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大便出血是怎么回事啊

admin

大便出血是怎么回事啊

大便出血的原因

大便出血就是指大便中混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严重者大便看起来几乎全是血液,统称“便血”。

引起大便出血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大便出血是怎么回事啊-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第一类

1.肠道溃疡和炎症,如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痰、伤寒、溃疡性结肠炎等;

2.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血吸虫病等;

3.肿瘤,如直肠癌、结肠癌、肠息肉等;

4.肠道血液循环障碍,如痔、肠套叠、肠绞窄等;

5.损伤,如肛裂、器械检查或大便干燥擦伤等。

第二类是肠道以外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又可分为:

1.血液病,如各类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

2.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3.维生素缺乏症,如缺乏维生素C或K等;

4.中毒或药物毒性作用,如细菌性食物中毒、汞中毒等。通常,小儿便血的主要原因是直肠息肉或肠套叠,青年人便血以痔、肛裂和结肠炎为多见,中老年人便血同时伴有大便习惯改变者,要考虑到肠道肿瘤的可能性。

大便出血的预防

多吃纤维帮助改善

很多时候,大便出血是由於长期便秘及长期用力排便而成,这通常由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例如缺乏生果和蔬菜的食物纤维所引致。黄医生提议应改善生活习惯,多吃高纤食物,吸引纤维有增加肠胃蠕动,帮助排便的效果。另外多饮水也能令排便更畅顺,加上多运动和有良好的排便习惯,那就不会大便时会用力过度了。

但生息肉则有遗传因素影响,如直系亲属有曾患息肉,其他人应去做肠镜检查,看清楚肠道有没有息肉或其他病。如果大便出血的情况有持续,就应该立即到医生处检查及接受治疗,因为愈早治疗效果会更好。

检查方法:

大便出血发生时,不应再用力排便,那麼就可以暂时止血,然后应立即到医生处检查是因那种情况出血,方法有几种:

如是肛裂,因在肛门外围,所以医生会直接观察。

用窥肛器放入肛门检查,看有否内/外痔组织外露。

用内窥镜检查整条肠道,可看到会否有结肠癌或息肉的存在。

便血的自我检测

1、一般来说如果大便呈柏油状或呈黑红色,出血部位多在于上消化道。如果血色红,则多是下消化道疾病出血。

2、痔疮--便血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和,出血量可大可小。

3、肛裂--引起的便血在临床也是较常见的,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擦血,便后有肛门剧烈痛疼。

4、直肠癌--引起的便血与痔疮出血最为相似。便血呈鲜红色,成滴状附于大便表面。晚期伴有肛门直肠下坠和全身消瘦,大便次数增加,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5、直肠、结肠息肉--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一些患者在大便的表面带沟槽。

6、溃疡性结肠炎、痢疾--引起便血,多半混有粘液或呈脓血便,并伴有下腹痛、发热、便频及里急后重等症。

大便出血的危害

痔疮最主要的症状是便血、疼痛和异物脱垂。其中痔出血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呢?

1.大便时反复多次的出血,会使体内丢失大量的铁,引起缺铁性贫血。因痔疮失血而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早期一般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表现,贫血较重或进展较快时,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体力活动后气促、浮肿等。

2.但不论是哪种痔,质地都柔软。在炎症感染时,肿胀疼痛,发病快。

建议就医,健康重要

大便带血是怎么回事情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以血便或便后下鲜为特征。多见于上消

化道溃疡出血、胃肠息肉、小肠出血、肿瘤、肛周疾病下血,以及一些血液病、急

性传染药、寄生虫等。此处指的是由于痔疮破损、肛裂、肛窦炎、直肠结肠粘膜损

伤引起的便血。大便软而成形或硬结,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有的先血后便,有的

先便后血,血色大多鲜红,也有的黯红混浊。血量多时淋漓不尽,大便后肛口疼痛

加重。

中医认为便血是肠中积热(夹湿),或者脾气虚损,不能统摄血行所致。可用清肠

热、止血和补气摄血方法治疗。

自疗注意事项

(1)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稀糊状为佳。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烟酒、咖啡。

(4)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

荸荠汁、芦根汁、芹菜汁、胡萝卜、白萝卜(熟食)、苦瓜、茄子、黄瓜、菠菜、

金针菜、卷心菜、蛋黄、苹果、无花果、香蕉、黑芝麻、胡桃肉、白木耳等。

(5)要心情开朗,勿郁怒动火。心境不宽,烦躁忧郁会使肠粘膜收缩,血行不畅。

(6)减少房事,房事过频会使肠粘膜充血。加重出血。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云南白药,每次0.3克,每日2-3次。温水吞服。

(2)脾约麻仁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

(3)脏连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

2.验方自疗法

(1)大黄炭研粉,每次3-6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

(2)茄子叶瓦上烘干研粉,每次6克,每日2次。米汤吞服。

(3)旱莲草60克,煎汤代茶。

(4)地榆炭15克、槐花炭12克、茜草炭12克、赤小豆30克、防风炭10

克、大黄炭10克、黄柏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用于肠中积热夹湿、

血色红而混浊、口苦、舌苔黄厚、大便不畅者。

(5)灶心土30克、党参10克、焦白术10克、姜炭10克、升麻炭10克、

炒芪12克、阿胶9克(另烊)、甘草6克,每日1贴,分2次煎服。用于脾气虚

弱、面色苍白、疲倦无力者。

3.饮食自疗法。

(1)猪大肠250克、鲜槐花15克,煮食喝汤。

(2)每日食数只柿饼。

(3)白木耳10克、红枣15克,小火炖烂服。

(4)金针菜30克,红糖适量,煎汤服。

(5)生姜、艾叶各15克。艾叶同生姜煎浓汁,每服1杯。艾叶温经止血,生姜

祛寒,用于治疗虚寒性出血,主治粪后下血。

(6)醋5碗、赤豆3碗,煮熟晒干为末,每次服5克。本方主治肠痔下血。

4.外治自疗法

(1)熏洗。阿胶加醋浸没软化后蒸烊成膏,每次取30克再加醋500克化开,

加热烧开后先熏后洗肛门,每日2次。原液可洗多次。用于肛裂、痔疮出血者。

(2)涂药。清凉油拌珠黄散2支,涂肛门内外。

(3)野艾(蒿子叶)捣烂如泥敷肛门口。

(4)鸡蛋黄油涂肛口。(适合肛口粘膜干燥破裂者。)

鸡蛋黄油制法;取熟蛋黄数只,放非铁器餐具内小火翻炒,待油渗出过滤即得。

5.其他自疗法

(1)揉腹。每日早晚(醒后睡前)两次揉摩腹部,逆顺时针各100次。

(2)提肛。每日2-3次作缩肛动作,每次30-50次。

避免误诊

过去无肛肠疾病突然出现便血,或者少量黯红混浊便血时有出现,经久不愈;或者

便血中带有坏死腐败组织、浓性分泌物,患者不可疏忽大意,应赴医院检查。

由于怕大便引发疼痛,就忍耐排便,反而会造成大便秘结,热毒内生,加重便血症

状。

未婚女青年月经期必须注意休息,必须重视阴部清洁卫生,否则容易导致肛门粘膜炎症,破裂出血

便血

消化道出血经肠道排出后,粪便带血或全血便,颜色可以是鲜红色、暗红色和柏油样。血便的颜色取决于出血的位置、出血量和血液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下消化道(小肠、结肠、直肠、肛门)出血,大便常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肠)出血,大便往往呈柏油样。

(一)病因

便血一般分为鲜血便、柏油样便和隐血便,现将常见病因分述如下。

1鲜血便:一般来自回肠下端、结肠、直肠、肛门,大便颜色鲜红或暗红,可混有粘液和脓血。常见疾病是:痔、肛裂出血。痔疮便血在排便时喷射状流出或便后滴血;肛裂便血量少,但肛门疼痛较剧。直肠息肉出血,便血量不大,血液附在大便表面,有时粪便变细呈条状或有压迹。痢疾便血呈脓血便,便次多,伴左下腹痛。

2柏油样便:即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未呕出,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肠内的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硫化亚铁使大便发黑而发亮,像柏油一样。出现柏油样便,表明出血量已经达到60毫升以上。但要注意某些食物、药物可以使大便发黑,用大便隐血试验可以鉴别。

3隐血便:凡小量消化道出血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仅在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胃溃疡、胃癌。

(二)救护措施

救护措施与呕血基本相同。安静卧床,减少活动,观察出血量,适当使用止血药,发生晕厥、休克及时送医院急救。

如何挂号就诊

1.肛肠外科:便后有鲜红色血,或排鲜红色血便,一般不伴剧烈腹痛的病人,应挂肛肠外科。

2.普通外科:便鲜血,伴剧烈腹痛甚至休克的病人,应挂普通外科。

3.肠道门诊:急性起病,排脓血样便的病人,应挂肠道门诊。

4.消化内科:排黑便、暗红色血便,或有慢性结肠炎史,经常排鲜红色血便的病人,应挂消化内科。

5.血液科:便血伴有全身出血倾向者,应挂血液科进一步检查。

6.肾内科:原有肾炎史,又出现血便者,应挂肾内科。

7.传染科:便血出现在发热之后,并有疫区生活史的病人,应挂传染科。

血液从肛门排出称为便血,主要包括大便时滴血、喷血或大便带血。一般来说,肉眼可见的便血多提示下消化道(特别是结肠与直肠)出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越接近颜色越鲜红。

人们一般认为,便血都是痔疮所致,这是不正确的。痔,特别是一、二期内痔多以便血为主要症状。便血一般发生于排便时,便时及便后滴血或有喷射状出血,血与粪便不相混。出血量多少不等,可为数毫升至数十毫升。反复出血可导致严重贫血。痔的诊断比较容易,但必须指出,临床上常将具有便血症状的肛管直肠疾病,如直肠腺瘤、直肠癌误诊为内痔。因此确定痔的诊断时,必须排除其他疾病。对便血病人进行指检是必要的,使用一次性乙状结肠检查镜进行常规检查是一种方便、经济、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

肛瘘常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较少为血性。因疾病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目前仍以手术治疗较为可靠。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1.便血。

2.脓血便和粘液血便。

3.大便习惯改变,包括便秘、腹泻或二者交替、排便不尽等。

4.大便形状改变。

5.腹痛、腹部不适、腹部肿块等。

对便血病人使用一次性乙状结肠检查镜进行常规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直肠及低位乙状结肠癌,必要时行全大肠镜检查。对大肠癌必须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癌前病变:

1.腺瘤:腺瘤属癌前病变已得到公认,常见症状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瘤体脱出肛门外、腹痛等。应使用一次性乙状结肠检查镜早期诊断,尽早手术切除。

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是便血、排便次数增多、腹痛。

其他:

1.全身病变:如血液系统疾病。

2.肛门损伤等。

总之,出现便血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排除其他疾患,以免耽误病情。(

便血:血从肛门而出,或随大便挟杂而下,或下纯血。

《灵枢。百病始生》称谓:“后血”;《伤寒论》称“圊血”;《金匮要略》称:“下血”,并依下血与排便之先后,提出“远血”和“近血”的名称。张景岳指出:“血在便后来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肾。……血在便前来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后世医家又以下血色之清浊,立肠风,脏毒之名。《证治要诀》云:“血清色鲜红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医学入门》有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者,称“血箭”。

本症应与下痢脓血相鉴别。下痢脓血者,多呈脓血杂下,并有明显的腹痛,里急后重等表现,而本症表现则为大便时血自下,而无脓样物,且无明显的腹痛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常见证候」

胃肠实热:大便下血,兼见唇干口燥,口渴喜冷饮,齿龈肿痛,口臭口苦,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

湿热交蒸:先血后便,下血鲜红,大便不爽,肢困脘胀,纳呆,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寒:先便后血,或血便混杂,或下纯血,血色紫暗,或便如柏油,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脘腹隐痛,纳呆,便溏,形寒肢冷,口淡而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

肝阴虚:大便下血,症兼头晕目眩,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夜寐不安,骨蒸盗汗,梦中失精,腰酸肢倦,形体消瘦,舌质红绛,脉细数。

痔疮便血: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或伴有肛裂,舌红苔黄,脉弦数。

参考资料:小儿便血||粪便颜色异常

便血的辨别诊断要点:

合并症可能的诊断

排便时喷射状排血,或便后滴出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出血量不等,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猛感疼痛痔疮

便血量较少,色鲜红,呈丝状覆盖粪便,排便时有疼痛感,便后也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肛裂

间歇性便血,一般便血量不多,血液附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不与粪便相混,有时粪便变细呈细条状,或一侧有凹陷直肠息肉或结肠息肉

随病情发展便血量增多,常伴有腹泻、体重减轻、贫血、大便常混浓性黏液,有特殊腥臭味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者

大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粪便脓血样或有黏液血液。结肠癌

发病急骤,伴有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便血量不多,常与粪便相混,大便频数,有里急后重感及腹压痛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

出血常呈间隙性,便血量较小,且粪便中含有脓血或粘液,多伴有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感溃疡性结肠炎

出血量较少,且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柏油样便,常伴有呕血为上消化道出血特征症状,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溃疡

大便颜色无改变,仅潜血试验呈阳性潜血便,多由消化道小量出血引起

上厕所的时候拉出很多红色的血,

如果不是因为便秘引起肛裂而出血的话,就是下面的原因了:

便血

病因症状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以血便或便后下鲜为特征。多见于上消

化道溃疡出血、胃肠息肉、小肠出血、肿瘤、肛周疾病下血,以及一些血液病、急

性传染药、寄生虫等。此处指的是由于痔疮破损、肛裂、肛窦炎、直肠结肠粘膜损

伤引起的便血。大便软而成形或硬结,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有的先血后便,有的

先便后血,血色大多鲜红,也有的黯红混浊。血量多时淋漓不尽,大便后肛口疼痛

加重。

中医认为便血是肠中积热(夹湿),或者脾气虚损,不能统摄血行所致。可用清肠

热、止血和补气摄血方法治疗。

自疗注意事项

(1)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稀糊状为佳。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烟酒、咖啡。

(4)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

荸荠汁、芦根汁、芹菜汁、胡萝卜、白萝卜(熟食)、苦瓜、茄子、黄瓜、菠菜、

金针菜、卷心菜、蛋黄、苹果、无花果、香蕉、黑芝麻、胡桃肉、白木耳等。

(5)要心情开朗,勿郁怒动火。心境不宽,烦躁忧郁会使肠粘膜收缩,血行不畅。

(6)减少房事,房事过频会使肠粘膜充血。加重出血。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云南白药,每次0.3克,每日2-3次。温水吞服。

(2)脾约麻仁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

(3)脏连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

2.验方自疗法

(1)大黄炭研粉,每次3-6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

(2)茄子叶瓦上烘干研粉,每次6克,每日2次。米汤吞服。

(3)旱莲草60克,煎汤代茶。

(4)地榆炭15克、槐花炭12克、茜草炭12克、赤小豆30克、防风炭10

克、大黄炭10克、黄柏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用于肠中积热夹湿、

血色红而混浊、口苦、舌苔黄厚、大便不畅者。

(5)灶心土30克、党参10克、焦白术10克、姜炭10克、升麻炭10克、

炒芪12克、阿胶9克(另烊)、甘草6克,每日1贴,分2次煎服。用于脾气虚

弱、面色苍白、疲倦无力者。

3.饮食自疗法。

(1)猪大肠250克、鲜槐花15克,煮食喝汤。

(2)每日食数只柿饼。

(3)白木耳10克、红枣15克,小火炖烂服。

(4)金针菜30克,红糖适量,煎汤服。

(5)生姜、艾叶各15克。艾叶同生姜煎浓汁,每服1杯。艾叶温经止血,生姜

祛寒,用于治疗虚寒性出血,主治粪后下血。

(6)醋5碗、赤豆3碗,煮熟晒干为末,每次服5克。本方主治肠痔下血。

4.外治自疗法

(1)熏洗。阿胶加醋浸没软化后蒸烊成膏,每次取30克再加醋500克化开,

加热烧开后先熏后洗肛门,每日2次。原液可洗多次。用于肛裂、痔疮出血者。

(2)涂药。清凉油拌珠黄散2支,涂肛门内外。

(3)野艾(蒿子叶)捣烂如泥敷肛门口。

(4)鸡蛋黄油涂肛口。(适合肛口粘膜干燥破裂者。)

鸡蛋黄油制法;取熟蛋黄数只,放非铁器餐具内小火翻炒,待油渗出过滤即得。

5.其他自疗法

(1)揉腹。每日早晚(醒后睡前)两次揉摩腹部,逆顺时针各100次。

(2)提肛。每日2-3次作缩肛动作,每次30-50次。

避免误诊

过去无肛肠疾病突然出现便血,或者少量黯红混浊便血时有出现,经久不愈;或者

便血中带有坏死腐败组织、浓性分泌物,患者不可疏忽大意,应赴医院检查。

由于怕大便引发疼痛,就忍耐排便,反而会造成大便秘结,热毒内生,加重便血症

状。

未婚女青年月经期必须注意休息,必须重视阴部清洁卫生,否则容易导致肛门粘膜炎症,破裂出血

便血

消化道出血经肠道排出后,粪便带血或全血便,颜色可以是鲜红色、暗红色和柏油样。血便的颜色取决于出血的位置、出血量和血液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下消化道(小肠、结肠、直肠、肛门)出血,大便常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肠)出血,大便往往呈柏油样。

(一)病因

便血一般分为鲜血便、柏油样便和隐血便,现将常见病因分述如下。

1鲜血便:一般来自回肠下端、结肠、直肠、肛门,大便颜色鲜红或暗红,可混有粘液和脓血。常见疾病是:痔、肛裂出血。痔疮便血在排便时喷射状流出或便后滴血;肛裂便血量少,但肛门疼痛较剧。直肠息肉出血,便血量不大,血液附在大便表面,有时粪便变细呈条状或有压迹。痢疾便血呈脓血便,便次多,伴左下腹痛。

2柏油样便:即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未呕出,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肠内的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硫化亚铁使大便发黑而发亮,像柏油一样。出现柏油样便,表明出血量已经达到60毫升以上。但要注意某些食物、药物可以使大便发黑,用大便隐血试验可以鉴别。

3隐血便:凡小量消化道出血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仅在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胃溃疡、胃癌。

(二)救护措施

救护措施与呕血基本相同。安静卧床,减少活动,观察出血量,适当使用止血药,发生晕厥、休克及时送医院急救。

如何挂号就诊

1.肛肠外科:便后有鲜红色血,或排鲜红色血便,一般不伴剧烈腹痛的病人,应挂肛肠外科。

2.普通外科:便鲜血,伴剧烈腹痛甚至休克的病人,应挂普通外科。

3.肠道门诊:急性起病,排脓血样便的病人,应挂肠道门诊。

4.消化内科:排黑便、暗红色血便,或有慢性结肠炎史,经常排鲜红色血便的病人,应挂消化内科。

5.血液科:便血伴有全身出血倾向者,应挂血液科进一步检查。

6.肾内科:原有肾炎史,又出现血便者,应挂肾内科。

7.传染科:便血出现在发热之后,并有疫区生活史的病人,应挂传染科。

血液从肛门排出称为便血,主要包括大便时滴血、喷血或大便带血。一般来说,肉眼可见的便血多提示下消化道(特别是结肠与直肠)出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越接近颜色越鲜红。

人们一般认为,便血都是痔疮所致,这是不正确的。痔,特别是一、二期内痔多以便血为主要症状。便血一般发生于排便时,便时及便后滴血或有喷射状出血,血与粪便不相混。出血量多少不等,可为数毫升至数十毫升。反复出血可导致严重贫血。痔的诊断比较容易,但必须指出,临床上常将具有便血症状的肛管直肠疾病,如直肠腺瘤、直肠癌误诊为内痔。因此确定痔的诊断时,必须排除其他疾病。对便血病人进行指检是必要的,使用一次性乙状结肠检查镜进行常规检查是一种方便、经济、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

肛瘘常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较少为血性。因疾病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目前仍以手术治疗较为可靠。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1.便血。

2.脓血便和粘液血便。

3.大便习惯改变,包括便秘、腹泻或二者交替、排便不尽等。

4.大便形状改变。

5.腹痛、腹部不适、腹部肿块等。

对便血病人使用一次性乙状结肠检查镜进行常规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直肠及低位乙状结肠癌,必要时行全大肠镜检查。对大肠癌必须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癌前病变:

1.腺瘤:腺瘤属癌前病变已得到公认,常见症状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瘤体脱出肛门外、腹痛等。应使用一次性乙状结肠检查镜早期诊断,尽早手术切除。

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是便血、排便次数增多、腹痛。

其他:

1.全身病变:如血液系统疾病。

2.肛门损伤等。

总之,出现便血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排除其他疾患,以免耽误病情。(

便血:血从肛门而出,或随大便挟杂而下,或下纯血。

《灵枢。百病始生》称谓:“后血”;《伤寒论》称“圊血”;《金匮要略》称:“下血”,并依下血与排便之先后,提出“远血”和“近血”的名称。张景岳指出:“血在便后来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肾。……血在便前来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后世医家又以下血色之清浊,立肠风,脏毒之名。《证治要诀》云:“血清色鲜红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医学入门》有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者,称“血箭”。

本症应与下痢脓血相鉴别。下痢脓血者,多呈脓血杂下,并有明显的腹痛,里急后重等表现,而本症表现则为大便时血自下,而无脓样物,且无明显的腹痛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常见证候」

胃肠实热:大便下血,兼见唇干口燥,口渴喜冷饮,齿龈肿痛,口臭口苦,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

湿热交蒸:先血后便,下血鲜红,大便不爽,肢困脘胀,纳呆,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寒:先便后血,或血便混杂,或下纯血,血色紫暗,或便如柏油,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脘腹隐痛,纳呆,便溏,形寒肢冷,口淡而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

肝阴虚:大便下血,症兼头晕目眩,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夜寐不安,骨蒸盗汗,梦中失精,腰酸肢倦,形体消瘦,舌质红绛,脉细数。

痔疮便血: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或伴有肛裂,舌红苔黄,脉弦数。

参考资料:小儿便血||粪便颜色异常

便血的辨别诊断要点:

合并症可能的诊断

排便时喷射状排血,或便后滴出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出血量不等,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猛感疼痛痔疮

便血量较少,色鲜红,呈丝状覆盖粪便,排便时有疼痛感,便后也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肛裂

间歇性便血,一般便血量不多,血液附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不与粪便相混,有时粪便变细呈细条状,或一侧有凹陷直肠息肉或结肠息肉

随病情发展便血量增多,常伴有腹泻、体重减轻、贫血、大便常混浓性黏液,有特殊腥臭味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者

大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粪便脓血样或有黏液血液。结肠癌

发病急骤,伴有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便血量不多,常与粪便相混,大便频数,有里急后重感及腹压痛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

出血常呈间隙性,便血量较小,且粪便中含有脓血或粘液,多伴有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感溃疡性结肠炎

出血量较少,且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柏油样便,常伴有呕血为上消化道出血特征症状,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溃疡

大便颜色无改变,仅潜血试验呈阳性潜血便,多由消化道小量出血引起

大便带血主要应考虑哪几种疾病?

大便带血,是下消化道,特别是结肠、直肠和肛门部出血的一个特殊症状,提示肠道有器质性病变,必须十分重视,及时明确诊断,抓紧治疗。大便带血时应考虑下列疾病:

(1)肛门疾病

①血色鲜红无疼痛者,多见于内痔,Ⅰ期痔核以便血为特征,常因大便擦破痔核而出血,所下之血,或点滴不已,或一线如箭,或仅在手纸上带血;Ⅱ期痔核便血不多或不出血,常脱出肛门之外。

②肛裂的便血多伴有肛门疼痛及典型的便后周期性疼痛。

③肛管癌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前加剧。

(2)直肠疾病

①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呈间歇性,色鲜红,一般量不多,这种病常见于儿童。

②直肠癌的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粘液及血,伴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尽感,便血早期为鲜红,或暗红,量不多,晚期大便中常有恶臭粘液,体重减轻,应高度重视。

③放射性直肠炎也可大便带血,但应有放射治疗史。

(3)结肠疾病

①结肠息肉:a.幼年性结肠息肉病,平均发病年龄是6岁,无家族史,主要表现是大便带血,常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和生长迟缓,且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如肠旋转不良、脐疝和脑水肿等;b.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有家族史,症状以大便带血、直肠脱垂和生长迟缓为常见特征;c.Cronknite�Canda综合征(CCS):为错构瘤息肉综合征,至成人发病,大便带血,多有腹泻,排便量大,并可含有脂肪,兼见腹痛、厌食、乏力、呕吐、性欲和味觉减退。几乎总有指(趾)甲的改变、脱发及色素沉着。

②结肠癌:常见于左半结肠癌,患者多有顽固性便秘,也可间见大便次数增多,癌肿破溃时,可使粪块外面染有鲜血或粘液,甚至排出脓液。

(3)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二者都可见便血,且多与粘液或脓液同时排出,伴有腹痛。

(4)阿米巴痢疾:以便血为主要症状,其大便呈酱红色,粘液多,且有恶臭味。

(5)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表现为急性起病,伴发热,腹泻,可有进食腐败肉食病史,常以食物中毒形式起病。

此外,1岁以内小儿应注意肠套叠。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也可有便血的症状。

便血

消化道出血经肠道排出后,粪便带血或全血便,颜色可以是鲜红色、暗红色和柏油样。血便的颜色取决于出血的位置、出血量和血液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下消化道(小肠、结肠、直肠、肛门)出血,大便常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出血,大便往往呈柏油样。

(一)病因

便血一般分为鲜血便、柏油样便和隐血便,现将常见病因分述如下。

1�鲜血便一般来自回肠下端、结肠、直肠、肛门,大便颜色鲜红或暗红,可混有粘液和脓血。常见疾病是:痔、肛裂出血。痔疮便血在排便时喷射状流出或便后滴血;肛裂便血量少,但肛门疼痛较剧。直肠息肉出血,便血量不大,血液附在大便表面,有时粪便变细呈条状或有压迹。痢疾便血呈脓血便,便次多,伴左下腹痛。

2�柏油样便即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未呕出,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肠内的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硫化亚铁使大便发黑而发亮,像柏油一样。出现柏油样便,表明出血量已经达到60毫升以上。但要注意某些食物、药物可以使大便发黑,用大便隐血试验可以鉴别。

3�隐血便凡小量消化道出血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仅在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胃溃疡、胃癌。

(二)救护措施

救护措施与呕血基本相同。安静卧床,减少活动,观察出血量,适当使用止血药,发生晕厥、休克及时送医院急救。

便血就是内痔吗?

便血是内痔,特别是早期内痔的一个典型症状,但不能据此就认为便血就是内痔。便血是一个常见症状,临床中的许多疾病,都可引起便血。

①各种肠炎:因炎症作用,破坏了肠道粘膜的完整性,出现便中混杂有暗紫色血、分泌物,并伴有各类肠炎所特有的症状。

②肛乳头炎及其肥大:在齿线上,表面覆有肛管上皮,偶可见出血。

③肛裂:便时疼痛剧烈,便后鲜血滴沥。

④直肠癌:常有出血和大量分泌物,最易误诊、漏诊。手诊时,指套可染血,并可及形状不一、表面粗糙不平、边缘不齐的坚硬病灶,需作病理组织活检,才能确诊。该病出血,也可引起贫血。

⑤直肠腺瘤或绒毛乳头状瘤:该病常常出血,每次排便时,粪便上带有血丝,偶尔也有大量出血。但该瘤长而有蒂,肛门镜检查,直肠内可见肿瘤、色红,可带蒂。

大便有血是怎么回事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

痢疾初起,先见腹痛,继而下痢,日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多发于夏秋季节,由湿热之邪,内伤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消导,更挟积滞,酝酿肠道而成。

痢疾

病名。见《济生方》。宋以前有肠澼、赤白沃、热利、痢病、下痢(或“痢”)、滞下等名称。《医碥》卷三:“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湿热之气,积于肠胃,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运行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粘肠胃之中,运行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为火,与所受湿热之气混合为邪,攻刺作痛,……”有腹痛泻次频仍,下利赤白粘冻,里急后重等症。后世更明确指出痢疾多由饮食不洁,感受疫毒之气,使肠道产生积滞,传导失常所致,当辨其虚实分别论治。而痢疾所下之赤白粘冻,《医学原理·痢门》谓:“其赤者血分受伤,属于小肠;白者气分受伤,属于大肠。”《明医指掌》:“湿热之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在临床上,实证宜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为法。邪盛正虚者,宜祛邪扶正,兼用行血调气,此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虚证当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痢疾又可分为多种,按不同的病因、症候(包括症情轻重和病程以及下痢之色),大致有暑痢、湿热痢、风痢、疫痢、气痢、毒痢、热痢、寒痢、噤口痢、久痢、休息痢、奇恒痢、赤痢、白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多种,中医所说之痢疾,既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痢疾,也包括阿米巴痢、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及其他一些肠道感染、中毒等引致的肠道传化、吸收功能失调的疾病。

【诊断要点】

痢疾依据病人接触病史及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确立诊断。

痢疾分证,有白痢、赤痢、赤白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1.白痢:湿胜于热,邪伤气分,其症痢下粘腻白物,或如豆汁,腹痛后重,胸腹痞闷,溲行色白或黄,或称湿痢。

2.赤痢:热胜于湿,邪伤血分,其症痢下物为黄赤色,或纯赤色,或如鱼脑,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热,烦渴引饮,或见高热,亦名热痢。

3.赤白痢:湿热蕴积,气血两伤,其症赤白杂下,状如鱼脑,腥臭异常,烦渴,腹痛,脉濡而数,亦名湿热痢。

4.噤口痢:下痢赤白,呕逆,不能纳食,胸脘痞闷,神疲乏力。多因湿热不化,壅塞胃口,或秽浊阻隔胃脘而成。

5.休息痢:正虚邪陷,留连肠胃,痢久不愈,屡发屡止,神气疲惫,面色萎黄,形羸无力,脉象细弱。

中医治疗痢疾

1、湿痢疾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2、寒湿痢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行血

方药胃苓汤加减

3、疫毒痢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

4、虚寒痢

治法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方药真人养脏汤加减

5、阴虚痢

治法养阴泄热,清肠止痢

方药驻车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6、休息痢

治法益气健脾,调气导滞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高。各年龄段人群皆可染病,小儿发病率较成人高,尤以1-4岁小儿发病率最高。在环境卫生状况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易于流行。我国菌痢的发病率也很高。细菌性痢疾于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发病后3-4天就诊,疗效较差。如果治疗不彻底或不适当,容易转为慢性痢疾、较难根治。中毒型痢疾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1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于志贺氏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按菌体抗原不同分为志贺氏菌、福氏菌、鲍氏菌、宋内氏菌4个群。此菌属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其中宋内氏菌最强,志贺氏菌最弱。在日光下半小时、60℃时10分钟、100℃时即刻,均可将其杀灭。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儿、漂白粉、新洁尔灭、过氧乙酸等均可将其灭活。

2流行病学

痢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高。痢疾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轻型、慢性痢疾和健康带菌者易被忽视。传播途径以粪、口感染为主,卫生习惯不良的小儿易患本病。小儿慢性菌痢多具潜隐性、非典型性和迁延性,不易被发现,故易在小儿群体中流行。人被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可以再发。受寒、疲劳、饮食不当、营养缺乏、肠菌群失调等因素皆可降低对本病的抵抗力。

3发病机理

本病以结肠或回肠末端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因为痢疾杆菌侵袭后产生内、外毒素使肠粘膜受损,病变部位有多核细胞浸润,形成脓肿或溃疡。病变局部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中毒性菌痢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使血管壁周围组织严重水肿,内脏器官(如脑、肝、肾及肾上腺等)出现水肿。

4临床表现

菌痢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伴全身中毒等症状。婴儿对感染反应不强,起病较缓,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样稀便,病程易迁延。3岁以上患儿起病急,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可发生惊厥、呕吐。志贺氏或福氏菌感染者病情较重,易出现中毒型痢疾,多见于3-7岁儿童。人工喂养儿体质较弱,易出现并发症。

菌痢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迁延性和慢性菌痢3类,其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1)急性菌痢按临床表现分为4型,即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

①普通型:急性起病,体温达39℃-40℃,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每日大便10-20次,初为稀便或呈水泻,继呈脓血便,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明显。如能及时治疗、可于数日内痊愈。

②轻型:较普通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表现轻,里急后重等症状不明显,易误诊为肠炎或结肠炎。

③重型:高热、呕吐、腹痛、里急后重明显,排脓血便,每日达数十次,严重者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

④中毒型:此型多见于3-7岁儿童。起病急剧,体温迅速升至40℃0-41℃,伴有头痛、畏寒、惊厥或循环障碍等症状。本病常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胃肠症状也不严重,且多在出现惊厥后6-12小时才发生。中毒型多表现为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的休克型;以脑水肿与颅内压增加等脑部症状为主的脑型,以呼吸与循环衰竭同时存在为主的混合型。

a.休克型:早期患儿面色灰白,口周青紫,肢端发冷,指趾甲苍白,心率和呼吸增快。随病情发展,面色变灰,指趾甲、口唇发绀,皮肤发花,心率每分钟达160次以上,心音低钝,脉细弱,意识不清。晚期伴心力衰竭、休克肺、DIC(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b.脑型: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乳儿和学龄儿童相对少见。患儿初起意识清醒,突然出现惊厥、四肢抽动,两眼上翻。严重者反复出现。开始每次惊厥后意识尚清,以后逐渐萎靡、烦躁或嗜睡,直至昏迷。患儿面色灰白,且体温越高面色越灰,神经症状也越重。脑水肿、脑病可引起呼吸衰竭,则治疗较为困难。因此若见患儿面色发灰、心率相对较缓及反复惊厥,都是颅压增高的征兆,要积极处理,以防呼吸衰竭发生。

菌痢有脑水肿时,眼底改变并不明显,不能以此来判断有无脑水肿。

C.混和型:脑型和休克型表现同时存在,病情更严重。

(2}迁延性菌痢病程在2周-2个月之间,系急性菌痢迁延不愈之故。病人常无高热、腹痛或中毒症状,只表现为腹部不适、食欲不佳、大便次数多,有时脓血便和黏液便交替出现。便培养阳性率低于急性期。

(3}慢性菌痢病程在2个月以上。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因患儿体质弱、营养不良、佝偻病、寄生虫、贫血等合并症所致,也可因耐药菌株引起。除腹泻外,其他症状不典型。病程久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轻度贫血等现象。

5检查

急性病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核左移,慢性病人可有贫血。典型病人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以及吞噬细胞,不典型者只见少许白细胞。挑选有脓血的大便易得到阳性结果。x线及乙状结肠镜可用于慢性菌痢的检查和鉴别诊断。

6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流行季节有痢疾接触史或有不洁饮食史,出现发热、黏胨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应考虑本病。在夏秋季节,有突发高热、惊厥、面色苍白、四肢末梢发冷、脉细数者应考虑中毒型菌痢。本病有呕吐、腹痛症状,但若病人出现严重呕吐、持久的剧烈腹痛,应首先排除其他肠内、外疾病,以防误诊。应注意与下列各种疾病相鉴别:

①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多发于2岁以下儿童,5-8个月发病率较高。粪便内可有黏液,有腥臭味,较为稀薄呈蛋花汤样,大便次数较多,容易引起脱水、酸中毒。镜检可有白细胞、脓细胞,通过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②沙门氏菌肠炎常常以家庭或集体发作,呕吐多见,大便黏液多于脓,常呈绿色胶冻状。里急后重较为少见,粪便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③病毒性腹泻多见于2岁之内儿童。起病急,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可有少量黏液,无腥臭味。粪便细菌培养阴性,做免疫电镜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及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检测,以及病毒分离对诊断本病有帮助。

④阿米巴痢疾南方多见,多发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起病较慢,大便次数较多,但无里急后重,大便有血和黏液,呈紫红色果酱样,新鲜大便黏液镜检可以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⑥出血性小肠炎发病急,有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大便呈血水便,晚期常常出现休克。粪便培养阴性,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

⑥流行性乙型脑炎其流行季节与中毒型痢疾相同。在中毒型痢疾缺乏肠道症状时,二者相似。脑脊液检查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有帮助;而温盐水灌肠,以灌出物镜检或培养,可以明确中毒型痢疾的诊断。

⑦霍乱与副霍乱于流行季节来自疫区,有食用水产品史,出现急性呕吐和腹泻、水量多,呈淘米水样,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帮助诊断。

⑧肠结核可以出现脓血便,与菌痢类似,但其发病缓慢,有结核病史、可有午后低热及盗汗,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粪便培养有助于诊断。

7治疗

(1)急性痢疾普通型的治疗

①常规疗法:患儿要卧床休息、隔离和采用消毒措施。饮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吐泻、腹胀重的患儿可短期禁食。

②抗生素疗法:可选用氟呱酸、庆大霉素、黄连素和复方新诺明等联合口服。疗程7-10天。

③吸附疗法:可给予思密达,其对细菌和毒素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并可抑制细菌生长,还可与黏液蛋白结合并相互作用,加强肠道黏膜屏障作用。

④微生态疗法:可用含双歧杆菌制剂。它通过与肠道猫膜上皮细胞结合,起占位性保护作用,抑制细菌入侵,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⑥补液疗法:根据脱水情况决定补液方法和补液量。

(2)慢性痢疾的治疗

①抗生素疗法常用药物和剂量同急性菌痢的治疗,但疗程要长。可采用间歇疗法,用药7-10天,休息4天,再治疗4天,休息4天,再重复4天,总疗程3-4周。也可用黄连素或大蒜混合液灌肠治疗。但应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应在大便培养转阴、脓血便消失后即改用中药、维生素、微生态制剂和思密达等药物。

②饮食疗法:慢性菌痢除抗菌治疗外,还应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3)中毒型痢疾的治疗

①改善微循环:可利用阿托品类药物解除血管痉挛,防止休克。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异丙肾等扩张血管。用冬眠药物氯丙嗪抑制血管壁上受体,使微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且有镇静、降低基础代谢作用。用糖皮质激素、氢化考的松消炎、减轻脑水肿、减轻中毒症状。

②扩容及纠酸:按输液速度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进行。

③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剂,危重者给予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④减轻脑水肿:对脑型病例应及时使用脱水剂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注。

⑤控制感染:及时作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在药敏结果出来以前,一般首选哇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氟呱酸静脉给药,但因此类药可能会影响幼童骨骼发育,疗程不宜过长.一般为5-7天。还常用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抱氨噻肟控制感染。

⑥降温:可用莱比林、扑热息痛、萘普生等降温,也可冷盐水灌肠、物理降温。

8痢疾杆菌的耐药性

痢疾杆菌细胞质中的耐药因子(R因子)可使其产生破坏抗菌药物的酶系统,产生耐药性。R因子可以在不同菌株,甚至不同菌群之间传递,造成耐药性扩散,因而出现更多的耐药菌株。

近年来抗生素的普遍应用,甚至滥用,使痢疾杆菌抗药性逐年增加,一些敏感菌株也成为耐药株,对常用抗生素(复方胺甲恶唑、氯霉素、吡哌酸、氨苄西林、诺氟沙星)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9中医对痢疾的研究简况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及脏腑而成,属于“肠辟、痢疾”范畴。《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下为飨泄,久为肠辟。”,《证治汇补》指出:“肠辟者,谓湿热积于肠中.即今痢疾也,故曰无疾不成痢,痢乃湿、热、食积三者”。在治疗上应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景岳全书》云:“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最大关系,若四者不明,则杀人甚易也。”,故本病辨证首辨寒、热、虚、实,临证当据腹痛、里急后重、痢色,并参合舌脉而辨,通常可分为6种类型。现将各型的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分述如下。

(1)湿热型

本证以腹痛、痢下赤白脓血、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病机为湿热之邪侵入肠胃,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郁滞于大肠,经络受损,故下痢赤白脓血;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治则宜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可用芍药汤加减:芍药、金银花各15g,当归、大黄、黄芩、黄连各9g,槟榔、木香、桂枝、甘草各5g。血热痰阻者,加地榆、桃仁、丹皮。

(2)寒湿型

本证以腹痛胀满、喜温暖、下痢白多赤少或纯白冻为辨证要点。病机为寒湿之邪侵及肠胃,气血淤滞,腑气通降不利,故腹痛胀满,里急后重;寒邪所致,故喜温暖;寒湿之邪交阻大肠,经络受损,则下痢白多赤少或纯白冻;舌淡、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之象。治则宜温化寒湿,行气和血。可用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茯苓、当归各10g,桂枝、炮干姜、木香、枳实各3g。若寒甚者,加大炮干姜用量。

(3)疫毒型

本证以发病急骤、腹痛、里急后重较剧或壮热烦躁、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为辨证要点。病机为疫毒之邪,伤人最速,故发病急骤,疫毒熏灼肠道,耗伤气血,经脉受损,故下痢鲜紫脓血;疫毒之气甚于湿热之邪,故腹痛里急后重较剧;毒盛于里,助热伤津,故壮热烦渴;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为疫毒内热炽盛之征。治则宜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金银花、白芍各3鲍,秦皮、地榆各15g,黄连3g,黄柏6g。神昏痉厥者加犀角、羚羊角。此型需配合西医对症疗法,以缓燃眉之急。

(4)阴虚型

本证见于久痢津伤之病人。以痢下脓血黏稠、虚坐努责、舌红绛少苔为辨证要点。病机为邪滞肠间,阴血不足,故痢下脓血黏稠;营阴不足故虚坐努责;舌红绛少苔、脉细数为阴血亏耗之征。治则宜养阴清热,和血止痛。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黄连、乌梅各6g,黄芩、阿胶、当归各l0g,白芍、地榆炭各15g。若下痢无度,虚坐努责,加赤石脂、禹余粮、人参。

(5)虚寒型

本证以痢下稀薄或白冻,食少神疲,腰酸肢冷或滑脱不禁为辨证要点。病机为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中,故下痢稀薄带有白冻;脾胃虚弱故食少神疲,四肢不温;日久及肾,肾阳虚衰,关门不固,故腰酸怕冷,滑脱不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均为虚寒之象。治则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赤石脂、禹余粮、白芍各15g,附子、干姜各3g,白术l0g,诃子6g。若久痢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

(6)休息痢型

本证病人多有痢疾史。以时发时止、终年不愈为辨证要点。病机为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寒热夹杂,肠胃传导失司,故缠绵难愈,时发时止;湿热留恋不去,病根未除,故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发则腹痛里急,大便夹黏液或见赤色,苔腻不化,脉濡或虚数为湿热未尽、正气虚弱之征。治则宜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加味:人参、白术、木香各l0g,干姜、枳实、甘草各5g,黄连6g.另外,可采用针灸治疗。根据病情常选用曲池、合谷、足三里、上下巨虚、神阙,下脘、天枢、大肠俞、脾俞等穴位。

我有便血是怎么回事

便血

病因症状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以血便或便后下鲜为特征。多见于上消

化道溃疡出血、胃肠息肉、小肠出血、肿瘤、肛周疾病下血,以及一些血液病、急

性传染药、寄生虫等。此处指的是由于痔疮破损、肛裂、肛窦炎、直肠结肠粘膜损

伤引起的便血。大便软而成形或硬结,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有的先血后便,有的

先便后血,血色大多鲜红,也有的黯红混浊。血量多时淋漓不尽,大便后肛口疼痛

加重。

中医认为便血是肠中积热(夹湿),或者脾气虚损,不能统摄血行所致。可用清肠

热、止血和补气摄血方法治疗。

自疗注意事项

(1)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稀糊状为佳。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烟酒、咖啡。

(4)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

荸荠汁、芦根汁、芹菜汁、胡萝卜、白萝卜(熟食)、苦瓜、茄子、黄瓜、菠菜、

金针菜、卷心菜、蛋黄、苹果、无花果、香蕉、黑芝麻、胡桃肉、白木耳等。

(5)要心情开朗,勿郁怒动火。心境不宽,烦躁忧郁会使肠粘膜收缩,血行不畅。

(6)减少房事,房事过频会使肠粘膜充血。加重出血。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云南白药,每次0.3克,每日2-3次。温水吞服。

(2)脾约麻仁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

(3)脏连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

2.验方自疗法

(1)大黄炭研粉,每次3-6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

(2)茄子叶瓦上烘干研粉,每次6克,每日2次。米汤吞服。

(3)旱莲草60克,煎汤代茶。

(4)地榆炭15克、槐花炭12克、茜草炭12克、赤小豆30克、防风炭10

克、大黄炭10克、黄柏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用于肠中积热夹湿、

血色红而混浊、口苦、舌苔黄厚、大便不畅者。

(5)灶心土30克、党参10克、焦白术10克、姜炭10克、升麻炭10克、

炒芪12克、阿胶9克(另烊)、甘草6克,每日1贴,分2次煎服。用于脾气虚

弱、面色苍白、疲倦无力者。

3.饮食自疗法。

(1)猪大肠250克、鲜槐花15克,煮食喝汤。

(2)每日食数只柿饼。

(3)白木耳10克、红枣15克,小火炖烂服。

(4)金针菜30克,红糖适量,煎汤服。

(5)生姜、艾叶各15克。艾叶同生姜煎浓汁,每服1杯。艾叶温经止血,生姜

祛寒,用于治疗虚寒性出血,主治粪后下血。

(6)醋5碗、赤豆3碗,煮熟晒干为末,每次服5克。本方主治肠痔下血。

4.外治自疗法

(1)熏洗。阿胶加醋浸没软化后蒸烊成膏,每次取30克再加醋500克化开,

加热烧开后先熏后洗肛门,每日2次。原液可洗多次。用于肛裂、痔疮出血者。

(2)涂药。清凉油拌珠黄散2支,涂肛门内外。

(3)野艾(蒿子叶)捣烂如泥敷肛门口。

(4)鸡蛋黄油涂肛口。(适合肛口粘膜干燥破裂者。)

鸡蛋黄油制法;取熟蛋黄数只,放非铁器餐具内小火翻炒,待油渗出过滤即得。

5.其他自疗法

(1)揉腹。每日早晚(醒后睡前)两次揉摩腹部,逆顺时针各100次。

(2)提肛。每日2-3次作缩肛动作,每次30-50次。

避免误诊

过去无肛肠疾病突然出现便血,或者少量黯红混浊便血时有出现,经久不愈;或者

便血中带有坏死腐败组织、浓性分泌物,患者不可疏忽大意,应赴医院检查。

由于怕大便引发疼痛,就忍耐排便,反而会造成大便秘结,热毒内生,加重便血症

状。

未婚女青年月经期必须注意休息,必须重视阴部清洁卫生,否则容易导致肛门粘膜炎症,破裂出血

便血

消化道出血经肠道排出后,粪便带血或全血便,颜色可以是鲜红色、暗红色和柏油样。血便的颜色取决于出血的位置、出血量和血液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下消化道(小肠、结肠、直肠、肛门)出血,大便常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肠)出血,大便往往呈柏油样。

(一)病因

便血一般分为鲜血便、柏油样便和隐血便,现将常见病因分述如下。

1鲜血便:一般来自回肠下端、结肠、直肠、肛门,大便颜色鲜红或暗红,可混有粘液和脓血。常见疾病是:痔、肛裂出血。痔疮便血在排便时喷射状流出或便后滴血;肛裂便血量少,但肛门疼痛较剧。直肠息肉出血,便血量不大,血液附在大便表面,有时粪便变细呈条状或有压迹。痢疾便血呈脓血便,便次多,伴左下腹痛。

2柏油样便:即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未呕出,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肠内的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硫化亚铁使大便发黑而发亮,像柏油一样。出现柏油样便,表明出血量已经达到60毫升以上。但要注意某些食物、药物可以使大便发黑,用大便隐血试验可以鉴别。

3隐血便:凡小量消化道出血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仅在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胃溃疡、胃癌。

(二)救护措施

救护措施与呕血基本相同。安静卧床,减少活动,观察出血量,适当使用止血药,发生晕厥、休克及时送医院急救。

如何挂号就诊

1.肛肠外科:便后有鲜红色血,或排鲜红色血便,一般不伴剧烈腹痛的病人,应挂肛肠外科。

2.普通外科:便鲜血,伴剧烈腹痛甚至休克的病人,应挂普通外科。

3.肠道门诊:急性起病,排脓血样便的病人,应挂肠道门诊。

4.消化内科:排黑便、暗红色血便,或有慢性结肠炎史,经常排鲜红色血便的病人,应挂消化内科。

5.血液科:便血伴有全身出血倾向者,应挂血液科进一步检查。

6.肾内科:原有肾炎史,又出现血便者,应挂肾内科。

7.传染科:便血出现在发热之后,并有疫区生活史的病人,应挂传染科。

血液从肛门排出称为便血,主要包括大便时滴血、喷血或大便带血。一般来说,肉眼可见的便血多提示下消化道(特别是结肠与直肠)出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越接近颜色越鲜红。

人们一般认为,便血都是痔疮所致,这是不正确的。痔,特别是一、二期内痔多以便血为主要症状。便血一般发生于排便时,便时及便后滴血或有喷射状出血,血与粪便不相混。出血量多少不等,可为数毫升至数十毫升。反复出血可导致严重贫血。痔的诊断比较容易,但必须指出,临床上常将具有便血症状的肛管直肠疾病,如直肠腺瘤、直肠癌误诊为内痔。因此确定痔的诊断时,必须排除其他疾病。对便血病人进行指检是必要的,使用一次性乙状结肠检查镜进行常规检查是一种方便、经济、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

肛瘘常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较少为血性。因疾病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目前仍以手术治疗较为可靠。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1.便血。

2.脓血便和粘液血便。

3.大便习惯改变,包括便秘、腹泻或二者交替、排便不尽等。

4.大便形状改变。

5.腹痛、腹部不适、腹部肿块等。

对便血病人使用一次性乙状结肠检查镜进行常规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直肠及低位乙状结肠癌,必要时行全大肠镜检查。对大肠癌必须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癌前病变:

1.腺瘤:腺瘤属癌前病变已得到公认,常见症状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瘤体脱出肛门外、腹痛等。应使用一次性乙状结肠检查镜早期诊断,尽早手术切除。

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是便血、排便次数增多、腹痛。

其他:

1.全身病变:如血液系统疾病。

2.肛门损伤等。

总之,出现便血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排除其他疾患,以免耽误病情。(

便血:血从肛门而出,或随大便挟杂而下,或下纯血。

《灵枢。百病始生》称谓:“后血”;《伤寒论》称“圊血”;《金匮要略》称:“下血”,并依下血与排便之先后,提出“远血”和“近血”的名称。张景岳指出:“血在便后来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肾。……血在便前来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后世医家又以下血色之清浊,立肠风,脏毒之名。《证治要诀》云:“血清色鲜红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医学入门》有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者,称“血箭”。

本症应与下痢脓血相鉴别。下痢脓血者,多呈脓血杂下,并有明显的腹痛,里急后重等表现,而本症表现则为大便时血自下,而无脓样物,且无明显的腹痛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常见证候」

胃肠实热:大便下血,兼见唇干口燥,口渴喜冷饮,齿龈肿痛,口臭口苦,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

湿热交蒸:先血后便,下血鲜红,大便不爽,肢困脘胀,纳呆,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寒:先便后血,或血便混杂,或下纯血,血色紫暗,或便如柏油,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脘腹隐痛,纳呆,便溏,形寒肢冷,口淡而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

肝阴虚:大便下血,症兼头晕目眩,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夜寐不安,骨蒸盗汗,梦中失精,腰酸肢倦,形体消瘦,舌质红绛,脉细数。

痔疮便血: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或伴有肛裂,舌红苔黄,脉弦数。

参考资料:小儿便血||粪便颜色异常

便血的辨别诊断要点:

合并症可能的诊断

排便时喷射状排血,或便后滴出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出血量不等,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猛感疼痛痔疮

便血量较少,色鲜红,呈丝状覆盖粪便,排便时有疼痛感,便后也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肛裂

间歇性便血,一般便血量不多,血液附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不与粪便相混,有时粪便变细呈细条状,或一侧有凹陷直肠息肉或结肠息肉

随病情发展便血量增多,常伴有腹泻、体重减轻、贫血、大便常混浓性黏液,有特殊腥臭味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者

大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粪便脓血样或有黏液血液。结肠癌

发病急骤,伴有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便血量不多,常与粪便相混,大便频数,有里急后重感及腹压痛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

出血常呈间隙性,便血量较小,且粪便中含有脓血或粘液,多伴有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感溃疡性结肠炎

出血量较少,且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柏油样便,常伴有呕血为上消化道出血特征症状,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溃疡

大便颜色无改变,仅潜血试验呈阳性潜血便,多由消化道小量出血引起

大便带血主要应考虑哪几种疾病?

大便带血,是下消化道,特别是结肠、直肠和肛门部出血的一个特殊症状,提示肠道有器质性病变,必须十分重视,及时明确诊断,抓紧治疗。大便带血时应考虑下列疾病:

(1)肛门疾病

①血色鲜红无疼痛者,多见于内痔,Ⅰ期痔核以便血为特征,常因大便擦破痔核而出血,所下之血,或点滴不已,或一线如箭,或仅在手纸上带血;Ⅱ期痔核便血不多或不出血,常脱出肛门之外。

②肛裂的便血多伴有肛门疼痛及典型的便后周期性疼痛。

③肛管癌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前加剧。

(2)直肠疾病

①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呈间歇性,色鲜红,一般量不多,这种病常见于儿童。

②直肠癌的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粘液及血,伴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尽感,便血早期为鲜红,或暗红,量不多,晚期大便中常有恶臭粘液,体重减轻,应高度重视。

③放射性直肠炎也可大便带血,但应有放射治疗史。

(3)结肠疾病

①结肠息肉:a.幼年性结肠息肉病,平均发病年龄是6岁,无家族史,主要表现是大便带血,常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和生长迟缓,且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如肠旋转不良、脐疝和脑水肿等;b.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有家族史,症状以大便带血、直肠脱垂和生长迟缓为常见特征;c.Cronknite�Canda综合征(CCS):为错构瘤息肉综合征,至成人发病,大便带血,多有腹泻,排便量大,并可含有脂肪,兼见腹痛、厌食、乏力、呕吐、性欲和味觉减退。几乎总有指(趾)甲的改变、脱发及色素沉着。

②结肠癌:常见于左半结肠癌,患者多有顽固性便秘,也可间见大便次数增多,癌肿破溃时,可使粪块外面染有鲜血或粘液,甚至排出脓液。

(3)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二者都可见便血,且多与粘液或脓液同时排出,伴有腹痛。

(4)阿米巴痢疾:以便血为主要症状,其大便呈酱红色,粘液多,且有恶臭味。

(5)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表现为急性起病,伴发热,腹泻,可有进食腐败肉食病史,常以食物中毒形式起病。

此外,1岁以内小儿应注意肠套叠。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也可有便血的症状。

便血

消化道出血经肠道排出后,粪便带血或全血便,颜色可以是鲜红色、暗红色和柏油样。血便的颜色取决于出血的位置、出血量和血液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下消化道(小肠、结肠、直肠、肛门)出血,大便常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出血,大便往往呈柏油样。

(一)病因

便血一般分为鲜血便、柏油样便和隐血便,现将常见病因分述如下。

1�鲜血便一般来自回肠下端、结肠、直肠、肛门,大便颜色鲜红或暗红,可混有粘液和脓血。常见疾病是:痔、肛裂出血。痔疮便血在排便时喷射状流出或便后滴血;肛裂便血量少,但肛门疼痛较剧。直肠息肉出血,便血量不大,血液附在大便表面,有时粪便变细呈条状或有压迹。痢疾便血呈脓血便,便次多,伴左下腹痛。

2�柏油样便即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未呕出,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肠内的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硫化亚铁使大便发黑而发亮,像柏油一样。出现柏油样便,表明出血量已经达到60毫升以上。但要注意某些食物、药物可以使大便发黑,用大便隐血试验可以鉴别。

3�隐血便凡小量消化道出血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仅在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胃溃疡、胃癌。

(二)救护措施

救护措施与呕血基本相同。安静卧床,减少活动,观察出血量,适当使用止血药,发生晕厥、休克及时送医院急救。

便血就是内痔吗?

便血是内痔,特别是早期内痔的一个典型症状,但不能据此就认为便血就是内痔。便血是一个常见症状,临床中的许多疾病,都可引起便血。

①各种肠炎:因炎症作用,破坏了肠道粘膜的完整性,出现便中混杂有暗紫色血、分泌物,并伴有各类肠炎所特有的症状。

②肛乳头炎及其肥大:在齿线上,表面覆有肛管上皮,偶可见出血。

③肛裂:便时疼痛剧烈,便后鲜血滴沥。

④直肠癌:常有出血和大量分泌物,最易误诊、漏诊。手诊时,指套可染血,并可及形状不一、表面粗糙不平、边缘不齐的坚硬病灶,需作病理组织活检,才能确诊。该病出血,也可引起贫血。

⑤直肠腺瘤或绒毛乳头状瘤:该病常常出血,每次排便时,粪便上带有血丝,偶尔也有大量出血。但该瘤长而有蒂,肛门镜检查,直肠内可见肿瘤、色红,可带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