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狮VS虎...,,,'''

admin

一只食肉恐龙相当于约多少只鬣狗

是指主要以肉类食物为主的一类动物,食肉目包括260多种胎生的动物。除了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饮食习惯的大熊猫(有的野生大熊猫也是食肉动物),绝大部分都吃肉。猫科只吃肉,而熊科是杂食。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中文名

食肉动物

狮VS虎...,,,'''-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外文名

predator

俗称

猛兽

词语解释

1、食肉动物(carnivore)泛指一切食肉的动物。

2、专指食肉目动物,是一类主要以肉为食的动物,但也有例外,如大熊猫。

3、在物种的划分上属于主要以肉为食物的动物,比如老虎,狮子等带爪的动物.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陆地肉食动物(按体重排序):

排行榜

北极熊

食肉动物

北极熊也叫白熊,是最大的熊,是棕熊的白化,其身躯庞大,体长可达2.5米以上,平均体重400公斤,最大的北极熊体重可达900公斤,也是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主要以鱼,海豹为食,有时也袭击海象,独角鲸、白鲸等强大动物。

词语解释

1、食肉动物(carnivore)泛指一切食肉的动物。

2、专指食肉目动物,是一类主要以肉为食的动物,但也有例外,如大熊猫。

3、在物种的划分上属于主要以肉为食物的动物,比如老虎,狮子等带爪的动物.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陆地肉食动物(按体重排序):

排行榜

北极熊

食肉动物

北极熊也叫白熊,是最大的熊,是棕熊的白化,其身躯庞大,体长可达2.5米以上,平均体重400公斤,最大的北极熊体重可达900公斤,也是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主要以鱼,海豹为食,有时也袭击海象,独角鲸、白鲸等强大动物。

棕熊

棕熊,其身长雄性一般为170-280cm,尾长有8-14cm,体重范围130-700公斤,平均寿命30年,4~6岁性成熟,毛长约6厘米,毛色随季节变化大,棕熊虽然体型巨大,但是因为体内脂肪含量过高,所以较为笨重,属于杂食性动物,性格较纯食肉动物来说比较温和,不过愤怒时也相当可怕,前苏联动物志有多次棕熊杀死成年虎的记录。

老虎\狮子

老虎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体重范围100-350公斤,现存分为4个大的亚种(西伯利亚虎,体重200公斤;孟加拉虎,220-250公斤;华南虎,170公斤,苏门答腊虎,120公斤)陆地上最强大的食肉动物,可以单独猎杀白肢野牛、熊等庞大凶猛的猎物,也有杀死犀牛和大象的记录和报道,虽然后来证明是谣传。甚至爬上树尝试攻击人类的直升飞机。虎每秒奔跑速度高达49-65KM\H。

狮子是唯一一种雌雄群居的猫科动物。狮的体型巨大,公狮身长可达180cm,平均体重250公斤,最大350公斤,母狮也有160cm,体重100-180千克,非洲陆地上最强的食肉动物。在狮群中,雌狮一般担任捕猎和照顾幼仔的任务,而雄狮则担任保卫家眷和抵御外来入侵的任务。狮群有着不输给犬科动物的配合和协作。雌狮的体型比雄狮小,不过凶猛敏捷则过之,雄狮的脾气比老虎来说要暴躁的多,面对鬣狗群或者其他狮群挑衅,狮子与同类经常发生暴力事件。狮每秒奔跑速度高达49-70KM\H。

美洲豹\金钱豹

美洲豹又叫美洲虎,但它既不是虎也不是豹。美洲虎在大猫(豹亚科)中体形次于狮虎排名第三,体长1.5~2.3米,尾长60~90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可达115公斤,是猫科动物中最喜欢吃鱼的。金钱豹,又称花豹,体型与虎相似,但较小,为大中型食肉兽类,是最敏捷的猫科动物。成年花豹体重可达90公斤,体长在1.6米以上,尾长超过体长之半,花豹是灵长类动物和行动笨重动物的克星。

黑熊

黑熊的体型只能算中等,头至躯干约120-180cm高,母熊的体型比较小,可能只有公熊的一半。

美洲狮\雪豹

美洲狮是最大的猫亚科动物,体长1.3~2米,尾长约1米,肩高55~80厘米,体重可达90公斤,最大的美洲狮体重100公斤。雪豹体长110~130cm;尾长80~90cm,体重可达80千克,高原上的精灵,最美丽的猫科动物。

鬣狗\豺、非洲野狗

斑鬣狗身长约125厘米,肩高80厘米左右,体重50-78千克,陆地上咬合力最大的食肉哺乳动物,也是狮子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豺的体重为20公斤,豺王勉强可以长到30公斤,虽然体型小,但是这种动物和一般犬科不同,它们拥有猫科动物的利爪和灵敏,并且有比狼更优越的耐力,也是唯一可以原地往高处起跳的犬科动物,原地起跳可达3米,一种比较特殊的犬科动物。它们是最强的犬科动物,比狼小,但是凶猛,强壮,攻击性则过之,豺群一般在12只到20只左右,有召唤其他群落攻击敌人的能力,聚集到一定数量的豺,是森林中最可怕的掠食动物,老虎见了都要怕三分,曾发生过60多只豺以战死一半的代价围杀老虎的记录。

成年非洲野狗体长75~110厘米,尾巴长30~40,体重22-25公斤左右,两性大小大体相当。战斗力强悍到可以7到8只野狗,零伤亡杀死一头雄狮。

猎豹\狼

猎豹的躯干长是1米到1.5米、尾长是0.6米到0.8米、肩高是0.7到0.9米、体型和花豹相似,略小,体重可达80公斤左右,是陆地上跑的最快的动物。猎豹是大型猫科动物中最温顺的一种,虽然力量上与老虎,狮子等超级猛兽相比较明显的差距,不过护子时的猎豹可以搏杀鬣狗这般强大的对手。

狼是最大的犬科动物,也是一种智商较高的动物,是所有家犬的祖先,体重在70千克左右,曾捕捉过84公斤的大狼,性格凶猛狡猾,冬季食物缺乏时,敢捕杀熊等强大动物为食。

云豹\猞猁

云豹体重30公斤左右,犬齿比例最大的猫科动物,有小剑齿虎之称,猫科动物的爬树冠军。猞猁外形似猫,但比猫大得多,体重40千克,体长90-130厘米。

史前排行榜

概述

在物种的划分上属于主要以肉为食物的动物,比如霸王龙,特暴龙等.

下面分别介绍排名前二十的陆地肉食动物(按力量排序):

NO.001:棘背龙

棘背龙(拉丁文学名:Spinosaurus,意思为「有棘的蜥蜴」)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阿尔比阶到早森诺曼阶)的非洲,约为9500万年前到9300万年前。棘龙是一种外貌怪诞的食肉恐龙,全长17米,臀部高约3.3米,重达9吨以上。这么个庞然大物,竟在背上扯起一张大大的帆。这张帆由一连串长长的脊柱支撑,每要根脊柱都是从脊骨上直挺挺地长出来,使得这张帆完全不能收拢或折叠。科学家认为棘龙身长达到破纪录的17米,接近不少大型植食性蜥脚恐龙,远远把其他食肉恐龙甩在身后,是真正的最大的陆地食肉恐龙。根据2006年的估计,棘龙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大于暴龙、鲨齿龙,南方巨兽龙;这些推算显示棘龙身长16-18公尺,高度约为7公尺,用Seebacher发明的方法计算的体重为16-26.5吨,但不是所有人员都接受这些数据。显然Henderson和Therrien等人觉得这个估算明显的太轻了,根据估计是DalSasso计算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故意降低了体重(因为Seebacher的计算的霸王龙的一个被拉长至12米的中等标本6650kg,而一个12.5米的南巨计算结果6600kg,如果给棘龙体重太大会感觉反差太大),根据Henderson的可靠计算,一个12米的霸王龙体重至少10吨了,大卫·史维莫也认为12米的恐鳄也能接近8吨,那么比他们俩大的多的棘龙即使瘦也不可能才和他俩差不多重。

不过根据最新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棘龙体重可以达到20吨,如果情况属实,虽然长度计算过(14.3米)。根据放大可靠计算的重爪龙和似鳄龙推测,棘龙16-18米,体重仍然达到了14-22吨。

棘龙可能有猎食鱼类的习性,还有猎食其他恐龙,或者根据远远超过其他猎食者的体形又是抢夺其他恐龙,最大的棘龙的体形是最大的撒哈拉鲨齿龙(13.28米,10.2吨)的150%,最大的帝王鳄(12米8吨)的180%,几乎有压倒性优势。撒哈拉鲨齿龙和帝王肌鳄的猎物如果在被棘龙发现,并处在棘龙可以接触的地带,极可能就成了后者的免费午餐。

NO.002:南方巨兽龙

南方巨兽龙是所有发现肉食恐龙化石证据支持的“体长”第二1,南方巨兽龙也是证据支持的“体重”第二的肉食恐龙,体重仅次于埃及棘龙。

巨兽龙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恐龙中第三大的食肉恐龙。第一具巨兽龙化石是在1994年由一个名叫rubengarolini的汽车修理工发现的。巨兽龙走路时用两条腿。它硕大的嘴巴长着一口锋利的牙齿,每颗牙有8厘米长。巨兽龙作为鲨齿龙科的成员,有个又细又尖又长的尾巴。咬合力最大有12吨,牙齿长度8-10厘米,牙齿锋利如同钢刀,撕咬速度极其快。最大可达16.3米14吨。仅小于棘龙。

NO.003:霸王龙

如同其他的暴龙科恐龙,暴龙是二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并藉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相对于它们大而强壮的後肢,暴龙的前肢非常小。长久以来,暴龙被认为只有两根手指,但在2007年发现的一个完整的暴龙化石,显示它们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龙可能是种顶级掠食者,以鸭嘴龙类与角龙下目恐龙为食,但有科学家认为暴龙是种食腐动物。虽然目前有其他兽脚亚目恐龙的体型与暴龙相当,或大于暴龙,暴龙仍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也是最著名的陆地掠食者之一。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陆生性食肉类,体长11-12米,仅头部就有1.35-1.45,最大头骨1.58米长,身高5米。头骨沉重,高而侧扁,具有两个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椭圆形。牙齿极为发达。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痕迹,颈骨较短,有9~10个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肩带退化,肩胛骨细长,而肱骨短小,长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细弱,仅有二指,亦可能残存第三指。霸王龙腰带非常发育,结构极为紧凑,不仅肠骨与荐椎紧密愈合,坐骨与耻骨的远端也彼此贴合在一起;其耻骨远端扩粗呈足状突,而坐骨远端为棒状。这样粗壮的腰带结构,表明其后肢活动强烈。霸王龙主要生活在丘陵区,以植食性的爬行动物为主要的捕食对象。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霸王龙在晚白垩世最晚期时绝灭了。霸王龙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机。它在恐龙世界中的“暴君行径”是名不虚传的。其硕大颚骨赋予了它惊人的咬力,根据科学家按照力学模型的推测,一头6吨重的霸王龙的一颗牙齿的随意咬合力就可以达到13500N,最大的单颗牙齿的咬合力大概是20000N,而前部咬合力(上下牙夹击)40000N,后部咬合力可达80000N,体型更大的霸王龙可能拥有大得多的咬力,超过100000N是完全可以的。最大这在当时的陆地上是无人可敌的,另外它的牙齿大而厚,形状被归为香蕉牙。虽然咬力惊人,但霸王龙的牙齿并不锋利,不过它满口的细菌(其原理与科莫多巨蜥相似,据推测,霸王龙很有可能是史上第一个使用生化武器的物种)却总能顺利的猎杀猎物。

霸王龙是两足行走,在0.65亿年前白垩纪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广阔地域。目科学家们仍置疑是否霸王龙是动作迟缓的食腐动物还是动作敏捷的掠食性动物,但无论它的食物是活着的还是死的,它口中的猎物一定很大,这种食肉性恐龙进食时一定非常血腥。霸王龙是有史以来最强的食肉动物,即使最大的普鲁斯鳄也绝不是他的对手。

NO.004:鲨齿龙

鲨齿龙(学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齿龙,属于兽脚亚目鲨齿龙科,生活于9800万到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鲨齿龙是种巨大的肉食性恐龙,比暴龙更大,成年的估计可达11.1到13.5米长,体重2.9公吨。撒哈拉鲨齿龙(Carcharodontosaurus),是一种兽脚亚目鲨齿龙科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阿帕布(Albian)到森诺曼阶(1亿—9300万年前)。鲨齿龙是一种生存于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尔的大型食肉恐龙。鲨齿龙身长12.9至13.4米,重7.2至11.4吨,高约4米。特点是牙齿类似餐刀,有很明显的纹路,有些人觉得像噬人鲨的牙齿。鲨齿龙是非洲以发现过的第二大的肉食恐龙,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特殊发现,是至今发现的最大型的食肉恐龙之一。他的长度大约是最初发现的时候赛诺给了12米,但是这个长度大部分学者明显觉得太低,2007年的论文根据头骨中线估算出长度13.28米,这个显然更加得接近这个动物的真实长度。

鲨齿龙在长度上仅次于南方巨兽龙和埃及棘龙,是世界上第三长的肉食恐龙,略略超过最大的马普龙和霸王龙鲨齿龙的体重低于最大的南方巨兽龙和最大的霸王龙(见霸王龙)是世界上第4重的肉食恐龙。

2001年的Seebacher,对12米的鲨齿龙计算了体重,大概6170kg,比一般的中等体形的霸王龙(CM9380)的南方巨兽龙轻500kg,但是按照防大比例,13.28米的鲨齿龙可达8.36吨伶盗龙的体型接近火鸡的大小,小于其他的驰龙科恐龙,例如恐爪龙与阿基里斯龙,但它们之间仍有许多相同的生理特征。伶盗龙是种二足、肉食性的有羽毛恐龙,具有长而坚挺的尾巴,低矮的头颅骨,以及朝上微翘的口鼻部。

NO.004:特暴龙

特暴龙是

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之一,但略小于暴龙。已知最大型的个体身长10到12米,头部离地面约5米。目还没有完全成长个体的体重数值,但它们一般被认为略轻于暴龙特暴龙过去生存于潮湿的泛滥平原,布满者河道。特暴龙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是一种顶级掠食动物,可能以大型恐龙为食,例如鸭嘴龙类的栉龙,或是蜥脚类的纳摩盖吐龙。特暴龙的化石记录保存良好,已有数十个标本,包含数个完整的头颅骨与骨骸。这些化石让科学家得以研究它们的种系发生学、头部力学、以及脑部结构。

NO.005:达斯布雷龙

达斯布雷龙:又名恶霸龙,惧龙。是暴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距今7700万-7400万年前。强健达斯布雷龙(D.torosus)是唯一被命名物种,化石是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中被发现,而在阿尔伯塔省、美国蒙大拿州及新墨西哥州发现的其他化石,还没有被正式研究、命名。若包括这些未命名的物种,达斯布雷龙是暴龙科中具有最多种的属。达斯布雷龙与年代较晚期的暴龙是近亲,并且拥有很多解剖学上的相同特征。就像其他已知的暴龙科,达斯布雷龙是重达数吨的双足猎食动物,有着很多尖锐的大型牙齿。它有着小型的前肢,但与其他暴龙科的属相比则较长。

达斯布雷龙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是一种顶级掠食动物,可能以大型恐龙为食,例如角龙科的三角龙、以及鸭嘴龙科的亚冠龙。在一些地区,达斯布雷龙与同属暴龙科的蛇发女怪龙同时存在,不过它们之间却有着不同的生态位。虽然在暴龙科内达斯布雷龙的化石算是稀少,但都足以提供资料作生物学、群体活动、食性及寿命等研究。

NO.006异特龙/阿尔伯脱龙

异特龙是种典型的大型兽脚类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粗壮的颈部、长尾巴、以及缩短的前肢。脆弱易特龙是最著名的种,平均身长为8.5公尺,而最大型的异特龙标本(编号AMNH680)的身长估计为9.7公尺,体重为2.3公吨。在1976年,詹姆斯·麦迪逊(JamesMadsen)的异特龙专题论文中,他提出异特龙的身长最大值为12到13公尺。如同其他的恐龙,异特龙的体重估计值也有争议,自从80年代以来,成年异特龙的体重估计值,已有1500公斤、1000到4000公斤、以及1010公斤等不同的数据。

异特龙

莫里逊组专家约翰·福斯特(JohnFoster)提出,大型的成年脆弱异特龙的体重为1000公斤,但根据他所测量、参考的股骨,合理的估计值应约700公斤。

异特龙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者,并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鸟脚目、剑龙科、蜥脚下目恐龙。异特龙经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很少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颚来撞击猎物。

艾伯塔龙(学名Albertosaurus),又名阿尔伯脱龙、阿尔伯它龙,是暴龙科艾伯塔龙亚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过70百万年前。模式种的肉食艾伯塔龙(A.sarcophagus)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省立恐龙公园发现,并以此省作为该属的名字。就其物种的数目,科学家们有不同的意见,已知的有1-2种。

它是一种早期霸王龙类。比我们熟悉的霸王龙要早八百万年就横行于天下,由于它身材比较小一些,腿部又长,因此应该是霸王龙类里跑得最快的品种。

艾伯塔龙是双足的捕猎恐龙,有著很大的头,有很多大牙齿的颚骨及两只手指的细少前肢。它可能是在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部。虽然在兽脚亚目中体型较大,艾伯塔龙比其著名的亲属暴龙更细小,重量与现今的黑犀差不多。

NO.007勇猛龙/食肉牛龙

食肉牛龙(属名Carnotaurus)又名牛龙,属于兽脚亚目阿贝力龙科,是一类中型的肉食性恐龙。食肉牛龙生活于上白垩纪(麦斯特里希特阶)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由发现很多南美洲恐龙的何塞·波拿巴(JoseF.Bonaparte)所描述及命名。

食肉牛龙的模式种是萨氏食肉牛龙(C.sastrei)。属名在拉丁语的意思是“食肉的牛”(carn意思是“肉食”,taurus意思是“牛”),因为它们眼睛上方有一对类似牛的角。种名则是以发现标本的AnselmoSastre为名,化石即是在他的牧场中发现的。

食肉牛龙的化石仅发现一具,但相当完整,并具有多排的小型皮内成骨,是少数发现皮肤痕迹的兽脚亚目恐龙。食肉牛龙与阿贝力龙都属于阿贝力龙科,它们是白垩纪末期,南方各大陆的优势掠食动物。

勇猛龙与勇豪龙相似,生活在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期。1966年发掘出的勇猛龙骨架,从遗骸来看,它是一只庞大的动物,长相奇特,身体笨重,长着强壮的后肢和较短的前肢.勇猛龙的头相待大,其形状也很特别,他的鼻孔很大,最部前端没有牙齿,但后面长着密密的白臼齿,用与磨碎植物。勇猛龙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背上的帆状脊,最初科学家对于勇猛龙背上的帆状脊感到困惑,不知道它的用途。不过勇猛龙的遗骸都是在白天又热又干,而晚上又很冷的地方发现的,因此,他们人为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作为冷热的调温系统。在早晨,帆状脊里面的血液在太阳的照射下吸收热量,使身体保持温暖,而到了晚上,就把热量释放给全身。它前肢的爪子很像蹄子,当勇猛龙需要休息的时候,就会用前肢帮助身体平衡,甚至可助于行走,它有五根长长的手指,手指活动灵活。当然了,它还有一个带刺的拇指骨钉,用于自卫。当周围有肉食恐龙时,勇猛龙就成了“勇敢的爬行动物”,这才与它的名字相称。

NO.008恐爪龙/重爪龙

恐爪龙学名:Deinonychus)是驰龙科恐龙的一属,身长约3.4米,生活于下白垩纪的阿普第阶中期至阿尔布阶早期,距今约1亿1500万-1亿800万年前。它的学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δεινο?”(意为“恐怖”)及“ονυξ/ονυχο?”(意为“爪”),因为它的后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镰刀状的趾爪,在行走时第二趾可能会缩起,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一般认为恐爪龙会用其镰刀爪来割伤猎物,但就迅猛龙重建模型的测试显示这爪作刺戳之用,而非割划。

重爪龙,原意属名为坚实的利爪,沃克氏重爪龙的爪子比较其体躯而言真是庞大重爪龙属于食肉的兽脚类恐龙,以前肢有大的爪而得名。重爪龙发现于英国南部,于其它的是肉恐龙有很大差别,除了前肢有大的爪而不象其它大型兽脚类恐龙那样前肢非常退化外,嘴和牙齿也类似于鳄鱼而不似其它大型兽脚类恐龙,可能也是象鳄鱼一样以鱼为食。

人们在英国Surrey地区发掘到极可怕的恐龙勾爪化石,这个像镰刀状。

爪子特写

尖端如短剑的爪子是被一个业余的收藏者挖掘到的,当他看到这家伙挖掘出来时,吓了一大跳──它超过了30厘米的长度!古生物学家给这个恐龙命名为沃克氏重爪龙。原意属名为坚实的利爪,种名则纪念发掘者BillWalker。沃克氏重爪龙的爪子比较其体躯而言真是庞大。这只恐龙估算大约9-10米长,3-4米高。沃克氏重爪龙有趣的是它可能是以吃鱼为主食的;因为在它胃部的地方发现到超过一公尺的鱼残骸骨骼,还没有其它种类的恐龙确实知道是吃鱼的──但是要再次提醒的是,对恐龙的食性所知极为有限。沃克氏重爪龙的牙齿和上、下颚与鳄类极为相似,非常可能它生活在水边,或者潜入浅水中,用它可怕的利爪来捕食鱼类。

大多数恐龙都可以按几种基本形态来辨认,惟独重爪龙与众不同:头部扁长,口中长满细齿,头型很像鳄鱼;前肢强壮,有三只强有力的手指,特别是拇指,粗壮巨大,有一个超过30厘米长的钩爪--重爪龙的名称由此得来。它的食物也与其他食肉恐龙不同。喜欢吃鱼,而且还很会抓鱼,就像今天的灰熊一样。抓到鱼后,就用嘴叼住,然后带到蕨树丛中去慢慢享用。

NO.009双冠龙/矮异特龙:

双冠龙身长约6米,体重达半吨。双冠龙的最明显特征是头颅骨顶端有一对圆形头冠,这些圆冠相当脆弱,不可能作为武器,可能是种视觉辨识物。一份2001年的研究,指出圆冠的大小与两性异形有关。

双冠龙生活在1.93亿前的侏罗纪早期,属于肉食恐龙。它长约6公尺,几乎是一辆公共汽车的长度。双冠龙是一种兄恶的怪兽,它生性懒惰,通常以腐食为生。当然要是双冠龙真的饿了,又碰巧遇到了一只美味可口的动物,它们会马上追过去,甚至为了争夺食物大打出手。

双冠龙在捕食猎物的时候,有时会突然喷出一口可怕的毒液,使猎物失去知觉。让我们来瞧瞧双冠龙的一些主要特征,它的脖子强壮而灵活。这样的脖子能轻易地搜寻并撕扯动物。它的尾巴也很长,根部很粗,愈到尾端愈细。它的嘴巴相当纤细,牙齿锋利无比,看起来有点像鳄鱼的嘴巴。矮异特龙是出现在白垩纪早期的中型两脚肉食动物。比异特龙小,但仍是一种凶恶的食肉动物。出没在澳洲森林和沼泽来搜寻猎物。科学家在澳洲墨尔本附近的奥图华雷吉(otwarange)发现一根关节骨,后来证明这是一只侏罗纪肉食恐龙异特龙的后裔所拥有的骨头,但身材比异特龙矮。但由于所依据的证据太薄弱,因此这样的认定引来了一场论战。然而,这关节的骨头并无法显示恐龙的大小。而它既然属于兽脚类动物,而所有兽脚类动物都是肉食动物,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当时那儿一定有一只大的掠食者。我们可以合理假设,这类肉食恐龙会猎捕雷利诺龙其他棱齿恐龙(当时应该都生活在那儿)。我们同时也安排了一个矮异特龙遭遇一群木他龙的场景。掠食者正在设法使这群木他龙移动。今天的掠食者(例如野狼)同样也采用这种掠食法,目的在于试探它的猎物,并找出较弱或受伤的动物。当然它的个子不大,有时也吃腐肉。

NO.010伶盗龙:

伶盗龙尖牙利爪,能高速奔跑,加上它家喻户晓的知名武器——长约九厘米的第2趾是它捕杀猎物的主要武器。其捕猎手段为: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举起第2趾,先用前肢上的利爪勾住猎物,一跃而起,用镰刀足扎进猎物的腹部,然后用力撕咬猎物的脖子等致命部位,开膛破肚,一下置于死地。伶盗龙是一种小型驰龙类,成年体长约2.07米,臀部高约50厘米,体重推测约15千克。与其他驰龙类相比,伶盗龙具有相当长的头颅骨,长达25公分;口鼻部向上翘起,使得上侧有凹面,下侧有凸面。它们的颚部有26-28颗间隔较大,且后缘带有锯齿的牙齿,这特征证明它们可能是捕食行动迅速猎物的活跃捕食者。它们的大脑较大,脑重/体重比在恐龙中属于最大的之列,显示它们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恐龙。

此外还有高脊龙、蛮龙、马普龙、大猛龙、角鼻龙、魁纣龙等也属于纯肉食恐龙。

相关搜索

30种常见动物

食肉动物都有

食肉动物和肉食动物

食肉动物by左飞

食肉动物电影

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动物

小型动物大全

食肉动物有多少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展开剩余内容

动物中…狮子厉害还是老虎

狮子吼声大,但没有大的威慑力,老虎的吼声中有一种人类无法听到的声音,可以使猎物无法移动,老虎更厉害

老虎选择西伯利亚虎为代表,有时提一提孟加拉虎、华南虎;狮子以非洲狮为代表。

1、先比较体形和重量。

西伯利亚虎在老虎中体形最大,也比非洲狮略大。资料记载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是前苏联中亚共和国猎取的雄性西伯利亚虎,体长5米(不计尾巴)、体重760千克,是普通西伯利亚虎或非洲狮的两倍。

孟加拉虎次之,和非洲狮相差不大。华南虎略小,但性情最暴烈。

2、再比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西伯利亚虎在所有猫科动物中捕食技巧最高,这是因为其栖息地高寒恶劣,野兽稀少,无法承受捕食失败。西伯利亚虎在当地食物链中无可争议处于顶点,其猎物包括所有食草兽和食肉兽,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兽如:马鹿、亚洲野猪;食肉兽如:亚洲棕熊、豹、亚洲黑熊、狼、猞猁、獾、狐。由于豹与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领地绝不允许豹的存在,因此捕食豹的几率很小,但有资料显示西伯利亚虎的粪便中发现过豹的毛发。亚洲棕熊尽管体形庞大也不是东北虎对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袭的记载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经常被虎从洞中挖出甚至没有机会抵抗。在北亚,狼群个体数量少,一般不超过7只,因此只能躲避虎。当然有很多传闻雄性野猪战胜西伯利亚虎,不过野猪是防御方,不被捕杀就是胜利,能击毙西伯利亚虎的记载太少。而且受伤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残疾虎(缺犬齿)或年青幼虎,无法捕食其它野兽,才不得不攻击战斗力很强的雄野猪。由于西伯利亚虎与人类生活区较远,所以西伯利亚虎对人类一般主动避让,不去招惹陌生的东西。

孟加拉虎和华南虎栖息地野兽相对丰富而与人类重叠,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亚虎,但是对人类危险最大。与人类斗争经验最丰富的是华南虎。华南虎是中国独有,与国人奋斗2000年,对如何攻击和躲避技巧最丰富,处境也最危险。1950~1960年代中国大规模捕杀华南虎,现在是比大熊猫还濒危且珍贵的物种。杀人最多的记录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与印度人素质和当地环境有关。在当地食肉兽中豺对孟加拉虎和华南虎构成威胁,豺体型、攻击力不如狼,但群体数量比狼群更多且坚韧,又没有种族之分,不同豺群会配合攻击虎豹。在印度曾有一20只豺的豺群攻击一只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对抗中杀豺7只,伤6只,摧毁豺群的进攻力。但是残余豺群立刻召唤邻近领地的另一支豺群26只加入对虎的攻击,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杀4只、伤2只后,开始逃跑。豺群追击40千米,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后近40只豺捕杀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后战场又有7只豺被杀。中国也有传说豺是虎的克星。

非洲狮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靠群体伏击,只有在旱季走投无路时才攻击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只以上非洲狮一拥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狮在大象、野牛背后袭扰,雄狮正面攻击。雄狮单挑的几乎没有。单独非洲狮无力生存,被狮群驱逐的老年雄狮一般被鬣狗群捕杀或被三色豺捕杀。鬣狗群是报复,三色豺是谋杀,战术很象亚洲豺。伤人最多的非洲狮是19世纪乌干达修建铁路时的食人狮群,此狮群共捕杀100多名工人,最后被消灭,只留下两只哺乳期的幼狮被送到动物园。

3、比较齿、爪等硬件。

犬齿大小、颌骨硬度相差无几,爪的尖锐度相当。但是有学者推崇虎的爆发力,在北京动物园狮虎山兽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东北虎抓裂的裂痕。剥掉皮的狮虎惊人的相似,基本无法区分。从解剖中发现,老虎心脏容量大于非洲狮。

4、自然界中狮虎相遇的结果。

西伯利亚虎以西伯利亚为基地足迹遍布欧亚大陆直至南亚次大陆,发展为孟加拉虎亚种、高加索虎亚种和华南虎亚种,只有大海阻止其进入美洲。部分个体横渡大海进入印尼群岛,发展为苏门达腊虎亚种。从极寒到极热显示顽强的适应力,虎是单独活动,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几天相聚,由雌虎独立抚养幼崽。说明虎的生存能力强于非洲狮。

非洲狮从非洲大陆北上进入阿拉伯半岛又进入南亚次大陆。历史上在印度发生过狮虎的竞争,虽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是狮子退让到印度西北一隅(称亚洲狮),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亚、东南亚是最终结果。

上述文字是我曾经看过的正式资料,时间久了记不清楚,数据可能有错,但绝不是杜撰。

h__l

在历史上,狮子的分布一度非常广,除非洲和印度外,还有希腊狮和伊朗狮(西亚狮)两个亚种,其中伊朗狮和里海虎还发生过激烈的生存竞争。

狮虎格斗是有真实战例的。1995年10月,我国沿海某市一开放式动物园曾发生过东北虎咬死非洲狮的事件。某夜,分隔狮虎笼的闸门因故障打开了,出于大型食肉兽间的竞争原则,实力相当的食肉兽相遇后要么互相退让,如果没有退路就必须背水一战,结果,当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非洲雄狮已倒毙在虎区正中央!经调查,非洲狮是经充分准备后入侵虎区的,但结果却是让东北虎一击致命,东北虎首次攻击就击中非洲狮的咽喉要害,根本没给对手还手的机会!击毙对手后,东北虎还拖着比它重一倍的狮子走了30多米。

东北虎是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首先在体格上胜狮一筹。从捕猎技巧上说,虎向来是独来独往,捕猎都是靠自己,单兵格斗能力自然很强;狮子的生存之道则是结群捕猎,讲究协同作战能力,因此,一对一打,狮子决不是虎的对手。

一般地说,食肉兽只捕猎实力小于它或与它相当的食草动物,对于与其实力相当的食肉兽,一般采取回避的原则,如虎遇到熊,尤其是大棕熊,一般都互相避让,但在印度,虎有时会捕猎小鳄鱼,孟加拉虎甚至能从鳄鱼嘴里抢食物。

有比狮子大的老虎,也有比老虎大的狮子。雄狮头部外观雄壮,尤其是一副鬃毛显得威风凛凛,看上去似乎比虎大,其实狮子的体型是比较消瘦的;而老虎的头部虽然不显得那么大,但躯体却很壮实,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就比狮子小。

如今,狮子和老虎的自然分布区相互隔离,野生环境下狮子老虎不可能碰到一起干架。现在多认为中国南方发现的亚洲古猫化石才是老虎的直系祖先,然后再向北向西向南迁徙发展,演变为不同亚种,遍布几乎整个亚洲。而狮子,有看法认为史前时代曾一度遍布南欧、亚洲大部和北美地区。因而在古代的中西亚,狮子老虎的分布区是重叠的。

而到了今天,野生狮子在亚洲大陆几乎消失,只有在印度西北的吉尔丛林区一隅才能见到狮子的踪影,老虎则成为亚洲猛兽的代表,分布在东北亚至南亚的广大地区,包括印度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老虎。这是狮子战斗力不如老虎强大的结果吗?

我认为不是。

成年狮子一般由母狮负责捕猎,雄狮负责保卫领地,所以一般雄狮是坐享其成的,比较懒惰。而老虎则是单独行动,机警狡猾,灵活性好。体格上比较,一些种类的雄虎和雄狮不相上下,但单打独斗,狮子败给老虎的概率比较大。在古罗马斗兽场,经常上演狮虎搏斗的比赛,结果往往是老虎获胜(图119,古斗兽场上的狮虎搏斗)。不过,在自然环境下,狮子老虎要打架,单挑的机会很少,因为狮子通常都是群体行动,而老虎独来独往,一旦群殴,孤家寡人的老虎肯定要吃亏,所以,从社会学角度讲,狮子要比老虎强大。

为什么在印度出现狮子退让老虎的情况呢?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

1、环境影响。

狮子发源于非洲原野、老虎发源于东亚山林,它们首先是最适应原产地的环境气候,然后才逐渐向外扩展。狮子的群体构成和捕猎习性都适合于广阔的原野,而南亚次大陆的山地丛林,则显然更适合于老虎的生存竞争。反过来说,狮虎竞争时间有万年以上,既然老虎强大到使狮子节节后退,为什么没一只虎能进入非洲呢?其实,到了西亚和阿拉伯地区,就变成狮子占据地利,坦荡高原和戈壁沙漠有利于狮子发挥群体优势,使得老虎止步不前了。

2、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是不可忽视的。

看看印度的历史就知道,在西方人到来以前,外敌入侵都是从西北部进入印度次大陆的,这正是狮子进入印度的途径,也是印度文明较早的发源地,同时也成为印度自然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地区。换句话说,狮子的生存地盘受人为因素干扰比较大。而印度人不管是原来的佛教还是后来的印度教,都不主张杀生,因而其他地区的野生动物(包括虎)受人类影响较小,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印度依然拥有大量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而被称作是“野生动物王国”的原因。所以印度的老虎分布范围大于狮子就不奇怪了。

总之,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狮子老虎不同的战斗风格和作战策略。广袤的平原上,适合发挥群体的力量,锁定目标,以逸待劳。丛林中,猎物容易闪避、躲藏和逃逸,对个体的搏击技能要求更高。这样说一点不过分:狮子是战略家,老虎是战术家。战略家吃饱了就睡,养精蓄锐,世称“睡狮”;战术家则刻苦练功,会游泳和各式摸爬滚打的技巧,有不耻下问向猫学艺的传说。硬逼着狮子老虎决一死战,那么打群架老虎肯定斗不过狮子,个对个狮子很难赢得了老虎。在亚洲的崇山峻岭,善于利用地形造势的老虎居上风;换了非洲的一马平川,擅长组织围攻的狮子占优势。

============================

现在在学术界关于虎强于狮的观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下面通过虎狮的详细数据来进行说明,所列数据均为平均计。

以下都采用成年健康的狮虎,由于雌狮和雄狮的差别过大,因此狮子一般均采用雄狮。

1、体型比对

老虎是最大型的猫科动物目前已经没有任何异议。

但在古代西方世界,他们所能接触的是最大型的非洲雄狮和最小型的中南亚老虎,由此引起视觉上的误会,而认为狮子是最大的猫科,并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标志。直到百余年前他们接触到了更大更凶猛的孟虎和西虎,才最终改变的这种观念,形成了由狮子中心说向老虎中心说的转变。

而在东方,老虎一直稳居中堂,是神的象征,而狮子不过是守门神,只是猛兽的象征。

这样由于东西方对狮虎主观意识的差别而最终引发了狮虎斗的千年争论。

猛兽之间的争斗体型大的往往占有相当优势,体型大的老虎胜狮子似乎没有说服力,下面提到的都是狮虎相当的情况。

2、生理数据

下面几乎缆括了猛兽的所有的生理特征:

(1)头颅比较

狮子因为鬃毛的原因,在视觉上感觉相当大,其实除掉鬃毛后和老虎相差无几,剥皮后的狮虎也很难分辨,因此颅骨差别不大。

鬃毛是雄狮的象征,以至往往被无限夸大,甚至成了决胜武器。生物学上将雄狮鬃毛的作用定义为:雄狮之间实力的显示、雌狮择偶的标准,

鬃毛对雄狮有一定的防守作用但同时会消弱它的攻击能力。

(2)心脏容量

在解剖学中,老虎心脏容量大于非洲狮,这一条相当重要。在同等生理素质的对手中,它反映了一个物种具有更大的爆发力、耐力和体能恢复能力。

(3)嘴

猫科嘴的张合度都约60度(剑齿虎可达100度),老虎颚部球型肌在猫科中最发达的,狮虎的咬合力差别不大,虎略强,虎约450kg,雄狮400kg(附:鳄后端约1000kg(合2200磅),前端770kg,大白鲨约770kg,人约80kg)。

虎犬齿长约6cm,雄狮约5cm,虎的咬合深度约为11cm,雄狮约9cm。咬合深度深1cm往往就能决定对方是生还是死,这也使狮子使猎物的致死率比老虎要小的多。

但狮子的齿根略粗于老虎。生物学家解释之所以狮的齿粗,是因为狮子无法快速将到手的猎物杀死而导致猎物的反抗,为了在猎物反抗中不致使犬齿折断,才使犬齿进化得更粗。

(4)前肢

老虎前掌是猫科中最大的,雄虎的掌宽约10.5-11.5cm,雌虎约8.5-9.5cm,雄狮约7.5cm。

掌击是虎的常用手法,其掌力居猫科之冠,可达1吨,力量比雄狮大10%,而狮子不论是博杀还是捕食,掌击都不是它的特点。

猫科都有磨爪的习惯,但成年后的狮子磨爪的频率有所减少,这和生活环境有关,因此爪子不如老虎锋利。

虎的爪子在猫科中最长,西虎约10cm,孟虎约9.2cm,狮约8cm。

狮子常被大型猎物从其身上甩落下来,可见其前肢力量不够、爪子嵌入不深,而老虎极难被野牛甩落。

(5)后肢

狮子后肢力量不足,只能半直立,因此狮子不擅掌击,而老虎后肢力量强大,可以完全直立,直立后可比狮子高一个半头。

后肢力量直接影响了跳跃能力。老虎可跳上2.2-2.4m的高度,雌狮约1.8m,老虎摸高可达6.5m,雌狮为4.5m,而雄狮几乎不会跳跃。

综合四肢老虎的更为粗壮,而狮子四肢相对瘦弱的多。

(6)肌肉

孟虎和狮子都属热带、亚热带,两者肌肉相差不多。虎的肩部力量强大,雄狮的力量集中在颈部。

东北虎的脂肪主要在皮下,而不是附着在肌肉上,其肌肉重量可占全身重量的70%左右。据中国生物学家对东北虎解剖报道:西虎肌纤维极为粗壮,几乎找不到脂肪,比最好的健美运动员的肌肉还要结实。

(7)骨骼

老虎有更加完美的骨骼,其骨骼平均密度比狮子高约1.2%,这意味着老虎更加强壮,抗击打力更强。

(8)速度

东北虎冲刺速度约为56km/h,孟虎快得多约为68km/h,雌狮介于两者之间为64km/h,雄狮为56m/h。

(9)柔韧性

老虎的体型修长,而雄狮体型粗短,这意味着老虎可以做更大范围、更灵巧的转身。

(10)其它

平衡力方面,老虎可以走体操比赛中的平衡木,而狮子则不行。

老虎尾巴虽然没有传说中的强大,但依然是其攻击武器,狮子尾巴没有攻击作用。

猫科观察家认为:老虎习性狡猾、狮子则相对憨直。

上面是生理上的硬件对比,以下是狮虎在生活实践中的比对,其实就是技巧性的软件对比。

技巧对猛兽相当重要,之前曾经有人模拟出猛兽对决,但马上被引为笑话,因为他们只输入了硬件数据,却忘了输入技巧数据,因为按照这种模拟,那么猎豹将捕不到斑羚,而花豹也捕不到斑马,因为这些猎物比捕猎者更加强壮,斑马可一脚将花豹踢翻,而数据显示花豹不会躲避,100%会被踢死,因此该模拟认为地球上不可能出现能捕杀比自身大的猎物的猛兽,而实际上呢...

其实上面的生理数据已经说明了孰优孰劣。技巧性更多的是些人为观察的主观概念,但实践往往就是生理在生活中应用,我们姑且把它作为一个参考。

3、生活习性

(1)有的人因为狮子是群居而说其群体战斗力强,即狮群强于虎群。其实这种人是根据狮子的实际生活,即狮子的整体意识强来说的,但他们却把另一个事实忽略不计,即狮群在同类打斗中只有最强的雄狮才能决定胜负。

那么狮群会不会把老虎看成同类呢,答案是可能的,因为虎狮之间会发生自然交配的情况,这在野生动物中只有把对方看成同类才会发生。

(2)同样有人说雄狮是靠打斗为生,因此认为雄狮的战斗欲望更强,但殊不知老虎的领地性极强,体型小的老虎对闯入它领地的大老虎同样会不惜一战,有主场之利的老虎战斗力更强(因为这是饭碗问题)。相反雄狮在多数情况下只要摆摆鬃毛就决定了战斗的胜负。在动物园中老虎咬死狮子的情况大多都是老虎以为狮子闯入了它的领地,而在野外领地之争是常事,尤其是在老虎数量曾经繁盛的时候。

也就是说雄狮更多的是为配偶而战,而老虎更多的是为领地而战,它们的打斗频率本不相上下。

(3)雌虎不但要为领地还要为幼崽而战,雄性猫科都有杀死非亲幼崽的习性,单只雌虎为了保护幼崽而和体型大的雄虎时常都有打斗,而一群雌狮遇到这种情况直接就是缴械投降。虎为独居,由雌虎独立抚养幼崽,说明虎的生存能力相当强大,而雌狮根本就无法独立抚养幼崽。

(4)有的说雄狮不会衡量对手实力而勇往直前,其实这是严重误会,雄狮衡量对手的标准是鬃毛,鬃毛差的雄狮会选择自动退却,而老虎在雄狮眼里就是鬃毛差的狮子,因为雄虎就没有长的鬃毛,因此雄狮往往会认为老虎不如自己可以一战。

老虎和其它猫科一样因独居而谨慎,也会慎重评估对手的实力,因为评估失误会带来重伤而无法捕食,也就是说老虎不会打无把握之战,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和老虎打架的狮子在老虎眼里是可以战而胜之的猛兽,而这种评估肯定比人类的评估还要准确。

4、打斗技巧

猫科的咬合力在猛兽中不算最大,但爪子却是最强,敏捷度也是最高,因此爪子是致胜武器,而牙齿只是至死武器。爪子加上技巧,这使猫科成了猛兽中唯一的能独立战胜比自身更强大猛兽的哺乳类(其它只能依靠群体力量)。

(1)老虎打斗采用掌击方式,实际就是一套组合拳,更多的是凭借其技巧,极少把脑袋早早的凑上去。

(2)雄狮是猫科的例外,他们之间的打斗其实就是在比谁的嘴大,由于四肢力量和技巧的不足,几乎抛弃了猫科爪子加技巧的优势。雄狮更多的是凭借身体和力量,是一种推搡的手法,但我们知道无论是体型还是力量狮子相对于老虎都不会占有优势。

老虎可以双掌齐用,而雄狮因后腿力量问题而无法完全支撑全身重量,要想完全发挥掌力,必须一只前掌撑地。

(3)鬃毛对雄狮咽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老虎往往都是先通过前肢的打斗,在取得了相当优势之后才会锁喉,因为在没有取得优势之前就冒然锁喉,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咽喉不负责任。

5、捕猎技巧

捕猎技巧可以从侧面反映猛兽所具有的技能。

(1)老虎捕食通常是偷袭,然后是短距离的冲刺,它要求具备更强的爆发力,因为如果反映迟钝容易使猎物逃脱,而长距离追赶不是老虎的长处,老虎对付野牛是跳上牛背后紧紧的抓住,乃至更大的成年亚洲母象也是如此,而狮子只能扑到野牛的后臀且很容易被甩落下来,而亚洲野牛比非洲野牛并小不到哪里去。狮子捕食通常是群体合围,主要靠群体力量的托拽将其扑到。

(2)狮子对较小的猎物采用咬颈,对较大的如野牛是咬鼻,而咬鼻窒息方式往往显得拖泥带水,狮群常常有到手的猎物逃脱的可能,电视中有5只狮子(包括有雄狮)捕杀一头野牛而最终被逃脱,其实这反映了狮子不能有效的快速杀死猎物,还有居然会使几乎没有博杀力的猎豹负重伤后逃脱,这反映了狮子的杀伤率。

老虎的击杀成功率相当高,击杀手法也更丰富,有拍断颈椎、咬喉、咬颈等,对较小的几乎直接就是拍断颈椎,对大于200kg如野牛是咬颈,这和狮子对付野牛的手法完全不同,但致命效率更高,往往是一击致命,到手的猎物极少有逃脱的可能,因为老虎承担不起这样的失误,特别是东北虎。

(3)狮群的捕食成功率根据猎物不同在10-20%之间,老虎成功率在5%左右,狮群成功率虽大于老虎,但平均下来就很低了。食物利用率也不及老虎,只能管一顿,而老虎捕食一次往往会管很久。

狮子是唯一吃腐食的猫科是单只狮子捕食成功率的一种体现。

(4)狮群和老虎都有能力在非常情况下捕杀超大型的猎物,如狮群之对于母象、长颈鹿等,老虎之对于母象、野牛等,但单只狮子无力捕杀比自身大的猎物,这在猫科动物中其实是很少见的,估计只有薮猫才是这样,但薮猫身手毕竟可算猫科之冠,象猎豹一样为了敏捷负出嘴小的代价情有可原。

6、生存竞争

狮群的生存环境主要竞争对手是鬣狗群、花豹,而孟虎是豺狗群、金钱豹,西虎是棕熊、远东豹。

(1)落单的狮子生活极为困难,被狮群驱逐的落单雄狮一般只有3种结局,即饿死、被鬣狗群追杀、被三色豺群谋杀。

(2)单只豺狗的实力不如鬣狗,但豺群的规模和韧性远大于鬣狗群,不同群的豺狗甚至可以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孟虎,曾经发生的先后近60余只豺狗以惨重代价搞定一只雌孟虎的著名战例就是不同的3群豺狗组成的。

(3)棕熊是比西虎大得多的猛兽,远东豹在西虎的打压下生存得极其艰难,但和远东豹同种的花豹在狮群的打压下则生活得相当滋润,可见狮群扼杀豹子发展的能力远不如老虎,花豹由此被称为生存得最为成功的大猫。

因此老虎和狮子竞争环境可以说同样凶险,但即便这样,排除人为因素,老虎独居得依然十分成功,而狮子的独居就意味者死亡。

7、博杀战例

现在所看到的狮虎斗都是圈养的,准确的说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但可以得出参考结论。

(1)圈养猛兽在能力上相比野生的都有所退化,但有一个重要事实,这就是圈养猛兽中其技巧性越强的损失越大。

如将趋向于力量的熊科和趋向于技巧的猫科都从小圈养,明显猫科的损失要大。同样人类也是一样,将一个刚出生的小孩从小就关起来,其具有的人类特有技能的损失是最大的,而这种人只能从生物学上讲还算是人,但实际上和白痴无异。雄狮在于力量,而老虎在于技巧,其损失无疑比狮子会更大。

但即使这样,圈养老虎的胜率也远高于狮子,更不要说野生狮虎了。

(2)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现在所有狮虎斗的记录或视频中,体型小的老虎战胜大狮子的事件并不奇怪,而从无体型小的狮子战胜大老虎的战例。

(3)在选择虎狮斗的战例中,一般更多的是选用雄狮,而对老虎,几乎都是不管公的母的一起选,而事实上雌虎比雄虎体格上还是有不小差距,只是没有狮子的差别大而已。但如果真的这样选,不妨拿一拿雌狮和雄美洲豹来斗斗。

但即便如此,雌虎同样有战胜雄狮的战例,而雄虎对雌狮就是屠杀,雌狮对雌虎也可以说没有什么胜算可言。

8、进化

狮虎出自同一祖先。目前野生的狮虎不可能相遇,但在历史上狮子和老虎的领域曾有过重叠,最后退让到印度西北一隅(称亚洲狮),而孟虎遍布南亚、东南亚是最终结果。

在没有人类干扰之前,虎的足迹曾经遍布欧亚大陆,从极寒到极热显示了其顽强的适应力,而狮子只能局限于热带亚热带。

从生物、地理学上讲热带雨林是地球最富饶的土地,而这就是孟虎的生存地带。其实也可以通过美洲豹和美洲狮的竞争来作为对比,美洲豹强于美洲狮是不争的事实,美洲豹占据了南美热带雨林的中心地位,而美洲狮则只能偏隅一方。

将所有数据列出之后,才发现狮子几乎是全方位的落后于老虎,不占任何生理优势的野生狮子对野生老虎可以说几乎就是完败!

曾经有爱狮子的英国富豪进行地坑狮虎斗,结果狮子赢了,其实老虎是被枪打中了,曾经有英国富豪进行狮虎斗,就是地坑狮虎斗,用的是最小的雌性苏门达腊虎幼体和成年非洲雄师,每想到第一头狮子见了老虎想逃跑,老虎杀了三头狮子,最后一只是为了掩盖虎强于狮的事实,用抢把老虎打死,每想到老虎死在了占上风的时候,狮子也没攻击,就倒下了,现代有西方学者模拟狮虎斗,可他们只输入了硬件数据,没考虑技巧,而古罗马经常让狮子老虎打,大多也是老虎赢了老虎才是万兽之王

老虎与狮子到底谁更厉害

老虎

老虎的体长在1.4-3.5米之间,肩高0.8-1.2米,尾长0.8-1.2米。

最大的东北虎体长在2.0-3.5米之间,最大体重可达到350kg,老虎的咬合力在450kg左右。

老虎的攻击手段比较多,除撕咬之外,会站立或者用掌击击打猎物,其掌力可达一吨。

狮子的体长在1.6-3.2米之间,肩高在0.8-1.3米之间,体重在150-250kg左右,最大体重也能到达300多公斤。

狮子咬合力在400kg左右,而狮子的攻击方式和狼群相似,狮群对猎物不断地撕咬,消耗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最后的击杀。

老虎和狮子谁更强?

从数据上看,老虎和狮子的体型相差不相上下,打斗的时候靠体型双方都无法完全压制对方,但是狮子多为群体狩猎,在单打独斗上面老虎更胜一筹。

狮VS虎...,,,'''

狮子老虎谁更厉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的童年。

老虎选择西伯利亚虎为代表,有时提一提孟加拉虎、华南虎;狮子以非洲狮为代表。

1、先比较体形和重量。

西伯利亚虎在老虎中体形最大,也比非洲狮略大。资料记载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是前苏联中亚共和国猎取的雄性西伯利亚虎,体长5米(不计尾巴)、体重760千克,是普通西伯利亚虎或非洲狮的两倍。

孟加拉虎次之,和非洲狮相差不大。华南虎略小,但性情最暴烈。

2、再比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西伯利亚虎在所有猫科动物中捕食技巧最高,这是因为其栖息地高寒恶劣,野兽稀少,无法承受捕食失败。西伯利亚虎在当地食物链中无可争议处于顶点,其猎物包括所有食草兽和食肉兽,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兽如:马鹿、亚洲野猪;食肉兽如:亚洲棕熊、豹、亚洲黑熊、狼、猞猁、獾、狐。由于豹与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领地绝不允许豹的存在,因此捕食豹的几率很小,但有资料显示西伯利亚虎的粪便中发现过豹的毛发。亚洲棕熊尽管体形庞大也不是东北虎对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袭的记载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经常被虎从洞中挖出甚至没有机会抵抗。在北亚,狼群个体数量少,一般不超过7只,因此只能躲避虎。当然有很多传闻雄性野猪战胜西伯利亚虎,不过野猪是防御方,不被捕杀就是胜利,能击毙西伯利亚虎的记载太少。而且受伤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残疾虎(缺犬齿)或年青幼虎,无法捕食其它野兽,才不得不攻击战斗力很强的雄野猪。由于西伯利亚虎与人类生活区较远,所以西伯利亚虎对人类一般主动避让,不去招惹陌生的东西。

孟加拉虎和华南虎栖息地野兽相对丰富而与人类重叠,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亚虎,但是对人类危险最大。与人类斗争经验最丰富的是华南虎。华南虎是中国独有,与国人奋斗2000年,对如何攻击和躲避技巧最丰富,处境也最危险。1950~1960年代中国大规模捕杀华南虎,现在是比大熊猫还濒危且珍贵的物种。杀人最多的记录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与印度人素质和当地环境有关。在当地食肉兽中豺对孟加拉虎和华南虎构成威胁,豺体型、攻击力不如狼,但群体数量比狼群更多且坚韧,又没有种族之分,不同豺群会配合攻击虎豹。在印度曾有一20只豺的豺群攻击一只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对抗中杀豺7只,伤6只,摧毁豺群的进攻力。但是残余豺群立刻召唤邻近领地的另一支豺群26只加入对虎的攻击,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杀4只、伤2只后,开始逃跑。豺群追击40千米,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后近40只豺捕杀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后战场又有7只豺被杀。中国也有传说豺是虎的克星。

非洲狮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靠群体伏击,只有在旱季走投无路时才攻击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只以上非洲狮一拥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狮在大象、野牛背后袭扰,雄狮正面攻击。雄狮单挑的几乎没有。单独非洲狮无力生存,被狮群驱逐的老年雄狮一般被鬣狗群捕杀或被三色豺捕杀。鬣狗群是报复,三色豺是谋杀,战术很象亚洲豺。伤人最多的非洲狮是19世纪乌干达修建铁路时的食人狮群,此狮群共捕杀100多名工人,最后被消灭,只留下两只哺乳期的幼狮被送到动物园。

3、比较齿、爪等硬件。

犬齿大小、颌骨硬度相差无几,爪的尖锐度相当。但是有学者推崇虎的爆发力,在北京动物园狮虎山兽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东北虎抓裂的裂痕。剥掉皮的狮虎惊人的相似,基本无法区分。从解剖中发现,老虎心脏容量大于非洲狮。

4、自然界中狮虎相遇的结果。

西伯利亚虎以西伯利亚为基地足迹遍布欧亚大陆直至南亚次大陆,发展为孟加拉虎亚种、高加索虎亚种和华南虎亚种,只有大海阻止其进入美洲。部分个体横渡大海进入印尼群岛,发展为苏门达腊虎亚种。从极寒到极热显示顽强的适应力,虎是单独活动,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几天相聚,由雌虎独立抚养幼崽。说明虎的生存能力强于非洲狮。

非洲狮从非洲大陆北上进入阿拉伯半岛又进入南亚次大陆。历史上在印度发生过狮虎的竞争,虽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是狮子退让到印度西北一隅(称亚洲狮),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亚、东南亚是最终结果。

上述文字是我曾经看过的正式资料,时间久了记不清楚,数据可能有错,但绝不是杜撰。

h__l

在历史上,狮子的分布一度非常广,除非洲和印度外,还有希腊狮和伊朗狮(西亚狮)两个亚种,其中伊朗狮和里海虎还发生过激烈的生存竞争。

狮虎格斗是有真实战例的。1995年10月,我国沿海某市一开放式动物园曾发生过东北虎咬死非洲狮的事件。某夜,分隔狮虎笼的闸门因故障打开了,出于大型食肉兽间的竞争原则,实力相当的食肉兽相遇后要么互相退让,如果没有退路就必须背水一战,结果,当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非洲雄狮已倒毙在虎区正中央!经调查,非洲狮是经充分准备后入侵虎区的,但结果却是让东北虎一击致命,东北虎首次攻击就击中非洲狮的咽喉要害,根本没给对手还手的机会!击毙对手后,东北虎还拖着比它重一倍的狮子走了30多米。

东北虎是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首先在体格上胜狮一筹。从捕猎技巧上说,虎向来是独来独往,捕猎都是靠自己,单兵格斗能力自然很强;狮子的生存之道则是结群捕猎,讲究协同作战能力,因此,一对一打,狮子决不是虎的对手。

一般地说,食肉兽只捕猎实力小于它或与它相当的食草动物,对于与其实力相当的食肉兽,一般采取回避的原则,如虎遇到熊,尤其是大棕熊,一般都互相避让,但在印度,虎有时会捕猎小鳄鱼,孟加拉虎甚至能从鳄鱼嘴里抢食物。

有比狮子大的老虎,也有比老虎大的狮子。雄狮头部外观雄壮,尤其是一副鬃毛显得威风凛凛,看上去似乎比虎大,其实狮子的体型是比较消瘦的;而老虎的头部虽然不显得那么大,但躯体却很壮实,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就比狮子小。

如今,狮子和老虎的自然分布区相互隔离,野生环境下狮子老虎不可能碰到一起干架。现在多认为中国南方发现的亚洲古猫化石才是老虎的直系祖先,然后再向北向西向南迁徙发展,演变为不同亚种,遍布几乎整个亚洲。而狮子,有看法认为史前时代曾一度遍布南欧、亚洲大部和北美地区。因而在古代的中西亚,狮子老虎的分布区是重叠的。

而到了今天,野生狮子在亚洲大陆几乎消失,只有在印度西北的吉尔丛林区一隅才能见到狮子的踪影,老虎则成为亚洲猛兽的代表,分布在东北亚至南亚的广大地区,包括印度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老虎。这是狮子战斗力不如老虎强大的结果吗?

我认为不是。

成年狮子一般由母狮负责捕猎,雄狮负责保卫领地,所以一般雄狮是坐享其成的,比较懒惰。而老虎则是单独行动,机警狡猾,灵活性好。体格上比较,一些种类的雄虎和雄狮不相上下,但单打独斗,狮子败给老虎的概率比较大。在古罗马斗兽场,经常上演狮虎搏斗的比赛,结果往往是老虎获胜(图119,古斗兽场上的狮虎搏斗)。不过,在自然环境下,狮子老虎要打架,单挑的机会很少,因为狮子通常都是群体行动,而老虎独来独往,一旦群殴,孤家寡人的老虎肯定要吃亏,所以,从社会学角度讲,狮子要比老虎强大。

为什么在印度出现狮子退让老虎的情况呢?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

1、环境影响。

狮子发源于非洲原野、老虎发源于东亚山林,它们首先是最适应原产地的环境气候,然后才逐渐向外扩展。狮子的群体构成和捕猎习性都适合于广阔的原野,而南亚次大陆的山地丛林,则显然更适合于老虎的生存竞争。反过来说,狮虎竞争时间有万年以上,既然老虎强大到使狮子节节后退,为什么没一只虎能进入非洲呢?其实,到了西亚和阿拉伯地区,就变成狮子占据地利,坦荡高原和戈壁沙漠有利于狮子发挥群体优势,使得老虎止步不前了。

2、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是不可忽视的。

看看印度的历史就知道,在西方人到来以前,外敌入侵都是从西北部进入印度次大陆的,这正是狮子进入印度的途径,也是印度文明较早的发源地,同时也成为印度自然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地区。换句话说,狮子的生存地盘受人为因素干扰比较大。而印度人不管是原来的佛教还是后来的印度教,都不主张杀生,因而其他地区的野生动物(包括虎)受人类影响较小,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印度依然拥有大量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而被称作是“野生动物王国”的原因。所以印度的老虎分布范围大于狮子就不奇怪了。

总之,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狮子老虎不同的战斗风格和作战策略。广袤的平原上,适合发挥群体的力量,锁定目标,以逸待劳。丛林中,猎物容易闪避、躲藏和逃逸,对个体的搏击技能要求更高。这样说一点不过分:狮子是战略家,老虎是战术家。战略家吃饱了就睡,养精蓄锐,世称“睡狮”;战术家则刻苦练功,会游泳和各式摸爬滚打的技巧,有不耻下问向猫学艺的传说。硬逼着狮子老虎决一死战,那么打群架老虎肯定斗不过狮子,个对个狮子很难赢得了老虎。在亚洲的崇山峻岭,善于利用地形造势的老虎居上风;换了非洲的一马平川,擅长组织围攻的狮子占优势。

fengxinhao

郑州市新郑龙湖野生动物散养园曾发生过狮虎大战的惊险一幕。最后,管理员们不得不以一头山羊作诱饵,吸引老虎的注意力,才使战败的侵略者——狮子得以“安全撤军”。

这是从新闻报纸上摘录的内容:

12月7日上午9时左右,一头狮子偷偷侵入虎区。母虎“长尾”刚刚睁开惺忪的睡眼,突然看到一只狮子正张着血盆大口奔自己而来。它大吃一惊,转身便逃,直退到“丈夫”身边,才稍稍稳住了心神。有了“丈夫”作后盾,“长尾”恼羞成怒,一回身,向着追过来的狮子猛扑过去,使出看家的本领,与那头狮子打作一团。狮子几次去咬“长尾”的咽喉,都被“长尾”灵巧地躲了过去。一阵撕咬后,狮子不但没有占到便宜,而且身上还留下了两道长长的血口。

当管理员们开着两辆救援车赶到时,狮虎大战的第一回合已经结束。战败的狮子退到了墙角,趴在地上边舔着流血的前爪,边低声地咆哮。两只老虎基本上没有损伤,母虎在狮子的正面虎视眈眈,寻找进攻的机会,而公虎则迂回到侧翼,封住了狮子的退路。救援车几次冲上去,想为狮子打开一条通往狮区的生路。可是,那两只老虎始终占据着狮子的逃生要道,似乎非置其于死地不可。僵持了一会儿,狮子好象恢复了一些体力,站起身来,准备拼死一搏。这时,管理员情急生智,将一只山羊赶入虎区。还没有吃早餐的“长尾”一个饿虎扑羊,就将这只山羊按于爪下。趁这个机会,那只狮子逃回了狮区。

事后分析,这只狮子可能是在早上散养园的一辆工作车进入猛兽区检查时,悄悄跟在车子后面侵入老虎们的领地的。

两者类型不同:狮是领袖型的猛兽,虎是英雄型猛兽。西伯利亚虎最厉害,是无可争议的猫科动物之王、陆上猛兽至尊。论单挑战斗力,西伯利亚虎强于孟加拉虎。孟加拉虎与非洲狮应实力相当,但孟加拉虎更矫健灵活。

老虎与狮子谁厉害

狮子吼声大,但没有大的威慑力,老虎的吼声中有一种人类无法听到的声音,可以使猎物无法移动,老虎更厉害

老虎选择西伯利亚虎为代表,有时提一提孟加拉虎、华南虎;狮子以非洲狮为代表。

1、先比较体形和重量。

西伯利亚虎在老虎中体形最大,也比非洲狮略大。资料记载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是前苏联中亚共和国猎取的雄性西伯利亚虎,体长5米(不计尾巴)、体重760千克,是普通西伯利亚虎或非洲狮的两倍。

孟加拉虎次之,和非洲狮相差不大。华南虎略小,但性情最暴烈。

2、再比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西伯利亚虎在所有猫科动物中捕食技巧最高,这是因为其栖息地高寒恶劣,野兽稀少,无法承受捕食失败。西伯利亚虎在当地食物链中无可争议处于顶点,其猎物包括所有食草兽和食肉兽,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兽如:马鹿、亚洲野猪;食肉兽如:亚洲棕熊、豹、亚洲黑熊、狼、猞猁、獾、狐。由于豹与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领地绝不允许豹的存在,因此捕食豹的几率很小,但有资料显示西伯利亚虎的粪便中发现过豹的毛发。亚洲棕熊尽管体形庞大也不是东北虎对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袭的记载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经常被虎从洞中挖出甚至没有机会抵抗。在北亚,狼群个体数量少,一般不超过7只,因此只能躲避虎。当然有很多传闻雄性野猪战胜西伯利亚虎,不过野猪是防御方,不被捕杀就是胜利,能击毙西伯利亚虎的记载太少。而且受伤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残疾虎(缺犬齿)或年青幼虎,无法捕食其它野兽,才不得不攻击战斗力很强的雄野猪。由于西伯利亚虎与人类生活区较远,所以西伯利亚虎对人类一般主动避让,不去招惹陌生的东西。

孟加拉虎和华南虎栖息地野兽相对丰富而与人类重叠,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亚虎,但是对人类危险最大。与人类斗争经验最丰富的是华南虎。华南虎是中国独有,与国人奋斗2000年,对如何攻击和躲避技巧最丰富,处境也最危险。1950~1960年代中国大规模捕杀华南虎,现在是比大熊猫还濒危且珍贵的物种。杀人最多的记录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与印度人素质和当地环境有关。在当地食肉兽中豺对孟加拉虎和华南虎构成威胁,豺体型、攻击力不如狼,但群体数量比狼群更多且坚韧,又没有种族之分,不同豺群会配合攻击虎豹。在印度曾有一20只豺的豺群攻击一只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对抗中杀豺7只,伤6只,摧毁豺群的进攻力。但是残余豺群立刻召唤邻近领地的另一支豺群26只加入对虎的攻击,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杀4只、伤2只后,开始逃跑。豺群追击40千米,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后近40只豺捕杀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后战场又有7只豺被杀。中国也有传说豺是虎的克星。

非洲狮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靠群体伏击,只有在旱季走投无路时才攻击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只以上非洲狮一拥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狮在大象、野牛背后袭扰,雄狮正面攻击。雄狮单挑的几乎没有。单独非洲狮无力生存,被狮群驱逐的老年雄狮一般被鬣狗群捕杀或被三色豺捕杀。鬣狗群是报复,三色豺是谋杀,战术很象亚洲豺。伤人最多的非洲狮是19世纪乌干达修建铁路时的食人狮群,此狮群共捕杀100多名工人,最后被消灭,只留下两只哺乳期的幼狮被送到动物园。

3、比较齿、爪等硬件。

犬齿大小、颌骨硬度相差无几,爪的尖锐度相当。但是有学者推崇虎的爆发力,在北京动物园狮虎山兽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东北虎抓裂的裂痕。剥掉皮的狮虎惊人的相似,基本无法区分。从解剖中发现,老虎心脏容量大于非洲狮。

4、自然界中狮虎相遇的结果。

西伯利亚虎以西伯利亚为基地足迹遍布欧亚大陆直至南亚次大陆,发展为孟加拉虎亚种、高加索虎亚种和华南虎亚种,只有大海阻止其进入美洲。部分个体横渡大海进入印尼群岛,发展为苏门达腊虎亚种。从极寒到极热显示顽强的适应力,虎是单独活动,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几天相聚,由雌虎独立抚养幼崽。说明虎的生存能力强于非洲狮。

非洲狮从非洲大陆北上进入阿拉伯半岛又进入南亚次大陆。历史上在印度发生过狮虎的竞争,虽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是狮子退让到印度西北一隅(称亚洲狮),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亚、东南亚是最终结果。

上述文字是我曾经看过的正式资料,时间久了记不清楚,数据可能有错,但绝不是杜撰。

h__l

在历史上,狮子的分布一度非常广,除非洲和印度外,还有希腊狮和伊朗狮(西亚狮)两个亚种,其中伊朗狮和里海虎还发生过激烈的生存竞争。

狮虎格斗是有真实战例的。1995年10月,我国沿海某市一开放式动物园曾发生过东北虎咬死非洲狮的事件。某夜,分隔狮虎笼的闸门因故障打开了,出于大型食肉兽间的竞争原则,实力相当的食肉兽相遇后要么互相退让,如果没有退路就必须背水一战,结果,当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非洲雄狮已倒毙在虎区正中央!经调查,非洲狮是经充分准备后入侵虎区的,但结果却是让东北虎一击致命,东北虎首次攻击就击中非洲狮的咽喉要害,根本没给对手还手的机会!击毙对手后,东北虎还拖着比它重一倍的狮子走了30多米。

东北虎是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首先在体格上胜狮一筹。从捕猎技巧上说,虎向来是独来独往,捕猎都是靠自己,单兵格斗能力自然很强;狮子的生存之道则是结群捕猎,讲究协同作战能力,因此,一对一打,狮子决不是虎的对手。

一般地说,食肉兽只捕猎实力小于它或与它相当的食草动物,对于与其实力相当的食肉兽,一般采取回避的原则,如虎遇到熊,尤其是大棕熊,一般都互相避让,但在印度,虎有时会捕猎小鳄鱼,孟加拉虎甚至能从鳄鱼嘴里抢食物。

有比狮子大的老虎,也有比老虎大的狮子。雄狮头部外观雄壮,尤其是一副鬃毛显得威风凛凛,看上去似乎比虎大,其实狮子的体型是比较消瘦的;而老虎的头部虽然不显得那么大,但躯体却很壮实,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就比狮子小。

如今,狮子和老虎的自然分布区相互隔离,野生环境下狮子老虎不可能碰到一起干架。现在多认为中国南方发现的亚洲古猫化石才是老虎的直系祖先,然后再向北向西向南迁徙发展,演变为不同亚种,遍布几乎整个亚洲。而狮子,有看法认为史前时代曾一度遍布南欧、亚洲大部和北美地区。因而在古代的中西亚,狮子老虎的分布区是重叠的。

而到了今天,野生狮子在亚洲大陆几乎消失,只有在印度西北的吉尔丛林区一隅才能见到狮子的踪影,老虎则成为亚洲猛兽的代表,分布在东北亚至南亚的广大地区,包括印度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老虎。这是狮子战斗力不如老虎强大的结果吗?

我认为不是。

成年狮子一般由母狮负责捕猎,雄狮负责保卫领地,所以一般雄狮是坐享其成的,比较懒惰。而老虎则是单独行动,机警狡猾,灵活性好。体格上比较,一些种类的雄虎和雄狮不相上下,但单打独斗,狮子败给老虎的概率比较大。在古罗马斗兽场,经常上演狮虎搏斗的比赛,结果往往是老虎获胜(图119,古斗兽场上的狮虎搏斗)。不过,在自然环境下,狮子老虎要打架,单挑的机会很少,因为狮子通常都是群体行动,而老虎独来独往,一旦群殴,孤家寡人的老虎肯定要吃亏,所以,从社会学角度讲,狮子要比老虎强大。

为什么在印度出现狮子退让老虎的情况呢?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

1、环境影响。

狮子发源于非洲原野、老虎发源于东亚山林,它们首先是最适应原产地的环境气候,然后才逐渐向外扩展。狮子的群体构成和捕猎习性都适合于广阔的原野,而南亚次大陆的山地丛林,则显然更适合于老虎的生存竞争。反过来说,狮虎竞争时间有万年以上,既然老虎强大到使狮子节节后退,为什么没一只虎能进入非洲呢?其实,到了西亚和阿拉伯地区,就变成狮子占据地利,坦荡高原和戈壁沙漠有利于狮子发挥群体优势,使得老虎止步不前了。

2、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是不可忽视的。

看看印度的历史就知道,在西方人到来以前,外敌入侵都是从西北部进入印度次大陆的,这正是狮子进入印度的途径,也是印度文明较早的发源地,同时也成为印度自然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地区。换句话说,狮子的生存地盘受人为因素干扰比较大。而印度人不管是原来的佛教还是后来的印度教,都不主张杀生,因而其他地区的野生动物(包括虎)受人类影响较小,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印度依然拥有大量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而被称作是“野生动物王国”的原因。所以印度的老虎分布范围大于狮子就不奇怪了。

总之,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狮子老虎不同的战斗风格和作战策略。广袤的平原上,适合发挥群体的力量,锁定目标,以逸待劳。丛林中,猎物容易闪避、躲藏和逃逸,对个体的搏击技能要求更高。这样说一点不过分:狮子是战略家,老虎是战术家。战略家吃饱了就睡,养精蓄锐,世称“睡狮”;战术家则刻苦练功,会游泳和各式摸爬滚打的技巧,有不耻下问向猫学艺的传说。硬逼着狮子老虎决一死战,那么打群架老虎肯定斗不过狮子,个对个狮子很难赢得了老虎。在亚洲的崇山峻岭,善于利用地形造势的老虎居上风;换了非洲的一马平川,擅长组织围攻的狮子占优势。

============================

现在在学术界关于虎强于狮的观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下面通过虎狮的详细数据来进行说明,所列数据均为平均计。

以下都采用成年健康的狮虎,由于雌狮和雄狮的差别过大,因此狮子一般均采用雄狮。

1、体型比对

老虎是最大型的猫科动物目前已经没有任何异议。

但在古代西方世界,他们所能接触的是最大型的非洲雄狮和最小型的中南亚老虎,由此引起视觉上的误会,而认为狮子是最大的猫科,并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标志。直到百余年前他们接触到了更大更凶猛的孟虎和西虎,才最终改变的这种观念,形成了由狮子中心说向老虎中心说的转变。

而在东方,老虎一直稳居中堂,是神的象征,而狮子不过是守门神,只是猛兽的象征。

这样由于东西方对狮虎主观意识的差别而最终引发了狮虎斗的千年争论。

猛兽之间的争斗体型大的往往占有相当优势,体型大的老虎胜狮子似乎没有说服力,下面提到的都是狮虎相当的情况。

2、生理数据

下面几乎缆括了猛兽的所有的生理特征:

(1)头颅比较

狮子因为鬃毛的原因,在视觉上感觉相当大,其实除掉鬃毛后和老虎相差无几,剥皮后的狮虎也很难分辨,因此颅骨差别不大。

鬃毛是雄狮的象征,以至往往被无限夸大,甚至成了决胜武器。生物学上将雄狮鬃毛的作用定义为:雄狮之间实力的显示、雌狮择偶的标准,

鬃毛对雄狮有一定的防守作用但同时会消弱它的攻击能力。

(2)心脏容量

在解剖学中,老虎心脏容量大于非洲狮,这一条相当重要。在同等生理素质的对手中,它反映了一个物种具有更大的爆发力、耐力和体能恢复能力。

(3)嘴

猫科嘴的张合度都约60度(剑齿虎可达100度),老虎颚部球型肌在猫科中最发达的,狮虎的咬合力差别不大,虎略强,虎约450kg,雄狮400kg(附:鳄后端约1000kg(合2200磅),前端770kg,大白鲨约770kg,人约80kg)。

虎犬齿长约6cm,雄狮约5cm,虎的咬合深度约为11cm,雄狮约9cm。咬合深度深1cm往往就能决定对方是生还是死,这也使狮子使猎物的致死率比老虎要小的多。

但狮子的齿根略粗于老虎。生物学家解释之所以狮的齿粗,是因为狮子无法快速将到手的猎物杀死而导致猎物的反抗,为了在猎物反抗中不致使犬齿折断,才使犬齿进化得更粗。

(4)前肢

老虎前掌是猫科中最大的,雄虎的掌宽约10.5-11.5cm,雌虎约8.5-9.5cm,雄狮约7.5cm。

掌击是虎的常用手法,其掌力居猫科之冠,可达1吨,力量比雄狮大10%,而狮子不论是博杀还是捕食,掌击都不是它的特点。

猫科都有磨爪的习惯,但成年后的狮子磨爪的频率有所减少,这和生活环境有关,因此爪子不如老虎锋利。

虎的爪子在猫科中最长,西虎约10cm,孟虎约9.2cm,狮约8cm。

狮子常被大型猎物从其身上甩落下来,可见其前肢力量不够、爪子嵌入不深,而老虎极难被野牛甩落。

(5)后肢

狮子后肢力量不足,只能半直立,因此狮子不擅掌击,而老虎后肢力量强大,可以完全直立,直立后可比狮子高一个半头。

后肢力量直接影响了跳跃能力。老虎可跳上2.2-2.4m的高度,雌狮约1.8m,老虎摸高可达6.5m,雌狮为4.5m,而雄狮几乎不会跳跃。

综合四肢老虎的更为粗壮,而狮子四肢相对瘦弱的多。

(6)肌肉

孟虎和狮子都属热带、亚热带,两者肌肉相差不多。虎的肩部力量强大,雄狮的力量集中在颈部。

东北虎的脂肪主要在皮下,而不是附着在肌肉上,其肌肉重量可占全身重量的70%左右。据中国生物学家对东北虎解剖报道:西虎肌纤维极为粗壮,几乎找不到脂肪,比最好的健美运动员的肌肉还要结实。

(7)骨骼

老虎有更加完美的骨骼,其骨骼平均密度比狮子高约1.2%,这意味着老虎更加强壮,抗击打力更强。

(8)速度

东北虎冲刺速度约为56km/h,孟虎快得多约为68km/h,雌狮介于两者之间为64km/h,雄狮为56m/h。

(9)柔韧性

老虎的体型修长,而雄狮体型粗短,这意味着老虎可以做更大范围、更灵巧的转身。

(10)其它

平衡力方面,老虎可以走体操比赛中的平衡木,而狮子则不行。

老虎尾巴虽然没有传说中的强大,但依然是其攻击武器,狮子尾巴没有攻击作用。

猫科观察家认为:老虎习性狡猾、狮子则相对憨直。

上面是生理上的硬件对比,以下是狮虎在生活实践中的比对,其实就是技巧性的软件对比。

技巧对猛兽相当重要,之前曾经有人模拟出猛兽对决,但马上被引为笑话,因为他们只输入了硬件数据,却忘了输入技巧数据,因为按照这种模拟,那么猎豹将捕不到斑羚,而花豹也捕不到斑马,因为这些猎物比捕猎者更加强壮,斑马可一脚将花豹踢翻,而数据显示花豹不会躲避,100%会被踢死,因此该模拟认为地球上不可能出现能捕杀比自身大的猎物的猛兽,而实际上呢...

其实上面的生理数据已经说明了孰优孰劣。技巧性更多的是些人为观察的主观概念,但实践往往就是生理在生活中应用,我们姑且把它作为一个参考。

3、生活习性

(1)有的人因为狮子是群居而说其群体战斗力强,即狮群强于虎群。其实这种人是根据狮子的实际生活,即狮子的整体意识强来说的,但他们却把另一个事实忽略不计,即狮群在同类打斗中只有最强的雄狮才能决定胜负。

那么狮群会不会把老虎看成同类呢,答案是可能的,因为虎狮之间会发生自然交配的情况,这在野生动物中只有把对方看成同类才会发生。

(2)同样有人说雄狮是靠打斗为生,因此认为雄狮的战斗欲望更强,但殊不知老虎的领地性极强,体型小的老虎对闯入它领地的大老虎同样会不惜一战,有主场之利的老虎战斗力更强(因为这是饭碗问题)。相反雄狮在多数情况下只要摆摆鬃毛就决定了战斗的胜负。在动物园中老虎咬死狮子的情况大多都是老虎以为狮子闯入了它的领地,而在野外领地之争是常事,尤其是在老虎数量曾经繁盛的时候。

也就是说雄狮更多的是为配偶而战,而老虎更多的是为领地而战,它们的打斗频率本不相上下。

(3)雌虎不但要为领地还要为幼崽而战,雄性猫科都有杀死非亲幼崽的习性,单只雌虎为了保护幼崽而和体型大的雄虎时常都有打斗,而一群雌狮遇到这种情况直接就是缴械投降。虎为独居,由雌虎独立抚养幼崽,说明虎的生存能力相当强大,而雌狮根本就无法独立抚养幼崽。

(4)有的说雄狮不会衡量对手实力而勇往直前,其实这是严重误会,雄狮衡量对手的标准是鬃毛,鬃毛差的雄狮会选择自动退却,而老虎在雄狮眼里就是鬃毛差的狮子,因为雄虎就没有长的鬃毛,因此雄狮往往会认为老虎不如自己可以一战。

老虎和其它猫科一样因独居而谨慎,也会慎重评估对手的实力,因为评估失误会带来重伤而无法捕食,也就是说老虎不会打无把握之战,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和老虎打架的狮子在老虎眼里是可以战而胜之的猛兽,而这种评估肯定比人类的评估还要准确。

4、打斗技巧

猫科的咬合力在猛兽中不算最大,但爪子却是最强,敏捷度也是最高,因此爪子是致胜武器,而牙齿只是至死武器。爪子加上技巧,这使猫科成了猛兽中唯一的能独立战胜比自身更强大猛兽的哺乳类(其它只能依靠群体力量)。

(1)老虎打斗采用掌击方式,实际就是一套组合拳,更多的是凭借其技巧,极少把脑袋早早的凑上去。

(2)雄狮是猫科的例外,他们之间的打斗其实就是在比谁的嘴大,由于四肢力量和技巧的不足,几乎抛弃了猫科爪子加技巧的优势。雄狮更多的是凭借身体和力量,是一种推搡的手法,但我们知道无论是体型还是力量狮子相对于老虎都不会占有优势。

老虎可以双掌齐用,而雄狮因后腿力量问题而无法完全支撑全身重量,要想完全发挥掌力,必须一只前掌撑地。

(3)鬃毛对雄狮咽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老虎往往都是先通过前肢的打斗,在取得了相当优势之后才会锁喉,因为在没有取得优势之前就冒然锁喉,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咽喉不负责任。

5、捕猎技巧

捕猎技巧可以从侧面反映猛兽所具有的技能。

(1)老虎捕食通常是偷袭,然后是短距离的冲刺,它要求具备更强的爆发力,因为如果反映迟钝容易使猎物逃脱,而长距离追赶不是老虎的长处,老虎对付野牛是跳上牛背后紧紧的抓住,乃至更大的成年亚洲母象也是如此,而狮子只能扑到野牛的后臀且很容易被甩落下来,而亚洲野牛比非洲野牛并小不到哪里去。狮子捕食通常是群体合围,主要靠群体力量的托拽将其扑到。

(2)狮子对较小的猎物采用咬颈,对较大的如野牛是咬鼻,而咬鼻窒息方式往往显得拖泥带水,狮群常常有到手的猎物逃脱的可能,电视中有5只狮子(包括有雄狮)捕杀一头野牛而最终被逃脱,其实这反映了狮子不能有效的快速杀死猎物,还有居然会使几乎没有博杀力的猎豹负重伤后逃脱,这反映了狮子的杀伤率。

老虎的击杀成功率相当高,击杀手法也更丰富,有拍断颈椎、咬喉、咬颈等,对较小的几乎直接就是拍断颈椎,对大于200kg如野牛是咬颈,这和狮子对付野牛的手法完全不同,但致命效率更高,往往是一击致命,到手的猎物极少有逃脱的可能,因为老虎承担不起这样的失误,特别是东北虎。

(3)狮群的捕食成功率根据猎物不同在10-20%之间,老虎成功率在5%左右,狮群成功率虽大于老虎,但平均下来就很低了。食物利用率也不及老虎,只能管一顿,而老虎捕食一次往往会管很久。

狮子是唯一吃腐食的猫科是单只狮子捕食成功率的一种体现。

(4)狮群和老虎都有能力在非常情况下捕杀超大型的猎物,如狮群之对于母象、长颈鹿等,老虎之对于母象、野牛等,但单只狮子无力捕杀比自身大的猎物,这在猫科动物中其实是很少见的,估计只有薮猫才是这样,但薮猫身手毕竟可算猫科之冠,象猎豹一样为了敏捷负出嘴小的代价情有可原。

6、生存竞争

狮群的生存环境主要竞争对手是鬣狗群、花豹,而孟虎是豺狗群、金钱豹,西虎是棕熊、远东豹。

(1)落单的狮子生活极为困难,被狮群驱逐的落单雄狮一般只有3种结局,即饿死、被鬣狗群追杀、被三色豺群谋杀。

(2)单只豺狗的实力不如鬣狗,但豺群的规模和韧性远大于鬣狗群,不同群的豺狗甚至可以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孟虎,曾经发生的先后近60余只豺狗以惨重代价搞定一只雌孟虎的著名战例就是不同的3群豺狗组成的。

(3)棕熊是比西虎大得多的猛兽,远东豹在西虎的打压下生存得极其艰难,但和远东豹同种的花豹在狮群的打压下则生活得相当滋润,可见狮群扼杀豹子发展的能力远不如老虎,花豹由此被称为生存得最为成功的大猫。

因此老虎和狮子竞争环境可以说同样凶险,但即便这样,排除人为因素,老虎独居得依然十分成功,而狮子的独居就意味者死亡。

7、博杀战例

现在所看到的狮虎斗都是圈养的,准确的说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但可以得出参考结论。

(1)圈养猛兽在能力上相比野生的都有所退化,但有一个重要事实,这就是圈养猛兽中其技巧性越强的损失越大。

如将趋向于力量的熊科和趋向于技巧的猫科都从小圈养,明显猫科的损失要大。同样人类也是一样,将一个刚出生的小孩从小就关起来,其具有的人类特有技能的损失是最大的,而这种人只能从生物学上讲还算是人,但实际上和白痴无异。雄狮在于力量,而老虎在于技巧,其损失无疑比狮子会更大。

但即使这样,圈养老虎的胜率也远高于狮子,更不要说野生狮虎了。

(2)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现在所有狮虎斗的记录或视频中,体型小的老虎战胜大狮子的事件并不奇怪,而从无体型小的狮子战胜大老虎的战例。

(3)在选择虎狮斗的战例中,一般更多的是选用雄狮,而对老虎,几乎都是不管公的母的一起选,而事实上雌虎比雄虎体格上还是有不小差距,只是没有狮子的差别大而已。但如果真的这样选,不妨拿一拿雌狮和雄美洲豹来斗斗。

但即便如此,雌虎同样有战胜雄狮的战例,而雄虎对雌狮就是屠杀,雌狮对雌虎也可以说没有什么胜算可言。

8、进化

狮虎出自同一祖先。目前野生的狮虎不可能相遇,但在历史上狮子和老虎的领域曾有过重叠,最后退让到印度西北一隅(称亚洲狮),而孟虎遍布南亚、东南亚是最终结果。

在没有人类干扰之前,虎的足迹曾经遍布欧亚大陆,从极寒到极热显示了其顽强的适应力,而狮子只能局限于热带亚热带。

从生物、地理学上讲热带雨林是地球最富饶的土地,而这就是孟虎的生存地带。其实也可以通过美洲豹和美洲狮的竞争来作为对比,美洲豹强于美洲狮是不争的事实,美洲豹占据了南美热带雨林的中心地位,而美洲狮则只能偏隅一方。

将所有数据列出之后,才发现狮子几乎是全方位的落后于老虎,不占任何生理优势的野生狮子对野生老虎可以说几乎就是完败!

曾经有爱狮子的英国富豪进行地坑狮虎斗,结果狮子赢了,其实老虎是被枪打中了,曾经有英国富豪进行狮虎斗,就是地坑狮虎斗,用的是最小的雌性苏门达腊虎幼体和成年非洲雄师,每想到第一头狮子见了老虎想逃跑,老虎杀了三头狮子,最后一只是为了掩盖虎强于狮的事实,用抢把老虎打死,每想到老虎死在了占上风的时候,狮子也没攻击,就倒下了,现代有西方学者模拟狮虎斗,可他们只输入了硬件数据,没考虑技巧,而古罗马经常让狮子老虎打,大多也是老虎赢了老虎才是万兽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