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

admin
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蟠螭

01、蟠螭纹玉器概述

蟠螭纹最早出现是在陶器和青铜器的装饰图案中,大约在春秋末、战国早期开始用于玉器的装饰上,盛行于战国两汉,以后各代都有。像龙纹一样,它也是玉器上的一种重要纹饰。最初的螭纹似龙像蛇,到战国中晚期才渐渐地与龙区别开来,螭纹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装饰图案。在我国装饰于玉器上的螭纹已有多年的历史。

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第2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古代青铜器上的螭纹

02、各时期蟠螭的特征

蟠螭纹大多雕琢在玉佩、出廓玉璧、玉带钩、玉剑饰等玉器上。目前我国发现最早装饰于玉器上的螭纹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白玉镂雕螭吃人纹佩”。各个时期的蟠螭纹各有不同,了解蟠螭的演变,对蟠螭纹玉器的断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第3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白玉镂雕螭吃人纹佩

02-1、战国蟠螭的特征

战国时期的螭纹未脱离蛇的原形,战国早期,螭头小似蛇头,中期后似猫头,眼大而且双眼向上挑起,双耳竖立好似猫耳,直鼻。到了战国中晚期,螭纹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装饰图案。战国晚期,螭纹的头都是方脸的正面形象,形似猫头,双耳以竖形为多,形似元宝;眼形多见“杏核眼”,眼角带一丝细线并向上挑起;眉毛用一条或两条阴刻线表示,但两线眉毛的上面一条线既浅又细,似有似无;鼻头大,形似蒜头,颈部粗长呈弯曲状,回头挺胸,兽爪坚实有力,另有一后腿多向上翻翘,且腿长,弯曲度极大,整个身躯呈S形,全身显示出很强的弹性活力,造型生动,气度不凡。

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第4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战国双龙双螭纹玉佩

在雕工及装饰上,战国螭纹深雕,侧身为多,常以细阴刻线勾勒出花蕾纹、云纹、滴水纹等,尾部常以绞丝纹装饰。从整体上看,战国时期的蟠螭纹均呈“S”形弯曲的行走状,颈部粗长,而且颈上常见串珠纹,这是战国玉螭所独有的。

02-2、汉代蟠螭的特征

汉代螭纹一般饰于玉佩、剑饰、带钩、璧等玉器上,到了东汉,玉瑗、玉环上也有了螭纹装饰。西汉时期的螭纹与战国时期相比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

02-2-1、螭纹的造型正面为多。

02-2-2、双耳下垂,似狗耳朵一般。

02-2-3、眼睛的雕法颇具立体感,眼眶约有下垂,在眼眶内四周用偏刀法削成斜坡,以突出眼球,眼眉上竖内勾并用浅细阴刻线组成。

02-2-4、鼻梁上出现人字纹,在鼻梁中间(即眼的下方)出现一道横向的凹槽,以突出颧部和腮部。

02-2-5、肩部有人字形脊线,即在肩和头的相接处用小压砣压成,稍具倾斜状,以突出肩部。

02-2-6、尾部末端多为分叉外卷,绞丝状的多属西汉早期的螭纹。东汉时期的螭纹与西汉相比,耳如哈巴狗耳更向下垂,眼睛稍有变化,眼珠也比西汉较下垂,耳朵旁边出现了短小阴刻线的装饰,有的耳内已出现凹槽。在蟠螭的躯体上也出现了平行排列的阴刻短直线和小圆圈纹。

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第5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西汉螭纹玉剑格

汉螭纹在造型上多为S形,四腿以行走状为多,并出现母子螭龙,螭纹常与龙凤、熊、虎,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四灵图案。在螭纹的双耳、眉、小腿处出现浅而细的阴刻线,螭身上出现成组的细毛片,颈部常有小圈纹,腓身脊椎骨上饰有二字纹,尾部分叉,出现了装饰尾。汉代螭纹虽在造型上变化不大,但在艺术处理上有很大突破,此时的螭具有一种活泼流动的韵味,或藏匿于云端雾海,或隐身露尾,探头探脑,似在玩闹。还有一大一小的成对螭,人们称为“母子螭”。汉代雕琢于玉器上的螭纹纹饰增多、精细,达到了艺术顶峰。

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第6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汉代螭纹玉剑璏

02-3、魏晋南北朝蟠螭的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动乱的时期。政治上的分裂和动乱,使社会经济出现了停滞状态,从而直接制约了兴礼仪、重丧葬等习俗,也直接影响到玉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出土文物较少,出土的玉器造型和纹饰仍然具有汉代的遗风,但从总体上看,和汉代玉器螭纹有较明显的差异,当然其数量和质量也都远逊于汉代玉器。魏晋南北朝时的螭纹与汉代比较有所变化,螭纹与前期相比大多只有一条前腿,所以有“六朝蟠螭只有三条腿”之说。并且此时的螭纹脸部下颚收敛为方斗形,细颈、回首多向左(战国回首向右)。在造型上细颈弯曲度大,整体呈仰颈挺胸凸肚状,整个造型为爬行状。尾部变化较大,出现分叉卷云尾、阔带状尾、花形尾等。在纹饰上颈部增加了阴刻小圆圈。

02-4、隋唐蟠螭的特征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特别是盛唐的艺术品,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容和宏伟的气魄,为我国古代文化增添了异彩,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螭纹也具有唐代气息,活泼而瑰丽,写实而多变。螭纹的肩与臀部厚实,肩上出现圆弧形的阴刻线,另外背上有一条宽的阴刻线。唐代玉器上的螭纹头长、额高,眼四周下挖,呈阳纹眼珠。在造型上,头颈、腰、尾细长,四肢关节处有深刀圈纹,显得活泼机灵。唐代的螭纹一般装饰在玉佩、玉璧、玉剑饰上。

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第7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唐代螭纹玉佩

唐代玉器上的螭纹较少,到宋、元时又逐渐多起来。宋代螭纹一般饰于玉佩、玉碗、玉剑饰等玉器之上。

02-5、宋代蟠螭的特征

宋代玉石上的螭纹继承了唐代玉器雕琢的传统技法,并以熟练的技巧和精美的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风貌。宋代螭纹的额头中间刻有一条或两条阴刻线,另外也有额头中间竖一阴刻线或光素无纹的。一般为深挖管钻圆眼,少数也有斜挖,但均突出阳纹眼珠,另有一种眼眶内多一圆圈。在鼻下出现宽而深的横阴刻线。宋代螭纹在造型上立体感强,肩与臀部非常丰满、厚实,四肢肌肉发达,有力的动感,这是宋代螭纹与其他朝代螭纹的主要区别。

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第8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宋代的螭纹有仿汉的倾向,其不同之处在于:

02-5-1、宋代蟠螭的脸部呈斗方形,而汉代则呈短方形;眼睛四周也仿汉代的偏刀法切削,以突出眼球,但汉螭眼角下垂,而宋代则多上挑。

02-5-2、宋螭的腿毛比汉螭细密且多,大、小腿的关节处见棱角,在小腿部位经常可以看到左右两侧都有小凹槽出现,以显示其中间的筋骨。

02-5-3、宋螭的臀部丰满厚实,螭尾也有绞丝尾,但其除了仿汉代用阴线表示绞线丝以外,还有用凹槽表示绞丝尾的,这是汉代所不见的。

02-5-4、在宋螭的背部常有一条很细的阴线,以表示脊骨,两侧用砣子压,使脊骨有突出感,这同时也是宋代玉兽的一个重要雕琢特征。

02-6、元代蟠螭的特征

元代由北方游牧民族执掌政权,这一时期的工艺品都具有粗犷简朴的特点,琢于玉器上的螭纹图案也不例外,时代特征突出,颇具民族特色。元代玉器上的螭纹一般装饰于玉佩、玉璧、玉带钩、带扣等玉器上。

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第9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元代螭纹玉环

元代玉器上的蟠螭纹时代特征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2-6-1、额头高而宽,在额部中央部位常见有“王”、“土”、“二”等几种纹饰,其中“二”字纹宋代就出现了。

02-6-2、元代螭纹的整个头部比前期宽,往往眉、眼、鼻、口五官都集中在面部的下方,约占整个面部的三分之一。

02-6-3、双耳宽大呈内卷云式,有的长度为脸部的三分之一。

02-6-4、四肢关节处为圆形,并加饰勾云纹。

02-6-5、肩部采用重刀法处理,呈肩高颈低、双肩高耸的样子。

02-6-6、躯体中央采用双阴刻线表示脊骨,两侧则以“二”字纹表示肋骨。

02-6-7、尾部一般是分叉尾,其长度超过前代任何时期。元代螭纹毛发特长,作迎风飘浮状,直至双肩,在头颈与双肩之间用深雕刻法,好似切断一样,形成一耸肩现象,背部出现一阴刻线为分界,两边出现“二”字纹。元代玉器所琢蟠螭大多作浑圆状,造型上四肢关节以圆角度为多,装饰图案较粗犷,基本上沿用唐宋琢玉技法。

02-7、明代蟠螭的特征

明代玉器上的螭纹图案一般装饰于玉佩为多,另有饰于带钩、如意、提携等玉器。明代螭纹与元代比较起来,脸部较短,眉、眼、鼻、口约占整个面部的二分之一。角的变化一种为细短形,另一种螭纹无角,只有束发,发形上冲为多,飘浮状。眉毛出现花叶形,尾也出现花叶形,用夸张手法美化螭纹。明代螭纹的眼睛变化较大,其眼形繁多,眼睛外凸,似虾眼为多,另有圆圈眼、三角形眼、橄榄形眼及虾米眼等多种。明螭躯体上脊骨的表现手法除了像宋、元时期用阴刻线以外,出现了用压砣斜磨而成的具有锋芒的脊骨,这是前代所不见的。螭纹四肢比元代粗大,后腿的关节多呈方形,小腿到脚掌部位则出现阴刻细茸毛。四肢弯曲处成方角形,无生动感。

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第10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明代螭耳玉杯

明代玉器上螭纹装饰一般较图案化,不够活泼生动,整个造型有爬行、飞腾、盘旋状,变化多端。此时的螭纹在造型上比较呆板,立体效果较差。

02-8、清代蟠螭的特征

清代玉器上的螭纹,有仿以前各代的,也有集历代之大成的“四不像”螭形纹,其最大特点是写实性强,如下唇出须,脊骨雕出圆珠形骨节状的脊骨。清代中晚期以后,螭纹整体形象呆滞,好似停滞不前的姿态,两条后腿似乎在一条平行线上,不够生动活泼。

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第1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03、蟠螭纹玉器的发展

蟠螭纹在战国中晚期已作为一种独特的玉器装饰图案,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殉葬用玉系列化、完善化。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玉器殉葬品中就有不少造型独特、琢工精美的汉代蟠螭纹玉器,真可谓达到了蟠螭纹玉器的艺术顶峰。隋唐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成熟,城市经济的发达,玉器日渐普及于市庶,唐代玉器上所雕螭纹虽没有汉代那么精美,但却活泼瑰丽而写实。到了宋代,玉器上琢的螭纹不再拘泥于线雕和浅浮雕,在造型上也有所突破,造型生动、四肢肌肉发达的高浮雕螭纹居多。元明时期,由于大量融入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使得这一时期蟠螭纹具备粗犷简略、奔放不羁的风格。到了清代,由于皇家注重玉器大件的雕琢与制作仿古铜器的玉器,螭纹也就不再作为玉器的主要装饰图案出现了。

04、作者简介

王建泉 、珠宝鉴定师、 钻石分级师 、NGTC宝石学家;人社部: 珠宝玉石中级质检员。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 | 客座教授 。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 | 古玉材质溯源。

本人作品:

论文《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在2021年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杂志第28期刊登 ; 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在2022年国家级期刊《科学家》杂志第06期206页刊登;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上发布《宝石学基础》、《宝石的未知鉴定》、《和田玉的形成、鉴定与评价》、《国内各产地玉材在古代玉器中的应用》、《古代玉器特征解析》等文章240余篇;

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暨首届宝玉石检验员技能大赛,获黑龙江赛区第三名。

解读古代蟠螭的演变过程——王建泉-第12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作者:王建泉

注:图片仅做参考,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即删。转载需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