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高频考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admin

如果孩子有伤害自己的行为,该怎么办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底最柔软、最不能触碰的一块肉。看到自己呵护备至的宝宝用千奇百怪的方式伤害自己,爸爸妈妈一定非常难过,甚至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焦虑。孩子的“自虐”是怎么回事?他们为什么这样折腾自己?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该怎么做呢?

「高频考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个案一:一岁孩子,拿头撞墙

问:罗老师,我家孩子一岁了,现在脾气可大了,玩什么东西我不给他,他就开始自己打自己,拿头碰墙,该怎么办啊?

这个阶段的宝宝探索欲望特别强烈,什么都想动,什么都想摸。如果总是限制他,他要摸什么你不给他摸,要动什么你不让他动,总违背他的“学习”意愿,孩子一定会想办法、找出口,来宣泄他的不满情绪,比如出现这种拍打自己、撞地碰墙的行为。

父母应理解孩子,尽量满足他的探索欲望,只要不危险的东西不妨让他碰一碰、玩一玩;实在不能玩的,不妨换一种替代品给他。千万别总是简单粗暴地抢过来。

另外,如果孩子只是偶然出现一次这样的行为,大人不要着急,不要过度关注。不妨试着让孩子平静下来,用别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就好了,因为如果大人过度关注,可能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孩子会认为,这个行为很有用,能引起爸爸妈妈对我的重视,并且我一做这样的动作,他们就会满足我。

个案二:一岁四个月,见谁都打

问:我家男宝一岁四个月,超级好动,属于精力无限型,永远闲不住!他特别喜欢打人,玩兴奋或者发脾气了就见谁都打,我抱着他时他也打我。我虽然也属于脾气比较大的人,可是面对儿子我一般都是先和气地跟他讲道理,但若讲道理没用了我会忍不住发火。孩子的脾气上来了,就会开始撞头。若身边没物体可以撞,他就会趴着撞地!这是什么毛病啊?!太恐怖了!能纠正过来吗?

我跟这位妈妈沟通过多次。她一直被这两个问题困扰:第一是孩子打人;第二是孩子打完人还不能说,一说就会自虐。

先说说孩子为什么会打人。这位妈妈承认,她对孩子基本都是散养状态,平时不怎么管他。这意味着孩子得到妈妈的关注很少。那什么时候关注得多呢?他打人的时候。打完人,孩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比如某样东西或者是大人的关注。而且打了人,妈妈慌忙去给被打的人道歉,那样的场景也让孩子感兴趣,希望下次再看到。可见,孩子能够反复从打人这一行为中获得“好处”。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孩子“淘气”好动,与人有肢体冲突,这是男孩子常见的行为“问题”:一方面是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运动能力和手部动作能力正在发育;二是孩子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高兴或者发脾气都可能用同一种行为表达;三是妈妈如何反馈孩子的打人行为。

父母如果能够客观看待“打人”现象,冷静处理,不批评,相反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并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以及教会孩子其他的表达方式,那么在孩子出现“打人”行为的早期,就能很快让此行为自动消失。

恰是这位妈妈的不正确反馈导致了孩子的打人行为,不仅如此,还引起孩子自虐。正如这位妈妈承认的,她脾气大,而且爱跟孩子讲道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没有发育完善,空讲道理对孩子作用不大,反而会让妈妈自己更起急然后发飙,结果呢,孩子却学会了妈妈暴躁和武力的解决方式。而且,他将这种攻击转向了自己。

我给这位妈妈的建议是:调整自己的情绪,收敛自己的脾气,给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比如,若孩子看见别的孩子就上去打,那么妈妈代替孩子,去亲亲、抱抱别的孩子,告诉自己的宝贝,打招呼应该是这样的。孩子情绪失控时,接纳他,陪着他,并停止说教。孩子爸最好也能参与到育儿中来,陪孩子做更多体能锻炼,发泄孩子精力。

我还想着重强调的是:第一,孩子的“问题”基本上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们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意识到这一点,才是改变的开端。

第二,就算孩子的问题源自你,也请停止没有用的内疚和自责。要知道,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因为不懂孩子,而使用了错误的沟通方式。所以,尝试去做改变就好。如果你不先宽容自己,接纳你和孩子之间的现状,那么我提再多的建议,也是无用的。

个案三:四岁孩子,伤害自己

问:我儿子快四岁了,在跟别的孩子游戏过程中不小心把别人撞到了,那孩子哇哇大哭,老师过来后了解到我孩子不是故意的,也没说什么,那个孩子也没事了。但我儿子却大哭起来,而且还自己掐自己。

经过了解发现,这个妈妈还有一个小宝宝。在家里,大宝很懂事,因为妈妈常常说,“你长大了,要让着妹妹。”结果就是,原本还是个小孩子的老大,还正需要更多来自父母的关注,希望获得更多的探索机会和自由,但他的这些渴望和需求,都被大人打压下去了。因为父母常跟他说:“你已经长大了,所以……”

父母若总对孩子提出高要求、高期待以及频繁指责等,都会让孩子产生挫折、压抑的负面情绪。同时,这个年龄段,孩子正处于“主动对内疚”的心理阶段。正如埃里克森所说,孩子们需要获得“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很显然,这个孩子的自我发展遭遇到了打压,同时他的内心还背负上了“愧疚”的压力。而父母显然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承受的一切,导致孩子的各种情绪得不到释放,可能就会用一些让自己身体承受疼痛的方式来释放压力,排解内心的冲突感。所以,不论是因为忙或小宝的降生忽视了大宝,父母最好做好分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毕竟,每个孩子,只有这一次的成长机会。

最后,父母们需要知道,孩子的“自我伤害”,大都是为了缓解内心的情绪,这和成人的自我伤害是截然不同的。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1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探索总是受到阻碍,只好通过这种行为来引发父母关注和妥协。

2语言表达能力受限或缺乏平等的交流环境,不满情绪受到压抑难以宣泄,通过这种行为来发泄情绪。

3来自外界或自己的压力让他感到紧张不安或羞愧内疚,通过这种行为来排解和释放。

虽然孩子偶尔的一些行为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但却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这信号是在警示父母:请反思过往的教养行为,请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请思考如何帮助和引导。

   一赋一涵家庭教育专注天赋潜能挖掘,探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关注孩子点滴成长!

论述题:幼儿敌意攻击行为,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幼儿园的小朋友存在敌意攻击的行为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时候。尽量的控制孩子,这种行为。可以利用那种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当孩子出现暴力倾向的时候,教室应当让孩子去主动的道歉。后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如果下次再犯这种行为,他需要为这种行为承担一定的后果,当然这种后果是比较轻一点的就是教师可以安排孩子去面壁思过之类的。尤其是在别的小朋友都在活动区的时候单独让这个敌意攻击行为的小朋友在那里面壁思过一下。然后在事后告诉孩子,你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让孩子明白这样做他不能去自己喜欢的区域自己想做的事情去玩。哦,孩子慢慢的就会明白一些后来教室就可以利用这一种类似于控制孩子兴趣的一种惩罚的方法去让孩子减轻敌意攻击行为。

「高频考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3—6岁左右的常见特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这一部分的内容经常会在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中出现,教师教育网根据《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整理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幼儿出现打人、踢人、咬人等行为,都属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一般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骂人,抢东西等。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早期分类中,广泛认可的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指的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目的在于击打、伤害他人,如嘲笑、殴打等。新的分类是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表现出高水平的敌意、报复性攻击。主动型攻击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三、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就是目的性,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大多都是有目的的,除了强烈的目的性,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频繁。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

2.幼儿更多的是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孩子大多是工具性攻击,也就是主要为了某一物品,而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更多为敌意性攻击,开始指向人。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要比女孩多很多。

四、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惩罚。父母的惩罚并不能有效抑制所有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调查显示,如果孩子偶尔出现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惩罚是可以抑制攻击性行为,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惩罚可能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榜样。一些影视剧的暴力镜头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3.强化。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教师或父母没有理睬或听之任之,其实就是默许的孩子的做法这也会导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加重。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挫折,对于幼儿而言,挫折主要原因之一是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

五、如何防止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1.改善幼儿的生活环境。改善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亲子关系,给孩子选择一些优秀的绘本和影视剧作品都可以改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可以组织角色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他人的情感,达到移情训练的目的哦。

3.培养幼儿交往技能和自控能力。家长或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幼儿各抒己见。如:“当我们生气时应该怎么办?”

攻击性行为在考试中偏向于案例选择或者案例分析,考生在备考时熟记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因素等知识,全面剖析案例,作答时要贴合案例作答,明确题目考查内容。考生可以通过历年真题和题库进行巩固掌握。

家长面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不当回事怎么办

第一: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他们的行为是和大脑相互联系的。

人脑中的杏仁核是用来管理情绪的,孩子出生后它就已经很成熟了,杏仁核支配着人类最原始的情绪本能反应,它会在第一时间产生愤怒、恐惧等情绪,提醒孩子危险来临,于是,孩子就在本能的支配下,直接上手,来进行自我保护。

而大脑中的前额叶是负责"自控力"的,属于高级认知区域,它管理着人类的思考、计划、执行等各项复杂的工作。专业研究表明,前额叶在2~3岁开始发育,6岁左右发育速度达到峰值,之后伴随着成长逐渐完善,直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

所以说年纪比较小的孩子,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有一些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处于发展的过程当中。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一些是出于先天性的因素,也有一些是因为后天大人的错误教育,要分清楚自己孩子身上出现的攻击性行为是属于哪一类的,我们首先要分清这两者有什么不同。

第二:幼儿攻击行为的分类

从主观方面我们可以为将孩子的行为分为无意识和敌意性这两种攻击性行为

第一种、无意识攻击行为

有的孩子的手上还不知道轻重,不知道自己有一些行为可能会给其他人带来伤害,比如说有的小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有一些追逐打闹的情况,有的小朋友力气比较大时,想要朋友打闹或者抢夺东西,就会不小心把别的孩子撞倒在地上,这种情况,其实孩子并不是想要攻击别人,只是孩子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动作的力度,也不懂得要如何表达,所以心孩子大脑里面的杏仁核就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让孩子产生处于本能的无意识攻击行为。

第二种、敌意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就是孩子在做出自己的行动时的目的就是以伤害其他人为基础的,比如说对同龄人进行欺负,不尊重长辈甚至是骂人,对家长动手,如果还在自己的某个要求没有被家长满足的时候,孩子就开始撒泼打人,这种关系非常常见于祖孙的关系中。

因为老人对于孩子的威慑力不够,并且会对孩子比较疼爱,有时候孩子做错了事情,长辈不仅没有骂孩子,反而是夸奖孩子厉害、可爱。

孩子好动、不听话、注意力不集中该怎么办

我认为孩子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不听指令的情况时,不宜简单的理解为淘气。这些都是表象,而且每一种表现都是一个领域的内容,需要结合年龄、实际场景以及评测才能够明确具体的结果。

那么,什么情况会造成孩子多动、不听话和注意力不集中呢?这样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首先,要从体质健康方面开始,检查孩子身体发育情况,是否存在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情况,比如钙、铁、锌等。到医院检查一下,发现异常及时补充营养。这个是基础,很多孩子不是自己想那么做,是控制不住自己,主要是身体素质不好,营养跟上了会有所不同。

其次,对于孩子来说,在7岁之前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有限的,5岁以下更是如此。要注意区分正常的活跃和病态的多动之间的区别。如果孩子的确存在非自我意识的多动症,明显感觉到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各种动作,则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和干预。

再次,不听话这个描述过于笼统,我们可以称为不听指令。这个情况更要注意区分是听不懂还是不想听,比如对于父母或老师发出的指令有没有反应,有没有语言或表情或其他回应。

如果孩子明确回答并表达自己的意见了,就需要父母加强引导和鼓励,帮助孩子学会听从指令。如果说孩子是听不懂,则可能存在较大问题,不能排除有孤独症的可能性,需要及时去权威的医院进行检查。

最后,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很普遍,也是造成孩子未来成绩差异的重要因素。其实,注意力的问题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可以识别出来的,在孩子3岁之前一定要注意陪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过多的打扰和干涉,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如果3岁以上还不能集中注意力并持续15-30分钟,比如不能专心坐在椅子上听故事,总是容易被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吸引等,则必须及时进行提高注意力的训练。

总之,孩子的成长需要及时掌握并及时修正,一旦忽视了错过最佳时机,则后期需要付出十倍以上的代价才能修复。

孩子上课好动,不听话,注意力不集中,一般在一二年级表现最为突出。如果到了三年级以上还没有改观,说明以往家长忽略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习惯了。但是由于你没有把信息提供的更明确,我只能从一二年级孩子专注力培养说起了。

先说这不听话吧,想让孩子听你的话,你必须要重新认识一个问题——说什么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听?如果你每天总是把孩子呼来唤去,甚至孩子在努力认真做事时,你总是不满意,你动不动就斥责几句,保证几次下来,孩子就烦你的唠叨和无理了。

因此,稍有育儿常识的家长,都会注意自己和孩子说话的语气与时机,甚至还要拿出尊重孩子的态度,脸上的表情也会丰富多彩,绝不会只是冷冰冰的,怒气冲冲的。在这里要劝家长,和一年级孩子说话时,最好蹲下身,或弯下腰,和孩子目光平视,这样你看着孩子的眼睛时,才会引起孩子的有意注意。如果孩子不看你的眼睛,就提醒孩子,让孩子看着你的眼睛说话。

当你表现出一付很认真说话的样子时,再告诉孩子,就像妈妈(爸爸)和你说话一样,我们要么站好,要么坐好。这实际上就是规范孩子的身体姿态,培养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而这些基本姿态应用在平时的生活之中,如吃饭、看电视、说话、阅读、写作业等之中,孩子慢慢就身体不乱动了。

再说这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一年级儿童一次专注听讲或听别人说话,三五分钟就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如果想延长专注时间,需要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增强互动性,或结合亲子游戏内容,当孩子在玩儿中学时注意力会延长十到二十分钟,这基本上就能够达到一节课学习的要求。

注意力专注,家长必须要清楚几个关键的训练内容:一是视觉专注,二是听觉专注,三是思维专注。这几种专注内容都需要事前有目标建立和引导,让孩子清楚怎样去做。而在做的过程中,家长不要轻易打扰孩子,鼓励孩子自觉去认真完成就可以。

以上所讲,只是讲一些皮毛,真正的实际性内容有很多,我写过一本《好习惯家庭养育细则》,仅内容就有30万字,你想想,只有吃透了这些内容,你才能有目标地每天对孩子进行好习惯的培养。

孩子的性格来自家庭的教育,孩子就是父母打造的产品,如果孩子在性格上有什么问题,父母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不是存在着问题.孩子不听话,好运,注意力不集中父母该怎么教育和引导呢?

首先孩子不听话,沟通是最好的办法,父母要把孩子当作朋友来看待,从而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父母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家里和孩子制定好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减少孩子的犯错,不打骂孩子,不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不能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特别是上课容易分神,父母在家里要引导好孩子,培养他的注意力,首先要为孩子排除干扰,当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涉孩子,可以规定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且规定孩子的时间,从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您好,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专业从事家庭教育问题解决及心理问题咨询。

关于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首先,我们来分析下,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不少老师父母发现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就开始怀疑孩子有多动症,或者直接给孩子贴个“多动症”的标签。

然而,很多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本身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从孩子的天生气质类型来看,有些孩子天生精力旺盛,好动,比如最常见的气质类型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其中多血质就属于精力旺盛,好动,注意力不稳定的类型。

我之前一个学生,男孩,读四年级,身体很好,精力特别旺盛,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惹别人。另一方面,单纯可爱,对妈妈比较依恋。孩子爸爸是退伍军人,现在做生意,妈妈全职带孩子。

孩子爸爸和我联系,说清了孩子的问题。随后,我也了解了他家庭情况。他妈妈全职带他,时间多,比较注重细节,要求比较也会严格些,比如什么时间做什么,东西怎么放,卫生怎么注意。爸爸是退伍军人,做事一眼一板的,有些严肃刻板,对孩子也如此。孩子幼儿园前前后后换了四所。

从家庭情况,孩子的问题就比较清晰了。首先,这个孩子确实偏向多血质类型,活泼开朗,热情主动,精力旺盛,注意力不稳定。

所以,我和他爸深入沟通了几次。我问他,你觉得孩子有多动症吗?他有些茫然,说孩子注意力很不集中,感觉有。我问他,你小时候是不是精力旺盛,上山下水,捞鱼抓鸟,样样都干,他说是呀!

我再问,你读书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吗?他笑了下,说喜欢开小差,成绩不太好,所以后来当兵去了。我说,那你小时候,别人说你有多动症,你能接受认可吗?他笑了笑,摇摇头。

孩子问题的部分原因属于天生气质,另一部分来源家庭的严格刻板。严格刻板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的内在成长力量在体内失去方向,在体内乱窜,所以孩子表现出,这个想干干,那个也想试试,像一个无头苍蝇到处乱窜。

所以,我给他爸爸一些建议,第一,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注意力不稳定的,尊重理解孩子的天性。所以,多为孩子安排一些他喜欢的游戏或者活动,比如打球,游玩等,让孩子在快乐中绽放自己的天性,那么,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会很有劲,注意力也会逐渐很集中!

第二,把自由宽松的环境还给孩子,孩子在家,慢慢让他自己做好自己的作业,东西摆放也不再要求一定井井有条。

第三,周末全家一起户外活动,他爸刚好喜欢钓鱼,于是带他去钓鱼,此外,野炊,风筝,爬山等。第四,支持孩子的兴趣,取消课外补习,给孩子更多时间,让他看课外书,还带他去书店,让他自己挑喜欢看的书。第五,父母阅读学习,升级教育思想。

两个多月后,孩子爸爸很高兴地给我发了微信,孩子现在好多了,老师反映上课注意力比之前集中多了,而且,有时会抢着主动回答问题。

在家里,也感觉孩子有变化了,以前孩子好动,但有时一个人发呆,感觉不怎么快乐。现在孩子每天都挺开心的,自己的事情也慢慢都自己能做好了,有时拖拉,妈妈也只是提醒,没有严厉批评了。看到孩子的进步,他爸爸妈妈都挺开心的。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潜在的因素比较多。可能是家里过于严厉刻板,也可能是家里溺爱纵容,让孩子很任性。另外,孩子内心缺乏关爱,没有安全感,也会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留守儿童比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注意力总体差一些。

孩子学习兴趣下降,感到压力大,都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经常换环境,做事被干扰,也会对孩子注意力造成影响。

所以,教育问题的解决,始终要辩证分析,找到具体的原因,再“对症下药”。没有什么办法是通用的,就好比感冒,不同的感冒,需要不同的药!

总而言之,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关键是要发现孩子的天性,营造支持孩子天性发展的环境,顺应自然成长规律,让孩子的天性得以绽放,那么孩子自然不会出现问题,即使有问题,也会慢慢消失!

最后,强调一下,绝大部分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问题。凡事不做家庭内部归因,一味的认为是生理上的问题,依靠药物,抓弹珠,枯燥无味的机械式训练,都是耍流氓的教育!都是有害的教育!

所以,根据我多年一线咨询实践的经验,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家长要重视的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氛围,我们大人平时传递到孩子心中的是什么,这非常关键!

五六岁时孩子才开始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一直到小学低年级,他们都会被任何刺激吸引,分散注意力。

一般而言,5-7岁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后为30分钟。但孩子的注意力可以通过培养而加强。

分享几个训练孩子注意力的小方法(适用入学准备阶段)

1.找地图,让孩子在地图上寻找某个标注的点,家长可以和孩子比赛谁先找到。

2.听写电话号码。家长读电话号码,让孩子在纸上尽快写下听到的电话号码,检验准确性。

3.大声朗诵儿歌或故事,训练听声和阅读的注意力。

4.圈数字训练。将0到9之间的10个数字随机排成方阵,让孩子圈出比如所有的8,或者用红笔圈出6左边的数字。

我儿子当初也好动,我后来把他接回家自己教了两年半,现在回学校了,适应良好!老师们都说他的学习习惯好!

我当时就坚信我儿子很聪明,不是多动症,他只是在某些方面发育晚一些。

影响注意力集中的三大原因:活动太单一、父母言行、生理神经发育。

活动太单一,孩子的注意力难集中。虽然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娱乐活动也远比过去多,但由于社会竞争和工作压力,现代孩子基本是隔代教育,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活动范围仅限在家里和小区楼下,很多孩子甚至是对着电子产品,譬如手机、平板、电视等长大。这样局限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导致激发大脑发育的良性刺激减少,大脑觉醒度低,注意力很难集中。

孩子注意力跟父母的言行也有关系。如果爸爸妈妈做事集中精力,孩子无形中就会养成集中精力的好习惯。曾经采访过注意力很集中、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发现爸爸妈妈的影响很大。有一个孩子各门功课都很优秀,玩的时间很充裕。我们就问他为什么学习那么好呢,他说关键是该做什么时就做什么,从来不分心。他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他说“你看我爸”。他爸爸是一个学者,经常写论文,非常专心,喊爸吃橘子他都不吭气。从小看爸爸这样,就跟着学,人家叫他去玩,他说我还没有写完作业,就这样形成习惯了。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跟家长有关系,孩子写作业,家长打麻将、看电视、看球,家长的状态在运动之中,孩子就坐不住。

注意力是否集中,与生理神经发育相关。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由神经系统不同层次、不同脑区的协同活动来完成的。大脑皮层是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位于脊髓上端的脑干网状结构维持大脑的兴奋和觉醒;由大脑皮层下的边缘系统对无关信息进行过滤;大脑前额叶(位于额头部位)的控制区,控制身体不做过多的无关行为,使眼睛认真看,耳朵认真听,在课堂上自我控制。

如何集中精力?

如果想让孩子养成集中精力的习惯,有以下几点建议:

1、整个家庭都有学习氛围

最好在孩子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家建立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到晚上规定的学习时间就把大灯关掉,小灯打开,大家都在自己的桌前做自己的事情。孩子看到家里有学习的气氛,就养成了习惯。

2、正面的引导,永远不要“贴标签”

别总对孩子说你瞧你怎么就坐不住,你瞧你坐的什么样,坐不了几分钟就出去跑。这些话就是在塑造孩子,孩子脑子里就会形成我就是坐不住的孩子,我就是出去跑的孩子。应该换另外一种方式,正面的引导,经常说你瞧孩子,你做得多好多专心!你越说他就越专心,因为你给了他一个正面的形象。如果一个孩子玩电脑很专心,他就知道专心是什么感觉,我们把正面的东西描述得具体一点儿,把负面的东西慢慢地在孩子字典中去掉,这样孩子就能走正道了,不要把他看成病人。看成病人之后,家长的焦虑使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本来不多动也多动了。多接触正面信息,慢慢地孩子就会更阳光一点儿,而且更能够专心致志。

3、专心做事专心玩

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段时间后,就要休息或换点别的内容,长期做一件事情就会疲劳,永远都处于不集中的状态。所以家长要计划一下学习时间,该集中学习时就集中,什么都不说,该玩的时候就不提学习的事,专门玩,孩子能控制自己,这叫好习惯。

比如说孩子写作业,计划一个小时做完,在这一个小时内就专心写,尽量不打扰孩子,不要一会儿敲门问吃不吃水果,一会儿送杯牛奶进来喝,孩子的注意力很大程度是被家长不规律频繁地打断下不集中的。低年级孩子,家长可以陪着做作业,发现孩子分心时轻轻敲桌子提醒,不说话也不责骂,一般好的注意力习惯在21天之后就能养成。

4、父母要有耐心,做好榜样

有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告诉我,他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对他母亲说你的孩子跟人家差多了,坐不住,人家能够坐半小时,你的孩子才能坐十分钟,妈妈听了当然很伤心了。回来以后孩子问妈妈老师怎么说的,妈妈笑着说老师夸你了,说你过去只能坐十分钟,现在能坐半小时。孩子兴奋了,我能待的时间更长一点儿,下次坐的时间就比第一次坐的时间更长一点儿。妈妈从来不拿他跟别人比,她觉得孩子原来只能坐半小时,现在能坐40分钟真是了不起,在不断的进步下,孩子最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故事很让人受启发。

专心做事认真听别人说话,要从家长自己做起,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手里千万别拿东西(特别是手机!),专心致志地听他说话,尤其是小孩子,从小形成这种印象,他做事就能专心。养成一个专心致志的好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益。

大脑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左脑进行逻辑思考,并将思绪组织成句;右脑体会情绪,并读出非言语的暗示。“爬虫类脑”,能让你依直觉而行动,并做出瞬间的生存反应;“哺乳类脑”,进行情感连接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大脑的一个部分用于处理有关记忆力的问题,另一个部分用来做出道德伦理方面的决策。大脑像是有多重人格:有理性的,非理性的,有些懂得反省,有些非常逆反。成长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些部分整合起来,并将它们融合成一个整体来运作。整合是指将不同的元素连缀在一起,形成一个运作良好的整体,它能协调、平衡大脑里连缀在一起的各个部分。

如果孩子不在整合状态,很容易看出来,因为他们会被情绪压垮,会变得疑惑且烦乱。他们无法冷静而干练地去应对眼前的情况。缺乏整合的结果就是发怒、情绪崩溃、攻击性行为,以及其他小至管教大至生活中会出现的各种难缠问题。

儿童的大脑处在发育中,是变化着的,也是可塑的。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整合,改善孩子的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帮助孩子,促进大脑发育。

一、运动

运动(其实就是玩)是促进孩子发育最好的办法。建议爸爸妈妈(如果上班可以让其他负责照顾孩子的人)每天带孩子去玩,去运动。爸爸妈妈周末或者假期把休息时间利用上,带孩子运动。练习滑旱冰、踢足球、学着打篮球、荡秋千、跳绳、骑自行车、玩滑板等等。周围环境方便的话,每天让孩子选一样去玩。玩的时候遇到其他小朋友,可以让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互动。

孩子重复的去做一件事情对促进大脑神经回路的连接非常有帮助,促进大脑的整合。

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列一个计划表,星期一至星期日,每天几点到几点出去做什么活动。注意要让孩子自己在可行的项目中选择每天玩什么。也可以计划在家时间完成哪些学习项目。让孩子参与制定每一项的过程,能让孩子更好的坚持去做。

有些孩子上了幼儿园,尤其上了小学后,安排孩子外出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光靠在学校体育课的运动量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孩子虽然发育较早,守纪律也爱学习,但因活动量少,身体容易发胖。(接孩子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虚胖,从长远看,影响孩子的健康。)

二、描述情绪和行为,帮助孩子认识自己

(这些要在家长处于心情平如,孩子也能听进去的状态。当遇到孩子的情绪问题时,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安慰,然后再进行引导。)

比如孩子被气的想打人、摔东西等,告诉孩子这叫愤怒。教孩子再遇到生气想打人的时候,就对自己说:“我很生气,我愤怒了。”给情绪起个名字,渐渐地,你就能控制自己不打人。

【因为上脑(大脑皮层)的某个叫作腹外侧前额叶皮质的区域是负责指认、标注以及处理情绪的,它会允许富于思考和理性分析的那部分大脑来接替并平复已被激怒的下脑(杏仁核),不会放任敏感又情绪化的下脑掌控全局,指挥人的感情和反应。只要说出这是什么情绪,就可以感知到自己的恐惧和愤怒值下降了。上脑就是这么平复下脑的。】

然后教孩子怎样表达出情绪,教孩子这种时候怎样去对惹你生气的人说话,教孩子学会沟通。让孩子描述出对方的行为,告诉对方我很生气。这样的引导可以培养孩子认识自己——“洞察力”

(注意,这不是贴标签!与贴标签的区别在于,这是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还要帮助孩子停止行为。贴标签是指说的人这样认为,但并没有帮助孩子进步。)

如跟同学动手动脚、给同学起外号等各种闹着玩的行为,告诉孩子这叫“调皮”。若同学不高兴,不要再一次闹着玩。给孩子解释,如果做了同学不喜欢的事,同学表示讨厌,再去做就叫“打扰”也叫“侵犯”,打扰或侵犯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是不受大家欢迎的。

要耐心,没理解的情况多说几遍。或者和孩子能理解的其他不礼貌行为进行比较,告知这是同样的意思,都是不礼貌。这样的引导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再有一次老师反映或者家长看到同样的问题,家长再做一次对行为的解释,还要让孩子自己说岀来这是什么行为,让孩子答应妈妈下次不能这样做。(家长的态度要始终对孩子报以同情、理解,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在帮助他。)

当孩子打扰或者侵犯同学时,不仅要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还要让孩子给同学道歉。这种引导可以培养孩子“负责任”及“修复裂痕”的能力,教会孩子学会与人沟通、维护人际关系。

如果是孩子上课爱动、注意力不集中,家长描述孩子的行为(不是批评,注意语气和态度),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鼓励孩子怎样做是正确的行为。重复描述正确的行为,不断强化意识。可以配上行为示范,家庭成员和孩子一起演练上课的情景。这样做帮助孩子构建大脑神经回路,促进孩子大脑皮层发育,帮助孩子进步。

你好,我是青榄君,一个拥有百万粉丝教育公众号的作者,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下面是我对你的问题具体回答:

影响孩子同伴接纳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孩子的气质特点。这里说的气质指的是受先天生理因素(如神经活动过程)影响的个性特征。

活性好动、话多、粗心大意,接近传统上所谓“胆汁质”的气质类型。这种易冲动的特点及其引致的不恰当行为,可能是导致被拒绝的原因。正由于希望获得认同与接纳,孩子才总以顺从、讨好的方式来取悦同伴。

建议如下:

(1)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即换位思考、考虑他人的感受,反思自己的冲动行为是否在无意中对别人造成了伤害或不便。比如同伴想学习时,在他/她旁边不停地说话,就是一种不恰当的行为。

(2)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树立目标开始,让孩子制定最后一个学年的学习计划,细化到每天,父母跟进执行。

这样做有三重目的:

你还在要求孩子“听话”?这样会毁了孩子!

家长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听话,这样才能省心。但是过度要求孩子“听话”,会让孩子错失很多的机会。

我记得小时候,我有个邻居小银,我们一起玩的小孩子都不喜欢她。

因为每当我们闯祸淘气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来一句:你看看人家小银多听话,让干啥干啥,你看看你,除了闯祸啥都不会。确实,小银是家长都喜欢的那种乖乖女。

我记得小时候,小银妈妈说女孩子就应该穿粉色,小银每天都穿粉色衣服。

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小银想要做出一些什么选择,但是都会被小银的家里人说服。

因为“听话”,所以小银放弃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弃了很多很好的工作机会,现在就在家里负责带孩子,小银老公还嫌弃她不会挣钱,天天拿她出气,小银也“听话”地接受了。

其实,小银就是从小过于听话,最后好好地人生这样被毁了。

小银过于听话的另一面可以反映出,小银并没有主见,父母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主见,如果走到社会,最终会被社会淘汰的。

所以父母们啊,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听话,还要培养孩子的主见意识,这才是最重要的啊。

说到培养孩子有主见意识,很多家长都一头雾水,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培养呢,加上平时也没什么事情是需要孩子去独立解决的啊。

面对这种问题,是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这种途径去给孩子检测一下的。

特别是安我基因这款基因检测,只需要唾液就能够进行检测,2-3周的时间就能够拿到检测的结果。

最重要的是安我基因还有一个专门的团队给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建议,真是非常简便,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孩子的性格,有针对性地培养。

最后,父母要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以下几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希望能有所启发:

1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并回答孩子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还能让孩子有被认同感,并慢慢地变成一种鼓励,鼓励孩子继续思考问题。

让孩子有了主见意识积极性以及主动思考动力。

2孩子做决定时,不干涉孩子

做决定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遇到不能做出的决定时,家长不要干预,让孩子自己权衡利弊。选择了什么,就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

3不干扰,不打断孩子热衷或专心的事

许多父母都会对孩子的认真思考当做玩笑,总笑话孩子像个小大人,不把孩子的决定放在心上。

正视孩子的决定,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而且令孩子的脑部发展更为迅速,也是培养孩子主见意识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