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白喉矶鸫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有什么特点

admin

白喉矶鸫一年叫几个月

没有资料显示能叫几个月。

鸟类动物的叫声是不分阶段的,全年都能叫。

白喉矶鸫在中国东北地区为夏候鸟和旅鸟,在中国华南地区为冬候鸟和旅鸟。

白喉矶鸫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有什么特点-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白喉矶鸫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有什么特点

白喉矶鸫也叫白喉蓝头矶鸫、白喉石鸫、臭皮翠、__虎皮翠、葫芦翠等。在分类学上属于雀形目、鸫科、矶鸫属。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亚洲中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不丹、印度北部、斯里兰卡和我国西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等地。

白喉矶鸫体长17~18厘米,体重30~39克。雄鸟头部自额至后颈及翅上的小覆羽均为钴蓝色,喉部中央有一块白斑,所以又叫“白喉蓝头矶鸫”。腰和尾上覆羽浓栗色;两翼大都黑褐色,表面略沾淡蓝灰色,内侧飞羽有一白色块斑;尾羽也是黑褐色,上方缘以黑纹;颊、耳羽和颈侧均为黑色;下体浓栗色,至尾下覆羽转为棕黄;眼暗褐色,眼先栗色;嘴黑色;脚、趾呈肉褐色以至暗铅褐色。雌鸟上体以橄榄褐色为主,杂以黑褐色的横斑,至腰和尾上覆羽转为白色,横斑更为明显;两翅及尾羽的颜色较浅;头和颈的两侧及喉侧和上胸等均呈深褐并杂有棕白色斑块,下腹中央纯白;下体余部乳白色杂有黑褐色的波状横斑;眼圈乳白;嘴暗紫褐色。

生态:栖息于多岩山地的林间,常高踞树顶或岩巅处,也常下地活动。平时鸣声细柔婉转多变,富音韵,但在鸣叫时无张嘴昂首姿态。主要以伪步行甲、象甲、蝽象和蝼蛄等昆虫为食。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林下地面凹坑内或天然树洞中,以及岸边岩洞或岩石缝隙中。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13~15天。

饲养:可用点颏笼饲养。生鸟需要经过“诱食”和“换食”。用活的昆虫(如面包虫)诱喂2~3天,诱食成功后再进行换食,使鸟从以采食活虫为主逐渐变为以采食人工粉料为主。换食的方法是将人工粉料加水或牛奶调成稀糊状,再在上面放几条活的昆虫喂鸟,同时不给饮水,当鸟在饥、渴时,迫使其不得不去啄食放有昆虫的人工料。刚开始时,鸟可能只啄食人工料上面的昆虫,但吃昆虫时也会带进一些糊状料,经过几天的驯养后,鸟不但啄食人工料上面的昆虫,也开始适应啄食人工料。以后,可逐渐将糊状料调稠,直至最后过渡到粉状料。改喂粉料后,要同时提供饮水。平时除了饲喂人工粉料外,每天还要喂1~2条活虫,并提供菜叶和骨粉等任鸟自由啄食。粉料的配制可用绿豆粉或豌豆粉与熟鸡蛋以2∶1的比例调匀,再加少许肉糜即可。白喉矶鸫极喜水浴,除寒冷季节要减少水浴外,平时要经常让其水浴。平时要注意栖架、笼底的清洁。

白喉矶鸫的介绍

白喉矶鸫(学名:Monticolagularis)是体型小的矶鸫。两性异色。雄鸟限于头顶蓝色,与其他矶鸫的区别在喉块白色;雌鸟与其他雌性矶鸫的区别在上体具黑色粗鳞状斑纹;繁殖于古北界的东北部,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偶见于日本。甚安静而温驯,常长时间静立不动。栖于混合林、针叶林或多草的多岩地区。冬季结群。

白喉矶鸫的特征是什么

又名白喉石鸫、虎皮翠、葫芦翠、蓝头矶鸫。分类上属雀形目,鸫(亚)科。在我国主要繁殖在东北各省、内蒙占东北部至河北东陵;经沿海一带迁徙,而在广西一带过冬。

白喉矶鸫体长约17厘米。头蓝,翅黑,而腹栗,喉上有白色块斑,各色相衬显著。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复羽均暗褐或黑褐色,而杂以棕色,头顶成点斑状,背部则形成横斑。

分布于海拔800~1800米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平时栖于多岩山地的林间,常见它站在树顶或岩巅处。歌声徐缓而悠扬,太阳未出时多在低处鸣叫,随着太阳逐渐升起而向高处移动,歌声颇有韵味,似吹奏笛箫声。故人称“山地歌手”,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主要为甲虫、蝼蛄、鳞翅目幼虫等。

营巢于大树根茎部洞穴或崖壁天然洞中。巢由松针、草根、草茎、草叶等编成,产卵6~8枚。卵肉色带清晰的棕色斑点或块斑,钝端较密。雌鸟孵卵,孵化期13~14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14~15天。

白喉矶鸫保护等级 白喉矶鸫是保护动物吗

白喉矶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分布于海拔800—1800米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人称“山地歌手”。白喉矶鸫保护等级

白喉矶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分布于海拔800—1800米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平时栖于多岩山地的林间,常见它站在树顶或岩巅处。歌声徐缓而悠扬,太阳未出时多在低处鸣叫,随着太阳逐渐升起而向高处移动,歌声颇有韵味,似吹奏笛箫声。

故人称“山地歌手”,甚安静而温驯,常长时间静立不动。栖于混合林、针叶林或多草的多岩地区。冬季结群。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主要为甲虫、蝼蛄、鳞翅目幼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