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网

宝佳网

东汉末年,坐拥天险的蜀汉为什么会输给魏国呢

admin

东汉末年,坐拥天险的蜀汉为什么会输给魏国呢

摘要:司马昭发动这次战争,本意是为了攫取自身的政治声望,以加快禅代进程。起初邓艾还不解其中之意,上书陈反对意见,司马昭特地派自己的主簿师纂到陇西军担任司马,晓谕邓艾。邓艾这才恍然大悟。

在魏军刚刚攻下汉中、尚未灭蜀时,司马昭便迫不及待进位为晋公,建立独属于自己的国家。其目的昭然若揭。

东汉末年,坐拥天险的蜀汉为什么会输给魏国呢-第1张-宠物相关-宝佳网

攻灭蜀汉以后,司马昭很快又进位至晋王,终于如愿以偿。在巨大的战争声望下,司马氏取代曹魏终于只差临门一脚。曹氏再也难以翻身了。

公元263年,建立已有四十二年蜀汉政权最终还是走到了灭亡。由邓艾率陇西军偷渡阴平,在江油、绵竹大破诸葛瞻大军,使蜀汉再也无力抵抗曹魏,不得不俯首投降。

(蜀汉地图)

一、激进派与保守派的对立,加之地域矛盾因素使蜀汉内部矛盾重重,是导致蜀汉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蜀汉的激进派即指的是以姜维、陈祗等重臣为代表,在政见上十分积极于发动北伐战争的一批人。

保守派即说的是以费祎、董厥、诸葛瞻等重臣为代表,他们在政见上反对姜维他们频繁出兵北伐。

激进派与保守派在最初其实仅仅只是政见上的分歧,并没有扩大到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攻讦的地步。

费祎尚在时,热衷于增强自身的权势,并且积极压制姜维等激进派的北伐愿求。姜维在当时毕竟有皇帝刘禅的支持,费祎不能完全压住姜维,但在费祎的限制下姜维在这段时期所调动的北伐军队始终不超过万人。

在费祎死后,形势便变了。姜维再也没有费祎的制裁,又得兼皇帝的信重,成为了蜀汉权力最大的大臣。于是姜维开始频繁地发动大规模北伐战争。

一开始,姜维的北伐还卓有成效,甚至在一次战争中歼灭雍州刺史王经的数万兵马,建立了蜀汉建国以来最大的战果。姜维也因功升为大将军。可很快姜维便在段谷被邓艾大破,损失以万计,国内外一片哗然,姜维声望一落千丈,自贬为后将军。

在段谷大败之后,姜维又接连北伐数次,却都无功而返。这引起了朝内巨大的不满。时任中散大夫的谯周在朝议上坚决表达了反对频繁北伐的立场,并与尚书令陈祗产生了激烈的争辩。

陈祗是刘禅的宠臣。陈祗的观点态度,一方面也是体现着刘禅的想法。刘禅自身就是想积极发动战争打击曹魏的,陈祗自然也不会违背皇帝的想法。谯周见廷争无用,退朝以后作出著名的《仇国论》。

除了谯周这位益州人以外,同样还有一批荆州籍的士人不满姜维。那便是以诸葛瞻、董厥、樊建为代表的官员们。姜维虽有总领尚书台之职,但因经常在外北伐,无法有效控制管理尚书台,尚书台反倒与姜维开始唱起了对角戏。

诸葛瞻等人见此情况,更加眼红姜维权势,决心拉拢太监黄皓,想与黄皓一同解决姜维。最终因为黄皓在其中作祟,姜维逐渐失去了刘禅的信重。情急之下姜维出了一个昏招——竟上表要求刘禅诛灭黄皓。

刘禅极为宠信黄皓,黄皓也是他行驶皇权的一把利剑,刘禅自然不会答应姜维。但刘禅也没有立时与姜维翻脸,而是要求黄皓先退一步向姜维认错。

姜维无奈,于是再次提议北伐,并且在北伐结束后提出在阴平的沓中屯田,从而避免回朝,规避与朝中的矛盾。刘禅同意了。

二、蜀汉“兹制渐亏”,社会矛盾剧烈

自诸葛亮亡后,后继者要么缺乏政治才能,要么私心甚重。使蜀汉原本良好、优越的政治风气逐渐崩坏。

举例子说,比如费祎就开始通过各种手段加强自身的权威,经营自己的声望与权力。甚至效仿诸葛亮开府治事,建立了独属于自身的机构——大将军府。

在刑罚政策上一改诸葛亮时期的公平公正,不断在国内推行大赦,使蜀汉社会陷入不稳定。这也引发了其他重臣的不满。比如蜀汉的大司农孟光便多次正面指责费祎。费祎虽在台面上对孟光恭恭敬敬,实则压根不在意孟光的意见。并且在政治上打击孟光,使孟光的官爵不得晋升。

在尚书令吕义死后,由陈祗接任尚书令。因姜维频繁发动北伐无法经常掌管政治,在后方迎奉皇帝的陈祗反而权重于姜维。权力益重的陈祗、黄皓开始不断排除异己。

陈只死后,尚书台掌政者如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也多为庸才,并且他们为了打倒姜维,故意放纵黄皓乱政。

东吴大臣薛珝曾出使蜀汉,在目睹蜀汉政治风貌后认为蜀汉变得朝无正言、民有菜色,君主昏暗无能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大臣们只图自保免罪。蜀汉一派粉饰太平,就好像一群不知道灾祸将至的燕雀一般。

可见蜀汉末期已是腐朽不堪,在频繁的战争与并不清明的政治下,社会矛盾极为严重。薛珝一语成谶,蜀汉不久后便被曹魏所灭。

三、魏灭蜀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蜀汉内部矛盾是如何体现并影响到战局的呢?

刘禅却错将姜维的肺腑忠言当作是姜维想增加自己兵权的手段,以征信巫蛊为由,拒绝了姜维增兵的建议。

姜维在战争前曾修改过汉中的防务策略——采取各个据点敛兵聚谷,死守汉、乐城等重要城池,使敌人不得入平地。并且派遣军队进行游击骚扰,迫使敌人缺粮而撤退。敌人撤退时诸军尽出进行追击,以此歼灭敌军,获取巨大战果。

(魏灭蜀形势图)

想法十分美好,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临大敌入侵下的汉中十分缺乏军力。

姜维也不敢擅自率领沓中的军队前往汉中。等魏军真的来攻时,刘禅才派出军队支援前线,可却为时已晚。

(汉中地形图)

在防略中,最重要的据点是阳平关,可阳平关守将傅佥却遭遇了部将蒋舒的背叛。蒋舒即是不满于自己政治遭遇的蜀人之一,在魏军到来之际便卖关投降。加上当时的汉中防守较为薄弱,缺乏军力,据《华阳国志》所载,其他诸县也多见望风投降者。

在钟会大军逼压下,汉中仅剩汉城、乐城、黄金围等少量据点坚守。

不仅汉中危如累卵,身处沓中的姜维同样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司马昭派出陇西都督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对姜维的沓中之军进行围追堵截,力图使这支军队无法回汉中救援,将其歼灭在沓中。

(阴平地形图)

姜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突出重围,赵云之子赵广也在突围时牺牲。抵达阴平时姜维已闻汉中危在旦夕,于是果断决定率领军队突破驻守桥头的诸葛绪军队,奔赴剑阁布防。以剑阁天险替代已沦陷的阳平关发挥作用,阻敌进入蜀汉腹地。

钟会没能立刻攻下汉城、乐城等地,于是便利用军力优势,派出一部分军队对汉、乐围而不打,困住守军,大军则长驱直入,直扑剑阁。

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见局势不妙,上奏欲率军北至成都勤王,却被刘禅所拒绝。刘禅拒绝的原因无非就是不信任霍弋。当时京师禁军已经大量调出去御敌,刘禅害怕霍弋率领重军趁虚而入。相比之下,因为黄皓的缘故,刘禅更信任永安都督阎宇,使阎宇率大军来援。

但好在姜维的冷静指挥下,将战局稳定在了剑阁对峙,钟会一时难以攻下,甚至起了撤军的念头。姜维的全蜀之功几乎要成了。

然而后方却又出了幺蛾子——邓艾袭击江油。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其实在姜维从阴平撤到剑阁前便派使了一支军队进驻阴平道防备魏军,所以蜀汉军方比较早就得知了邓艾率万余兵马入阴平道的消息,江油守将马邈甚至还主动设置伏兵抵御邓艾,只可惜杯水车薪,并没有成功防住,最后只得投降。

情急之下,蜀汉派遣出了诸葛瞻率领最后一支禁军前往江油抵御邓艾,可诸葛瞻至涪城以后便停滞不前,部下黄崇急到流泪劝他早日进据江油,他也不听。最终马邈苦于无援,江油被邓艾攻下,马邈只好投降。

邓艾军队攫取江油物资后恢复了力量,诸葛瞻这才姗姗来迟,开始展开军队对抗邓艾。最终邓艾在绵竹大破诸葛瞻,诸葛瞻败亡。

诸葛瞻这么做的原因不难理解,他想获取更大的功勋。如果进据江油的话,充其量只是守住江油,全蜀之功仍是主力战场的姜维的。

那么诸葛瞻如果放弃江油,改由在平原决战以全歼邓艾疲师的话,那么他的声望则会水涨船高。毕竟赢了姜维始终没有战胜过的敌人。有更多的政治资本的诸葛瞻自然也不难打倒、取代姜维了。

然而他高估了自己。

姜维见诸葛瞻之军被破,邓艾进驻涪城,自己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只好放弃剑阁,奔向东广汉郡。钟会大军得以涌入蜀腹地。蜀汉无奈投降。

君臣之间缺乏信任、同僚之间互相攻讦,导致蜀汉贻误战机、错失好局!

(蜀腹地地形图)

四、攻灭蜀汉对曹魏的意义与影响如何?

司马昭发动这次战争,本意是为了攫取自身的政治声望,以加快禅代进程。起初邓艾还不解其中之意,上书陈反对意见,司马昭特地派自己的主簿师纂到陇西军担任司马,晓谕邓艾。邓艾这才恍然大悟。

在伐蜀不久之前,司马昭诛杀皇帝曹髦事件导致的政治影响极为恶劣,对司马昭的禅代进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加之司马昭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故此司马昭万分焦急于推动进程。

在魏军刚刚攻下汉中、尚未灭蜀时,司马昭便迫不及待进位为晋公,建立独属于自己的国家。其目的昭然若揭。

攻灭蜀汉以后,司马昭很快又进位至晋王,终于如愿以偿。在巨大的战争声望下,司马氏取代曹魏终于只差临门一脚。曹氏再也难以翻身了。

三国中的蜀迷请进...讲解蜀国

三国时期的蜀国(221年-263年),即蜀汉、又称季汉。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在四川(蜀地)成都称帝,续汉之大统,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三国之一,主要拥有益州,汉中,南蛮等地(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东汉末年,刘备募兵参加镇压黄巾,数有战功,先后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县令、平原相。曹操攻打陶谦,欲夺取徐州,陶谦求救于刘备。刘备挺身而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后,在陶谦等人的再三相让下,刘备均以才疏学浅等推辞了,后陶谦病故,陈登等人迎接刘备,让他领徐州牧,刘备出于大义,只好接受。后徐州又被吕布夺去,刘备不得已而依附曹操,与曹操共擒吕布于下邳,后曹操表奏汉献帝,封为左将军、豫州牧,然而刘备志不在小,乘机逃脱曹操的控制,斩杀徐州刺史车胄,重新占领徐州。但是,曹操亲自率大军前来攻打,刘备大败,势力集团被打散,关羽被擒,刘备依附袁绍。后刘备又退至新野依附刘表,荆州人才多归附刘备,曹操大将夏侯惇、曹仁等率大军来攻,刘备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火烧博望坡,数败曹军。后又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忠心辅助。后曹操南征荆州,刘备又败于当阳长坂。

跨有荆益,霸业初成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曹操兵败后,北退还保北方。刘备乘势攻取荆州南部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占据荆州南部四郡。接着刘备又向东吴借得南郡(主要是南郡的治所江陵),刘备此时占据荆州五郡。

刘备又乘“刘璋暗弱”,蜀川“贤能之士思得明主”之时,攻占刘璋的益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在法正、黄权等人的谋划下下,北攻汉中,在汉中之战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又迫使曹操退军,完全占据了曹操的汉中,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进位汉中王,使蜀汉政权达到了最为鼎盛时期。

丢失荆州,由盛转衰

然而,刘备集团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式,隆中决策上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那时的形势并没有“天下有变”,关羽却急于求成,孤军北伐,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襄阳,达到军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吕蒙以白衣记乘机偷袭荆州,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荆州后方基地已失,关羽又久攻襄阳不下,也不能打退徐晃援军,军心溃散,关羽只好率军撤退,但是,此时人心离散,士卒逃亡者大半,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

关羽失荆州,导致蜀汉国力衰减,失去进取中原的大基地,徒失一方,隆中决策也就此夭亡,以后,蜀汉攻取中原,不得不从陇西进军,结果是数十年北伐,一次也没有成功。

惨败夷陵,大伤元气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刘备在曹丕篡汉为魏后,于成都称帝,以汉室宗亲的身份重新建立汉朝,继续东汉大统,改元章武元年。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意图夺回荆州,但于章武二年(222年)夏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最终撤退到白帝城,蜀汉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又悔又恨而病倒。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逝世,谥号为昭烈帝。

支撑危局,无力回天

刘禅庸碌无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丞相诸葛亮治理国政,蜀国出现短暂的复兴。然而诸葛亮几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国,均遭失利,又消耗了国力,诸葛亮最终也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他们治国“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保持了蜀国的安定。蒋琬、费祎之后,大将军姜维执政,多次北伐曹魏,但是蜀国实力弱小,姜维北伐一次也没有成功,反而消耗了国力。

惑于阎竖,终至亡国

而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剑阁驻守,毫无损伤。后主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后主竟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并根据邓艾的命令,下令蜀军全部投降。

编辑本段

经济发展

当时,蜀汉在魏、蜀、吴三国中国土最小,人口最少,其经济实力也最弱。特别是刘备夺取益州之战中,由于刘备与原益州的统治者刘璋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战争,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且“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土”,使原本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以至日常军费开支都成了问题。为此刘备不得不采纳刘巴的建议,“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以充实府库。刘备采用发行大面额货币的办法是一种转嫁经济危机的手段,虽然可以聚敛财富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且必然要对益州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随后魏、蜀、吴三国间的争战又一直不断,这些战争,大量地耗费了蜀汉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地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对蜀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所面临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经济凋敝、民心不安、社会动荡的局面。以至于诸葛亮在南征时,命令兵士种蔓青于山中,“以济军食”,这是当时蜀汉经济困难,军粮难以供给,不得不靠种植蔓青来接济军粮的真实情况的写照。为解决蜀汉建国后尤其是刘备讨伐东吴之战失败后面临的经济困难,诸葛亮在恢复经济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古代支撑战争的重要物资资料。所以诸葛亮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特别注重刘备军控制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保障百姓温饱和军粮供应。他为此专门设置了督农官,主管农业生产。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美称,蜀地百姓历来比较富足,仅仅是因为战乱的原因才弄民困财艰。只要社会秩序较为安定,能让老百姓从事正常农业生产,那么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会很快见效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也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在经过大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之后都会采用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政策和措施,诸葛亮在蜀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成果显著。“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诸葛亮对水利设施的新建和维护也十分用心,他曾派壮丁一千二百人保护秦时李冰所修的都江堰,并专门设了堰官主管都江堰的维护。同时大量兴建各类灌溉设施,时人称为“诸葛堰”、“小诸葛堰”,并且在各地筑堤以防水患。《成都志》载:“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诸葛亮在一出祁山失败之后,为减轻减轻军费、军饷负担,同时保证农村劳动力不因战争而流失,以不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在军中实行“减兵省将”,建立了士兵到期轮换制度。使农村不因士兵长期在外作战而耽误农时。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诸葛亮还很注意盐业和丝织业的生产,实行了盐业官营,并大力开展蜀锦贸易。诸葛亮对制盐业十分重视,甚至亲自到盐井煮盐,蜀汉政府对制盐业的付出不久就收到了丰厚的回报,成为蜀国经济的一大支柱.而后世四川闻名天下的井盐也就是在这期间发展起来的。诸葛亮还特别重视发展独具四川特色的蜀锦贸易。由于蜀国在丝织业上的大量投入,蜀锦的质量和工艺水平是三国中最高的,成了蜀国最重要的外贸商品那是很大的。据《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载:蜀亡时,还库存有锦八十万匹。对蜀锦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刘巾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经过多年的以农为本、手工业、商业一起发展,十多年后,蜀汉社会经济就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这样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经过多年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蜀国“兵甲已足”。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出师北伐,进行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争。尽管蜀汉在北伐中也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但双方力量的悬殊也注定了北伐最后失败的命运。在一次次的北伐用兵中(包括诸葛亮死后姜维的北伐),蜀汉逐渐耗尽了财力和物力,从而加速了它的衰亡。

偏居西南一隅的蜀国版图最小,主要地区仅巴蜀汉中等地,直到蜀亡时,只有户28万,人口94万,军队约10万,可见国力之弱。诸葛亮也承认,他是在“益州疲弊”的情况下率师北伐的。而当时魏国,有人口440万,军队约60万,力量对比差距明显。

蜀国地方,易守难攻,若能真正联合吴国,协调一致地对付强魏,则蜀国偏安西南还是有可能的。而四川地区优越的经济环境也可以为蜀国稳固防守提供条件。如果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的资源能够真正被开发,蜀国的经济实力必将大增,逐鹿中原的机会自然大了不少。

过早的北伐让蜀国耗尽了财力,影响了蜀国的经济发展,使其相对弱小的军事经济实力更加弱小。由于蜀汉经济基础薄弱,经不起连年战争,浩大的军事开支,加上币材紧缺,使蜀国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所铸行的多是大面值钱币。没有相应的社会物质基础作为后盾而铸行大面值减重钱币,必然会引起物价飞涨。同时蜀汉国民对长期的战争也极为厌恶,千方百计逃避兵役。有资料表明,由于诸葛亮连年出兵北伐,兵员不足,遂调各郡兵补充北伐部队,然而各郡大约是以各种借口为由而拒不发兵,形成了“多不相救”的局面。诸葛亮死后,军队中大量的士兵和职业兵户更是纷纷逃亡,做为地方长官的吕乂,数年中仅在一个蜀郡就查出了万余名逃避兵役者。至蜀汉后期姜维北伐期间,蜀汉已经出现了“经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见连年北伐对蜀汉经济造成的伤害之大

蜀国到后期为什么没有大将

蜀国后期,是从诸葛亮去世后算起的。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又过去30年,蜀国灭亡。在这30年里,虽说有着姜维的苦苦支撑,但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最终还是无法阻止蜀国灭亡的时期。在魏国兵分三路向蜀国发动战争的时候,竟然除了姜维、廖化外,就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将。这不禁就令人唏嘘,为何蜀国后期,就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手的大将了?那么先看看刘备时期,有哪些拿得出手的大将。

最先说明的,绝对是蜀国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蜀国后期是从234年算起,而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后,是220年战死。而张飞,却是在221年,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赵云倒是跟随诸葛亮参加了第一次北伐,但是到229年,赵云已经年迈,最终去世。马超加入刘备阵营后,虽说有着五虎上将的称号,但始终得不到刘备的重用,以至于在222年郁郁而终。还有黄忠,历史上他是在220年病死,并不像《三国演义》里的,黄忠还参与了夷陵之战。五虎上将之外,那便是魏延。若不是有魏延,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还更找不到帮手。

只不过十分可惜,诸葛亮去世后,由于魏延和杨仪不和,可以说诸葛亮尸骨未寒,就被马岱杀害。在整理这些资料的时候,我才发现,刘备是223年去世,诸葛亮是234年去世。仅仅11年,蜀汉便从人才济济,到“廖化作先锋”的境地,这不得不令人唏嘘。那么,有哪些原因导致蜀汉后期无人可用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几个。

1,最直接的原因,便关羽败走麦城,和刘备兵败夷陵。关羽败走麦城,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人口,军队,以及一大批的武将文臣。在那个冷兵器时代,谁拥有更多的人口,谁就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再到后来刘备兵败夷陵,更是将蜀汉精锐损失殆尽。这两场战役的失败,让蜀汉损失大批高层将领。如果蜀汉没有据守益州天险,也许夷陵之战后就会被灭国。

2,三分天下,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刘备入蜀前,益州的老大是刘璋,刘璋的手下也是人才辈出,尤其是张任,落凤坡一战还射死了庞统。之所以刘璋身边能聚集这么多的人才,很大的功劳是因为他父亲刘焉。东汉末年战乱不断,拥有蜀道天险的天府之国,在刘焉的治理下是一片祥和,因此很多因战乱而背井离乡的人们便纷纷入蜀,令益州人口大增。人口基数增加,人才的数量自然也会增加。然而到蜀汉末期,三分天下局势已定,魏国,吴国发展治理的也非常不错,人们不需要颠沛流离,因此就没有外来人口进入益州。单靠益州那九十多万的人口,如何跟吴国、魏国竞争?

3,蜀国内部,党派林立三国时期,天下九州,魏国得其六,吴国得其二,仅仅得一的蜀国,内部竟然还分为四个派系,分别为元老派(最早跟随刘备的那一批人),荆州派(刘备进入荆州后的人),益州派(益州土生土长的人),东州派(刘焉、刘璋父子的人)。小小的一个益州,就派系林立,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都被东州派给坑了,更别说诸葛亮死后,姜维更加无法制衡各个派系,只能无奈的去种田。

4,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从刘备去世,再到诸葛亮去世,仅仅只过去11年,结果诸葛亮就去世了,这就足以说明,这11年来,诸葛亮有多么的疲惫。诸葛亮的职务是丞相、益州牧。丞相就意味着他要管军国大事,益州牧就意味着地方上的事情,他也得处理。在事事都要自己处理的情况下,哪能有新的人才出现?

5,刘禅的昏庸无能刘禅是为扶不起的阿斗,再加上宦官黄皓的乱政,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都无奈到沓中种田,就更别说其他人了。在这种小人专政的情况下,哪有人才的出头之日?当然了,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更好的见解呢?欢迎大家说出来!