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如何锻炼孩子自己上厕所

admin

如何锻炼孩子自己上厕所

如何锻炼孩子自己上厕所-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感谢悟空邀请~

你好这里是对玩具颇有研究的萌宝玩具精选,同时也是一名超级奶爸。宝宝总是一声不吭的就把排泄物拉在了裤子上,每次这个时候总是非常生气,但是这其实也不能全怪孩子,发现了这种问题说明之前并没有让孩子明白,大便和小便都应该在厕所进行,所以我们就需要给孩子培养这样一个意识,想尿尿还是想大便了需要提前告诉爸爸妈妈,然后需要去厕所才能进行这项工作。我来分享一下我以前是怎么教我家宝宝自己上厕所的。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生活习惯类的玩具和绘本也都有一些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内容,当初我在培养宝宝主动上厕所的时候就是购入了这款由巧虎推出的巧虎电子小厕所玩具。

和巧虎系列动画片的结合,这款玩具将模拟巧虎上厕所的情景,打开开关后会提示巧虎想要上厕所啦,快脱下小短裤坐在马桶上吧,然后将巧虎放在马桶上后会发出第二个音效,播放上厕所的声音和上厕所的儿歌,按下马桶冲水键的话就会开始播放冲厕所的音效,并且还会提醒要记得在便完洗手,最后将巧虎放到洗手台的位置后按下水龙头就会播放洗手的音效和朗朗上口的洗手儿歌。宝宝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会将各种动作和儿歌潜移默化到小脑袋里,他会想巧虎都是自己上厕所的,那么我也可以。

还有一系列的生活习惯绘本,其中也有一本叫做“我要上厕所”,通过这种平常的玩玩具和故事阅读来引导孩子,让他知道原来这件事情应该这么做,我要向巧虎学习。

在使用完这套玩具后,我能明显感觉宝宝是自己有在变化的,可能刚开始是一声不吭拉到裤子,到后面慢慢的会让我来帮忙,到最后只有擦屁股才会叫我,而且不得不说巧虎的儿歌很洗脑,宝宝上厕所就会有仪式感的唱着巧虎上厕所的儿歌。

文/萌宝玩具精选

-----------------------------------------------------------------------------------------------------------------------

我的两个孩子都在两岁前顺利的彻底戒了尿不湿,之后也极少出现尿床的情况。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吧。

1.训练时机非常重要

老一辈人,有些喜欢很早就给孩子把尿,其实从现代育儿观点来,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孩子对泌尿系统的控制一般要到1岁半就是18个月左右才趋于成熟,能够较好的控制排尿。那些很早把尿的,其实并不是孩子学会了控制,而是老人频繁给孩子把尿,那么几次里总能碰巧撞上一次。这样孩子一直体会不到膀胱充盈要排尿的感觉,反而一直学不会控制,导致很多三四个月大就能把尿的孩子,到三四岁还经常尿床,或者有尿频的问题。所以马桶训练最好到一岁半再进行。

2.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

例如男孩让他看看爸爸怎么站着小便的,女孩可以看看妈妈如何坐马桶的。并引导孩子,让他们觉得能用马桶上厕所,能解掉尿不湿,是一种长大了的表现,很多孩子都喜欢这种“我长大了”的自豪感。除了语言、榜样上的引导,还可以给孩子看一些相关的绘本,我特别喜欢的是《米米坐马桶》这本。这本书不光有教科书式的指导,让大人了解如何让孩子接受马桶。同时也让大人明白孩子接不接受马桶训练,也有生理上是否准备好的因素,不要违背儿童生长规律一意孤行。

3.适合的季节

马桶训练最适合的是夏天,因为孩子夏天穿的清凉,而训练期间难免会有“意外”发生,如果冬天训练,一出问题大人就要增加非常多的洗衣的压力,就容易责怪孩子,容易失败。那些冬天满一岁半的宝宝,也不妨多等几个月,到春夏来临再开始训练哦。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孩子一两岁训练的话,大人马桶太高大,不太合适,一般建议给孩子买一个专用的训练马桶。我不赞同买那种太花哨、带音乐按键等等的马桶,因为容易让孩子把马桶当成玩具。我家两个孩子用的都是宜家买的最简单的训练马桶:

5.具体训练

等孩子的心理准备,和马桶都准备好,就可以开始具体训练了。一开始可以让孩子继续穿着尿不湿,告诉他想尿的时候,要去小马桶上坐一下,尤其想大便的时候,可以解开尿不湿去坐在马桶上。大人切忌批评孩子,一定要对孩子每次成功的操作大加赞扬,而孩子失败的时候(来不及就大小便在尿不湿),也要保持平静,并且继续邀请孩子去小马桶上坐一下,让他们把大小便和马桶的关系在内心建立起来。一段时间之后,孩子控制的比较好了,就可以先白天不穿尿不湿,睡觉依然穿。还是和前期一样,每次成功就拼命夸,增加孩子的自信和满足感,失败则尽量淡化不要给孩子压力。那么一般一个星期到一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就能成功告别白天的尿不湿了。

6.夜间训练

相比白天的训练,夜间尿床可能困扰更多的父母。我家老大是一岁半训练,大约20个月就白天夜里都不穿尿不湿了。到他现在6岁多了,尿床的次数统共只有两三次而已。老二我没怎么训练,而是发现他2岁左右,尿不湿整夜都是干的,可以起床后再尿,就拿掉了尿不湿,大约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就是典型的孩子身体准备好了,水到渠成。

所以对于夜间训练,我的主张是不要刻意训练,晚上就给孩子穿尿不湿,等到发现连续几天尿不湿晚上都能不湿,基本就自然而然的成功了。当然家长也要注意,比如睡前一小时不要让孩子大量喝水,孩子即使偶有尿床也不要严厉批评他们,只是引导他们半夜如果尿急可以叫醒爸爸妈妈陪他们上厕所。

以上便是我自己养娃的一些心得。科学养娃,科学训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我家孩子一岁半左右就会自己上厕所了,简单给你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锻炼宝宝上厕所一定要在宝宝自己会走路以后再锻炼,我家宝宝走路有点早,基本一岁刚过就走路很稳当了,大概一岁三个月的时候我开始锻炼孩子上厕所的,刚好也是夏天,所以很快就学会了,但这之前你要准备好三样东西:可爱的小马桶,10条左右裤子,还有绘本。

第一:可爱的小马桶,这个可以让孩子对新东西产生兴趣,一般小朋友要大便或者小便前肯定会有动作,在他准备大小便之前你可以赶紧将孩子抱到小马桶上,然后不断的告诉他,尿尿要蹲到马桶上,让他有个初步的体验,不要着急,孩子没有十天半个月是适应不了的。

第二:10条左右的裤子,不用给孩子穿开裆裤,就给他穿全裆的就行,如果宝宝自己不小心尿到上面了,其实他会很不舒服的,扭扭捏捏,你给他换裤子的时候,可以给他叨叨一下“裤子湿了不舒服吧,记得要尿到马桶上哦”,渐渐的他也会知道,当然裤子不要准备少了,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家六一有时候十条裤子都不够换的。

第三:绘本,一个好的绘本也是可以启发孩子的,经常给孩子讲讲上厕所的绘本也可以不断的提醒他。

整个过程爸爸妈妈不要着急,最少得一个月宝宝才能习惯上厕所,等到孩子会上厕所了你可以考虑给孩子穿开裆裤,但是我还是建议穿严裆裤,毕竟不卫生,尤其女宝宝,这个时候,孩子也会说话了,他要大小便也可以表达了。

最后晚上还是建议给孩子穿尿不湿,不要打扰孩子晚上睡觉,更不要把尿,等孩子学会白天上厕所后,在去掉晚上的尿不湿,我家宝宝就是这样的,尿床的次数也是数的过来的,宝爸宝妈加油!

锻炼孩子自己上厕所不是很容易,不过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还是要锻炼孩子自己上厕所,这样孩子去上幼儿园的时候才会更快地适应。根据我家训练孩子自己上厕所的经历,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几点经验:

1、关于几岁开始训练

我觉得最好在两岁以后再开始锻炼孩子自己上厕所。孩子太小的话,表达、理解能力都有限,过早训练会让家长很累,也没必要。两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很好地沟通了,这个时候开始训练,到三岁上幼儿园,时间刚好。

2、关于什么季节开始训练

最好是在夏天开始锻炼孩子自己上厕所。一方面,夏天天气热,孩子穿着纸尿裤不透气、不舒服,另一方面,一开始孩子比较容易尿到裤子里,夏天洗衣服也比较容易一点。

3、怎么训练

我们家是首先训练大便,因为如果孩子吃的比较规律,那大便也是比较规律的。一般是早起的时候,我就让他坐在马桶上,有时候我也陪着他,坐几分钟,大部分情况都会拉出来了。

我一旦决定锻炼他们完全的上厕所,我就会给他们穿内裤,就不会给他们纸尿裤了。头几天可能会尿裤子几次,但是他们通过这个过程,就能意识到他们需要尿在马桶里。而且,我不用儿童马桶(小马桶)我就给他们用普通的,我自己觉得这样会比较省事!如果孩子比较小,也有一种椅子,可以放在马桶上面,我觉得这样容易清洗,所以我是这么做的。有时候,训练小便时我会用一个闹钟,每15分钟20分钟会响,一响我就会说我们去尿尿吧,然后让他们去一次洗手间,学习用马桶小便,教他怎么用马桶,怎么脱裤子,怎么提裤子,怎么冲马桶,怎么洗手,所有的步骤都要教孩子。

4、对孩子的鼓励

如果孩子没有尿裤子,可以把他抱起来给他唱一首歌或者给他奖励一个水果片,巧克力豆这样的小的奖品,他就会感到很高兴。这种鼓励会帮助孩子更早地学会自己上厕所。

最后,要是孩子尿裤子什么的,家长也没必要生气,打他什么的,这都是无效的,只要耐心点教他。每个孩子的发育,睡眠不同,要等他自己行!别着急。

孩子到了1岁半左右就可以针对性的锻炼孩子独立上厕所的能力了。不然总会把大小便排在裤子里,这样妈妈也会比较累。我就说说我是怎么做的吧!

首先、在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我已经要告诉他让他有这个意识自己上厕所,因为这个时候他还不会脱和拉裤子,需要家长帮忙,当然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是不行的,因为他们现在膀胱和大脑还没有憋尿的意识,所以晚上还是需要用尿不湿。

其次、在白天的时候,如果孩子把大小便拉到了裤子里面,我们要及时纠正,他这样做是错误的,要让他想大小便的时候要叫爸爸妈妈。这样我们也可以帮助他,几次之后就会慢慢养成习惯。

最后、孩子其实有时候玩的时候忘记了,或者太急了憋不住了,这些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大人能去引导好,孩子慢慢都会养成这个独立的习惯。

首先,建议时间选择夏天。就算不小心尿裤子了,也不担心,衣物干得快。辅助材料,小马桶和比较好脱的那种棉的松紧带短裤来个5、6条。

宝宝一岁八个月左右就开始训练宝宝自己上厕所,也是夏天。我记得当时买的是一个粉色的圆圆的塑料小痰盂,就放在门口,她和邻居家小朋友一起玩,我就开着门,有尿了她就跑回来,刚开始是每次都跑回来让我拉短裤,有时候来不及就尿湿了裤子,后来慢慢就自己尿,我只提一下裤子,大概2个月左右就完全可以自己把裤子都提好了。

大多数12~18个月的孩子都还不适合进行如厕训练,因为他们意识不到什么时候应该上厕所,或者还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让它在合适的时间做到收放自如。总的来说,他们还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坐在马上排便,而不能干脆拉在尿布上。

当然,也有些宝宝很早就开始接受训练,从而让其他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落后了。但是,对绝大部分的孩子来说,在18个月以前接受过多训练十分困难,而且效果也不见得令人满意。有很多孩子要到2岁或者2岁半的时候才能接受这些训练。

我建议大多数父母,还是等孩子长到2岁或者2岁半的时候再训练。那时候,大部分孩子就都能自已使用马桶了,也不会弄得一团糟。如果你开始得比较早,但进行得不太顺利,我觉得你也没必要担心会给孩子造成长期的心理伤害(只要你没有对孩子进行苛刻的惩罚或者责骂)。但太早开始如厕训练,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更多的困难,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见效。

我给大家提几点孩子如厕训练的建议:

1、非强迫式训练。

如果等孩子做好了准备再进行如厕训练,不用催促他们就能自己学着使用小马桶。还可以使整个过程变得更放松和愉快,不会有太多的“权力斗争”。大多数孩子到2岁半左右就不再需要尿布了,在3-4岁时,晚上也不会再尿床了。实际上,孩子总是梦想着长大成人,所以当他们觉得自己能够做到时,就会自觉地控制大小便。要采用这种方法,父母就必须了解孩子渴望长大的心理,耐心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2、使用厕所还是儿童马桶?

可以买一个儿童马桶,放在普通马桶上,但它会让孩子高高地悬在空中,这种姿势很难受,让孩子总想站起来。选一个带坚固脚凳的马桶,再加上一个踏板,这样孩子就能自己爬上去了。

还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可以给孩子用塑料儿童马桶。孩子对这种可以自己坐上去的专用小坐便器有一种亲切感。使用时,他们的脚可以够到地面,这种高度不会让孩子有不安全的感觉。另外,不要给男孩使用跟马桶配套的防尿护板,因为在他站起来或坐下去时,很容易受伤。孩子一旦伤着一次,以后就再也不会用它了

第一阶段。一开始要让孩子熟悉马桶,不要给他任何压力。如果让孩子看着父母使用马桶,他就会明白那是干什么用的,可能还想模仿这种成年人的活动。可以使用巧妙的建议和赞扬,但不要对孩子的失败表现出不满。如果孩子真的坐在小马桶上了,也不要勉强他坐太长时间;否则坐马桶肯定会变成一种惩罚。最好先花上几周时间让他熟悉小马桶,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先穿着衣服坐上去,把它当成一件有趣的玩具,不要让孩子觉得那是父母用来逼他大小便的东西。

第二阶段。孩子熟悉了小马桶后,父母就可以很随意地建议他把盖子打开,像父母使用马桶那样坐在上面大小便(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如果大人催促或强迫他们尝试某种不熟悉的事物,他们就很容易警惕起来)。父母可以给他示范一下怎样坐在抽水马桶上排便,同时让他坐在自己的小马桶上。

如果孩子想站起来离开小马桶,父母千万不要阻拦。不管他在上面坐的时间多短,这种经历都对他有益。要让孩子充满自豪地自愿往上坐,不要让他有压迫感。

第三阶段。如果孩子开始产生兴趣并且愿意配合,就可以每天让他在小马桶上坐两三次。

只要他有一点想大小便的表示,就应该让他这么做。哪怕是男孩,哪怕他只想撒尿,我也

建议父母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坐着进行,不要站着。孩子可能在饭后几小时都不解大小便。如果他这时让大人给他准备小马桶,父母就应该夸奖他长大了,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或他最佩服的朋友一样会做事了。但是,这种表扬不能过分,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喜欢别人百依百顺。

当父母肯定孩子已经能够进行下一步的训练,也就是能够练习独立排便时,可以让他光着屁股玩一会儿。同时,不管他在室内还是室外,都可以把小马桶放在他旁边,跟他说,这是为了他大小便时方便。如果他没有反对,可以每隔一小时左右就提醒他一次。如果他表现出厌烦,或产生抵触情绪,就要给他重新垫上尿布,过一段时间再说。

从来不尿裤子的宝宝,原来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有的宝宝3岁多了,甚至4岁了还有尿裤子的情况。打孩子、训斥孩子?这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当宝宝达到两岁左右的时候,家长们就应该考虑教会宝宝自己上厕所的习惯了。一开始,宝宝可能会不习惯,但是,只要家长们耐心的教导,宝宝很快就能适应自己上厕所的过程。

首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当大人去上厕所的时候,让孩子站在傍边观察。时间久了,孩子就知道马桶是用来上厕所的。

其次、要有小小的奖励,孩子每次成功地上了厕所,父母就就要给宝宝一份奖励。糖果、最爱吃的饼干等等。

最后、注意细节的培养。带宝宝到坐便器旁,让宝宝学会自己把裤子脱下,退到脚部的位置,如果宝宝做的好,父母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等他掌握脱松紧带的裤子以后,可以练习脱复杂一些的裤子。如果是男宝宝小便,则需要将裤子脱至大腿中部,分开两腿,掏出小鸡鸡,小便时不淋湿衣裤即可。

实际上,每个宝宝在白天和晚上的入厕训练完成前,都会出现几次小状况。不要生气或惩罚孩子,毕竟他的肌肉发育到能够控制大小便才是最近的事。

希望能帮到你❤:

凭借我自己的经验,可以给你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1岁半会使用小马桶

为什么选择1岁半呢?这时候的宝宝走路已经比较稳当了,也能听懂大人的语言。我们准备个小马桶,给宝宝在家里穿上开裆裤,领宝宝多去几次小马桶排尿排便,他们自然就领悟了,之后都会自己去小马桶大小便,非常省事。

第二、熟练后改封挡裤

当宝宝已经很熟练自行大小便的时候,我们考虑给宝宝把所有裤子缝上,去教他们怎么脱穿裤子,这时候要多给宝宝自己动手的机会,不管宝宝把裤子提成什么样,我们都不要参与,只需要告诉宝宝哪里没做好,需要怎么做,他们多次尝试后,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第三、外出脱离尿不湿

当然我选择了夏季来戒掉宝宝的外出尿不湿,我们都知道在家里不带尿不湿很容易训练,可是外出就没那么简单了。选择夏季,多带备用裤,我们开始需要反复告诉宝宝,想尿尿了告诉妈妈,当然开始的时候肯定会尿裤子,我们也不要对宝宝发脾气,只需要耐心教导,因为这时候宝宝什么都能听懂的,告诉他没有带尿不湿,尿尿吭气,后面慢慢的就会脱离尿不湿了。

第四、摆脱夜间尿不湿

最后一步就是夜里的尿不湿,宝宝差不多快2岁半我才给他戒掉的夜里尿不湿,之前的那些全部已经学会,就剩最后一这一步了,我给宝宝去的比较晚,因为夜里的尿不湿,我自己一直认为不好戒掉。当我决定给宝宝戒的时候,我头几天都会反复告诉他,你没有带尿不湿,晚上想尿尿告诉妈妈,就经常给他说,当然他开始会尿床,我会把他叫起来,让他自己看,告诉他,你尿床了,下次要记得告诉妈妈你想尿尿,我带他去卫生间,就这样说了几次,也就满共尿了不超过5次床,就轻松戒掉了,后面都是整夜觉,不起夜,都是第二天早上才尿。

我认为夜间的尿不湿要稍微晚一点戒掉,因为太早的话可能比较困难,如果一旦决定戒,就不要再带上,容易让宝宝混淆,尿床都没有关系,一定要坚持。当然有很多宝宝1岁半可能就不尿床了,这都是个体差异。我认为在上幼儿园前必须戒掉尿不湿,而且要很熟练的自助大小便,不然经常尿湿裤子也是很头疼的事情。

祝宝宝健康快乐成长~

三岁宝宝英语启蒙用哪个软件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1KLp4mKxr6rqeujCmTXFw提取码:vtmn

这里有巧虎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设计的早教视频《启蒙英语》希望能帮到您

为什么教育孩子这么难

很多家长都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教育为什么这么难啊!的确,现在孩子难以管教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要告诉家长:

第一、孩子的成长环境变了:人类进入信息化和市场化时代,家庭、社区、学校、朋友和文化环境诸方面的内涵、空间和影响与以往相比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孩子的培养目标提升了:现在的孩子,大学毕业都不一定能够找到理想的出路。当今世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人类迈入了才智时代,人才讲究创新能力,但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知识、学历和能力,因而知识、学业和特长教育的压力随之增大。

第三、家庭结构变了:随着社会的逐渐“少子化”,独身子女和单亲家庭多了,家庭关系和心理结构自然相应得发生变化。由于上述原因,现在的孩子,身上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因此压力大了,心理更脆弱了。

为此,我今天以“十个忠告助解家教难题”为题目和大家交流。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当今家庭教育的十个经典难题。这十个经典难题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如何学会亲子沟通?如何干预成长缺陷?如何克服家教通病?如何学会亲子关爱?如何学会特长教育?如何建设良好环境?如何学会全脑学习?如何学会上网冲浪?如何开启学习天赋?我以为,谁能科学解决这十个经典难题,谁的家庭教育就会进入一流水平。

为了帮助家长解决家教难题,我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十个忠告,也称“十要十不要”。

1.要学会亲子沟通,不要说孩子不听话;

2.要通过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果,不要用结果教育替代过程教育;

3.要帮助孩子克服成长烦恼,不要用唠唠叨叨替代亲子关爱;

4.要重视独生子女的成长缺陷,不要忽视群育和孩子的玩伴教育;

5.要克服中国式家教的两大通病,不要忽视棍棒教育的心灵伤害;

6.要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不要用简单说教替代言传身教;

7.要从小关注孩子的学习天赋,不要用学业教育替代心智开发;

8.要承担孩子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不要用学校教育替代家庭教育;

9.要积极推进孩子的全脑学习,不要忽视孩子的多元智能培育;

10.要积极和孩子一起上网冲浪,不要轻易说孩子有网瘾。

我的“十要十不要”需要十场报告才能讲完,今天只能粗浅地讲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独生子女的成长缺陷与教育干预;第二个话题,如何学会亲子沟通。

先讲第一个话题:独生子女的成长缺陷与教育干预

一、独生子女的成长缺陷与教育干预

各位家长,从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和部分独生子女走向生活的行为研究看,独生子女存在一些特有的成长缺陷。现在我想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谈谈独生子女成长过程的成长问题。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存在特有的天然缺陷,这个天然缺陷如果不被认识,会误导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举例来说,有兄弟姊妹的家庭,小孩子会经常为小事情发生争吵。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争吵当做一种讨论方式,兄弟姊妹争吵就是自然条件下相互交流和智能开发的最好方式之一。争吵中,为了“真理”,他们要转动脑筋,通过口头语言与对方辩论,有时甚至动用拳头。这样一来,小孩子脑袋想的、嘴上说的和手里做的就能够淋漓尽致地、连贯地表现出来。我们不提倡兄弟姊妹吵架,更不支持动手打架,我这里说的是成长经验中,小孩子吵架对他们智力成熟所具有的客观作用。独生子女呢,连在家里与同龄人争吵的机会都没有。在独生子家庭,因常常没有玩伴的交流,他只有一个人做作业、玩娃娃,上上网、睡睡觉,想到的事没机会说,说了没机会做,致使一些孩子想到的说不清楚,说出来的不会做。在学校,孩子们又只重学习,不重视同学之间的交往,集体活动也很少。到了节假日,很大一部分孩子则像赶场一样参加培训,有的孩子一个星期参加八到十场特长教育,包括应试辅导。

再如,教育过度也是非常严重的家庭教育问题。依据成长规律,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是生理因素、一个是经验因素,两者缺一不可。即使你生来就是一个天才,假设有这样的天才的话,如果没有后天经验因素,他也很难健康成长。二者要在教育中有机结合。我经常讲,家长不要忽视孩子的天赋培养,但更要注意阅历与经验教育。可是现在的教育从小不是培养天赋,更不是阅历与经验教育,而是灌输文化知识,而且幼儿园时期的孩子,有的家庭把小学的知识都提前给灌输了。我在广西北海作报告的时候,一位家长说,周教授,你能不能给我的孩子介绍一个好的幼儿园啊?她说她四岁的孩子,小学三年级的语文都学完了。上幼儿园吧,没一家幼儿园能满足这个孩子的语文学习要求,上小学吧,孩子太小。家长把这么小的孩子逼得没有地方去了,这就是过度教育。幼儿园时期的孩子把小学文化都学了,他到小学只能接受重复教育,那时候,他还能认真听课吗?他能不三心二意吗?孩子还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吗?

由于是独生子女,孩子们身上承担的责任也非常多。例如光耀门楣、传宗接代、赡养父母、实现父母自身的理想……甚至几代人的追求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责任越多期望值越高,于是家长们天天为孩子发愁。就一个孩子,如果培养不好,家长会觉得没面子、没盼头,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家庭对孩子溺爱,有的家庭却过于严厉。请容许我讲一个故事:一个女中学生,她的家长说,孩子读小学,她就在小学边上买房子陪读;孩子读初中,她在初中附近买房子陪读;孩子读高中,她又在高中附近买房子陪读。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母亲就用奔驰600送孩子上学,孩子从来没坐过公共汽车。问孩子公共汽车有几个门,她说公共汽车都是三个门。母亲送她学英语,老师给她上英语课的时候,她要老师讲神话故事。老师说那样做妈妈会有意见的,孩子说没关系,妈妈听我的。家长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孩子,孩子能培育成才吗?

独生子女有天然的成长缺陷,这不是独生子女自己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少子化和小家庭生活方式。我首先要说明,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能简单地称为独生子女政策,因为不同家庭有不同的生育政策。有些人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生第二个孩子的。但在城市,多数家庭现在是一个孩子,我们称为少子化。现在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是少子化,小家庭生活方式和教育过渡,三个问题相互关联。

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可以说很幸运,但不一定幸福。现在我们的家庭是什么状况呢?家长们整天焦虑,担心孩子的成绩问题啦,上学问题啦,工作问题啦,谈朋友的问题啦,好辛苦。做孩子也不容易,从娘胎里就开始接受胎教,压力已经超出他们的承受力。有一个10岁小孩,回家对妈妈说,难得活啊!我经常开玩笑说,人在妈妈肚子里憋了10个月,出世以后,到处都是新奇的东西,孩子本能上就求新求异,是生来的学习天才;可是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孩子就被我们的家庭、被我们的学校逼得不想学了,感到难活了。我们这是什么教育呀。现在做家长难,做孩子更难,压力太大。以前就说孩子的书包好重好重,孩子背不起啦,现在有些孩子开始拖拉杆箱上学,孩子的负担太重了。

我们的小家庭方式实际上是近30年出现的。孩子们在家里没有模仿对象,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交往,在行为方面、语言方面,以及其它各方面都容易发生成长偏误。孩子压力大了、孤独了,往往不想学习。家长强迫他学,他就不与家长交往和沟通。孩子的天性就是想玩,有些孩子甚至到网吧玩游戏,时间长了,网瘾就上来了。孩子与家长不沟通,厌学,然后形成网瘾,这三个问题是现在孩子健康成长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我在不同报告中都讲,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独生子女的成长缺陷问题,想办法去突破,给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如果忽视独生子女的成长缺陷,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容易使孩子错过不同智能发展的关键期,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的很多智能都是在三岁以前奠定基础的。有的孩子生下来以后张三抱抱、李四逗逗,由于与不同的人接触,从小养成了交往和群体融入的智能基础。小家庭如果不注意克服独育缺陷的话,有些智能发育就会迟缓。有些孩子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与群育相关的智能基础没有适时开发,以至后来发生学习障碍。

第二个问题,如果忽视独生子女成长缺陷,孩子的人格会不成熟不健康。现在有一些孩子有道德责任感问题、成熟敏感性问题。一些独生子女已经当父母了,他们却不知道当父母应该做些什么。有些独生子女关心自己比关心别人多,稍微有一点什么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吵闹、离家出走,弄不好还会自杀。我呼吁,生命教育应该纳入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弄不好就跳楼,防不胜防,以至于从事自杀干预的老师们非常辛苦。一些大学里的管理者最担心的就是学生出事。独生子女走向社会、建立家庭以后,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爱心与责任感缺失。比如独生子女结婚之后就有一个离婚率高的问题。稍微有点不顺心就闹离婚,离婚以后,冷静下来又后悔,重新组合又觉得没面子,进退两难。一些独生子女对社会、对组织、对家庭的认同感差,行为不能自律。有些独生子女批判性很强,我们说青年人应该有批判性,但是他们只批判别人,不批判自己。有些独生子女走向社会的时候,融入能力特别差,有些孩子毕业以后工作岗位不敢去,他觉得那个地方不是他生活的地方,有的毕业5年、10年了还住在家里不想工作,不敢进入社会生活。

忽视独生子女成长缺陷,第三个问题是可能导致学习障碍。学习障碍特指智力正常,但学习不正常,学习成绩差的一种学习心理或行为。以注意力障碍为例。尽管注意力障碍中有些问题还有争论,但有一个话题特别清楚,即孩子专注的时间与注意力有关系,如果到了一定年龄,孩子的专注时间太短,那就是缺陷。另外一个话题是,一定年龄段的孩子,必须有能力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分配在不同的事情上,而且都能完成。就像一个女士在家里做饭,一边做饭,一边听丈夫在客厅和人争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者同时兼顾了。如果小孩带着耳麦听音乐做数学作业,家长就会强迫孩子把它取下来。其实有些孩子一边听音乐一边做数学作业会做得更好,他有能力把两件事同时做好。因为听音乐是右脑的功能,做数学作业是左脑的功能,左右脑可以协调使用。家长要学会帮助孩子开发右脑。有的孩子学习好、考试成绩也好,音乐在行、体育也在行,还有管理与组织活动能力,就像张戈老师一样,有组织能力,还学经济、学法律,英语也教得好,人很年轻,地位有了,钱也有了,身份也有了。而有的人到这个年龄除了会考试,其他什么都不会,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专注力缺陷有关。例如,一个学新闻的学生,由于对软件专业有兴趣,而且专注,在学新闻专业的同时把软件专业知识也学好了。而一个学软件专业的学生,除了软件专业知识之外,什么都不会。相比而言,学新闻的这个学生肯定比学软件的这个学生更有前途。现在的孩子们学习障碍很多,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不爱写作业、和同学相处不好、没有毅力、控制力差等。这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障碍,而不是简单埋怨孩子不认真不努力。我遇到这样一个孩子,12岁了,家长说他不认真、不努力,他哭,孩子说我努力了,一天到晚都在学,妈妈冤枉我了。我说你为什么考不好呢,他说题目我都会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写就错。我说这是学习障碍问题,如果你妈妈帮助你把这个障碍克服了,问题就解决了。

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几个干预办法供参考:第一是群育活玩伴教育,要从幼儿园开始强化群育。现在的很多幼儿园变成了文化知识教育机构,这是学前教育最大的缺陷。幼儿园是群育机构,台湾、香港做得比较好。幼儿园是把生理因素和经验因素结合起来的最好的地方。在这方面,方俊明教授讲的脑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我有一次在深圳南山的一个幼儿园作家长教育报告,一个奶奶在那找院长说理。什么事呢?上学期,这位奶奶的孙子在这儿上幼儿园。下学期,孩子班上的老师换了,开学后,她的孙子一进幼儿园就跑出来嚷嚷,不想上学了。奶奶了解到是因为换老师了,就找园长理论,说你们为什么把老师换了。园长说请周教授给你讲讲。我说将来是你的孙子适应社会,还是社会适应你的孙子?她说肯定是孙子适应社会。我说孩子换个老师都不能适应,将来怎么能适应社会呢。为了孩子的未来,独生子女家庭要创造群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第二是家校互动,共建良好大环境,推进孩子的阅历和经验教育。阅历和健康成长联系太紧密了,家长如果不能创造条件,促进孩子们超越小家庭环境,就很难跨越成长缺陷。我在家教报告中经常讲,家长要读懂社会、要读懂青少年成长环境、要注重良好大环境建设。我们现在的少年儿童成长的大环境有很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包括金钱影响、不良网络文化影响,还有社会上见不得人的乱七八糟的影响,孩子不懂,要靠家长循循善诱,科学引导。然而,一些家长却经常问我:老师,我的孩子怎么总是不听话呢?家长认为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觉得孩子不好,是强制性教育。我觉得这是霸道。一个30岁以上年龄的家长,以自己数十年的感悟要10岁孩子听从,10岁的孩子根本不理解,他怎么可能接受和听话呢?这不是霸道吗?面临复杂的成长环境,家长要俯下身来和孩子共同成长。再如,上网正在成为孩子们的基本学习方式,多数孩子们希望家长和他一起上网,可是,我们在武汉市调查,能满足自己孩子这个要求的家长不到25%。一些家长只要看到孩子上网,就认为他不听话,最后亲子双方关系僵化。现在青少年的朋友冲突、师生冲突、亲子冲突越来越严重,孩子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环境建设举足轻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集中在家庭、学校、社区、友群和大众传媒五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家庭环境。一般而言,有什么家庭环境就会成就什么人,家庭教育环境需要我们精心经营。

第三是开发右脑,促进全脑学习。大脑功能分区的理论是上世纪后30年才出现的,现在正在探讨和推进过程中。促进全脑学习很重要,最主要的功能是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能力。现在孩子的学习目标常常就是完成作业,是作业数量,而不是提高做作业的质量。我经常提这样一个问题,我说这里有一个田字,你能在这个田字中一眼看出有多少个口字?有的孩子说四个,有的说五个,有的说九个,我说九个还差不多。我问有谁能在田字里看出36个口字来?谁能在田字里看出80个以上的字来?类似的问题就是为了盘活孩子脑袋。现在是创新时代,竞争很激烈,前沿人才规律是30岁以前露头角,有的24岁就冒出来,30岁就辉煌了,就象新东方的老师们那样,大都年轻有为,40岁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就要动员你下岗了,因为你缺乏创造力啦!因此脑袋不活不行。现在的教育缺陷很多,能盘活脑袋的教育很少。经常可以听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其实有本事的大学生找的工作都很好。例如有的学软件专业的本科生,因为动手能力强,分到高新技术部门,第一年就年薪17万,而有些学软件专业的学生,什么位置都找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他只会考试,其他什么都不会。再如你是学策划的,现在哪个企业不需要策划人才呢,只要你有策划能力,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但是我们的大学里没有培养几个会专业策划的学生,有些学生连知识资源都不会配置。

第四是分享教育。分享、谦让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规则。一个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孩子往往更讨人喜欢、受人欢迎。因而,分享教育通常是独身子女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什么要教导孩子学会分享呢?因为独身子女需要

“培养同情心和爱心”、“获得友谊、受欢迎”、“从小了解社会规则”……这些都是分享教育所蕴藏的内涵。

现在讲第二个话题,如何学会亲子沟通。

二、如何学会亲子沟通

各位家长,由于晚生晚育政策的逐步落实,现代家庭有一个重大难题:当孩子步入青春期时,家长接近更年期,两大时期的重合使得亲子矛盾容易激化。因此,漫漫成长期,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业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课题。

我的箴言是:孩子健康成长,重在亲子沟通。

为什么亲子之间需要沟通?

这要先回答人类为什么需要沟通。人类之所以需要沟通,是因为彼此不了解,是因为彼此间在认知上有差距,在需求上有矛盾和冲突。沟通的目的,就是相互了解,获取共识,以此来排解彼此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实现和谐发展。如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农村、干部与群众、家庭与家庭、丈夫与妻子等之间的沟通需要。

有人问我:子女是自己生自己养的,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为什么也会不了解?为什么还常会有冲突和矛盾?

我们还是一起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有这样一次特殊的小学毕业生的家长座谈会,主题是“听我说句心里话”。在会上,全班同学都向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同学家长倾诉自己的心声。

一位学生的心里话是这样的:

我的父母经常督促我好好学习,我也不是不知道家长的良苦用心。但是有时,这给在们无形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当考试的分数下来的时候,得知自己没考好时,脑子里想的全是父母唉声叹气的样子与失望落寞的神情,还要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回家,我害怕看到家长气急败坏地指责和呵斥。心想:哎,我太不行了。越是这样学习成绩越是提不高。我认为家长不应该给我们过多的心理压力,相反,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与鼓励。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家长为什么不能像“知心姐姐”说的那样——当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要微笑着对他说:“太好了。”即使孩子失败了,你也要说:“太好了,你的成功有了新的起点。”

另一位学生说:“我是个很内向的孩子,不喜欢和别人交往,更不会对别人说我的心里话了,如果我有什么不开心,就只对我的小玩具猩猩说。也正是因为我内向的性格,才使我与爸爸妈妈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从孩子们的话语中,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他们是多么渴望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同样他们也渴望父母能够倾听来自他们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但是作为父母,您是否真的做到了呢?

在接受调查的30名小学生中,有近90%的孩子渴望与父母进行交流与沟通,他们希望父母能陪自己玩游戏、看电视或与自己聊天等。他们说,平时与父母交流的并不多,因为他们觉得父母总是在忙,好像没有时间理自己。而且,父母似乎更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一开口就是学习怎么样、考了多少分,这样的交流没有也罢。我们渴望更多的鼓励,渴望向父母说自己的心里话,但我们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在接受调查的30名家长中,只有8名家长认为自己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是充分的,在家中他们和孩子相处得就像朋友一样,涉及到孩子的事情都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只要有空闲就会和孩子在一起。不只是告诉孩子要积极和别人去比较去竞争,成功能出人头地,还告诉孩子是竞争就总会有输赢,而成功来源于一次又一次尝试中的失败。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理解父母,做父母的才会更了解孩子,让其更好更健康地成长。而其余的家长则忽视了和孩子的充分沟通,更加没有意识到孩子还会有心里话要和他们说。

孩子的心声告诉我们,亲子沟通的责任在父母。

为什么呢?众所周知,培养孩子成材是一个系统工程,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在亲子沟通中,父母是主导者,是示范者。

2003年,武汉晚报的记者和江岸区教育局联合,对100名中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沟通、学习、健康、消费等四个方面,探讨家庭教育问题,以期望这些调查结果能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您最想跟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95%的家长选择了“好好学习”;3%的家长想告诉孩子注意身体;2%的家长表示没有什么好说的。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大学,继而读研、读博。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够创造美好的将来。

有一位家长的表达方式非常直接,她在问卷上写下7个大字: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样的调查结果无不显示着亲子沟通的缺乏,家长在亲子沟通中的缺位。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我想首先告诉家长:影响亲子沟通有四个重要因素

1.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亲子沟通

在这一方面,父母不了解孩子和不知道如何了解孩子是主要原因。

如果问父母:孩子最喜欢什么ω

我们的调查显示:23%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17%的家长笼统地认为子女最喜欢玩。其余受访者的回答也不能让人信服,大都回答看报纸、看电视、逛街之类的日常喜好。画画、小发明之类的答案只占了10%左右。

2.父母的人格修养影响亲子沟通

其中包括父母的价值取向、个人学识与能力和个性品质。

如果问父母:您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是什么?

我们的调查显示:88%的家长用谈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5%的家长只是说教;4%的家长根本不与孩子交谈;还有3%的家长在带孩子逛街时谈谈心。调查发现,有的家长则采取“沟通不好,就打人”的粗暴行为,这只会让孩子离家长更远;有的人埋怨自己的孩子说假话、品质不好,他恰恰忘了这些毛病正是他行为粗暴、常常训斥孩子所带来的“副产品”。家长对孩子有很明显的榜样作用,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当要求回答沟通不好的理由时,只有12%的家长表示与孩子经常像朋友一样聊天;12%的家长说自己因为性子急躁,根本没有耐心与子女交流;53%的家长则表示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根本无法沟通;还有23%的家长没有作出回答。

家长要特别注意:

父母责任感差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尤其要留意,当父母的情绪不好,或身体疲惫时,会无意放大孩子的过错,激化亲子矛盾。

3.夫妻之间的沟通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一般而言,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模式”来自于家庭沟通模式的潜移默化和影响。无声沟通行动远比有声的沟通语言更有效。

如果你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那么丈夫(或妻子)在你心中的分量有多重,父亲(或母亲)在孩子的心目中分量也就有多重,上行下效啊!

4.父母的诚信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信誉是沟通的重要条件。我们的国家正在鼓励建立诚信社会,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同样需要本着诚信的态度。不少教育专家说,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去模仿。因此,你要求孩子不抽烟,你首先不要抽烟;你要求孩子说话算数,你对孩子首先就该信守诺言。如果确实无法实现对孩子的承诺,也一定要向孩子解释原因。

依据我的研究,亲子沟通的关键:是要学会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双方认同。

有效的亲子沟通,有赖于家长克服六种家庭障碍

1.父母是“网络盲”的家庭障碍。有一份针对1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网络盲”已经影响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与父母一起“上网冲浪”,却只有两成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愿望。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较为传统,通过网络或电话向教育专家咨询等直接有效的交流方式仅占3.1%和0.7%。家长由于受现代知识水平的限制,影响了与孩子的交流。有70%的孩子愿意与家长共同操作计算机、上网。但只有20%的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上网。

2.情感缺位的家庭障碍。包括分居、离异、单亲、留守、二奶、流动、隔代抚育、温暖缺失等类型的家庭。

3.家教缺失的家庭障碍。调查显示:80%的家庭有家教缺失问题。现在的家教有四大冲突:期望值冲突、保护与溺爱冲突、交往的冲突和评价的冲突。

4.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庭障碍。这些家庭的特点是:只抓学习,只讲成绩;考了第一,家长还不满足。

5.两面性教育的家庭障碍。当面苛责,背后表扬,两面性教育影响道德认同和亲子共识,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6.忽视心理健康的家庭障碍。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灵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心;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家里有地位。

我们的家长要“多探讨,少说教,走近孩子内心世界”。

如何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关键是有效的亲子沟通。

我把亲子沟通的要素简化为一个公式,供大家参考:

有效亲子沟通=0.15×言辞+0.35×角色行为+0.50×活动参与

这就告诉我们,有效亲子沟通的关键,不是言辞的多少、声音的大小和说教好坏,而是家长的角色行为和与参与孩子的成长活动。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十大技巧:

交谈时眼光的接触和关爱的眼神;面带微笑、积极倾听,适当发问;适时认可,多称赞你喜欢再看到的行为;给孩子说“不”的权利,可以说明心中的感受,但不要指责孩子;遇到问题时,与孩子共同讨论,共同实践,寻求共识;不要说教太多,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影响孩子的自尊;多参与孩子的活动,给自己一段与孩子独处的时间,让他感受你对他的重视与关爱;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子女,孩子遇到疑难时,共同探讨,引导他思考而不是告诉他结果;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心灵需求,让孩子替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任;亲子间尊重、真诚、理解、宽容、真实和共同成长。

尊重、真诚、理解、宽容和真实是亲子沟通的五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