个问题被爱尔兰志愿军的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分子在都柏林发动的复活节起义所激发。虽然叛乱被镇压,起义的15名领导人被处决使爱尔兰民族主义分子大大激进化。独立问题在1918年12月达到顶点,分立主义的新芬党赢得了爱尔兰的大部分议席,在都柏林成立了爱尔兰国会,脱离出联合王国,虽然当时并未被英国或其他国家承认。同时,兄弟会志愿者将自己看成爱尔兰共和国的军队,开始在接下来的1919年1月发动对政府部队的武装袭击,打死了在蒂珀雷里郡的索洛海德贝格(Soloheadbeg)运送葛里炸药的两名天主教警察。

1920年,一场爱尔兰共和军的志愿者对英国政府军的游击战期间,爱尔兰政府法案将爱尔兰岛分成两个分离的管辖区:“南爱尔兰”与“北爱尔兰”。爱尔兰的分裂被1921年英爱条约确认,该条约终结了南部的游击战,建立了爱尔兰自由邦——一个几乎独立的爱尔兰国家(在1949年成为共和国并完全独立)。这个协议承认了爱尔兰人民中主要集中在古代的阿尔斯特省,希望作为一部分留在联合王国内的新教徒和全体而言占压倒性优势的,要求从英国独立的天主教徒之间的巨大分歧。

北爱尔兰留在英国境内,虽然在一个独立的政府体系下它拥有自己的议会和权力下放的政府。这个制度并不是联合派要求的,但是却因政府急切希望摆脱困扰威斯敏斯特国会多年的“爱尔兰问题”而被包括在协议内。然而,联合主义分子立即向新政府示好,将北爱尔兰看成一个按照民主原则、法制和境内大多数人留在联合王国内的意愿成立的政体。但是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将爱尔兰分治看成是非法和专制地将爱尔兰岛违背大多数人民意愿而分裂开来,并且争论道北爱尔兰政府既不合法也不民主,而是故意划分的联合主义分子多数选区造就的。

北爱尔兰的民族派开始占人口35%,并不接受新政府的合法地位。北爱问题的根本在于联合派政府在北爱尔兰整合天主教/民族派的失败,后者更倾向支持一个统一的爱尔兰,拒绝放弃民族统一。

北爱尔兰在暴力中诞生——共有557人在1920-1922年爱尔兰独立战争前后的政治性或宗教性暴力活动中被杀。其中303人是天主教徒(包括共和军成员),172人是新教徒,82人是皇家爱尔兰警队或者英国陆军人员。贝尔法斯特见证了大多数暴力事件的发生:452人被杀,267名是天主教徒,185名是新教徒。虽然在岛上其他地方,冲突很大程度上在爱尔兰共和派游击队和英国军警之间产生,在北方却被打上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族群冲突的烙印。北方地区的暴力模式是,共和军袭击安全部队,保皇派组织(包括B特后备警察部队)杀害天主教徒作为报复。民族派将这种暴力活动——特别是在贝尔法斯特——描述为一场对本社区的“大屠杀”(pogrom)。

比如在1920年,共和军在利斯本的一个新教教堂周日礼拜之后,暗杀了警队的地区巡官斯旺奇,造成城内占四分之一的天主教区大部被焚毁。但是,尽管受害者中天主教徒占不成比例的多数(58%的受害者来自占贝尔法斯特30%人口的该社区),双方都对暴行负有责任,且近半数受害者是新教徒。爱尔兰其他地区的民族主义者为了回应对天主教徒的袭击组织了一场对北部商品的抵制,且某些人(包括爱尔兰自由邦的迈克尔·柯林斯)计划军事进攻北爱尔兰。该计划被在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内部派别之间爆发的爱尔兰内战(1922-1923)打断,在此期间北方政府反而巩固了它的存在。另一个之后对北爱尔兰有着主要影响的爱尔兰内战后遗症是被边缘化的残存下来的爱尔兰共和军。它对两个政府而言都是非法的,在意识形态上也致力于用武力推翻两者重新建立1919-1921年的爱尔兰共和国。

1925年许多民族主义者期望废止分治,至少让边界委员会把北爱尔兰的大部分割让给自由邦。但是委员会建议不对边界做大的变动——事实上使爱尔兰分裂永久化。此时,爱尔兰自由邦正式承认与接受了边界。在1937年,埃蒙·德瓦莱拉在爱尔兰宪法第二条与第三条中主张整个爱尔兰都都是自由邦领土。但是,该条款规定“搁置对国家领土的重新整合”,南部国界与1922年相比保持不变。双方都根据自己的解读叙述各自的观点。阿尔斯特联合党北爱尔兰总理詹姆斯·克雷格在1937年回应南方领导人埃蒙·德瓦莱拉1935年的爱尔兰是一个“天主教国家”的断言时说到了“新教国会和新教国家”。从联合派观点来看,北爱尔兰的民族派天生不忠,下定决心要强迫他们(新教徒和联合派)进入一个统一的爱尔兰。这个威胁被看成必须给联合派在住房、就业和其他方面特殊待遇。天主教徒流行的大家庭和快速的人口增长也被看作威胁之一。

前北爱尔兰第一部长大卫·特林布尔承认这段时期的北爱尔兰对天主教徒成了“一幢冰冷的房子”。然而,直到1990年代,联合派政治家们都能以北爱与26郡政权相较而言的经济成功来为北爱尔兰的存在辩护。从民族派的观点来看,持续的对天主教徒的歧视只能证明北爱尔兰是个天生腐败的、英国人强加的政权。受人争议的爱尔兰共和国总理查尔斯·豪希(CharlesHaughey)的家庭在1920年爱尔兰问题开始时逃到伦敦德里郡,他把北爱尔兰描述成“一个失败的政体”。联合派忽视了爱德华·卡森在1921年的警告——对天主教徒的疏远会使北爱尔兰一诞生就陷入不稳定。

在1920年代早期最初的爱尔兰问题之后,北爱尔兰时不时会有动乱事件发生,1940年代共和军有一场简短而成果有限的战役,在1950年代另有一场流产的战役。但在1960年代早期北爱十分平静。

但是,有一个潜在的不稳定信号,那就是某些极端保皇派在1966年建立了一个非法的准军事团体——阿尔斯特志愿军(名字来自1912年反权力下放民兵组织)。这个团体犯下三桩教派主义谋杀案,凶手被绳之以法,判刑入狱。该团体仍然存在并将在北爱问题中再次浮现。这些保皇派分子其中之一,加斯蒂·斯班斯(GustySpence),在为其长期效劳之后,为他的行为道歉并成为北爱主流政治成员之一。

北爱尔兰问题的介绍

北爱尔兰问题(英语:TheTroubles,爱尔兰语:NaTrioblóidí),简称北爱问题,是用来描述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到1990年代后期由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中止,在北爱尔兰发生的包括共和派与保皇派准军事组织、皇家阿尔斯特警队,英国陆军与其他人员的公众暴力活动,是爱尔兰的周期性暴力冲突中的最新一轮。

北爱尔兰和爱尔兰的矛盾是什么

北爱尔兰问题即北爱尔兰的归属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爱尔兰爆发武装起义。1920年英政府采取“分而治之”政策,允许爱尔兰南部26个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有自治权;北部阿尔斯特省9个郡中6个郡仍置于英国统治之下。

1937年南爱尔兰宣布为独立共和国。1948年爱尔兰宣布脱离英联邦,英国继续保留北部6个郡,改国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北爱问题由30年来在北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徒)社区和联合主义者(主要是新教徒)社区的成员之间不断重复发生的激烈暴力冲突组成。冲突是由北爱尔兰在联合王国内的争议性地位与对占少数的民族派社区的统治,以及占多数的联合派对民族派的歧视所导致。

扩展资料:

17世纪的英国爆发了一系列内战,被英国人统治的苏格兰起义后,爱尔兰也紧跟着参与了反抗英国的斗争。之后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反对英国的斗争都被镇压,内战以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彻底失败而结束,而且英国全部占领了苏格兰和爱尔兰。

内战由坏事变成好事,英国吞并苏格兰和爱尔兰有了充分的理由,在1801年,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当爱尔兰内地人一致对外一心想要独立之时,同属爱尔兰一个地区的北爱尔兰,却没有想要独立的意思,甚至还有想要镇压爱尔兰内地的想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爱尔兰问题

求 北爱尔兰问题始末

北爱尔兰问题由来已久,是英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爱尔兰问题的延续,也是西欧的一个典型的民族问题。

北爱尔兰位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面积为14120平方公里,首府贝尔法斯特,人口约160万,其中60%是英国移民后裔,他们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40%是爱尔兰岛的土著后裔,信奉天主教。长期以来,他们分而聚居,互不往来。在北爱归属问题上,前者主张留在英国,后者则坚持回归爱尔兰。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住在爱尔兰岛上,6世纪时接受了罗马的天主教。12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入侵爱尔兰。1801年,根据《英爱同盟条约》,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版图,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完成了对爱尔兰的吞并,爱尔兰成为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深受压迫。爱尔兰人多次进行民族独立战争,反抗殖民者,1886—1893年,在贝尔法斯特不断发生骚乱,不同信仰、不同政见的两个民族之间的暴力对抗使百人丧失生命;1916年爆发了都柏林的复活节起义,起义是由激进的新芬党领导的,目的是争取爱尔兰独立,由于英军武装镇压,起义最终失败,几千名起义者牺牲。因此,爱尔兰问题在英国存在了700年。

1918年,英国举行大选,爱尔兰选出的议员大部分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芬党人。他们不去伦敦参加议会,在都柏林成立了自己的爱尔兰议会,并于1919年1月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组成临时政府,并组织成2,000人的共和军,到处开展反英斗争,解放大片土地,同时派出代表与英政府谈判,要求承认爱尔兰独立。

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弄得虚弱不堪的英国,无力再打一场国内战争,被迫于1921年12月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和约,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为自由郡,北方6郡仍留在英国。这时英国国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937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建立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宣布正式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由此便产生了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留在英国是与爱尔兰大多数人的意愿相违背的,新芬党党内也产生分岐。部分领袖和共和军战士坚决反对1921年和约。共和军立即宣布自己不再属于自由邦,成立了独立的单位,选出了自己的领袖,并从1921年1月起展开了争取南北爱统一的斗争。

但是,这时爱尔兰的分割已成定局。当时在北方6郡,由于英国几个世纪的移民,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后裔已占多数,他们坚决主张北爱留在英国。北爱在1921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议会,成立了自治政府。英国对爱尔兰的分割,是爱尔兰族人一致反对的。爱尔兰政府自成立以来,一直提出和平统一南北爱尔兰的要求,但英国政府不予理睬。这样,爱尔兰共和军就把武力争取南北爱的统一作为自己行动的唯一目标。一场为北爱尔兰而战的斗争延续至今,英国的爱尔兰问题演成了北爱尔兰问题。

英国和爱尔兰的什么历史原因造成北爱尔兰的现况

1801年爱尔兰岛划归英国。1921年南部26郡组成自由邦,1937年成立共和国,北部6郡仍归英国,称北爱尔兰,成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

数个世纪前,英国吞并了爱尔兰,随即大量殖民并屠杀当地居民,迫使不少爱尔兰人流亡北美,以至20世纪初爱尔兰南部独立时,爱尔兰北部的英国人数量超过了爱尔兰人,所以后来北爱尔兰投票决定前途时,当然是占多数的英国人要求留在英国。

按1920年的爱尔兰政府法北爱尔兰和南爱尔兰同时诞生于1921年。南爱尔兰立刻改名为爱尔兰自由邦。按1921年的英爱条约爱尔兰共和国独立后北爱尔兰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爱尔兰共和国。北爱尔兰决定留在英国。大多数爱尔兰人(联合派)希望留在英国,但一个举足轻重的少数派(民族派)希望加入爱尔兰共和国。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两派之间的斗争武装化。1972年北爱尔兰的自治权为此被取消。从1990年代中开始,两派的主要半军事组织达成一个不十分可靠的停火。

1972年北爱尔兰议会被取消后北爱尔兰没有正式的官方旗帜。联合派人士一般使用英国国旗或北爱尔兰过去的“红手旗”,民族派人士一般使用爱尔兰国旗。两派人士有时也使用他们归属的党派或宗教的旗帜。一些非中立组织使用圣帕特里克旗作为他们的旗帜,但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者认为这也是一面保皇派的旗帜,因此至今为止没有公认的北爱尔兰的旗帜,同样北爱尔兰没有自己的州歌。在英联邦运动会上,北爱尔兰代表队使用LondonderryAir,而在足球赛上则使用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